地理相关名词(赤纬角,太阳高度角,经纬度计算公式)

地理相关名词(赤纬角,太阳高度角,经纬度计算公式)
地理相关名词(赤纬角,太阳高度角,经纬度计算公式)

附件6:可参考的相关概念

1. 太阳时()s t

时间的计量以地球自转为依据,地球自转一周,计24太阳时,当太阳达到正南处为12:00。钟表所指的时间也称为平太阳时(简称为平时),我国采用东经120度经圈上的平太阳时作为全国的标准时间,即“北京时间”。(注:大同的经度为'18113o )。(该定义摘自《太阳能应用技术》的第二章——太阳辐射)

2. 时角()ω

时角是以正午12点为0度开始算,每一小时为15度,上午为负下午为正,即10点和14点分别为-30度和30度。因此,时角的计算公式为

()(),1215度-=s t ω (1)

其中s t 为太阳时(单位:小时)。(该定义摘自《太阳能应用技术》的第二章——太阳辐射)

3. 赤纬角()δ

赤纬角也称为太阳赤纬,即太阳直射纬度,其计算公式近似为

()(),3652842sin 45.23度??? ??+=n πδ (2)

其中n 为日期序号,例如,1月1日为1=n ,3月22日为81=n 。(该定义摘自《太阳能应用技术》的第二章——太阳辐射)

4. 太阳高度角()α

太阳高度角是太阳相对于地平线的高度角,这是以太阳视盘面的几何中心和理想地平线所夹的角度。太阳高度角可以使用下面的算式,经由计算得到很好的近似值:

,cos cos cos sin sin sin ωδφδφα??+?= (3)

其中α为太阳高度角,ω为时角,δ为当时的太阳赤纬,φ为当地的纬度(大同的纬度为o 1.40)。(该定义摘自维基百科)

5. 太阳方位角()A 。

太阳方位角是太阳在方位上的角度,它通常被定义为从北方沿着地平线顺时针量度的角。它可以利用下面的公式,经由计算得到良好的近似值,但是因为反正弦值,也就是()y x 1sin -=有两个以上的解,但只有一个是正确的,所以必需小心的处理。

.cos cos sin sin α

δω?-=A (4) 下面的两个公式也可以用来计算近似的太阳方位角,不过因为公式是使用余弦函数,所以方位角永远是正值,因此,角度永远被解释为小于180度,而必须依据时角来修正。当时角为负值时 (上午),方位角的角度小于180度,时角为正值时 (下午),方位角应该大于180度,即要取补角的值。

,cos sin cos cos cos sin cos α

φδωφδ??-?=A (5) ,cos cos sin sin sin cos φ

αφαδ??-=A (6) 其中A 为太阳的方位角,α为太阳高度角,ω为时角,δ为当时的太阳赤纬,φ为当地的地理纬度(大同的纬度为o 1.40)。(该定义摘自维基百科)

参考文献

[1] 方荣生. 太阳能应用技术. 北京:中国农业机械出版社,1985。

[2] https://www.360docs.net/doc/1b3028144.html,/zh-cn/ (维基百科)

[3] Stine , W. B. and Geyer , M. Power From The Sun.

网址: https://www.360docs.net/doc/1b3028144.html,/book.html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2936.1-91),太阳能热利用术语 第一部分

坐标方位角计算

=(PI()*(1 - SIGN(B3-$B$1) / 2) - ATAN((A3-$A$1) /(B3-$B$1)))*180/PI() Excel 中求方位角公式:a1,b1放起始点坐标 a3,b3放终点坐标。 度分秒格式: =INT((PI()*(1 - SIGN(B3-$b$1) / 2) - ATAN((A3-$a$1) /(B3-$b$1)))*180/PI()) &"-"& INT( ((PI()*(1 - SIGN(B3-$b$1) / 2) - ATAN((A3-$a$1) /(B3-$b$1)))*180 /PI()-INT((PI()*(1 - SIGN(B3-$b$1) / 2) - ATAN((A3-$a$1) /(B3-$b$1)))*180/ PI()))*60)&"-"&INT( (((PI()*(1 - SIGN(B3-$b$1) / 2) - ATAN((A3-$a$1) /(B3- $b$1)))*180/PI()-INT((PI()*(1 - SIGN(B3-$b$1) / 2) - ATAN((A3-$a$1) /(B3- $b$1)))*180/PI()))*60-INT(((PI()*(1 - SIGN(B3-$b$1) / 2) - ATAN((A3-$a$1) / (B3-$b$1)))*180/PI()-INT((PI()*(1 - SIGN(B3-$b$1) / 2) - ATAN((A3-$a$1) / (B3-$b$1)))*180/PI()))*60))*600)/10 其中:A1,B1中存放测站坐标,a3,b3放终点坐标。 上面的计算出来的是度分秒格式,也就是字符串格式,不能用来计算,只是用来看的哟! 下面这个简单一点: =INT((PI()*(1-SIGN(C6-C4)/2)-ATAN((B6-B4)/(C6-C4)))*180/PI())*10000+INT(((PI()*(1-S IGN(C6-C4)/2)-ATAN((B6-B4)/(C6-C4)))*180/PI()-INT((PI()*(1-SIGN(C6-C4)/2)-ATAN((B6-B4) /(C6-C4)))*180/PI()))*60)*100+(((PI()*(1-SIGN(C6-C4)/2)-ATAN((B6-B4)/(C6-C4)))*180/PI()-I NT((PI()*(1-SIGN(C6-C4)/2)-ATAN((B6-B4)/(C6-C4)))*180/PI()))-(INT(((PI()*(1-SIGN(C6-C4)/ 2)-ATAN((B6-B4)/(C6-C4)))*180/PI()-INT((PI()*(1-SIGN(C6-C4)/2)-ATAN((B6-B4)/(C6-C4)))*1 80/PI()))*60))/60)*3600 Excel 中求方位角公式:a1,b1放起始点坐标 a3,b3放终点坐标。 求距离公式: =Round(SQRT(POWER((A3-$A$1),2)+POWER((B3-$B$1),2)),3)

