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暴力与攻击性..

合集下载

青少年媒体暴力与校园暴力的关系

青少年媒体暴力与校园暴力的关系

青少年媒体暴力与校园暴力的关系近年来,随着媒体的快速发展,青少年对于媒体的接触日益增多。

然而,媒体中存在的暴力内容是否对青少年产生了负面影响,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特别是在校园暴力频发的背景下,人们更加关注青少年媒体暴力与校园暴力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媒体暴力与校园暴力之间的联系,并提供一些措施来应对这一问题。

首先,媒体暴力的定义和表现形式需要明确。

媒体暴力指的是媒体中对暴力行为的展示和描述,包括电影、电视剧、游戏、音乐和互联网等媒体形式。

媒体暴力常常表现为暴力场景的描绘,暴力行为的赞美和模仿,以及对暴力事件的大肆渲染等。

这样的媒体暴力内容容易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导致他们对暴力的接受和模仿。

其次,媒体暴力与校园暴力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关联。

青少年作为社会中较为脆弱的群体,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而媒体暴力作为外界的一种因素,往往会对青少年的价值观、行为模式和情绪状态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长期接触媒体暴力的青少年更容易表现出攻击性行为、暴力倾向,甚至参与校园暴力事件。

另一方面,校园暴力是指在学校或其周边环境中发生的一系列暴力行为。

校园暴力往往是源于对权力、地位、资源的争夺,也可能是受到家庭和社会背景等复杂因素的影响。

青少年媒体暴力与校园暴力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青少年长期接触媒体暴力,产生的暴力倾向会进一步引发和强化校园暴力。

在处理青少年媒体暴力与校园暴力的关系时,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引导青少年主动选择优质的媒体内容,并教育他们正确评估和抵制媒体暴力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其次,媒体应该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减少暴力内容的传播和渲染。

媒体机构应该加强自律,制定相关规范,避免媒体暴力对青少年的潜在伤害。

此外,社会各界也应该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来应对青少年媒体暴力与校园暴力问题。

政府可以加强对媒体产业的监管,推出更加严格的法规和标准,以减少媒体暴力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2024年媒介暴力对青少年影响的实证研究》范文

《2024年媒介暴力对青少年影响的实证研究》范文

《媒介暴力对青少年影响的实证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媒介暴力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特别是在青少年群体中,媒介暴力的影响日益显现,对他们的心理健康、行为习惯以及社会认知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深入探讨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以期为相关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媒介暴力主要指通过电视、电影、网络、游戏等媒介传播的暴力内容。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其认知、情感和行为模式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因此,研究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对于预防和减少青少年暴力行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观察和数据分析等手段,对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

具体而言,我们选择了若干所中学进行抽样调查,收集了大量关于青少年媒介使用、媒介暴力接触、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数据。

四、实证研究结果1. 媒介使用情况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每天平均使用媒介的时间较长,其中以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为主。

在接触的媒介内容中,网络游戏、电影、电视剧等含有暴力元素的媒介内容较为普遍。

2. 媒介暴力接触情况研究发现,大部分青少年曾接触过媒介暴力内容,其中以网络游戏和电影最为常见。

接触媒介暴力的频率和程度与青少年的年龄、性别、家庭环境等因素有关。

3. 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1)心理健康方面:长期接触媒介暴力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暴躁等情绪问题,甚至可能导致心理疾病。

(2)行为习惯方面:媒介暴力可能使青少年产生模仿暴力行为的倾向,导致攻击性行为增加。

此外,过度使用电子设备也可能影响青少年的社交能力和运动习惯。

(3)社会认知方面:媒介暴力可能使青少年对社会的认知产生偏差,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从而影响其价值观的形成。

五、讨论与建议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媒介素质教育:学校和家庭应加强对青少年的媒介素质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媒介暴力的危害,提高抵制暴力内容的能力。

暴力与攻击性

暴力与攻击性



1、媒体暴力对攻击性的影响

第一,从总体情况来看,除了常规学习生活之外,青少年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 看电影/电视节目以及玩视频/电子游戏上,而进行休闲性阅读的时间却相对 较少。 第二,中小学生玩视频/电子游戏的比例较高。 第三,对于电视节目、电影和视频/电子游戏三类媒体,青少年普遍存在低到 中等程度的暴力偏好,尤其是视频/电子游戏的暴力偏好程度最高。 第四,接触暴力媒体量与攻击行为之间存在正相关。



