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痴呆
血管性痴呆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血管性痴呆的诊断及治疗进展血管性痴呆是指由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和造成记忆、认知和行为等脑区低灌注的脑血管疾病所致的严重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
关于血管性痴呆的诊断,应用比较广泛的是美国国立神经疾病与卒中研究所和瑞士神经科学研究国际协会(NINDS-AIREN)的诊断标准。
血管性痴呆病因较明确,若能早期诊断,预后相对较好。
治疗主要包括针对原发性的脑血管疾病和促进脑功能恢复两方面。
1.血管性痴呆的诊断目前VaD的诊断标准很多,以下是使用较广的4种诊断标准。
美国精神疾病统计和诊断手册第4版(DSM-IV)、WHO疾病分类第10修订版(ICE-10)、美国加州AD诊断和治疗中心(ADDTC)标准及美国国立神经疾病与卒中研究所和瑞士神经科学研究国际协会(NINDS-AIREN)。
这些诊断标准的共同特点都包括3个步骤:(1)先确定有无痴呆;(2)再确定脑血管病尤其是卒中是否存在;(3)最后确定痴呆是否与脑血管病相关。
1.1 2002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草案1.1.1 临床很可能(probable)血管性痴呆(1)痴呆符合DSM-Ⅳ-R的诊断标准,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明显下降,尤其是自身前后对比,记忆力下降,以及2个以上认知功能障碍,如定向、注意、言语、视空间功能、执行功能、运动控制等,其严重程度已干扰日常生活,并经神经心理学测试证实。
(2)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临床检查有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如偏瘫、中枢性面瘫、感觉障碍、偏盲、言语障碍等,符合CT、MRI上相应病灶,可有/无卒中史。
影像学表现:多个腔隙性脑梗死或者大梗死灶或重要功能部位的梗死(如丘脑、基底前脑),或广泛的脑室周围白质损害。
(3)痴呆与脑血管病密切相关,痴呆发生于卒中后3个月内,并持续6个月以上;或认知功能障碍突然加重、或波动、或呈阶梯样逐渐进展。
(4)支持血管性痴呆诊断:(1)认知功能损害不均匀性(斑块状损害);(2)人格相对完整;(3)病程波动,多次脑卒中史;(4)可呈现步态障碍、假性球麻痹等体征;(5)存在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从中医角度解读血管性痴呆

医诊通慢病血管性痴呆是一种由缺血性脑卒中或缺血缺氧导致的一种综合性疾病,呈慢性进展状,主要病症为认知功能损害,该疾病发生后直接影响患者正常生活。
从中医的角度解读该病,通过科普来提高对血管性痴呆疾病的理解,并积极做好相应治疗及预防措施,最大程度减少疾病的影响。
血管性痴呆作为临床神经内科疾病之一,虽然不会直接对患者生命造成威胁,但疾病发生后可直接影响患者的执行功能及认知功能,使其无法独立自主面对生活诸事。
血管性痴呆的具体病因较多,包括暴力因素、脑卒中、高龄、心脏病、糖尿病、吸烟、高血压、高血脂及过度肥胖等,患者脑内血管受上述因素影响出现破损情况,无法满足脑实质组织正常对于营养及氧气的需求,从而引发脑功能衰竭。
随着病灶不断扩大,在影响足够容量的脑组织后可引起患者记忆、注意力、执行功能、语言表达等认知功能下降,最终威胁其正常生活及健康。
从中医角度来看,血管性痴呆最早被称为老年呆病,患者多为老年群体,早在先秦时期《左传》中记载过“不慧,盖世所谓白痴”“呆”等内容,古人释义称之为呆者,癫也、痴也、不慧也,不明事理谓之呆。
随着时代不断进展,汉代《华佗神医秘传》中正式出现了有关“痴呆”一词的注解和说明,《景岳全书》中也记载“癫狂痴呆候”,认为该痴呆本身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而存在,并针对痴呆病因、病症、治疗及预后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说明,可见“痴呆症”,凡平素无痰,而或以郁结或以不遂或以思虑或以疑惑或以惊恐而渐至痴呆。
清代则有学者针对既往经验及记载进行分析,明确提出“脑为原神之府,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小儿无记性者,髓海未满,高年无记性者,则脑髓渐空。
”等,认为血管性痴呆具体病机为老年群体脏腑机能逐渐衰退,肾精日渐亏损,髓海失充及气海不足,最终痰浊内生、瘀血阻窍所致。
近年来,随着针对血管性痴呆疾病开展的研究和讨论,对该疾病的病因病机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反馈,如有学者提出血管性痴呆发病于五脏皆有一定关系,其中对于心脾肝肾关系尤为密切,而在六腑中,则认为三焦与胆有密切关系。
2024血管性痴呆症

2024血管性痴呆症概述血管性痴呆(VD)指由于脑血管循环障碍所致全脑或局部脑缺血引起的脑功能降低综合征,是以痴呆为主要临床相关疾病,为阿尔兹海默症后的第二大老年期痴呆类型,多见于年龄65岁及以上老年群体。
