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教案3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教案【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考试说明】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
这里“文言虚词”的概念沿用传统提法。
“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常见意义和用法。
【命题细目】所谓“用法”,包括弄清(1)虚词的词性.(2)语法作用.(3)与现代汉语的对应关系。
我们可从两个角度把握考纲要求:一,是“常见”.明确了考查的范围,江苏2009年《考试说明》列举了1 5个虚词,这是高考的主要考查内容;二是“在文中的用法”,强调“在文中”.主要是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分析虚词用法的能力,而不是要求对虚词用法进行单纯记忆。
因此应对文言虚词考查.不能仅靠死记硬背,而是应当通过阅读实践.把虚词放到语境中去把握。
综观高考文言虚词考题.呈现以下一些走向。
1.考查的方式,最常用的是比较.即挑出字形相同的虚词.比较它们的意义与用法.题干要求判断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的异同,有时也可以在题干中给出示例.要求寻找与示例用法相同的选项。
题型设置上多为四个选一。
因为虚词运用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这样设题可以降低难度.把重点放在语境分析与实际运用上,并且可以考查同一虚词的多种用法。
2.考查的范围.均严格遵循当年考纲规定.同时对极其常见的虚词作多次重复的考查.如“以”“因”等字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就很高。
3.考查的数量.不同年份考查的虚词个数不同,有时集中辨析一个,有时比较多个虚词。
4.考查的角度.要求从意义和用法两方面解题,即解释虚词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和语法功能,包括词性和成分。
5.与文言实词考查分分合合。
2004至2006三年兼考实词和虚词,2007至2008两年则没有直接考虚词。
2009年则打了一个滑边球,即“率”字貌似实词,实乃虚词。
根据现在高考试卷结构安排.文言实词和虚词不可能同时考查。
江苏卷最近两三年未单独设题,却放在句子翻译中考查。
6.紧扣教材。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补充说明:虚词1.代词,代词是代替名词的一种词类。
大多数代词具有名词和形容词的功能。
2.连词,用来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句子与句子、表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虚词。
连词可以表并列、承接、转折、因果、选择、假设、比较、让步等关系。
3.介词,介词是用在词或词组前面,一起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形容词的附加成分,表示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等的虚词。
4.副词,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或全句的词,说明时间,地点,程度,方式等的词语。
5.助词,表示附加关系或时态等语法意义或语气的虚词。
分结构助词、时态助词、比况助词、语气助词等6.叹词,叹词是表示强烈感情或呼唤、应答的词。
2010高考语文专题15: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练习专题突破通练【专题综练】(一)1.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B.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C.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D.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2.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A.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B. 大王来何操?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C.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D. 徐公何能及君也?何以战?A.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B.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将军迎曹,欲安所归乎?C.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D.儿寒乎?欲食乎?技盖至此乎?4.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A.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C.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5.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A.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2020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考点20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文言文阅读的重要考点。
其中,“文中的”这一限制条件表明,中考主要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综观近几年中考试题可知,从总体上来看,对文言虚词的考查着眼于应用。
题型上一般为客观选择题,要求考生辨析加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或正确与否。
题干多表述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项是”。
形式一般为“四组八句”,多是从文言语段和教材中各选取一个句子组成一个选项。
除这种形式外,也有“四组八句”都选自所给文言语段的情况。
虽然文言虚词的意义较多,用法灵活,但是考生如果能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寻求规律,抓住重点和难点,形成一定的推断技巧,就能正确答题。
