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暴力现象分析
媒介暴力现象的成因及应对策略研究

媒介观察120 新闻研究导刊 Journal of News Research媒介暴力现象的成因及应对策略研究吴林熠(重庆交通大学,重庆 400074)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传媒产业日益兴盛,媒介暴力现象愈演愈烈,造成的后果常常难以挽回。
久而久之,大众变得麻木,受媒介发出的暴力信息影响而不自知,进而身心受到伤害。
媒介暴力现象不仅会让大众忽略真正重要的、应该关注的议题,阻碍文明社会的建设发展,还会削弱大众对媒体的信任。
因此,治理媒介暴力乱象,净化网络生态环境刻不容缓。
研究发现,媒介暴力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媒体为了追求收视率和点击量,过度关注和渲染暴力事件;二是受众对暴力内容的好奇心和刺激需求,助长了媒介暴力内容的传播;三是现有的法律法规和监管力度在某种程度上未能有效约束媒介暴力现象。
文章在分析媒介暴力现象成因的基础上,从政府、媒介、受众三个层面提出应对策略:政府层面,完善法律法规,明确禁止和限制暴力内容的传播范围和程度,以减少媒介暴力现象的发生;媒介层面,加强内部审查和管理,确保新闻报道符合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要求;受众层面,提高媒介素养,学会筛选、甄别信息。
关键词:媒介暴力;新媒体;新闻伦理;网络环境;负面影响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883(2023)07-0120-03一、媒介暴力的概念、形式及特点(一)概念当前,学界对“媒介暴力”概念的看法各异。
邵培仁认为,“媒介暴力”是指出现在书籍、报纸、电视、电影、电子游戏和互联网等多种媒介中的暴力内容,并且人们的生活会受到这些暴力内容的影响[1];陈宪奎认为,媒介暴力可以分为“真实暴力”和“幻想中的暴力”[2];还有学者认为,“媒介暴力”指的是媒介作为施暴主体,通过各种传播方式向受众传播暴力内容,并给受众的身体、认知、心理带来消极影响[3]。
虽然不同学者对于媒介暴力的定义不同,但综合来看,“媒介暴力”的定义可概括为:在电视、电影、电脑游戏、音乐视频等媒介形式中出现的暴力内容,这些内容可能会对受众产生负面影响。
《2024年媒介暴力对青少年影响的实证研究》范文

《媒介暴力对青少年影响的实证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媒介暴力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特别是在青少年群体中,媒介暴力的影响日益显现,对他们的心理健康、行为习惯以及社会认知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深入探讨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以期为相关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媒介暴力主要指通过电视、电影、网络、游戏等媒介传播的暴力内容。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其认知、情感和行为模式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因此,研究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对于预防和减少青少年暴力行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观察和数据分析等手段,对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
具体而言,我们选择了若干所中学进行抽样调查,收集了大量关于青少年媒介使用、媒介暴力接触、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数据。
四、实证研究结果1. 媒介使用情况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每天平均使用媒介的时间较长,其中以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为主。
