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非遗调查报告
四川非遗活动

四川非遗活动四川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省份,也是一个非常富有文化底蕴的地方。
作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四川的非遗活动给人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
下面将介绍四川的一些非遗活动。
1. 川剧川剧是四川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川剧以其独特的腔调和表演风格而闻名于世。
它融合了武术、舞蹈、音乐和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以其生动的表演和精湛的技艺吸引了众多观众。
川剧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既有悲剧性的故事,也有喜剧性的段子。
川剧的表演者经过长期的训练和学习,能够通过面部表情、身体动作和声音的变化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性格。
2. 四川锦绣四川锦绣是四川的一种传统刺绣工艺,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川锦绣以其精美的图案和细致的刺绣工艺而闻名。
它采用丝线、金线、银线等不同颜色和材质的线进行刺绣,通过针法的变化来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图案。
四川锦绣的图案多样,包括花鸟、人物、山水等,每一幅作品都经过精心设计和制作,展现出四川的独特魅力。
3. 川菜川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也是四川的传统饮食文化之一。
川菜以其麻辣的口味和独特的烹饪技法而闻名。
川菜的特点是口味重、调料多,善于使用辣椒和花椒等调味品,使菜肴具有独特的辣味和麻味。
川菜的烹饪技法丰富多样,包括炒、煮、炖、炸、烤等多种方式,使菜肴的口感更加丰富。
川菜的代表菜肴有宫保鸡丁、水煮鱼、回锅肉等,每一道菜肴都有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风味。
4. 川剧变脸川剧变脸是四川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川剧变脸通过面部化妆和技巧的运用,使演员能够在表演过程中迅速改变面部的表情和颜色。
川剧变脸的技巧独特,演员可以在短短几秒钟内迅速改变面部的表情,从而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和角色。
川剧变脸的变化方式有很多种,包括撕脸、抛脸、甩脸等,每一种方式都需要演员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和练习才能掌握。
5. 四川民俗文化四川民俗文化是四川的传统文化之一,也是四川非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源县非遗工作情况汇报

210 四川省汉源县文化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局王彬娥一、汉源非遗基本情况汉源县非遗资源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种类繁多、覆盖面广。
全县30个乡镇,挖掘整理非遗项目165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8名,主要以上半县分布为主,其中包括民间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和传统戏曲、手工技艺等6大类,已建立非遗保护名录体系。
目前,全县已成功申报36项非遗,其中省级2项(涂家木雕、曹润洪彩塑)、市级3项(汉源贡椒、大田老太庙花灯、汉源坛坛肉)、县级31项(其中汉源榨榨面、皇木民歌2项县级非遗正申报市级非遗),其余的131项非遗正在挖掘和完善。
同时,每年积极申报国家、省、市非遗保护项目,开展非遗传承展演活动,及时公布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采取保护措施,完善相关档案,加强宣传和普及力度。
2016年,已报请县委县政府同意,成立汉源县非遗中心,建立汉源非遗新窗口。
二、我们的非遗保护工作措施为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及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传承活动的开展,我局在人力、物力、财力缺乏的情况下,做了大量的工作:(一)实施阶段1.加大非遗普查的宣传力度。
