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绪论
中国地理历史十五讲

中国地理历史十五讲《中国地理历史十五讲》是一本涵盖中国历史地理重要问题的书籍,全书分为十四讲(请注意,尽管标题为“十五讲”,但实际上可能只有十四讲,这可能是出版或编辑时的误差)。
以下是各讲的主要内容概述:1.第一讲为绪论,主要讨论人类对地理的认识以及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畴。
2.第二讲关注史前时期人与环境的关系,特别是史前聚落的环境选择以及这种选择与人类生产方式的关系。
3.第三讲从地理视角探讨中国历代疆域变迁,包括“中国”含义的变化、疆域变化的地理基础,以及清代晚期的疆界条约与疆域变迁等。
4.第四讲和第五讲主要关注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和植被地理分布,以及这些变化对农业生产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其中第五讲还探讨了农业开发带来的环境问题。
5.第六讲至第八讲属于历史农业地理的范畴,分别讨论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与北方移民的技术贡献、长江中下游湖泊的变迁,以及畜牧业的地理空间与草原游牧方式。
6.第九讲和第十讲聚焦于历史政治地理,主要探讨了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与行政区,以及行政区划界原则与历史渊源。
7.第十一讲至第十三讲属于历史交通地理的领域,但在这段概述中并未具体提及它们的主题。
8.第十四讲关注历史军事地理的内容,但同样没有具体描述。
当然,我会尝试继续补充《中国地理历史十五讲》可能包含的内容,但请注意,由于我没有实际的书籍在手边,我只能基于类似的出版物和常见的中国历史地理知识来进行推测。
9.第十二讲:历史时期的水运交通o讲述中国主要河流如黄河、长江、珠江等在古代水运中的作用。
o探讨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及其对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o分析海港的发展,如泉州、广州等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地位。
10.第十三讲:古代陆路交通与通讯o追溯古代陆路交通的发展,包括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
o讨论古代驿站系统的建立及其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
o探讨长城在军事防御和交通通讯中的双重功能。
11.第十四讲:历史军事地理与战略要地o分析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战役及其地理背景,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
中国历史地理学概论

中国历史地理学概论绪论历史地理学简介及其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一、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一)、学科性质:顾名思义,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的科学。
自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学术界一直在讨论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属性)。
最近,这方面的文章经常出现在报纸和杂志上。
归来起来,主要的观点有四种:第一,认为历史地理学研究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及其演变规律,属于地理学。
第二,历史地理等于历史加地理,历史地理学是介于历史与地理之间的一门“边缘科学”(或交叉学科),其又与历史、地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三,由于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是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是整个历史的一部分,所以属于历史学。
第四,认为历史地理学既不属于历史学的范畴,也不属于地理学的范畴,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
近年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对学位授予点的划分增加了历史地理属性讨论的复杂性。
根据修订后的学科分类,历史地理学在历史一级学科下被视为二级学科,但在地理一级学科下,没有历史地理学的二级学科,只有人文地理学被视为二级学科。
就全国高校的研究生培养而言,历史地理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位大多是历史(例如,历史地理学已经在北京大学、复旦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接受过培训)1在理科博士学位中,只有北京大学授予理科博士学位。
)基于此,有人认为历史地理学应该属于历史,或者只能作为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成为地理学的第三学科。
据我所知,目前我国历史地理学界多数学者都赞成第一种观点,如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科院院士侯仁之先生在《〈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和《历史地理学刍议》(《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2年第1期)等文章中,最早阐明了历史地理学属于地理科学的基本观点。
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向后伸延的部分。
随后,从事历史地理学研究的著名学者谭其骧、史念海等先生也都从各自的研究实践中论述了历史地理学的地理属性,于是此观点基本上成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共同认识,甚至在1991年于上海召开的历史地理学研讨会上,“与会者一致同意??它是地理科学的一部分。
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绪论笔记

