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相关名词(赤纬角,太阳高度角,经纬度计算公式)

合集下载

高考地理复习重要知识点:地理计算

高考地理复习重要知识点:地理计算

高考地理复习重要知识点:地理计算1500字地理计算是高考地理考试一项重要的考察内容。

下面是一些高考地理计算的重要知识点:1. 经纬度计算:- 经度的转换:1°经度约等于111km,在东经和西经之间的距离可以通过经度的差值乘以111km计算得出。

- 纬度的转换:约有1度纬度相当于111km。

- 经纬度之差换算为实际距离:分别计算两个坐标点的经度和纬度之差,然后将经度之差乘以经度每度距离的换算系数,纬度之差乘以纬度每度距离的换算系数,最后将两个结果相加即可得到实际距离。

2. 地震计算:- 震中距离计算:通过地震波的传播时间和速度可以计算地震震中距离,公式为震中距离=传播时间x传播速度。

- 震级计算:通过测定地震波的振幅和震中距离,可以利用震级定标表来确定地震的震级。

3. 气候计算:- 年平均气温:将每月气温平均值相加,然后除以12,得到的结果就是年平均气温。

- 年降水量:将每月降水量相加,得到的结果就是年降水量。

4. 人口计算:- 人口密度计算:将总人口除以区域的面积,得到的结果就是人口密度。

- 年增长率计算:年增长率=(年末总人口-年初总人口)/年初总人口 x 100%。

5. 海拔计算:- 平均海拔计算:将所有地点的海拔相加,然后除以地点的个数,得到的结果就是平均海拔。

- 梯度计算:梯度=(终点海拔-起点海拔)/距离。

6. 尺度计算:- 距离的实际长度与地图上的长度之间的比例关系为尺度,尺度=实际长度/地图上的长度。

7. 距离计算:- 真方位角度计算:真方位角度 = 磁方位角度 + 磁偏角度。

这些是高考地理计算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希望对你的复习有帮助。

记住,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际练习可以更好地掌握地理计算。

太阳高度角计算原理

太阳高度角计算原理

太阳高度角计算原理
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在天空中相对于地平线的高度,它是太阳位置的重要参数,可用于预测日照、气象、航空等领域。

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涉及到太阳位置、地球自转、地球公转等多个因素。

其中,太阳位置的确定是关键,一般采用日历和天文技术来计算。

具体地,太阳位置的计算需要用到太阳黄经、黄赤交角、地球自转角度等参数。

太阳黄经是指太阳在黄道上的经度,黄赤交角是指黄道与赤道的夹角,地球自转角度是指地球自转一周所转过的角度。

通过这些参数,可计算出太阳在赤道坐标系中的赤纬和赤经,从而得到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

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为:sin h = sin φ * sin δ + cos φ* cos δ * cos H,其中,h为太阳高度角,φ为观测点的纬度,δ为太阳赤纬,H为太阳时角。

这个公式可以用来计算太阳在任意观测点、任意时间的高度角。

总之,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个参数的配合,但是它对于气象、能源、导航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 1 -。

太阳赤纬的计算公式

太阳赤纬的计算公式
δ = 23.45°×sin[360×(284 + n) / 365]
在这个公式里,δ就是太阳赤纬,n表示从1月1日开始计算的天数。
比如说,咱们假设今天是3月15日,那从1月1日算到3月15日,大概就是74天。把74代入这个公式里,就能算出这一天的太阳赤纬啦。
还记得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去郊外露营。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们都很兴奋,准备好好享受大自然。到了晚上,大家围坐在一起,看着满天的星星,就聊起了天文知识。有人就提到了太阳赤纬,说不太理解。我就给他们讲起了这个计算公式。大家一开始都听得云里雾里的,觉得太复杂了。我就耐心地解释,一步一步带着他们去理解每个参数的意义。最后,大家好像有点开窍了,那种恍然大悟的表情,让我觉得特别有成就感。
太阳赤纬的计算公式
太阳赤纬是天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对于我们理解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以及季节的变化有着关键的作用。
要说太阳赤纬的计算公式,这可有点复杂,但咱们一步步来,保证能搞明白。
咱先来说说啥是太阳赤纬。简单说,太阳赤纬就是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它会随着日期的变化而变化。
那太阳赤纬的计算公式到底是啥呢?一般来说,常用的公式是:
在气象研究中,太阳赤纬的变化也会影响气温、降水等气候因素。了解太阳赤纬的计算公式,就能更准确地预测气候变化,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更好的参考。
总之,太阳赤纬的计算公式虽然有点复杂,但它的作用可真是不小。通过它,我们能更深入地了解太阳和地球的关系,也能更好地利用这些知识来服务我们的生活。
希望大家通过我的讲解,对太阳赤纬的计算公式能有更清楚的认识。以后再看到相关的知识,就不会觉得头疼啦!
咱们再回到这个公式。这个公式看起来有点复杂,但其实只要搞清楚每个部分的含义,计算起来也没那么难。而且通过这个公式,我们能更好地预测太阳的位置,对于天文观测、气象研究,甚至是农业生产都有很大的帮助。好地安排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时间。像在北方,冬天太阳赤纬比较小,日照时间短,一些农作物就不适合在这个时候生长。而到了夏天,太阳赤纬变大,日照时间长,很多农作物就能茁壮成长。

