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时期的修辞学
修辞学争议点理论的发展历程

2023-11-10•修辞学争议点理论的起源•修辞学争议点理论的发展•修辞学争议点理论的演变•修辞学争议点理论的影响及贡献•修辞学争议点理论的未来发展及趋势目•总结录01修辞学争议点理论的起源古代修辞学的起源古希腊时期修辞学最初起源于古希腊,当时被广泛应用于公共演讲和辩论中。
罗马时期罗马修辞学家对古希腊修辞学进行了传承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修辞理论。
中世纪时期在中世纪,修辞学被引入到大学教育中,成为文学和哲学学科的一部分。
010302争议点理论的概念及特点概念争议点理论是指通过分析和研究争议点,来揭示修辞学的本质和规律。
特点具有系统性、动态性和开放性。
该理论强调对争议点的分类、分析和解决,以揭示修辞学的本质和规律。
同时,争议点理论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此外,争议点理论也强调开放性和包容性,吸纳不同学科和领域的观点和方法。
争议点理论在修辞学中的地位核心地位争议点理论在修辞学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是修辞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跨学科性争议点理论不仅适用于文学和语言学领域,也适用于其他学科和领域。
通过对争议点的分析和研究,可以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实践价值争议点理论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还具有实践价值。
在法律、政治、商业和教育等领域中,争议点理论都可以被广泛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01020302修辞学争议点理论的发展中世纪时期的争议点理论起源与背景中世纪欧洲修辞学发展迅速,争议点理论在这一时期开始萌芽。
学者们开始关注如何有效地传达信息、说服听众,并探讨背后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主要观点与思想中世纪修辞学强调使用例证、权威和逻辑推理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争议点理论则关注如何通过巧妙运用例证、故事和隐喻等手法,让听众更容易接受并认同某一观点。
影响与贡献中世纪修辞学的发展为后来的争议点理论提供了基础和指导方向。
同时,这一时期的学者们也开始认识到修辞学的道德和伦理问题,为后来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启示。
西方修辞学复兴视阈下的韦恩·布斯修辞理论研究

西方修辞学复兴视阈下的韦恩·布斯修辞理论研究纵观西方修辞思想史,修辞学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古典时期、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和二十世纪修辞学复兴时期,总体上呈现为螺旋式上升的趋势。
这段曲折而悠长的修辞学发展史,激发着后人产生新的智性感悟。
当代美国人文学者韦恩·布斯是二十世纪修辞学复兴时期的优秀代表人物之一,他致力于将修辞发展成一门能够指导一切交流活动的基础学科,在文学批评和修辞学领域都产生了里程碑式的影响。
国内关于布斯修辞理论的研究多集中在其成名之作《小说修辞学》中的几个概念上,尚无相对系统的相关研究著述。
因此,本文将聚焦于布斯的修辞和伦理批评理论,以其核心著作《小说修辞学》、《反讽修辞学》、《现代教条与同意修辞》、《批判性理解:多元批评的力量和局限》和《修辞的修辞:寻求有效交流》为个案研究样本,兼顾其它论著、论辩论文和相关的小品文,从布斯“一切叙事皆修辞”的修辞视角出发,将其著作置于西方修辞理论史和修辞复兴视域中,不断进行纵向和横向对比分析,抽丝剥茧地对布斯原典进行相对全面系统的探究,以期发现蕴含在其中的理论体系,为国内文学批评及修辞学发展开拓新视野。
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布斯修辞理论的核心为“同意修辞”、“信任/倾听修辞”、“双向理解”,这对反驳修辞复兴时期的现代教条、构建“良愿修辞”理论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布斯的“隐含作者/读者”和“可靠/不可靠叙述者”等概念则为理解阅读过程、阅读策略和修辞本质提供了新视角;其独创术语“共导”则为文学批评开辟了崭新的修辞伦理批评语境。
同时,本文还通过探讨布斯的修辞伦理批评观及其哲学思想的多元基源,进一步发现,从《小说修辞学》的“内在批评”到《小说伦理学》的“外在批评”,布斯对于修辞的关注是一以贯之。
其理论在继承亚里士多德、新亚里士多德学派及伯克理论的基础上,又有所超越,使其理论表征出由内而外的发展轨迹。
从学术史上看,布斯小说修辞理论对小说修辞和文学批评理论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二十世纪修辞复兴的大环境下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修辞学“争议点”理论的发展历程

理论提出者及其观点
