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精品教案课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标要求本框教学内容就是贯彻落实课程标准2.6规定的“列出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阐述课堂教学就是重新认识的基础”的建议。

教材分析本框共有两个目题:第一目从实践的含义入手,引出实践的三大特征;第二目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四方面论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从地位来看,努力学习本框不仅有助于从总体上把握住庶务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能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鲜明特点和本质特征,同时实现全书的教学目的,在全书中处在关键的地位。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对高中政治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掌握了高中政治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政治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政治现象、政治事物的能力,具有简单的政治思维能力。

但辩证能力还比较弱,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鼓腮课堂教学的含义、课堂教学的形成要素、课堂教学的特点,认知:课堂教学具备三个基本特征、课堂教学就是重新认识的基础、课堂教学活动的三种形式,运用根据所学科学知识,融合有关原理,分析表明课堂教学就是人们改建客观世界的物质性的活动。

依据有关原理,表明课堂教学就是重新认识的基础。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使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切实认识到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确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认识要服务于实践。

教学重点、难点1、课堂教学的基本特点2、课堂教学就是重新认识的来源教学策略方法:运用故事等具体的事例,让学生走进故事、参与故事,启发、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和哲理。

在讨论、探究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在民主的氛围中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引入:呈现出《斗牛图》你能够辨认出这幅名画中存有什么错误吗?来到生活合作探究:播出视频《愚公移山》愚公移山是不是实践活动?为什么?你能举出其他的实践活动吗?一、实践的含义及特点生:愚公移山就是课堂教学活动。

高中政治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高一必修4政治教案

高中政治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高一必修4政治教案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材分析《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是是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第六课第一框题,此框题继第五课理解意识以及意识的能动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引导学生理解认识从实践而来。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实践的含义、实践的特点理解:实践的含义及其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运用:结合生活实例阐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使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切实认识到生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使学生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

•教学重点、难点1.实践的基本特点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教学方法多媒体展示法、讨论法、提问法•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前面我们讲了意识能够能动地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那么如何去认识世界呢?我们的认识从何而来呢?首先我们先看两则小故事:故事一西红柿酸甜可口、营养丰富,人们都喜欢吃,然而当初人们却不敢吃它。

原来西红柿生长在南美洲茂密的森林里,尽管它很讨人喜爱,但当地人认为它有剧毒,不用说吃,就连碰也不敢碰它,并给它起了个吓人的名字叫“狼桃”。

到了16世纪,有一个英国的公爵,在旅行时发现了它,就带回了几株,将它栽种在皇家花园里供观赏。

直到18世纪,法国有一位画家抱着献身的精神,决心要尝试一下。

在吃之前,画家作好了牺牲的准备,吃完之后,就躺在床上等待“上帝的召见”。

可是时间过了很久,他不但没有死,而且也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

请思考:人们对于西红柿的认识从何而来呢?故事二夏天时西瓜我们解暑的好东西,有这样一则故事:夏天的路边有个卖西瓜的小贩在西瓜跟前立了块牌子,上面写着“西瓜特甜,不甜不要钱”的字样,旁边有个路过的人看到这样的标语准备听下来购买西瓜,这时另外一路过的人说了句光写没用,谁知道这西瓜甜不甜,于是刚准备购买的顾客犹豫了。

高中政治《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6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6 新人教版必修4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实践
◇理解;
(1)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
(4)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分析:
(1)列举历史上对实践观点的不同理解,分析说明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与以上观点的不同
(2)结合相关名言,分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实践概念的学习,特别是与旧唯物主义关于实践含义理解的比较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2)结合实践三个基本特征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综合能力
(3)在讲述实践对认识的作用时,注意引导学生学习辩证思维的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结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观点的学习,引导学生理解实践第一的观点,充分发挥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二、【重点】:
1、重点:(1)实践的基本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三、【整体感知】: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了解实践的含义、特征及作用
四、【方法点津】:
(1)在教材中对实践的含义除了给出含义外只是略作解释。

以此为据还不能完全把握实践的内容。

因此在只有深入理解实践的基本特点,才能深刻理解实践的含义。

在实践的三个特点中,“客观物质性”与“社会历史性”都不是实践所独有的性质,不能充分体现实践的根本特点,只有“主观能动性”最能体现实践的本质。

因此对这个特点尤其要着重分析以便深刻理解实践的含义。

(2)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要从认识的来源、发展的动力、检验标准和最终目的四个方面全面理解,缺一不可,在学习中必须注意这四点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是前两个。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优秀教学案例
2.帮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发展的历程,认识不同历史时期人类认识的特点和局限性。
3.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认识过程,培养他们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境设置、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去分析、理解新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2.分析人类认识发展的历程,引导学生认识不同历史时期人类认识的特点和局限性。
3.结合实际案例,讲解认识过程的规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设计具有挑战性的讨论话题,如“如何看待现代科技对人类认识的影响?”让学生在讨论中思考、交流、共享。
2.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总结归纳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他们自主总结认识的发展过程和实践的关系。
2.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给出自己的观点,使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记忆。
3.通过总结,让学生认识到认识世界的重要性,激发他们改造世界的信念。
(五)作业小结
1.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
5.作业小结巩固知识:教师设计了具有针对性的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同时,要求学生在作业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为下次学习做好准备。这种作业小结的方式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本节课的亮点主要体现在情境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反思与评价以及作业小结等方面。这些亮点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他们的未来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关于《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的教学反思今天,带着一颗敬畏与感恩之心上完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框题的新课。