通过汉源电视台、汉源县大渡河阳光调频广播、最汉源等微信平台等媒体开展非遗宣传工作,就什么是非遗、非遗普查的意义向群众宣传,利用各种活动让群众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让群众了解非遗、重视非遗,主动协助、参与到非遗挖掘普查中去。
2.摸排普查线索。
由分管领导牵头,将原有收集整理出的本县非遗项目分部情况下发到各乡镇,并要求各乡镇文化专干协助收集当地非遗项目,并整理相关资料,定期上报进展情况。
并组织我局非遗保护工作者,前往各乡镇同个各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共同收集、整理民间手工技艺和遗漏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种资料,尽力编录成电子文档。
3.组织非遗工作小组,走村入户,深入调查。
根据已确定的非遗项目具体地理位置,深入乡镇开展普查工作,对非遗项目的现状及传承人的基本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及时发现非遗传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方法,做好文字、录音和影像记录。
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情况调研报告

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情况调研报告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情况,通过对四川省内多个地区的实地调研和访谈,收集了大量一手数据,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以下是本次调研的报告摘要:一、背景介绍四川省是一个拥有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省份,这些文化遗产包括民间传说、传统技艺、舞蹈、音乐等多种形式,是四川省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因此,了解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情况,对于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和实地观察等多种方法。
首先,我们编制了一份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情况的问卷,通过网上和实地发放的方式,收集了大量数据。
同时,我们还对多个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了深入的访谈,了解他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看法和建议。
此外,我们还前往四川省内的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进行了实地观察,了解了这些文化遗产的现状和保护情况。
三、调研结果1. 民间传说调研结果显示,四川省的民间传说种类繁多,涉及历史、文化、民俗等多个方面。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民间传说正在逐渐消失。
在保护和传承方面,大部分传承人认为,应该加强对民间传说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这些珍贵文化遗产。
2. 传统技艺调研结果显示,四川省的传统技艺种类繁多,包括陶瓷、蜀绣、竹编等多个方面。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传统技艺正在逐渐消失。
在保护和传承方面,大部分传承人认为,应该加强对传统技艺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学习和传承这些技艺。
3. 舞蹈和音乐调研结果显示,四川省的舞蹈和音乐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
然而,随着娱乐方式的多样化,许多舞蹈和音乐正在逐渐消失。
在保护和传承方面,大部分传承人认为,应该加强对舞蹈和音乐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这些艺术形式。
四、问题分析根据调研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存在以下问题:1. 缺乏资金支持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都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传承和保护工作,缺乏政府的资金支持。
四川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旅游开发现状