怎么用经纬度计算两地之间的距离

怎么用经纬度计算两地之间的距离? 1、地球赤道上环绕地球一周走一圈共40075.04公里,而@一圈分成360°,而每1°(度)有60,每一度一秒在赤道上的长度计算如下: 40075.04km/360°=111.31955km 111.31955km/60=1.8553258km=1855.3m 而每一分又有60秒,每一秒就代表1855.3m/60=30.92m 任意两点距离计算公式为 d=111.12cos{1/[sinΦAsinΦB十cosΦAcosΦBcos(λB—λA)]} 其中A点经度,纬度分别为λA和ΦA,B点的经度、纬度分别为λB和ΦB,d为距离。 2、分为3步计算: 第1步分别将两点经纬度转换为三维直角坐标: 假设地球球心为三维直角坐标系的原点,球心与赤道上0经度点的连线为X轴,球心与赤道上东经90度点的连线为Y轴,球心与北极点的连线为Z轴,则地面上点的直角坐标与其经纬度的关系为: x=R×cosα×cosβ y=R×cosα×sinβ z=R×sinα R为地球半径,约等于6400km; α为纬度,北纬取+,南纬取-; β为经度,东经取+,西经取-。 第2步根据直角坐标求两点间的直线距离(即弦长):

如果两点的直角坐标分别为(x1,y1,z1)和(x2,y2,z2),则它们之间的直线距离为:L=[(x1-x2)^2+(y1-y2)^2+(z1-z2)^2]^0.5 上式为三维勾股定理,L为直线距离。 第3步根据弦长求两点间的距离(即弧长): 由平面几何知识可知弧长与弦长的关系为: S=R×π×2[arc sin(0.5L/R)]/180 上式中角的单位为度,1度=π/180弧度,S为弧长。 3、1度的实际长度是111公里。但纬线的距离会越考两端越小,他的距离就会变成111乘COS纬度数,经度不变。 4、南北方向算出两点纬度差,一度等于60海里,1分等于1海里,海里与公里换算关系1海里等于1.852公里。东西方向量出距离到两点间纬度附近量出纬度差,得出海里数,再乘以1.852换算成公里。可按直角三角形原理求出两点间距离。 5、度的实际长度是111公里。但纬线的距离会越考两端越小,他的距离就会变成111乘COS纬度数,经度不变(如果在同一经度)

对太阳高度角的了解及其计算方法

对太阳高度角的了解及其计算方法 作者:费云霞, 王春顺 作者单位:大庆市气象局 刊名: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英文刊名:MANAGEMENT & TECHNOLOGY OF SME 年,卷(期):2008(2) 被引用次数:2次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陶元洲.于小平天文方位角测定在一般测量中的应用[会议论文]-2001 2.熊静动手绘简图巧解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及应用计算[期刊论文]-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2(z1) 3.吕晨亮.杨轲空间向量与日出、日落方位角的计算和讨论[期刊论文]-中国数学教育(高中版)2011(3) 4.王国安.米鸿涛.邓天宏.李亚男.李兰霞.Wang Guo'an.Mi Hongtao.Deng Tianhong.Li Ya'nan.Li Lanxia太阳高度角和日出日落时刻太阳方位角一年变化范围的计算[期刊论文]-气象与环境科学2007,30(z1) 5.张闯.吕东辉.顼超静.Zhang Chuang.Lv Dong-hui.Xu Chao-jing太阳实时位置计算及在图像光照方向中的应用[期刊论文]-电子测量技术2010,33(11) 6.许红梅谈太阳周日视运动轨迹图的绘制及应用[期刊论文]-成才之路2009(9) 7.赵芳玲.ZHAO Fang-ling太阳能热水器倾角的设计方案[期刊论文]-商洛学院学报2009,23(2) 8.孙素丽.康熙言河北及京津地区在建筑中如何利用太阳能[会议论文]-2008 9.艾彬.宋淑芳.季秉厚.宋进华手动跟踪方阵面上辐照度及曝辐量计算公式的推导[期刊论文]-太阳能学报2002,23(4) 10.呼晓侠.Hu Xiaoxia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期刊论文]-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09(2) 引证文献(2条) 1.栗琳.胡勇.巩彩兰.祝令亚.赫华颖太阳高度角对图像能量的影响及其校正[期刊论文]-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2013(1) 2.马月虹.刘霞.马彩雯.孙俪娜.史慧锋.姜鲁艳日光温室合理前后间距计算方法的分析与验证[期刊论文]-中国农机化学报 2013(5) 引用本文格式:费云霞.王春顺对太阳高度角的了解及其计算方法[期刊论文]-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08(2)