亚里士多德:提出修辞学是研究如何说服他人的学问 西塞罗:强调修辞学的实用性,认为修辞学是政治家的必备技能 昆体良:提出修辞学的五个要素:发明、安排、风格、记忆、表达 贺拉斯:强调修辞学的艺术性,认为修辞学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手段
理论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古希腊时期:修辞学作为一门学科开始形成,主要关注演讲和辩论技巧
跨学科的研究领域
理论发展的影响
修辞学争议点 理论的发展, 推动了修辞学 的研究向更深
层次发展。
修辞学争议点 理论的发展, 使得修辞学研 究更加注重实
践和应用。
修辞学争议点 理论的发展, 促进了修辞学 与其他学科的
交叉融合。
修辞学争议点 理论的发展, 为修辞学研究 提供了新的视
角和方法。
修辞学“争议点”理论的演 变
中世纪:修辞学在欧洲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文学和哲学的重要组成部 分
文艺复兴时期:修辞学在欧洲重新受到重视,成为人文主义教育的重要 内容
18世纪:修辞学在欧洲开始受到批判,被视为一种虚假的、欺骗性的语 言技巧
20世纪:修辞学在美国得到重新审视,被视为一种有效的沟通和说服手 段
当代:修辞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关注,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语言和文 化现象
当代修辞学阶段:20世 纪至今,主要关注跨文化 交流、多媒体修辞和修辞 伦理等议题
理论的发展过程
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提出修辞学,强调修辞在演讲中的作用 中世纪:修辞学被忽视,被视为“诡辩” 文艺复兴时期:修辞学重新受到重视,成为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18世纪:修辞学被批评为“虚假”和“欺骗”,受到理性主义的挑战 19世纪:修辞学被重新定义,强调其作为语言艺术的重要性 20世纪:修辞学在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成为
修辞学研究概况

修辞学研究概况修辞学是一门研究修辞手法和修辞效果的学科,旨在通过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提高语言表达的艺术性和效果。
修辞学的研究对象涵盖了语言的各个层面,从词汇和句法到篇章结构和整体意义。
本文将对修辞学的研究概况进行探讨,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修辞学的原理和方法。
一、修辞学的起源和发展修辞学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时期,当时的修辞学主要研究演讲艺术和说服技巧。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将修辞学定义为“说服力的艺术”,强调通过语言运用来达到说服他人的目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修辞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在欧洲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修辞学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推进,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修辞理论和方法。
二、修辞学的基本概念1. 修辞手法:修辞学研究的核心是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和效果。
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隐喻、夸张、反问、排比等,它们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有力和富有感染力。
2. 修辞效果:修辞学关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修辞效果,即修辞手法对读者或听众的心理和情感产生的影响。
修辞效果可以是情感共鸣、思维启发、说服力增强等,它们使语言更具有影响力和感染力。
3. 修辞分析:修辞学研究的方法之一是修辞分析,即通过对语言文本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解读,揭示其中的修辞手法和修辞效果。
修辞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也可以用于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修辞学的应用领域修辞学的研究成果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领域:1. 文学创作:修辞学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工具和技巧。
作家可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表现力,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作品的内涵。
