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合集下载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及其评析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及其评析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及其评析“文明冲突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着名政治学家亨廷顿从维护美国的全球战略利益出发,并根据冷战以后国际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而提出的。

总的看来,冷战之后的国际形势是: 一是苏联解体,“两大阵营”的对立消失,西方政治社会的安全感较之以前有所增加; 二是海湾战争结束后,中东地区反美情绪高涨,由此也增加了美国的忧虑感。

而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也正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试图说明冷战结束后,文明间的对抗正是现在和未来世界格局的“最本质状态”,在对人类文明进行了重新界定和划分的基础上,绘制出一幅世界新地图; 同时,以文化为尺度,设计并构想未来的世界格局。

虽然这一理论为我们认识世界冲突的原因提供了一个较新的视角,但从本质上看,这一理论是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服务的理论,只不过采取文化“包装”的形式展现出来,他在声称要超越意识形态对立的同时,又陷入了“文化”的意识形态对立。

一、文明的冲突将主宰未来世界冷战结束后,东方阵营的消失使许多西方资产阶级学者欢欣鼓舞,因为,二战后两大阵营经历了半个世纪的较量后,意识形态之争终于有了结果。

对此,1989 年夏,福山就发表了《历史的终结》一文,后来出版了《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一书。

在他看来,由于自由主义民主解决了人类所有真正的重大问题,“构成历史的最基本的原则和制度可能不再进步了”[1]( P3),历史因此到达终点。

针对福山等人提出“历史终结”的盲目乐观思潮,亨廷顿则认为世界范围内的冲突依然存在,“到1993 年初为止,估计全世界共发生了 48 场种族战争”[1]( P17),因此,冷战虽然结束,但世界并没有出现人们所期待的和平,并且“新共产主义和新法西斯主义开始复活,宗教原教旨主义得到了加强…… 一个正在兴起的中国日益自我伸张”[1]( P12)。

而造成这些冲突和不和平因素中,文化的冲突是主要因素,是“文化的共性和差异影响了国家的利益、对抗和联合”[1]( P8)。

亨廷顿的_文明冲突论_解读

亨廷顿的_文明冲突论_解读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的创作由来及主要观点。

亨廷顿认为,冷战以后,国际舞台上的冲突将不再以意识形态为界限展开,而主要以不同文明之间的斗争的形式展开。

亨廷顿还强调他本人所属的西方文明要受到所有其他文明的挑战,他特别担心的是儒教文明(以中国为“核心国家”)与伊斯兰文明(主要指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可能联合起来对西方文明构成挑战。

其次,文章分析了亨廷顿的后殖民主义话语,即将西方以外的文明都看成一个“他者”。

再次,文章指出了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不完善,并指出冲突的核心是利益的冲突。

最后,文章指出针对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我们则提倡“和谐世界”。

关键词:文明;冲突;和谐世界中图分类号:D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08)07-0041-03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解读何世杰(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63)塞缪尔・P・亨廷顿(SamuelP.Huntington)在美国《外文》季刊1993年夏季号上发表的《文明的冲突?》一文中称,“新世界的基本矛盾并非主要源于意识形态或经济状况的差别。

人类今后最大的分歧及冲突将主要源于不同文明的歧义。

”他把不同文明分为七八种之多,主要指“西方文明、儒教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斯拉夫东正教文明、拉丁美洲文明以及可能的非洲文明”。

他认为冷战以后,国际舞台上的冲突将不再以意识形态为界限展开,而主要以不同文明之间的斗争的形式展开。

亨廷顿还强调他本人所属的西方文明要受到所有其他文明的挑战,他特别担心的是儒教文明(以中国为“核心国家”)与伊斯兰文明(主要指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可能联合起来对西方文明构成挑战。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一经出笼,便引起学术界的注意,并立即在国际舆论界与学术界引起相当强烈的反响,尤其以第三世界为甚。

中国学者更是对其大加挞伐。

接着,亨廷顿又抛出一篇文章:《如果不是文明,那又是什么?———冷战后世界的范式》(载于《外交季刊》1993年冬季号)。

是“对话文明”,还是“文明对话”?

是“对话文明”,还是“文明对话”?

