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关于红色文化的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关于红色文化的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关于红色文化的社会实践调研报告篇一:关于红色文化影响的调查报告分析引言沧海桑田,神州巨变。

在迎接共青团的十八大召开、纪念建团九十周年之际,为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重要指示和纪念建团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七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充分发挥社会实践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途径的优势,进一步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为“十二五”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贡献,迎接共青团的十八大胜利召开,我院决定组织开展追寻红色足迹系列实践活动。

广泛开展寻访老共青团员、老红军和战斗英雄活动,在寻访、考察的过程中,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深入感悟、走访、实践,坚定拥护共青团、热爱共青团、报效祖国的理想信念。

“红色文化”所张扬的对信念的坚守、对理想的执著、对光明的向往,及革命英雄人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勇于奉献、敢于牺牲等崇高品质,正是我们当代人在心灵深处缺失的东西。

“唤醒和激发大学生纯真心灵中最真挚的感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就是一条很好的途径。

大学生是善良、纯真和容易感动的,是为人间真情和崇高品格所感染的。

使得大学生群体对那段历史、对英雄人物,对政治正面宣传的认识和接受变得自然、容易,而且深刻。

深情回顾共青团的奋斗历史,热情讴歌共青团的光辉业绩,继承和发扬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深层增强共青团组织的凝聚力,从而更加坚定大学生跟着共青团的领导,做好基层共青团组织工作。

调查背景一、社会背景风雨兼程,继往开来,中国共青团在历经九十年风雨磨砺后毅然领导了一个民族奋发图强、再度复兴的重任。

今天,他依然以历史的身份再次向我们阐述着中华民族的过去与将来。

忆往昔峥嵘岁月,伟大的中国共青团穿过岁月的峰头,伴随历史的云烟,迈着沧桑却仍矫健的步伐,一步步,走过了90个春夏秋冬,今天迎来了她90岁的生日。

九十周年来,我们的共青团领导全国青年,推翻了了旧社会,建立了新中国,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祖国的统一大业,使祖国大陆走向繁荣富强,使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的民族之林。

红色文化调研报告

红色文化调研报告

红色文化调研报告
1. 红色文化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建设事业为主题的文化。

红色文化以红色为象征,包含了红色历史、红色精神和红色经典。

2. 红色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革命斗争,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过程,都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色文化凝聚了中国人民为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而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努力。

3. 红色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红色文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从革命战争时期的英雄主义,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奋斗精神,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创新精神,红色文化一直在不断发展与演变。

4. 红色文化拥有无穷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红色文化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红色文化以其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激励着广大人民群众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而奋斗。

5. 红色文化对于当代社会的意义重大。

红色文化承载着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教育和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资源。

红色文化能够引导人们坚定信仰和道德,培养勇于担当和奉献的品质,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根据以上调研结果,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文化和建设文化,在中国社会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红色文化具有
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拥有鲜明的理念和影响力。

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于塑造正确的价值观、鼓舞人心、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红色文化也需要不断地沉淀和创新,与时俱进,以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

红色文化爱国主义教育情况调研报告(2篇)

红色文化爱国主义教育情况调研报告(2篇)

红色文化爱国主义教育情况调研报告(2篇)红色文化爱国主义教育情况调研报告(2篇)易姓改号,谓之亡国;文化灭绝,谓之亡天下。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文化不灭,则中华不灭。

爱国,即爱文化,也就是守护中华传统文化。

以下是关于红色文化爱国主义教育情况调研报告两篇,供大家参考!红色文化爱国主义教育情况调研报告(范文一) 一.调查背景峥嵘岁月里,红色文化给了一代又一代人新鲜的、具有时代气息的精神渲染,激发了人们爱国主义热情,在物质生活生活越来越丰裕的今天,一些人的心灵深处出现了“荒漠”,精神需求逐渐成为人们工作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红色文化、爱国主义精神是一份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爱国主义教育是红色文化的精髓,因此,如何深入发掘红色文化的价值,充分吸收红色文化的精神营养,对广大群众,特别是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陈赞贤生平事迹简介陈赞贤于1896年出生在南康东山乡坨圳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年少时就胸怀报国之志,发奋读书,阅读大量进步书刊,参加进步学生组织,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他热心兴办教育,认为教育可以唤醒民众意识,1918年创办了东山高等小学,也就是现在的赞贤小学,并亲任校长,培养了一批具有反帝反封建思想的进步学生。

