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别林理发的故事

合集下载

人物传记8篇

人物传记8篇

人物传记8篇:政道、林清玄、林斤澜、谦、铁凝、丽萍、廉思、樊锦诗管窥政道卞毓方如果只举一个细节?——理发。

先请喜剧大师卓别林出场。

一次,他来到一个偏远的小镇,想到要理发,当地只有两位理发师,各自开了一家理发铺,第一家,房小,椅旧,地上撒满头发渣,理发师的发型尤其难以恭维,看上去像个麻雀窝,邋里邋遢。

第二家,房大,椅新,地面非常洁净,理发师的发型,更是端庄整齐,一丝不乱。

你猜,卓别林会在哪一家理发?第二家。

不,错了,他选择第一家。

为什么?卓别林认为,小镇只有两个理发师,他们的头发一定是相互帮着理,第二个理发师的漂亮发型,反映的是第一个理发师的高超水平。

卓别林根据的是常识,他的判断被证明是正确的。

假如他碰到政道—一我是说,假如第二个理发师的习性像政道,他就要傻眼了。

此话怎讲?政道有一个特殊的习惯,理发不用他人代劳,总是自己一手包办。

当真?当真。

从来如此?从来如此。

难以想象,是吧。

政道说:“其实很简单,只要有两只手、一把剪刀,就可以完成。

困难在于脑后的..部分,要用一手的食指和中指夹住头发——这相当于梳子和尺子,再用一手握住剪刀操作。

”熟能生巧。

在早先,多半出于贫穷,及至现在,习惯就成了自然。

堂堂诺贝尔奖金得主,终生坚持自己给自己理发,我相信,在这世界上是独一份。

如果只举一位恩师?——吴大猷。

相信这是很多人的答案。

1945年春天,太阳旗还没有在神州倒下,日寇困兽犹斗,铤而走险,告急,迁到那儿的浙大濒于瘫痪。

该校物理系一年级学生、19岁的政道转而投奔西南联大,经吴大猷帮忙,插班读物理系二年级。

一年后,又是经吴大猷的举荐,政道被破格保送到美国深造。

而我的答案却是——束星北。

政道进浙大,本来选择的是电机系,是束星北发现了他的数理天才,建议他改读物理系。

因是之故,1972年,政道赴美后首次重返故国,写信给束星北,说:“先生当年……的教导,历历在念,而我的物理基础都是在浙大一年所建,此后的成就,归源都是受先生之益。

世界名人卓别林的有趣故事

世界名人卓别林的有趣故事

三一文库()〔世界名人卓别林的有趣故事〕导语:卓别林的独特装束诞生于1914年。

当时有位导演麦克·塞纳特要拍一部喜剧片《威尼斯赛车记》,需要有一套看上去很滑稽的服装。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相关的名人故事,欢迎查阅,谢谢!卓别林的独特装束诞生于1914年。