地理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

地理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

地理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比较复杂,需要用到三角函数和几何知识。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

首先需要明确几个基本的概念。

在地球坐标系中,地球的北极位于北纬90°,南极位于南纬90°,追踪太阳位置的位置被设定为一个2D平面,这个平面被称为水平平面或者地平面,地平面是垂直于地球方向的一个平面。

在地平面上,我们可以定义一个垂直于地平面的直线,这条直线被称为天顶直线或垂直线。

太阳在地球上的位置可以通过天顶角和方向角表达。

天顶角是指太阳光线经过天顶直线与垂直线的夹角。

方向角是指太阳光线与地平线的夹角,主要用来描述太阳位于东、西、南、北方向的角度。

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与天顶角和方向角密切相关。

下面我们来详细讲解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

(一)太阳高度角与地球纬度的关系太阳高度角与地球的纬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地球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角越小;地球纬度越低,太阳高度角越大。

假设地球的纬度为φ,太阳高度角为α,太阳方向角为A,太阳的赤纬为δ,这时太阳的高度角可以通过下面的公式计算:sin α = sin φ * sin δ + cos φ * cos δ * cos A其中,δ可以通过下面的公式计算:sin δ = sin ε * sin (360/365 * (d - 81))其中,ε是地球的倾斜角度,d是一年中的第几天(1月1日为第一天)。

(二)计算太阳方向角太阳方向角的计算比较复杂,需要用到一些几何知识。

下面我们将讲解如何计算太阳方向角。

在地平面上,我们可以定义一个东指向为0度的标准方向,太阳的方向角可以通过太阳的日落时间和日出时间来计算。

假设地球上其中一点的纬度为φ,太阳方向角为A,地球上的时间为t,当天的太阳日落数为n,春分的当天为第0天,那么太阳覆盖地表的时间可以通过下面的公式计算:t=(t-12)*15其中,t为时间的修正值。

太阳方向角则可以通过下面的公式计算:A = atan2(sin(t), cos(φ) * tan(δ) - sin(φ) * cos(t))(三)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有了太阳方向角和太阳的高度角计算公式,我们就可以计算出太阳的高度角。

地理计算方法有哪些,25个地理计算公式.doc

地理计算方法有哪些,25个地理计算公式.doc

地理计算方法有哪些,25个地理计算公式地理计算方法有哪些,25个地理计算公式地理计算方法有哪些1.经纬度计算:经度差与地方时差算经度地方时每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 纬差法与正午太阳高度算纬度正午太阳相差多小,纬度相差多少;北极星的仰角即地平高度等于当地地理纬度;经纬线上长度算经纬度1 经线长111km,1 纬线长111cosфkm(ф为纬度)。

2.比例尺计算: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3.海拔和相对高度的计算:等高线图上任意两地相对高度的计算可根据(n-1)d ⊿h (n+1)d(其中n表示两地间不同等高线的条数,d表示等高距)。

4.流域面积的计算:作出流域的分水线即山脊线,由分水岭所围的区域即为流域的范围;因图形不规范,计算时一般算出图幅面积后,再分析流域面积占图幅面积的比重,相乘即可。

5.有关时间计算:①某地时区数=该地经度15,对商取整数部分,尾数部分四舍五入;②根据各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本时区区时,相邻的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即求某地区区时=已知地区时两地时区,注意东加西减;③根据东早西晚,经度每相差15 ,地方时相差1小时。

即求某地地方时=已知某地地方时(两地经度差4分钟/1 ),注意东加西减;④日期界线有两条,自然界线即地方时0:00经线,以东早一天,为新的一天,以西晚一天,为旧的一天;人为界线即国际日期变更线,也就是180 经线(但两者并不完全重合),规定日界线以东晚一天,为旧的一天,以西早一天,为新的一天;新的一天的范围即从地方时0:00经线向东到180 经线的范围;新的一天的范围=180 经线的地方时15。

