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输血安全管理与保存要求

合集下载

安全输血管理制度(三篇)

安全输血管理制度(三篇)

安全输血管理制度1.确定输血后,有资质的两名护士持“临床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标签的试管至患者处,当面核对床号、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诊断、血型,无误后方可采集血样,配血要求:一人一次一管。

2.采集血标本时,不能从正在补液肢体的静脉中抽取,以防影响血型交叉试验结果。

3.由医护人员或专门人员将患者血标本与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血库),双方进行逐项核对。

4.取血时护士携带病历到血库,与血库人员双方交接核对:(1)受血者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包括rh因子)、血液成分、血量、有无凝集反应;(2)核对血袋标签。

献血者条形码编号、血型(包括rh因子)、血液有效期;(3)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袋内血液有无溶血及凝块。

双方核对无误后,在发血单上签字。

5.血液领回病房后,由两名护士持“输血(检测)记录单”、病历与血袋标签逐项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包括rh 因子)、血液成分、有无凝集反应及献血者编码、血型(包括rh因子)、储血号及血液有效期;检查血袋有无破损及渗漏、血袋内血液有无溶血及凝块。

确认1无误后方可输血。

6.输血时(1)输血时必须由两名医护人员携带病历至床旁,用两种识别患者的方法再次核对患者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包括rh因子)及交叉配血试验结果。

严格执行“三查九对”,“三查”即查血的有效期、质量、输血装臵是否完好;“九对”即查对受血者床号、姓名、住院号、血型及交叉配血试验结果、供血者血袋条形码编号、血型及交叉配血试验结果、采血日期、种类、血量。

(2)让患者自述姓名,经核对无误后,开始进行输注。

(3)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使用标准输血器进行输血。

(4)输血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

血液内不得加入药物。

输血前、后静脉滴注注射用生理盐水冲洗管道,连续输注不同供血者血液时,两袋血之间用静脉注射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

(5)输血时应先慢后快,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反应,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①减慢或停止输血,更换输血器,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

输血安全和血液管理制度

输血安全和血液管理制度

输血安全和血液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提高输血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订立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全部输血工作及相关血液管理事项。

第三条输血工作必需遵从科学、规范、准确、安全的原则,杜绝任何可能导致输血事故的行为。

第二章输血操作规范第四条输血前,患者须经过严格的输血血型鉴定、抗体筛查等检验,确保输血的匹配性和安全性。

第五条输血前,医务人员必需对患者进行充分的询问、检查,了解患者的病史、过敏史以及输血相关的禁忌症,并记录在病历中。

第六条输血时,必需依照相关规定使用血液制品,严禁使用过期、破损、不符合规定的血液制品。

第七条输血操作必需由专职人员执行,确保专业技术水平和操作规范。

操作前要认真核对输血血液标本和患者信息,确保全都性。

血液制品的运输、储存和使用必需符合相关规定,确保血液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第三章输血安全管理第九条医院应设立输血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订立输血安全管理制度,并定期进行相关培训和演练。

第十条输血安全管理委员会应定期对输血相关操作流程和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并记录检查情况。

第十一条医院应加强输血工作的监测和评估,确保输血工作的连续改进和质量掌控。

第十二条医务人员在输血工作中显现失误或意外事件时,应立刻上报,并进行事故调查和处理,确保仿佛事件不再发生。

第十三条医院应及时对输血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学习和宣传,提高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

第四章血液管理第十四条医院应建立血液管理制度,明确血液的手记、储存、分装、检测和使用等环节的管理责任和要求。

第十五条血液手记必需依照规定的操作流程进行,并由专业人员进行操作,确保血液的手记质量和安全性。

血液的储存、分装和检测必需符合相关规定,确保血液的质量和安全。

第十七条医院应加强对血液供应商的管理,确保血液的质量和来源可靠。

第十八条医院应定期对血液进行质量检测和监测,及时处理发现的问题,确保血液的质量和安全。

第五章管理和培训第十九条医院应建立完善的输血操作流程和标准化的文档记录,确保输血工作的规范化和可追溯性。

输血的安全管理制度

输血的安全管理制度

一、目的为确保输血安全,防止输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特制定本规定。

二、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我院所有输血活动,包括血液采集、检验、储存、发放、输注等环节。