相当比例患者思维能力改变常在中风后突然发生,中风会阻塞大脑主要血管,思维困难也会从轻微变化逐渐恶化,导致更为广泛损害。
越来越多专家认为,Γ血管性认知障碍」比「血管性痴呆」更能表达血管性思维变化从轻微到严重概念,此外症状还包括日常活动功能下降,具体表现为反应迟钝、语言障碍、执行功能受损、注意力集中困难、容易分心等。
发病因素免疫因素部分研究显示,与对照组相比,VD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I1-6、肿瘤瘤坏死因子、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TNF-αI1-18等多种炎症因子水平均处于较高水平,多奈哌齐联合丁苯猷使用可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进而缓解V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进展。
氧化应激VD发病与氧化应激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氧自由基过度产生和累积会使神经元细胞膜上不饱和脂肪酸脂质加速氧化,导致严重细胞损伤,Na+-K+-三磷酸腺昔泵活性因此改变,进而引起神经元细胞和脑细胞损伤,大脑中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凋亡,机体出现认知功能障碍,表现出记忆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等临床症状。
血流变因素血液流变学的相关参数是判断血液循环的功能的重要参数之一。
当机体血液循环功能较差时,脑部供血就会不足,患有VD风险也会相应增加。
当脑血管疾病患者脑部组织处于持续性的低灌注状态时,脑细胞代谢就会减慢,脑部组织因此受到损伤,严重者会导致VD o临床症状VD患者思维能力异质性很大,这取决于血管损伤严重程度及其影响大脑部位。
记忆丧失未必表现明显,这取决于血流减少的特定大脑区域。
大脑中储存和检索信息重要区域的血管损伤可能导致类似阿尔茨海默病记忆丧失。
血管性痴呆症状在中风后不久就会表现最为明显。
中风后脑功能的突然变化可能包括意识不清;定向障碍;说话困难或身体中风症状,如突然头痛;行走困难,平衡能力差,或面部或身体一侧麻木或瘫痪。
血管性痴呆医学课件

营养支持
为痴呆患者提供合理的营 养支持,保证患者的营养 需求。
预防措施
控制高血压
积极控制高血压,降低脑卒中的风险。
适量运动
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骑 车等,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血管堵塞。
调整饮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保持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习惯,多吃 蔬菜、水果等富含纤维的食物。
戒烟限酒
戒烟限酒有助于改善血管功能,降低痴呆 发生的风险。
药物治疗
改善脑部血液循环
控制高血压
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溶栓药物等 ,以改善脑部血液循环,预防血栓形成。
积极控制高血压,降低脑卒中的风险。
调整血脂
停止吸烟
通过调整饮食和药物干预,降低血脂水平, 预防血管堵塞。
戒烟有助于改善血管功能,降低痴呆发生的 风险。
外科治疗
01
02
03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发认知功能障碍。
混合性血管性痴呆
由于多种病因的共同作用,如 动脉硬化、高血压等,导致脑 部血管多发性狭窄、闭塞,引 起广泛性的神经元损伤和凋亡 ,进而引发认知功能障碍。
临床表现
记忆力减退
患者常常忘记刚刚发生的事情,难 以回忆以前的经历。
认知能力下降
患者对日常事物和人物的理解、判 断和计算能力下降,甚至不能进行 简单的交流。
通过手术摘除颈动脉内膜 ,减少血管堵塞的机会。
颈动脉血管成形术
通过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 ,改善颈动脉狭窄,预防 脑卒中。
脑部手术
对于严重的血管性痴呆患 者,可能需要进行脑部手 术,如脑组织移植等。
康复治疗
功能训练
针对痴呆患者的认知、记 忆、语言和运动等功能进 行康复训练。
2024血管性痴呆的病因、临床表现和诊断

2024血管性痴呆的病因、临床表现和诊断血管性痴呆是指以脑血管病或脑血流受损为主因的痴呆,属千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VCI)范畴,VCI综合征包括脑血管病或脑血流受损促成的所有认知障碍。
就患病率和发病率而言,血管性痴呆是第二常见的痴呆,仅次千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 AD)。
神经影像学极大提高了发现并诊断脑卒中和无症状脑血管病的能力,这两者均可损害认知。
但神经影像学检查也可检出无症状老年患者的脑血管性脑损伤,因此仅有脑血管性脑损伤并不足以诊断血管性痴呆。
必须根据临床特征以及脑成像发现的脑血管性脑损伤位置和严重程度,来临床判断脑血管病是否足以引起血管性痴呆。
与AD等晚年神经变性疾病类似,血管性神经病理改变在老年人中很常见,常伴有其他神经病理改变。
