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地基基础及地下室结构设计疑难处理研究 仝东篱

合集下载

探讨地基与基础设计中的质量问题

探讨地基与基础设计中的质量问题

摘 要: 本文 以某 办公楼 为例 , 由此 实际工程实例 中发现 的 问题来探 讨地基 与基 础设计 中的质量问题 , 总结 了由于地基基 础施 工而造成的 工程缺 陷事故 的原 因, 出 了一些 相应的 解决措施 , 提 为实际设 计提 供 一定 的参考 。 关 键 词 : 基 基 础 设 计 质量 问题 地 中 图分 类号 : U T 7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6 3 9 ( 0 o () 0 2 0 1 2 7 12 l ) 1 c 7 — o 一0 6 - 1
底平 而 布 置 不 合 理 , 成 不 均 匀 沉 降 过 大 ; 造 还 有 可能 是 地 基 沉 降 计 算 小 准 确 , 致 不 导 均 匀沉降失控 。
要 做 到 按 设计 资料 和 施 工 规 范 的 要求 精 心 施工 。
4 5 地 基与 基础 的加 固方 法 .
( ) 换 。 物 理 性 质较 好 的 岩 土 材 料 1置 用 置 换 天然 地 基 中的 部 分 或 全部 软 弱 土 体 或 不 良土 体 , 成双 层地 基 或 者 复 合地 基 , 形 以 达到 提 高 地 基 承 载 力 , 少 沉 降 的 目的 。 减 具 体 方 法 有 : 土 垫 层 法 、 淤 置换 法 、 垫 换 挤 褥 法 、 冲 置 换 法 、 管 碎 石 桩 法 、 夯 置换 振 沉 强 法、 砂桩 法 、 灰 桩 法 、 P 超轻 质料 填 土 方 石 ES
壁发 现竖 向 裂缝 , 最大 宽 度宽 度为 0 2 . mm~
0. r m 。 3 a
4 2 3施 工 质量 造成 的事 故 .. 等 。2排水 固结 。 水 固 结是 指 土体 在 一 定 () 排 主 要 是 由 于 不 按 设 计 图 纸 施 工 , 先 荷 载 作 用 下 崮 结 , 隙 比减 小 , 首 孔 强度 提 高 , 尺 标 材 减 具体 方 基 础 及 上 部 施 工 质 量 完 好 , 工记 录 基 础 平面 位 置 、 寸 、 高 、 料 等 均 不 符 以达 到 提 高 承 载 力 , 少 沉 降 目的 。 施 其次 未按 操 作 规 程 施 工 , 至 法 有 加 载 预 压 法 、 载 预 压 法 、 井 法 、 甚 超 砂 真 及 隐 蔽 工 程 资 料 完 全 。 要 原 因 为 地 基 土 合 设 计 要 求 。 主 H 降 { 野 不 为较 差 的 持 力 层 , 在 沉 降 不均 匀的 问题 。 偷 工 减料 、 蛮 施 工 、 服从 政 府 质量 监 督 空 预 压 与 堆 载 预 压 联 合 作 _ , 低 地 下 水 存 人 员及 监 理 单 位 监 理 的 管 理 。 位 等 。 3灌 入 固 化物 。 () 向士 体 中灌 入 或拌 入 水 泥 、 灰 或 者 其 他 化学 固 化 浆 材 在 地 基 石 4 2 4环 境 条件 改变 所 造 成 .. 4 启 示 以 具 由 丁 地 下 或 深 坑 工 程 施 工 中 , 筑 物 中形 成 增 强 体 , 达 到 地 基 处理 的 目的 。 建 房 屋 建 筑 的 地 基 基 础 是 建 筑 物 的 根

建筑地基基础及地下室结构设计疑难处理与实例_

建筑地基基础及地下室结构设计疑难处理与实例_

1640 岩土力学 2014年减小趋势;原状土小尺寸粒径呈增加趋势,比表面积逐渐增大,重塑土则呈减小趋势;原状土颗粒与孔隙分形维数都呈减小趋势,而重塑土则呈相反趋势。

