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活动的风水观念及其实践手法
古代中国的风水学与宅建艺术

古代中国的风水学与宅建艺术古代中国的风水学与宅建艺术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风水学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与人居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而宅建艺术则是指在建筑设计与布局中运用风水学的原理。
这两者结合起来,旨在为人们创造一个和谐、吉祥的生活环境。
风水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先民时期。
古人认为,自然环境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他们开始观察自然环境的变化,并试图找出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
这就是风水学的起源。
风水学的核心理念是“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
古代中国的风水学家通过观察山水、地形、河流等自然环境的变化,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地理环境与人居之间关系的理论。
在宅建艺术中,风水学的原理被广泛运用。
古代中国的建筑师和设计师们相信,一个好的居住环境应该符合风水学的原则。
他们认为,一个好的居住环境应该是阳气充足、阴阳平衡的。
因此,在建筑设计和布局中,他们会考虑到房屋的朝向、房间的布局、门窗的位置等因素。
他们相信,这些因素与人的运势和福祉息息相关。
在古代中国,风水学与宅建艺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无论是皇宫、寺庙、官署还是普通民居,都会考虑到风水学的原则。
例如,在皇宫和寺庙的建筑设计中,会选择有利于皇帝和僧侣的运势的地理位置和布局。
而在普通民居中,人们也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和风水学的原则来选择房屋的位置和布局。
风水学与宅建艺术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建筑设计与布局,它们还涉及到许多其他方面。
例如,在古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中,风水学的原则也被广泛运用。
古代中国的城市规划师们相信,一个好的城市规划应该符合风水学的原则,以保证城市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
因此,他们会选择适宜的地理位置来建设城市,并考虑到城市的道路、建筑物等因素。
古代中国的风水学与宅建艺术对中国人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不仅仅是一种建筑设计和布局的方法,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在古代中国,人们相信,一个好的居住环境可以带来好运和幸福。
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的风水思想-建筑风水学论文

风水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组成部分,风水思想在传统建筑中有着重要地位,风水思想反映了中国古人的文化理念。
对风水思想进行研究,从中吸取精华将对我国建筑活动起到促进作用。
本文将对风水思想进行简要叙述,并从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发现风水思想的体现。
引言风水又称堪舆,在中国古代有着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人希望通过风水思想在建筑中的运用,能够获得良好的居住环境,还能通过建筑环境中的风水布局达到祈求阖家幸福、驱凶避祸、广纳福德的目的,实现家族的兴盛。
在当今建筑学、家居设计方面,风水对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和建筑结构有其积极贡献。
风水概念风水是汉族历史悠久的一门玄术,风指的是元气和场能,水是指流动和变化。
风水在中国古代建筑活动中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建筑活动的指导原则和操作技术。
从当今的建筑学角度来看,中国风水理论具有很完善的系统性。
风水是中国古人协调人居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一门理论,风水是中国古人对自然规律总结后得出的思想,风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观念。
中国风水思想在中国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多个流派,各个流派的风水学理论不同,侧重点也不同。
如形势派,这一流派下又分为峦头派、形象派和形法派,形势派的理论多集中在建筑布局城市规划等方面。
而理气派下的各个流派众多,包含方面也更为丰富,有占卜、住宅布局、还有医学方面的理论。
风水学中的众多流派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风水思想。
风水思想在建筑结构、建筑装饰中的体现反映了中国古人的审美观念和文化思想,对中国风水思想进行研究,是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步骤。