⑤日照图上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00,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00;晨昏线与某纬线的切点所在经线为0:00(切点为极昼)或12:00(切点为极夜)。

6.地球自转速度计算:①地球上除南北极点外,其它各地角速度都相等,大致每小时15 ②地球上赤道处线速度最大,南北极点为0,任意纬线上线速度Vф=V赤道cosф=1670cosфkm/h;③同步卫星的角速度与地球上除极点外的任一点都相等,线速度比对应地面上的点大。

史上超全地理计算公式

史上超全地理计算公式

史上超全地理计算公式地理计算是指在地理学研究中通过运用数学和统计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技术。

随着地理学的发展,地理计算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将介绍几个史上超全的地理计算公式。

1.经纬度转换公式经纬度是地理坐标的核心,经度表示东西方向,纬度表示南北方向。

经纬度之间的转换经常运用到地理计算中。

对于经度的度分秒(DMS)表示法,可以用以下公式将其转换为十进制度(DD)表示法:DD=D+M/60+S/3600对于纬度同样可以使用相同的公式进行转换。

2.距离计算公式地球表面上两个点之间的距离是地理计算中常见的问题。

根据地球的形状,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计算两个点之间的距离:Distance = arccos(sin(Lat1) * sin(Lat2) + cos(Lat1) *cos(Lat2) * cos(Long2 - Long1)) * R其中,Lat1和Long1是第一个点的纬度和经度,Lat2和Long2是第二个点的纬度和经度,R是地球的半径。

3.等距线计算公式等距线是地理学中描述地形高度的重要工具。

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计算等距线的间距:Contour interval = (Max elevation - Min elevation) / Number of contour lines其中,Max elevation和Min elevation分别是最大和最小高程值,Number of contour lines是等距线的数量。

4.地形剖面计算公式地形剖面是描述地表形状变化的图表。

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计算地形剖面:Gradient = (Change in elevation) / (Distance between points)其中,Change in elevation是两个点之间的高度变化,Distance between points是两个点之间的距离。

5.热量平衡计算公式热量平衡是研究地理系统温度分布的重要方法。

正午太阳高度和子夜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关系

正午太阳高度和子夜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关系

正午太阳高度和子夜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关系正午太阳高度和子夜太阳高度角是天文学中常用的概念,它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两个概念的定义和它们之间的计算公式关系。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正午太阳高度是什么。

正午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在正午时刻(中午12点)相对于地平线的高度角。

简单来说,就是从地面测量到太阳位置的角度。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为:h_sun = 90° - Φ + δ,其中h_sun为正午太阳高度,Φ为观测点的纬度,δ为太阳赤纬。

太阳的赤纬是指太阳相对于地球赤道的位置。

它与地球的轴倾角有关。

太阳的赤纬从南到北变化,一年中最大的赤纬为夏至,为+23.45°;而最小的赤纬为冬至,为-23.45°。

通过观测点的纬度和太阳的赤纬,我们可以计算出正午太阳的高度角。

接下来,我们来介绍一下子夜太阳高度角。

子夜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在子夜时刻(午夜12点)相对于地平线的高度角。

由于太阳在子夜时不可见,所以子夜太阳高度角必然为0°。

子夜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为:h_mn = 0°,其中h_mn为子夜太阳高度角。

无论观测点的纬度如何,子夜太阳高度角始终为0°。

正午太阳高度和子夜太阳高度角之间的关系是:正午太阳高度角等于90°减去子夜太阳高度角(h_sun = 90° - h_mn)。

这是因为正午太阳高度角是太阳相对于地平线的角度,而子夜太阳高度角为0°,所以正午太阳高度角应该等于90°。

正午太阳高度和子夜太阳高度角的关系对于许多实际应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例如,对于太阳能发电系统的设计和布置,正午太阳高度和子夜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可以帮助确定太阳能板的最佳倾角和朝向,以获得最大的太阳能收集效率。

此外,正午太阳高度和子夜太阳高度角的关系还可以用于农业、测量和导航等领域。

通过准确计算正午太阳高度和子夜太阳高度角,可以帮助确定作物种植的最佳时机、测量地理位置和航向,以及进行导航和定位。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及应用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及应用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及应用正午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正午时所处的天顶角,它是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和高度的一个重要参数。

计算和应用正午太阳高度角对于太阳光的照射、建筑物的设计、农业生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一些例子。

