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辅导:高边坡改隧道设计中的地质问题及处理建议

合集下载

隧道施工中的地质灾害与防治措施

隧道施工中的地质灾害与防治措施

隧道施工中的地质灾害与防治措施隧道对于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城市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地质灾害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地质灾害可能会导致隧道工程延误、造成财产损失甚至人员伤亡。

因此,对于地质灾害的防治非常重要。

本文将主要讨论隧道施工中常见的地质灾害及其防治措施。

一、隧道施工中的地质灾害1. 地质构造破坏地质构造破坏是隧道工程中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

地质构造破坏主要是指在隧道掘进过程中,由于后期围岩的变形和破裂,导致隧道支护结构失效,进而引发地质灾害。

地质构造破坏的原因有多种,包括构造裂隙、断层和层理面等。

2. 地下水涌入地下水涌入是另一个常见的地质灾害。

当隧道施工穿越地下水丰富的地层时,地下水会通过围岩缝隙或者隧道洞口进入隧道内部,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

地下水涌入会给隧道工程带来严重的影响,如洪水、水压过大等。

3. 软弱地层失稳在隧道施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软弱地层,这些地层具有不稳定性和易变形性。

当隧道掘进穿越软弱地层时,地层可能发生塌陷、滑动和流动等地质灾害。

这些灾害不仅会威胁施工人员的安全,还会导致隧道支护结构的失效。

二、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1. 监测预警系统监测预警系统是地质灾害防治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措施。

通过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实时监测岩体的变形和地下水的涌入情况,及时提供预警信息,从而采取措施避免灾害的发生。

2. 加固支护结构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加固支护结构是有效防止地质灾害的一种方法。

通过使用钢筋混凝土、锚杆、喷射混凝土等技术,加固隧道围岩,提高围岩的稳定性和承载力,从而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

3. 地质勘查和前期工作在隧道施工前,进行充分的地质勘查和前期工作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环节。

通过详细地了解隧道施工区域的地质情况,包括地层结构、地质构造和地下水等,可以更好地制定施工方案和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法,从而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4. 设计合理的排水系统对于地下水涌入这一地质灾害,设计合理的排水系统是很重要的。

隧道工程中的地质问题及处理方法

隧道工程中的地质问题及处理方法

隧道工程中的地质问题及处理方法隧道工程是一项复杂而具有挑战性的建筑工程,涉及到众多的技术与科学。

其中,地质问题的处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隧道工程中的地质问题以及相应的处理方法。

一、地质调查与勘察地质调查与勘察是隧道工程前期准备阶段的重要工作。

通过对地质条件的详细了解,可以为工程设计与施工提供可靠的地质信息。

通过采集地下水文、地震活动、断层构造等数据,可以准确判断地质构造的性质和特征,为施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地质预报与风险评估地质预报与风险评估是隧道工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通过前期的地质调查,可以预测出可能出现的地质问题,如岩溶、断层活动等。

而通过风险评估,可以对这些潜在的地质问题进行定量化的分析与评价,从而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案和风险控制措施。

三、地质处理与支护在隧道工程中,地质处理与支护是关键的环节。

针对不同的地质问题,有不同的处理方法。

例如,在岩溶地区,可以采用灌浆、注浆等方法填充溶洞,增加地层的强度和稳定性;在断层区域,可以采用断层人工固化技术,减少断层活动对隧道工程的影响。

四、地质监测与预警地质监测与预警是保障隧道工程安全的重要手段。

通过监测隧道周围的地质活动、地下水位、土壤位移等参数,可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避免灾害事故的发生。

同时,预警系统的建立可以提前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并进行风险提示,从而减少工程损失。

五、地质处理的环境影响评价隧道工程的施工与运行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进行地质处理时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通过对隧道工程对水质、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进行评估,可以减少工程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并制定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六、地质处理与隧道设计的创新隧道工程中的地质处理和支护技术在不断创新。

例如,在软土地层中,可以采用橡胶软土桩、加固网等新型支护技术,提高软土地层的稳定性;在高地应力地区,可以采用预应力锚索技术,增加地层的承载力。

高边坡改隧道设计中的地质问题及处理建议

高边坡改隧道设计中的地质问题及处理建议

高边坡改隧道设计中的地质问题及处理建议
李汉江
【期刊名称】《江西公路科技》
【年(卷),期】2004(000)002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边坡改隧道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及评价,确定隧道方案的可行性,并划分出围岩类别,为拟建隧道的设计和施工提出一些想法及建议。