另外,考生要立足教材,结合经典例句,进行归纳整理,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一、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下列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舜发于畎亩之.中吾妻之.美我者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受任于.败军之际C.夫.君子之行夫.战,勇气也D.俭以.养德不以.物喜【答案】C【解析】C项,二者是“句首语气词”;A项,结构助词,的/助词,主谓之间;B项,给/在;D 项,用来/因为。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考点阐释】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其中常见文言虚词,是以考纲列举的18个文言虚词为重点: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在文中的用法,主要是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的能力。
文言虚词数量虽比实词少,但用法灵活,使用频率高。
考查这些虚词,不要求刻板的记忆,只考查考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理解并分辨出其不同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考点梳理】例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乃不敢引疾B.御制诗以纪其事臣乃敢上壁日削月割,以趋于亡C.四海好学能文者D.去而人爱思之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临清流而赋诗【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A项中乃均解释为才;B项中第一句以解释为来,表目的,第二句以表示顺承关系;C项第一句中的者表示人,第二句中者为助词,和后句中的也构成判断语气;D项第一句而表示折关系,第二句而表示顺承关系。
【答案】A例2: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编排官王尧臣,其内兄也,亲嫌自列,乃以为第二伟即变前狱,至四五,卒之付御史决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以讽谏A.且则所B.以于因C.且则因D.以于所【解析】本题采用6个虚词选词填空的方式进行考查。
处说的是王尧臣为避嫌疑就将刘敞列为第二名。
以,介词,表原因,合乎句意;且不合适。
处是说范伟在刘敞被召还之后翻供的次数至四五次之多,用介词于,组合为至于,表示到达某种程度。
则,连词与副词用法均不通。
处说刘敞侍奉英宗讲读时引经据典来讽谏,虽然因与所都有凭借的意思,但句中凭借的内容在前、行为目的在后,用因字更为恰当;所凭借的内容大都在后。
【答案】B从历年高考文言虚词的考查来看,命题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在第卷中进行考查。
近几年来一直采用比较的方式,即挑出字形相同的虚词,比较它们的意义与用法,其特点是将8个句子分为四组,要求考生比较,判断每组两句中虚词用法的异同,其中每组的第二个语句一般出自教材相关的篇目。
第二部分__专题六__第二讲__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二、副词
副词是用来修饰或限制动词和形容词,表示程度、范 围、时间、情态、否定等意义的词,常用的副词有 “乃 其、且、则”等。有时,会直接设题考查辨析副词的不 同意义和用法。
副词的基本语法功能是作句子的状语,所以传统上又 称为“状字”。有些谓语性的副词有时也可以作谓语 或者补语。
在古代汉语中,由于其往往是由动词、形容词、 名词、代词等虚化而来,并且副词表示的意义比动词、 形容词、名词等要虚一些,所以传统上把其归入虚词 范畴。 古今副词相同的地方是都能充当状语,修饰动词 和形容词性成分;不同在于有些古代副词能充当谓语 或加在名词性谓语前,另外一些副词的古今用法和意 义上也是有差异的,这些词要重点掌握。
相同的一组是 ①此则 A. ②无以,则王乎 ①若属皆且 B. 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C. D. ①徐公何 ②至于誓天断发„„何其衰也 ①乃 ②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 ( )
解析:选 D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的能力。A项,则: ①副词,表肯定,就是;②连词,那么。B项,且:副词, 将要;②连词,尚且。C项,何:①副词,表反问,怎么; ②副词,用在形容词前,表程度深,多么。D项,乃:①
的、 他、 结构助词
结构助词
代词
宾语
取消句子独立性
高考“大纲”规定应掌握的18个文言虚 词 而、何、乎、于、乃、其、 且、若、所、为、焉、也、
以、因、则、者、之、与 。
文言虚词
一、代词
古代汉语代词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 除此之外,还有两类比较特殊的代词: (1)无定代词:或和莫。 (2)辅助性代词:者和所。
如“而”
惑而不从师。
表转折关系。然而、可是、却。
弃甲曳兵而走。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至如”等。
③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嗟夫”用在段首抒发感叹,可译为“唉”。这种用法的 虚词还有“噫”、“呜呼”等。 ④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师说》) “是故”表事情的关联,可译为“因此”。这种用法的虚 词还有“是以”、“虽然”、“然则”、“盖”等。
专题十三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 义和用法
◎考纲阐释◎
考纲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内容 能力层级:B 级(理解) “常见文言虚词”,以考纲列出的“而、何、乎、乃、其、 且、 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8 个常 见文言虚词为重点。对常见文言虚词用法的理解,是指对阅读 考纲 材料中出现的文言虚词能根据上下文语境准确把握其用法和意 阐释 义,并能加以解释。“在文中的用法”,是相对在词典中的词 条 义而言的。强调“在文中”这一范围,主要是考查考生在具体 语 境中理解并辨别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考点 考纲要求掌握的 18 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见本书的附 分布 录四)