实验流程
给每组呈现相应的启动刺激材料

给被试呈现内隐测试问卷,测试言语、攻击图片和控制组对被试内隐攻击性的启动作用。


数据分析
内隐言语攻击的三因素方差分析 内隐身体攻击的三因素方差分析
.
结果

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刺激材料对青少年的内隐言语攻击性和内隐身体攻击性的 启动效应差异显著。在接受攻击性材料的启动后,青少年的内隐攻击性显著提高。
3、暴力游戏对攻击倾向的影响

Huesmann (2010)发现暴力视频游戏能够增加个体的攻击性认知;
Saleem, Anderson和 Gentile (2012)发现暴力游戏对被试敌意情感的影响超过中性游戏 和亲社会游戏;

Anderson 等人(2010)的元分析研究表明暴力视频游戏助长了个体的攻击行为、攻击性认 知和攻击性情感, 并抑制其同情与亲社会行为;



张学民,李茂,宋艳,李永娜,魏柳青.(2009).暴力游戏中射杀动作和血腥成分对玩家和观看者攻击 倾向的影响.心理学报.41(12),1228-1236.
THANKS
谢 谢 聆 听
暴力与攻击性
小组成员:葛妙双、郑圣阳、何涛、陈伊苒

社会化影响老百姓戾气过重的社会问题

社会化影响老百姓戾气过重的社会问题

社会化影响老百姓戾气过重的社会问题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交流的加速,社会化对人们行为和心理状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然而,与社会化的进步相伴随的是老百姓普遍存在的戾气过重的社会问题。

本文将探讨社会化对老百姓戾气过重的原因以及相关的社会影响,并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建议。

一、社会化对老百姓戾气过重的原因1. 媒体暴力现代媒体如电视、电影、互联网等大量传播暴力场景和情节。

人们频繁接触到这些暴力元素,导致他们的情绪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增加了攻击性和戾气。

2. 竞争压力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压力,无论是在工作、学习还是生活中。

这种竞争压力导致人们变得焦躁和不耐烦,进而表现出戾气。

3. 社交媒体的负面影响社交媒体的普及使人们更容易接触到负面评论和攻击性言论。

由于互联网的匿名性,人们可以在社交媒体上匿名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这种负面言论引发了社交冲突和争议,进而加剧了老百姓的戾气。

二、社会化对老百姓戾气过重的社会影响1. 家庭关系紧张老百姓的戾气会对家庭关系造成负面影响。

戾气过重的人往往对家人发脾气、斥责甚至动手,导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紧张,甚至破裂。

2. 社会和谐受损当人们的戾气超过一定程度时,社会和谐将受到威胁。

老百姓之间可能发生冲突、争吵甚至暴力事件,破坏了社会的稳定与进步。

3. 心理健康问题长期处于紧张和愤怒状态的老百姓容易患上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症、抑郁症等。

这些心理问题不仅对个人造成困扰,也对整个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三、解决老百姓戾气过重的建议1. 加强媒体管理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政策,加强对媒体的管理,限制暴力内容的传播。

此外,家长和个人也应该在媒体选择上更加慎重,尽量避免暴力元素的干扰。

2. 建立健康的竞争文化政府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推动健康的竞争文化。

通过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建立公平竞争的机制,提高人们的素质和能力,减少竞争带来的负面影响。

3. 引导正面社交媒体使用政府、社会和个人应该共同努力,引导人们正确地使用社交媒体。

初中生如何正确应对社交媒体的网络暴力问题

初中生如何正确应对社交媒体的网络暴力问题

初中生如何正确应对社交媒体的网络暴力问题社交媒体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使得信息传播更加快捷和广泛。