风水思想在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的体现在中国传统建筑中,风水思想占据着重要地位,中国传统建筑在建筑布局、结构设计、建筑选址等重要建设步骤都要以风水进行指导。
古代大户人家在这方面更为讲究,建筑的基础建设结构等方面不但要遵循风水思想,房屋中的各个细节和装饰也要表现出风水文化。
在古代中国人看来,住宅能够运用好风水思想不但能够使居住者拥有良好的居住环境,还能使这个家族获得更多的运气,家族发展的更好,反之,建筑没有形成良好的风水布局,不但影响居住者的居住质量,还会给家族带来噩运,不利于家族成员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水与住宅布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水与住宅布局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其中风水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元素,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风水理论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相信通过恰当的住宅布局可以带来好运和福气。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水观念以及如何在住宅布局中应用这些观念。
一、风水的起源与演变风水学说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祭祀仪式。
人们开始观察大自然中的山水、河流、森林等元素,认为它们和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
随着时间的推移,风水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系统的学说,被广泛应用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以及家居布置等方面。
二、风水观念的核心1. 五行学说: 中国古代哲学将宇宙万物划分为五行,即金、木、水、火、土。
风水理论认为,人居的环境应该符合五行的平衡,才能获得吉祥和福气。
例如,在住宅布局中,应注意床的朝向,避免将床头对着门,这样会导致气场流失。
2. 阳宅与阴宅: 风水将房子分为阳宅和阴宅。
阳宅是居住之所,应有阳光、空气和流畅的能量流动。
而阴宅则是停尸之所,包括陵墓和殡葬场所。
通过合理的阳宅布局,人们可以吸收自然和谐的能量,提高生活质量。
3. 白虎与青龙: 风水理论中还有两个重要的方位,即白虎和青龙。
白虎代表恶劣的能量,而青龙则代表吉祥的能量。
在住宅布局中,应尽量将卧室或办公室等私人空间安置在青龙方位,以获得更好的运势。
三、住宅布局中的风水要点1. 入户门的规划: 入户门是家居风水布局的重点。
门应该高大、宽敞,能够吸引财运流入。
另外,入户门的位置也要符合风水的原则,应该避免直接对着楼梯、厕所等不吉利的位置。
2. 客厅与卧室的布置: 客厅是家人交流和接待客人的地方,因此应该舒适而开阔。
卧室则是休息和恢复精神的地方,应该选取安静、通风的位置。
此外,卧室中床的朝向也十分重要,床头不宜对着镜子,以免增加睡眠中的不安感。
3. 厨房与卫生间的位置: 在住宅布局中,厨房和卫生间是水和火相对冲的地方。
为了避免矛盾和不和谐,应尽量将厨房和卫生间的位置分隔开来,避免相对冲突。
建筑风水学的原理与应用

建筑风水学的原理与应用风水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极具代表性的学问之一,它是通过对自然山水形势、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规律的观察和研究,对于宅舍、办公场所、公共设施以及古建筑等各种建筑空间的设计、布局、装修、摆设、构造等能够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和优选择。
其中,建筑风水学是风水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其研究的是建筑本身和建筑所处的环境对人类生活和工作的影响。
本文将着重从建筑风水学的原理和应用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建筑风水学的原理1. 形势驾盘与人地合一中国古代有“山形水势,气势盘旋”的理论,认为大地附近的山水条件和地形地势会影响到气场的流转和个体寿命的伸缩。
因此,建筑风水中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形势驾盘与人地合一”,即在风水学的基础上,将建筑的设计与山水条件融为一体,选用适宜的风水地理福地,避免选用煞气重的地方,通过建筑的合理布局、装修、摆设等方式,让人、土地和建筑相互融合,达到一种有益于人类生命的和谐状态。
2. 扬长避短与调和平衡建筑风水学的另一个重要原理是“扬长避短与调和平衡”。
这个原则认为,建筑可以利用它所处的环境条件,充分发挥色、香、声、光、气对人的影响,避免建筑的短板,比如说能够有效减缓或平衡它本身或环境所包含的负面能量或煞气,从而达到建筑与周边生态的和谐统一。
3. 宇宙的五大元素运用在风水学的体系中,中国古人将宇宙分为五大元素:水、木、火、土、金,认为五大元素是宇宙的本原素材料,是构成事物的最基本组成部分。
因此,在建筑风水学中五大元素理论得到了广泛应用。
以五行理论为基础的建筑风水学是一种重要风水学的观念,其思想基础在于将具有代表性的五行应用于室内设计和装修中,比如“五行缺位”、五行的相生相克、五行的先后顺序、五行的色彩、形状、注水量等的配合与禁忌。
二、建筑风水学的应用1. 家居风水的应用作为一个人一生中最大的财富和最重要的建筑,家居的风水布局和摆放是十分讲究的。
在家居风水中,要注意卧室、饭厅、书房、客厅等空间的布局取向,以及使用选材、装修、色彩等在风水引导方面要讲究。