四川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旅游开发现状四川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也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地方。
在四川的许多古镇中,蕴藏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为当地人民传承了几百年,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
同时,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和机遇。
然而,在四川的古镇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仍有许多问题。
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挑战由于现代化的影响,许多古镇中传统的饮食、服饰、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慢慢失传。
一方面,这是因为年轻一代的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高压力使得人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
这些因素使得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失去了生命力,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需要长期的师承,需要多年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
这就使得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着困难。
此外,古镇的年轻一代往往更倾向于接受现代教育和文化,而不是传统的手工艺、习俗、饮食等文化。
这也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难度变得更大。
三、古镇旅游开发过于商业化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许多古镇开始着重发展旅游业,而忽略了本身的文化价值和保护工作。
有些古镇在旅游业的开发中,把传统文化变成了卖点,制造出许多商业化的景点,让游客看到的是商业化的一面,而非传统文化的真正面貌。
这种过度商业化的旅游开发模式,有可能对古镇的文化遗产产生不良的影响。
四、缺乏专业性和科学性的保护工作在古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缺乏专业的人才和科学的保护方法是一个较为显著的问题。
在一些古镇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仍停留在简单的收集资料、记录文化信息等基本工作上,缺乏深入的保护和开发工作。
此外,由于缺乏专业人才和足够的资金投入,许多古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仍处于低水平状态。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促进四川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呢?一、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和宣传工作加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前提。
四川民俗调查报告

四川民俗调查报告篇一:四川非遗调查报告篇一:四川国家级非遗名录篇二:四川民俗民风调查报告四川民俗民风惊世的川剧绝活:变脸.四川成都民俗风情变脸,这是川剧表演艺术的特殊技巧之一,观众非常感兴趣,看过之后,无不惊叹,它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
把不可见、不可感的抽象的东西变成可见、可感的具体的东西。
刘成基说:“变脸的手法大体上分为三种,它们是‘抹脸’、‘吹脸’、‘扯脸’”,此外,还有一种“运气”变脸。
“抹脸”是将化装油彩涂在脸的某一特定部位上,到时用手往脸上一抹,便可变成另外一种脸色。
如果要全部变,则油彩涂于额上或眉毛上,如果只变下半部脸,则油彩可涂在脸或鼻子上。
如果只需变某一个局部,则油彩只涂要变的位置即可。
如《白蛇传》中的许仙,《放裴》中的裴禹,《飞云剑》中的陈仑老鬼等都用“抹脸”。
吹脸,只适合于粉末状的化妆品,如金粉、墨粉、银粉等等。
有的是在舞台的地面上摆一个很小的盒子,内装粉末,演员到时做一个伏地的舞蹈动作,趁机将脸贴近盒子一吹,粉末扑在脸上,立即变成另一种颜色的脸。
必须注意的是:吹时闭眼、闭口、闭气。
《活捉子都》中的子都,《治中山》中的乐羊子等人物的变脸,便采用的“吹脸”。
《活捉子都》中的吹脸,粉末是放在酒杯内的。
“扯脸”是比较复杂的一种变脸方法。
它是事前将脸谱画在一张一张的绸子上,剪好,每张脸谱上都系一把丝线,再一张一张地贴在脸上。