在接触的媒介内容中,网络游戏、电影、电视剧等含有暴力元素的媒介内容较为普遍。
2. 媒介暴力接触情况研究发现,大部分青少年曾接触过媒介暴力内容,其中以网络游戏和电影最为常见。
接触媒介暴力的频率和程度与青少年的年龄、性别、家庭环境等因素有关。
3. 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1)心理健康方面:长期接触媒介暴力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暴躁等情绪问题,甚至可能导致心理疾病。
(2)行为习惯方面:媒介暴力可能使青少年产生模仿暴力行为的倾向,导致攻击性行为增加。
此外,过度使用电子设备也可能影响青少年的社交能力和运动习惯。
(3)社会认知方面:媒介暴力可能使青少年对社会的认知产生偏差,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从而影响其价值观的形成。
五、讨论与建议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媒介素质教育:学校和家庭应加强对青少年的媒介素质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媒介暴力的危害,提高抵制暴力内容的能力。
媒介暴力问题研究笔谈

媒介暴力问题研究笔谈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6级传播学专业研究生在杨立川教授的指导下,比拟系统地研究了媒介暴力问题,并就如何加强媒介暴力的管理标准和学术研究,克服媒介暴力的消极影响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这里刊登他们的几篇研究文章。
关于媒介暴力的界定马小璐蒲莳郑少云陈琦讨论媒介暴力,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什么是媒介暴力?以下是目前国内外研究中主要的几种对暴力的定义:美国加州大学的传播研究中心自1995年起每年进行一次全国群众传媒的暴力监测,其暴力包括运动暴力、滑稽暴力、口语暴力等任何能导致身体伤害的暴力。
无论是有意无意,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的伤害,都属于暴力。
1988年,新加坡亚洲群众传播研究与情报中心对亚洲8国的电视节目进行了暴力监测,对其定义为“使用体力或言辞对某人或某些人造成心理或肉体上的伤害,以及包括对财产和肉体的消灭〞。
这个定义比葛伯纳对暴力的定义更多了对言语暴力、财产损害暴力和心理伤害的内容。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者把“媒体暴力〞这一概念细分为“真实暴力〞与“梦想中的暴力〞两种形式。
真实暴力,指媒体对城市骚乱、示威游行、政治暗杀事件、战争场面等等的报道,是所谓“真实暴力〞;梦想中的暴力,是指在一些娱乐性节目中存在的暴力场景,如在电视剧里大量存在的暴力镜头,一些儿童节目中出现的暴力游戏,即是所谓的“梦想中的暴力〞。
以上主要是国内外理论界目前存在的对媒介暴力定义的相关论述。
国外的学者主要以实施暴力的出发点为界定条件,认为如果是有目的的,有意的暴力行为就属于媒介暴力;在媒介暴力的包含范围中,主要把媒介暴力分为语言上的暴力和心理上的暴力。
而我国对媒介暴力的界定,其实是从暴力内容上进行区分,包括真实存在的可以看得见的暴力伤害,也包括心理上潜在的暴力伤害。
根据以上国内外专家对媒介暴力的研究,我们把媒介暴力定义总结为:群众媒介传播对受众造成显性的或者是隐性的,身体上或者心理上伤害的行为。
我们认为媒介暴力的实施者是群众媒介,包括电视、播送、杂志、网络、户外媒体等所有群众媒介;主要是从暴力效果来进行界定,无论造成的伤害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只要在客观上对受众造成伤害;而伤害的内容不仅包括所有言语上能感受得到的伤害,也包含潜在的心理上的伤害,而有些负面影响不一定是在现场就可以发现的,或许是经历一段时间之后才会显示出来,比方电视暴力对儿童的影响。
《熊出没》媒介暴力的内容分析

|RADIO &TV JOURNAL 2019.04近年来在校园暴力频频出现在大众视野的同时,儿童暴力也引起社会大众的广泛担忧,前有孩童模仿《喜羊羊与灰太郎》,把小伙伴绑在树上烧伤;后有宿迁一男童模仿《熊出没》中的光头强,用斧头将自己的手指砍伤。
