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暴力与攻击性
《2024年媒介暴力对青少年影响的实证研究》范文

《媒介暴力对青少年影响的实证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媒介暴力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特别是在青少年群体中,媒介暴力的影响日益显现,对他们的心理健康、行为习惯以及社会认知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深入探讨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以期为相关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媒介暴力主要指通过电视、电影、网络、游戏等媒介传播的暴力内容。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其认知、情感和行为模式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因此,研究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对于预防和减少青少年暴力行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观察和数据分析等手段,对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
具体而言,我们选择了若干所中学进行抽样调查,收集了大量关于青少年媒介使用、媒介暴力接触、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数据。
四、实证研究结果1. 媒介使用情况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每天平均使用媒介的时间较长,其中以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为主。
在接触的媒介内容中,网络游戏、电影、电视剧等含有暴力元素的媒介内容较为普遍。
2. 媒介暴力接触情况研究发现,大部分青少年曾接触过媒介暴力内容,其中以网络游戏和电影最为常见。
接触媒介暴力的频率和程度与青少年的年龄、性别、家庭环境等因素有关。
3. 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1)心理健康方面:长期接触媒介暴力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暴躁等情绪问题,甚至可能导致心理疾病。
(2)行为习惯方面:媒介暴力可能使青少年产生模仿暴力行为的倾向,导致攻击性行为增加。
此外,过度使用电子设备也可能影响青少年的社交能力和运动习惯。
(3)社会认知方面:媒介暴力可能使青少年对社会的认知产生偏差,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从而影响其价值观的形成。
五、讨论与建议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媒介素质教育:学校和家庭应加强对青少年的媒介素质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媒介暴力的危害,提高抵制暴力内容的能力。
暴力与攻击性

1、媒体暴力对攻击性的影响
第一,从总体情况来看,除了常规学习生活之外,青少年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 看电影/电视节目以及玩视频/电子游戏上,而进行休闲性阅读的时间却相对 较少。 第二,中小学生玩视频/电子游戏的比例较高。 第三,对于电视节目、电影和视频/电子游戏三类媒体,青少年普遍存在低到 中等程度的暴力偏好,尤其是视频/电子游戏的暴力偏好程度最高。 第四,接触暴力媒体量与攻击行为之间存在正相关。
实验流程
给每组呈现相应的启动刺激材料
给被试呈现内隐测试问卷,测试言语、攻击图片和控制组对被试内隐攻击性的启动作用。
数据分析
内隐言语攻击的三因素方差分析 内隐身体攻击的三因素方差分析
.
结果
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刺激材料对青少年的内隐言语攻击性和内隐身体攻击性的 启动效应差异显著。在接受攻击性材料的启动后,青少年的内隐攻击性显著提高。
3、暴力游戏对攻击倾向的影响
Huesmann (2010)发现暴力视频游戏能够增加个体的攻击性认知;
Saleem, Anderson和 Gentile (2012)发现暴力游戏对被试敌意情感的影响超过中性游戏 和亲社会游戏;
Anderson 等人(2010)的元分析研究表明暴力视频游戏助长了个体的攻击行为、攻击性认 知和攻击性情感, 并抑制其同情与亲社会行为;
张学民,李茂,宋艳,李永娜,魏柳青.(2009).暴力游戏中射杀动作和血腥成分对玩家和观看者攻击 倾向的影响.心理学报.41(12),1228-1236.