当时有位导演麦克·塞纳特要拍一部喜剧片《威尼斯赛车记》,需要有一套看上去很滑稽的服装。

卓别林根据导演的意思,在化妆间里,从一个胖子的身上借来裤子,从一个瘦子身上借来上衣。

胡子是剪了别人的头发。

礼帽是一个人父亲的。

选了一个特大号的鞋,穿着不跟脚,就左右脚换穿,又摇着手仗,引起所有人的大笑。

当时他就决定,以后不管演什么戏,都永远穿这套装束。

大独裁者1938年10月,卓别林写成了以讽刺和揭露希特勒为主题的电影剧本《独裁者》。

第二年,当影片就要开拍时,派拉蒙电影公司的人说:理查德·哈定·戴维斯曾用“独裁者”这个名字写过一出闹剧,因此,这个剧名是他们的“专利”。

卓别林的代理人跟他们谈判,谈了几次都没有结果。

于是他亲自去与他们协商。

派拉蒙公司坚持:如果卓别林一定要“借用”《独裁者》这个名称,就必须付出25000美元的“转让费”,否则就要“法律解决”。

卓别林灵机一动,在自己的片名前加上了个“大”字,变成为《大独裁者》。

卓别林解释说:“你们写的是一般的独裁者,而我写的是大独裁者,我们之间毫不相干。

”派拉蒙公司的人听了,一个个哑口无言,只好打消了趁机“敲”卓别林一把的念头。

事后,卓别林对朋友们说:“我多用了一个‘大’字,却省下25000美元,这可真是一字值万金了!”智斗强盗一次,卓别林带着一笔巨款外出,在路上僻静处,他遇上了强盗。

强盗拿着手枪逼他交出钱来,卓别林答应了以后,却提出恳求:“请你帮个忙,在我的帽子上打两枪,我回去好向主人交待。

”强盗便打了两枪。

喜剧大师卓别林的演艺生涯 查理·卓别林精彩的一生

喜剧大师卓别林的演艺生涯 查理·卓别林精彩的一生

喜剧大师卓别林的演艺生涯查理·卓别林精彩的一生本文导读:查理·卓别林的第一部电影是《谋生》。

从1915年开始卓别林开始自编自导自演,甚至还担任制片和剪辑。

稍后他加入了埃斯安尼公司,并于1917年出品了《移民》和《安乐街》,1918年他和他的兄弟在洛杉矶开了自己的公司。

并在1919年召集到了道格拉斯·费尔班克斯等人。

但直到1923年,卓别林才为这个公司拍了第一部影片《巴黎一妇人》。

之后1925年的《淘金记》和1928年的《马戏团》为卓别林赢得了学院奖。

1931年因为《城市之光》的首映卓别林来到伦敦,转年才返回,他的下一部影片是1936年的《摩登时代》。

四年之后他拍摄了《大独裁者》。

1952年,他的有声电影《舞台生涯》上映,同年他移居瑞士。

1967年他拍摄了最后一部影片《香港女伯爵》,1977年圣诞节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8岁。

早年经历卓别林自称1889年4月16日出生于下伦敦南沃克区东沃尔沃斯大街,但当地并没有他的确切出生证明文件。

从1896年的6月到1898年的1月,少年查理只是汉威尔中心区济贫学校的一名普通常住居民。

1898年的圣诞节,还不满10岁的小查理成为了一名专业的舞台剧演员。

由于父亲的职业的关系,他加入了当时的一个少年剧团。

在经过数周的训练之后,杰克逊很快选定了剧团表演舞蹈的成员。

1900年的圣诞节,这个名叫兰开夏的剧团得到了在舞剧《灰姑娘》中演出厨房中的动物们的机会。

在这场戏中,年幼的卓别林装扮成一只猫,并第一次有机会通过表演来引人发笑。

1901年的春天,查理离开了兰开夏剧团。

同年的5月9日,他的父亲去世,年仅37岁,无法再继续对他的幼子提供任何形式的帮助了。

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小查理做过各种各样的工作:卖花童、理发店小工、医生的小工,还有报童。