做如下反思与总结:(一)本课的亮点:1、一个中心、一条主线、一个灵魂。

本课充分挖掘家乡材料,由家乡——到家乡名胜三岔湖:修建历史——建成现状——发展曲折——新机遇、新发展,层层推进,让学生从家乡故事中理解教材知识,步步升华建设家乡,建设祖国。

2、师生互动、平等对话,让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

3、注重学生情感、价值观实现:共唱家乡主题曲、讴歌先辈们修筑三岔湖的艰辛历史、建立生态价值观意识、多躬行投入到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实践中去。

4、注重培养学生阅读文本材料、提炼归纳中心、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本课的不足之处1、部分结论的生成显得生硬,未做到润物无声、水到渠成。

2、个别学生的结论,老师应灵活多样的进行点评、拓展。

3、对学生评价性语言不够丰富、评价显得单一。

4、给学生上课应做到熟能生巧、信手拈来;备课应更加充分,让自己驾驭课堂更游刃有余。

5、多媒体技术在课堂的运用没有达到从容自如。

6、教态应更加自然、大方。

7、教学基本功应进一步强化:普通话的标准、流畅,粉笔字规范、简洁、大方。

(三)以后努力方向1、反复锤炼教学基本功:把标准普通话贯穿于日常教育、教学中,而且要多修正自己的发音,多模仿,多训练;把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练习常抓不懈,和自己的学生一起约定每天用固定时间练字、练好字。

2、加强对多媒体技术的学习,多看、多思、多悟、多运用。

3、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多积累古诗词、多阅读大师作品,让自己更有文化素养。

4、上课前,多了解学生需求,不定期做学情调查、学情分析;让自己的教学更符合学生实际。

5、多听师傅的课、同行的课、大师们的课,从中学习、借鉴,让自己成长、成熟。

这堂课通过挖掘家乡素材,让自己对家乡的历史有了更多的敬畏与感动;通过与朝夕相处的孩子们的真诚互动,升华了师生情感,真挚的谢谢你们!今年是我的教育生涯的第十年,我愿意在未来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继续在教育路上奔跑。

政治关于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范文(精选3篇)

政治关于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范文(精选3篇)

政治关于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范文(精选3篇)政治关于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范文篇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懂得既要认真读书,更要努力实践的道理。

培养学生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分析“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从具体到一般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结合实践是认识来源的教学,引导学生树立实践意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通过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的学习,培养好的学风,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教学难点】: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仰望夜空,星光点点,惟月为大。

缺缺圆圆,变幻摇曳。

从旧石器时代刻在甲骨上的简单符号,到如今咏叹唱和的诗歌文章;从东方传说中的嫦娥奔月,到如今的九天揽月,人类从来没有停息对茫茫苍穹中那轮皎皎玉盘的追求。

新课讲授:人类对月球的探索1610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首次用望远镜观察了月球,发现月球的表面是凹凸不平的。

1959年,前苏联科学家利用无人驾驶的火箭,飞过月球的背面,对它进行了拍照,使人们了解了月球的全貌。

1969年,美国宇航员乘坐“阿波罗”宇宙飞船,成功的登上了月球,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带回了岩石和土的样本,使人们对月球有了更清楚的了解。

20xx年,中国“嫦娥一号”卫星成功撞月,使人们获取了全月球影像图、月球部分化学元素分布、月表土壤厚度等一系列认识。

20xx年,美国宇航局利用一枚“宇宙神—5”运载火箭将两个月球探测仪发射升空。

科学家对月球坑观测和传感卫星获得的撞月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后确认,月球存在水。

20xx年,中国“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发射,国际上第一次获取7米分辨率全月球影像图。

探究一:人类的这些对月球的认识是从哪儿来的?一、实践及其特点(1)含义两层基本含义:①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高二学生2.课时:1课时二、教学课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一节的内容。

三、教材分析(一)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一节。

承接本单元前两课“唯物论”部分,本节课将引导学生进一步正确认识外部世界,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并为下一单元“辩证法”部分奠定“认识论”基础。

理论上,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无论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还是改造客观世界,都离不开社会实践;从考纲看,本节课的知识点也是高频考点,因此,本节课在本单元及整本教材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学生学好整本书具有重大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识记实践的含义和特点,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原理。