暴力研究虽然始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但在现今中国,对儿童暴力进行研究已刻不容缓,特别是动画片中的暴力内容已严重影响儿童的认知及行为方式。
为探究动画片对学龄前儿童的暴力影响,本文以《熊出没》为例,通过系统抽样对其进行内容分析。
一、媒介暴力媒介暴力研究可以追溯至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
1968年,美国社会动荡不安,“暴力原因与防范国家委员会”授命格伯纳关注美国的暴力、暗杀事件并展开大规模调查。
在其报告《暴力与媒体》中,委员会指出媒介效果在暴力方面有短期和长期效果,并提出了模仿假说、净化作用假说、免除抑制假说、脚本理论和预示效果五种有关电视暴力效果的假说。
一般而言,媒介暴力涵盖两种含义。
一是指媒介传递的暴力内容,包括真实和虚拟暴力两种形式。
真实暴力指媒介对暴力场面的报道,现如今的媒体经常出现血腥画面没有打马赛克等有违新闻职业规范的现象;虚拟暴力则存在于电视剧、电影等文艺作品或电子游戏中。
二是指媒介运用自己的采访报道权直接或间接地对观众、当事人造成伤害的行为,既包括对当事人个人情况的过度曝光而使其隐私权受到侵害的行为,如人肉搜索,又包括细节追问、案件深挖等对当事人造成的二次伤害行为。
本文所探讨的媒介暴力是指第一层面的媒介暴力。
二、《熊出没》的媒介暴力内容分析2012年春节之际,《熊出没》在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播出,并于6月在全国热播。
该动画片讲述熊兄弟“熊大”和“熊二”为保护森林与伐木工人“光头强”斗争的故事,总共104集。
因《熊出没》的热播,也逐渐衍生出《熊出没之过年》《熊出没之夺宝熊兵》等系列电影、《熊出没之环球大冒险(丛林篇):变身勇士》等舞台剧和图书。
新媒体时代网络暴力的现状、成因及治理之道

3、数据分析:运用统计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探讨网络暴 力现象与媒体呈现、社会压力等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四、应对措施
针对新媒体时代网络暴力问题的成因和实证研究结果,本次演示提出以下应 对措施:
1、媒体教育:加强媒体素养教育,提高网民对新媒体信息的判断和抵制能 力,引导网民理性使用网络,避免参与网络暴力的行为。
一、网络暴力行为的成因
1、新媒体的开放性和匿名性
新媒体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为网络暴力提供了土壤。在网络环境中,人们往往 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不必为自己的言行负责。这种匿名性可能导致一些人 在网络上表现出与现实截然不同的行为,甚至进行恶意攻击和侮辱。
2、社会压力和心理诉求
一些网络暴力行为源自于社会压力和心理诉求。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可能会 受到各种压力,而在网络这个虚拟环境中,他们可能会寻找发泄和释放的出口。 此外,一些人可能出于对某种事物或观点的强烈支持或反对,而采用过激的行为 来表达自己的立场。
2、法律规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网络暴力的监管和打击力度,严 惩施暴者,切实保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
3、社会共治:倡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网络行为 追踪机制,营造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
4、心理干预:对于遭受网络暴力的个体,及时提供心理干预和援助,减轻 其精神压力和心理创伤。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来解决自媒体时代的网络暴力问题:
首先,加强社会道德教育和法律意识普及,提高公众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 让人们明白网络暴力的危害和后果,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其次,加强网络监管和执法力度,建立健全的网络监管机制和法律制度,严 厉打击网络暴力行为,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第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公众的心理素质和情绪管理能力,避免因为 心理问题或情感困扰而导致的网络暴力行为。