1923年又受聘于南康中区第一小学校长,因办学成绩卓著,被公推为南康教育会副会长。

陈赞贤烈士还是杰出的工人运动领袖。

早在学生时代,就参加各种学生爱国运动。

1922年春,曾赴广西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北伐军队,任少校书记。

1926年春在广东省南雄县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南康县第一名中共党员。

不久,被选为南雄县总工会委员长,领导当地的工人运动。

9月,被任命为南康县县长,负责建立中共南康第一个支部,在全县实行改革腐败旧制的新政策,受到群众的一致拥护,被誉为铁面县长。

10月,调任中共赣州特别支部书记,领导赣南十七县的工人运动。

11月,领导成立赣州总工会,并当选为委员长,之后,他发动组织各行业工人大罢工,组织青年干社,创办赣南工农运动训练班,在他的领导下,赣南地区的党组织得到很大了展,工农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

红色文化的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红色文化的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红色文化的社会实践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意义红色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和伟大成就的象征。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红色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情况,探讨其在社会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思考。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实地走访、专家访谈和文献资料搜集等多种方法,以收集更加全面和客观的数据和信息为基本目的。

三、调研结果1. 红色文化的社会认知度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受访者对红色文化的了解仅限于《红岩》《红色娘子军》等经典作品,对于红色文化的内涵和意义并不清晰,认知度较低。

2. 红色文化在社会实践中的传承和发展状况实地走访发现,一些红色文化遗址如延安、井冈山等地依旧保留着较高的红色文化氛围和历史沉淀,成为了当地旅游和教育的重要资源。

但也有一些红色文化资源被商业化和过度开发,失去了原有的红色文化特色。

3. 红色文化在社会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专家访谈表明,红色文化在社会实践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一种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符号,更是一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表现形式,对于坚定信仰、凝聚精神力量和弘扬爱国主义情怀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调研问题1. 红色文化的社会认知度偏低,急需加大对红色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力度。

2. 一些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存在问题,需要建立健全的保护机制和利用政策。

3. 红色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面临挑战,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推动红色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五、调研建议1. 加大对红色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红色文化的内涵和意义。

2. 建立健全的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机制,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力度。

3. 积极推动红色文化的创新和发展,鼓励新媒体、新技术等力量参与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六、结语红色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代社会,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价值观念和精神力量的传承。

红色文化对外传播调研报告

红色文化对外传播调研报告

红色文化对外传播调研报告红色文化对外传播调研报告一、引言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斗争中形成的一种革命文化。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遗产,具有深厚的民族情感和独特的历史意义。

本报告旨在探讨红色文化对外传播的情况,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作用,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二、红色文化对外传播的情况1.渠道和形式丰富多样当前,红色文化对外传播的主要渠道包括网络媒体、出版机构、文化交流活动等。

通过网络媒体,海外用户可以方便地了解到红色文化,中国红色旅游等红色主题旅游产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

2.吸引力逐渐增强红色文化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吸引着国内外人士的关注和参与。

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以及党的领导作用,都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价值观在国际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三、红色文化对外传播存在的问题1.形象单一化红色文化的对外传播往往只展示了一部分红色历史和英雄人物,形象单一化限制了红色文化的内涵和广度的传播。

在对外传播中,应该注重展示红色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2.语言和文化翻译问题红色文化对外传播中,面临着语言和文化翻译的问题。

红色文化背后蕴含着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需要通过专业的翻译和解释来推动其在国际社会的传播。

四、红色文化对外传播的作用1.增强国家形象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标志,通过对外传播红色文化,可以增强中国的国家形象和文化自信。

它代表着中国的一种精神力量和社会价值观,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2.促进文化交流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的一部分,对外传播可以促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

红色文化的积极价值观和历史经验,可以为其他国家提供参考与借鉴,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五、红色文化对外传播的对策和建议1.注重多样性和广度在红色文化对外传播中,应注重展示红色文化的多样性和广度,不仅局限于红色历史和英雄人物,还要涵盖更多的主题和话题,展示红色文化独特的魅力。

红色调研主题报告(5篇范文)

红色调研主题报告(5篇范文)