【总页数】3页(P43-45)
【作者】李汉江
【作者单位】江西省交通设计院,南昌33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52.2
【相关文献】
1.浅谈新疆且末县沙漠地区引水渠道工程地质问题及处理建议 [J], 买买提·色买提;
2.阳灵隧道设计中关于排水、不良地质及施工建议的相关探讨 [J],
3.下坂地导流与溢洪洞高边坡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处理 [J], 曹伟轩;李冬峡;吴世泽;王世华
4.路基深挖方地段高边坡开挖改隧道设计 [J], 陈仁芳;周志华;
5.地下洞室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处理建议 [J], 邢云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边坡工程问题及解决方案

边坡工程问题及解决方案

边坡工程问题及解决方案引言:边坡工程是工程建设中常见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指在地质条件复杂、地形陡峭的地区进行工程施工时,为保证工程的稳定和安全性所进行的一种工程施工。

在边坡工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地质条件不稳定、地表水渗透、施工工艺不合理等。

这些问题都将对边坡工程的稳定和安全性造成影响,因此需要我们合理的解决方案来应对这些问题。

问题1:地质条件不稳定地质条件不稳定是边坡工程中常见的一个问题。

在一些地质条件复杂地区,岩层断裂、地层滑动、地震等因素都会导致地质条件的不稳定,从而对边坡工程的稳定性构成威胁。

解决方案:为了应对地质条件不稳定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详细的地质勘察:在进行边坡工程前,我们应该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工作,了解边坡工程所处地区的地质情况,从而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案。

2. 采取加固措施:对于地质条件不稳定的地区,我们可以采取加固措施来加强边坡的稳定性,比如加固岩层、注浆加固等。

3. 定期监测:在边坡工程施工后,我们需要对边坡进行定期的监测,及时发现地质条件不稳定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

问题2:地表水渗透地表水渗透是边坡工程中常见的问题,地表水的渗透会导致边坡松动,从而影响边坡的稳定性。

解决方案:为了应对地表水渗透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做好排水工作:在边坡工程中,我们应该做好排水工作,及时排除地表水,从而减少地表水对边坡的影响。

2. 采取防渗措施:我们可以在地表水的渗透部位做好防渗工作,比如设置防渗墙、进行防渗处理等。

3. 合理设计施工工艺:在边坡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我们应该合理的设计施工工艺,减少地表水对边坡的影响。

问题3:施工工艺不合理在一些边坡工程中,由于施工工艺不合理,会导致边坡工程的稳定性出现问题。

解决方案:为了应对施工工艺不合理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严格执行施工规范:在进行边坡工程施工时,我们应该严格执行相关的施工规范,确保施工工艺合理。

隧道工程施工中的地质情况与处理技术方法

隧道工程施工中的地质情况与处理技术方法

隧道工程施工中的地质情况与处理技术方法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隧道工程在现代城市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在隧道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地质情况对工程的进展和安全性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地质情况与处理技术方法方面,探讨隧道工程施工中的挑战与解决方法。

地质情况与概述隧道工程的地质情况可分为岩层地质和地下水地质两个方面。

对于岩层地质来说,隧道穿越的地层会出现不同的岩性,如花岗岩、砂岩等。

而地下水地质则涉及到隧道工程中的水文情况。

地质情况的影响因素地质情况对隧道工程的施工具有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岩层强度:不同的岩层强度会导致不同的施工难度和风险。

对于强度较弱的岩层,需要采取加固措施,以确保施工的安全性。

2. 岩层结构:岩层的结构会影响工程的稳定性。

如存在节理、裂隙等结构,需要通过填充物填充或加固方法来保证岩石的稳定性。

3. 地下水位:地下水位的高低会直接影响隧道工程的施工进度和安全性。

高地下水位需要采取抽水排水的技术手段,以减少地下水的压力。

4. 地下水质量:地下水质量对隧道工程中的涌水问题和土壤稳定性等方面有较大的影响。

需要进行水质测试,并采取相应的水文治理措施。

处理技术方法为了克服困难,保证隧道工程的施工质量与安全性,可以采用以下处理技术方法:1. 预处理技术:在施工前可以进行地质勘探,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岩层地质和地下水地质进行详细调查和分析,以制定相应的施工计划,并提前采取必要的加固措施。