参考文献[1]雷华阳. 饱和软黏土固结变形的微结构效应[J]. 水利学报, 2004, 35(4): 91-96.LEI Hua-yang. Micro-structure effect of consolidationdeformation of saturated soft clay[J]. 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2004, 35(4): 91-96.[2]MARTIN J C, LADD C C. Fabric of consolidatedkaolinite[J]. Clay and Clay Mineral, 1975, 23(1): 17-25.[3]胡瑞林, 李向全, 官国琳, 等. 黏性土微观结构定量模型及其工程地质特征研究[M]. 北京: 地质出版社,1995.[4]孔令荣, 黄宏伟, HICHER P Y, 等. 上海淤泥质黏土微结构特性及固结过程中的结构变化研究[J]. 岩土力学,2008, 29(12): 3287-3292.KONG Ling-rong, HUANG Hong-wei, HICHER P Y, et al.Structural changes in the Shanghai silty clay micro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nsolidation process[J].Rock and Soil Mechanics, 2008, 29(12): 3287-3292. [5]张季如, 祝杰, 黄丽, 等. 固结条件下软黏土微观孔隙结构的演化及其分形描述[J]. 水利学报, 2008, 39(4):394-400.ZHANG Ji-ru, ZHU Jie, HUANG Li, et al. Evolution ofsoft clay under consolidation microscopic pore structureand its fractal [J]. 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2008, 39(4): 394-400. [6]孟庆山, 杨超, 许孝祖, 等. 动力排水固结前后软土围观结构分析[J]. 岩土力学, 2008, 29(7): 1759-1763.MENG Qing-shan, YANG Chao, XU Xiao-zu, et al. Soilmicrostructure analysis before and after the dynamicdrainage consolidation[J]. Rock and Soil Mechanics,2008, 29(7): 1759-1763.[7]周翠英, 牟春梅. 软土破裂面的微观结构特征与强度的关系[J]. 岩土工程学报, 2005, 27(10): 1136-1141.ZHOU Cui-ying, MU Chun-mei. Micro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strength of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softsoil rupture surface[J] Chines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Engineering, 2005, 27(10): 1136-1141.[8]MATSUO S, KAMON M. Microscopic study ondeformation and strength of clays[C]//Proceedings of 9thICSMFE. Tokyo: the Japanese Society of Soil Mechanicsand Foundation Engineering, 1977, 1: 201—204.[9]李军霞, 王常明, 张先伟. 不同排水条件下软土蠕变特性与微观孔隙变化[J]. 岩土力学, 2010, 31(11): 3493-3498.LI Jun-xia, WANG Chang-ming, ZHANG Xian-wei. Softsoil creep characteristics under different drainage conditions and micropore changes[J]. Rock and SoilMechanics, 2010, 31(11): 3493-3498.[10]张先伟, 王常明. 一维压缩蠕变前后软土的微观结变化[J]. 岩土工程学报, 2010, 32(11): 1688-1694.ZHANG Xian-wei, W ANG Chang-ming. One-dimensionalcompression creep around the soft soil micro structuralchanges[J]. Chines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2010, 32(11): 1688-1694.[11]胡瑞林, 李向全, 官国琳, 等. 黏性土微结构定量模型及其工程地质特征研究[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95.建筑地基基础及地下室结构设计疑难处理与实例建筑科学类,李国胜著,小16开,320页,平装,定价:46元,2014年2月出版,书号:9787112157969本书以提问解答方式编写,内容包括:设计的重要概念、地基基础设计的基本规定、设计中遇到的一些突出问题、天然地基基础设计、复合地基设计、桩基础设计、地下室结构设计、其他等共8章,并附有大量工程实例。

建筑地基与地下室设计中常遇问题解析(修正版)

建筑地基与地下室设计中常遇问题解析(修正版)