但他大多数时间是在一个玻璃厂和一家印刷厂里工作。

他还曾经在一家私人企业中制做过玩具船。

1903年5月,他的哥哥西德尼出海归来,打算凭借他在船上学会的娱乐表演登上舞台。

卓别林《大独裁者》观后感

卓别林《大独裁者》观后感

卓别林《大独裁者》观后感
卓别林的《大独裁者》是一部经典的喜剧片,深刻地揭示了纳粹德国的暴政,以及对
人类尊严和自由的追求。

观看这部电影后,我被卓别林的幽默和智慧深深打动。

影片以一个人民的化妆舞会开始,卓别林扮演的理发师被误认为是独裁者胡斯廷兄弟。

这一幕就像是一次巧妙的引子,剧情从此展开。

通过理发师和他那独特的形象,卓别
林向观众们传递了一个强烈的信息:即使在黑暗中,仍然有人保持自己的善良和人性。

卓别林通过影片中的喜剧元素和夸张的动作,表现了他对纳粹主义的强烈谴责。

尤其
是在电影的结束部分,卓别林扮演的理发师发表了一段激情四溢的演讲,以揭示真相,并呼吁人们团结起来反抗独裁。

这一段演讲不仅颠覆了观众们对卓别林一直以来的喜
剧形象,同时也深深触动了我的心。

《大独裁者》这部电影不仅给观众带来欢乐,更重要的是它传达了卓别林对人类尊严
和自由的坚守。

这部电影成为了卓别林作品中最有深度和思想性的一部,它唤醒了人
们对社会不公的警觉,呼吁人们反对独裁和压迫,追求和平与自由。

总而言之,观看卓别林的《大独裁者》是一次深刻的体验,它通过喜剧元素和智慧的
叙事方式,警示人们要对待自由和人类尊严负责。

这部经典的电影在历史背景下仍具
有深远的意义,提醒着我们始终保持警惕,坚持正义和平等。

查理卓别林的故事

查理卓别林的故事

《查理·卓别林的故事》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特别有趣的人的故事,他叫查理·卓别林。

查理·卓别林出生在一个不怎么富裕的家庭。

小时候的他过得可不容易啦,但他特别喜欢表演。

有一次,他在街上看到了一个表演的舞台,那些演员的表演让他着迷得不行。

从那以后,他就下定决心,自己也要成为一个能给大家带来欢乐的演员。

他努力地学习表演,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

慢慢地,他开始在舞台上展现自己的才华。

他的表演可有意思啦!穿着那肥大的裤子,戴着小小的帽子,手里拿着一根拐杖,一摇一摆地走着,那模样能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

他演的电影,像《摩登时代》,让好多好多人都喜欢。

在电影里,他总是能想出各种好玩的点子,让大家在看的时候忘掉烦恼。

查理·卓别林用他的表演,给全世界的人们带来了快乐。

小朋友们,我们也要像他一样,为了自己的梦想努力哟!《查理·卓别林的故事》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查理·卓别林吗?他呀,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

虽然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但是他有一颗勇敢追梦的心。

卓别林特别会观察生活中的小细节。

有一回,他看到一个人走路的姿势很滑稽,就把这个姿势记在了心里,后来用到了自己的表演中。

他演的角色总是那么让人喜欢。

比如说,他会假装不小心摔倒,然后做出各种搞笑的表情和动作,大家看了都笑得合不拢嘴。

他的电影《城市之光》也特别棒。

在里面,他帮助了很多需要帮助的人,让大家感受到了温暖和善良。

查理·卓别林通过自己的努力,从一个普通的孩子变成了大明星。

他告诉我们,只要坚持梦想,就一定能成功。

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向他学习吧!。

卓别林介绍及电影鉴赏

卓别林介绍及电影鉴赏

卓别林介绍及电影鉴赏美国电影鉴赏(上):好莱坞和它的类型电影头戴一顶大礼帽,脚蹬一双尖头鞋,紧绷的上衣与肥大的裤子不和谐的穿在身上,手里捂着一根手杖,鼻子下还有一小撮乌黑的胡子。