THANKS
谢 谢 聆 听
暴力与攻击性
小组成员:葛妙双、郑圣阳、何涛、陈伊苒
社会化影响老百姓戾气过重的社会问题

社会化影响老百姓戾气过重的社会问题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交流的加速,社会化对人们行为和心理状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然而,与社会化的进步相伴随的是老百姓普遍存在的戾气过重的社会问题。
本文将探讨社会化对老百姓戾气过重的原因以及相关的社会影响,并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建议。
一、社会化对老百姓戾气过重的原因1. 媒体暴力现代媒体如电视、电影、互联网等大量传播暴力场景和情节。
人们频繁接触到这些暴力元素,导致他们的情绪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增加了攻击性和戾气。
2. 竞争压力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压力,无论是在工作、学习还是生活中。
这种竞争压力导致人们变得焦躁和不耐烦,进而表现出戾气。
3. 社交媒体的负面影响社交媒体的普及使人们更容易接触到负面评论和攻击性言论。
由于互联网的匿名性,人们可以在社交媒体上匿名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这种负面言论引发了社交冲突和争议,进而加剧了老百姓的戾气。
二、社会化对老百姓戾气过重的社会影响1. 家庭关系紧张老百姓的戾气会对家庭关系造成负面影响。
戾气过重的人往往对家人发脾气、斥责甚至动手,导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紧张,甚至破裂。
2. 社会和谐受损当人们的戾气超过一定程度时,社会和谐将受到威胁。
老百姓之间可能发生冲突、争吵甚至暴力事件,破坏了社会的稳定与进步。
3. 心理健康问题长期处于紧张和愤怒状态的老百姓容易患上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症、抑郁症等。
这些心理问题不仅对个人造成困扰,也对整个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三、解决老百姓戾气过重的建议1. 加强媒体管理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政策,加强对媒体的管理,限制暴力内容的传播。
此外,家长和个人也应该在媒体选择上更加慎重,尽量避免暴力元素的干扰。
2. 建立健康的竞争文化政府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推动健康的竞争文化。
通过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建立公平竞争的机制,提高人们的素质和能力,减少竞争带来的负面影响。
3. 引导正面社交媒体使用政府、社会和个人应该共同努力,引导人们正确地使用社交媒体。
初中生如何正确应对社交媒体的网络暴力问题

初中生如何正确应对社交媒体的网络暴力问题社交媒体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使得信息传播更加快捷和广泛。
然而,社交媒体也给社会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其中网络暴力问题尤为突出。
针对初中生面临的这一困境,本文将探讨如何正确应对社交媒体的网络暴力问题,并提出一些实用的建议。
一、认识网络暴力的危害网络暴力是指通过社交媒体渠道传播、发布具有攻击性、歧视性或侮辱性内容,对他人进行精神或心理上的伤害。
对于初中生来说,网络暴力可能导致自尊心受损、心理压力增加,进而影响学习和生活等方面。
因此,我们需要充分认识网络暴力的危害,正确认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才能更好的应对。
二、正确使用社交媒体平台1. 确保个人信息的安全:初中生应当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不要随意泄露。
不将个人资料发布到公开的社交媒体平台上,避免被陌生人利用。