红色调研主题报告(5篇范文)【第1篇】关于2023县红色文化资源调研报告范文为深入贯彻党的xx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挖掘崇义特色文化资源,推动文化资源与市场人才相结合,不断创作生产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文化产品,根据xx市委宣传部《关于开展全市特色文化资源调研的通知》要求,我县对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开展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为深入贯彻党的xx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挖掘崇义特色文化资源,推动文化资源与市场人才相结合,不断创作生产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文化产品,根据xx市委宣传部《关于开展全市特色文化资源调研的通知》要求,我县对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开展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一)概况崇义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是赣南著名的老区县。

崇义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朱德、陈毅、邓小平、彭德怀、邓子恢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崇义这块土地上战斗、工作、生活过,他们领导根据地人民取得了党的建设、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伟大胜利和成功经验,留下了一批珍贵的红色文化资源。

崇义人民在历次革命斗争中,不畏牺牲,前仆后继,为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

据资料统计,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崇义苏区8万人口,参加红军1万多人,参加赤卫队、洗衣队、支前作战约2.65万多人,有名可查的崇义籍烈士1863人,无名烈士和无名英雄数以千计。

1955年,崇义籍黄志勇被授予中将军衔,兴中、谢振华、余光茂被授予少将军衔,他们为国家和人民立下了不朽功勋。

(二)资源分布xx县的红色文化资源主要分布在思顺、上堡、横水、文英、丰州、麟潭、杰坝、铅厂、长龙等乡镇,以思顺、上堡较为集中。

思顺乡的红色文化资源主要有王尔琢烈士墓、彭德怀旧居、严坑红军西路军总指挥部旧址、新四军驻思顺通讯站旧址、大王洞后方医院遗址、思顺革命烈士纪念塔以及分布在思顺、长江、上峙等地的的大北军营旧址(军事讲习所)、黄土坳军营旧址(朱范合作会客厅)、莲塘军营旧址、柳树坝练兵场遗址。

红色文化调研报告

红色文化调研报告

红色文化调研报告红色文化是指中国革命时期和建国初期所创造的一批有着革命色彩的文化内容和创作形式。

红色文化是一种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特征的文化现象,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更好地了解红色文化的特点和传承情况,本文进行了一次红色文化调研。

第一部分:红色文化的特点红色文化在中国革命时期和建国初期形成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特点。

红色文化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1. 以革命、进步为主题革命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革命时期创作的文化内容自然以革命、进步为主题,弘扬进步态度,成为红色文化的一大特点。

比如各种革命文艺作品,大多以描述革命斗争、倡导革命精神为主。

2. 充满激情和热血红色文化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那个时期的人们充满着革命热情和理想的追求,这种情感在红色文化中得到了充分表达。

比如李宗仁率部反蒋,红军爬雪山过草地,这些场景都充满着激情和热血。

3. 推崇英雄和群体红色文化中有不少英雄人物,比如红军指挥员周恩来、毛泽东等,他们勇毅坚韧的形象成为红色文化的代表。

同时,在红色文化中也强调了团结和群体的重要性,这与革命时期强调群众力量的思想有关。

第二部分:红色文化的传承方式红色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传承红色文化是一个重要问题。

在我国,红色文化主要有以下几种传承方式:1. 地方性红色文化节庆活动各地方通过举办一系列地方性的红色文化节、主题活动等方式,传承红色文化。

如湖南的峰回路转红色旅游节、井冈山的红色旅游、瑞安的红色文化节等等。

2. 文物类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在我国,许多红色文化遗产,如遵义会议旧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等非常重要的革命历史遗址都得到了保护,在这些遗址开展的相关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活动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3. 教育类红色文化遗产的传承红色文化遗产也应当在教育中进行传承,通过教育的方式,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红色文化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各地组织了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苏区精神、红色文化、保卫世界和平等主题。

红色文化传承调研报告

红色文化传承调研报告

红色文化传承调研报告一、背景和意义。

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创造的伟大文化成果,包括共产主义思想、革命精神、革命文化、红色艺术等。

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方面之一。

红色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

二、调查目的和范围。

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红色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情况,探寻红色文化传承的途径和方式,希望通过调查了解现代社会中的红色文化传承现状和问题,为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提供参考意见。

本次调查的范围包括全国范围内的青年、学生和社会群体,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采样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

三、调查结果。

(一)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受访者认为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红色文化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和了解。

不过,也有约15%的受访者表示对红色文化知之甚少,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和普及。