(2)全部选自材料:从阅读材料中选出 8 个句子,编成 4 组,
选出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或相同)的一组,一道题考 4 个虚词 (2007~2011 年试题)。 (3)选出阅读材料中 4 个含有相同虚词的句子,判断含义和 用法相同的两句,一道题考一个虚词。
附:2004~2011年广东高考“常见文言虚词”考查情况一 览表
)有
)
)日参省乎己,非 )后行,
)思也。三思而⑥(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因、于、与、则、者、之)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因、于、与、则、者、之)十二、因(一)介词。
1.依照,根据。
①罔不因势象形。
(《核舟记》)译文:无不是就着材料原来的形状模拟各种事物的形象。
②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
译文:所以凡是要做事就一定要遵循法令制度来行动,改革制度的人要根据时势而变通!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译文:善于打战的人会根据形势把战争朝着有利的方向引导。
④我欲因之梦吴越。
《梦游天姥吟留别》译文:我想根据这(传说),梦游一趟越地(的天姥山)2.依靠,凭借。
①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屈原列传》)译文:又凭借丰厚的钱财贿赂(在怀王手下)当权的大臣靳尚。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译文:依靠别人的力量做了国君却损害他,是不仁义的。
3.表条件,趁着,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
(《鸿门宴》)译文:不如趁此机会好好地对待他。
②因击沛公于坐。
(《鸿门宴》)译文:顺着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
③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译文:秦国趁着胜利的机会,宰割天下的土地,分裂各国的河山。
4.表方法。
通过,经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通过宾客到蔺相如门前谢罪。
(二)连词1.表原因。
因为,由于。
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译文:由于(因为)建造玉清宫,砍伐山中的树木,获得建造的材料,砍伐地方(面积),人人都见得到。
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谏太宗十思书》)译:施加恩泽,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赏罚不当。
(二)副词。
表承接1.于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
(《赤壁之战》)译文:于是拔刀砍断面前放奏章的桌子。
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
③因谕曰:“尚书固负若属耶?……”。
(《段太尉逸事状》)译文:(太尉)于是开导他们说:“郭尚书难道亏待你们了吗?④因招樊哙出(《鸿门宴》)译文:于是招樊哙出来。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九、代入筛选法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
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中去理 解,挑选其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理解“乐其无已乎”一句中的“其”字。在 文言中,“其”除了代词外,还表语气,如“吾其
还也”,表婉商,译成“我们还是……吧”;
如“其可怪也欤”表反问,译成“难道…… 吗?”;如“其皆出于此乎”表推测,译成“大
概……吧”等。在这里,“乐其无已乎?”是个反
问句,表达的意思是肯定的。代入“快乐难道没有
穷尽的时候吗?”最合适。因此推断“其”表反问
语气。“其孰能讥之乎”与此同,两个“其”的用 法是相同的。
答题思路
检索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用法
代入原文,结合较宽的语境加以辨别、确认 提醒: 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 了解课文出处并理解正确是成功的关键。
①其李将军之谓也。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③吾其还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①“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②“其”表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 ③“其”表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
五、看具体语境
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 必须联系语境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
解答此题,先要确定“以”的词性,然后作具体分析。可 采用“删除法”,删除“以”字,例①④句意表达受到影响, 例②③句意表达则不受影响,由此可推断例①④“以”是介词, 例②③“以”是连词。再作具体分析,例①“以”表凭借某种 身份,例④“以”表动作行为所用得工具,两者的意义不相同。 例②③“以”都是用在状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修饰和被修饰 的关系,两者的意义完全相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语文新高考文言文阅读训练(全国通用)1.【2018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1)积微,月不胜【1】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
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2】于小事者矣。
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3】日也博,其为积也大。
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
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