2. 广告和宣传:修辞学在广告和宣传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广告商和宣传者可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购买欲望。
3. 政治演讲:修辞学对政治演讲具有重要影响。
演讲者可以通过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来增强演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从而更好地传达自己的观点和目标。
修辞史

2.1 古典修辞学(公元前5世纪—公元后5世纪)2.1.1 古希腊与古希腊的民主古希腊是当今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民主、哲学、占星学、生物学、数学、物理学、剧院,这些只是其贡献的一部分。
像柏拉图、苏格拉底、毕达哥拉斯、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哲人的思想至今仍是高校课程。
古希腊人(主要是雅典人)是一个独特的民族,他们信奉在法律约束的范围内每个人都是自由的。
古希腊成就的基础是人文主义。
古希腊强调个人价值、个人重要性和个人尊严。
古希腊的民主制度机构有执政官、十将军委员会、五百人会议和公民大会,体现了民主制的特点:平民政体、权力制约、法律至上和公民意识。
古希腊人创造了政治自由,直接民主。
古希腊的民主为其思想开放、学术自由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2.1.2 诡辩家与其修辞的实践公元前5世纪,由于对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希腊出现了教师阶层,被称为诡辩家。
与其说他们是一个流派,不如说是一个专业的阶层,他们遍布希腊,而且出现了行业竞争。
教育求真知,但大多数诡辩家体现的是虚假学习,仅仅为了政治成功而已。
诡辩家们游历希腊,到处讲学,广收门徒,积极辩论。
他们为此收取高额费用。
事实上,他们开古希腊教育收费之先河。
诡辩家不是哲学家。
他们会教授任何一门受欢迎的课程。
话题涵盖修辞、政治、语法、词源学、历史、物理和数学。
初期他们被看作高尚的老师,因为他们教人们如何为国家作出贡献。
普罗泰格拉,成名于公元前445年,被看做第一个诡辩家。
继他之后,高尔吉亚、普罗狄克斯、希庇亚斯相继闻名。
不论他们出现在哪里,尤其是雅典,他们总是收到热诚的欢迎,人们成群地听他们讲学,甚至伯里克利、欧里庇得斯和苏格拉底也都曾追随过他们。
当时希腊有才能的人都想当政治家,因此诡辩家大都集中于教修辞。
接受训练的年轻的政客目标就是说服群众相信他们所说的一切。
追求真理并不是至高的。
结果,诡辩家们承担着提供任何学科的辩论,证明任何立场的任务。
他们吹嘘着自己好坏不分、黑白颠倒的能力。
修辞 逻辑 西方自由 五艺

修辞逻辑西方自由五艺修辞能力是西方修辞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修辞能力虽耳熟能详,但现有研究中却鲜见对修辞能力核心要素的构建。
修辞能力一般被视作修辞者的一种内在属性,是修辞者为履行修辞任务必须具备的各种具体能力的总和,因而其包含的内涵较丰富。
鉴于此,为提炼修辞能力的内涵,本文将基于西方修辞学发展历程中的两个重要阶段——古典修辞学与新修辞学,尝试从修辞的定义出发厘定修辞能力。
依据修辞的概念范畴可知,修辞者、修辞对象、修辞情境、修辞策略与修辞目的是界定修辞能力的重要因素。
笔者在界定古典修辞学与新修辞学视域下修辞能力概念的基础上,归纳出修辞能力的基本概念,认为把握修辞能力的概念对促进外语能力以及国家修辞能力研究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引言修辞能力作为西方修辞学领域的基本概念,伴随西方修辞学的发展已具备一定程度的学理积淀。
早在西方古典修辞学时期,《论言说者》等古典修辞学家就曾直接或间接论及修辞能力,Aristotle(1954:24)关于“修辞是在每一件事上发现可用的劝说手段的能力”的论述明确将修辞能力与修辞概念紧密关联,为修辞能力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美国传播学会(NCA)前会长Sproule在西方古典修辞学知识谱系下依托亚氏理论对修辞能力的表现形式进行的探索较具开拓性。
近年来,随着修辞学与交际学的交叉发展,学界对修辞能力与交际能力的研究逐渐呈交融趋势。
此类研究的重要特点是将修辞能力视作交际能力或者将两者交替使用。
另外,目前研究中,修辞能力的研究内容多涉及演说、论辩能力等。
将修辞能力视作演说能力,探讨了后现代主义背景下演说能力的具体表现形式。
将修辞能力界定为在一定的语境中生成论题,调用多种学科知识形成理性的论辩,将论辩用最有效的顺序组织起来,并且以能被他人接受的方式传递出去,劝说他人并最终导引行动的能力。
该定义凸显了修辞能力的“论辩”特征。
修辞能力虽耳熟能详,但现有研究中鲜见对修辞能力核心要素的构建。
修辞教学的发展历程

修辞教学的发展历程修辞教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发展并演变出不同的形式和方法。
以下是修辞教学的发展历程的概述:古希腊时期:修辞教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
在这个时期,修辞学被视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说服和辩论技巧。
当时的教育系统强调演讲和辩论的重要性,修辞学成为其中的核心内容。