在当今的国际政治理论中,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与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杜维明的“文明对话论”,代表了当代文明理论中两种极其相反的理论思考原则。

亨廷顿表面上讨论文明的冲突问题,但其讨论背后所深藏着的本质诉求乃是美国的国家利益。

因此,他的“文明冲突论”的意旨不在于如何消除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文明冲突,而在于如何利用这种文明之间的冲突重组美国的国家利益圈,在致思的方向上与当今世界各国人民追求和平的愿望是背离的。

在他看来,冷战结束后新世界的冲突根源,“将不再侧重于意识形态或经济,文化将是截然分隔人类和引起冲突的主要根源。

在世界事务中,民族国家仍会举足轻重,但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发生在不同文化的族群之间。

文明的冲突将左右全球政治,文明之间的断层将成为未来的战斗线。

”这就是说,政治的直接冲突让位于不同文明形态之间的冲突。

亨廷顿特别担心的是中国的崛起。

他认为,“共同文化显然促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加坡及其他亚洲国家的华人社会在经济关系上的急速扩张。

”“如果文化的共同性是经济整合的先决条件,那么未来最主要的东亚经济集团很可能会以中国为中心。

”他特别强调了西方与非西方对抗的可能性,尤其是将中国所代表的儒家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结合,共同形成对抗西方的阵线看作是对西方世界最具有威胁的力量。

因此,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最终的落脚点是在政治冲突与经济势力的划分上。

但是,亨廷顿所认为的“文明冲突”往往发生在文明的断层线上的观点,是一个经不起历史检验和理论分析的观点。

从历史的观点看,以往的两次世界大战都发生在欧洲,而不是在所谓的“文明断层线”上。

从理论上说,文明之间的差异并不意味着文明之间的矛盾冲突。

品中的时候,便可以发现,那种所谓纯主观艺术的说法是不牢靠的。

中国的表意文字就有一种妙用,即通过“羊大为美”的“美”字,去表达艺术境界中的感性事物——对羊的想象。

中国史前时期就有养羊的文化,中国北方喜爱羊肉的美味,烹饪羊肉是中国菜系中的上品。

文明与秩序评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文明与秩序评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文明与秩序评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塞缪尔·亨廷顿的著作《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所揭示的文明冲突论及其对世界秩序的影响。

亨廷顿,作为一位著名的政治学者,通过其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为我们揭示了文明冲突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性。

本文首先将对亨廷顿的主要观点进行概述,然后分析其所揭示的文明冲突现象,最后探讨这一现象对现代世界秩序的影响和启示。

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提出了文明冲突论的核心观点。

他认为,冷战后的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将成为主导国际政治的主要动力。

亨廷顿将世界划分为八大文明,包括西方文明、儒家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斯拉夫-东正教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非洲文明。

他强调,这些文明之间的差异和冲突,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世界政治的发展走向。

本文接下来将详细分析亨廷顿所揭示的文明冲突现象。

我们将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角度,探讨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和冲突如何影响国际关系和世界秩序。

我们还将分析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在国际政治领域的影响,以及它如何挑战了传统的地缘政治观念。

本文将探讨文明冲突现象对现代世界秩序的启示。

我们将思考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融合,以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我们还将探讨如何在尊重文明差异的基础上,构建更加包容和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以及它对我们认识和理解现代世界秩序的启示意义。

二、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塞缪尔·亨廷顿提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观点:未来世界的冲突将主要源自不同文明之间的对立,而非意识形态或经济利益的竞争。

这一“文明冲突论”为理解国际政治和全球秩序提供了新的视角。

亨廷顿认为,冷战的结束并没有带来一个和平与稳定的新时代,相反,它揭示了一种新的紧张关系,即不同文明之间的紧张关系。

浅谈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浅谈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交事务》 双月刊(Foreign Affairs)上发表了题为《 文明的冲突?》 外 e Clash of Civilizations?)一文。此文以阴郁低沉的笔调为西
方人描述了一幅后冷战时代的世界图景 ,从而在全世界引起 了一场大辩论。 二、 文明冲突论的基本观点及内容 概括说来, 亨廷顿在《 文明的冲突?》 中所阐述的观点是: 在冷战结束后新的历史时期,导致人类冲突的主要根源将不 再是意识形态或经济因素, 而将是文化上的巨大差异。 文明间 的虚线与鸿沟将成为未来的战线,文明的冲突将成为未来国 际政治的核心。
工” 却处在城市的最底层, 身的权利没有任何保障。 自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 农业、 农村、 农民已处在我们社会发 展中的边缘地带, 处于被忽视、 受歧视的地位。农业经济先天 的脆弱性以及其长期以来薄弱的基础, 使农业经济和农村社
会一直都在低产出、 高负担的恶性环境中艰难地发展 , 从而导 致农业经济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低 ,在市场化进 程中几乎没有任何主动权 、 话语权。 三、 在建设“ 以人为本” 的和谐新农村中, 要体现出“ 三农” 的作用和地位。 1.虽然社会进步了, 科技发达了, 我们的国家与社会正 日 益科技化、 信息化,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全然不能和古 代社会相比。但古往今来 , 我们是农业国家的地位没有改变, 农 民仍旧占我国人口大多 的事实也没有改变, 儒家的“ 国以 民为本, 民以食为天” 的道理到今天还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上 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三农”问题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主 “ 要矛盾越发突显。 进人新千年特别是加人WTO以来, 环境变化
了, 市场开放了, “ 三农” 问题演化为重大的社会政治、 经济问
题的可能性随之提升。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上指出: “ 没有农 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 ,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 民的小康 ,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 国民经济的现代 化。”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 更是个农民大国(70%的人口是农