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绪论笔记中国历史地理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领域,涵盖了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和地理演变过程。
对于理解中国的文化、社会以及政治制度至关重要。
本文将通过十五讲的方式介绍中国历史地理的重要内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历史地理的发展脉络。
第一讲:中国的地理环境1.中国处于亚洲东部,地势东高西低,自然地理条件多样。
2.中国的地形地貌包括高山、平原、河流等多种类型,对中国的农业、交通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3.中国的气候分布广泛,北方寒冷,南方温暖,不同气候区域间存在明显差异。
第二讲:中国的历史沿革4.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从夏朝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5.中国的历史可以分为古代、中世纪和现代三个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历史事件和发展特点。
6.中国历史的特点包括封建制度、科举制度、地方政府体系等,这些都对中国的历史地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三讲:中国的政治格局7.中国的政治格局一直以中央集权为主导,地方政府相对独立但受中央控制。
8.中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帝制、共和、社会主义等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政治特点。
第四讲:中国的经济体系9.中国的经济体系一直以农业为主导,近年来逐渐转向工业化和服务业发展。
10.中国的经济发展受到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影响,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特点。
第五讲:中国的文化传统11.中国的文化传统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等多种文化形式,对中国的文化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12.中国的文化传统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发展方式和表现形式,但一直以文化传统为核心。
第六讲:中国的军事制度13.中国的军事制度一直以集权为主导,军队受到政府的绝对控制。
14.中国的军事制度在历史上多次变革,但一直以国家安全为首要任务。
第七讲:中国的外交关系15.中国的外交关系一直以和平、友好为主导,但也保持着政治与军事之间的平衡。
16.中国的外交政策受到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影响,对国家的发展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历史地理习题一

中国历史地理习题一
(绪论、中国历史自然地理部分)
一填空题
1、中国现存最早的正统派、权威性历史地理著作是_____。
2、中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地图是__________。
3、中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是东晋_____所撰的《华阳国志》。
4、明末清初顾祖禹编撰的________标志着封建时代沿革地理学的
高峰。
5、古代“四渎”是指黄河、长江、淮河和_____。
6、古代江汉地区存在的巨大湖泊____唐宋时期已经消亡。
二、名词解释
1、仰韶温暖期
2、竺可桢脉动论
3、黄河安流期
4、云梦泽
5、皇木采办
6、山地垦殖运动
三、连线和填图题
1、连出以下各个朝代的寒温状况。
夏、商
魏晋南北朝温暖湿润
隋、唐干燥寒冷
明、清
2、填出“历史时期森林被破坏图”中左下角的时期。
3、连出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走向。
先秦时代北流
魏晋南北朝东流
元明时期南流
清朝咸丰以后
4、勾画出战国以来海岸线变迁的大致轮廓
四、简答题
1、中国历史地理学的主要内容
2、简要叙述洞庭湖的变迁。
五、论述题
1、举例说明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影响。
2、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概况及其原因。
3、中国历史时期长江中游的主要变迁。
绪论

中国历史地理绪论第一节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及其研究对象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现象的分布、变迁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简而言之,历史地理学就是研究人地关系的这样一门学科。
一、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及其特点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就其研究所凭借的资料(即主要的资料)是历史资料以及研究的时间是人类历史时期这两个方面而论,历史地理学基本上与历史学相同;但就其所研究的对象是地理环境而论,它又属于地理学的范畴。
另外,从历史地理学的发展过程、研究方法等方面来考察,历史地理学也是从地理学和历史学这两个母体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学科。
因此,历史地理学是介于历史学和地理学之间的边缘科学。
由此可见,历史地理学与历史学、地理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那么,历史地理学究竟是属于历史学的一个分支,还是属于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呢?这就要从研究的对象来决定。
因为每一学科的性质,或者说属于哪一门的学科,都是依据研究对象而定的。
从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地理现象(人地关系)来看,历史地理学和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一致的,只是研究的时间断限有所不同。
地理学是研究当今人类活动的地理现象,而历史地理学则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活动的地理现象。
所以,从历史地理学研究对象来看,它属于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地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二、历史地理学与考古学的区别与联系考古学主要根据历史遗物、遗迹来进行研究;地理环境只属于考古学广泛研究的对象之一,其研究的时间包括文字记载以前的原始社会。
历史地理学主要根据历史文献来进行研究(同时也要借助于考古学的成果),研究的对象仅限于地理环境,并主要是有文字记载的时期。
但是,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利用和改造,早在原始社会即已开始,这样,以人地关系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历史地理隋唐史,有时也就不能不追溯到原始社会,并把它作为研究的起点和上限。
只是人类在进入历史时期以后,才有能力以自己的经济活动,改变地理环境的面貌,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其影响也越来越巨大、深刻,以致今天地理环境的面貌,无处不直接或间接地留下人类活动的烙印。
中国的历史地理与自然环境