2. 注浆加固技术:对于存在节理、裂隙等岩层结构问题的地区,可以采用注浆加固技术,通过向岩层注入特定材料来填充节理和裂隙,增加岩层的整体稳定性。

3. 土壤加固技术:对于软土地层,可以采用加固技术,如挖槽法、灌浆法等,增加土壤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4. 抽水排水技术:在高地下水位区域,需要利用抽水排水技术,减少地下水的压力,确保施工的安全性。

同时,还需要进行地下水的监测和处理,以减少涌水问题。

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常见问题及优化措施

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常见问题及优化措施

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常见问题及优化措施岩土工程勘察是工程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但在实际操作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

本文将介绍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

1. 孔洞崩塌:在勘察过程中,岩土勘察人员常常会遇到孔洞崩塌的情况,导致勘察难度和工作效率下降。

优化措施:对于本身比较松散、易塌方的地层,可以采用一些加固措施,如注浆、套管等方法,以增加孔洞的稳定性。

采用合适的孔洞钻进技术和工具,如先进的钻进机械和岩心钻进技术,可以减少孔洞崩塌的发生。

2. 淤泥或软土的承载力测定困难:在进行承载力测定时,淤泥或软土的固结时间较长,测定结果不准确。

优化措施:可以采用更先进的技术方法,如试验室动力触控或超声波测定法,以准确测定淤泥或软土的承载力。

在采用静负荷试验时,可以使用更大的荷载以缩短固结时间。

3. 地下水位变化:在岩土工程勘察中,地下水位的变化会导致固结时间、土体状态等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勘察结果。

优化措施:在勘察过程中,需要准确测定地下水位,并进行记录。

可以根据地下水位的变化,调整试验方案,如延长固结时间或增加试验频率,以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4. 岩石力学性质的测定:岩石力学性质的测定对于岩土工程设计具有重要意义,但常常受到勘察条件的限制,导致测定结果不准确。

优化措施:可以采用非破坏性测试方法,如声波测定、综合地球物理探测等,以准确测定岩石的力学性质。

对于勘察条件受限的情况,可以采用推测法,结合已有的经验数据,对岩石力学性质进行估计。

5. 数据处理及分析:在岩土工程勘察中,数据处理和分析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但常常因数据质量不高、分析方法不准确等原因,导致勘察结果存在误差。

优化措施:在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时,需要精细化、标准化的操作,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可以借助计算机技术,采用专业的数据处理软件和分析方法,以提高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效率和准确性。

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的问题包括孔洞崩塌、淤泥或软土的承载力测定困难、地下水位变化、岩石力学性质的测定和数据处理及分析等。

隧道施工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隧道施工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隧道施工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隧道施工是建筑工程中常见的一种特殊工艺,也是对工程施工技术和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考验。

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问题,例如地质条件复杂、围岩质量差、隧道洞口控制困难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影响隧道施工的进程和质量。

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法,以确保隧道工程的顺利进行。

一、地质条件复杂地质条件复杂是隧道施工中常见的问题,主要包括地层稳定性差、地下水位过高、地下水湿润等。

这些问题给隧道施工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不仅增加了施工风险,还可能导致施工质量下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做好地质勘察和储备方案,在施工前充分了解地质条件,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并根据隧道施工的不同阶段提前进行储备,以应对地质条件的变化。

2. 利用先进的隧道施工技术,例如盾构机施工、冻结法施工等,可以有效地解决地质条件复杂的问题。

盾构机施工可以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提高施工速度和施工质量;冻结法施工可以通过冷却控制地下水位,减少地下水对隧道施工的影响。

二、围岩质量差围岩质量差是隧道施工中常见的难题之一,主要表现为围岩破碎、断裂、岩溶等。

这些问题对隧道的稳定性和施工进度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为了解决围岩质量差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增加支护措施:根据围岩质量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支护措施。

例如,在围岩质量较差的地段,可以采用钢支撑、喷射混凝土等方式加固围岩,提高施工安全性和稳定性。

2. 加强监测与预警:在施工中加强对围岩变形和位移的监测与预警,及时发现围岩质量差的问题,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以防止更大的灾害发生。

三、隧道洞口控制困难隧道洞口控制困难是隧道施工中常见的技术难题,主要体现在洞口稳定性差、透水等。

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隧道施工的安全性和质量,对施工进程造成不利影响。

为了解决隧道洞口控制困难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强化洞口支护:通过增加洞口支护的辅助设备和加固措施,增强洞口的稳定性。

