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整理共95页文档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一、城市的产生与定义(一)城市的产生1.居民点:人类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将农业和畜牧业从采集业中分离出来,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居民点。
2.城市:人类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将商业和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诞生了城市这种居民点的形式。
⏹城市具有商品交换职能。
⏹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伴随着私有制出现的。
⏹城市是有史以来最集约的土地利用形式。
(二)城市的定义: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的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因素:1.人口数量:将达到一定人口数量或一定人口密度的居民点2.产业构成:非农人口占有一定比例的居民点3.行政管辖:在行政区划中被确定为建制市或建制镇的居民点二、城市的发展(一)古代城市的发展(农业社会)1.防御要求对城市的影响⏹影响内容:城市选址,城墙建设⏹历史实例:巴比伦两重城墙,罗马营寨城(斯卡莫奇理想平面),中国古代多套城墙2.社会形态对城市的影响⏹影响内容:功能分区,等级分化⏹历史实例:埃及卡洪城,德国吕贝克,魏邺城,隋唐长安3.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影响内容:城市布局⏹历史实例:中国突出王权,以宫殿为中心欧洲突出神权,以教堂为中心4.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影响内容:城市分布⏹历史实例:中国是内向型经济,城市沿内河发展欧洲是外向型经济,城市沿海岸发展(二)近代城市的发展(工业社会)1.工业的空前发展与人口的大量集中2.工业与交通的发展改变了城市的布局3.城市与环境的矛盾凸显4.科技带来了城市的集聚效应和高质量生活(三)二战以后城市的发展1.城市化在经济复苏后得以快速发展2.出现了郊区化现象3.城镇群以及城市密集区发展迅速三、城市化(一)释义: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包含三方面内容:1.人口职业的转化2.产业结构的转化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转化(二)城市化进程的特征: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2.各种产业占总产值的比重不断变化3.城市化水平和人均GDP的增长成正比(三)城市化进程的阶段:1.初期阶段:速度缓慢,较长时间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30%以上。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1、什么是都市都市= 城+市≠ 城+市反应都市的变迁都市与村庄2、都市的形成聚居与原始聚落1)原始社会:天然的佃猎、采集经济生活,无固定的栖身点2)人类社会第一次劳动大年夜分工:农业与渔、牧业分工,形成以农业为主的固假寓平易近点(一万至一万二千年前)3)原始聚落的分布:与河道有极其紧密的关系尼罗河、两河(底格里斯、幼发拉底)、印度河、黄河、长江流域农业文明的蓬勃与原始村的显现(约5000年前)都市的形成原始聚落的形状:人类聚居的陈迹奥地利新石器时代(-2000年)、西安半坡遗址(-5000年)原始聚落的分化与都市的形成1、人类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年夜分工:手工业从农业平分别出来,商品临盆的显现。
原始聚居的居平易近点形成以农业为主的村庄和以手工业、贸易为主的都市都市的显现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成长过程中的产品,是阶层对立的产品。
(卡洪城)2、都市的本能机能:非农业人员的栖身场合;农业临盆技巧、信息的交换场合;宗教、文化、艺术的活动场合;商品交易的场合;保卫居平易近生活、工作的防备对象3、都市的选址1.防备的须要(保卫劳动成果,抗击入侵)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平易近—《淮南子•原道训》2.交通便利(与村庄、其他都市的接洽)自京师器械南北,历山川,经君国,诸殷富大年夜都,无非街衢五通,商贾之所凑,万物之所殖也。
—西汉《盐铁论》载桑弘羊言3.情形容量(用地、人口)凡居平易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平易近,地邑平易近必参相得。
—《礼记•王制》4.优胜的生计情形(水、食物、能源等)凡立都城,非于大年夜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阜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因天材,当场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门路不必中绳尺。
—《管子•乘马》人之居处,宜以大年夜地江山为主。
—《阳宅十书》4、风水的本质——优胜的生计情形1.(气)遇水而聚,遇风而散2.风水师长教师是因为贸易的须要而参加了专门多故弄玄虚的内容3.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现代都市筹划扶植办事5、都市的本质:都市是人类聚居的情势之一、都市是必定区域的中间、都市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和藏库、都市是一种社会的活动方法6、都市的特点:非农业的(第二、三家当)本能机能、高度密集的生活栖身空间、较为确信的范畴界线、公共的人工情形和人工景不雅早期的都市:巴比伦城、米列首都、雅典卫城、罗马营寨、庞贝城、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中世纪的都市:佛罗伦萨、提姆加得、威尼斯、锡耶纳、巴黎工业革命英国1640年、法国1789年的资产阶层革命为本钱主义的产生打下政治差不多。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1.雅典宪章: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在雅典开会,中心议题是城市规划,并制定了一个城市规划大纲,该大纲后来被称为雅典宪章。
2.城市性质: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3.城市规划: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
4.热岛效应:在大中城市由于建筑密集,绿地和水面偏少,生产与生活活动过程中散发出大量热量,出现市区气温比郊外高的现象。
5.城市设计:对城市形体及三维空间环境的设计,包括使用功能、工程技术及空间环境的艺术处理。
第一篇城市与城镇化第1章城市与城镇化2.城市化水平指城镇水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6.简述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2)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3)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4)城市化水平高,不仅建立在二三产业的发展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第2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5、有机疏散思想(1)城市是一个不断成长与变化的机体(2)它从生物的成长现象中得到启示,认为有机疏散就是把扩大的城市范围划分为不同的集中点所使用的区域,即把无秩序的集中变为有秩序的分散。
(3)1918年沙里宁按照有机疏散的思想制定了大赫尔辛基规划,把城市分解成一个即统一又分散的城市有机整体。
各部分布置有住宅、商店、学校以及生产车间等,形成相对半独立的单元。
7.“雅典宪章”对城市规划目的的界定。
雅典宪章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活动的正常进行。
宪章认为:(1)居住区要用城市中最好的地段,规定城市中不同地段采用不同的人口密度; (2)有计划地确定工业与居住的关系;(3)新建居住区要多留空地,旧区已坏的建筑物拆除后应辟为绿地,降低旧区的人口密度,在市郊要保留良好的风景地带;(4)应从整个道路系统入手规划交通,街道要进行功能分类,要按照调查统计的交通资料来确定道路的宽度。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全