文明冲突论

文明冲突论

文明冲突论文明冲突论一.文明冲突论的提出(一)提出1993年夏季号《外交》(Foreign Affairs)季刊发表哈佛大学著名教授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1927.8.18—2008.12.24)的《文明的冲突?》《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一文,标志着文明冲突论的提出。

1997年《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的出版,亨廷顿对他关于“文明的冲突”的论断完成了一个系统的阐述。

(二)背景1.冷战结束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的前言中,亨廷顿就明确指出:“这本书不是也不打算成为一本社会科学著作,而是要对冷战之后全球政治的演变作出解释。

它渴望提出一个对于学者有意义的和对于决策者有用的看待全球政治的框架或范式。

”因此,冷战的结束是学界关于“文明冲突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时代背景。

随着1989年柏林墙的拆除和1991年苏联的解体,持续近半个世纪之久的冷战结束了,覆盖全球的东西方对抗终止了。

战后国际关系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后冷战时代”成为当时人们描述冷战后世界最常用的词汇。

“文明冲突论”即是亨廷顿对后冷战时代世界局势的分析与预测。

2.全球化浪潮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在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解体以后经济自由化的浪潮席卷全球,市场不再受国家边界的限制,资本可以在国际上自由流通,跨国公司为寻求更廉价的劳动力和更低税率的市场将资本从一国转向另一国;再加上网络、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巨大扩张,给人们造成时空急剧压缩的感觉,世界正变成“地球村”,这个过程就是通常所说的全球化。

关于全球化,研究者出于学科背景的不同对它的理解也不相同。

目前,学术界一种狭义的观点通常将全球化视为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金融全球化”开始,然后逐步向经济贸易、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扩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世界正在成为一个“地球村”;市场规模和范围不再局限于民族国家而扩大至整个世界;一些可观察到的社会趋势,如个人取向的行动正在蔓延、青年人生活方式的国际化、老龄人口的急遽增加等,正在发挥着决定性的影响。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文明的重建》概括分析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文明的重建》概括分析

第三大经济圈的亚洲,可能到2020年将拥 有世界五大经济国中的四个,世界十大经 济国中的七个。到那时,亚洲国家可能占 全球经济产值的40%以上。大多数经济竞 争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国家可能都是亚洲国家。 亚洲社会越来越无视美国的要求和利益, 越来越有能力抵制美国或其他西方国家的 压力

核心国家之间的战争只可能在这两种情况下发生:
伊斯兰与西方
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不论是东正教,还 是天主教和新教)的关系经常充满风暴,它 们的关系是一种激烈竞争的、发生不同程度 热战的关系。 1095年到1291年 ,基督教世界发起 了八次十字军东征。
90年代中期,在穆斯林和非穆斯林之
间发生的28次断层线冲突中,有19次 发生在穆斯林与基督教徒之间;与东 正教徒的冲突为11次,与非洲及东南 亚国家的西方基督教信徒之间的冲突 为7次。 在西方阵营,美国将7个国家列为“恐 怖主义国家”,其中有5个是穆斯林国 家(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利比亚、 苏丹),另外2个是古巴和北朝鲜。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塞 缪 尔
· 亨 廷 顿
一、文明冲突论的作者

塞缪尔· 亨廷顿1927年出生于纽约的一个中 产阶级家庭。他十六岁考入耶鲁大学,两 年半之后因为“成绩特优”而提前毕业。 随后他在美国陆军服了一段时间兵役,接 着又在芝加哥大学获得政治学硕士学位。 1950年,年仅二十三岁的亨廷顿获得了哈 佛大学博士学位,毕业之后留校任教。他 是美国当代政治发展理论权威. 亨廷顿在 1996年出版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 重建》一书在全世界激起强烈的反响,至 今已被翻译成22种不同的文字 .