丝线则系在衣服的某一个顺手而又不引人注目的地方(如腰带上之类),随着表演的需要,在舞蹈动作的掩护下,再一张一张地扯下来。
一是粘脸谱的粘合剂不宜太多,以免到时扯不下来,或者一次把所有的脸谱都扯下来。
二是动作要干净利落,假动作要巧妙,能掩观众眼目。
如《白蛇传》中的钵童(紫金铙钵),可以变绿、红、白、黑等七、八张不同的脸。
再如《旧正楼》中的贼、《望娘滩》的聂龙等也使用扯脸。
运气变脸传说已故川剧名演员彭泗洪,在扮演《空城计》中的诸葛亮时,当琴童报告司马懿大兵退去以后,他能够运用气功而使脸由红变白,再由白转青,意在表现诸葛亮如释重负后的后怕。
非遗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非遗社会实践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社会和谐、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非遗传承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探讨非遗传承对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为科学有效保护和传承非遗提供依据和建议。
二、调研范围和内容本次调研主要以非遗项目的传承情况为主要内容,包括非遗传承的历史沿革、传承人相处状况、传承项目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非遗项目的传承者对非遗保护的认识和建议等。
三、调研方法1. 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了解传承人的基本信息,了解他们对非遗传承的态度、对保护措施的认识和建议等。
2. 实地调研法:对非遗项目所在地的传承人进行深入访谈,了解他们的传承情况、传承经验和面临的问题。
3. 参与式观察法:通过参与非遗项目的实际传承活动,观察传承者的技艺水平、传承方式和传承者之间的交流情况。
四、调研结果及建议1. 非遗项目的传承情况:调研发现,大部分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年龄偏大,传承后代少,传承过程中面临传承质量下降、人才流失等问题。
2. 保护措施的建议:建立非遗传承基金,鼓励社会各界资助非遗传承项目,设立专门的非遗传承中心,为传承者提供培训和交流的平台,并通过立法手段规范非遗传承和保护。
3. 传承人的生活状况:非遗传承人大都生活条件较为艰苦,建议相关部门关注传承者的生活状况,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保障待遇。
4. 非遗传承对当地社会的影响:非遗传承在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推动当地文化产业发展、保障当地农民就业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非遗项目的传承对于促进社会和谐、维护当地文化传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不断推动非遗传承事业的创新和发展,才能更好地传承和保护我国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希望有关部门能够根据调研结果,制定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的保护措施,推动非遗传承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关于川剧的调查报告

关于川剧的调查报告小组调查的对象是传统文化川剧的表现现状,意在了解川剧表现的近情,调查保护和宣传川剧的实际效果,以达到还原川剧的生存面貌。
作为小组中,负责前往实地去考察、采访的成员之一,我与另外的成员一同拜访了锦江剧院、蜀风雅韵、茶馆、川剧博物馆,调查川剧的各种状况,思考更深在的问题。
我们前去拜访以上的考察地点,都会与当场的工作人员、常客和年轻人进行互动,并在获得其许可后做采访事宜的准备和拍摄录音。
根据采访事后的统计,当场所采访的观看戏剧的年轻人共5人,各自前来剧院、茶馆欣赏戏剧的理由不一,但被询问“当川剧能够在网络媒体上更方便地表演更现代的内容时,你是否会更多地关心川剧?”5位年轻人的回答为【会】x3、【没时间】x1、【看情况】x1。
此外也采访了几名中老年人,当中有老戏迷,也有单纯来戏院、茶馆打发时间的人,由于准备的不周全(例如采访稿的简陋、语言的隔阂、采访器具的不全、初次采访的胆怯和羞涩),我们没有处理好所有被采访观众留给我们的信息,我们勉强处理好了一位老人采访时的录音和笔录,相关资料将会做成附带文案,会与总体报告一同上交。
在这趟川剧表现现状调查之途上,虽然起初我个人对这个调查主题的中心了解不多,仅想早早完成作业了事,但在后来的一步步深入,我发现这个过程的意义,也发现了其中寻找结果的喜悦。
川剧以别种的形式表现的可能性很大,但需要发展新的内容和演绎方式,以满足新时代人们对艺术鉴赏的要求。
服装、妆面、音乐、声腔等主体和次要要素,稍稍改变一下,便可成为大多数人可接受的娱乐对象。