中国的历史地理与自然环境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
其历史地理与自然环境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历史地理、自然环境和其对这个国家的作用。
中国地理位置独特,位于东亚的东部和西北部长江中下游。
它地跨东经73°23′-135°05′,北纬18°10′-53°33′之间,东西狭长,南北宽广。
中国的陆地总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新加坡、马来西亚与地中海国家沙特阿拉伯领土总和的4倍。
中国拥有丰富的山脉、河流和平原,形成了其多元化的地理特征。
中国的山脉延绵不绝,影响着中国的气候和地形。
大部分山脉分布在西南和西北地区,如喜马拉雅山脉、长白山、湘西山系和天山。
这些山脉不仅提供了壮丽的风景,还形成了中国重要的水源地,如长江、黄河和雅鲁藏布江。
同时,山脉还为中国的生态系统提供了独特的物种多样性。
中国的河流系统也非常发达。
长江和黄河是中国最重要的两条河流,它们分别位于中国的东部和中部地区。
这两条河流为中国的农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长江三角洲和黄河平原是中国最肥沃的土地,也是中国农业的发源地。
然而,这些河流也经常引发洪灾和干旱,对中国的农业和居民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的自然环境对其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00年的商朝。
古代中国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明的产生地。
黄河的泥沙富含养分,为中国的农业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条件。
同时,黄河的洪水也经常导致毁灭性的灾难,这迫使古代中国人不断寻找灾害管理和农业生产上的创新。
中国的自然环境还为古代中国提供了许多独特的资源。
中国境内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铁矿石、石油和天然气。
这些资源促进了中国的工业化和经济发展。
古代中国还因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而闻名,如大熊猫、金钱豹和沙漠绿洲的热带植物。
保护和研究这些独特的生物资源,成为中国的一项重要任务。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不仅在自然环境中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也在人类的努力下不断改变了自然环境。
中国历史与地理