【高中地理】太阳高度角的另类解题技巧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太阳高度角的另类解题技巧 地球运动及其意义历年来都是高考的重点,同时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难点。许多学生甚至把课本和资料上的内容全部背了,但每次模拟考试仍然难以越过这个坎。原因就在于课本上的东西都是一些最基础、最简单的规律现象,而考试的要求已不再是考查背下了多少,而是理解了多少、能够灵活运用的有多少。所以除了记住课本上的基本理论,更要注重的是对其基本理论的理解。因此就需要对课本上的基本理论加以细读、钻研、寻找问题、发现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够驾驭于试题之上,才能在高考中处于不败之地。下面就以太阳高度角为例来求解某一类特殊的试题。 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是由直射点向四周递减,等太阳高度角线是以直射点为圆心的同心圆。它的中心是直射点,它的最外围是晨昏圈,能很好地反映某一时刻太阳高度的全球分布状况;正午太阳高度角是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直射点太阳高度角为90°,离直射点越远,太阳高度角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 H=90°-(两地纬度差) 注:“两地纬度差”是指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和所求地的纬度相差多少纬度数 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季节变化规律课本上写得很详细,这里就不再重复累赘。 如果我们在解题中只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 化规律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那是远远 不够。比如下面一题很多同学肯定是无从下笔。 如图1:该图表示北半球某日某一纬度上一 天中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情况, 求: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和该地的地理纬度。 如果我们只根据课本上正午太阳高度角的 变化规律,那么只能够从图中知道该地在北半 球,而且出现了极昼,正午12点的时候太阳高 度角为20°,午夜太阳高度角为10°。但是要求当地的纬度和直射点的纬度那就很难找到突破口了,甚至可能还有人会说条件欠缺。 时间 10 15 20 25 0 6 12 18 24 图1 太阳高度角

104373_坐标方位角计算公式

坐标方位角计算公式(通用) 用极坐标法放样必须计算出测站点(仪器点)到放样点得距离和方位角,才能进行放样。 原计算公式为: S12=sqr( (x2-x1)2+(y2-y1)2)= sqr(△x221+△y221) A12=arcsin((y2-y1)/S12) S12为测站点1至放样点2的距离; A12为测站点1至放样点2的坐标方位角。 x1,y1为测站点坐标; x2,y2为放样点坐标。 按公式A12=arcsin((y2-y1)/S12)计算出的方位角都要进行象限判断后加常数才是真正的方位角。 新计算公式为: A12=arccos(△x21/S12)*sgn(△y21)+360° 式中sgn()为取符号函数,改公式只需加上条件(A12>360°, A12= A12-360°)就可以计算出坐标方位角,不需要进行象限判断。 我的这个公式要更好一些,计算结果就是正确结果: SGN是正负号的函数。括号内的数字大于零SGN()就是+号,反之就是-号。

===================================函数开始=================================== 'jiaodu10(x,splitStr)函数将60进制度转换为10进制度格式.x为度数,splitStr为分隔符号,'如x为43%67%367,则splitStr为"%",参数要用双引号括起来,jiaodu10("x","%") Function jiaodu10(x,splitStr) If InStr(1,x,splitStr) Then Dim s s=Split(x,splitStr) jiaodu10=s(0)+s(1)/60+s(2)/3600 Else jiaodu10="错误" End If End Function '-------------------------------------------------------------------------------- 'jiaodu60(x,splitStr)函数将10进制度转换为60进制度格式,splitStr分隔表示 'x为数字,可以不用双引号括起来,参数splitStr要用双引号括起来iaodu10(12.31313,"-") Function jiaodu60(x,splitStr) Dim fen,miao Fen =Round((fen-Int(fen))*60,0) If miao >= 60 Then miao = miao-60 fen = fen+1 End If jiaodu60=Int(x) & splitStr & Int(fen) & splitStr & miao End Function '-------------------------------------------------------------------------------- 'juli(待算点纵坐标x,待算点横坐标y,测站点纵坐标m,测站点纵坐标n)用于计算距离。 Function juli(x,y,m,n) juli=Math.Spr((x-m)^2+(y-n)^2) End Function '-------------------------------------------------------------------------------- 'jiaodu(x,y,m,n)计算角度 Function jiaodu(x,y,m,n) Dim dx,dy,a,jdu10 dx=x-m dy=y-m a=Math.Abs(Math.Atn(dy/dx) * 180 / 3.14159265) jdu10=0 If (dx > 0) Then If (dy > 0) Then jdu10 = a Else jdu10 = 360-a End If Else If (dy > 0) Then jdu10 = 180-a