这个鸭子般出现在荧幕上的形象,就是卓别林为我们所创造的绅士流浪汉形象。

这一形象已经取代了他本人,成为今天有着世界喜剧大师之称的查理卓别林。

电影《威尼斯儿童赛车》拍摄于1914年,是卓别林为塞纳特拍的第三部电影。

在这部片子里面,他第一次以流浪汉的形象出现在银幕上。

就是这部片子,让卓别林一举成名。

从1915年开始,卓别林扮演的流浪汉的形象风靡一时。

这个形象出现在动画、漫画作品中,甚至还有卓别林玩偶,他几乎无所不在。

查理·卓别林是好莱坞默片时代的巨星。

无论是流浪汉夏洛善良、风趣、不幸,还是大独裁者的刚愎自用、狂妄自大,这些都成为了电影史上一个一个的经典形象。

作为一个喜剧大师,卓别林被萧伯纳称为电影艺术中绝无仅有的天才。

卓别林1889年四月出生于英国伦敦,他的父亲和母亲都是游艺场的歌唱演员,因此卓别林的身上流淌着演员的血液。

在一岁的时候,他的父母分居,卓别林就随着他的母亲开始四处周游,并且登台演出。

五岁时,母亲因为嗓子沙哑接受了演出生涯,而卓别林独自登台从艺。

六岁时,他的父亲去世,母亲也因病卧倒在床。

卓别林和同母异父的哥哥流浪街头卖艺,一度被送进了孤儿院。

后来两兄弟在游艺场和巡回剧团里演唱、跳舞、干各种杂活。

1913年,卓别林随卡尔诺哑剧团去美国巡回出演,被一位电影公司的制片人兼导演相中,签订了为期1年、周薪150美元的合同。

从此卓别林开始了他漫长的电影生涯。

1914年1月,卓别林拍摄了第一部影片《谋生》。

同年2月18日,流浪汉夏尔洛的形象首次在喜剧电影《阵雨之间》里出现,这一形象后来就成为卓别林电影的主要荧幕造型。

一年后,卓别林在美国被人们广泛热爱。

由于他本人生活上的特殊经历,他所扮演的形象往往是历经磨难的小人物。

他曾经这样描述过他所饰演的形象:“我在银幕上扮演的是一个胆小怕事、身体单薄、营养不良的可怜虫。

礼仪小故事简短及寓意

礼仪小故事简短及寓意

以下是20个简短的礼仪小故事及寓意:1.宰相刘罗锅的故事:有一天,刘罗锅请乾隆皇帝到家中做客。

乾隆皇帝看到他的房子很小,环境很简陋,心中有些不满。

刘罗锅微笑着解释说:“皇上,您看,我的房子虽然小,但可以容纳天下最大的财富。

”乾隆皇帝听后很感动。

寓意:谦虚、低调的礼仪比奢华的物质更重要。

2.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四岁时,有一天,他的父亲给了他一些梨子,让他分给家人吃。

孔融把最小的梨子留给自己,把最大的梨子分给了他的哥哥和弟弟。

寓意:尊重和关爱他人是礼仪的核心。

3.列宁的故事:有一次,列宁去理发店理发。

理发师不知道他是列宁,就问他:“您是先理发还是先洗头?”列宁回答:“先理发。

”理发师给列宁理完发后,发现他的头发里还有许多污垢,便问:“您已经理完发了,怎么头发里还有污垢?”列宁回答:“因为我今天要参加重要会议,希望你为我理一个干净整洁的发型。

”理发师听后很感动。

寓意:尊重和关心对方是一种良好的礼仪。

4.曾子避席的故事:有一次,曾子在孔子身边侍坐。

孔子问他:“你知不知道什么是孝?”曾子立即站起来回答:“我知道,孝就是不让父母担心。

”孔子听后很满意。

寓意:尊重长辈,关心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5.少年孔子拜师的故事:孔子年轻时,为了学习更多的知识,他去拜老子为师。