城市规划原理一、名词解释居民点〔PPT: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城市化〔城市规划原理P12:城市化〔或城镇化是指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三个方面。
表象的城市化过程〔百度:注重于城市人口比重、城市数量、城市规模等硬性指标的数值,忽视对城市化质量的考量。
〔而这种发展路径不可避免的产生"被城市化"现象——即在城市化指标中"被计入"的现象。
邹德慈指出我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人口迁移型",农村人口通过直接<打工、经商>或间接<上大学毕业、参军复员后留城>两种方式迁居城市,每年流向大中城市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1亿以上。
这群规模巨大的农村人口在统计上"被城市化",计入了所在城市的城市化率中,但他们在户籍上仍是农业人口,不能享受政府为当地人口提供的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成为常年往返于城乡之间的"候鸟"人群,最多只能做城市中的"过客",而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居民。
这种城市化更多的表现为一种不自觉、被动的过程,仅仅作为"城市化"数据的贡献者存在<PPT>①直接的城市化过程——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向城市的转型、集中、强化和分异,以及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等人们看得见的实体变化过程;②间接的城市化过程——城市的经济、社会、技术革命在城市等级体系中的扩散并进入乡村地区,甚至包括城市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向乡村地域扩散等较为抽象的精神上的变化过程。
"带形城市"理论:带型城市是十九世纪四大城市设计〔田园城市,1903;工业城市,1904;带形城市,1882;方格形城市,1811理念之一。
城市规划原理整理

名词解释:1.城市规划:泛指政府,(即)特别是地方政府有意识地管理与干预城市土地开发过程的活动。
2.城市用地自然环境条件适用性评定:是对土地的自然环境,按照生态系统需求、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需要,进行土地使用的功能和工程的适宜程度,以及城市建设的经济性与可行性的评估。
3.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4.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城市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负担的职能。
5.城市规模:是指以城市人口总量和用地总量所表示城市的大小,包括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两个方面。
6.城市发展方向:是指城市各项建设规模需求扩大引起的城市空间地域扩展的主要方向7.土地使用控制:是对建设用地的建设内容、位置、面积和边界范围等方面做出规定。
8.环境容量控制:是为了保证良好的城市环境质量,对建设用地能容纳的建设量和人口聚集量作出合理9.住区:是城乡居民定居生活的物质空间形态,是关于各种类型、各种规模居住及其环境的总称。
10.城乡住区规划:就是围绕城乡的居住功能和要求,根据区位条件和土地使用条件,以人为本,综合各项物质要素和社会要素,创造宜居的居住环境。
1.现代城镇定义的基本特征(3个):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
(P3)2.城市是有商品交换职能的固定居民点。
3.城镇化的三个阶段:初期起步阶段、中期加速阶段、后期稳定阶段。
(P13)S形曲线又称为“诺瑟姆曲线”4.5.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三个特征:中心轴线对称布局、“天人合一”思想、严格有序的等级观念。
(P23)西方古代城市规划的3大特征:①以城市广场为中心;②轴线对称成放射形;③市民民主文化6.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方案的提出。
(P29)霍华德提出的城市规划理论是田园城市理论,昂温1922年提出的理论为《卫星城镇的建设》7.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在雅典开会,中心议题是城市规划,并制定了一个《城市规划大纲》,这个大纲被成为《雅典宪章》。
城市规划原理总结DOC