本文将总结成人血管性痴呆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评估和诊断。
定义血管性痴呆血管性痴呆是指以脑血管病或脑血流受损为主因或促成因素的痴呆。
血管性痴呆通常见千以下两种临床清况:临床确诊脑卒中后出现痴呆或脑成像发现痴呆患者有血管性脑损伤,但无脑卒中临床病史必须根据临床特征以及脑成像发现的脑血管性脑损伤位置和严重程度,来临床判断脑血管病是否足以引起血管性痴呆。
应认识到血管性痴呆是综合征,而非疾病。
可引起血管性脑损伤或功能障碍的心脑血管病都可能导致血管性痴呆,包括任何原因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如心原性栓塞、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脑小血管病)或出血性脑卒中。
沪另U出潜在心脑血管病后才算完成血管性痴呆的诊断,需要根据这些信息来制定未来血管性脑损伤的二级预防方案。
血管性认知障碍VCI是由美国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与脑卒中研究所-加拿大脑卒中网络VC I 协调标准的编写组和美国心脏协会提出是指“由血管因素引起或与之有关的认知障碍"。
VCI的概念涵盖痴呆,还涵盖轻型认知障碍,包括脑血管病所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
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

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是指由于脑血管病变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是老年人痴呆的常见类型之一。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血管性痴呆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生活负担。
因此,及早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一、临床表现。
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计划能力下降、情绪波动、行为改变等。
患者可能出现步态不稳、大小便失禁、语言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
二、影像学检查。
颅脑CT或MRI检查是诊断血管性痴呆的重要手段。
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发现脑血管病变的位置、范围和程度,对于判断病变的病因和类型具有重要意义。
三、脑血管病变。
血管性痴呆的诊断需要结合脑血管病变的证据。
脑血管病变可以通过脑血管造影、颅内外血管超声、脑电图等检查手段来进行评估,以明确病变的性质和程度。
四、认知功能评估。
认知功能评估是诊断血管性痴呆的重要步骤。
常用的评估工具包括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等,通过这些评估工具可以客观地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水平,为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五、排除其他病因。
在诊断血管性痴呆时,需要排除其他病因所致的认知功能障碍,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
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手段,可以排除其他病因,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六、诊断标准。
根据国际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血管性痴呆的诊断需要符合以下条件,1)具有脑血管病变的证据;2)具有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3)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认知功能障碍。
只有同时满足以上三个条件,才能做出血管性痴呆的诊断。
七、治疗和护理。
对于血管性痴呆患者,及早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至关重要。
包括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心理护理等多方面的综合治疗措施,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
血管性痴呆科普讲座课件

什么是血管性痴呆? 病因
主要由中风、脑出血、脑缺血等血管性疾病引起 。
这些疾病导致脑组织缺氧,进而影响认知功能。
什么是血管性痴呆? 症状患者可能会表现出记忆力减退、注意不集中、 语言能力下降等症状。
这些症状可能会随着病情的发展而逐渐加重。
谁更容易患上血管性痴呆?
谁更容易患上血管性痴呆?