2. 设定隐私设置:学生们可以将自己的社交媒体设置为私密模式,只允许亲朋好友查看和互动。
这样可以有效减少陌生人对个人信息的获取,并且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3. 避免与陌生人聊天:不要随意添加陌生人为好友。
如果一些陌生人向你发送消息申请,不要随便回应,以免引发不必要的冲突。
4. 分辨虚假信息:学会识别虚假信息,切勿随意相信或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
在遇到可疑信息时,及时与家长或老师取得联系,寻求帮助和指导。
三、维护网络道德和公序良俗1. 尊重他人的意见:每个人的观点和表达方式都可能存在差异,初中生要尊重他人的立场,不要轻易发表有侮辱、攻击或歧视性质的言论。
2. 避免加入网络暴力话题:不要主动加入或炒作争议话题,避免成为网络暴力的传播者和受害者。
3. 认真对待他人的抱怨和指责:如果别人对你的言论有问题或者向你发表抱怨和指责,要冷静面对,理性回应,不要陷入争吵,更不要进行人身攻击。
四、积极寻求帮助和支持1. 寻求家长或老师的帮助:家长和老师是初中生最亲近的人,有着丰富的人生经验,可以给出准确有效的建议。
如果遇到网络暴力问题,不要内心承受,要及时与家长或老师沟通,寻求他们的帮助和支持。
暴力视频游戏和其他暴力媒体(Part I)

暴力视频游戏和其他暴力媒体(部分1)这篇文章出现在两个部分,这个问题包含我和一部分3月/4月的问题将包含在部分2中。
这包含在我的2003年的文章中有关媒体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力中,一些媒体学者和我被国家的心理健康研究所选中,回顾了50年来有关媒体暴力和攻击性的研究。
早期的研究或者最早期的研究都集中在两个问题上:1)接触暴力媒体和攻击性行为是否有重大关联?2)这会是因果关系吗?(或者我们可以说暴力电视,视频游戏和其他媒体直接导致了我们的孩子攻击性行为吗?)结果总的来说在一些研究类型中(实验,横断面,和纵向)和视觉媒体类型(电视,电影,录像游戏)有相当的一致性。
接触暴力媒体和攻击型性行为之间有一个重要的关系。
让儿童和青少年(或青年)长时间接触视觉暴力媒体会增加他们从身体上攻击另一个人的可能性。
我们把“物理攻击”定义为在行为上伤害另一个人的身体,如用拳头触及一些对象。
在眼下的情况是一个单一的,短暂的暴露于暴力媒体下可以增加攻击性。
重复的接触一般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导致攻击性的增加。
这意味着媒体暴力和攻击性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发现早期的有攻击性行为的年轻人是如何学会攻击性行为的。
曾经他们发现观察性学习不仅发生在年轻人在现实当中人们的行为表现,也发生在他们在电影和电视上的角色,他们也许一开始的时候就是因为观看了暴力故事而增加了以后的攻击性行为。
换句话说,最近更多的研究关注潜在的心理机制。
最近的研究过去十年有关暴力视频游戏的研究有了一个巨大增长。
基于过去五十年在电视和电影暴力的研究和我们过去十年有关暴力视频游戏的研究,我们现在从长远来看对接触暴力可增加攻击行为的情况有了一个十分清晰的印象。
在接触了一些媒体暴力之后,之所以增加攻击性行为倾向的因素有这么几个:1)侵犯性想法的增加进而增加将一个模棱两可或者温和的挑衅解释为充满敌意行为的可能性;2)增加侵犯或敌对的情绪;3)一般唤醒(如心跳的频率)的增加会有增加主导行为的趋势;4)青年通过观察他们学习攻击性行为的新形式,在他们之后遇到足够相似的情景语境时他们会立刻扮演相同的角色。
浅析网络暴力现象

浅析网络暴力现象网络暴力是一个广泛涵盖网络空间的现象,它不仅在社交媒体和网络论坛上出现,也在其它网络环境上发生。
该现象涉及到人们在网络上与其他人互动时采用激烈、攻击性的脾气和行为。
这种网络暴力的行为包括恶意评论、谩骂、恐吓、人身攻击、辱骂、骚扰、暴力威胁、网络霸凌、网络犯罪等等。
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都严重破坏了网络空间的和谐以及人民群众应有的网络利益和安全。
本文将从网络暴力的原因、特征和危害三个方面,深入分析网络暴力现象,并探寻如何防范和打击网络暴力。
一、网络暴力的原因1. 匿名性网络暴力的原因之一是因为网络的匿名性。
匿名性让人们在网络上可以隐藏自己的身份和信息,对网络暴力分子而言,这相当于得到了一张“免罪金牌”。