图 1-1 地下室
框架或框剪
H H
楼盖加强整体性 且无大洞口
H
框架或框剪
±0.000
室外地平
±0.000
室外地平 一层地下室 外墙为混凝土墙
±0.000
室外地平
刚度较大 之地下室
筏基 刚度较大 之地下室
(a)
(b)
(c)
H'
一、高层建筑结构计算分析时嵌固部位的确定及对基础设计的影响
1.
当嵌固端由±0.000移至地下二层顶板时,考虑地下一层顶板对上部结构实
土压力:计算钢筋混凝土侧墙受弯及受剪承载力时,土压力引起的效应
为永久荷载效应。当考虑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时,土压力的荷载分项 系数取1.2;当考虑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时,其荷载分项系数取1.35。 注:北京市建筑结构专业技术细则(2007.2版)第2.0.1条规定:对于由永久荷载控制的组合,不宜将
表3-2 消防车(300KN级)轮压作用下双向板的等效均布荷载值(KN/ m
2)
板块的 短 边 跨度(m)
覆土厚度(m)
≤0.25 35.0 33.1 31.3 29.4 27.5 25.6
0.50 32.0 30.4 28.8 27.1 25.5 23.8
0.75 29.1 27.7 26.3 24.9 23.5 22.0
一、高层建筑结构计算分析时嵌固部位的确定及对基础设计的影响
一、高层建筑结构计算分析时嵌固部位的确定及对基础设计的影响
1. 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条件(参见高规第12.2.1条)
(1)地下室顶板应避免开设大洞口;地下室在地上结构的相关范围的顶板应采用现 浇梁板结构;其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8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小于C30,应采用 双层双向配筋,且每层每个方向的配筋率不宜小于0.25%。 楼面框架梁应有足够的抗 弯刚度,地下室顶板部位的梁柱节点左右梁端截面实际受弯承载力之和不宜小于上柱 下端实际承载力之和。 (2)结构地上一层的侧向刚度,不宜大于相关范围地下一层侧向刚度的0.5倍(有 人认为:可取0.54≈0.5);地下室周边宜有与其顶板相连的抗震墙。 (3)地下室顶板对应于框架柱的梁柱节点除应满足抗震计算要求外,尚应满足下列 规定之一:

建筑地基基础及地下室结构设计疑难处理研究 仝东篱

建筑地基基础及地下室结构设计疑难处理研究 仝东篱

建筑地基基础及地下室结构设计疑难处理研究仝东篱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不断发展,建筑不断变为城市建设当中重要内容。

由于建筑物不仅能够有效的缓解城市用地的问题,还能够缓解城市人口问题。

但是,因为建筑物自身有着高度大、层次高以及重量大等特点,其承受比较大的荷载力将造成了倾覆力矩增大。

在这种状况下,就要求建筑地基基础有较高的承载力,进而控制建筑倾斜以及沉降,让建筑有着更好的稳定性以及安全性。

所以,本文在对建筑地基基础和地下室结构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分析了建筑地基基础和地下室结构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且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力求进一步确保建筑物更加稳定、安全的使用。

关键词:建筑地基基础;地下室结构;设计;疑难处理一、地下室平面结构地下室平面结构作为地下室建筑设计中,最为基础的关键环节,对于整个地下室建筑的影响相对较大。

若能够确保地下室平面结构的稳定性和科学性,便可以确保地下室合理的承重和空间布置。

例如,建筑地下室平面设计是基于建筑设计面积和建筑户型的实际要求所构建,地下室平面结构的合理设计,作为地下室建筑结构设计的重点难点,必须要结合不同用途、不同户型的要求,因地制宜。

针对居民地下室建筑设计来说,要尽量的压缩地下室平面结构的每一个空间,保障地下室能够有更多的空间使用。

针对酒店地下室来说,应该结合酒店地下停车场的承重实际情况,在保障地下停车场的实际需求的基础之上,尽量设计出最大地下停车空间。

结合开发商的实际意图观念,结合建筑功能、称重能力等基础要求和内涵,保障酒店停车场平面结构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二、地下室抗震结构在我国现代建筑设计中,更加注重建筑的抗洪、抗震等多种因素。

尤其是针对地震频发的地区来说,建筑地基基础设计更加注重的建筑的抗震能力。

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的当下,很多高层小区、高层建筑,针对此种建筑更应该重视建筑整体、地下室的抗震性能。

地下室的抗震设计作为地下室结构设计中最为重要的关键结构,与地下室的深度、地下室的墙壁结构、地下室材料等各个内容都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地下基础设计中常见问题及对策措施