然而,社交媒体也给社会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其中网络暴力问题尤为突出。

针对初中生面临的这一困境,本文将探讨如何正确应对社交媒体的网络暴力问题,并提出一些实用的建议。

一、认识网络暴力的危害网络暴力是指通过社交媒体渠道传播、发布具有攻击性、歧视性或侮辱性内容,对他人进行精神或心理上的伤害。

对于初中生来说,网络暴力可能导致自尊心受损、心理压力增加,进而影响学习和生活等方面。

因此,我们需要充分认识网络暴力的危害,正确认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才能更好的应对。

二、正确使用社交媒体平台1. 确保个人信息的安全:初中生应当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不要随意泄露。

不将个人资料发布到公开的社交媒体平台上,避免被陌生人利用。

2. 设定隐私设置:学生们可以将自己的社交媒体设置为私密模式,只允许亲朋好友查看和互动。

这样可以有效减少陌生人对个人信息的获取,并且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3. 避免与陌生人聊天:不要随意添加陌生人为好友。

如果一些陌生人向你发送消息申请,不要随便回应,以免引发不必要的冲突。

4. 分辨虚假信息:学会识别虚假信息,切勿随意相信或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

在遇到可疑信息时,及时与家长或老师取得联系,寻求帮助和指导。

三、维护网络道德和公序良俗1. 尊重他人的意见:每个人的观点和表达方式都可能存在差异,初中生要尊重他人的立场,不要轻易发表有侮辱、攻击或歧视性质的言论。

2. 避免加入网络暴力话题:不要主动加入或炒作争议话题,避免成为网络暴力的传播者和受害者。

3. 认真对待他人的抱怨和指责:如果别人对你的言论有问题或者向你发表抱怨和指责,要冷静面对,理性回应,不要陷入争吵,更不要进行人身攻击。

四、积极寻求帮助和支持1. 寻求家长或老师的帮助:家长和老师是初中生最亲近的人,有着丰富的人生经验,可以给出准确有效的建议。

如果遇到网络暴力问题,不要内心承受,要及时与家长或老师沟通,寻求他们的帮助和支持。

社交媒体是否会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辩论辩题

社交媒体是否会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辩论辩题

社交媒体是否会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辩论辩题正方观点,社交媒体会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

首先,社交媒体上存在大量的不良信息和负面内容,如暴力、色情、恐怖等,这些内容容易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据美国心理协会的调查显示,青少年在社交媒体上接触到的负面信息会增加其攻击性和暴力倾向。

其次,社交媒体上存在大量的虚假信息和谣言,青少年容易被误导和欺骗。

比如,2016年美国大选期间,社交媒体上就出现了大量虚假信息,这些信息对青少年的政治认知和判断能力造成了负面影响。

再者,社交媒体的使用容易让青少年沉迷其中,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据调查,青少年在社交媒体上花费的时间越长,他们的学业成绩和社交能力就越差。

最后,许多名人也曾就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发表过看法。

比如,美国前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曾表示,“社交媒体使我们的孩子们更孤独,更焦虑,更不安全。

”这也说明了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是客观存在的。

综上所述,社交媒体对青少年产生了不良影响,这一观点是站得住脚的。

反方观点,社交媒体不会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

首先,社交媒体可以帮助青少年扩大社交圈子,增加人际交往的机会。

通过社交媒体,青少年可以结识更多的朋友,拓展人脉,这对于他们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是有益的。

其次,社交媒体可以帮助青少年获取更多的信息和知识。

在社交媒体上,青少年可以了解到各种各样的新闻资讯、学术知识和文化信息,这有助于他们的学习和认知能力的提升。

再者,社交媒体可以帮助青少年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增强自我认同和自信心。

通过社交媒体,青少年可以分享自己的生活和感受,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支持,这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是有益的。

最后,有些名人也曾对社交媒体的积极影响进行过评价。

比如,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曾表示,“社交媒体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世界更加紧密。

”这说明了社交媒体也有一定的正面影响。

综上所述,社交媒体并不会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它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媒体暴力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

媒体暴力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

媒体暴力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媒体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通过电视、电影、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内容。

然而,随着媒体内容的多样化,儿童面临着来自媒体的潜在暴力影响。

本文将探讨媒体暴力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可能的解决办法。

首先,媒体对儿童的攻击行为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孩子们容易模仿他们在媒体中看到的行为,特别是暴力行为。