但可能又有所疑惑,为适应时代进步而做出改变的川剧,会影响川剧精髓的延续吗?这个谁也说不定,改变后的川剧只能保证它自身的大部分内容保留下来,但保证不了它能否正确、完全地传承下去,传承人和观众的观念会对此产生一定的影响。
但这并不意味着提倡川剧改变是一件坏事,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消亡,即便国家和有志人士努力改变川剧衰落的现状,但也难将其以生气蓬勃的形式传承,而是极大可能作为电脑数据库里的一部分而存在,这样的未来,即便改变川剧的表现形式后,依旧是存在走向这种结局的可能性的。
非遗调研社会实践报告

非遗调研社会实践报告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产业也逐渐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文化产业的不断壮大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研究。
其中,非遗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也是当前文化保护的重要部分。
在这种背景下,为了更好地了解非遗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也为了更好地促进非遗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我们决定开展一次非遗调研社会实践活动,下面就是我们的调研报告。
一、调研目的1、了解非遗传统文化的现状以及传承工作的情况。
2、深入了解非遗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3、探索非遗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前景和保护方式。
4、总结非遗传承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有效方法,提出有效建议和措施。
二、调研方式和范围本次非遗调研活动分为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开展,其中线上调研主要通过网络问卷的形式,针对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地区、文化程度等不同人群开展;线下调研则是以实地观察和深入访谈的方式进行,针对各个非遗项目的传承人、从业者、爱好者等有代表性的人群进行深入访谈与交流。
调研范围主要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等,覆盖范围较广,期望通过不同地区的非遗保护和传承情况的对比,探索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方式和方法。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1、非遗传承现状通过问卷调查和线下访谈的形式,我们了解到非遗传承的工作虽然得到了政府等多方面的关注和投入,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
其中,非遗传承人数量不足、传承空缺等是比较突出的问题。
与此同时,非遗传承人年龄普遍较高,青年传承人不足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和努力。
2、非遗传承保护问题在非遗传承保护问题方面,我们发现目前政府在该方面的投入仍然很大,但仍然存在非遗传承保护工作不够精细、不够全面、不够深入等问题。
除了政府投入之外,社会各界也应该加强对非遗传承保护工作的关注和投入,促进非遗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3、非遗传承方式与保护措施通过对不同非遗项目的深入访谈和研究,我们了解到非遗传承的方式和保护措施是影响其传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非遗调查报告篇一:四川国家级非遗名录篇二:四川民俗民风调查报告四川民俗民风惊世的川剧绝活:变脸.四川成都民俗风情变脸,这是川剧表演艺术的特殊技巧之一,观众非常感兴趣,看过之后,无不惊叹,它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
把不可见、不可感的抽象的东西变成可见、可感的具体的东西。
刘成基说:“变脸的手法大体上分为三种,它们是‘抹脸’、‘吹脸’、‘扯脸’”,此外,还有一种“运气”变脸。
“抹脸”是将化装油彩涂在脸的某一特定部位上,到时用手往脸上一抹,便可变成另外一种脸色。
如果要全部变,则油彩涂于额上或眉毛上,如果只变下半部脸,则油彩可涂在脸或鼻子上。
如果只需变某一个局部,则油彩只涂要变的位置即可。
如《白蛇传》中的许仙,《放裴》中的裴禹,《飞云剑》中的陈仑老鬼等都用“抹脸”。
吹脸,只适合于粉末状的化妆品,如金粉、墨粉、银粉等等。
有的是在舞台的地面上摆一个很小的盒子,内装粉末,演员到时做一个伏地的舞蹈动作,趁机将脸贴近盒子一吹,粉末扑在脸上,立即变成另一种颜色的脸。
