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复语型人才的内涵与培养模式探索_王雪梅
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与引进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化人才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企业和政府机构的顶级需求。
如何有效地培养和引进优秀的国际化人才已经成为许多国家所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如何有效地培养和引进国际化人才。
一、国际化人才的概念国际化人才是指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化背景的高素质人才,他们具备跨文化沟通和合作能力,对多元文化有宽阔的眼界和深刻的理解,可以在跨国企业和国际组织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国际化人才的培养1、加强语言能力培养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是跨文化交流的基础。
因此,对于培养国际化人才来说,加强语言能力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应该在学校教育阶段就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促进跨文化交际、多语种沟通,提升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
2、注重国际交流通过参加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夏令营、游学等活动,可以使学生接触不同文化,加强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
在国内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赛事等活动,也可以为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3、多元教育方法通过多样化的教育方法,如创造性思维培养、开放式学习、项目驱动学习等方式,让学生接触世界各地的文化、历史、文学、科学等领域,帮助学生开拓眼界、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国际化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4、加强国际组织、企业等单位的合作通过与国际化的组织、企业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学习和实习机会。
在这些单位里,学生可以感受到不同文化的氛围,提升自己的国际化素养和能力。
三、国际化人才的引进1、政策上的优惠政策为吸引国际化人才,政府可以提供针对性的优惠政策,如税收减免、优惠房价、便捷的出入境手续等。
这些措施可以为国际化人才的来华生活提供便利和支持,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满意度。
2、建立国际人才招聘平台政府可以建立国际人才招聘平台,为国际化人才提供更加便捷的求职、招聘信息,使得更多的国际化人才愿意选择中国作为他们的发展之地。
3、扩大国际交流和合作政府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开展交流合作、组织招商活动、举办展览会等,加大国际交流和合作的力度,从而吸引更多的国际化人才加入中国的发展。
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措施

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措施汇报人:***2023-12-27•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概述•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改革目录•校企合作与产学研一体化改革•学生国际化素质拓展改革•质量监控与保障机制改革01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概述0102培养目标与定位定位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人才,为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合作提供人才支持。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专业人才,能够胜任国际事务、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的需求。
缺乏与国际接轨的实践机会和平台,导致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足。
缺乏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导致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不强。
当前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存在培养模式单一、课程设置不够国际化、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
当前培养现状与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化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改革是满足社会需求的必然选择。
改革能够提高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增强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改革能够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改革的重要性与必要性02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改革增加国际化课程比例开设更多涉及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课程,帮助学生拓宽国际视野,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
促进课程之间的融合加强不同专业课程之间的融合,形成有机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参照国际知名高校的相关专业课程体系,调整和优化课程结构,确保课程内容的国际化和前沿性。
课程体系优化1 2 3及时更新教材和教学资源,吸收国际上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引入国际先进的教材和教学资源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引入跨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增加跨学科内容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03加强师生互动与合作建立师生互动平台,鼓励学生与教师进行交流和合作,促进教学相长。