三、职责1. 医院输血科负责输血安全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

2. 临床科室负责本科室输血工作的具体实施,并按照本规定要求执行。

3. 医护人员应具备输血相关知识和技能,严格执行输血操作规范。

4. 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对输血安全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

四、输血安全管理措施1. 血液采集(1)严格执行《献血法》及相关规定,确保献血者身体健康。

(2)对献血者进行详细询问,了解其健康状况,排除输血传播性疾病。

(3)采集血液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污染。

2. 血液检验(1)血液检验应严格按照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规定的检验项目和方法进行。

(2)检验结果必须真实、准确,确保输血安全。

3. 血液储存(1)血液储存设施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保证储存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

(2)血液储存时应按照血液种类、血型、储存时间等进行分类、分架存放。

(3)定期检查血液储存设施,确保其正常运行。

4. 血液发放(1)血液发放前,核对患者信息、血型、配血结果等,确保准确无误。

(2)血液发放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污染。

5. 输血操作(1)严格执行输血操作规范,确保输血安全。

(2)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停止输血,并采取相应措施。

(3)输血完毕后,填写输血记录,并保存备查。

五、输血不良反应处理1. 输血不良反应发生后,立即停止输血,并通知医生。

2. 根据患者症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3. 及时向医院输血科报告,并配合进行调查和处理。

4. 对输血不良反应患者进行随访,了解其恢复情况。

六、监督检查1. 医院输血科定期对输血安全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 医院感染管理科对输血安全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

3. 医护人员应自觉遵守本规定,如有违反,将按医院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输血科血液安全管理规定

输血科血液安全管理规定

输血科血液安全管理规定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临床需求的增加,输血作为一项重要的治疗手段日益广泛应用于临床。

然而,输血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潜在的风险,如输血反应、感染传播、不良事件等。

为保障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输血科血液安全管理规定应运而生。

1. 转运和储存规定在输血过程中,血液及其制品的转运和储存是确保血液安全的重要环节。

根据输血科血液安全管理规定,血液应在规定的温度条件下进行运输,并在转运过程中避免震荡和暴晒。

此外,血液应储存于恒温冰箱或低温冰箱中,并按照不同种类进行分类和摆放,以确保血液的质量和完整性。

2. 输血前的准备工作在进行输血前,对受血者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是保证输血安全的关键。

根据输血科血液安全管理规定,应对受血者进行血型鉴定、交叉配血和配血记录的审核,并确保血液的制备符合相关规定。

此外,输血前还应对受血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以评估受血者的输血风险,并做好相应的护理措施。

3. 输血操作规范输血操作是血液安全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根据输血科血液安全管理规定,输血操作应由经过专门培训和考核合格的医务人员进行,并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进行。

同时,在输血操作中需要按照规定的步骤和顺序进行,确保输血管道的畅通和血液的安全。

4. 输血反应的监测和处理输血过程中可能发生输血反应,如过敏反应、输血相关肺损伤等。

为了及时发现和处理输血反应,输血科血液安全管理规定要求严密监测受血者的生命体征和症状变化,并根据不同的反应类型采取相应的护理和治疗措施。

同时,在出现严重输血反应时,应及时报告上级医务人员并采取紧急救治措施。

5. 输血后的随访和评估输血后的随访和评估是输血科血液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

根据规定,应对受血者进行输血后的观察和记录,并定期进行相关检验和体格检查,以评估输血的疗效和安全性。

同时,对于出现输血不良事件的患者,应及时进行调查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再次发生类似事件。

通过输血科血液安全管理规定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和质量,减少输血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

输血安全管理制度

输血安全管理制度

输血安全管理制度
是指医疗机构或相关药品管理机构为保障输血过程中患者的安全而制定的一系列管理规定和操作程序。

其目的是确保输血过程中患者接受到符合质量要求的血液制品,并最大限度地防止输血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

输血安全管理制度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严格的血液供应链管理,包括血液采集、储存、申领和分发等环节,确保血液质量的稳定和追溯。

2. 严格的病人身份识别和血型鉴定制度,确保输血使用的血液与患者血型相符。

3. 高质量的献血者筛查制度,包括对献血者的健康状况、疾病史、药物使用等进行评估和筛查,防止传染性疾病通过血液传播。

4. 严格的血液制品储存和保存制度,确保血液制品的质量和有效期。

5. 规范的输血操作程序,包括输血前的准备工作、输血过程中的监测和记录等,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6. 监测和报告输血不良事件的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理输血相关的不良事件,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和质量。