隧道工程中的困难与解决方案

隧道工程中的困难与解决方案

隧道工程中的困难与解决方案隧道工程作为现代城市建设中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隧道工程的建设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重点讨论隧道工程中常见的困难,并探讨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地质条件复杂在隧道工程建设中,地质条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往往导致施工难度增加,可能出现地层崩塌、地震灾害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困难,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地质勘察和监测:在隧道工程开始前,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和监测,了解地下地质情况,及时掌握地层变化和地震等风险,有针对性地采取防灾措施。

2.加固措施:根据地质勘察结果,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如注浆加固、喷射混凝土衬砌等技术手段,增强地质结构的稳定性。

3.合理施工方案:根据地质条件调整施工方案,选择合适的开挖方法和衬砌材料,减少地层破坏和变形。

二、人员安全保障隧道工程中,人员安全是至关重要的。

由于施工环境的封闭和复杂性,人员安全难以保障。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安全培训:对参与施工的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确保他们能够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

2.安全设施:在施工现场设置必要的安全设施,如警示标志、防护网、紧急疏散通道等,提供紧急救援设备,保障人员在意外事件中的生命安全。

3.监控系统:安装监控摄像头和传感器监测施工现场的安全情况,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事故的发生。

三、巨额投资和资金困难隧道工程通常需要巨额的投资,在融资方面存在一定困难。

为了解决资金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多元化融资渠道:除了传统的银行贷款外,还可以通过发行债券、引入私募资本等方式进行融资,拓宽资金来源。

2.政策支持:政府可以出台支持政策,提供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吸引民间资本参与隧道工程建设。

3.合理预算管理:制定合理的预算计划,严格控制成本,避免浪费和资金的不必要流失。

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隧道工程建设对环境和生态造成一定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土辅导:高边坡改隧道设计中的地质问题及处理建议0、前言赣粤高速公路泰赣段C4标段高边坡位于遂川县巾石乡境内,杨公山隧道的南洞口附近,路线桩号:K203+557~K203+779.原设计为5级高边坡,一、二级坡高各为10米,设计坡率为1:0.25,不设防;第三、四级坡高各20米,设计坡率1:0.5,预应力锚索锚固支护,第五级坡高26米,设计坡率1:0.75,设计支护为锚喷。

目前第四、五级边坡开挖、防护均已到位,第三级开挖、防护已部分到位,第一、二级边坡部分开挖。

开挖过程中,发现山体地质情况比较复杂,边坡较陡,存在安全隐患,从安全角度考虑,我院组织对该高边坡的稳定性进行重新分析论证,确定采用单幅隧道方案通过。

针对隧道方案,我们组织对场地补充勘察,本次勘察根据项目要求主要采用工程地质调绘、工程地质钻探、工程物探和取样试验等勘察手段。

1、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1.1 地形地貌建设场地位于杨公山隧道南洞口附近,与杨公山隧道相隔一条山涧,山体天然植被发育,山势陡峻,山顶标高达430米,山麓标高为250米,山体自然边坡是西南侧陡,西北侧缓,与岩层倾向一致,顺向坡缓,反向坡陡,最陡达59°。

路线自山体的西侧山腰近山麓处左深切山体。

边坡侧山体平均自然边坡坡度为33°,最陡为45°,最缓为25°。

1.2 地层岩性建设场地地处巾石至新村花岗岩岩体的东北缘,系属巾石至碧洲复式向斜的南段西北翼。

区内地层为寒武系上统水石群变质岩系(ε3)和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Q4el+dl)。

1.2.1寒武系上统水石群(ε3)寒武系地层为一套区域浅变质岩系,地层总体产状为55°∠22°,地层受多期地质构造运动的作用及岩浆侵入影响,地层在区域变质的同时,受岩浆的烘烤交代接触变质作用,区域地层处于混合岩化带,主要表现为局部出现少量团块状、透镜状及不规则状伟晶质和细晶质脉体,开挖后出现的"孤石状"岩体,可能是混合岩化成因,隧道区内该套地层根据岩性组合可分为二大层。

⑴板岩层:以黄绿色斑点板岩、粉砂质斑点板岩为主,夹厚层状灰黑色变余长石石英砂岩,风化强烈,岩体呈碎裂结构,夹交代石英质脉体,呈"孤石"状。

⑵变质砂岩层:青灰色~灰黑色,厚~巨厚层状变余长石石英砂岩,变余凝灰质砂岩为主,夹厚-中厚层状粉砂质斑点状板岩、变余砂岩。

受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岩石节理裂隙发育,自下而上,岩体呈层状块体结构变为层状碎裂结构。