国际化人才培养视角下的商务英语教学研究

收稿日期:2018-12-7基金项目:本文系长春财经学院教育教学研究立项课题“国际化人才培养视角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XY201722)。
作者简介:戚扬(1989—),女,吉林长春人,长春财经学院国际交流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国际化人才培养视角下的商务英语教学研究戚扬(长春财经学院国际交流学院,吉林长春130122)[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培养国际化人才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商务英语教学能够推动国际化人才培养进程,而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也可对大学商务英语教学起到指导作用。
商务英语教学应明确国际化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案例法、任务法、交际法等教学法,明确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培养具有商务英语知识和能力、跨文化能力、创新能力和终生学习能力,并具有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信息素养的国际化商务英语人才。
[关键词]国际化人才;商务英语;英语教学;教学法[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4-0162-03doi :10.3969/j.issn.1671-5918.2019.04.072[本刊网址]http ://www.hbxb.net 一、引言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各地区史无前例地紧密联系在一起,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显著。
我国2010年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对外开放的要求,应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大学教育不能闭门造车,局限学生的视野和能力,而是应该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教学质量评估等方面均应体现国际化趋势,以切实培养国际化人才(桑元峰,2014)。
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是国际商务领域的交流用语,而商务英语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上更加有优势,同时这些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也会推动我国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进程。
什么是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课 程体系
➢ 英语技能课 ➢ 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课 ➢ “复合型”专业方向知识与技能课 ➢ 中国文化素养课 ➢ 公共必修课
应用英语学院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 式与课程建设
➢ 本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以培养复合型、应 用型、国际型化人才为目标,其任务是培 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熟练运用外语 从事外事、外经、外贸、涉外法律和对外 文化交流等工作的合格人才,注重学生的 应用能力培养。课程设置上,在保持扎实 外语基本功的同时,加大应用类专业方向 课程的教学力度,使学生在拥有专业英语 基本功的基础上,熟悉一门专业知识并掌 握其基本技能,从而使毕业生适应变革时 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增强竞争实力。
•
6、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 泥块一 样任意 揉捏。 2022年 3月22 日星期 二下午3 时10分 10秒15 :10:102 2.3.22
•
7、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 。。20 22年3 月下午3 时10分 22.3.22 15:10 March 22, 2022
•
8、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0 22年3 月22日 星期二3 时10分 10秒15 :10:102 2 March 2022
➢ 本院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英语专业+ (应用类)专业方向(6个方向,每个方 向开8—12门课) 国际贸易 国际市场营销 国际金融 旅游 国际法 国际关系
➢ 此模式的课程要求特点:首先要求学生牢 固掌握英语语言技能与对象国文化背景知 识,保证学生英语水平的专业性;前两年以 英语强化训练为主,同时适当加入相关专业 方向课程,第三、四年加入相关方向课程 (依照方向特点主要以英语授课),使学 生熟悉有关方向的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技 能。
普通地方高等学校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初探--以北华大学俄语专业为例

大陆桥视野·2015年第24期 173新世纪以来,全球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日新月异,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院校国际化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随着国际化合作、竞争不断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的发展。
当前中俄两国国际合作不断加深,俄语专业人才的国际化培养为两国更广泛的交流提供助力。
一、普通地方高等学校国际化外语人才的定位外语专业的人才的培养也必须符合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
北华大学是一所地方省属高等院校,办学定位是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以本科生教育为主体,人才培养目标突出表现为地方或行业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
1.必须具备具有坚定的爱国精神,就是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这种爱国精神是对祖国的诚挚热爱,要通晓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国家建设的事业中去。
2.必须具有扎实的外语技能和良好的跨国文化知识。
具备高水平的外语技能,熟练掌握一门或多门外语,具备扎实的外语听、说、读、写、译能力。
