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VEGF眼内注射后发生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2)
抗VEGF药物治疗新生血管性眼病的现状与展望

抗VEGF药物治疗新生血管性眼病的现状与展望陈彦霓(综述);陈子林(审校)【摘要】新生血管性眼病是目前临床关注度最高、研究最活跃的一类眼部疾病,如不及时加以干涉,将会对视力造成严重损害。
传统的治疗手段,如激光、手术等虽能缓解病程的进展,但不可避免地会损害健康组织。
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作为靶点,玻璃体腔内注射抗 VEGF药物使新生血管性眼病的治疗进入了新纪元。
目前抗VEGF药物已广泛用于眼科临床研究,并造福了数以万计的患者,但作为一个新药仍需综合评价其临床应用时可能存在的问题。
%One of the focuses in eye disease study is ocular neovascularization,which will lead to severe vision impairment without timely ser and surgery as traditional treatments to the disease can slow down the progression,but damage healthy tissue inevitably at the same time.Aiming at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intravitreal injection of anti-VEGF has ushered the treatment of ocular neovasculariza-tion into a new era.Now theanti-VEGF drug is widely used and benefits many patients,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questions about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 needing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6(022)008【总页数】4页(P1550-1553)【关键词】新生血管性眼病;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作者】陈彦霓(综述);陈子林(审校)【作者单位】广东医学院,广东湛江 524000;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眼科中心,广东惠州516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7眼内新生血管的形成是多种眼部疾病的共同病理改变,其对眼部造成的不可逆性损害已成为重要的致盲原因之一,当下仍缺乏针对此类疾病的早期治疗手段。
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ppt

中医眼科病名 视瞻昏渺 暴盲 青盲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视盘局部血管病变,致使血流不 畅
炎症、动脉硬化、栓子栓塞; 或血粘度增加影响血流。
高血压——首要因素 35%--50%
长期高血压致使动脉管壁的紧 张性增加,睫状后动脉的括约肌 不能够及时松弛而获得正常血压 下的灌注梯度。慢性高血压患者 血管管壁变性使自身调节功能下 降,血压下降时易致缺血。
动脉炎性
少见,主要为颞动脉炎,70~80岁多见。 视力减退、视盘水肿更明显。 双眼同时发病。血沉增快,50~120mm/h 全身不适,体重减少,发热,多发性肌
痛,头痛。 疑为巨细胞动脉炎时,做颞动脉活检。
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后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视神经眶内段至视交叉,大于50岁; 视力突然下降,视野损害,无眼痛
头痛;
高、低血压、动脉硬化、外伤、惊 恐史;
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视神经病变
鉴别诊断
视神经炎
1.发病年龄轻,可伴有眼球疼痛; 2.视力障碍重,甚至仅见手动或光感; 3.视盘水肿较轻,有充血及渗出;晚
期呈继发性萎缩 4.视野表现为中心暗点
颅内占位性病变的视盘水肿
1.多双眼同时发生,视力正常或轻度 下降;
加减:兼气虚者加参芪,或用八珍汤。
肝郁气滞型
主症:精神抑郁,眉眶胀痛,心烦 易怒,胸闷叹息,舌红苔白,脉弦。
治则:舒肝解郁,理气通络
方药:逍遥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当归、白芍、茯苓、白术、银柴胡、 赤芍、丹参、川芎、生地、桃仁、 红花、枳壳、甘草。
中医治疗
辨病加减用药
早期视盘水肿加茯苓、泽兰、茺蔚 子;出血者加白茅根、炒茜草;渗 出明显者加木贼、益母草、夏枯草、 陈皮等;血脂高加山楂、决明子; 血糖高加苍术、山药、玄参等;晚 期视神经萎缩者加枸杞子、女贞子。
眼缺血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眼缺血综合征的研究进展秦亚丽; 冀美琦; 金明【期刊名称】《《中国中医眼科杂志》》【年(卷),期】2019(029)005【总页数】4页(P412-415)【关键词】眼缺血综合征;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闭塞; 低灌注性视网膜病变【作者】秦亚丽; 冀美琦; 金明【作者单位】中日友好医院北京 100029;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广州 5106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7眼缺血综合征(ocular ischemic syndrome,OIS)是由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的眼部血液循环障碍或灌注不足性疾病,常与缺血性脑病伴随出现,目前已发展成为一类涉及眼科和神经科的交叉学科疾病[1]。
1963 年Hedges 在一位左侧颈内动脉完全阻塞的患者眼底中发现了视网膜血管扩张和周围点状出血的现象[2],同年Kearnst 和Hollenhorst 报道称约5%的“静脉淤滞性视网膜病变”患者伴有单侧颈动脉狭窄或闭塞[3]。
此外,缺血性眼部炎症、缺血性凝血病和缺血性眼病等均被应用于描述颈动脉狭窄引起的眼部变化[4]。
近年来随着眼科医生对该类疾病的不断认识,逐渐将这些可能由于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的眼部疾病统称为“眼缺血综合征”[5]。
据统计,眼缺血综合征主要见于50 岁以上人群,平均发病年龄为65 岁,男性的发病率是女性的2 倍,这可能与男性患者心血管疾病的高发病率有关[6]。
OIS 可发生在任何一眼中,双眼同时或相继发病者约占20%[7]。
我们总结发现,近年来对OIS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病因素、临床特征和诊疗等方面,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我们希望通过这篇综述,为今后深入认识OIS 并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理论基础。
1 发病因素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颈动脉狭窄或阻塞的主要原因,也因此成为缺血性眼病的重要诱因[8]。
其他原因包括颈动脉夹层动脉瘤、巨细胞动脉炎、纤维血管发育不良、大动脉炎、白塞氏病、无脉症、海绵窦血栓、外伤、手术或炎症等[5,7,9-10]。
眼内炎临床诊断和治疗