输血安全管理制度的实施需要相关医护人员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同时还需要不断进行培训和质量监测,以不断提高输血安全管理水平。

第 1 页共 1 页。

输血安全、护理安全管理制度

输血安全、护理安全管理制度

输血安全、护理安全管理制度输血安全和护理安全是医疗机构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

为了确保输血和护理安全,医疗机构应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并加强医护人员培训,提高医疗质量,防范医疗风险。

以下是一篇关于输血安全和护理安全管理制度的文章。

一、输血安全管理制度1.1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输血管理制度,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合理性。

1.2 医疗机构应设立输血科(室),负责输血相关的各项工作,包括血液制品的采购、储存、配送、输血前的准备工作以及输血后的跟踪观察等。

1.3 输血科(室)应配备专业的输血技术人员,并定期进行输血相关的培训和考核,提高输血技术水平。

1.4 医疗机构应制定输血操作规程,明确输血前的准备工作、输血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输血后的观察和处理措施。

1.5 输血前,医护人员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血型、过敏史等,并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输血制品。

1.6 医护人员在输血前应进行双人核对,确保血液制品的正确性。

核对内容包括:患者姓名、床号、住院号、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血液制品种类、剂量等。

1.7 输血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发现异常情况立即采取措施,并及时报告上级医师。

1.8 输血后,医护人员应记录输血过程及患者病情变化,并进行输血效果的评价。

1.9 医疗机构应定期对输血安全进行监测、评估和分析,不断提高输血安全水平。

二、护理安全管理制度2.1 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应涵盖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包括护理操作、药物管理、患者评估、病情观察等。

2.2 医疗机构应设立护理部,负责护理安全相关的各项工作,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2.3 护理部应配备专业的护理人员,并定期进行护理安全相关的培训和考核,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服务水平。

2.4 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应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遵守医疗法规,确保患者安全。

2.5 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风险,防止患者受到伤害。

输血科血液管理规章制度

输血科血液管理规章制度

输血科血液管理规章制度一、目的和范围1.1 目的为确保输血科血液管理的规范性和安全性,保障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1.2 范围本规章制度适用于输血科相关工作人员和输血科内的所有血液管理活动。

二、血液管理的基本原则2.1 安全性优先在进行输血活动时,必须始终以患者的安全为首要考虑。

2.2 规范化操作所有的血液管理活动必须按照相关的操作规范和流程进行,严禁任意操作。

2.3 信息记录与管理所有的血液管理活动必须进行详细的信息记录,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保存。

三、血液管理的具体要求3.1 血液储存和保管3.1.1 血液储存室的建设必须符合相关规范,保持洁净、干燥、通风良好和恒温恒湿。

3.1.2 血液的储存必须按照规定的温度和时间进行,确保血液的质量和有效期。

3.1.3 血液分类和储存要按照不同血液成分的要求进行,避免交叉感染和混淆。

3.2 血液的采集和配血3.2.1 血液采集必须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遵循无菌操作和消毒要求。

3.2.2 配血必须进行有效的血型鉴定和抗体筛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3.2.3 血液的输血需遵循血型相容原则,确保输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3 输血操作和监测3.3.1 输血前必须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评估,包括血压、心率、体温等指标的检测,确保适宜的输血量和速度。

3.3.2 输血设备的选择和操作必须符合相关的规范和要求,遵循无菌操作和消毒要求。

3.3.3 输血过程中必须进行密切监测,包括患者的生命体征、血红蛋白和血小板等指标的监测。

3.4 输血反应的处理和报告3.4.1 对于出现输血反应的患者,必须立即停止输血,并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处理措施。

3.4.2 输血反应必须及时报告给上级主管部门和相关医务人员,确保及时的处理和跟踪。

3.4.3 输血反应的原因必须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调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再次发生。

四、血液管理的责任和监督4.1 相关人员的责任4.1.1 输血科血液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确保血液管理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输血管理规范

输血管理规范

输血管理规范输血是一项关键的医疗技术,可以挽救许多病人的生命。

然而,由于输血涉及到病人的健康和安全,必须遵守严格的管理规范以确保输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本文将介绍输血管理的规范,并探讨如何确保输血程序的顺利进行。