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涉及到太阳的赤纬、地理纬度和地球的倾斜角度等参数。

其中,太阳的赤纬是指太阳所在的黄道坐标系与赤道坐标系的夹角,可以通过天文观测数据或天文计算软件来获取。

地理纬度是指观测点所处的地球纬度,可通过地理位置信息来获得。

地球的倾斜角度是指地球自转轴和公转轴的夹角,其数值大约为23.5度。

根据这些参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如下:sin(θ) = sin(δ) * sin(φ) + cos(δ) * cos(φ) * cos(ω)其中,θ为正午太阳高度角,δ为太阳赤纬,φ为地理纬度,ω为时角。

太阳的赤纬和时角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公式来计算。

太阳赤纬的计算公式如下:δ = 23.45° * sin(360° * (284 + n) / 365)其中,n为当前日期与一年中第一天的天数之差。

时角的计算公式如下:ω=15°*(12-t)其中,t为当地的标准时与太阳当地时之差,可通过经度和时区来计算。

通过这些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数值。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数值一般在0度到90度之间,如果是北半球,夏至时太阳高度角最大,约为69度;冬至时太阳高度角最小,约为21度。

如果是南半球,情况相反。

1.太阳能的利用: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能发电系统需要在太阳高度角较大的时候将太阳能吸收得更多,因此在设计和安装时需要考虑太阳高度角的影响,使太阳能收集器或发电板能够面对太阳的方向。

2.建筑物的遮阳设计: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会影响建筑物上方的遮阳设备使用的效果。

在高纬度地区,应尽量减小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的时间段对建筑物的照射,这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设计合理的遮阳设备等来实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6:可参考的相关概念
1. 太阳时()s t
时间的计量以地球自转为依据,地球自转一周,计24太阳时,当太阳达到正南处为12:00。

钟表所指的时间也称为平太阳时(简称为平时),我国采用东经120度经圈上的平太阳时作为全国的标准时间,即“北京时间”。

(注:大同的经度为'18113o )。

(该定义摘自《太阳能应用技术》的第二章——太阳辐射)
2. 时角()ω
时角是以正午12点为0度开始算,每一小时为15度,上午为负下午为正,即10点和14点分别为-30度和30度。

因此,时角的计算公式为
()(),1215度-=s t ω (1)
其中s t 为太阳时(单位:小时)。

(该定义摘自《太阳能应用技术》的第二章——太阳辐射)
3. 赤纬角()δ
赤纬角也称为太阳赤纬,即太阳直射纬度,其计算公式近似为
()(),3652842sin 45.23度⎪⎭⎫ ⎝⎛+=n πδ (2)
其中n 为日期序号,例如,1月1日为1=n ,3月22日为81=n 。

(该定义摘自《太阳能应用技术》的第二章——太阳辐射)
4. 太阳高度角()α
太阳高度角是太阳相对于地平线的高度角,这是以太阳视盘面的几何中心和理想地平线所夹的角度。

太阳高度角可以使用下面的算式,经由计算得到很好的近似值:
,cos cos cos sin sin sin ωδφδφα⋅⋅+⋅= (3)
其中α为太阳高度角,ω为时角,δ为当时的太阳赤纬,φ为当地的纬度(大同的纬度为o 1.40)。

(该定义摘自维基百科)
5. 太阳方位角()A 。

太阳方位角是太阳在方位上的角度,它通常被定义为从北方沿着地平线顺时针量度的角。

它可以利用下面的公式,经由计算得到良好的近似值,但是因为反正弦值,也就是()y x 1sin -=有两个以上的解,但只有一个是正确的,所以必需小心的处理。

.cos cos sin sin α
δω⋅-=A (4) 下面的两个公式也可以用来计算近似的太阳方位角,不过因为公式是使用余弦函数,所以方位角永远是正值,因此,角度永远被解释为小于180度,而必须依据时角来修正。

当时角为负值时 (上午),方位角的角度小于180度,时角为正值时 (下午),方位角应该大于180度,即要取补角的值。

,cos sin cos cos cos sin cos α
φδωφδ⋅⋅-⋅=A (5) ,cos cos sin sin sin cos φ
αφαδ⋅⋅-=A (6) 其中A 为太阳的方位角,α为太阳高度角,ω为时角,δ为当时的太阳赤纬,φ为当地的地理纬度(大同的纬度为o 1.40)。

(该定义摘自维基百科)
参考文献
[1] 方荣生. 太阳能应用技术. 北京:中国农业机械出版社,1985。

[2] /zh-cn/ (维基百科)
[3] Stine , W. B. and Geyer , M. Power From The Sun.
网址: /book.html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2936.1-91),太阳能热利用术语 第一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