1.2.2 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Q4el+dl)主要为红褐色、浅紫红色粘土夹砾及碎石土。

1.3 地质构造1.3.1 区域地质构造区内受东西向华夏和北东向新华夏系构造的影响,构造较发育,热液活动也十分频繁。

区内构造以断裂构造为主,褶曲不明显,具体见构造体系及各构造体系所表现的应力方向。

主要地质构造形迹有:⑴巾石--碧洲倒转向斜构造,⑵新村--弹前花岗岩侵入体,(3)禾沅--万安大断裂。

1.3.2 区域构造应力分析区内在加里东构造运动时期,以南北向的水平挤压为主,逐渐形成南北方向的华夏系构造。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南北向扭动作用的加强,燕山晚期区域主应力方向也由北西--南东向逐渐转为北西西--南东东向,因而形成了现在的北北东向新华夏系构造。

由于早期构造地应力在断层形成过程中被释放,根据杨公山隧道施工观察,本隧道的设计和施工无需考虑构造地应力的影响。

对设计施工有影响的主要是由重力作用产生的地应力,特别是偏压作用。

1.3.3 隧道工程区主要地质构造及结构面1.3.3.1 断裂构造⑴ F1断层:位于K203+594.9~K203+596.9,逆断层,走向北76°东,倾向北西,倾角57°,下延30米以上,断距3米左右,断层泥厚2米左右,不漏水。

⑵ F2断层:位于K203+626~K203+633.8,走向北76°东,倾向北西,倾角65°,下延30米以上,断层泥厚7米左右,不漏水。

⑶ F3断层:位于K203+680~K203+690,呈北东东走向,形迹不明,岩性在此出现明显突变,自北往南,由坚硬较完整变余砂岩转变为千枚状粉砂质板岩夹变余砂岩及石英脉体,较破碎。

1.3.3.2 节理通过地质断面调查及钻取岩芯分析,勘察区的岩体最少发育两期节理裂隙,裂面有高倾角、压性闭合或微张开等特点。

早期节理裂隙一般被石英脉充填,呈胶结状,有较高的抗剪强度;后期裂隙多呈"X"节理,由于其多向切割,岩体多半比较破碎。

通过节理统计及"节理裂隙玫瑰图"分析,得出主要发育的几组优势节理面为:a、走向北85°西,倾向北,倾角45°~65°,与路线近垂交;b、走向北82°东,倾向北,倾角45°~65°,与路线近垂交;c、走向北5°~24°西,倾向西,倾角65°~85°,与路线近平行,对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较大。

1.3.4 结构面对隧道围岩稳定性评价隧道围岩中的节理裂隙是影响其稳定的主要因素,岩层面只对右侧洞壁有影响。

节理裂隙又以平行洞轴线的、后期的节理裂隙面影响,K203+590~K203+670段隧道右侧洞顶附近发育1.5米左右厚的构造破碎带,对隧道拱顶稳定不利。

由于隧道所处的位置,地形起伏大,岩体风化分界线起伏也大,节理裂隙一般洞顶比洞底发育,洞右侧比左侧发育,同一掌子面出现岩体完整性差异,所以,设计和施工应引起重视,采取针对性工程处置措施。

1.4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勘察区地处赣中南大面积稳定上升区,以整体间歇性缓慢抬升为主,差异运动不明显,历仅发生过4次强震,近期弱震活动亦比较少。

根据《中国地震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区内地震基本烈度小于Ⅵ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g<0.05,隧道工程可不考虑抗震设防。

2、水文地质条件及评价2.1 地下水类型及分布根据地质调查和钻探揭露分析,区域分布有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种,其中以基岩裂隙水为主。

孔隙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残坡积成因的粘土碎石及基岩全风化层中,由于地势较陡,自身透水性较好,只能作为地表水的入渗通道;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在变质岩层中,通过上覆松散岩层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由于基岩裂隙发育,地下水径流通道好,而南方以暴雨等强降水形式为主,地下水较丰富。

因此隧道开挖过程中应备水泵,以免影响施工进度。

设计应在隧道洞顶、洞壁及洞底设置排水系统,如反过滤层、渗沟、盲沟等。

2.2 地下水出露点调查边坡开挖后,在K203+619、K203+622、K203+695、K203+705左25米的第三级边坡的坡脚处排泄孔中以及K203+690右30米坡脚等处发育流量10ml/s~20ml/s的下降泉。

而且据锚索成孔资料了解,大都数钻孔均见地下水,局部水量还较大。

2.3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由于勘察区山体与杨公山隧道山体属同一地下水系,水化学成分参考杨公山隧道水化学分析成果使用。