地下基础设计中常见问题及对策措施

地下基础设计中常见问题及对策措施目前城市建设中建造了大量的地下基础及地下车库,由于涉及-到工期和投入的建设费用,设计中与地下基础相关的不少问题也逐渐变得突出起来。

基础按其使用功能可分为普通、人防和平战三类。

这里仅对普通地下基础设计中遇到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对策措施,以供工程设计参考。

标签:地下基础结构设计1抗震要求地下基础如果设计不当,对整体抗震性能会产生较大影响,根据南京市施工图审查要点,对于半地下的埋深要求应大于地下室外地面以上的高度,才能不计其层数,总高度才能从室外地面算起。

地下的墙柱与上部结构的墙柱要协调统一。

地下室顶板室内外板面标高变化处,当标高变化超过梁高范围时则形成错层,未采取措施不应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规范明确规定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地下室楼层的顶楼盖应采用梁板结构,地下室顶板为无梁楼盖时不应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

结构计算应往下算至满足嵌固端要求的地下室楼层或底板,但剪力墙底部加强区层数应从地面往上算,并应包括地下层。

沉降缝基础与偏心基础:砌体结构的沉降缝基础作成下图形式,根据力的平衡原理大部分基础存在零压力区,所设计基础不能提供设计所需要的地基载力,许多柱力与基础对齐的偏心柱基也同样存在问题。

2荷载取值与组合地下室外墙受弯及受剪计算时,土压力引起的效应为永久荷载效应,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时,土压力的荷载分项系数取1.2;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时,其荷载分项系数取1.35。

对于地面活荷载,同样应乘侧压力系数,许多设计中计算不对。

地下室底板的强度计算时,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規范》条板、覆土的自重的荷载分项系数取1.0。

抗浮计算时,板、覆土的自重的荷载分项系数应取为0.9。

地下室外墙的土压力应为静止土压力,根据土性的不同分别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粘性土采用水土合算,砂性土采用水土分算。

如果地下室顶部没有房屋,是空旷场地,其荷载是否要考虑平时消防车荷载或大于消防车的可能荷载,实际中比较取起控制作用的荷载作为设计依据。

建筑结构地基基础设计存在问题及对策

建筑结构地基基础设计存在问题及对策

建筑结构地基基础设计存在问题及对策发布时间:2021-11-04T07:56:54.617Z 来源:《建筑实践》2021年17期作者:史中亚[导读] 建筑结构的基础设计对于整个建筑设计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史中亚宁波市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浙江宁波 315000摘要:建筑结构的基础设计对于整个建筑设计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设计人员一定要做好基础设计的相关工作,最大限度确保建筑的有效性。

作为一名基础设计人员,一方面需要从思想上进行自我教育,设计工作需要高度的重视,要意识到其工作的重要性,对于设计的每一个环境都要进行充分的考虑和分析;另一方面还需要进行不断地学习和研究,在积累经验的同时也要吸收先进的设计知识和技能,并且将先进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设计工作中。

建筑的设计工作要根据其实际情况进行,工作内容较为复杂,所以设计人员一定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稳速发展。

关键词:建筑结构;地基基础设计;问题;对策引言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质量会影响建筑施工的安全与效益。

中国高层建筑逐渐增多,人们对地基工程的设计要求变得越来越高,由于地基工程造成的建筑物倾斜以及墙体、楼盖开裂等问题,人们越来越注重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因此在开展相关的设计时,要进行多方位思考,要到相关区域进行地质勘查,要全面考虑基础形式。

1建筑结构地基基础设计的重要性地基基础指的是以地基为基础的建筑结构的墙或柱埋在地下的扩大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将上部荷载均匀地传递给地基,从而确保地基上的建筑结构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从这个概念可以看出,地基基础不仅是一个建筑工程的根本立足点,同时也是建筑结构的基础结构,若建筑结构地基基础设计不合理或不规范,不仅难以保障建筑结构质量和建筑物的适用性、耐久性,同时还会导致整个建筑物在外力作用下发生不均匀沉降、大幅度沉降、倾斜、开裂,甚至是倒塌等现象,从而会对相关人员的人身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就需要设计人员严格做好建筑结构地基基础设计。