经纬度计算距离

根据两点经纬度计算距离 这些经纬线是怎样定出来的呢?地球是在不停地绕地轴旋转(地轴是一根通过地球南北两极和地球中心的 假想线),在地球中腰画一个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使圈上的每一点都和南北两极的距离相等,这个圆圈 就叫作“赤道”。在赤道的南北两边,画出许多和赤道平行的圆圈,就是“纬圈”;构成这些圆圈的线段, 叫做纬线。我们把赤道定为纬度零度,向南向北各为90度,在赤道以南的叫南纬,在赤道以北的叫北纬。 北极就是北纬90度,南极就是南纬90度。纬度的高低也标志着气候的冷热,如赤道和低纬度地地区无冬, 两极和高纬度地区无夏,中纬度地区四季分明。 其次,从北极点到南极点,可以画出许多南北方向的与地球赤道垂直的大圆圈,这叫作“经圈”;构成这 些圆圈的线段,就叫经线。公元1884平面坐标图年,国际上规定以通过英国伦敦近郊的格林尼治天文台的 经线作为计算经度的起点,即经度零度零分零秒,也称“本初子午线”。在它东面的为东经,共180度; 在它西面的为西经,共180度。因为地球是圆的,所以东经180度和西经180度的经线是同一条经线。各国 公定180度经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为了避免同一地区使用两个不同的日期,国际日期变线在遇陆地时 略有偏离。 每一经度和纬度还可以再细分为60分,每一分再分为60秒以及秒的小数。利用经纬线,我们就可以确定 地球上每一个地方的具体位置,并且把它在地图或地球仪上表示出来。例如问北京的经纬度是多少?我们 很容易从地图上查出来是东经116度24分,北纬39度54分。在大海中航行的船只,只要把所在地的经度测 出来,就可以确定船在海洋中的位置和前进方向。纬度共有90度。赤道为0度,向两极排列,圈子越小, 度数越大。 横线是纬度,竖线是经度。 当然可以计算,四元二次方程。 经度和纬度都是一种角度。经度是个两面角,是两个经线平面的夹角。因所有经线都是一样长,为了度量 经度选取一个起点面,经1884年国际会议协商,决定以通过英国伦敦近郊、泰晤士河南岸的格林尼治皇家 天文台(旧址)的一台主要子午仪十字丝的那条经线为起始经线,称为本初子午线。本初子午线平面是起 点面,终点面是本地经线平面。某一点的经度,就是该点所在的经线平面与本初子午线平面间的夹角。在 赤道上度量,自本初子午线平面作为起点面,分别往东往西度量,往东量值称为东经度,往西量值称为西

太阳高度角计算和应用

专题5-太阳高度角计算和应用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规律图解 太阳高度是太阳 光线相对地面的夹角 (即太阳在当地的仰 角),在太阳直射点处太阳高度最大,为90°,在晨昏线上则为0°。而正午太阳高度就是各地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也即地方 时为12点的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包括同 一时间随纬度的变化和同一地点(纬度)在一年中随 季节的变化。由于这两种变化的直接原因都是太阳直 射点的回归运动(如图1左),因此,要理解和掌握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需要从太阳直射点和正 1 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关系来入手。图2是平行的太阳光线照射在球面上的状况,从中可以得出正午太阳高度的一些基本规律(H表示正午太阳高度,下同)。H D<H B<H A>H C>H E表明:从纬度分布看,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并由此向南北两侧递减,在太阳直射点南北两侧的对称点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H A>H C>H E,H A>H B>H D表明:距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近时,正午太阳高度大,反之正午太阳高度小。 下面通过图解来分析正午太阳高度的 变化规律,帮助学生直观掌握、理解其基本

规律。首先对图1左图进行转换,将图中经线圈的右半部“拉直”,可得到图1右图。两图均表示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春分日和秋分日(以下简称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这里以图1右图为基础来深入分析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和纬度分布规律。 (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这里我们分六个方面进行分析。假设P为满足条件的任意一地点,H1,H2,H3分别表示夏至日、二分日、冬至日时P地的正午太阳高度,H4为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之间某地P时的正午太阳高度。 1.赤道地区:由图3可以看出,二分日时太阳直射赤道,此时赤道地区正午太阳高度(H2)达最大值90°,二至日正午太阳度(H1和H3)达最小值。以春分日为起点,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为: 2.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地区:由图4可以看出,H4大于H1和H2又大于H3,在夏至日前后P地各有一次直射,此时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H4),冬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小值(H3)。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为: 3.北回归线地区:由图5可以看出,H1>H2>H3。夏至日达最大值(H1),冬至日达最小值(H3)。从夏至日到冬至日该地正午太阳高度由最大变为最

坐标方位角计算

二 计算坐标与坐标方位角的基本公式 控制测量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测量和计算求出控制点的坐标,控制点的坐标是根据边长及方位角计算出来的。下面介绍计算坐标与坐标方位角的基本公式,这些公式是矿山测量工中最基本最常用的公式。 一、坐标正算和坐标反算公式 1.坐标正算 根据已知点的坐标和已知点到待定点的坐标方位角、边长计算待定点的坐标,这种计算在测量中称为坐标正算。 如图5—5所示,已知A 点的坐标为A x 、A y ,A 到B 的边长和坐标方位角分别为AB S 和AB α,则待定点B 的坐标为 AB A B AB A B y y y x x x ?+=?+= } (5—1) 式中 AB x ? 、AB y ?——坐标增量。 由图5—5可知 AB AB AB AB AB AB S y S x ααsin cos =?=? } (5—2) 式中 AB S ——水平边长; AB α——坐标方位角。 将式(5-2)代入式(5-1),则有 AB AB A B AB AB A B S y y S x x ααsin cos +=+= }

(5—3) 当A 点的坐标A x 、A y 和边长AB S 及其坐标方位角AB α为已知时,就可以用上述公式计算出待定点B 的坐标。式(5—2)是计算坐标增量的基本公式,式(5—3)是计算坐标的基本公式,称为坐标正算公式。 从图5—5可以看出AB x ?是边长AB S 在x 轴上的投影长度, AB y ?是边长AB S 在 y 轴上的投影长度,边长是有向线段,是在 实地由A 量到B 得到的正值。而公式中的坐标方位角可以从0°到360°变化,根据三角函数定义,坐标方位角的正弦值和余弦值就有正负两种 情况,其正负符号取决于坐标方位角所在的象限,如图5—6所示。从式(5—2)知,由于三角函数值的正负决定了坐标增量的正负,其符号归纳成表5—3。

地理相关名词(赤纬角,太阳高度角,经纬度计算公式)