(二)红色文化的传承途径和方式。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受访者认为通过宣传、教育和文化活动是传承红色文化的主要途径和方式。

同时,也有一部分受访者认为通过红色旅游和红色遗址参观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传承红色文化。

(三)红色文化教育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约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现在的红色文化教育已经足够,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需要提升红色文化教育质量和水平,同时约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教育内容需要更加贴近实际和生活,不能过于抽象和理论化。

(四)红色文化传承的困境和挑战。

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普遍认为,当前红色文化传承面临的主要困境和挑战包括:一是红色文化宣传的不足,需要加大力度宣传;二是红色文化教育中存在过于抽象、理论化的问题,需要更贴近生活实际,注重实践和体验;三是红色文化传承机制不够完善,需要建立更加健全的红色文化传承机制和体系。

四、结论和建议。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虽然大部分受访者对红色文化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和了解,但是也有部分受访者表示对红色文化知之甚少,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和普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57年2月,《人民文学》连载了小说部分章节,9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林海雪原》。曲波心愿达成了,他让高波、杨子荣的名字尽人皆知,他们牺牲了,但他们又活跃在另一场革命斗争里。活跃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里。
1960年,电影《智取威虎山》上映。
1966年,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上演,10月,《人民日报》发文,称其为“样板戏”。
1948年11月,正是辽沈战役。曲波大腿骨折,股动脉破裂,送到医院治疗了半年,但骨头没接好,右腿短了四公分,走路一瘸一拐,成了残
于是他决定用文字鼓舞人心,曲波挥笔写下:“以最深的敬意献给我英雄的战友杨子荣、高波等同志。”于是从1955年初开始,每天构思好就写,能写一万上下。1956年8月,他最终完成了《林海雪原荡匪记》,四十万字。书稿送到龙世辉手上时。稿纸有大有小,装订线也五颜六色。
说起来,文革里的艺术就剩了样板戏,文革导火索又跟几部戏关联很大,文革时候,整个中国也成了一场闹哄哄的大戏,你方唱罢我登场。苦恨年年压金线,一针一线都是血泪。
童芷苓演旧戏出身,学艺北京,在上海闯出了名头,师从梅兰芳、荀慧生,兼学程砚秋、尚小云。不过到了六十年代初,旧戏不再吃香,一切都要新,都要革命,哪怕领导人写的旧体诗,那也是有新意思的,哪怕是京剧,也是要有新酒在里头晃荡。而童芷苓转不过来,被批了好几次,家门渐渐冷落下来。
1966年,杨宗贵躺在牡丹江快20年了,人人都知道他,但没人知道杨子荣就是他,直到三年后,终于慢慢查清了样板戏里的杨子荣到底是谁。
那时候,大家还只知道,杨子荣是童祥苓。
不过六十年代初,中国开始清理京剧。京剧,其实整个传统戏剧也一样,容易犯忌讳。毛泽东说这是才子佳人帝王将相,有些人也能从里面看出来些反动意图。
家父常常在家唱《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中的经典桥段,特别是《智取威虎山中》:”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迎来春色换人间》这个选段实在是让我震撼。把杨子荣的形象塑造的特别正义凌然,大义在胸,特别有男子气概和当时要去剿灭山匪的气势。
但是后来慢慢长大了,才发现一出成功的戏剧背后付出了多大的努力。现在将之奉为红色戏曲经典,而在当时那个年代,则不知道付出了多少的艰辛和汗水,特别在那个红色的年代,付出了很多的代价和血汗才能换来的经典。
排演了一年,《海瑞罢官》上演,文革开始了。
童祥苓在哪儿排戏,哪里就有揭发童芷苓的大字报,录音棚外面还贴着童芷苓被揪头发的照片。红卫兵在街上游行,在墙上贴大字报,在北京受到红太阳毛主席接见。童祥苓和其他“三名三高”在那里改戏,把《打虎上山》里“皑皑白雪雾弥漫”改成“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