他谦虚地向老子请教问题,老子耐心地解答了他的问题。

孔子学习结束后,老子送他一本书作为礼物。

寓意:尊师重道,虚心学习是成为大师的必经之路。

6.鲁迅的故事:有一次,鲁迅去理发店理发。

理发师见他穿着简朴,就随便给他理了一个头发。

鲁迅看了看说:“你理发的技术很好,可惜给我不懂得欣赏。

”理发师听了有些不快。

鲁迅又说:“没关系,下次你如果再给我理发时,我会认真欣赏你的技术。

”寓意:不要以貌取人,要以人的内在品质为重。

7.钢琴家与鞋匠的故事:有一个著名的钢琴家去鞋匠家定做一双鞋。

鞋匠问:“您是要柔和型、坚固型还是实用型的鞋子?”钢琴家回答:“我需要一双最完美的鞋子。

非虚构的卓别林:关于卓别林的十件小事

非虚构的卓别林:关于卓别林的十件小事

非虚构的卓别林:关于卓别林的十件小事今天我们谈论卓别林的几件小事,在华丽艺术背后也有一些难以让人想象到的影子。

如果你想了解一个作家,那么就去看他的作品,不要看报纸上说的。

麦家老师曾对读者这么说过。

轶事总是容易让我们丢掉接近事物本质的能力,大家姑妄听之。

查理·卓别林不仅是第一位享誉全球的电影喜剧演员,还是无声电影时代少数几个至今仍为普通电影观众耳熟能详的演员之一。

卓别林在西方世界、非洲以及中国都曾名声大噪。

10.意外之粗俗卓别林主要是以情感喜剧而深入人心,因而这一点很引人注目,即卓别林在1910年代首次蜚声世界之时,人们认为他的品味是配不上中产阶级的。

即使是他塑造的流浪汉角色那经典的标志性步伐,在1955年出版的一本描述1915年卓别林在人们心目中印象的小说中,也被说成是“那讨人厌的小步子”。

人们甚至认为,卓别林拿着一根手杖——尽管并不需要——是品德败坏的表现,因为他可能要用它挑起某个女人的裙子。

而且,电影在那个时候也通常被看作一种低级的、道德卑劣的娱乐方式。

平心而论,我们甚至在今天也能看到卓别林恶作剧的痕迹,但我们并不只是讨论低俗的闹剧。

例如,在卓别林1918年上映的电影《狗的生涯》中,流浪汉夏尔洛的小狗斯科拉普正在刨洞,夏尔洛的头刚好离小狗的后肢很近,他看了看,那气味让他恶心的不得了,便把小狗的尾巴拉低了。

即使是在1936年——卓别林更受欢迎之际,影片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流浪汉与监狱牧师的妻子待在一起,他弄出很大声响让自己不放屁,而他肚子的咕咕叫却惹怒了女士的小狗。

公平而言,这也是那个时候让卓别林广受欢迎的元素之一。

9. 血检先例1942年,卓别林卷入了他人生中最可耻的一个丑闻当中,这件事对他的意义也非同寻常。

卓别林在上一段婚姻刚结束之际,就开始了与一个叫做琼.拜瑞的女人的短暂交往。

卓别林很快就结束了这段恋情。

然而在1943年,拜瑞回来声称卓别林是她孩子的父亲,法庭随后就受理了这起亲子诉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卓别林理发的故事
说起卓别林,想必很多人都知道吧,他是一位世界的喜剧大师。

现在,我给大家讲个卓别林理发的故事。

但要请各位注意,等会儿有个问题要你们来回答。

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天,卓别林来到了一个偏远的小镇,他忽然觉得自已该理发了,据当地人介绍,因为这个小镇很偏僻,只有两家理发店,每家店只有一个理发师,至于到哪家店就由他自己决定吧。

于是,卓别林走进了第一家理发店一看,不禁皱了皱眉,怎么啦? 原来这个理发店房子小,座椅旧,地上还撒了很多头发渣,最糟糕的是那个理发师自己的头发非常难看,该长的地方很短,该短的却又很长,上面像个麻雀窝,旁边像是被老鼠刚啃过似的。

卓别林退了出来。

他走进了第二家理发店。

这儿的情况可大不一样,房子宽敞明亮, 座椅是弹簧垫子,店内地上非常干净,再看这理发师的头发,端端正正、大大方方的........ 这时,你一定认为卓别林会在这家理发店理发了。

错啦!卓别林想了想,又返回到第一家去理发了。

是第一家理发店价格便宜吗?不是。

是卓别林喜欢自己理成“麻雀窝”、“老鼠啃”吗?更不是。

那么是什么原因呢?聪明的你们,请你仔细地想一想啊!
现在我来公布答案:原来是卓别林在想,小镇这么偏远,只有两家理发店,所以就能够推断:第一家理发师的“麻雀窝”、“老鼠啃” 头发就是第二家理发师理的,另外,从第一家理发店的地上撒满的头发渣
也能够说明顾客很多,也就是理发师的技术与服务肯定比第二家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