必须注意的是:吹时闭眼、闭口、闭气。
《活捉子都》中的子都,《治中山》中的乐羊子等人物的变脸,便采用的“吹脸”。
《活捉子都》中的吹脸,粉末是放在酒杯内的。
“扯脸”是比较复杂的一种变脸方法。
它是事前将脸谱画在一张一张的绸子上,剪好,每张脸谱上都系一把丝线,再一张一张地贴在脸上。
丝线则系在衣服的某一个顺手而又不引人注目的地方(如腰带上之类),随着表演的需要,在舞蹈动作的掩护下,再一张一张地扯下来。
一是粘脸谱的粘合剂不宜太多,以免到时扯不下来,或者一次把所有的脸谱都扯下来。
二是动作要干净利落,假动作要巧妙,能掩观众眼目。
如《白蛇传》中的钵童(紫金铙钵),可以变绿、红、白、黑等七、八张不同的脸。
再如《旧正楼》中的贼、《望娘滩》的聂龙等也使用扯脸。
运气变脸传说已故川剧名演员彭泗洪,在扮演《空城计》中的诸葛亮时,当琴童报告司马懿大兵退去以后,他能够运用气功而使脸由红变白,再由白转青,意在表现诸葛亮如释重负后的后怕。
拭豹眼黑烟子在双眉间一抹而成。
如《问病逼宫》中的杨广拭豹眼,用以表示其凶残狠毒。
总之,变脸在川剧中是很绝的,田汉在40年代初看了《情探》后说:“四川戏关于变脸之类具有特长,不知何故。
”柳倩也说:“‘变脸’的问题,是川剧中特有的技艺,它的骤然变化,促使见者改观,‘变脸’是感情的象征,许多的脸谱已经有它显著的典型的特质,说明人物的忠奸邪正,而‘变脸’更帮助了个性的强调与感情(变)化的发展过程,这是四川戏的优点。
加之演员能于观众不注意间改变他的脸像,也是一种惊人的技术。
”成都茶馆.四川成都成都市民俗风情“坐茶馆”是成都人的一种特别嗜好,因此茶馆遍布城乡各个角落。
成都茶馆不仅历史悠久,数量众多,而且有它自己独特的风格。
无论你走进哪座茶馆,都会领略到一股浓郁的成都味:竹靠椅、小方桌、三件头盖茶具、老虎灶、紫铜壶,还有那堂倌跑堂添水的功夫,无一不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成都茶馆的“三件头”指瓷盖、瓷碗、金属托盏。
托盏中间有一圆形凹坑,瓷碗角正好嵌入,不易翻倒,又称茶船。
“三件头”的优点是茶碗体积适中,上大下小,添水时可将碗内茶叶充分翻卷;盖而不严的茶盖即可保温,又能透气,并可用来搅动碗内茶水,调匀茶味,而且隔着茶盖饮茶,可免茶叶入口;茶船托稳碗底,便于端放,又能避烫。
成都茶馆除了休闲之外,还是重要的社交场所。
旧社会三教九流都在此聚会。
七十二行,行行都把茶馆当作交友聚会的好去处,茶馆成了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茶馆的另一重要职能是群众的娱乐场所。
说书的、表演曲艺的都把茶馆当作演出场地。
这种活动一直保留到现在。
有的茶馆还是川剧“票友”聚会之地,他们常邀在一起坐唱,经常是围得水泄不通,“打围鼓”一名即出于此。
“九大碗”.四川峨眉山眉山市民俗风情办“九大碗”这风俗无疑是农耕时代的特殊产物,它反映了我们的祖先渴望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社会理想。
无论是哪一家有了事,也不管这家人有钱还是没钱,镇上的人们一律都要去帮忙,而且一帮就是好几天,从最初的借桌椅板凳锅碗瓢盆到最后归还家具,有始有终,绝不让主人家一家人劳累。
去吃“九大碗”是要向主人家交钱的,你五十他一百,账房先生戴着老花眼镜,用毛笔在账本上如实记下客人交的钱,到时分文不少的交给主人。
主人抱着这本人情簿子,等别人家有事的时候再去还人家。
客人交了钱吃起来心安理得,条件差的人家也可暂时借助大家的力量将家里的事办好,体现了集体的温暖,有点提前进入和谐社会的味道。
同时使镇上的人建立一种千丝万缕的经济关系,永久牢固,和谐美满。
多少年来人们牢牢守着这种约定俗成的规矩,若有人收了别人的钱而不还,或是别人家有事而不去帮忙的话,是要被人背后议论的,背上一个不落教的名声,一辈子都抬不起头来,只要是一个正常的人是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
我很佩服祖辈们定下的这个规矩,既富有人情味,又有一定的约束力。
办一次“九大碗”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单以吃而论,主人家至少须备下上千斤的猪肉,几百斤鱼(一般是鲤鱼),几十只鸡和上百斤的牛肉,至于蔬菜那就更多了。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九大碗”质量也须“与时俱进”,若是有哪家准备的东西少了,不够客人吃,人家当面不会说什么,背了会将这家人贬得一无是处,让你从此不好意思见人,所以人们宁愿多浪费点,也不希望别人说长道短。
办“九大碗”不能太“水”是镇上的人家共同恪守的一条规则。
办“九大碗”自有一班专门的厨师(民间厨师没级别的)料理,谁负责做哪一道菜都有明确的分工,不是“专业人员”你是插不上手的,最多只能帮这些“大师傅”们打打下手,只能干点杀杀鸡扯点鸡毛或是剖一下鱼这类非技术的工作,到了关键的工序的时候你就得靠边站。
我认识一位厨师,替人办了几十年的“九大碗”了,已经60多了,至今还在为小镇的红白事发挥余热,他在镇上颇受人尊重,无论哪家有事第一个想起的就是他,而他也乐意为大家服务。
他最拿手的菜是“蛋裹元”,这也是高庙的“九大碗”名闻遐迩的主要原因。
我曾在城里的好些餐馆吃过别人做的“蛋裹元”,材料一样但就是没他做的地道。