古建筑风水理论与实践研究

古建筑风水理论与实践研究风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古建筑的设计与布局影响甚大。
古建筑风水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一直备受关注,并对古建筑的设计、建造和使用产生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古建筑风水的理论来源、主要要素以及实践应用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古建筑风水的理论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易经文化。
易经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了关于宇宙、人类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理论。
在易经中,风水被认为是一种与自然形成互动关系的力量,通过合理布局空间与利用地形环境等方式,来增加人类的吉祥与福禄。
因此,古人将这种影响力应用于古建筑的设计与规划中,形成了古建筑风水的理论体系。
古建筑风水的主要要素包括山和水两方面。
在古建筑风水中,山被视为静态的阴,而水则代表着动态的阳。
古人认为,在古建筑的选址和设计中,应该选择具有明确的山水特征的地点,以便形成完整的阴阳平衡。
山水作为风水学中的两大核心元素,需要相互匹配与协调,以达到吉祥与和谐的效果。
在古建筑风水的实践应用中,最为重要的是选址和布局。
在选址方面,古人认为山水的方位与形状都对古建筑的运气有着重要影响。
古建筑的门前应设置宽阔平整的道路,以利于吸收阳气。
建筑的入口处应该与水域相对,以便增加吉祥的力量。
布局方面,建筑内部房间的摆设、窗户的设置等细节也需要符合风水学的规律。
古人认为,房间的朝向、摆设和家具的摆放都会影响居住者的运势和福祉。
然而,古建筑风水的实践应用并非一成不变的。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人们对住房需求的不同,古建筑风水的理念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如今,人们更加注重保护古建筑的原貌和文化价值,而对于风水的实践运用相对较少。
然而,对于一些修缮和重建的古建筑,人们仍然会考虑到风水学的影响因素,以保持建筑的原风貌和祥和之气。
总的来说,古建筑风水理论与实践研究对于古建筑的设计、建造和使用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其理论来源于易经,通过对山和水等要素的合理运用来达到吉祥与和谐的效果。
风水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风水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风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已深深嵌入人们的生活中。
尤其在建筑设计领域,风水一直被视为不可或缺的因素,被用来美化环境、增加居住舒适度和提高人们的幸福感。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风水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首先,风水在建筑设计中的最基本原则之一是“山水相依”。
根据传统风水学说,山代表稳定,水代表流动。
因此,选择建筑的位置时,应该考虑周围山水的布局和形态。
例如,选择建筑场所时应避免选择高耸的山脉背后,因为这样会形成“云压山头”的局势,给人们带来压抑和压力。
相反,选择水流平缓的地方建造房屋,有利于家居的和谐与安宁。
其次,风水在建筑中的运用不仅关注室内的布局,也重视室外的环境。
建筑外部的门窗、门道等细节也被视为风水的一部分。
根据风水学说,门道的大小和高低应该与建筑的整体比例相衬。
门窗的布局和形状也应该符合风水学的原则,例如门窗的布局应该合理,门窗的形状应该平衡。
在室内布局方面,风水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根据传统观念,房屋的主卧应该位于整个建筑物的后方,这样有利于主人的健康和长寿。
此外,卧室的床的朝向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床头不能对着门,避免给人带来不安全的感觉。
床的位置要保持稳定,避免放在穿堂风的地方,以免影响人的健康。
除了卧室,客厅也是室内布局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根据风水学说,客厅应该宽敞明亮,通风良好。
家具的摆放应避免冲击客厅的气流,应严禁堆放杂物和杂乱无章的摆放家具。
在风水学的指导下,我们可以合理布局客厅,营造宜人的家居环境。
此外,颜色的运用也是风水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根据风水学说,颜色可以影响人们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因此,在建筑设计中,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房间功能选择不同的颜色。
例如,卧室可以选择柔和的颜色,如浅粉色、淡蓝色等,以营造轻松、宁静的氛围。
而厨房则可以采用明亮的颜色,如红色、橙色等,以增加活力和食欲。
最后,风水设计还关注建筑物的室内采光和通风。
据风水学说,室内采光充足可以带来正能量和好运气。
建筑设计技术中的风水学原理与实际应用

建筑设计技术中的风水学原理与实际应用风水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门学科,它与建筑设计技术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考虑到风水学原理可以对建筑物的能量流动和人们的生活品质产生积极影响。