这可以通过角色塑造和暴力描绘来实现。

例如,一些儿童节目和游戏中常常有人物之间的激烈打斗和暴力冲突。

年幼的孩子可能会模仿这些行为,将其当作一种解决问题或交际方式。

这种模仿行为可能导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对同伴或其他人产生攻击性行为。

其次,媒体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也涉及到观众的情感反应。

许多媒体内容包含令人不愉快的暴力场景,如恐怖电影、犯罪纪实片等。

当儿童接触到这些内容时,他们可能会感到不安和恐惧。

这可能导致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负面情绪,甚至产生攻击性行为。

他们可能试图通过模仿媒体中的暴力行为来应对自己的负面情绪,进而加剧了攻击行为的发生。

媒体暴力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也与儿童的价值观和道德发展有关。

媒体内容往往以暴力行为为卖点,追求刺激和娱乐效果。

这可能让儿童误以为暴力是一种正常和可接受的行为方式。

他们可能对道德规范和价值观产生困惑,而丧失了对非暴力解决问题的信念。

这种困惑很可能导致他们在与人交往时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面对媒体暴力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有一些解决办法可以采取。

首先,家长和监护人应该充分意识到媒体对儿童的影响,并为他们提供正确的引导。

他们可以选择适合儿童观看的内容,并与儿童一起讨论媒体中出现的暴力行为。

通过引导他们理解暴力背后的负面后果,在他们面临媒体内容时提供正确的解读和反思。

其次,教育机构应该加强对儿童的媒体素养教育。

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媒体文化课程,教授他们如何正确看待和理解媒体内容。

应对网络言论暴力和仇恨言论的措施

应对网络言论暴力和仇恨言论的措施

应对网络言论暴力和仇恨言论的措施网络言论暴力和仇恨言论的存在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面对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应对,并维护一个和谐、友好的网络环境。

首先,教育是解决网络言论暴力问题的重要途径。

学校和家庭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和言论意识。

学生需要明白,在网络空间中,每个人都应该要尊重他人的权益和尊严,不以伤害和恶意言辞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此外,学校可以加强对网络言论暴力和仇恨言论的课程设置,探讨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和道德意识。

其次,社交媒体平台和网络服务提供商也承担着责任。

他们应该建立起严格的审核制度,针对暴力和仇恨言论设立明确的标准,加强对用户的监测和管理。

执法机关和相关部门也应该采取行动,加大对网络暴力和仇恨言论的打击力度,必要时采取法律手段追究责任。

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减少网络言论暴力的发生,更能够借此提醒用户,让他们意识到违法行为的后果。

此外,个人也要有自律意识和责任心。

每个上网用户都应该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在争论和冲突中保持冷静,不向他人发泄负面情绪或攻击性言辞。

如果有意见分歧,可以采用友好的沟通方式,进行理性的讨论,并尊重不同观点。

在发表言论时,要认真考虑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避免使用恶意、歧视和侮辱性的语言。

另外,媒体也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

媒体界可以通过宣传故事、实例和报道,向公众普及网络言论暴力和仇恨言论的危害,引起更多人的重视。

同时,媒体也应该认真履行社会责任,确保自身发布的言论不会引发任何冲突和仇恨,传递正能量。

最后,强化人们的法律意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保护网络安全和人身权益的法律法规必须得到切实的执行。

政府应该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和法规,明确网络言论暴力和仇恨言论的界定和处罚标准。

执法机关要加大力度,对违法行为进行打击和惩罚。

同时,公众也应该加强法律意识,自觉守法,监督他人的行为,如有必要,主动举报违法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媒体暴力接触问卷——视频游戏
媒体暴力接触问卷——暴力视频
未来研究展望



人格特质对媒体暴力与攻击性的调节作用将得 到进一步研究。(特质攻击性,神经质……) 媒体暴力与真实世界的攻击行为的关系将得到 更多研究。(校园欺负,青少年犯罪) 更多纵向研究用来探讨媒体暴力与攻击性的关 系。
参考文献