《城市(乡)规划原理》基础知识总结城市规划的作用1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参考依据2为重大项目的决策论证服务3结合城市规划所进行的大量城市研究,为正确认识、建设、管理城市提供丰富的资料和信息.城市规划的含义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城市规划纲要的任务和内容任务:研究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问题,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提供依据.内容:1论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原则确定规划期内城市发展目标。
2论证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原则确定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3原则确定城市性质、规模、总体布局,提出规划范围初步意见。
4研究确定城市能源、交通、供水等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的重大原则问题,以及实施城市规划的重要措施。
编制总规应遵循的原则1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2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协调3城市中各个社会集团社会生活和谐原则城市总体规划的任务1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从形态,2统筹安排各项建设用地3合理配置城市基础设施4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5指导城市合理有序发展城市规划的原则1从实际出发,科学预测城市远景发展,符合国情及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正确处理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关系。
2注意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加强城市绿化和环境卫生建设,保护城市传统风貌和自然景观3有力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促进科学教育文化事业的原则4贯彻合理用地,节约用地原则5新区开发与旧区建设,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城市用地选择的原则1遵守《城乡规划法》和《国土管理法》及相关法律有关土地利用的规定。
2新城和各种开发区选址既要满足用地与环境的需要,同时要留有发展余地.旧城区扩建用地,要结合旧区布局结构,考虑城市扩展重构城市功能布局的合理性,要充分利用旧城的基础设施,节省建设投资。
3用地选择应对用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做出科学评估,要结合不同城市功能地域对用的的不同空间和环境的质量要求,尽可能减少用地的工程准备费用,同时做到地尽其利,地尽其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4注意保护环境的生态结构,原有的自然资源和水系脉络. 城市用地选择的影响因素1建设现状2基础设施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4生态环境5文化遗存6社会问题城市用地选择的基本要求1选择有利的自然条件2尽量少占耕地农田3保护自然和历史资源4满足重大建设项目的要求5要为城市合理布局和长远发展创造条件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1整体协调,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
城市规划原理总结

第一章城是以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
市是一种交易的场所,即“日中为市”、“五十里有市”的市。
但是有防御城垣的居民点并不都是城市,有的村寨也没有设防的城垣。
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
城市与防御的要求人类最初的居民点就有饭富裕的要求。
原始部落时期,例如,深沟、石头垒成的墙或木栅栏等防御措施。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筑城的高潮。
其他的一些防御措施,如城壕、城墙外有很深的壕沟环绕、营寨城第三章1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是人居环境各层面上的,以城市层次为主导工作对象的空间规划作用:城市规划的根本社会作用是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保证城市合理的进行建设和城市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及正常经营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性手段。
2.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的和谐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和谐生活的原则3 城市规划的层面城市发展战略建设控制引导4.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城市规划纲要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与修改城市规划的审批5城市总体规划的文件及主要图纸总体规划文件包括规划文本和附件,规划说明及基础资料收入附件总体规划图纸包括市域城镇布局现状图,城市现状图,用地评定图,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图,道路交通体系规划图,城市整体规划图,道路交通规划图,各项专业规划图及近期建设规划图第四章城市系统构成的概念,就是指构成城市的各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总和。
城市系统构成有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空间系统、生态系统和基础设施系统等。
城市产业按照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分类可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按照地位和作用可分为主导产业、配套产业和一般服务性产业。
城市用地:既指已经建设利用的土地,也包括已列入城市规划区域范围内尚待开发建设的土地。
城市用地的自然条件评价:1、工程地质评价土质与地基承载力,地形条件,冲沟,滑坡与崩塌,岩溶,地震2、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水文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3、气候条件太阳辐射,风向,气温,降水与温度城市用地的建设条件评价:1、用地布局结构方面2、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3、社会、经济构成城市用地的经济评价:1、城市土地的基本性质区位的极端重要性,地租与地价2、经济评价的主要影响因素城镇体系:在一个国家或相对完整的区域中,有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空间分布有序的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群体。
城市规划原理整理

形成大小套城的都城布局模式,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社会要求, 发展了“相天法地”的理念,即强调方位,以天体星象坐标为依据,布局灵活具体, 复道、甬道等多重城市交通系统,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中具有开创性意义, 城市布局并不规则,没有贯穿全城的对称轴线,宫殿和居民区相互穿插, 王莽取得政权后,受儒教影响,在城市空间布局导入祭坛、明堂、辟雍等大规模的礼教建筑, 强调皇权,周礼制的规划思想理念得到全面的体现,
《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是中国 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由于不受一个集权帝王统治的制式规定,并且《管子》、《孙子兵法》等著作在思想上丰富 了城市规划创造,打破《周礼》单一模式的束缚,
《管子》:必须将土地开垦和城市建设统一协调,农业生产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前提;城市内 部空间布局采用功能分区的制度,以发展城市的商业和手工业,其意义在于:打破城市单一的 周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理性思维和以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确立起来。
强调规划的公众参与—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群体具体不同的价值观,规划师要表达不同的价 值判断并为不同的利益团体提供技术帮助,
两个宪章的比较:
雅典宪章的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 马… 的目标是将这些部分重新有机地统一起来,强调他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
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石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 马… 宣扬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而起决定作用的
出现开放的街巷制
更强调中轴线对称, 在几何中心建中心阁
胡同里四合院,突出和体现封 建社会以宗族家庭为单位的 伦理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