这道菜说起来挺简单,把猪肉在菜板上细细剁碎,加上生姜葱头味精胡椒粉拌匀,用事先做好的蛋皮(用鸡蛋清在油锅里摊平,看起来颜色黄黄的,很薄)包裹成一条条的,放在蒸笼里蒸,蒸熟后再切成一片片的就可吃了。
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就难了。
有许多人都按照她传授的方法做过,但做出来就是没他做的好吃。
吃“九大碗”的时候,整个一条街都摆满了桌子,每张桌子坐八人,一次坐二十多桌,这一轮吃完了,下一轮接着吃,客人多的人家要坐好几轮才能将酒席摆完。
桌上的白酒是地道的高庙白酒,有“小五粮液”的美称,酒不够的话,还可加。
菜一道道的端上来,说是“九大碗”其实根本不止九碗,荤的素的都有,满满的摆一桌子。
那几十桌人同时在屋檐口下吃饭的场面实在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喝酒的喝得满脸通红,吃饭的风卷残云,人声鼎沸,我想梁山好汉聚义厅的热闹和豪爽也莫过于此,那一刻人世间所有的悲喜都被人们轻轻忽略过去。
这样的场面往往要持续好多天。
绵竹年画节.四川德阳民俗风情每年1月至2月举行。
绵竹1993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年画之乡,1994华入选中国民间艺术一绝,1997年荣获第五届中国艺术节金奖。
绵竹年画在历史上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苏州桃花坞的年画,被誉为中国民间年画四大家;绵竹年画是巴蜀文化的重要构成,是一个浓缩时空的文化符号,影响到西南地区的文人画、戏剧、雕塑,甚至民风民俗。
绵竹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这一文化传统,隆重举办一年一度的绵竹年画节,组织盛大的迎春活动。
金鼓开道、喜报阳春、狮子起舞、社火平台、年画人物踩高烧、喜打春牛等传统民俗活动热闹非凡。
川菜川菜系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菜系,其发源地是古代的巴国和蜀国。
川菜是对我国西南地区四川和重庆等地具有地域特色的饮食的统称,川菜最大的特点是一菜一格,百菜百味.川菜以成都、重庆、川南三个地方菜为代表,选料讲究,规格划一,层次分明,鲜明协调,以用料广博、味道多样、菜肴适应面广而著称。
尤以麻辣、鱼香、怪味等味型独擅其长。
烹调手法上擅长小炒、小煎、干烧、干煸。
川菜作为我国汉族八大菜系之一,在我国烹饪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取材广泛,调味多变,菜式多样,口味清鲜醇浓并重,以善用麻辣著称,并以其别具一格的烹调方法和浓郁的地方风味,融会了东南西北各方的特点,博采众家之长,善于吸收,善于创新,享誉中上河帮(蓉派,以成都和乐山菜为主);其特点是小吃,亲民为主,比较清淡,传统菜品较多。
蓉派川菜讲求用料精细准确,严格以传统经典菜谱为准,其味温和,绵香悠长。
通常颇具典故。
其著名菜品有麻婆豆腐、回锅肉、宫保鸡丁、盐烧白、粉蒸肉、夫妻肺片、蚂蚁上树、灯影牛肉、蒜泥白肉、樟茶鸭子、白油豆腐、鱼香肉丝、泉水豆花、盐煎肉、干煸鳝片、东坡墨鱼、清蒸江团等。
下河帮(渝派,以重庆和达州菜为主);其特点是家常菜,亲民,比较麻辣,多创新。
渝派川菜大方粗犷,以花样翻新迅速、用料大胆、不拘泥于材料著称,俗称江湖菜。
大多起源于市民家庭厨房或路边小店,并逐渐在市民中流传。
渝派川菜近几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大受欢迎,不少的川菜馆主要菜品均为渝派川菜。
其代表作有酸菜鱼、毛血旺、口水鸡、干菜炖烧系列(多以干豇豆为主)、水煮肉片和水煮鱼为代表的水煮系列、辣子鸡、辣子田螺和辣子肥肠为代表的辣子系列、泉水鸡、烧鸡公、芋儿鸡和啤酒鸭为代表的干烧系列、泡椒鸡杂、泡椒鱿鱼和泡椒兔为代表的泡椒系列、干锅排骨和香辣虾为代表干锅系列等。
风靡海内外的麻辣火锅(或称毛肚火锅、火锅)发源于重庆,因为其内涵已超出川菜的范围,通常被认为是一个独立的膳食体系而不被视作川菜的组成部分。
小河帮(盐帮菜,以自贡和内江菜为主);其特点是大气,怪异,高端(其原因是盐商)。
自贡盐帮菜又分为盐商菜、盐工菜、会馆菜三大支系,以麻辣味、辛辣味、甜酸味为三大类别。
盐帮菜以味厚、味重、味丰为其鲜明的特色。
最为注重和讲究调味。
除具备川菜“百菜百味、烹调技法多样”的传统之外,更具有“味厚香浓、辣鲜刺激”的特点。
盐帮菜善用椒姜,料广量重,选材精道,煎、煸、烧、炒,自成一格;煮、炖、炸、熘,各有章法。
尤擅水煮与活渡,形成了区别于其他菜系的鲜明风味和品位。
在盐帮菜的嬗变和演进中,积淀了一大批知名菜品,人见人爱,其中一些菜品更不胫而走,纳入了川菜大系,摆上了异地餐桌,清末盐商李琼圃撰著了《琼圃菜谱》,便记载了各色盐帮菜的烹饪要诀,惜已失传。
盐帮菜的代表性菜品不下百种。
这里仅列举其中部分:水煮牛肉、火鞭子牛肉、冷吃兔、富顺豆花、火爆黄喉、牛佛烘肘、粉蒸牛肉(或名牛肉蒸笼) 、风萝卜蹄花汤、芙蓉乌鱼片、无汁葱烧鲤鱼(又名“合浦还珠”) 、火爆毛肚、谢家黄凉粉、郑抄手、酸辣冲菜、李家湾退鳅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