媒体暴力与攻击性
魏华
内容
1
以往研究综述
2
3 4
问题提出
研究设计
未来研究展望
研究综述:媒体暴力与攻击性

媒体暴力(电影,电视)与攻击性 媒体暴力的长期影响 相关研究,媒体暴力的接触(时间,暴力程度) 和个体攻击性的相关 媒体暴力的短期影响 实验室研究,接触暴力游戏后攻击性的变化 班杜拉:观察学习
网络成瘾者与攻击性网络游戏者的关系
网络成瘾者
攻击性网络游戏者
攻击性网络游戏成瘾者
媒体暴力与攻击性研究:生态化设计

生态化设计思路。 媒体暴力材料的选择,游戏情景的选择,研究 程序的设定。 真实攻击行为的测量。
研究一:网络暴力视频游戏对玩家攻击性的影响



被试:有一定游戏历史,和稳定游戏频率和时 间的CF玩家,排除网络游戏成瘾者。 研究准备:游戏习惯调查问卷。 每次游戏时间(n),游戏时间间隔(m), 游戏后的活动……
中国网络游戏渗透率排名
媒体暴力与攻击性:国内研究的问题

吴静. 暴力游戏对青少年攻击性倾向激发作用的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2007. 被试:选取每星期接触暴力游戏超过十小时的青少年 为实验组,选取不玩游戏的青少年为控制组。 实验程序:实验组在网吧玩游戏30分钟到1小时,然 后进行内隐联想测验和问卷测量;控制组直接测量。 结论:使用暴力游戏会导致青少年内隐攻击性的增加。
暴力视频游戏的长期影响
暴力视频游戏的长期影响


“长期玩暴力电子游戏会改变游戏者5种相关的知识结 构(攻击信念和态度、攻击知觉图式、攻击期望图式、 攻击行为图式、对攻击的麻木)并导致攻击人格的增 加,再在特定的情境中通过个人变量和情境变量的相 互作用影响游戏者攻击行为的产生。”(郑宏明 ,孙 延军 ,2007) 攻击性测量指标:特质攻击问卷,对攻击的态度,同 伴评定的攻击性,自我报告的敌意情绪,自我报告的 攻击性过失行为(如打人),教师评定的攻击行为, 内隐联想测验。
研究假设



H1:实验处理的主效应显著:立即测量组的攻 击性显著高于其他两组。 H2:性别的主效应显著:男性的攻击性高于 女性。 H3:交互作用显著:游戏后,男性攻击性增 加更多。
攻击性问卷

外显攻击性:采用由Arnold H. Buss 和 Mark Perry在1992年编制的攻击性问(Aggression Questionnaire,简称AQ)进行测量。量表共 29个题目,提供总分及身体攻击、语言攻击、 愤怒和敌意四个分量表的得分。问卷修订后其 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55~0.94,重测信度0.81。 本研究以量表总分作为外显攻击性的指标,总 分越高,攻击性越强。


实验设计:2(性别)×3(实验处理)组间设计。 材料:CrossFire (穿越火线) 是韩国Smile Gate公司在 2008年推出的次时代网络枪战游戏大作,在中国大陆 由腾讯公司运营。 研究程序:被试随机分为三组,第一组被试玩游戏n 分钟后马上进行攻击性测量,第二组被试玩游戏n分 钟后,间隔m分钟测量攻击性,第三组被试直接测量 攻击性。要求第三组被试记录间隔m分钟内的主要活 动。
媒体暴力与攻击性:国内研究网络游戏对个体内隐攻击性的 影响. 心理科学, 2005, 28(2): 458-460 选取攻击性网络游戏使用者为实验组、 选取未接触过 网络游戏的个体为对照组。 实验程序:实验组在网吧玩游戏30分钟到1小时,然 后进行内隐联想测验;控制组直接测量。 结论:“网络游戏使用者接触攻击性游戏内容30分钟 到一个小时 ,与非网络游戏者相比 ,网络游戏接触者的 内隐攻击性显著提高 ,表明网络游戏攻击性内容可以 即刻影响个体内隐攻击性。”
内隐攻击性

内隐攻击性测量: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 进行测量。本研究考察内隐攻击性中的自我攻 击性信念。自我攻击性信念IAT考察的是个体 的攻击性相关图式和自我概念之间的联系。攻 击性维度包括攻击、和平各5个样例:侵犯、 攻击、搏斗、战争、报仇;和平、合作、信任、 仁爱、温顺。自我-他人维度各包括5个样例: 我、俺、自我、本人、我们;他、他人、外人、 别人、他们。
暴力视频游戏与攻击性