急性眼内炎是医疗急救。治疗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玻璃体 内注射抗生素,以及严重的玻璃体切除术。内源性眼内炎和 外源性真菌性眼内炎应使用全身性抗生素,但对外源性细菌 性眼内炎的作用尚不确定。如果对初始治疗没有反应,可能 需要重复玻璃体内注射抗生素。许多接受及时适当治疗的眼 睛将恢复有用的视力。
• Ronald等为了确定眼内炎的病原体种类和对抗生素敏感性以及25年来的变化 趋势,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的、基于实验室分离的眼内炎病原体的连续性研究。
• 诊断:病史,临床表现和特征性的眼底表现。
• 眼内培养标本最好是通过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除术中获 取,因为很难从抽取的玻璃体液中找到出局灶性的菌丝。 玻璃体切除术后,通常玻璃体腔注射两性霉素B或伏立康 唑。
• 眼科医生应该请传染科医生会诊,对患者进行评估并制定 治疗计划
• 如果疾病没涉及黄斑区,治疗后通常有较好的视力
革兰氏染色的敏感性较差,但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均优异。
玻璃体切割术获得的玻璃体培养比玻璃体穿刺活检更灵敏。
除了血培养和眼标本培养外,一半的患者还有一个额外的感 染灶,最常见的是尿路感染,而感染性心内膜炎则少见。有 12名患者视力改善,最终视力优于20/200,占44%。 良好的视力结果是指大于或等于结果20/200和没有前房积脓。
治疗通常是困难的,通常包括玻璃体切除术、 静脉注射两性霉素B和/或伏立康唑,以及全 身抗真菌治疗。2 / 3的患者会失去有用的视
力。
内源性酵母菌性眼内炎 • 念珠菌感染多见,一般见于经常留置尿管、长期抗生素治
疗或免疫抑制治疗,许多病人也有静脉输入营养液病史、 近期腹部手术史,或者糖尿病病史。
• 最初表现为轻度或中度的眼内感染,和黄白色脉络膜或视 网膜脉络膜病变可以是单个或多个。视网膜下的浸润可以 合并成蘑菇状的白色结节,通过视网膜进入玻璃体腔。
球后注射甲强龙治疗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

球后注射甲强龙治疗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李智1,江陆军2,江拥军3,孟淑芬3(1.安徽省涡阳县人民医院眼科;2.安徽省涡阳县白内障指导站;3.安徽省涡阳县药械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安徽涡阳233600)关键词:视神经病变;缺血性药物疗法;甲强龙/治疗应用;球后注射非动脉炎性前部视神经病变(NAION)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引起的眼科常见的视神经病变,当前并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恢复患者的视功能损害及防止对侧眼的发病[1]。
近年来,三甲医院有临床报道在球后注射甲强龙治疗急性期NAION取得一定效果,但在基层二甲以下医院未见有相关研究报道。
因此,我院课题组对一组NAION患者进行了甲强龙治疗,观察了其安全性和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2009年3月—2011年9月期间对在我院课题组就诊的NAION患者30例36只眼进行甲强龙治疗,其中男性12例12只眼,女性18例24只眼,年龄23 60岁,平均年龄49.6岁,右眼20只眼,左眼16只眼,从发病到接受甲强龙治疗时间间隔为3 20d,平均时间间隔为7d。
所有患者在甲强龙治疗前1 3d进行了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直接检眼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视野检查。
纳入标准:(1)患眼BCVA≤0.4;(2)NAION发病时间在3周以内;(3)直接检眼镜检查发现有明显视盘水肿;(4)患眼视野表现为与生理盲点相连的弓形,半侧或多象限缺损;(5)FFA检查显示早期视盘区域性荧光充盈延缓或缺损,中期视盘表面荧光素渗漏,晚期表现为视盘的不均匀或弥漫性强荧光;(6)无巨细胞性动脉的临床和实验室证据,无头痛、发热、下颌运动障碍、颞浅动脉压痛和烧灼感等临床表现,血沉和C反应蛋白检查正常。
排除标准:(1)患者不同意进行SOLV-MEDROL治疗;(2)患眼伴有其它的严重疾病,不适合此项治疗或者影响治疗后的随访观察者;(3)因全身情况复杂不能耐受球后注射治疗;(4)对侧眼有严重病变因BCVA 低于患眼者;(5)复发性NAION的患眼。
抗VEGF治疗眼新生血管性疾病