中国历史与地理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广阔地理面积的国家。
通过对中国历史和地理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国家的发展过程和地理条件对其发展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和地理两个方面探讨中国的发展。
中国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00年左右,距今已有数千年的时间。
中国历史分为不同的朝代,并且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影响。
我们可以通过对中国历史的了解,了解各个朝代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中国历史中最有影响力的朝代之一是秦朝。
秦朝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改革。
秦始皇还修建了著名的万里长城,用来保护边疆安全。
此后,中国历史上的朝代一直在不同的政权更迭中度过。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历史上还有许多重要的时期,如唐朝的繁荣时期、宋朝的创新时期和明朝的文化繁荣时期。
这些时期都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形成了中国所特有的文化和价值观。
不仅如此,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些重大的事件,如辛亥革命、抗日战争和新中国的建立等。
这些事件对中国社会的变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历史,地理条件也是中国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地理辽阔,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气候条件。
中国的土地包括高山、平原、河流和海洋等多样的地理特征。
中国地理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长江和黄河。
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它穿过中国南部,流经一些重要的城市,如上海和重庆。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流,它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国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被誉为中国的“母亲河”。
中国的地理多样性也使得中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稀土资源储量,这对于现代工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此外,中国还拥有大量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水力资源等。
这些自然资源的存在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中国的地理条件也对其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例如,中国的沿海地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拥有许多繁忙的港口和经济特区。
评《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评《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作者:杨雪丽来源:《文存阅刊》2018年第21期大地是人类生存的根基,也是人类活动的舞台,人类依托大地、利用大地、改造大地的行为,成为地理学研究的各个领域。
因此决定了历史地理学是一个涉及领域很广的学科,不仅包括决定人类生存的环境与资源——气候、植物、土壤、山川湖泊等,而且也包括人类创造的一切——农田、城市、道路、文化以及基于政治、军事需要对于坏境的利用。
历史地理是研究往昔的地理,韩茂莉教授的专著《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15年6月出版)几乎涉及了历史地理研究的各个领域—疆域、环境、政区、农业、交通、军事、城市等,对于这些领域的基本问题及其历史发展进行了梳理和介绍,是了解中国历史地理的很好的入门书,因此我觉得应该认真的去读,了解更多的关于历史地理方面的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以便为我们日后做这方面的研究打好基础。
本书的作者韩茂莉是北京大学城市与坏境学院的教授,主要研究中国历史地理,在历史农业地理、历史时期坏境变迁以及历史乡村社会地理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项,出版了多部专著,并在《文史》、《地理学报》、《中国史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50多篇。
主讲的“中国历史地理”课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精品课。
针对本书“十五讲”的各个篇章,本书的作者在领悟、体会其他领域研究成果的同时,也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并形成了自己的再认识与重新研究。
本书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述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一、人类对于地理的认识几乎可以追溯之人类诞生之初,人类对于地理的认识首先来自于求生、觅食,这些人类早期的求生行为成为人类认识地理的第一步,并且人类在社会进步中继续迈出第二步、第三步……地理学逐渐发展成独立的学科。
二、地理学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人类掌握的地理知识,以及对于地理现象的探索并非停留在一个阶段,伴随社会进步,人类行为逐渐从利用环境发展到改造环境,对于自己生活之地,也从了解步入创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地理
历史地理属于地理学范畴。
历史地理是昨天的、前天的地理。
——侯仁之
地理学是最早诞生的、人类早期观察到的内容,后来演变成一个学科。
《全球通史》里说:“各种生物均以遗传因子适应环境实现进化,只有人类的进化相反,不是遗传因子适应环境,而是改变环境适应自己的遗传因子”。
地理:大地上原本就有的(山川河流、动植物、矿产);人类创造的(农田、城市、聚落);人类利用的(政治、军事,通过人的智慧和需求产生的抽象的地理,如烛之武退秦师);
历史地理不是一个强大的学科
顾颉刚创立了禹贡学会,创办了半月刊,翻译成英文后“中国历史地理”
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到两汉时期趋于成熟,标志性著述为司马迁《史记》中的《河渠书》和《货殖列传》以及班固《汉书》中的《地理志》。
历史地理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西学东渐推动下,1909年著名地理学家张相文创办“中国地学会”,研究昨天、前天和今天的地理,出版会刊《地学杂志》。
“中国地学会”的成立,可以认为是近代中国地理学和历史地理学的开端。
顾颉刚、谭其骧、史念海、侯仁之
1934年2月,顾颉刚和谭其骧共同创办了一个专门研究沿革地理的学术团体——禹贡学会,标志着近代中国历史地理学进入了一个更高的阶段。
1整理出一部中国地理沿革史。
2绘成若干种详备精确而又合用的地理沿革图。
3编成一部又精确又详备的历史地名辞典。
4把每一代的地理志都加以一番详密的整理。
5把各种与地理有关的史料,如经济史、移民史等的资料辑录出来,作各种专题研究。
侯仁之教授最早阐明了历史地理学与沿革地理学之间的本质差别,指出“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主要研究对象是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人的活动和影响而产生的。
历史地理学的主要工作,不仅要‘复原’过去的地理环境,而且还要寻找其发展演变的规律,阐明当前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
”
毛泽东个人委托中国科学院编纂一部历史地理沿革图,中科院委托给了谭其骧先生。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参与此工作的专家都被打成反革命,但此书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仍然没有中断。
70年代初期完成初稿,80年代印刷出版,后来该地图集作为送给里根的国礼。
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内容:
中国历史自然地理(历史气候、河流、湖泊、海岸、沙漠)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人口、军事、城市、农业、政治、文化、聚落、商业、社会)
在影视、小说中出现农作物的时代错误问题
西晋时茶是一种药,唐朝时茶才成为一种饮料,陆羽写了《茶经》
超限战(超限战是指超越"界限(和限度)"的战斗或战争。
事物相互区别的前提是界限的存在。
在这个万物相依的世界上,界限只有相对意义。
所谓超限,是指超越所有被称之为或是
可以理解为界限的东西。
不论它属于物质的,精神的或是技术的,因为对界限的超越就是对方法的超越。
)
期末考试:填空、选择、问答题
课程提纲
一:九州方圆(园)——中国疆域变迁的地理基础
二:空间与政权——中国历史政区与地方行政制度
三:千古足音——中国古代交通与军事地理
四:山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
五:五千年冷暖——近五千年中国气候与全球变化
六:国脉民生——中国古代农耕区的扩展与农业地理
七:都邑春秋——中国古代主要都城平面布局的演变与城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