附件6:可参考的相关概念 1. 太阳时()s t 时间的计量以地球自转为依据,地球自转一周,计24太阳时,当太阳达到正南处为12:00。钟表所指的时间也称为平太阳时(简称为平时),我国采用东经120度经圈上的平太阳时作为全国的标准时间,即“北京时间”。(注:大同的经度为'18113o )。(该定义摘自《太阳能应用技术》的第二章——太阳辐射) 2. 时角()ω 时角是以正午12点为0度开始算,每一小时为15度,上午为负下午为正,即10点和14点分别为-30度和30度。因此,时角的计算公式为 ()(),1215度-=s t ω (1) 其中s t 为太阳时(单位:小时)。(该定义摘自《太阳能应用技术》的第二章——太阳辐射) 3. 赤纬角()δ 赤纬角也称为太阳赤纬,即太阳直射纬度,其计算公式近似为 ()(),3652842sin 45.23度??? ??+=n πδ (2) 其中n 为日期序号,例如,1月1日为1=n ,3月22日为81=n 。(该定义摘自《太阳能应用技术》的第二章——太阳辐射) 4. 太阳高度角()α 太阳高度角是太阳相对于地平线的高度角,这是以太阳视盘面的几何中心和理想地平线所夹的角度。太阳高度角可以使用下面的算式,经由计算得到很好的近似值: ,cos cos cos sin sin sin ωδφδφα??+?= (3) 其中α为太阳高度角,ω为时角,δ为当时的太阳赤纬,φ为当地的纬度(大同的纬度为o 1.40)。(该定义摘自维基百科) 5. 太阳方位角()A 。 太阳方位角是太阳在方位上的角度,它通常被定义为从北方沿着地平线顺时针量度的角。它可以利用下面的公式,经由计算得到良好的近似值,但是因为反正弦值,也就是()y x 1sin -=有两个以上的解,但只有一个是正确的,所以必需小心的处理。

天线方位角俯仰角以及指向计算

创新实验课作业报告 姓名:王紫潇苗成国 学号:1121830101 1121830106 专业: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 课题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航天科技成果不断向军事、商业领域的转化,航天科技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航天器机构朝着高精度、高可靠性的方向发展。因此对航天机构的可靠性、精度、寿命等要求越来越高,对航天器机构精度的要求显得愈发突出,无论是航天器自身的工作,还是航天器在轨服务都对其精度有着严格的要求。航天器中的外伸指向机构通常指的是星载天线机构,星载天线是航天器对地通信的主要设备,肩负着对地通信的主要任务,同时随着卫星导航的广泛应用,星载天线就愈发的重要起来,而其指向精度的要求就愈发的突出,指向精度不足,将会导致通信信号质量下降,卫星导航精度下降等结果。民用方面移动通信和车载导航等,军用方面舰船导航、精确打击等这些都对星载天线的指向精度有着极高的依赖性。 因此,星载天线的指向精度是非常重要的。要保证星载天线的指向精度,

课题一双轴驱动机构转角到天线波束空间指向 首先就是要确保星载天线驱动机构在地指向精度分析的正确性,只有这样才能对接下来的在轨指向精度分析和指向误差补偿进行分析。星载天线驱动机构的末端位姿误差主要来源于机构的结构参数误差和热变形误差,这些误差是驱动机构指向误差最原始的根源,由于受实际生产加工装配能力和空间环境的限制,这些引起末端指向误差的零部件结构参数误差是必须进行合理控制的,引起结构参数变 化的热影响因素是必须加以考虑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在轨天线驱动机构指向精度动态分析和误差补偿都得到较理想的结果。纵观整个星载天线驱动机构末端位姿误差的分析,提出源于结构参数误差和热变形误差引起的星载天线驱动机构末端位姿误差的研究是必要的。 发展现状:星载天线最初大多是以固定形式与卫星本体相连的,仅仅通过增大天线波束宽度和覆盖面积来提高其工作范围,对其精度要求不是很高,但是随着航天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这就要求,星载天线要具备一定的自由度,因此促使了星载天线双轴驱动机构的发展。星载天线双轴驱动机构能够实现对卫星天线的二自由度驱动,是空间环境下驱动天线运动的专用外伸执行机构。卫星天线的二自由度运动能够满足对地通信、星间通信、卫星导航定位、以及对目标的实时观测跟踪,在满足这些需求的同时也要保证其精度的提高,随着需求的不断提高,精度已经成为衡量星载天线双轴驱动机构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也是系统设计与实现的一个难点。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星载天线双轴驱动机构是驱动卫星天线系统进行准确空间定位的核心部分。 与此同时,我国对星载天线驱动机构的研究、生产制造技术进行了一定时间的学习积累,也成功的应用到了一些卫星上,具有一定的自主能力。自2000年后,我国在发射的卫星中,有很多采用了自主研发的天线驱动机构。相应的研究单位也蓬勃发展,航天科技集团、上海航天局等相关单位对星载天线驱动机构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和进展。特别是伴随着我国自主导航系统一北斗导航系统的不断发展,以及空间实验室和“嫦娥计划”的不断深入。星载天线双轴驱动机构得到了极大地发展。即便如此,我们跟国外还是有一定差距的,目前国内与国外的差距主要在双轴驱动机构精度、使用寿命、可靠性方面,因此还是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提高其精度、使用寿命、可靠性。 那么,我们小组也秉承着对航天事业的极大热忱开始对天线指向问题进行研