媒介暴力与暴力行为的关系

些 人可能会认为通过观看荧幕暴力 镜头,这些暴力 内容 就会在人 们心 目中留下印象 ,并且这些节 目会唤起并 加强这些暴力 情绪。根据这 假设 ,受众 在将注意力放到 电视上的暴力 的时候 , 他们 的情绪会被唤 起 ,并且变得更加兴奋 。这一理论认为电视上的暴 力是 对已经预先存在 了的攻击性行 为的刺激 ,因此会激起或者加速攻击性行 为的发生或者趋 势。因此毫不奇怪 ,一些学者会认为通常情况下那些 已经有攻击性倾 向 的人会在观看到荧幕上 的暴力之后在行动上实施暴力 。 因为觉醒激励假设 主要探讨的是受众成员的心理变化 ,因此这个理 论是从心理视 角来调查 荧幕暴力 的影响 的。也 就是说 ,根据 这一理论 , 由于被唤醒的心理改变会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慢慢 消退 ,因此 ,电视暴 力在 6 o分钟之后不会对个人产生任何 负面影 响。
一
一
生活 中实施暴力行为 ,人们 可以消除他们 的憎恨或者愤怒 的感 觉 。相反 地 ,暴力行为却没有方法去释放,当这种感觉一直在个人 体内累积的时 候 ,就会引发把暴力动作施 展到现 实中的严重后果 。 4 . 评 估支 持 性 的理 论研 究 由于大多数 的理论都是 从学者们 实施 的研究 中得 来的 ,因此 ,有 必 要来审视一下相关 的研究 。各 种各样 的试验 都 已经用 来测 试这 些理论 了,尽管它们 中的大 多数都证 明 了荧 幕暴力 和暴 力行 为之 间是 有关联 的,但是这些实验都不可避免地存 在缺陷和局限。通过探 讨这些试验 的 局 限性 ,我们可 以很明显地认为这些试验 由于方法论 的缺陷 ,因此结果 也是不完美 的。 ( i ) .实验 室研究 实验室 的试验是检测这些即时效果的最 重要 的方法 。在不同环境 中 实施 的这一研究 ,被试者总是被随机分成 两个不 同的群 体 ,分别接收 不 同的待遇 。结果可以通过衡量和对 比对于同一现象 的不 同反应来提取 。 典 型性研究 大量 的试验都采用 了这一方法 ,但是 最重要 的是 B a n d u r a和他 的同 事们做 的 “ B o b o ”D o l l( 波波玩偶试验)研 究。在 这个试验 中,孩 子们 都被分 为两组 , 观看人们戏弄波波玩偶 ,每过三分钟就分别受到 奖励 或 者惩罚 。结果发现 ,和对照组相 比,实验组的参与者确 实模仿 了他们 所 认为的暴 力行 为,尤其是在外部诱因存在的情况下。 实验室研究 的局 限性 另外 ,不像 电视 中出现的暴力镜头是有条件和上下文环境的,出现在 试验中的暴力镜头根本就没有任何上下文的背景交代 ,而只是去打击波波玩 偶, 这可能会对受试者 造成困惑,为什么这个玩偶要被殴打?一个在试验中 很暴力地对待玩偶的女孩事后问她妈妈是否这个玩偶是必须要被殴打的?由 于E 述所陈述的缺陷存在,这个试验的结果是很值得探讨 的,因此,使用这 的暗示受试者进行暴力行为的趋势 。 ( 2 ) . 外 场 试 验 在仍然坚信实验室试验有其可取之处时 ,外场试验也在尽 力弥补其 不足 ,也就是说 , 外 场试验允许受试者呆在一个他们熟悉 的环境中 ,外 场试验的受试者并不需要移 到一个完全陌生 的场景 中。攻击性 动作以及 对于暴力行为的态度在试验 中和试验后都会进行评级。 典型性研究 可能会用来支持 发泄假说 的一个试验是 F e s h b a c h和 S i n g e r ,两组参 与者分别被指定去分别观看暴力节 目和非暴力节 目六个星期。结论显示 电视 节目 的观众比其他组的受试者展示 了更少 的攻击性。但是,G a u n t l e t t 认为 , 些学者始终认为 ,是因为一些孩子被迫只能观看那些他们不感兴趣的指定 的节目,而不是所谓的发泄理论 ,才导致了他们的攻击 眭行为 。 外 场 试 验 的 局 限 这个方法还是处于一种制度性设 置的状 态之下 ,并且 这个方法试 图 避免使受试者远离他们原本已经熟悉的环境 ,但是它不可 能把受试者 完 全随机指派 ,因为孩子们在学校肯定是 以 团体 的形式来活 动 的。G u n t e r 和 Me A l e e r 认为研究 的目标根本就不具有代表性 ,因为 目标都 是来 自于 相 同的环境 ,有相同的知识和经历。而且 ,尽管这一试验 方法避免使 受 试者处于他们不熟悉的环境中 ,但 是它还 是很难控 制受试 者课后 的观 看 内容 ,因此使得实验结果具有不准确性。