高危人群
这些检查可以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痴呆的疾病。
如何诊断血管性痴呆? 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可以帮助检测潜在的代谢性疾病,如糖 尿病和高胆固醇。
这些疾病与血管性痴呆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何预防和管理血管性痴呆?
如何预防和管理血管性痴呆? 健康饮食
均衡饮食,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的摄入 ,减少高脂肪和高糖食物。
血管性痴呆的治疗方法
血管性痴呆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针对症状的药物如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可以改善 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没有专门针对血管性痴呆的药物,但可以通 过综合治疗缓解症状。
血管性痴呆的治疗方法 认知训练
通过认知训练和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提高患者的认 知能力和生活质量。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适应生活。
虽然遗传因素不可控制,但早期筛查和干预 可以帮助管理风险。
如何诊断血管性痴呆?
如何诊断血管性痴呆? 临床评估
医生会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认知功能测试 来进行评估。
常见的认知功能测试包括MMSE和MoCA等。
如何诊断血管性痴呆? 影像学检查
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评估脑部血管状 况和损伤程度。
血管性痴呆的治疗方法
社会支持
家属和社会的支持对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至关重要。
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统可以减轻患者和家属的负担 。
1.2.3+血管性痴呆

疾病名:血管性痴呆英文名:vascular dementi a缩写:VD别名:脑血管性痴呆疾病代码:ICD:F01.9*概述: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属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临床类型中的一种类型,也是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转归的一种类型。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老年性痴呆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医学问题,发病率日益增高。
老年性痴呆有两大类,一类至今病因不明,因为最早为阿尔茨海默氏报道,所以又名“阿尔茨海默病”。
另一类与脑动脉硬化引起脑供血不足有关,又名“脑血管性痴呆”。
欧美国家以前者多见(如美国前总统里根),亚洲国家以后者多见,这与亚洲国家较欧美国家脑血管病发病率更高相一致。
脑血管性痴呆或血管性痴呆 (vascular dementia,VD)是指由脑血管疾病导致脑供血障碍而出现的智能全面减退。
即由于脑血管疾病引起的,以痴呆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脑功能衰退性疾病。
常在50~60岁起病,约半数并发原发性高血压,以智能阶梯性恶化为主。
脑血管性痴呆多见于反复“小中风”的病人,随着一次次“小中风”发作,病情逐渐加重。
但是,它与“阿尔茨海默病”不一样,智力减退不是进行性加重,而是呈阶梯式发展,在“小中风”康复后,智力有一定程度的恢复,病情稳定;但是,再次“小中风”后,发作又加重,呈间歇性发展,最后出现痴呆。
由于反复脑梗死不一定发生于大脑皮质的“运动区”,所以有些人从未发生过瘫痪,这些人易被误诊为“阿尔茨海默病”。
近年来,随着CT 检查的普及,常发现过去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患者,不少人存在“腔隙性多发性脑梗死”,实际上为脑血管性痴呆,或合并有脑血管性痴呆。
过去曾应用过脑动脉硬化性痴呆的名称,认为脑动脉硬化可以造成脑梗死、出血、和白质脱髓鞘而出现脑实质的病变,引起痴呆。
所以,以脑动脉硬化痴呆代替了多发梗死痴呆、出血性痴呆和Binswanger 病。
事实上,脑动脉硬化主要是小动脉硬化,多见于高血压性脑病,表现为脑内小动脉的玻璃样变性,虽然可以导致管腔狭窄,但只要代偿功能良好,一般只有一些脑衰弱综合征的症状,如C D D C D D C D D C D D头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肢体麻木等,并不一定导致痴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血管性痴呆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病因;临床表现;护理