抗VEGF治疗眼新生血管性疾病新生血管形成是很多重要眼部疾病的共同病理改变,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的关键性因子。
近年来,抗VEGF药物的出现给新生血管性眼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本文就近年来抗VEGF制剂在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的应用和副作用方面予以综述。
[Abstract] Angiogenesis is the main pathologic characters in many important ocular diseases.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has been identified as playing a key role in ocular angiogenesis. In recent years, anti-VEGF therapies have shown unprecedented efficacy in treating ocular neovascular disease. This review will focus on the anti-VEGF for the current treatment of ocular neovascular disease and its side effects.[Key words] Ocular neovascular disease;VEGF;Treatment;Side effects眼新生血管形成是很多眼部疾病的共同病理改变,最常发生于角膜、虹膜、脉络膜和视网膜,包括角膜新生血管、老年性黄斑病变(age-related macular disease, AMD)、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ROP)、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其伴随的渗出、水肿、增生以及瘢痕化可严重破坏眼部正常视功能结构和功能,造成视力损坏,甚至失明。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防治知识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最常见和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已经成为世界性致盲的主要原因。
由于糖尿病不可逆,严重的DR会导致失明,对视功能的危害极大。
尽管DR的危害显著,但我们可以通过常规的检查和有效的治疗避免不可逆盲的发生,因此管控DR,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至关重要。
目前,普通老百姓对糖尿病的认知度相对较高,但关于DR的防控知识普及率较低,这可能导致病情不能被及早发现而延误治疗时机。
所以积极进行相关的科普,提高老百姓对DR的认知度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将针对您心中关于DR的疑问一一解答。
什么是DRDR是由糖尿病导致的视网膜病变,简称“糖网病”。
视网膜是眼睛最内层的膜样组织,类似于照相机的胶片,可以感受外界光的刺激,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并传向大脑,在成像中起重要作用。
一旦视网膜因糖尿病出现病变,就会导致视力下降等问题,严重者不仅会失明,还可能面临眼球摘除的风险。
DR是怎样发生的只要我们看东西,视网膜就在高速处理接收到的各种信息,就需要大量的能量供应,这是人体最需要血液的组织之一。
糖尿病患者的身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视网膜会出现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毛细血管闭塞等病理改变,从而导致视网膜缺血缺氧。
缺血的视网膜会分泌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诱导视网膜长出新生血管来。
但新生血管的管腔就像有裂缝的水管一样,血液会溢出。
而且新生血管的出现也不能解决视网膜缺血缺氧的情况,反而会导致越长越多,严重者会导致网膜脱离、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
DR的危险因素所有的糖尿病患者,包括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均会发生DR。
相关的危险因素有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等。
现已明确糖尿病病程是发生DR最主要的危险因素,糖尿病病程5年、10年和15年分别有25%、60%、80%的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DR。
其他危险因素包括妊娠、遗传等。
DR有什么症状DR被称为眼睛的“隐形杀手”,这是因为病变初期患者往往感觉不到任何异常,眼睛不红、不疼,视力也正常。
抗VEGF药物在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应用进展

抗VEGF药物在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应用进展张婉瑜;徐国兴【摘要】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最常见的糖尿病眼底并发症,目前,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激光光凝治疗、糖皮质激素治疗、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治疗及手术治疗.抗VEGF药物通过抑制VEGF的表达,达到抑制眼中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降低血管的通透性、减少血管渗漏是现有延缓PDR进展研究的热点.该文主要就抗VEGF药物在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性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期刊名称】《海峡科学》【年(卷),期】2016(000)003【总页数】6页(P3-8)【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作者】张婉瑜;徐国兴【作者单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福建省眼科研究所;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福建省眼科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最常见的糖尿病眼底并发症,随着全球糖尿病发病率升高,近年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已成为主要的致盲性疾病[1]。
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的病理改变主要是视网膜前新生血管的形成,患者常因黄斑水肿、虹膜新生血管、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玻璃体积血、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损害其视功能[2]。
而严格控制血压、血脂和血糖、延缓糖尿病性并发症的进展,仍然是控制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最有效的措施[3-5]。
目前,PDR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激光光凝治疗、糖皮质激素治疗、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治疗及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