西方对权力资源的控制在20年代达到顶峰,而 后便无规则地但显著地下降。 到21世纪2O年代,即距达到该顶峰1O0年 之后,西方将可能控制世界版图的约 24%(顶 峰时曾达到49%),世界人口的10%(顶峰时 为48%)和社会动员人口的15%-20%,世界 经济产值的大约30%(顶峰时可能为70%), 制造业产值的 25%(顶峰时为 84%),以及 全球兵力的不到 10%(顶峰时为 45%)。 西方的衰落和其他权力中心的兴起正在促进非西 方文化的复兴进程。

亨廷顿“文明冲突论”评析

亨廷顿“文明冲突论”评析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自问世至今已有十多年的时间。

从1993年《文明的冲突?》一文发表到《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的出版,亨廷顿对他关于“文明的冲突”的论断完成了一个系统的阐述。

他的理论从一开始就在学术界引起极大的争议,并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不断掀起讨论的热潮。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是对冷战后世界政治局势的一种分析和预测。

他把“文明的冲突”作为理解后冷战时代世界局势的范式,认为冷战后世界范围的冲突将主要是不同文明间的冲突,文化或文明将成为国际上合作或分裂的基础。

学者们从国际关系的角度对“文明冲突论”作了大量的研究,部分学者则针对文化之间是否只有冲突、文化冲突的实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于“文明冲突”的争论似乎已经过了它的热议期,那么,现在再来谈论或分析“文明冲突论”是否还有价值?笔者认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发展,全球化已由经济领域向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延伸,文化的全球化也进入理论研究的视野,全球化时代各种文化的冲突与共生问题成为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文明冲突论”作为一种代表性的理论观点,对其进一步分析研究对于深化认识文化全球化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本文试从全球化的角度对亨廷顿“文明的冲突”理论进行剖析,以期深化对这一全球化文化理论的认识。

一、“文明冲突论”的背景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的前言中,亨廷顿就明确指出:“这本书不是也不打算成为一本社会科学著作,而是要对冷战之后全球政治的演变作出解释。

它渴望提出一个对于学者有意义的和对于决策者有用的看待全球政治的框架或范式。

”①因此,冷战的结束是学界关于“文明冲突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时代背景。

随着1989年柏林墙的拆除和1991年苏联的解体,持续近半个世纪之久的冷战结束了,覆盖全球的东西方对抗终止了。

战后国际关系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后冷战时代”成为当时人们描述冷战后世界最常用的词汇。

“文明冲突论”即是亨廷顿对后冷战时代世界局势的分析与预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明冲突论马景阳2130206一、文明冲突论产生的背景和内容冷战的结束使得原来为其所掩盖的问题和矛盾,如民族矛盾、宗教矛盾、边界纠纷、难民流动、恐怖主义等等凸显甚至爆发出来,成为影响世界安全的重要因素。

世界处于变化之中,面对这一变化带来的不安与挑战,人们需要为自己和社会寻找方向。

如何认识当前的世界,把握国际关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成为政界和学界思考的主题之一。

国际关系界的学者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种理论层出不穷。

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即为其中突出的一种观点。

塞缪尔*亨廷顿系美国哈佛大学阿尔伯特*魏斯赫德三世学院教授,该校奥林战略研究所主任,哈佛国际和地区问题研究所所长,美国政治学会会长,曾担任卡特时代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主任,为当时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的左右手,并经常担任美国国务院、国防部、中央情报局等部角色,政治上,他以保守出名,曾因支持越南战争及卷入诸多中央情报局研究项目等原因,一度被人斥为“疯狗”。

学术上,他以当代马基雅维里自诩,一向以提出极具争议的观点或理论而闻名于学术界。

他的十多种学术著作大多探讨当代重大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等领域的理论问题,在学术上颇多建树。

亨廷顿1993年在美国《外交》杂志夏季号发表《文明的冲突?》,1993年底又在该杂志的冬季号上发表《不是文明又是什么?》的文章,并于1996年出版《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从而较为系统地提出并论证了自己的“文明的冲突”的世界范式。

从他的《文明的冲突?》问世之日起在全世界引起了广泛的论争,以至于被视为1947年乔治坎南在《苏联行动的根源》中提出遏制战略以来在外交理论界引起反映最强烈,争论最多的文章。