血管性痴呆是指由于脑血管病变引起,以痴呆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既往称多发性梗死性痴呆,病程波动呈阶梯性进展,伴记忆力、认知力、情绪与行为等一系列的症状与体征,并且持续到数月或半年以上。
且患者功能缺损的程度足以妨碍日常生活。
痴呆可发生于多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连续的急性脑血管意外之后,也可发生在一次严重中风后,我国卒中后痴呆发病率高达31.87%。
痴呆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成倍增加,其发病率和患病率均呈逐年增高趋势,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医学问题。
1血管性痴呆的病因
1.1人口因素多见于60岁以上老人,多见于俄罗斯、日本、中国北方。
1.2血管性因素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吸烟酗酒等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者更易患血管性痴呆,脑卒中者是正常人的9倍。
1.3遗传因素我国vd所占比例较高患病率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一般在50-60岁发病,平均病程5年,近年来发病龄趋于中年化男性多于女性。
2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表现
2.1早期症状潜伏期较长,一般不被重视,可分为两种障碍:
2.1.1脑衰弱综合征据icd-10的分类,称为器质性情绪不稳定障碍[1]一般有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疲劳、困倦,常伴
情感脆弱,焦虑不安和抑郁情绪,往往被误诊为神经衰弱,情感症状较为突出,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情感脆弱,易伤感,易激惹,易怒,病人愿意克制情感,但往往克制不住,为此感到很苦恼。
2.1.2各种躯体不适症状头痛、头晕肢体麻木、睡眠障碍和耳鸣等。
2.1.3轻度的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钝,工作效率下降,主动性下降,记忆力下降,特别是学习新知识困难,近事遗忘较明显,病人对“以前的事情记忆犹新”,但对刚刚发生的事情往往想不起来,病人有自知力,有时伴焦虑症状,有求治要求。
主要特征为认知功能下降,表现在①记忆损害:记忆力下降,肯忘事,为防止遗忘而准备好备忘录。
②注意力障碍:不能集中注意力③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减低:表现为病人主动参与社会活动的主动性下降,失去了奋斗的意念,好胜心明显下降。
④语言运用能力下降:表现为病人在与人进行语言交流时,理解力下降,反应能力差,多面对面坐上半天不说话,对别人问话简单作答。
有时简单的交谈看不出异样,较复杂的交流会发现病人在表达及理解语言的能力方面均有轻度障碍。
3局限性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
可能有失语、失写、失算等症状,也可以出现强制性哭笑往往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痛哭流涕、大发脾气或欣喜若狂,也有时伴有幻觉,自语,缄默或木僵等精神病性症状。
3.1近记忆障碍(早期)病人知道自己的记忆力下降,易忘记事情,为了防止发生遗忘常准备有备忘录,另一症状是说话啰嗦无主次,
像小孩子一样,抓不住中心议题。
3.2精神障碍在痴呆的进展过程中,一部分病人可产生精神病性症状,如偏执症状,嫉妒妄想,病人对自己老伴“不放心”,大骂其“为老不尊”,有的病人性欲的复苏也不少见,在痴呆的发展过程中,情感活动也逐渐变化,从早期的情感脆弱,焦虑,抑郁等情感障碍,逐渐发展为情感冷淡,无所谓,迟钝,欣快,也可以发生情感失控,强制性哭笑等等。
4血管性痴呆的治疗
4.1控制高血压、糖尿病,控制胆固醇高水平,应用抗凝药物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认知症状的治疗:①脑循环促进剂尼麦角林30mg/每天3次。
②都可喜每天2片。
③萘呋胺酯每天600mg。
④银杏叶提取剂。
4.2改善脑组织代谢药物:吡拉西坦、萘非西坦(三乐喜)、回拉西坦等改善精神症状药物治疗:①利培酮建议剂量不超过1mg每天。
②奥氮平剂量为5-10mg/天。
③抗抑郁药物帕罗西汀、舍曲林、西酞普兰等。
④抗焦虑失眠药物劳拉西泮、复方地西泮等。
5血管性痴呆的护理
5.1首先是做好痴呆患者的心理护理①要注意尊重病人。
②常鼓励病人,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③对病人的某些反应,要给予一定的重视,不要都看成是胡言乱语而不予理睬。
5.2其次是生活护理①预防老年人卧床不起。
②养成良好的日常卫生习惯。
③要预防感染,一旦并发感染应及时治疗。
④要预防褥疮。
⑤要注意饮食、营养、锻炼。
应进食高蛋白、多维生素的食物,如豆制品、鱼肉、瘦肉、蔬菜、水果等。
平时多饮水,每日食3-5种水果,如苹果、梨、橘子、香蕉、西瓜等,另外木耳等菌类也不可缺少。
对血管性痴呆的治疗,应用活血化瘀的方法与药物均有一定效果;多注意自我护理,心理和生活护理比治疗更重要。
参考文献
[1]摘自icd-10,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