土木工程的结构与建筑节能技术应用分析 仝东篱

土木工程的结构与建筑节能技术应用分析  仝东篱

土木工程的结构与建筑节能技术应用分析仝东篱摘要:建筑节能技术是我国近些年提倡,应用于土木工程的一种绿色环保的技术,能够节约能源,同时减少了土木工程的成本,让土木工程的结构愈加稳定,并且建筑的保温能力加强。

因此,探讨建筑节能技术在土木工程的结构中的应用,有助于大面积推广建筑节能技术。

关键词:土木工程;结构;建筑节能;技术应用一、土木工程中节能的重要性及现状1、节能的重要性(1)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类的无节制开发也慢慢显示出来很多负面效应,给社会的快速发展留下了很多隐患,并且现在环境污染、水污染等问题越来越尖锐。

而这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于人类为了实现快速发展而消耗的大量能源,并且由于技术等问题导致能源的利用率较低。

建筑行业作为中国主要的能源消耗大户,自然节能环保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

(2)在高速发展的最近几年,建筑行业的节能问题也处于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

必要的建筑设计在建筑行业的节能方面是十分必要的,需要采用环境控制的设备和系统等相关的各项各类技术来共同解决节能问题。

另外,建筑的行业的节能问题对于环节能源紧张、减轻环境污染、改善我国人们的生活环境和条件都有着积极作用。

2、现状分析(1)当前的土木工程施工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如土木工程施工工艺落后,逐渐难以满足现代建筑的需求。

施工技术是土木工程中最为关键且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施工工艺的提升也能一定程度上改善建筑施工的质量问题。

但我国很多土木工程施工依然采取的是传统落后的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同时带来的负面影响是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逐渐加重。

另外,土木工程施工中的管理缺乏科学的体制,没有将科学合理的施工管理应用到实际施工当中。

欠缺合理的施工管理对于工程施工的进度问题不能完全把控,同时也会容易造成一些以外事故的发生,施工管理的欠缺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木工程行业的发展。

(2)国内土木工程方向节能技术落后。

由于我国倡导建筑行业节能问题时间较短,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在土木工程方向的节能技术还有较大的差距,并且当前我国相关的高端研究人才较少也制约着节能住宅的快速发展。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存在的问题及结构设计简述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存在的问题及结构设计简述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存在的问题及结构设计简述一、建筑地基基础工程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建筑地基基础工程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由于动荷载引起的地基基础问题。

当遇到不可避免的因素,例如地震或爆破时,这种动载荷动力会引起地基基础土、特别是饱和无黏性土的液化、失稳和震陷等。

(2)强度及稳定性问题。

地基基础的强度问题直接决定了房建的质量好坏,当地基基础的抗剪强度不足以支撑上部结构的自重及外荷载时,地基基础就会产生局部或整体剪切破坏。

(3)压缩及不均匀沉降问题。

建筑不可避免的问题是沉降问题,这一直是专家学者研究的课题之一。

当地基基础在上部结构的自重及外荷载作用下产生过大变形时,会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特别是超过规范所容许的不均匀沉降时,结构可能会开裂。

二、建筑地基基础工程结构设计的计算1、确定基础埋深,基础埋深根据下列相关条件进行确定:(1)建筑物的用途,有无地下室、设备基础和地下设施,基础的形式和构造;(2)作用在地基基础上的荷载大小和性质;(3)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4)相邻建筑物的基础埋深;(5)地基基础土冻胀和融陷的影响。

除岩石地基基础外,基础埋深不应小于0.5米。

高层建筑基础的埋置深度应满足地基基础承载力、变形和稳定性要求。

位于岩石地基基础上的高层建筑,其基础埋深应满足抗滑稳定性要求。

在抗震设防区,除岩石地基基础外,天然地基基础上箱形和筏形基础埋深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的1/15;桩箱或桩筏基础的埋置深度(不计桩长)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的1/18。

当存在相邻建筑物时,新建建筑物的基础埋深不宜大于原有建筑物基础。

2、承载力计算应满足《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第5.2.1条、5.2.2条相关规定。