本文将探讨建筑设计中风水学的原理以及其实际应用。
风水学是一门关于地理环境与人类居住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它的核心概念是“天人合一”和“阴阳五行”。
其中,天人合一强调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而阴阳五行则揭示了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和能量分布。
在建筑设计中,风水学原理被应用来平衡建筑物内外的能量,以创造一个宜人、和谐的居住或工作环境。
首先,风水学原理强调建筑物的位置选择和朝向。
根据风水学,选址应考虑地理环境的气场津贴,例如山水形势、气候条件、水资源等。
在建筑物朝向的选择上,根据阴阳五行理论,阳邪则需防,阴邪则需留,因此需要考虑阳光的照射、风的通畅等因素,以达到协调的目的。
其次,风水学原理谈及建筑物的布局和室内设计。
根据风水学,建筑物的布局应追求平衡和谐,充分利用自然光线,合理规划房间功能分区,例如厨房、卧室、客厅等。
室内设计也应注意配色搭配、家具摆放等,以提升居住者的生活品质和舒适度。
另外,风水学原理还关注建筑物的材料选择和装饰元素。
根据阴阳五行理论,不同的材料和装饰元素对能量的流动和阻滞有不同的影响。
通过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和装饰元素,可以促进积极能量的流动,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和环境,提升居住者的生活品质。
事实上,很多现代的建筑设计师已经开始运用风水学原理来指导他们的设计。
他们将风水学与科学技术相结合,以创造更加人性化和可持续的建筑环境。
例如,优化建筑物的朝向和布局,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光和通风;采用环保材料和能源高效设备,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风水学虽然有一定的科学基础,但它也存在着许多主观和个人化因素。
因此,在应用风水学原理时,需要权衡各种因素,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处理。
建筑师或设计师应确保设计的主要目标是满足居住者或用户的需求和舒适度,而不是过于迷信和固守某种风水学原则。
建筑方案风水学

建筑方案风水学
建筑方案风水学,是指以风水学理论为基础的建筑方案设计。
风水学是古代中国的一种传统学术,认为地理环境和建筑布局对人的运势和福祉有着重要影响。
在建筑方案中应用风水学理论,旨在通过合理的布局和环境设计,达到增强建筑物的吉利和平衡能量的效果。
在建筑方案风水学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1. 地势选址:根据风水学的理论,选择合适的地势作为建筑的选址,可以提升建筑的吉祥能量。
如选择平缓的地势,避免选择坡地或沟谷,以免积聚不吉利的能量。
2. 建筑布局:风水学认为建筑物的布局能够影响人的运势和福祉。
在建筑方案中,应注意建筑物的朝向、房间的位置和大小等。
如主要的活动区域应设置在阳光充足的位置,客厅和餐厅等重要房间的位置应合理,以利人的生活和活动。
3. 环境设计:环境对人的健康和幸福感有着重要影响。
选择合适的植物和景观设计可以为建筑增添吉祥的气场。
如在建筑周围种植一些绿色植物,可以增加建筑物的生气和活力。
4. 色彩选择:风水学认为颜色对人的情绪和能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建筑方案中选择合适的色彩,可以使建筑物更加和谐和吉祥。
如在客厅和卧室使用温暖的色彩,可以增加人的温馨和舒适感。
综上所述,建筑方案风水学是以风水学理论为基础的建筑方案设计。
通过合理的选址、布局、环境设计和色彩选择等,旨在增强建筑物的吉祥和平衡能量,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和幸福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建筑活动的风水观念及其实践手法
摘要:本文先阐述风水的起源、定义,探究其理念对于中国传统建筑活动中选址布局、平面构图、空间处理各方面的影响,总结归纳风水学说的价值观念对于现代建筑设计的启示,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新的启迪。
关键词:传统建筑,风水理论,选址布局,平面构图,空间处理
一、风水的起源与定义
中国风水文化源远流长,其萌芽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原始营造活动之中。
最早的风水起源于古老的相地术,这是一门古人在时代背景下,在选择宅地、墓地、村落、城市的最佳位置的经验中积累发展起来的知识领域。
最早关于风水的定义是晋代郭璞的《葬经》中曾提到的:“葬者,生气也。
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
古人聚之使其不散,行之使其有止,故谓之风水。
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由此可见,风水理念对于环境的目的是为了藏风聚水,这也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的环境观。
二、中国传统营造活动中风水理念的运用。
1、选址布局
1.1人与自然的高度统一
“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精神境界是中国传统风水理念的最高追求,在中国传统营造活动中,这种精神境界的直接表达就是“人地和谐”思想。