高中地理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及应用练习 新人教版

高频考点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及应用 作为地球运动的结果,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正午太阳高度的 计算与应用,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这部分内容很容易和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相联系,从而取材 于我们的生产生活,考查考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高考命题方向—— 以能力立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锦囊宝典 1.正午太阳高度的考查涉及以下几方面。 (1)规律:从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距离越近(纬度差越小),正午太阳高度 越大。 (2)最值: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整个南半球达一年中最小值;相 反,直射南回归线时,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整个北半球达一年中最小值。 (3)计算公式:H=90°-|φ- δ|,(H表示某日所求地正午太阳高度,φ表示当地纬度,δ表示直射点纬度。如果所求地与直射点 在同一半球,δ取正值;如果所求地与直射点在不同半球,δ取负值)此外,两点间的正午太阳高度差 等于两点间的纬度差。 (4)影子的长短变化与方向: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大,影子变短;方向由太阳的位置确定。 (5)地方时:一天之中太阳高度最大时地方时为12时。 (6)楼间距离要抓住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小。 2.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已成为高考的热点,应从以下方面突破本难点: (1)列为高考重点反复训练讲解。 (2)抓住规律,图形结合。 (3)研究高考试题,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难点磁场 图3— 1表示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月降水量的变化。读图 回答1~2题。 1.★★★★★该地纬度可能为() A.90°N~23°26′N之间 B.90°S~23°26′S之间 C.22°N或22°S D.40°30′N或40°30′S 2.★★★★★该地气温及降水特征是() A.终年高温多雨 B.夏热少雨,冬温多雨 C.冬温少雨,夏热多雨 D.夏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3.★★★★★如图3— 2所示的日期,下列地点:北京(39°54′N),新加坡(1°N),汕头(23°26′N),海口(20°N),正 午太阳高度角从大到小排列正确的是() A.新加坡、海口、汕头、北京 B.北京、汕头、海口、新加坡 C.汕头、海口、北京、新加坡 D.汕头、海口、新加坡、北京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业发展迅速,越来越多 的居民乔迁新居,居住条件和环境显著改善。请 读图3—3,运用以下公式回答4~5题。 ①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 H=90°-|φ-δ| 式中H为正午太阳高度;φ为当地纬度,取正 值;δ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当地夏半年取正值, 冬半年取负值。 ②tan 35°≈0.7tan 45°=1tan 60°≈1.732 4.★★★★★房地产开发商在某城市(北纬30度)建造了两幢商品住宅楼(图3— 3),某个居民买到了北楼一层的一套房子,于春节前住进后发现正午前后太阳光线被南楼挡住,请 问房子一年中正午太阳光线被南楼挡住的时间大约是() A.1个月 B.3个月 C.6个月 D.9个月 5.★★★★★为使北楼所有朝南房屋在正午时终年都能被太阳照射,那么在两幢楼间距不变 的情况下,南楼的高度最高约为() A.20米 B.30米 C.40米 D.50米 6.★★★★北纬38°一开阔平地上,在楼高为H的楼房北面盖新楼,欲使新楼底层全年太阳光 线不被遮挡,两楼距离不小于(1999年广东卷)() A.Htan(90°-38°) B.Htan(90°-38°-23.5°) C.Hcot(90°-38°) D.Hcot(90°-38°-23.5°) ●案例探究 [案例1]某校所在地(120°E,40°N)安置一台太阳能热水器,为了获得最多的太阳光热,提高 利用效率,需要根据太阳高度的变化随季节调整其支架倾角,下列四幅日照图中与热水器安置方式 搭配不合理的是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太阳高度角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应用,考查学生应用地理知识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好地体现了高考命题趋向,突出对学生能力的考查。

万能方位角计算公式

先计算出坐标增量: dX=Xb-Xa dY=Yb-Ya dY=dY+1E-10 为了使除数不为零而加一个很小的数 方位角计算万能公式:Az=pi * (1-Sgn(dY)/2)-Atn(dX / dY)单位为弧度 Az=Az * 180 /pi 单位为度 此公式计算无需判断象限,只需在值小于0时加上360即可! 其中,sgn()为求符号函数,若dX<0时其值为-1,dX>0时为1,dX=0时为0。使用此公式不用判断所在象限,直接将坐标增量代入即可求出方位角值,在用计算器编程时若没有SGN()函数可自行判断并用一个变量代替! VBA代码: '方位角计算函数 Azimuth() 'Sx为起点X,Sy为起点Y 'Ex为终点X,Ey为终点Y 'Style指明返回值格式 'Style=-1为弧度格式 'Style=0为“DD MM SS”格式 'Style=1为“DD-MM-SS”格式 'Style=2为“DD°MMˊSS""”格式 'Style=其它值时返回十进制度值 Function Azimuth(Sx As Double, Sy As Double, Ex As Double, Ey As Double, Style As Integer) Dim DltX As Double, DltY As Double, A_tmp As Double, Pi As Double Pi = Atn(1) * 4 '定义PI值 DltX = Ex - Sx DltY = Ey - Sy + 1E-20 A_tmp = Pi * (1 - Sgn(DltY) / 2) - Atn(DltX / DltY) '计算方位角 A_tmp = A_tmp * 180 / Pi '转换为360进制角度 Azimuth = Deg2DMS(A_tmp, Style) End Function '转换角度为度分秒 'Style=-1为弧度格式 'Style=0为“DD MM SS”格式