3、地基基础稳定性计算;地基基础稳定性可采用圆弧滑动面法进行验算。

具体可按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第5.4.1条、5.4.2条、5.4.3条相关规定进行验算,山区地基基础(包括丘陵地带)的设计,还必须按照第6.1.1条中可能出现的设计条件进行分析认定,避免发生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引起房屋倒塌的事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地基基础及地下室结构设计疑难处理研究仝东篱
发表时间:2020-01-13T14:11:24.89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28期作者:仝东篱
[导读]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不断发展,建筑不断变为城市建设当中重要内容。

安徽海螺建材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安徽省芜湖市 241000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不断发展,建筑不断变为城市建设当中重要内容。

由于建筑物不仅能够有效的缓解城市用地的问题,还能够缓解城市人口问题。

但是,因为建筑物自身有着高度大、层次高以及重量大等特点,其承受比较大的荷载力将造成了倾覆力矩增大。

在这种状况下,就要求建筑地基基础有较高的承载力,进而控制建筑倾斜以及沉降,让建筑有着更好的稳定性以及安全性。

所以,本文在对建筑地基基础和地下室结构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分析了建筑地基基础和地下室结构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且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力求进一步确保建筑物更加稳定、安全的使用。

关键词:建筑地基基础;地下室结构;设计;疑难处理
一、地下室平面结构
地下室平面结构作为地下室建筑设计中,最为基础的关键环节,对于整个地下室建筑的影响相对较大。

若能够确保地下室平面结构的稳定性和科学性,便可以确保地下室合理的承重和空间布置。

例如,建筑地下室平面设计是基于建筑设计面积和建筑户型的实际要求所构建,地下室平面结构的合理设计,作为地下室建筑结构设计的重点难点,必须要结合不同用途、不同户型的要求,因地制宜。

针对居民地下室建筑设计来说,要尽量的压缩地下室平面结构的每一个空间,保障地下室能够有更多的空间使用。

针对酒店地下室来说,应该结合酒店地下停车场的承重实际情况,在保障地下停车场的实际需求的基础之上,尽量设计出最大地下停车空间。

结合开发商的实际意图观念,结合建筑功能、称重能力等基础要求和内涵,保障酒店停车场平面结构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二、地下室抗震结构
在我国现代建筑设计中,更加注重建筑的抗洪、抗震等多种因素。

尤其是针对地震频发的地区来说,建筑地基基础设计更加注重的建筑的抗震能力。

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的当下,很多高层小区、高层建筑,针对此种建筑更应该重视建筑整体、地下室的抗震性能。

地下室的抗震设计作为地下室结构设计中最为重要的关键结构,与地下室的深度、地下室的墙壁结构、地下室材料等各个内容都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建筑师在开展地下室建筑与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严格的结合地下室的设计图纸,把握地下室建筑工程的实际地势、地理构建情况,结合科学的地下室墙壁加固工艺,确保地下室的墙壁、地下室深度的标准化,使地下室的抗震能力实现标准化。

此外,地下室的顶板和上层建筑必须要紧密、牢固的紧贴在一起,必须要保障建筑地上部分的抗震等级是二级,此外,还应该保障建筑地下室部分的抗震等级也达到二级,确保地震发生时,地下室整体抗震的稳定性,避免地震导致重大灾难事故出现。

三、地下室抗浮性结构
由于地下室在土地内部,所以如果受到连续阴雨天气的影响,很容易导致大雨的侵蚀,为此必须要加强对于地下室的排水渗透以及抗浮的性能设计,另外在大量雨水冲刷之下,也会造成整个建筑结构的安全受到影响,所以必须要通过恰当的方式来保障建筑物底部的抗渗性和抗腐性尽可能采用无梁楼盖以及宽扁梁的方法施工,确保建筑结构设计的整体质量和安全,还应该对地下室部分的总量,通过基板夹在墙边加载和顶板加载的方式,便捷的对地下室进行加固。