2、过程与方法:运用实践观分析和解释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指导自己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与实践,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让知识服务于实践。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教学难点:实践的含义及其特点四、教学方法1. 学案引导。

课前分发导学案,通过自主学习,熟悉本节课的理论知识。

2. 小组合作。

利用【百度搜索】查找相关案例、图片和影像资料,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各小组经过讨论运用所学知识探究教师提出的问题。

3. 个人展示。

各小组派一个代表回答问题,组员和其它小组可补充,教师适时点拨和启发。

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含义 ① 客观物质性 及其特点 三个特点 ②主观能动性 三者是统一的 ③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基本形式: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②变革社会的实践③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决定认识)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学案引导——小组合作——个人展示”的教学模式,从学生实际情况入手,运用恰当的生活实例,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好地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

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实践的含义和特点。

2、理解实践的基本形式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列举生活实例,依据相关原理,阐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切实认识到生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难点:实践的含义和特点二、教学分析1.地位分析:本课是必修四《生活和哲学》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一框题的内容。

在学习本框题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唯物论当中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铺垫作用。

从地位看,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区别于其他旧哲学的根本特点。

所以学好该框题为后面唯物辩证法的学习打下了理论基础。

2.重点分析: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四个方面论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难点分析: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理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把握哲学智慧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导入:第四课与第五课讲的是唯物论,从今天开始学习认识论【课程内容】学生探究问题一,然后展示交流,老师学生一起点评探究一实践的含义判断:下列活动中哪些是实践活动。

1、大猩猩用树枝钩白蚁2、学生开辩论会、学习理论3、老师讲课4、修建三峡电站工程5、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税务体制改革6 蛟龙号深潜海底进行科学考察小结:实践的含义与形式学生探究问题二,然后展示交流,老师学生一起点评探究二:第一: “嫦娥二号”的发射作为实践活动有哪几个要素构成?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由此可见,实践有何特点?第二: 我国发射“嫦娥二号”的意图何在? 这与蜜蜂采蜜有何本质不同?这说明实践又具有什么特点?第三:“嫦娥二号”的发射靠某一个人的力量能成功吗?我们祖先就有嫦娥奔月的梦想,为何至今才变为现实?这说明实践还具有什么特点?小结:实践的特点要求学生站立,小组之间进行合作探究,然后展示交流探究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镜头一:走进医学东汉末年,战争频繁,受伤有病的人很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年级政治学科共案
时间:星期:
主备人:使用人:
【教学主题】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
【教学目标】
识记实践的含义;实践的特点。

2.理解实践的基本形式
【知识梳理】
(一)实践及特点
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人类特有,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
实践的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体现唯物主义观点)
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

原因:A、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B、实践的过程和结果要受客观事物和运动规律的制约
(2)实践具有能动性。

(体现辩证法的观点)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注意:人的实践活动和动物的本能活动有着根本的区别。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第一,社会性:不是单个人的孤立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第二,历史性: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

3.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三种形式)
(1)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形式)
(2)变革社会的实践
(3)科学实验
理解实践基本形式的时候要注意:“基本”不是“全部”,实践的具体形式是无限多样的,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实践的内容日益广泛,实践的形式更加复杂。

比如说农民种地,工人做工,法官判案,医生看病,教师讲课等等都是实践活动,由于人类主要从事生产活动、社会活动和实验活动,因此实践的基本形式有三种,虽然都是基本形式,但是它们的地位和作用却不同,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形式,不能把三种基本形式并列起来。

【精讲点拨】
实践的三个特点是一种什么关系?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实践的三个特点是统一的。

实践既具有客观物质性,又具有主观能动性,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区别于以往旧的实践观的标志所在。

夸大第一个特点否认第二个特点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而夸大第二个特点否认第一个特点会陷入唯心主义。

当然,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之中进行的,是历史的变化发展的,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正是由于实践的这三个特征,才决定了实践在认识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才决定了实践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典型例题】
1.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
①蜜蜂酿蜜②教师讲课③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
④鹦鹉学舌⑤到南极进行科学考察⑥经济体制改革⑦修身养性
A. ①②③
B. ②⑤⑥
C. ③④⑤
D. ⑤⑥⑦
2.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它的特点包括( )
①客观物质性②主观能动性③社会历史性④科学实验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有人在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不用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在否认了( )
A.实践的客观规律性B.实践的主观能动性
C.实践的客观物质性D.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4、实践活动多种多样,下列选项中属于实践的是()
A、蜘蛛结网
B、“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提出
C、医生治病
D、人们认识事物的现象和本质
5、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是因为()
A、实践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
B、实践是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
C、实践的主体、手段和对象都是客观的物质的东西
D、实践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活动
6.我国通过制定“十五”计划来指导今后五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体现了实践是
A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B主观与客观相一致的活动
C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D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7、在当代,人类的交往已超出了民族和国家的范围,世界各国有着紧密的联系。

任何国家的重大实践问题,都与整个世界密切相关。

这说明实践是
A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B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C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
D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