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
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
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
《诗》曰:“德輶【4】如毛,民鲜克举之。
”此之.谓也。
(取材于《荀子》)注释:【1】胜:超过。
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
【2】敦比:注重从事。
本句意思是,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
【3】悬:悬挂,此处意思是存在。
【4】輶:分量轻。
(2)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谿,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
且【1】治乱存亡则不然。
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
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2】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
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
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
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
孔子曰:“赐失之矣。
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
”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
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
”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注释:【1】且:连词,表示转折。
【2】管叔、蔡叔之事:指叛逆之事。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故善日.者王王者敬日.B.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不可胜.日志也C.此之.谓也若白垩之.与黑漆D.察其.秋毫其.人拜之以牛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在答题时把实词和虚词含义放回到原文中,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是辨析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方法。
A项,“日”,作名词,每天的日常事情。
B项,“胜”,作副词,完,全都。
D项,“其”,作代词,那。
C项,“之”,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以不译;助词,表停顿,不译。
2.【2017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晋太傅安九世孙也.。
父蔺,正员外郎,兼散骑常侍。
贞幼聪敏,有至性。
祖母阮氏先苦风眩,每发便一二日不能饮食。
贞时年七岁,祖母不食,贞亦不食,亲族莫不奇之。
母王氏,授贞《论语》《孝经》,读讫便诵。
八岁,尝为《春日闲居》五言诗,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谓所亲曰:“此儿方可大成,至如‘风定花犹落’,乃追步惠连【注】矣。
”年十三,略通《五经》大旨,尤善《左氏传》,工草隶虫篆。
十四,丁父艰,号顿于地,绝而复苏者数矣。
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
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乃谓贞曰:“孝子既无兄弟,极须自爱,若.忧毁灭性,谁养母邪?”自后少进粥。
太清之乱,亲属散亡,贞于江陵陷没,暠逃难番禺,贞母出家于宣明寺。
及高祖受禅,暠还乡里,供养贞母,将二十年。
太建五年,贞乃.还朝。
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贞为主簿。
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
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连逮,唯贞与卓独不坐。
后主乃诏贞入掌中宫管记,迁南平王友。
府长史汝南周确新除都官尚书,请贞为让表,后主览而奇之。
尝因宴席问确曰:“卿表自制邪?”确对曰:“臣表谢贞所作。
”后主因.敕舍人施文庆曰:“谢贞在王处,未有禄秩,可赐米百石。
”至德三年,以母忧去职。
顷之,敕起还府。
贞累启固辞。
敕报曰:“虽知哀茕在疚,而官俟得才,可便力疾还府也。
”贞哀毁羸瘠,终不能之官舍。
时尚书右丞徐祚、尚书左丞沈客卿俱来候贞,见其形体骨立,祚等怆然叹息。
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
贞曰:“弱儿年甫六岁,情累所不能忘,敢以为托耳。
”是夜卒。
后主问察曰:“谢贞有何亲属?”察因启曰:“贞有一子年六岁。
”即有敕长给衣粮。
(节选自《陈书·列传第二十六》,有删改)【注】惠连:谢惠连,南朝宋文学家。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晋太傅安九世孙也.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B.若.忧毁灭性,谁养母邪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C.太建五年,贞乃.还朝良乃.入,具告沛公D.后主因.敕舍人施文庆曰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B项,都是“假如”“如果”的意思;A项,前一个表判断,后一个是句末语气词;C项,“乃”,前一个是“才”的意思,后一个是“于是、就”的意思。
D项,前一个是“于是”的意思,后一个是“凭借、依靠”的意思。
3.【2016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琅嬛福地记(明)张岱晋太康中,张茂先①为建安从事,游于洞山。
缘溪深入,有老人枕书石上卧,茂先坐与.论说。
视其所枕书,皆蝌蚪文,莫能辨,茂先异之。
老人问茂先曰:“君读书几何?”茂先曰:“华之未读者,二十年内书,若.二十年外书,则华固已读尽之矣。
”老人微笑,把茂先臂走石壁下,忽有门入,途径甚宽,至一精舍,藏书万卷。
问老人曰:“何书?”曰:“世史也。
”又至一室,藏书愈富。
又问:“何书?”老人曰:“万国志也。
”后至一密室,扃钥甚固,有二黑犬守之,上有署篆,曰“琅嬛福地”。