因为缺乏有效的身份信息,网络暴力分子不用担心被责任追究或涉入法律纷争。
2. 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是导致网络暴力增强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今,人们很容易使用社交媒体来传播恶意言论和攻击性的言论。
网络的便利性和流行程度使得这种攻击性行为瞬间成为全球性,并且在很短时间内产生远超现实世界的影响力。
3. 社会压力社会压力也是导致网络暴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许多人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可能会在网络上找到一种逃避现实生活的途径。
这些人可能会在网络上找到一个关注和关心自己的群体,而网络上的某些社群又是以对其他群体的攻击和声讨为主要内容的,这为这些人提供了一个对现实中的困境进行报复的途径。
4. 社交媒体的运营模式社交媒体的运营模式也有可能是导致网络暴力的原因之一。
社交媒体通常为了获得更高的用户流量和更多的广告收入,而会在某些情况下鼓励用户发布粗暴的言论。
这些言论可能会促进网站流量的增加,但却伤害了他人的感情和声誉。
二、网络暴力的特征1. 言辞激烈网络暴力多基于言辞攻击,常包含人身攻击、威胁,以及侮辱个人、家庭、职业等等诸如此类的带有恶意的言辞。
这种行为常常会导致被攻击者心理受创,甚至导致抑郁等问题的发生。
应对网络言论暴力和仇恨言论的措施

应对网络言论暴力和仇恨言论的措施网络言论暴力和仇恨言论的存在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面对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应对,并维护一个和谐、友好的网络环境。
首先,教育是解决网络言论暴力问题的重要途径。
学校和家庭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和言论意识。
学生需要明白,在网络空间中,每个人都应该要尊重他人的权益和尊严,不以伤害和恶意言辞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此外,学校可以加强对网络言论暴力和仇恨言论的课程设置,探讨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和道德意识。
其次,社交媒体平台和网络服务提供商也承担着责任。
他们应该建立起严格的审核制度,针对暴力和仇恨言论设立明确的标准,加强对用户的监测和管理。
执法机关和相关部门也应该采取行动,加大对网络暴力和仇恨言论的打击力度,必要时采取法律手段追究责任。
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减少网络言论暴力的发生,更能够借此提醒用户,让他们意识到违法行为的后果。
此外,个人也要有自律意识和责任心。
每个上网用户都应该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在争论和冲突中保持冷静,不向他人发泄负面情绪或攻击性言辞。
如果有意见分歧,可以采用友好的沟通方式,进行理性的讨论,并尊重不同观点。
在发表言论时,要认真考虑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避免使用恶意、歧视和侮辱性的语言。
另外,媒体也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
媒体界可以通过宣传故事、实例和报道,向公众普及网络言论暴力和仇恨言论的危害,引起更多人的重视。
同时,媒体也应该认真履行社会责任,确保自身发布的言论不会引发任何冲突和仇恨,传递正能量。
最后,强化人们的法律意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保护网络安全和人身权益的法律法规必须得到切实的执行。
政府应该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和法规,明确网络言论暴力和仇恨言论的界定和处罚标准。
执法机关要加大力度,对违法行为进行打击和惩罚。
同时,公众也应该加强法律意识,自觉守法,监督他人的行为,如有必要,主动举报违法行为。