除了通晓本国的历史、文化、国情,还应提升跨国文化知识,加强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3.必须具备信息意识和全面的信息处理能力。
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国际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信息的竞争。
对此,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应能敏锐地捕捉信息、甄别信息的真伪,学会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世界中捕捉信息、处理信息、改造信息,对信息进行合理正确的判断和取舍。
4.必须具备开拓创新精神和扎实的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是人的综合素质的体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我国正处于向工业社会转型发展时期,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需要大批创新研究型、实践应用型人才。
北华大学为地方省属院校,是培养一线应用型人才的主力军。
因此,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必须勇于开拓,否则就只能处于激烈竞争的下风。
二、普通地方高等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现实举措1.确定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加大教育投入力度。
结合学校的办学与培养定位,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
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与模式研究

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与模式研究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国际交流的深入发展,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已成为各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满足国际化需求,各国在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式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以探索最适合自己国情的培养方案。
本文将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和模式等方面进行探讨与研究。
一、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标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全球竞争力和世界性思维的人才,他们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首先,具备广泛的知识基础和深入的学科专业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复杂问题;其次,具备跨学科、跨文化的思维能力,能够适应全球多元文化环境;再次,具备熟练的外语沟通能力和跨文化交流技巧,能够有效地进行国际交流和合作;最后,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善于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体系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等方面。
在课程设置上,应引入多样化的课程,包括学科专业课程、外语课程、跨学科课程和国际化课程等,以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
在教学方法上,应采用交互式教学、团队合作和项目驱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合作能力。
在实践环节上,应组织学生参与国际实习、交换项目和国际学术交流等活动,提供实践和跨文化交流的机会。
三、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模式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模式包括“留洋式”培养模式、“引进来”和“走出去”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本土化”培养模式等。
留洋式培养模式指的是学生前往国外名校深造,通过接受世界一流教育体系和文化环境的磨砺,培养国际化的能力。
引进来和走出去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引进外籍教师和学生,同时鼓励本校师生参与国际交流和合作。
本土化培养模式是指在本校内部建立国际化课程和教学体系,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和优秀的师资力量,培养国际化的人才。
四、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创新与挑战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创新在于打破传统的学科和文化界限,构建全球化思维和合作的平台。
同时,国际化人才培养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学生的选择和培养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学校的管理与教师队伍建设也需要不断完善。
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模式与经验分享

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模式与经验分享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人才国际化已成为各国的共同目标。
国际化人才培养需要具备多重能力和素质,因此各国采取了不同的培养模式。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享一些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模式和经验。
一、强化语言和文化素质培养语言和文化素质是国际化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
因此,许多高校和机构都增加了语言和文化教育的课程,并提供了更多的海外交流机会。
例如,韩国的延世大学向外国学生提供了配有韩语课程和文化体验活动的留学项目,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
在中国,许多高校也实行了类似的培养模式。
例如,北京大学的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开设了多达30多种的汉语课程,以及包括太极拳、剪纸等在内的传统文化课程,为海外学生打造了一个系统的汉语和文化教育体系。
这些课程的开设,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更能提升他们的沟通和交流能力。