当时的最重要的修辞教材是伊索的寓言和色诺芬的修辞学手册,这些作品对修辞的定义和技巧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中世纪时期:修辞学在中世纪时期逐渐衰落。
由于宗教教育的主导地位,修辞学的重要性减弱,取而代之的是神学和哲学的学习。
然而,在12世纪的学者彼特鲁斯·拉米斯(Peter Ramus)的努力下,修辞学重新获得了重要性。
他试图将修辞学与语法和逻辑相结合,提出了一种新的修辞教学方法。
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时期是修辞教学的重要时期。
一方面,人文主义运动的兴起使修辞学重新获得了关注。
人文主义者强调修辞学的价值,并将其与语言、文学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联系在一起。
另一方面,伴随着印刷术的发明,修辞学的教学材料开始广泛传播。
培根(Francis Bacon)和休谟(David Hume)等知名哲学家也对修辞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教学。
现代时期:在现代时期,修辞教学逐渐融入到学校的语言和文学课程中。
学生通过分析文本、撰写文章和演讲来提高他们的修辞能力。
随着语言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修辞教学逐渐结合这些学科,引入更科学的方法和理论。
当代时期: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修辞教学正逐渐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新媒体的出现为修辞教学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方法。
同时,修辞教学也更加强调实际应用和实践,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修辞技巧的能力。
综上所述,修辞教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古希腊时期的起源、中世纪的沉寂、文艺复兴的复兴、现代时期的整合和当代时期的应用。
不同历史时期和研究领域的贡献使修辞教学得以发展,不断以更好的方式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修辞能力。
简述修辞学发展史

修辞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有效运用语言来表达思想和感情的学科。
它涵盖了修辞技巧和修辞手法的研究,以及修辞语言在不同文体中的应用。
修辞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不同时期的演变和发展,以下将简要介绍修辞学的发展史。
古代修辞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在古希腊,修辞学主要由哲学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等人开创。
他们对辩论、演讲和即兴演讲等技巧进行了研究,并将其系统化为修辞学。
例如,苏格拉底注重逻辑推理和对话,柏拉图则强调演讲技巧和说服力。
古希腊的修辞学对后来的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古罗马时期,修辞学继续发展,并且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最具代表性的学者是伦毕修斯和恺撒。
伦毕修斯在他的作品《修辞学》中系统地阐释了修辞学的理论和实践,并提出了称为“三艺术”的演讲技巧。
这三艺术包括纲目(inventio)、安排(dispositio)和文风(elocutio),分别指辩论的主题选择、组织结构和语言风格。
恺撒则在政治演讲中成功地运用修辞技巧,成为了一位杰出的演说家。
中世纪修辞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修辞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由于此时的学术环境主要由宗教教育主导,修辞学主要用于讲道和祭坛演讲。
在这一时期,修辞学被赋予了更多的宗教内涵,成为神学的一部分。
修辞学家奥古斯丁在他的著作中探讨了信仰和语言的关系,并认为有效的修辞应该以信仰为基础。
文艺复兴时期是修辞学的重要发展阶段。
该时期的学者对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修辞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新的理论观点。
遵循古典传统,修辞学家理解修辞技巧为一种美学表达形式。
先驱者之一是培根,他在修辞学方面的贡献被认为是开创性的,并对后来的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现代修辞学在19世纪初期发展起来,并开始从学科边缘融入到教育体系中。
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英国和美国的学者致力于修辞学的实践和理论的研究。
他们开创了现代修辞学的某些方面,例如演讲技巧、写作技巧和论证的方法。
约翰·奥斯汀、理查德·惠勒爵士和恩德尔·洛克等学者都对这一学科做出了重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Rhetoric in the Renaissance (15th— 16th c.)