一、血液供应管理1. 血库建设:(1)血库的建设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并通过合格的评估机构的审批。

(2)血库应具备适宜的操作空间和设施,包括无菌室、冰箱、离心机等。

(3)血库应设置适当的温湿度控制设备,以保持血液储存的质量稳定。

2. 血液采集和储存:(1)血液采集应由训练有素的人员进行,确保采血过程符合操作规范。

(2)采集的血液标本必须进行分类和储存,确保血型和Rh因子的鉴定准确。

(3)血液样本应在规定的时间内送往检验室进行相关检测,确保血液质量符合要求。

二、病人筛选和血液配血1. 病人筛选:(1)在进行输血前,必须进行严格的病人筛选,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和相关实验室检测。

(2)病人筛选的目的是排除有输血禁忌症的病人,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2. 血液配血:(1)血液配血应根据病人的血型和Rh因子进行,确保输血的相容性。

(2)针对特殊病情,如婴儿或孕妇的输血需求,还应进行额外的配血考虑。

三、输血程序1. 输血同意和知情同意:(1)在进行输血前,必须征得病人或其家属的知情同意,确保病人了解输血的利益和风险。

(2)需要记录病人的同意过程,并在合适的文书上进行签名确认。

2. 输血操作:(1)输血操作必须由经过专门培训的医务人员进行,确保操作规范和技术安全。

(2)在输血过程中,必须进行病人身份核对、输血血袋标识核对等步骤,确保输血安全和准确性。

3. 输血监测和不良反应处理:(1)输血过程中,必须进行适当的监测,包括血压、心率、体温等生命体征的观察。

(2)如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或输血相关病毒感染,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予以处理。

四、输血记录和质量管理1. 输血记录:(1)所有的输血相关信息必须进行详细而准确的记录,包括输血开始和结束的时间、输血量、不良反应的记录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核对输血申请 姓名、年龄、住院号 、科别、床号等患者信息。
3、采集血样过程确保:
在采集血样时,床边核对 正确的患者 正确的标识:床号、姓名、住院号;与申请 单一致 正确的标本量 标本无溶血、不能在输液处采集血样
4、采血样完成后再次核对 血样标识与申请单信 息,血样量、有无溶血,无误后采血者签字送 输血科,并进行护理记录。
➢血标本的标签模糊不清,贴错等 ➢非医护人员送标本存在风险(某医院
曾发生血标本在送的途中洒了,用别 人的血来代替而造成输错血的教训)
血液的领取
• 护士接到取血通知后,应使用专用取血箱 尽快到输血科取血,取血前应与输血科工 作人员共同核对。对领取的血液严格执行“ 三查十对一确认”制度。
核对内容: 三查十对 一确认
用 解毒作用 补偿作用
输血指征
• Hb>100g/L ,一般不必输血 • Hb<70g/L ,才需输血 • Hb 在70~100g/L ,结合病人心肺功能情况以
及术后是否有继续出血可能而决定是否输血
临床输血新观念
• 全血不全 • 通常输注保存血比新鲜血更安全 • 尽量减少白细胞输入 • 输血有风险
签名:配血者、复检者、发血者、取血者共同签名
输血前的核对
• 输血前的核对至关重要,是防 止输血工作错误的关键。绝大 多数输血引起的致命反应并非 由于血库的技术差错,而是由 于识别标本、血液成份或患者 的错误,从而输入不符合的血 液。此关键在于做好这些识别 的标记。
• 要做好这一工作必须有两名护士在床边“ 持病历”进行严格、认真履行“三查十对” 程序,对病人的信息一定要认真核实( 如果病人处于昏迷、意识障碍须询问患 者家属或陪同人员),确认无误后方可 输血,并记录核对护士和输血护士的姓 名及输注时间(精确到分钟),以备查验 。
一、 输血前的护理
•输血前的护理包括受血者信息、血 液信息、输血记录单及以上三者间 的核对和血液外观质量的检查。
患者输血的准备
护士在输血前应掌握
➢ 病人的相关信息(如疾病的诊断、输 血史、过敏史、妊娠史、传染病史、 是否按有关规定检测不规则抗体、有 无肝肾衰竭等)
➢ 输血的目的
➢ 病人输注的血液种类、血型、数量等 资料。
①血容量正常的慢性贫血需要输血者