二、注重国际化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实践能力对于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很多高校和教育机构都在实践教育领域大力投资。
例如,美国的哈佛商学院就将实践教育置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会,如金融机构,非营利组织,以及在全球贸易方面的研究项目。
实践教育的重视,使得哈佛商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高水平。
同样,中国的一些高校也注重实践教育培养,例如清华大学的全球企业家领袖计划,该计划鼓励学生与国际顶尖企业分析和研究深度课题,通过与企业合作,学生更好地理解企业管理和市场运营。
三、建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合作机制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合作机制是各国之间交流和合作的重要途径。
为此,不同学校之间可以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如学生交流、学生联合培养、教师互访等。
例如,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与中国的清华大学合作,开设了双硕士学位项目,该项目最终导致了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商学院在全球排名中跻身前列。
这一合作机制实现的是让学生同时获得来自美国和中国两个国家的硕士学位,为他们未来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很大帮助。
培养学生成为国际化人才的方案与路径

培养学生成为国际化人才的方案与路径导语:在当今日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学生成为具备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国际化人才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语言培养、国际交流等多个方面探讨培养学生成为国际化人才的方案与路径。
一、国际化课程设置合理设计国际化课程是培养学生成为国际化人才的基础。
学校应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国际化元素,如国际经济、跨文化沟通等。
同时,适应学生自主选择的趋势,提供多元化的课程选项,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二、语言培养语言是跨越国界的桥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关键。
学校应在语言教学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并提供多种语言学习的机会和环境,如开设双语课程、举办语言角等,帮助学生掌握多国语言,扩大学生的国际视野。
三、国际交流通过参与国际交流活动,学生能够接触不同文化,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
学校可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国际企业、安排学生出国留学或交换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跨文化交流,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和交际圈子,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四、国际项目合作学校可与国际合作伙伴开展项目合作,如与国外大学合办学位课程、开展联合研究项目等,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这样的合作能够让学生接触到国际化教育资源,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和专业素养,为学生今后的国际化发展奠定基础。
五、实践体验实践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应对国际化环境的重要途径。
学校应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实际场景中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应对复杂环境的能力和适应能力。
六、文化交流培养学生成为国际化人才还需要注重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学校可以组织文化交流活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培养跨文化沟通和交流的能力。
七、国际化实践综合体为了有机地整合各个方面的资源和机会,学校可以设立国际化实践综合体。
该综合体可以提供学生国际交流、实习、志愿服务等多种国际化实践机会,帮助学生全面培养国际化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ionalizationathome)概 念拓 展了 国际 化人 才培 养 思路 。 他 主张通过 形式多样的课程改 革 (如增 加国际 教学 课程 )和 课 外活动开 发 (如国际合作 教学 、国 际教室 、网 络虚 拟社 区 )为 大学生提 供国际化 经验 。 相 关金 融 、国 贸 、管理 等非 语言 类 专业探索 国际化 人才 培养 的研 究相 对 较多 (如 Jorisetal., 2003:94 -107), 但从教育心理 学 、外 语学习 理论角 度探索 国 际化复语 型人才培养的研究相对较少 。
9
国际化复语型人才的内涵与培养模式探索
式 。 相对而言 , 结合外 语专 业与 外语 类院 校特 色 , 探索 国际 化复语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较 少 。
3.国际化外语人才的类型 笔者认为 , 为了进 一步 明确 培养 目标 , 可 以将 国际 化背
景下的外 语人 才 分为 学 术型 、专业 型 、职 业 型等 不 同类 型 。 如高校教 师 、高级翻译等为学术 型人才 , 国际 公务员 、商务 英 语人才等 为专业型人 才 , 而外语 导 游 、报关 员等 为职 业型 人 才 (参见表 1)。
万人从事翻 译工 作 , 但 真正 有 专业 技 术职 称 的 不过 4 万人 创设 “ 3M +3C+3I”立体化 人才 培养模 式 , 以突 出人 才培 养
(邓凯 , 2009)。 人才的 需求 量由 此可见 一斑 。 因此 , 有 必要 的国际化 、创新性和实践性 (参见 图 1)。
科学建构相应模式 , 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化外语人才 。
关键词 :国际化复语型人才 ;内涵 ;“ 3M +3C+3I”培养模式
中图分 类号 :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6038(2011)01 -0009 -04
1.引言 改革开放 30年 以来 , 我 国外 语教 育得 到蓬 勃发 展 。 在