与西方世界征服自然的思想不同,风水理论认为人与自然和谐相生才能共同发展,所以中国传统营造一直追求建筑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的和谐意境。
许多陵墓建筑就非常重视与自然山川、水流、植被的和谐统一。
清东陵的选址正是体现了这一特点,陵寝北靠吕瑞山主峰,左右两侧有天然砂山,地势北高南低,顺势而布,视野开阔,节奏鲜明,气势雄伟,好似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风光优美诱人,实属风水学中“乾坤聚秀之区,阴阳和会之所”的风水宝地。
1.2“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审美布局
负阴抱阳,背山面水,这是风水理论中对于建筑选址的基本原则。
风水理论中追求的藏风聚水的形成需要经历:觅龙、察砂、观水、点穴,四个步骤进行选址。
而这四个步骤的工作最终寻找的是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宝地。
所谓负阴抱阳是指背靠主峰“来龙山”,左右有植被茂盛的砂山“青龙山”、“白虎山,前面有月牙形的池塘“朱雀”,同时水的对面还要有一个对景的案山,这样形成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上古四神兽环绕的“四灵守中”风水格局。
如明朝埋葬朱棣的长陵,背依天寿山为主峰,因山为陵,居高零下,南以龙山为案,左右依傍砂山,此后十三陵均以此为中心而建,并且又各有对景,自称垣局,形成了体系完整、气势磅礴的建筑群,堪称风水宝地之典范。
2平面构图
2.1中轴对称与方正均衡之美
在中国传统建筑构图中,运用了许多平衡对称和形体对称审美的平立面设计手法。
中国传统美学追求含蓄、幽曲、方正均衡、完整无缺的审美法则。
在风水学说中,这些空间位置理论直接指导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的构图布局,体现出独特的方正对称之美,中国古代许多皇宫、民宅、陵墓都是左右中轴对称、方正均衡自成一体。
古代的合院,其择地、定位、平面、形态均按照风水理论作为指导法则来进行。
合院的东西南北西面房屋围合在一起,形成四合,一进院落平面构图形成“口”字形,之后可以相邻面再连接,进而可以形成两进、三进等,其平面构图方正完整,沿南北中轴线左右两侧高度对称统一,且外观封闭,房舍内向,既有能围院造景,又能抵御风沙,达到了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合院具有浓重的风水观念,符合其聚财之说,这样的院落被称为“喜和”。
3空间处理
3.1封闭空间
由于中国自古以来大部分地区处于内陆,交通不便,再加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体系,导致了古代中国与外部世界的隔绝。
而这种隔绝塑造了中国文化的内向性格,这种内向性格在风水理论中体现出了防御性和内向性的建筑空间。
风水理论中强调四方围合,后方有主山为屏障,左右肩臂环抱青龙山、白虎山,前方又有鞍山,连同左右余脉,剩下水口由水口山把守,形成封闭圈,其外还有主山之后的少祖山及祖山,青龙山、白虎山,之侧的护山,案山之外的朝山,形成了第二道封闭圈。
这种强调围合的风水理论影响了中国传统营造活动在组织居住环境方面采用封闭的空间模式,建筑往往采取多重封闭的方式,甚至将其特征扩大运用到城市布局中。
无论是四合院、天井住宅,其本身就是一个围合的封闭空间;许多古代的城市一层层封闭空间之外的再次封闭,由内而外,从城市中央的政治机构到内城,再到外城,也都是环环相套的多重封闭空间。
3.2空间处理
风水中对于空间形式的处理最为重视的是在建筑中轴对称与方正均衡前提下的尺度把握。
风水理论中的“形势说”应用在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处理方面,最为广泛的理论即“百尺为形,千尺为势”。
百尺约为23-35M左右,千尺约为230M-350M左右。
在进行单体建筑设计或局部空间划分是,进深、高度应以百尺为限,以不致“物无所及”的空间。
这体现了风水理论对于建筑营造中的人文关怀。
而“千尺为势”则是现定于大型建筑群体的空间形态,使之不至于太空旷而乏味。
北京故宫便是“百尺为形,千尺为势”的典范。
如故宫太和门全高23.8M,而正对面太和殿通进深33.33M。
同时大部分的广场街巷,单体建筑,最大距离也早350M以内,运用了“千尺为势”的手法。
三、风水理论对于现代建筑设计的启示
风水学说的实质是一门集合地理、地质、气象、生态、景观、建筑、人体工程学等学科为一体的一门自然科学。
当代社会发展以人文关怀为中心,风水思想的根本理念是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核心,要求人类居住的建筑空间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融为一体。
贝聿铭先生认为:风水的宗旨在于理气,就是寻找生气。
而有生气的地方必然适合生命的成长,满足人类生存的终极需求,这正与当代绿色生态建筑的理念不谋而合。
因此,要将建筑设计作为自然环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与自然的发展规律有机的结合到一起,将其作为自然的一个具有结构与功能的系统来看待,那么,现代建筑设计就应当有意识的结合中国传统风水理念的基本思想。
参考文献
[1]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5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 12-2 23
[2]褚良才.易经.风水.建筑[M]. 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2 12-2 23
[3]韩春梅.谈建筑风水[J].山西:山西建筑科学出版社,2009 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