②老年人、小孩、手术内出血等急性失血需要输血者
• (2)洗涤红细胞 适用于有过敏反应,过 敏体质,还有高钾血症,急性肝肾衰竭, 自免溶贫都要选择洗涤红细胞。
万分之一的误差就会 造成
100%的灾难
主要内容
• 输血原则 • 输血的目的 • 输血指征 • 输血的护理 • 血液保存温度和保存期 • 不良反应及处理
输血的原则
• 无论是输全血还是成分血,均应采用同型 血。 患者如果需要再次输血,必须重复做交叉 配血实验,以排除机体已产生抗体。
输血的目的
• 1、补充血容量 • 2、增加血红蛋白 • 3、补充各种凝血因子 • 4、增加白蛋白 • 5、补充抗体、补体 促进造血功能 止血作
二、输血中的护理
• 输血中的护理包括输血器的选择、输血速 度、时限、药物禁忌、静脉通道和受血者 的监护等。
目前临床普遍使用的有 以下几种成分血:
• 红细胞 • 白细胞 • 血小板 • 血浆 • 冷沉淀
• 1.红细胞
• (1)悬浮红细胞:又称红细胞悬液,是目前 最常用的成分。

红悬的适应证:

ICU输血安全管理和保存 要求
西安交大一附院输血出事故
• 2010年1月6日,陕西省西安交大医学院第一 附属医院在为一名O型血女患者手术时,对 其输入了200毫升AB型血液,导致病人出现 溶血反应。经48小时抢救,患者转危为安。
• 2013年8月30日上午泰州姜堰某医院脑外 科手术中输错血,导致病人死亡,经核 查发现,巡回护士在输血前未认真执行 核对制度,错误将另一患者的备血(B型 )输注到患者(O型)体内,术中有责任 的人员被停职。
临床输血新技术
• 自身输血 • 白细胞过滤 • 血液辐照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 输血申请 • 受血者血样采集与送检 • 交叉配血 • 血液入库、核对、储存 • 发血 • 输血
策护
护 理 研 究
理 人 员 安 全
2010 9



相 关
月知









输血三个独立环节
•为保证有效性,可将输血 护理全过程划分为输血前、 输血中、输血后三个独立环 节进行管理,使其独立性得 到强化、突出。
三 查
十 对
一 确 认
一查血 制品的
质量
二查血 的有 效期
三查输血 装置是否
完好
二对姓名 三对住院号
一对床号
六对
血交叉结果
五对血袋号
四对血 型
最后再次确认患者血型与配 血报告单上的血型是否相符
凡血液外观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一律不得领取:
➢ 标签破损、字迹不清; ➢ 血袋有破损、漏血现象; ➢ 血液中有明显凝块; ➢ 血浆呈乳糜样或暗灰色; ➢ 血浆中有明显汽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 ➢ 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细细胞层分界不清或交界面上出现溶血 ➢ 红细胞层呈紫红色; ➢ 过期或其它需查证的情况。
这些资料有助于护士在输血前合理安 排输注的顺序、速度和时间,预计输 血中可能发生的潜在危险。
输血前心理护理,说明输血的目的和必要 性,以消除病人对输血的恐惧心理,增强 对输血治疗治疗的信心;
也需说明输血可能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及 并发症,让病人及其家属有一定的思想准 备。
签订《输血治疗同意书》。这样既增加了 医患沟通,尊重了患者的知情同意权,也 明确了责任,一旦出现输血纠纷,作为有 力的医疗证据。
标本的采集和送检
• 据文献报道,错误输血的原因:10%在于医生 处方和护士采样,36%在医院血库和51%在血样 收集和管理,而床边核对环节失败占所有操 作程序错误的25%。
• 血液标本是安全输血的源头!
血标本采集送检流程
1、采血护士 采集配血血样,护士必须 有初级以上护士职称,实习、进修护 士不得进行。
5、送血样人员 必须是医护人员或专门人员,严 禁患者家属送血样。
因血标本搞错造成的输血医疗事故屡见不鲜
找错人、采错血样: 未认真核对受血者身份
采样方法错误、血样不合格 从输液管中直接获取血标本,标本被严重稀 释,血标本量少、溶血
标签错误/差错 一位护士同时采集两位患者的血标本,将血样
注入到错误的试管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