大众媒体暴力呈现对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影响研究

大众媒体暴力呈现对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影响研究在当今数字时代,大众媒体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由于大众媒体的普及,我们必须意识到媒体对青少年心理以及行为的深远影响。
特别是媒体中所展示的暴力内容,它们带给青少年的潜在影响是我们不能忽视的。
因此,本文将探讨大众媒体暴力呈现对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研究。
大众媒体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常常夸大和夸张人们所关心的暴力事件。
这种影响力在青少年尤为明显,因为他们更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同时也还未完全发展出较为成熟的思维方式。
心理学研究发现,长期暴力呈现的媒体内容对青少年的情绪和行为产生了负面影响。
一方面,这些暴力内容可能引起青少年的焦虑、愤怒和恐惧;另一方面,它们还可能导致青少年之间的攻击性行为增加。
在研究中,心理学家利用实验和观察等方法,探究大众媒体暴力呈现的影响。
实验中,研究者将被试分成观看暴力内容和非暴力内容两组,并测试他们的攻击倾向和情绪状态。
结果显示,在观看暴力内容后,被试的攻击倾向明显增加,同时他们的愤怒和恐惧情绪也有所提升。
类似的实证研究还发现,在暴力游戏中的虚拟暴力体验也会增加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
此外,长期观看暴力内容的青少年往往对暴力事件产生麻木感,这使得他们对于真实生活中的暴力事件变得麻木和冷漠。
心理学家称之为麻木效应。
一项研究发现,当青少年频繁接触到暴力行为后,他们对于他人的痛苦和受伤变得无感,甚至对于祭奠暴力受害者的活动也没有兴趣。
这种麻木效应的存在,对于青少年的道德发展和同理心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然而,并非所有观看大众媒体暴力的青少年都会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研究表明,个体因素和家庭环境同样重要。
个体因素包括青少年的性格特点、思维方式和社交能力等;而家庭环境则包括父母的监督和指导、家庭内部冲突和暴力行为的存在等。
这些因素都会影响青少年对大众媒体暴力呈现的反应和心理行为。
在减少大众媒体暴力对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影响上,政府、媒体以及家庭都需要共同努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成瘾者
攻击性网络游戏者
攻击性网络游戏成瘾者
媒体暴力与攻击性研究:生态化设计
生态化设计思路。 媒体暴力材料的选择,游戏情景的选择,研究
程序的设定。 真实攻击行为的测量。
研究一:网络暴力视频游戏对玩家攻击性的影响
被试:有一定游戏历史,和稳定游戏频率和时 间的CF玩家,排除网络游戏成瘾者。
结论:“网络游戏使用者接触攻击性游戏内容30分钟 到一个小时 ,与非网络游戏者相比 ,网络游戏接触者的 内隐攻击性显著提高 ,表明网络游戏攻击性内容可以 即刻影响个体内隐攻击性。”
媒体暴力与攻击性:国内研究的问题
崔丽娟,胡海龙,吴明证等. 网络游戏成瘾者的内隐 攻击性研究. 心理科学,2019,29(3):570-573
攻击性测量指标:特质攻击问卷,对攻击的态度,同 伴评定的攻击性,自我报告的敌意情绪,自我报告的 攻击性过失行为(如打人),教师评定的攻击行为, 内隐联想测验。
暴力游戏与攻击性:其它变量的影响
游戏者的特质攻击性也会对暴力视频游戏的效 果产生影响,暴力视频游戏对高特质愤怒的个 体比低特质愤怒的个体影响更大。 (Anderson,Dill,2000;Giumetti,Markey, 2019)
Anderson和 Morrow(2019)的研究发现:竞争 情景中的个体比合作情景中的个体实施更多攻 击行为,他们会消灭更多的没有必要被杀掉的 游戏角色。
暴力视频游戏与攻击性研究发展
暴力视频游戏
攻击性
人格,情景
暴力视频游戏
攻击性
问题提出
研究测量的攻击性与真实世界的攻击行为。 Buss攻击性问卷:朋友提名与自我主效应显著:立即测量组的攻 击性显著高于其他两组。