根据水质分析评价标准,勘察区内地下水类型属于HCO3-Ca、Mg型水,弱碱性,腐蚀等级为无腐蚀。

隧道地下水分析结果成果表表13、围岩分类与支护分析3.1 围岩参数的确定⑴岩体声波速度根据P-S测井获取纵波、横波;⑵岩土完整性系数:I=Vp2 / Up2其中:Vp为岩体纵波波速,Up为岩石纵波波速;⑶泊松比根据波速计算确定:μd=Vp2-2Vs2/[2(Vp2-Vs2)]⑷动弹性模量根据下式计算确定:Ed=ρVp2(1+μd)(1-2μd)/[g(1-μd)]或 Ed=ρVs2(3Vp2-4Vs2)/(Vp2-Vs2)其中:ρ为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⑸静弹模量:Es=0.1Ed1.43 ;⑹饱和抗压强度采用最小平均值确定。

3.2 围岩类别确定隧道围岩分类主要依据工程地质条件、开挖稳定性及岩体纵波波速、岩体完整系数、岩石质量指标等实测参数指标综合确定,具体分类见隧道围岩分类表表23.3 隧道围岩分段划分及建议支护3.3.1 K203+557~K203+610(北洞口及洞身)围岩岩性为变余砂岩夹板岩,风化强烈,节理裂隙很发育,可见4组以上节理裂隙,多呈"X"型,岩体较破碎。

拱部无支护时可产生坍塌,侧壁有时失去稳定,围岩类别综合定为Ⅱ类。

建议:采用导坑法或台阶法施工并及时采取超前支护措施,洞口段适当接部分明洞。

3.3.2 K203+610~K203+680(洞身)围岩岩性为弱~微风化变余砂岩,局部发育构造破碎带。

围岩总体较完整稳定,局部呈碎裂结构,由于隧道浅埋偏压,左侧岩体坚硬完整,右上部洞室围岩范围内,岩体比较破碎。

拱部无支护可能产生坍塌,侧壁基本稳定,围岩类别综合定为Ⅳ类。

建议:施工采用先拱后墙法施工,对于施工中可能发现的局部破碎带、断层软弱破碎带,应局部特殊处理。

3.3.3 K203+680~K203+750(洞身及南洞口)围岩岩性为以全、强风化千枚状粉砂质板岩为主夹变余砂岩及石英脉体,风化强烈,岩体软硬不均,总体较软,地下水较丰富。

围岩横、纵向变化均比较大。

右侧洞壁较薄甚至裸露,岩体风化呈土夹石状,左侧洞壁稍好。

围岩易坍塌变形,处理不当会产生大坍塌,右上角地表可能出现塌陷。

右壁处理不当易出现大坍塌,围岩类别综合定为Ⅱ类。

建议:采用单壁导坑法或正台阶法施工或暗洞明做,开挖前必须进行超前支护处理,洞口和洞顶应采用长导管超前支护,洞壁采用深孔注浆阻水和抗偏压,确定开挖期间洞室的稳定,开挖后喷锚支护并衬砌。

对于洞壁较薄段应考虑接明洞通过。

3.3.4 K203+750~K203+779(左侧高边坡)本段上部20米左右千枚状粉砂质板岩夹变余砂岩全强风化层及其残坡积土,岩体风化呈粉土状,且处于地下水出露带,地下水比较丰富,土体抗冲刷能力差。

局部下部切入强、弱风化变余砂岩,呈碎裂结构,边坡岩体总体偏软且破碎。

建议:边坡不陡于1:1,部分锚杆强支护,注意坡体及地表排水设置。

考虑到进口段坡体稳定性差,建议接长明洞处理,确保运营安全。

4、结语4.1 隧道处于山体斜坡处,地质构造相对复杂,洞身左侧埋深在22左右,右侧埋深在13米左右,隧道属于浅埋偏压型短隧道,设计和施工中应充分考虑这方面因素。

4.2 隧道开挖爆应采用控制爆破(光面爆破或预裂爆破),尽量使围岩少受损伤,以免爆破过大,产生过量费方,影响施工进度,同时影响上部现有边坡的稳定。

4.3 隧道围岩分类,是综合钻探、物探及地质调绘等成果确定,在隧道开挖过程中,若发现围岩类别划分不准确时应根据施工实际情况进行及时的调整。

4.4 作为"新奥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隧道施工必须进行施工监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