社交媒体媒介暴力的类型、成因与应对

社交媒体媒介暴力的类型、成因与应对作者:陈依玲来源:《传媒》 2016年第22期文/陈依玲2016年7月23日,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园的东北虎园区内,发生了一起老虎伤人事件,该事件中两名游客因为中途下车遭到园内老虎攻击,导致一死一伤。
这一事件经新闻媒体报道后引起网友们广泛的关注,在未明真相的情况下,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上出现各种版本的老虎伤人“真相”,有说是因为夫妻吵架误下车受老虎攻击的、有说以为到达安全区域下车遭到老虎攻击等。
事件当事人被人肉搜索,个人隐私被泄露,同一时间还放出“伤人老虎可能被处决”等谣言,充分暴露了社交媒体媒介暴力的负面影响。
据凯度集团发布的《2016年中国社交媒体报告》显示,我国城市居民中51%的人已经使用社交媒体了,比2015年提高了17%,但是用户认为社交媒体带给自己的积极影响正在逐渐减少,15%的受访者认为使用社交媒体后,他们的生活变差了。
同时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18%的人认为社交媒体没有任何负面影响,2016年下降为14%。
由此可见,社交媒体的使用人数虽然逐年增加,但是它给人们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在增加。
其中,社交媒体媒介暴力事件更是屡见不鲜,这种暴力现象大幅度增加了社交媒体给人们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
社交媒体媒介暴力的类型媒介暴力可以大致分为显性暴力和隐性暴力,为了进一步分析社交媒体媒介暴力的成因和对策,本文将社交媒体媒介暴力细化为三种类型,一是以多欺少,二是以强欺弱,三是以大欺小,三种社交媒体媒介暴力现象有时是融合在一起的,难以区别。
以多欺少型。
这种社交媒体媒介暴力类型是指人们通过发表言论的方式吸引了大批社交媒体用户的关注,在未明真相的情况下有的用户选择相信,而有的则不相信,在一方占大多数的情况下,少数人则会受到言论伤害。
2016年7月23日的“老虎伤人事件”,一经新闻媒体报道,就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微博上专门形成#八达岭老虎吃游客#的话题,该话题阅读量超过4000万,引发讨论量6000多条,大多数微博用户对这次事件的看法表示,受伤女子是自作自受,不遵守规章制度,活该被老虎攻击。
媒介“符号暴力”危害探讨

媒介“符号暴力”危害探讨引言媒介符号暴力是指以媒介传播的符号、语言、形象等针对性的暴力行为。
它会通过媒介逐渐强化人们对某种文化、观念、价值观等的认同感,并在强化认同的同时排斥异己,进而导致暴力行为的发生。
本文将探讨媒介符号暴力的危害以及如何避免这种暴力行为的发生。
媒介符号暴力的危害1. 加剧社会分化媒介符号暴力从源头开始就会在媒介传播中进行分层、区隔,不同观点、文化、群体等会被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排斥与包容。
这样的暴力行为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社会分化,导致人群进一步孤立,进而失去了相互理解的机会。
2. 强化歧视媒介符号暴力也会强化社会中的各种歧视行为,如性别歧视、种族歧视、年龄歧视等等。
媒介暴力有时候会美化一些歧视行为,宣扬其是“优越文化”的象征,这样的流言蜚语很容易导致更暴力的行为。
3. 自我认同的建构媒介符号暴力会通过媒介创造人们对某个文化、观念等的认同感。
这样的认同感到一定程度上会强化自我意识,进而导致排斥异己的行为。
当人的自我意识过于强烈时,很容易使人崩溃、变得抗拒异己,与他人产生冲突,甚至是暴力冲突。
4. 挖掘创伤在某些情境下,媒介符号暴力也会挖掘人们的心理创伤,进而进一步强化人们对某种观念、文化等的认同感。
在这种情境下,往往会有一部分人因过渡认同的缘故而进行极端行为。
避免媒介符号暴力的方法1. 增加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指在传媒技术和传媒概念上掌握一定技能的能力。
除了了解媒介的性质和媒介的运作以外,还需要对媒介所包含的信息进行敏感分析,增加对媒介暴力的判断能力,避免受到媒介暴力的影响。
2. 建立多元化的信息源在信息获取方面,我们需要确保获取信息的多样性。