通过这样的方法能够增强整个地下室的简单性与便捷性,并且也能够对地下室抗拔桩进行加固,保障抗拔桩的实际应用效果。

在针对地下室夹杂孔洞进行处理时,必须要通过堵漏下管嵌套等方法进行处理,如果遇到孔洞较少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快速堵漏灵的方法进行堵塞,并且根据渗透点的渗漏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在漏水点设置几个洞,并且将动力与地面设置成垂直的形状,根据设置的洞进行及时的清理利用,快用堵漏灵进行堵塞,可以有效减少施工工程的整体造价,也可以提高施工的效率。

空洞与周围建筑结构的历史性在堵漏工作完成之后,工作人员必须要针对堵漏处进行漏水试验,判断是否还存在漏水的问题,加强对于渗漏部位的渗透处理,如果渗漏部位孔洞非常大,则必须要通过针对漏水的表面进行处理,如果发现章节不牢固的部分,必须要清理干净,并且保证洞口与原洞口之间的紧密性,另外还应该针对开口处的周围材料进行凝固处理,保证开口处材料的紧密性,通过对漏洞进行实验,如果漏洞渗水可以有效解决,就能够将胶管拔出,并且将洞口堵塞,还可以针对抗压密封剂进行抹压,避免出现渗水的问题。

四、地下室外墙结构
在地下室外墙结构设计的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加强对于钢筋混凝土水泥等进行严格的控制,尤其是要保证钢筋水泥混凝土的科学施工,确保地下室外墙结构可以更好的为建筑物上层提供支撑,在地下室外墙建筑设计师最主要的就是通过力学计算的手段对地下室外墙所承受的各个压力进行全面分析,尤其是对于水平压力数值压力进行科学计算,如果所在区域经常出现大风天气,则必须要对外力因素进行综合的考量,所以在地下室外墙结构设计时必须要关注天气变化保障在任何环境下,地下室的建筑结构设计都能够有一定的准确性和合理性,提高地下室外墙荷载能力,加强地下室水平与垂直方向的压力估计保证建筑结构的整体质量。

在任何工程项目施工的过程中,都必须要加强对于材料的控制,只有保证材料的质量才能够为整个施工建筑项目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在针对混凝土施工之前必须要确保混凝土的材料硬度符合相关的设计标准,加强对于混凝土配合比的科学管理,保证对混凝土进行充分搅拌,提高混凝土材料的整体质量。

通过配合比的调整,尤其是粉煤灰和水泥用量的优化,最大限度的降低水化热和保证混凝土的整体强度。

五、地下室顶板结构
地下室顶板结构是与建筑上层连接、贴合的位置,其实际质量直接决定了上层建筑与地下室的实际质量,对于建筑整体都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所以在开展地下室顶板结构设计的过程中,波需要严格的针对建筑整体的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统筹建筑整体的各项环节,充分的考虑建筑管线的高度和保护土层等基础要求。

地下室顶板结构必须要保障一定的承载力,通过合理的计算与分析,得数建筑标准化的承载数值,结合建筑的实际高度、性能、建筑特点、外部环境、可能预见的恶劣气候特点等内容,确保地下室顶板的实际称重和承载能力。

针对一些特定的建筑功能,紧密的结合地下室的防爆能力,提升地下室的稳定性。

地下室设计人员还应该的注重顶板设计中存在的漏洞,严格的统筹多种因素,切实的针对顶板设计中不合理的结构进行精确的分析并弥补,确保地下室顶板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

结束语
建筑地基基础和地下室结构设计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程。

对于建筑物设计人员而言,在建筑基础和地下室结构设计的时候需要持续创新,对工作经验进行总结,并且对各个因素进行充分考虑。

这不但是因为地基基础和地下室工程占了造价方面的大部分比例,另外还因为
地基基础工程质量直接关乎整体建筑的工程质量,继而对项目的投资利润效益带来非常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亚岁.高层基础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处理措施[J].中国标准化,2018(10):51~52+55.
[2]徐飞略.高层建筑基础设计的优化策略探讨[J].四川水泥,2017(07):128+79.
[3]才向群.高层建筑地基基础方案的优选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22):125~126.
[4]李国胜.建筑地基基础及地下室结构设计疑难处理与实例[J].岩土力学,2014(6).
[5]刘涛.建筑工程地下室结构设计分析与探讨[J].房地产导刊,2015(34):288-28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