亨廷顿提出,世界正面临混乱,产生这种混乱和纷争的原因,如果不是基于文明上分歧的因素,那究竟会是什么呢?他认为,文明的冲突作为世界政治的核心因素正在取代冷战时代的意识形态;文明的模式比其他任何模式更能准确地解释世界上发生的变化。

在这基础上,亨廷顿将当今世界的主要文明分为西方(基督教)文明、儒家文明、伊斯兰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斯拉夫--东正教文明、拉丁美洲文明,还可能有非洲文明。

他断言,目前儒教和伊斯兰教正在进行合作,从而对西方的利益、价值观和权力提出了挑战。

为此,他建议美国政府应当联合同类文明,打击儒教和伊斯兰教,遏制异类文明的挑战文明冲突论,迎合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的利益,有助于消除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在冷战后出现的迷茫感。

因此,其具有存在的意义与土壤。

纵观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主要有三个核心论点贯穿始终:1. 未来世界的政治划分将以文明为主要分界线,文明冲突将取代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矛盾成为未来世界的基本矛盾。

2. 西方与非西方国家之间的冲突将成为未来世界的主要矛盾。

3. 西方政府应着重警惕伊斯兰世界,防备伊斯兰世界同儒教国家结成联合阵线的可能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目的是想成为后冷战时代的乔治·凯南,为美国新时代的外交行动提供指南,但是此论具有很强的冷战意识。

此种意识必须为美国找些敌人,树立靶子,这样可以增强本国和西方国家间的凝聚力,维持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

二、国内外学者对于“文明冲突论”的研究现状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论文主要是政论文章而不是学术文章。

它在各国新闻舆论界和政界所激起的政治反响,也超过了它所引起的学术思考。

甚至可以用群起而攻之来形容亨廷顿的论文所引起的反弹。

就美国来说,从总统到驻外大使的众多官员,都在不同场合、以不同方式否认与“文明冲突论”观点有任何牵连,或者直接批评这种观点。

其中缘由很容易理解:如果公开赞同亨廷顿的观点,就等于把伊斯兰文明圈和儒教文明圈预设为美国的战略敌人,而美国领导人从维护自己利益出发,绝不愿意把那么多的国家推到自己的政治对立面上去。

美国的国际政治学者,也几乎是异口同声的对亨廷顿的理论进行口诛笔伐。

亨廷顿根据自己的文明冲突预言提出的政策建议,其实并没有新的东西,都是美国已经在做的事,但很多事情往往是只能做不能说的。

国内不少学者对亨氏的所谓文明冲突论也发表了严肃的评论:刘靖华:《冷战后世界冲突问题---评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也持类似的看法。

他认为,亨廷顿用文明的冲突消解了国际政治的利益对抗的真实含义,但实际上,冷战后的世界仍旧是一个多极经济利益和权力关系动态平衡的世界。

当这一关系失衡乃至严重崩坏,社会就会产生冲突乃至战争。

道义、宗教甚或文明都将退为经济利益及权力平衡关系这一巨大现实力量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背景。

王逸舟认为,总体上看,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国际政治仍然会以国家之间关系及其同国际组织的关系为中轴,种族的、民族的、文明的差异只会使主权国家产生更多的裂变而不是使其消亡。

从这个意义上讲,文明间的冲突不会超过、盖住或压倒由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或实际的经济、政治利益决定的国家间和地区间冲突王缉思在其著述《文明冲突论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文明冲突--论战述评》等文中认为,对价值观和宗教信仰的追求,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对物质利益和资源的争夺,都是世界政治的动力。

国家范式主张国家行为的根源是利益、权力因素,而文明冲突范式则认为是文明(文化)因素。

这里确实存在着亨廷顿所说的人为地制造了国家与文明的毫不相干的对立。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范式首先针对的是从国家利益角度观察国际关系的传统范式,其初衷是想以文明冲突范式取代冷战时代意识形态强烈的两霸相争范,突出冷战后文明(文化)因素相对于经济利益和意识形态的重要性。

文明冲突范式本身是对国家范式的批评和替代,但却并不排斥国家在当今世界舞台的重要作用,并不否定利益政治的本质。

倪世雄也认为: 文明冲突论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冷战国际关系变化及特点的新视角中国学者的观点则大致可概括成以下几点:1. 当今世界以及未来世界的矛盾冲突,起决定因素的仍然是经济利益,而不是思想意识形态因素。