2007年教育部的学科目录上 , 全国具有英语学士 学位授予权 的高校有 899所 , 其中日 语 380所 、俄 语 109所 、法 语 78所 、 德语 72所 、西班牙语 25所 、阿拉伯 语 16所 等 。 随着 外语教 育的发展 , 外语单语型人才已经不能 满足国 家和社会 对外语 人才的需求 , 国际化复语型人才培养 逐步成 为综合类 重点院 校和外语类院 校的改 革趋 势 。 譬如 上海 外国 语大 学的 复语 型专业 包 括 阿 拉 伯 语 — 英 语 、朝 鲜 语 (韩 国 语 )— 英 语 、法 语 — 英语 、泰国语 — 英语等 , 同时该 校自 2007年 还开 设了国 际公务员实验班 。 北京外 国语大学 自 2007 年起招收 复语同 声传译硕士研 究 生 , 培养 能用 一门 母 语 (汉 语 )和 两门 外语 (英语 +德 /法 /俄 )从 事口 笔译的 国际 化人 才 。 大连外 国语 学院在英语专业中下 设 “英日 复语 ”等 方向 。 从 社会 需求来 看 , 英语和非通用语 种复合 的外 语人 才需 求量 较大 , 在 一定 意义上 , 国际化复语 型人才 的培 养是 一种 发展 趋势 , 对 于外 语类院校而言更是如此 。 鉴此 , 本文 将在回 顾相关研 究的基 础上 , 分析国际化外 语人才 的类 型 , 探讨 国际 化复 语型 人才 的内涵 , 探索其立体化培养模式 , 并阐述 相关优 势及局 限性 , 期望对于外语人才培养有一定启 发和借鉴价值 。
乏 。 以翻译人才而言 , 据光 明日报 2009年 10月 22日 报道 ,
及教学方 法等的国际 化 , 同时注 重 教学 环境 的国 际化 , 从 而
全国有 3000多家翻译公司 , 在北京注 册的有 300多家 , 近 60 切实满足 社会对高素质外语人才 的需求 。 在 此基础 上 , 笔 者
4.国际化复语型人才的内涵与立体化培养模式 4.1国际化复 语型人才的内涵 施行 (2008)曾经分类 阐述了国际化人 才应具备 的素质 , 如具有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和强 烈的创新 意识 ;熟悉掌 握本专 业的国际化知识 和多语 种表 达能 力 ;熟悉 掌握 国际 惯例 , 对 国际法 、国际贸易 、国际 金融 、知 识产 权等 都有 较深 的领 会 ; 较强的跨文化沟通和整合能力 ;在国 际舞台 上独立活 动的能 力 ;较强的运用和处 理信息 的能 力 ;具备 较高 的政 治思 想素 质和健康的心理 素质 , 能经 受多 元文 化的 冲击 , 在 做国 际人 的同时不至于 丧失中 华民 族的 人格 和国 格 。 这一 论述 涵盖 了知识 、能力 、人格等不同层 面 。 顾伟 勤 、梅 德明 (2008:70 74)从培养目标层面 将复语 型国 际公务 员界 定为有 “国际视 野 、国际情 怀 、国际 知 识 ” (worldvision, worldpassion, world knowledge)的人才 。 笔者认为国际化复语型人才属于专业型 外语人才 , 可以从国 际化 和复语 型两 个方 面解 读这 一概 念 。 其中国际化既涉 及人才 具有 的素 质 , 如跨 文化 沟通 能力 、创 新能力 、爱国主义精 神等 , 也涉 及人 才培 养内 容的 跨学 科性
人才类型 学校类型
学术型人才 研究型或研究教学型高校
专业型人才 教学研究型或教学型高校
职业型人才 教学型或应用型高校
人才职能
从事外交事务 、语言文学翻译等本体研
究 、教学研 究等 , 如外 交家 、语言 学家 、 语言教育家等
从事专业翻 译 、人力 资源管 理 、教学 等
规划、决策 、专业性的工作 , 如跨国企业 的国际公务员 、复语翻译等
技能的融合 , 培养其跨文化交际能 力 。 对此 类人才的 社会需 化工作能 力较强 , 能够适应全球化背景对外语人才的 校 (如高 职高 专类院 校 )可强
4.2 立体化培养模式
调培养语言应用能力较强的外 语人才 , 以满 足市场的 大量需
众所周知 , 构建人 才培 养模 式 应综 合考 虑培 养内 容 、教
国内 对国际化复语型人才培养的 研究较 少 , 且 主要为 理 论探讨 。 如顾伟勤 、梅 德明 (2008:70 -74)尝试 阐释 了外 语 类院校创 办国际公务员实验班的重要 性 , 解 析了相 关培养 方 案和课程 设置 。施 行 (2008)从国际化人 才定义 、中国人才 资 源开发现 状 、人才资源结构 、国外国际 化人才 培养现 状 、我 国 国际化人 才培养战略目标 、国际公 务员人才 需要等 方面宏 观 阐述了国 际化人才 培养的 重要 性和 必要 性 。 此 外一 些外 语 界学者 (如钟美荪 , 2006:254 -256;胡文仲 , 2008:18 -23)对 英语专业 人才 、复合型外语人才 的内涵 、培养 模式 、问题与 对 策等进行 思辨 性研 究 , 强 调了 培 养高 素 质外 语 人 才的 重 要 性 。 其中钟美荪 (2006:254 -256)提 出要以 精英教 育理念 深 化本科教 育改革 , 以人文意识进 行学科 建设 , 以适应 全球化 、 国际化大 背景及国内 经济 和社会 高速 发展 的新 形势 对外 语 人才培养 的新要求 。 徐 真 华 、马绍 壮 (2009:109 -118)以 广 东外语外 贸大学为个案提出全球化高 素质公 民的培 养目标 , 并探讨了 一些具体的国际化举措 。 一些 教育界学者 (如陈 炜 华 , 2007)对国际化人 才的定 义 、类 型等 进行 研究 , 并 强调 采 用中外合 作 、专业文凭 +国 际职 业资 格证 书 、外语 +专业 等 培养模式 。中国 高等教 育学 会引 进国 外智 力工 作分 会主 编 的 《大学国际化理论与实 践 》从理 论和实 践两 个层面 剖析 了 高等教育 的国际化过 程 , 援引一 些国 内知名 大学 的案 例 (以 非语言类 专业为主 ), 探讨了学 生与教师 来源国际化 、教学 内 容 /方法现代化 、教 学科研合作国际化 、大学 校园虚 拟化等 模
2011年 第 1期 总第 256期
· 版权所有 文责自负 ·
国际化复语型人才的内涵与培养模式探索*
王雪梅 1 徐 璐 2
(1.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 上海 200083;2.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 , 上海 200083)
摘 要 :本论文在回顾国际化复语型人才相关研究的基础上 , 指出国际化背景下的外语人才可以分为学术型 、专业型 、职 业 型等 。 国际化复语型人才为专业型外语人 才 , 其内涵 可从国际 化和复 语型两 个层面 阐释 。 针对 这一人 才培养 目标 , 作者提 出 “ 3M +3C+3I”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 其中 3M 即 “内容跨 学科 、课程模 块化 、信息多 维度 ” , 3C即培 养过程 注重 “建构 、合作 、 交流 ” , 3I即教学管理和评估 “互动 、公正 、国际化 ”。 该模式适应 全球化背景对创新型外语人才的需求 , 具有跨 学科性 、国际化 、 实践性 。 但对生源 、教学资源 、教学环境等要求较高 。在具体 实施过程中需要协调管理 , 切实监控人才培养质量 。
*基金项目 :本文为 2010年国家社科青年项目 “我国外语学科博士研究生学术能力发展的国际比较研 究 ” (项目编号 :10CYY017)、上海市 教育 科学研究项目 “英语博士研究生学术能力发展研究 ” (项目编号 :B10014)、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科 “ 211 工程 ”三期重点 学科建设项目 “国 家级 与省级精品课程建设 ” (项目编号 :211YYWXM01)和 “外语专业研究生教育模式国际比较研究 ” (项目编号 :211YYWXM02)的阶段性成果 。 作者简介 :王雪梅 , 教授 , 博士 , 硕士生导师 , 研究方向 :应用语言学 ;徐璐 , 讲师 , 博士 , 研究方向 :二语习得
从事语言技能应用性工作 , 如办公室文 员 、导游 、报关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