问老人曰:“何地?”曰:“此玉京、紫微、金真、七瑛、丹书、秘籍。
”指二犬曰:“此痴龙也,守此二千年矣。
”开门肃茂先入,见所藏书,皆秦汉以前及海外诸国事,多所.未闻。
如《三坟》《九丘》《连山》《归藏》《梼杌》《春秋》诸书,亦皆在焉。
茂先爽然自失。
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
茂先为停信宿而出,谓老人曰:“异日裹粮再访,纵观群书。
”老人笑不答,送茂先出。
甫出,门石忽然自闭。
茂先回视之,但见杂草藤萝,绕石而生,石上苔藓亦合,初无缝隙。
茂先痴伫视,望石再拜而.去。
嬴氏焚书史,咸阳火正炽。
此中有全书,并不遗只字。
上溯书契前,结绳亦有记。
鹞前视伏羲,已是其叔季。
海外多名邦,九州一黑痣。
读书三十乘,千万中一二。
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
石彭与凫毛,所见同儿稚。
欲入问老人,路迷不得至。
回首绝壁间,荒蔓惟薜荔。
懊恨一出门,可望不可企。
坐卧十年许,此中或开示。
【注】①张茂先:名华,字茂先。
西晋文学家。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茂先坐与.论说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B.若.二十年外书若.望仆不相师C.多所.未闻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D.望石再拜而.去毕礼而.归之B误区警示1.实词虚词不能区分。
如“太子乃与见王”同“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前一个“与”是虚词,后一个“与”是实词。
2.把握词义不能结合语境。
如将“秦为知之,必不救也”“为人谋而不忠乎”两句中的“为”的语意混为一谈。
结合语境可知,前者为连词,意为“如果”,后者为介词,意为“替、给”。
3.把握虚词词义没有顾及其整体结构。
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一句中的“为”便是与后边的“所”共同构成表被动的“为……所……”式结构。
4.把握虚词词义时顾此失彼。
如“西伯,伯也,拘于羑里”一句中的“也”,不能因为其在句中就误以为是在句中表停顿;这需要看整个句子。
在本句中,它实际上重在与前者发生关联。
因此,“西伯,伯也”是判断句,此处的“也”为语气词,表判断。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
常居代雁门,备匈奴。
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
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
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
”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
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
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
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学%科%网岁余,匈奴每来,出战。
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
复请李牧。
牧杜门不出,固称疾。
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
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
”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
匈奴数岁无所得。
终以为怯。
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
大纵畜牧,人民满野。
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
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
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悼襄王元年,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
居二年,庞暖破燕军,杀剧辛。
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
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
封李牧为武安君。
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
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
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
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
废司马尚。
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删改) 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B.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C.封李牧为武安君前长君为奉车D.王翦因急击赵不如因而厚遇之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黄英【清】蒲松龄马子才,顺天人。
世好菊,至才尤甚,闻有佳种必购之,千里不惮。
一日,有金陵客寓其家,自言其中表亲有一二种,为北方所无。
马欣动,即刻治装,从客至金陵。
客多方为之营求。
得两芽,裹藏如宝。
归至中途,遇一少年,跨蹇从油碧车,丰姿洒落。
渐近与语,少年自言:“陶姓。
”因问马所自来,实告之。
少年曰:“种无不佳,培溉在人。
”因.与论艺菊之法。
马大悦,问:“将何往?”答云:“姊厌金陵,欲卜居于河朔耳。
”马欣然曰:“仆虽固贫,茅庐可以寄榻。
不嫌荒陋,无烦他适。
”陶趋车前向姊咨禀,车中人推帘语,乃二十许绝世美人也。
顾弟言:“屋不厌卑,而院宜得广。
”马代诺之,遂与俱归。
日过北院为马治菊,菊已枯,拔根再植之,无不活。
陶姊小字黄英,雅善谈。
陶一日谓马曰:“君家固不丰,仆日以口腹累知交,胡可为常!为今计,卖菊亦足谋生。
”马素介,闻陶言,甚鄙之,曰:“仆以君风流雅士,当能安贫;今作是论,则以.东篱为市井,有辱黄花矣。
”陶笑曰:“自食其力不为贪,贩花为业不为俗。
人固不可苟求富,然亦不必务求贫也。
”马不语,陶起而.出。
自是,马所弃残枝劣种,陶悉掇拾而去。
未几,菊将开,闻其门嚣喧如市。
怪之,过而窥焉,见市人买花者,车载肩负,道相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