经济利益直接关系着各民族国家和人群集团的生存与发展,并构成文明的物质基础。

2. 世界政治一体化的趋势加强了诸文明间的联系,除可能像亨廷顿所言,引起冲突外,也有可能加强了诸文明彼此间的了解与渗透,有助于缩小差异,消弭仇恨3. 就中国文化意识形态而言,儒教文明是不具有攻击性的,它主张“和为贵”,具有很大的包容性4.中东穆斯林世界当下远非是伊斯兰主义号角下的铁板一块,广义的伊斯兰教与政治意义上的穆斯林原教旨主义是不可混为一谈的。

当下美国与之对抗的是少部分原教旨主义极端势力,而不是作为信仰和生活方式的整个伊斯兰教。

我国大多数学者认为,亨廷顿教授的许多观点,特别是他研究国际政治的方法论,在学术上有其独到之处,并承认,亨氏所讨论的问题,在现实国际关系中,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具有重大潜在影响的问题,但同时强调,亨氏文明冲突论的结论有失偏颇,且有为美国当权者谋划称霸世界之嫌。

三、文明冲突论的现实意义冷战后,随着东欧巨变和前苏联解体,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一些政治家和学者欢欣鼓舞,认为从今往后天下太平,西方文明可以一统天下。

日裔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甚至提出了“历史终结论”,认为从此以后,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意识形态将一统天下。

在新的世纪,中华民族将再次崛起,但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亨廷顿就把中华文明列为西方文明的主要挑战者,美国的政治家和关注国际战略的学者也把中国视为对美国全球单极霸权构成挑战的最主要对手。

一个民族国家,要想成为在国际上有影响、有尊严的国家,就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文化,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古老的民族国家,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中断自己文明史的国家,中国人在历史上曾经创造了辉辱,领土被割占,主权被分割,财富被掠夺,人民遭屠戮。

民族文化自尊心几乎丧失殆尽,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甚嚣尘上。

因此,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怎样传承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怎样吸纳外来先进文化?怎样实现文化创新,增强我们的软实力?煌的文明。

但在近代,由于种种原因,中国不但落伍,而且受尽屈,怎样实现不同文明之间的和谐相处?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从而强化人民对民族国家的认同,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尤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今天的中国实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近些年来,中国的经济力量和政治影响迅速增长,“中国威胁论”等质疑中国崛起的杂音在西方政界、学界一直不绝于耳。

究其原因,绝不仅仅是出于对中国实力地位的担心,深层的根源包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后对西方价值观的挑战。

日本和其他一些亚洲国家是否以及能否现代化而不西化,并构成对西方的联合挑战,既是亨廷顿等政治谋士脑海中的疑团,也是美国决策者制定长期战略时无法回避的重要变量。

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中指出未来世界政治的主轴可能是西方和非西方的冲突,以及非西方文明对西方的权利和价值的回应;非西方国家做出回应的一种选择是发展自身的经济与军事力量,在保护固有价值和制度的同时,相互合作对抗西方。

四、文明的未来:文明的冲突or文明的共存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文明之间的关系总是存在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矛盾冲突,二是交流合作。

正是由于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使得人类的知识得到丰富,科技获得发展,社会得以进步,文明的程度不断提高。

整个人类文明史就是在各个文明的互动关系中发展的文明究竟何去何从呢?其实通过上文的论述,答案就已经很清楚了,文明的归属是共同存在下去,而且是应该并且能够和平地存在下去。

完全忽视文明在国际事务和冲突中的影响是错误的,但同样的,过于夸大文明对冲突的影响,将文明看作国际冲突最根本的促动力也是不正确的。

虽然世界上近年来的种种冲突使得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成为似乎可以广泛套用的理论根据,但人们应该看到,“大文化内部的认同冲突要远远多于大文化之间的认同冲突”。

透过文明的遮盖,人们应该能够发现,因权力、财富、分配不公以及大国不尊重小国引起的世界性冲突大大超过基督教、儒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冲突。

由此可见,文明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各文明之间的差异可能会助长、促进不和谐现象的产生并带来严峻的后果,另一方面,其间的共性有可能消弭分歧、弥合纷争。

文明的对话而并非文明的冲突才是世界现在乃至未来发展的真正前景。

古往今来,不同文明的群体,友好和睦的例子比比皆是、数不胜数。

只有当人们了解陌生的事物之后,才会减少甚至消除对其的陌生感,对话也变得更容易和自然。

因此文明的出路在于相互沟通、相互学习、相互包容、彼此共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