高考地理必备考点之正午太阳高度角

正午太阳高度角 一、考纲透析 1.通过读图能正确分析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规律; 2.牢记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的公式; 3.能用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确定楼间距、调整太阳能热水器的倾角等。二、体验高考 (2011年高考安徽文综)下图为某地住宅建筑冬夏正午日照示意图。完成1~2题。 1.该地可能是() 。 A.刚果盆地B.撒哈拉沙漠南缘 C.巴西高原D.北美洲五大湖地区 2.仅考虑地球运动,图示窗户、屋檐搭配对室内光热的影响有() ①利于夏季遮阳、冬季采光 ②冬至到春分,正午室内的日照面积逐渐增大 ③春分到夏至,正午屋檐的遮阳作用逐渐增强 ④利于减少室内能源消耗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2007年宁夏文综)我国某校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把世界上四地年内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及方向绘成简图(图3)。回答3~4题。 《

3.可能反映学校所在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及方向的是 A.①B.②C.③D.④ 4.当②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时 A.地球公转速度较慢 B.其他三地正午太阳所在方向不同 C.该学校所在地天气炎热 D.太阳在地球上的直射点将北返 三、自建基础 ; 1.太阳高度角 (1)太阳高度角的概念:与之间的夹角。 昼半球的等太阳高度线分布图 (2)某日太阳高度的全球变化规律 由向递减,直至晨昏圈上为°, 呈分布。 (3)某日某地太阳高度日变化 日出时,太阳高度为;日出以后,太阳高度; (地方时点),太阳高度达最大;正午以后, … 太阳高度;日落时,太阳高度为。 南北极点的太阳高度在一天中(极夜除外)。 2.正午太阳高度角 (1)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概念: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值出现在,称为正午太阳高度角。(2)纬度变化规律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自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地球上两点的经纬度计算他们距离的公式

假设地球是一个标准球体,半径为R,并且假设东经为正,西经为负,北纬为正,南纬为负, 则A(x,y)的坐标可表示为(R*cosy*cosx, R*cosy*sinx,R*siny) B(a,b)可表示为(R*cosb*cosa ,R*cosb*sina,R*sinb) 于是,AB对于球心所张的角的余弦大小为 cosb*cosy*(cosa*cosx+sina*sinx)+sinb*siny=cosb*cosy*cos(a-x)+s inb*siny 因此AB两点的球面距离为 R*{arccos[cosb*cosy*cos(a-x)+sinb*siny]} 注:1.x,y,a,b都是角度,最后结果中给出的arccos因为弧度形式。 2.所谓的“东经为正,西经为负,北纬为正,南纬为负”是为了计算的方便。 比如某点为西京145°,南纬36°,那么计算时可用(-145°,-36°) 3.AB对球心所张角的球法实际上是求两向量的夹角K。 用公式*=|OA|*|OB|*cosK 可以得到 其中地球平均半径为6371.004 km

假设地球是个标准的球体:半径可以查出来,假设是R: 如图: 要算出A到B的球面距离,先要求出A跟B的夹角,即角AOB, 求角AOB可以先求AOB的最大边AB的长度。在根据余弦定律可以求夹角。 AB在三角形AQB中,AQ的长度可以根据AB的纬度之差计算。 BQ在三角形BPQ中,BP和PQ可求,角BPQ可以根据两者的经度求出,这样BQ的长度也可以求出来, 所以AB的长度是可以求出来的。因为三角形ABQ是直角三角形,已经得到两个边 知道了角AOB后,AB的弧长是可以求的。 这样推出其公式就不难了 关于用经纬度计算距离: 地球赤道上环绕地球一周走一圈共40075.04公里,而@一圈分成360°,而每1°(度)有60,每一度一秒在赤道上的长度计算如下: 40075.04km/360°=111.31955km 111.31955km/60=1.8553258km=1855.3m 而每一分又有60秒,每一秒就代表1855.3m/60=30.92m 任意两点距离计算公式为 d=111.12cos{1/[sinΦAsinΦB十cosΦAcosΦBcos(λB—λA)]} 其中A点经度,纬度分别为λA和ΦA,B点的经度、纬度分别为λB和ΦB,d为距离。至于比例尺计算就不废话了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及应用

难点3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及应用 作为地球运动的结果,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成为高考考查的重点,主要考查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近几年上海、广东及江苏大综合卷都有所体现。该类试题取材于人类生产、生活,突出考查学生运用地理基本原理、规律的能力,同时能进行科际的综合,代表高考命题方向——以能力立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在高三复习中应予以高度重视。 ●难点磁场 图3—1表示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月降水量的变化。读图回答1~2题。(2000年山西综合卷) 1.★★★★★该地纬度可能为() A.90°N~23°26′N之间 B.90°S~23°26′S之间 C.22°N或22°S D.40°30′N或40°30′S 2.★★★★★该地气温及降水特征是() A.终年高温多雨 B.夏热少雨,冬温多雨 C.冬温少雨,夏热多雨 D.夏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3.★★★★★如图3—2所示的日期,下列地点:北京(39°54′N),新加坡(1°N), 汕头(23°26′N),海口(20°N),正午太阳高度角从大到小排列正确的是()

A.新加坡、海口、汕头、北京 B.北京、汕头、海口、新加坡 C.汕头、海口、北京、新加坡 D.汕头、海口、新加坡、北京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业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居民乔迁新居,居住条件和环境显著改善。请读图3—3,运用以下公式回答4~5题。(2002年大综合卷) ①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 H=90°-|φ-δ| 式中H为正午太阳高度;φ为当地纬度,取正值;δ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当地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 ②tan 35°≈0.7 tan 45°=1 tan 60°≈1.732 4.★★★★★房地产开发商在某城市(北纬30度)建造了两幢商品住宅楼(图3—3),某个居民买到了北楼一层的一套房子,于春节前住进后发现正午前后太阳光线被南楼挡住,请问房子一年中正午太阳光线被南楼挡住的时间大约是() A.1个月 B.3个月 C.6个月 D.9个月