对于男性和女性,成年人和儿童,暴力视频游 戏的接触和攻击性的增加都有关联 。 (Bushman,Anderson,2001) 从1983到1998的15年间,有关视频游戏与攻 击性的研究并未得到一致的结果,大部分研究 者发现暴力视频游戏会增加攻击性,但一些研 究者没有发现暴力视频游戏的这种负面影响 。 (Griffiths,1999)
Anderson, C.A., Bushman, B.J. Effects of violent games on aggressive behavior, aggressive cognition, aggressive affect, physiological arousal, and prosocial behavior: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the scientific literature.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1, 12: 353–359 Gentile, D. A., Lynch, P. J., Linder, J. R.,et.al. The effects of violent video game habits on adolescent hostility, aggressive behaviors, and school performance. Journal of Adolescence, 2004, 27, 5 –22. Mark Griffiths. Violent video games and aggression: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ggression and Violent Behavior,1999,4(2): 203–212 Anderson C.A, Dill K.E. Video Games and Aggressive Thoughts, Feelings, and Behavior in the Laboratory and in Lif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0,78(4): 772-790 Giumetti G.W, Markey P.M. Violent video games and anger as predictorsof aggression.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 2007,41: 1234-1243 李婧洁,张卫,甄霜菊等. 暴力电脑游戏对个体攻击性的影响.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2):108-112 郑宏明,孙延军. 暴力电子游戏对攻击行为及相关变量的影响. 心理科学进展,2006,14(2):266-272 Buss A.H, Perry M. The Aggression Questionnai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2, 63(3):452-459 崔丽娟,胡海龙,吴明证等. 网络游戏成瘾者的内隐攻击性研究. 心理科学,2006,29(3):570-573 张东宁. 攻击性的内隐社会认知实验研究-IAT测验在攻击性研究中的应用.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 陈美芬,陈舜蓬. 攻击性网络游戏对个体内隐攻击性的影响. 心理科学, 2005, 28(2): 458-460 吴静. 暴力游戏对青少年攻击性倾向激发作用的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2007
研究二:青少年媒体的暴力接触与同伴提 名的攻击行为:一项纵向研究



被试:初一,初二学生各200名,其中男生 300名,女生300名。 测量工具:媒体暴力习惯问卷,同伴提名攻击 行为(班级戏剧问卷……) 。 研究程序:2009年11月和2010年十一月进行 两次测量。
研究假设



H1:初中生接触媒体暴力的情况有一定稳定 性,表现在媒体暴力程度和接触时间上。 H2:媒体暴力接触与同伴提名的攻击性正相 关。 H3:媒体暴力接触情况的变化与攻击性的变 化有关:对于那些有稳定的媒体暴力接触的个 体,两次的攻击性测量无显著差异;对于媒体 暴力接触增多的个体,攻击性增高;对于媒体 暴力接触减少的个体,攻击性减少。
暴力游戏与攻击性:其它变量的影响


游戏者的特质攻击性也会对暴力视频游戏的效 果产生影响,暴力视频游戏对高特质愤怒的个 体比低特质愤怒的个体影响更大。 (Anderson,Dill,2000;Giumetti,Markey, 2007) Anderson和 Morrow(1995)的研究发现:竞争 情景中的个体比合作情景中的个体实施更多攻 击行为,他们会消灭更多的没有必要被杀掉的 游戏角色。
媒体暴力与攻击性:国内研究的问题


崔丽娟,胡海龙,吴明证等. 网络游戏成瘾者的内隐 攻击性研究. 心理科学,2006,29(3):570-573 被试:网络成瘾者,非网络成瘾者。 实验程序:分别测量两组的内隐和外显攻击性 结论:网络成瘾者的内隐攻击性高于非成瘾者,两组 在外显攻击性上没显著差异。 讨论:网络游戏成瘾者经常性地接触攻击性内容,导 致个体攻击性和可能自我(Possible Self)概念联结不断 增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