如果信息源角度单一,信息主题单调,则会渗透进我们的常识及成为我们的观念。
没有广泛的信息源,我们就没有机会对主流的媒体信息进行判断和评价,只能接受一种媒体渲染出来的单一价值观。
3. 鼓励多元文化和理念的混合我们需要鼓励多元文化与理念的混合,让不同的文化和理念通过平等交流、协商、融合逐渐发展为一种比较接近的共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媒介暴力现象分析
作者:康登慧
来源:《新媒体研究》2017年第24期
摘要在现实社会中,媒介行为的暴力带来的“人肉搜索”“大众逼视”等不良影响不仅对被报道者的隐私权造成了侵害,对其身心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而在报道媒介暴力事件时,大众传媒报道时不避讳使用过激的语言和血腥的图片,在吸引大众注意力的同时也造成了一系列不良的后果。
文章用采样分析的方式,揭示媒介暴力对受众以及对社会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媒介暴力;Gunter;反抑制;模仿;涵化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24-0037-02
1 绪论
Gunter在1994年提出媒介暴力7种影响的分析,分别是宣泄净化作用、唤起作用、反抑制作用、模仿作用、脱敏作用、培养涵化作用和恐惧作用。
在认识这7种影响之前,先来解释一下什么叫媒介暴力。
学界对媒介暴力的解释不一,一种将媒介暴力划分为“真实暴力”和“幻想中的暴力”两种。
真实暴力是指媒介对现实中的暴力事件做出的报道;幻想中的暴力是指一些娱乐节目和电视电影中出现的暴力场景。
更为普遍的解释,是将媒介暴力分为“显性暴力”和“隐性暴力”两种。
显性暴力多为媒体定义为不正当的、非法的暴力行为,可能是新闻节目中报道的家庭暴力、校园暴力等真实的暴力事件,也可能是电视剧、电影等节目中的反映出的暴力情节和场景。
这两种媒介暴力现象最终的结果往往是受害者遭受身心的伤害,而施暴者受到严惩。
这种报道强调的是暴力事件后果的严重性,受众在观看节目的时候会对暴力事件产生一定的抵触和反面的情绪,而只要报道的表达方式恰当,就会使受众对暴力事件产生宣泄净化作用甚至是一定的抑制作用。
隐性暴力是指暴力卡通、暴力游戏、暴力图片和影视等媒体中被合理化的暴力行为,给受众带来的是一种看不见的暴力伤害,对受众行为的影响则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
人们往往以宣泄情感为由而漠视它的影响,这种隐形的暴力也更易得到受众的赞同。
可以看出,在媒介暴力事件中,媒介扮演的是主导作用,媒介报道暴力事件的形式和手段直接影响到暴力事件对受众的影响。
在Gunter提出的7种影响中,我认为反抑制作用、模仿作用和涵化作用的效果最为突出和明显。
2 案例分析
在现实社会中,媒介行为的暴力带来的“人肉搜索”“大众逼视”等不良影响不仅对被报道者的隐私权造成了侵害,对其的身心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而在报道媒介暴力事件时,大众传媒不避讳使用过激的语言和血腥的图片,在吸引大众注意里的同时也造成了一系列不良的后果。
新浪河南针对虐待儿童的案件开辟了一个专题栏,在专栏里,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各地虐待儿童案件的盘点。
在专题的主页里的15张图片里,涉及直接虐待儿童情节的有12张,占比例为80%;画面残忍暴力的有5张,占比例为33.3%。
随机点开专题内标题为“杭州女孩惨遭父亲虐待被逼吃书喝马桶水”的视频链接,可以看到视频中对被虐待女孩小雨的“全身的伤口淤青”“缺失的门牙”“床单上的斑斑血迹”等画面不加修饰的呈现。
在介绍施暴过程的时候,视频直接使用被虐待者亲口讲述“跪着吃书”“父亲拿铁棍打我”“喝马桶水”“吃硬币”等施暴情节。
在视频下方有217位网友参与讨论,随机筛选了其中78条评论进行内容分析。
内容含有“畜生”“禽兽不如”“变态”等字眼的评论为40条,所占比例为51.2%;使用“枪毙”“处极刑”等“意向性暴力”词汇的有21条,占26.9%;而涉及到实质性的可能会发生暴力的“人肉”的词汇出现了3次,占比例为3.8%;选取样本的评论中,只有4人谈及“诉诸法律”的手段,占比例为5.1%。
下面,将针对样本进行分析。
1)内容含有“畜生”“禽兽不如”“变态”等字眼的评论为40条,所占比例为51.2%。