2 The Renaissance
定义:the intellectual and economic changes that occurred in Europe from the fourteenth through the sixteenth centuries.
延伸:It is an age in which artistic, social, scientific, and political thought turned in new directions.
3 Rhetoric in the Renaissance
文艺复兴时期修辞学的发展概况:
1) Major texts by Cicero and Quintilian were recovered.
Cicero和Quintilian的主要思想及理论(五艺说)重新登上修辞学的舞台:
转ppt4
2) A proliferation of rhetorics appeared in many rhetoricians’ English publications.
It was following classical models but written in the vernacular.
新兴的修辞出现在很多作品中,它来源于传统的修辞模式却运用通俗的语言来展示。
3) Sister Miriam Joseph divided Renaissance rhetoricians into three groups.
修辞学家的分类:
转ppt5
4 回顾:The Theory of “Five Arts”(“Five Canons”) (课本:pp27-29)
—invention
—arrangement
—style
—memory
—delivery
五艺(无准则)理论:
—发现(通过考虑人物、事件、何时、何地、怎样和原因找到站得住脚的论点)
—组织(如何有效地组织证据)
—风格(如何措辞和组织语句)
—记忆(如何通过有效的记忆手段让观众对演讲记忆深刻的艺术)
—演说(包括演说者的姿势、音调、手势和面部表情)
5 Three groups of Renaissance rhetoricians:
The traditionalists 传统派
The figurists 修辞格派
The Ramists 拉米斯派(分流派)
The differences among them center on whether they viewed the topics of invention as belonging to rhetoric, to logic, or to both.
6 The traditionalists
1) Appreciate the importance of all five arts of rhetoric支持“五艺”说,赞同修辞的全部五项
功能
2) 代表人物及作品:
Two prominent traditionalists: Desiderius Erasmus and Thomas Wilson:
Erasmus published his book De Copia in 1512, teaching and encouraging students to invent subjects in various ways and express the same argument in a variety of styles.
Thomas Wilson published his book Arte of Rhetorique in 1553, which presents the whole classical tradition in its five parts. It reintroduces a discussion of memory and delivery.
7 The figurists
1) Subordinated logic to rhetoric认为逻辑从属于修辞学
2)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style强调风格(如何措辞和组织语句)的重要性
3) 代表人物及作品:
George Puttenham’s The Arte of English Poesie (1589), which treats 107 figures, and Henry Peacham’s The Garden of Eloquence (1577), which catalogues 184 figures, are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s of this tradition.
8 The Ramists
1) Subordinated rhetoric to logic认为修辞从属于逻辑
2) Divorced invention and arrangement from rhetoric and assigned them to logic. Thus, rhetoric under the Ramist scheme is left to deal with style, memory, and delivery.
将“五艺”中的“发现”与“组织”从修辞中分离出,归类到逻辑。
因此,在拉米斯学派的体制中,修辞对应的仅仅是“风格”、“记忆”与“演说”。
3) 代表人物及作品:Peter Ramus’ Institutiones Oratoriae
(补充资料:文艺复兴时期,当时三大修辞学派之一的拉米斯把觅材取材、构思布局划归为逻辑学,而只把文体风格、记忆和讲演技巧认作是修辞学的研究内容。
所以拉米斯派也叫分流派。
由此,修辞这个概念的外延有所缩小。
修辞也与逻辑论证分道扬镳。
)
9 “copia”——Renaissance rhetoricians’ major concern
Copia means——“plenty” or “abundance”, it refers not only to various techniques for embellishing the argument, but also to many ways in which arguments could be invented.
文艺复兴时期的修辞学强调丰富性,它所指的不仅仅是论述技巧的多样化,也指立论角度的多样化。
The poets and prose writers who studied these techniques produced a literature as rich in imagery and sound patterns as it was thoughtful and deeply rooted in logic.
这一时期的诗人和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非常形象而有张力,同时又具备严密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