方位角的计算方法

方位角的计算方法:(已知方位角+水平角大于540°-540°)已知方位角+水平角±180°=方位角 坐标增量的计算方法: 平距×COS方位角=△X坐标增量 平距×Sin方位角=△Y坐标增量 坐标的计算方法: 已知X坐标±△X坐标增量=X坐标 已知Y坐标±△Y坐标增量=Y坐标 高差、平距的计算方法: 斜距×Sin倾角=高差 斜距×COS倾角=平距 高差÷Sin倾角=斜距 平距÷cos已知度分秒=斜距 高程的计算方法: 已知高程-仪器高+前视高±高差=该点的顶板高差 原始记录计算方法: 前视-后视相加÷2=水平角(前视不够-后视的+360°再减)后视 00°00′00″ 180°00′09″

前视92°49′02″272°49′13″水平角= 92°49′03″ 实测倾角:正镜-270°倒镜-90°(正、倒镜相加-360°)实例: 110°30′38″-90°= 00°30′38″ 实例: 270°30′38″-270°= 00°30′38″ 激光的计算方法:两点的高程相减: 比如:5点高程1479、479-4点高程1471、052 = 8、427 两点之间的平距:60、673×tan7°19′25″=7、798 8、427-7、797=0、629(上山前面的点一定高于后面的点,所以前面的点减后面的点) 测量:1、先测后视水平角:归零,倒镜180°不能误差15′ 2、前视:先测水平角并读数记录,然后倒镜测倾角,水平角、平距、斜距、高差、量出仪器高,前视量出前视高。 要求方位角-已知方位角±180°=拨角方位 画两千的图:展点用0.6正好. 倾角的计算方法:180°以下的-90° 270°-超过180°的 两点的高差除平距按tan=倾角

经纬度距离公式

地球表面两点间距离公式 陕西省榆林市第二实验中学 艾东宁 摘要:本文用几何的方法得出地球表面两点间距离公式。这是地理中的一个基本公式,在许多方面都有应用。 关键词:球面 距离 经纬度 圆心角 已知地球表面两点A ),(11j w 、B ),(22j w ,求两点间球面距离。(w 为纬度,j 为经度。) 解: 如图。 a 、 b 为A 、B 两点所在的经线平面,l 为地轴,MO 、 NO 为赤道平面与此二面角的交线,O 为地心,地球半径 为R 。 过A 作AC ⊥l ,过C 作DC ⊥l ,BD ∥l 。 在△ACD 中, AC=1cos w R ? DC=2cos w R ? ∠ACB=21j j - 据余弦定理可得: 22212 )cos ()cos (w R w R AD ?+?=)cos(cos cos 221212 j j w w R -?- 又21sin sin w R w R BE DE DB ?+?=+= 因△ABD 为Rt △, 故222DB AD AB += =2AB 22R )cos(cos cos 221212 j j w w R -?-212 sin sin 2w w R + 在△AOB 中,知道AB ,且AO=BO=R 。设∠AOB=α 由余弦定理可得:=αcos 212121sin sin )cos(cos cos w w j j w w -- 若经度东为正、西为负、纬度北为正、南为负,则公式为: =αcos 212121sin sin )cos(cos cos w w j j w w +- arccos =α〔212121sin sin )cos(cos cos w w j j w w +-〕 α为A 、B 两点所成的球心角。

太阳高度角方位角计算公式

太阳高度角用公式(1)计算。 )cos cos cos sin arcsin(sin t s s h ωωωωθ+= (1) 式中θh 为太阳高度角(°);ωs 为太阳赤纬(°),ω为观测地点的地理纬度(°);t 为观测时刻太阳时角(°)。 公式(1)的赤纬W S 可用公式(2)计算。 ()()() ()()() o W S θθθθθθ3cos 0201.02cos 3656.0cos 7580.03sin 1712.02sin 1149.0sin 2567.233723.000000++--++= (2) 公式(2)中,0θ(°)用公式(3)计算。 ()242.365/36000N N N -?+??=θ (3) 公式(3)中,N (d )为按天数顺序排列的积日。1月1日为0,2日为1;其余类推。 N ?(d )为积日修正值,用公式(4)计算。 ()()24/60/15/60/F S M D N +++±=? (4) 公式(4)中,D 为观测点经度的度值,M 为分值,东经取负号,西经取正号。S 为观测时刻的小时值,F 为分钟值。 公式(3)中的0N (d )用公式(5)进行计算。 ()()()198525.019852422.06764.790-?--?+=Y INT Y N (5) 公式(5)中,Y 为年份。 公式(1)中的时角t 可用公式(6)进行计算。 ()??-+++=151260/60/Q C E L F S t (6) 公式(6)中, C L (h )为以时间表示的经度修正值,每15度对应的时间为1小时,可用公式(3)计算。 15/)12060/(-+=M D L C (7) 式中D 为观测点经度的度值,M 为分值,如果地方子午圈在标准子午圈的东边,则C L 为正,反之为负; Q E (min )为真太阳时与地方平均太阳时之差,用公式(8)进行计算。 ()() ()() 00002cos 6882.0cos 0924.72sin 9059.9sin 9857.10028.0θθθθ--+-=Q E (8) 公式(8)中,0θ用公式(3)进行计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