《打虎上山》是《威虎山》里的经典段落。杨子荣伪装进入威虎山,路上开枪打死一只老虎,并拿这个让自己进一步取得座山雕的信任。打虎这种事,前面武松干过,后头萧峰也干过,加上杨子荣,三个好汉。《水浒传》里,武松醉醺醺地遇到老虎,吓了一跳,但也正是酒撞人胆,武松才敢和老虎较量。《林海雪原》里杨子荣机警很多,他知道一路上有人监视,就边走边唱着寡妇调。这种调子怎么能出现在样板戏里呢。1964年版里,这首歌已经改成了英雄赞歌,表达信仰和力量。《林海雪原》里杨子荣调情的戏也没了,换成群众诉苦戏——戏里旦角实在太少,不能不加。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又做了改动,让杨子荣更紧密联系群众,也不再靠说低俗故事融入土匪圈子里。一些剧情上的细节也有特定的政治功能:杨子荣杀死的那只老虎代表帝国主义“纸老虎”,东北的斗争是毛泽东的一项政策,在六十年代遭到彭真反对。样板戏要“三突出”,于是杨子荣在化妆和姿势上始终与土匪有区分对比,聚光灯也始终打在他身上。
1977年,童祥苓再次出演《智取威虎山》,在人民大舞台上演出七场,三个小时票被抢购一空,之后剧组一百多号人各奔东西,靠京剧谋生计也越来越难了。他迎来春色,但春色已经把他抛下了。
前些年童祥苓拍了“万通筋骨贴”的广告,“痛痛痛,贴贴贴”。现在他只是零星演出,不扮相,只清唱。那身油彩对他来说太重了。
戏剧具有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生动形象、时间空间高度集中、矛盾尖锐突出。我认为在当代年轻人的普及过程中,作为素质教育的目标,作为人全面健康发展的要求,很多方面的教育是难以通过书籍阅读、教材研讨、实践教学过程实现的。红色戏剧的研究与应用是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手段,对当代年轻人的思想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红色戏剧是特定的历史时期产生的群众性艺术活动,从最先产生到现在的几十年间,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隽永的魅力,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其中的经典之作,早已为人们耳熟能详。抛开具体的时代限制,那一幕幕话剧、歌剧、舞剧甚至样板戏,所体现出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为普通人所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严谨的艺术追求,优美的曲调和经典的人物形象,已成为中华艺术宝库中的无价之宝,其魅力是永恒的。
童祥苓成了杨子荣,《智取威虎山》也成了“京剧革命”的重要作品。剧组都格外上心,为了演得像解放军,小分队去剧场都列队步行。后台不闲聊,不抽烟打牌,提前十五分钟候场,这些都成了以后样板团演出的规矩。剧团每天三班排戏,没空调,没取暖,杨子荣更是要演十场戏里的七场,童祥苓身子弱,撑不住,妻子南云整天捧着糖罐子跟着。为了能撑下来,童祥苓每天早上先跑上八里路,回来马上练唱。
1966年,曲波被揪出来,扣上四顶帽子,因为他是《林海雪原》作者,来看他批斗会的人也特别多。曲波是二级残废军人,不用去干校,先是扫院子、扫大街,之后去食堂劳动,但他盛粥撒了一身,摆馒头捏得太紧印上指头印,卖菜又会忘了收钱,只能去果园劳动,干点轻活,他觉得挺好,还买了修剪果树方面的书认真阅读。
1966年,“龙世辉是个好劳力”,严文井拿这句话保了他,但他还是去了五七干校,有一天中暑昏迷,出不了工,大姐韦君宜大喊:“好劳力都病了,明天出工怎么办?”。
一遍遍的批斗,一次次的抄家。聚光灯也始终没有打在童祥苓的身上。
杨子荣钻入威虎山,获得座山雕信任,童祥苓却没获得党和人民的信任,他是“使用而不是依靠对象”,这话童祥苓一直记得,摆正自己的位置。童祥苓身子越来越虚弱,又带病去拍样板戏电影,还被迫去改剧本。
电影拍了两年,童祥苓离家两年,孩子摔断骨头,接错了又重接,南云在农村劳动改造,童祥苓都没法回去看看孩子。一切只能熬,只能等。拍完电影,童祥苓没了戏演,继续熬着,等着……
家中有幸有一位喜爱唱戏曲的父亲,使我对戏曲中的红色文化接触的比同龄人更早一些。
我的父亲年轻时代是一位婺剧演员,经常带我去婺剧团看叔叔阿姨们演出。平时也经常在家看戏剧的表演,对我来说,小时候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承载着红色文化的一些戏剧演出,比如《红色娘子军》、《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等,给我的童年时代,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