H2:性别的主效应显著:男性的攻击性高于 女性。
H3:交互作用显著:游戏后,男性攻击性增 加更多。
攻击性问卷
外显攻击性:采用由Arnold H. Buss 和 Mark Perry在1992年编制的攻击性问(Aggression Questionnaire,简称AQ)进行测量。量表共 29个题目,提供总分及身体攻击、语言攻击、 愤怒和敌意四个分量表的得分。问卷修订后其 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55~0.94,重测信度0.81。 本研究以量表总分作为外显攻击性的指标,总 分越高,攻击性越强。
暴力视频游戏与攻击性
对于男性和女性,成年人和儿童,暴力视频游 戏的接触和攻击性的增加都有关联 。 (Bushman,Anderson,2019)
从1983到2019的15年间,有关视频游戏与攻 击性的研究并未得到一致的结果,大部分研究 者发现暴力视频游戏会增加攻击性,但一些研 究者没有发现暴力视频游戏的这种负面影响 。 (Griffiths,2019)
暴力视频游戏的长期影响
暴力视频游戏的长期影响
“长期玩暴力电子游戏会改变游戏者5种相关的知识结 构(攻击信念和态度、攻击知觉图式、攻击期望图式、 攻击行为图式、对攻击的麻木)并导致攻击人格的增 加,再在特定的情境中通过个人变量和情境变量的相 互作用影响游戏者攻击行为的产生。”(郑宏明 ,孙 延军 ,2019)
被试:网络成瘾者,非网络成瘾者。 实验程序:分别测量两组的内隐和外显攻击性 结论:网络成瘾者的内隐攻击性高于非成瘾者,两组
在外显攻击性上没显著差异。 讨论:网络游戏成瘾者经常性地接触攻击性内容,导
致个体攻击性和可能自我(Possible Self)概念联结不断 增强。
网络成瘾者与攻击性网络游戏者的关系
中国网络游戏渗透率排名
媒体暴力与攻击性:国内研究的问题
吴静. 暴力游戏对青少年攻击性倾向激发作用的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2019.
被试:选取每星期接触暴力游戏超过十小时的青少年 为实验组,选取不玩游戏的青少年为控制组。
实验程序:实验组在网吧玩游戏30分钟到1小时,然 后进行内隐联想测验和问卷测量;控制组直接测量。
暴力视频游戏与攻击性:理论解释
暴力视频游戏的短期影响
暴力电子游戏通过激活游戏者的攻击认知,增 加其生理唤醒和攻击情感来增加游戏者的攻击 行为。 (郑宏明 ,孙延军 ,2019)
攻击性测量指标:CRT(竞争任务反应时), 内隐联想测验,特质攻击问卷,状态敌意量表, 感觉温度计,语义区分量表 ,故事情景反应 , 生理唤醒(心率),朋友提名的身体、言语和 关系攻击 。
结论:使用暴力游戏会导致青少年内隐攻击性的增加。
媒体暴力与攻击性:国内研究的问题
陈美芬,陈舜蓬. 攻击性网络游戏对个体内隐攻击性的 影响. 心理科学, 2019, 28(2): 458-460
选取攻击性网络游戏使用者为实验组、 选取未接触过 网络游戏的个体为对照组。
实验程序:实验组在网吧玩游戏30分钟到1小时,然 后进行内隐联想测验;控制组直接测量。
研究准备:游戏习惯调查问卷。 每次游戏时间(n),游戏时间间隔(m),
游戏后的活动……
实验设计:2(性别)×3(实验处理)组间设计。
材料:CrossFire (穿越火线) 是韩国Smile Gate公司在 2019年推出的次时代网络枪战游戏大作,在中国大陆 由腾讯公司运营。
研究程序:被试随机分为三组,第一组被试玩游戏n 分钟后马上进行攻击性测量,第二组被试玩游戏n分 钟后,间隔m分钟测量攻击性,第三组被试直接测量 攻击性。要求第三组被试记录间隔m分钟内的主要活 动。
关为(0.20~0.45)。 媒体暴力的发展与实验研究中媒体暴力的选择 实验研究中的暴力视频游戏:Doom3;
Unreal Tournament;Mortal Kombat ; Return to castle Wolfenstein;Time Crisis 3 ; Manhunt 2 ;Tekken ……
媒体暴力与攻击性
魏华
内容
1 2 3 4
以往研究综述 问题提出 研究设计
未来研究展望
研究综述:媒体暴力与攻击性
媒体暴力(电影,电视)与攻击性 媒体暴力的长期影响 相关研究,媒体暴力的接触(时间,暴力程度)
和个体攻击性的相关 媒体暴力的短期影响 实验室研究,接触暴力游戏后攻击性的变化 班杜拉:观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