媒介暴力的显性作用表明,因媒体在报道暴力内容的时候,强调了暴力后果的严重性,在这则新闻的报道中,“小雨的身心受到了严重的创伤”“目前当事人已向当地公安机关报警,公安机关将立案进行侦查”等媒体报道内容使受众在观看节目的时候对暴力事件产生了抵触和反面的情绪。
根据Gunter提出的媒介暴力影响的涵化作用,大众传媒向社会提供的暴力信息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特别是电视节目对暴力事物的选择、加工和制作使得人们对暴力现象产生了一定的共识。
人们在对“小雨遭受虐待”的事件上,对当事人产生了深刻的同情心理,而对施暴者即小雨的父亲产生了近乎一致的愤怒和指责的情绪。
2)使用“枪毙”“处极刑”等暴力词汇的有21条,所占比例26.9%。
根据Gunter提出的媒介暴力影响的模仿作用,受众在观看暴力节目、接受暴力信息的时候不自觉的或有意识的模仿并在现实生活中使用其中的情节。
26.9%的受众在接受到媒介暴力信息的传达之后,在愤怒的基础之上,使用“处极刑”“枪毙”等意向性的暴力词汇表达情绪。
但小雨父亲的行为触犯的是未成年人保护法,应当接受法律的约束和制裁,但尚未涉及到“处极刑”和“枪毙”的程度。
媒介暴力的隐性作用给受众带来的是一种看不见的暴力伤害,对受众行为的影响则是长期和潜移默化的。
受众使用“意向性暴力”词语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模仿施暴的过程。
3)涉及到实质性的可能会发生暴力的“人肉”的词汇出现了3次,占比例为3.8%。
“人肉”即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将人的真实身份调查出来。
一旦“人肉”行为成功,被人肉者的隐私信息不仅暴露,其心理也会受到打击,更有甚者会造成暴力事件的产生,后果不堪设想。
“人肉”不仅属于网络暴力,更属于现实生活中的“暴力”行为。
根据Gunter提出的媒介暴力影响的反抑制作用,接受暴力信息反而会加剧受众在现实生活中使用暴力的情况。
78位受众中有3位受众提出要“人肉”小雨的父亲。
在未接收到媒介暴力信息之前,这部分受众是不会意图或者实际去做出“人肉”这一举动,可以说,媒介暴力信息是直接导致这部分人在现实中使用暴力手段的原因。
4)选取样本的评论中,只有4人谈及“诉诸法律”的手段,占比例为5.1%。
在78个样本中,只有4人在愤怒的同时依旧保持理性,但是所占比例较小。
利用博格纳的涵化理论,涵化作用也是一个“双向吸引”的过程,产生的效果因其暴力信息的内容而异,因接收人的具体情况而异。
这部分人在受到侵权时,知晓应用法律的武器去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但由于比例较小,他们的发言并未受到其余受众的认可和重视。
从以上的案例分析中,可以证实在Gunter提出的7种影响中,反抑制作用、模仿作用和涵化作用的效果较为突出和明显。
3 总结
暴力信息的报道不可避免,但媒介作为社会公器,承载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在暴力信息的报道过程中,有哪些问题需要反思?面对暴力信息,负责任的媒体应当怎样报道和呈现?作为受众的我们,又需要怎样看待这样的暴力信息呢?
首先,我们对媒介暴力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第一,社会角度:社会的转型期使得纠纷和犯罪率上升,增大了媒体报道此类事件的力度和次数。
第二,媒体角度: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为抓住更多受众的“注意力”,用惊悚、骇人听闻甚至标题和内容严重不符的文字和血腥、暴力的画面抢夺更多的受众资源。
同时增大时段和版面来报道暴力事件。
第三,受众角度:首先,暴力内容、图片和影视作品因其题材的特殊性而引发了受众的好奇心理,这是受众愿意接收此类信息的动机之一。
大众传媒所传递的信息中暴力内容过多,势必会给人们造成一种对环境的恐惧,从而阻碍了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那么,面对暴力信息,负责任的媒体应当如下报道和呈现:
第一,注重媒体报道对象的多元性。
第二,注重挖掘暴力现象背后的原因。
第三,在暴力信息报道时,注意用词,在制作照片和视频时,对于可能引起受众不适的画面的要进行马赛克等技术性的处理。
第四,媒体要明确对暴力事件的态度和立场,并对受众传播如何正确理性处理暴力事件的方式。
作为受众的我们,在面对媒介暴力时,应当提升自我的媒介素养,在接收媒介暴力信息之后,正确接收关键信息,辨别虚假信息,理性、科学处理不适信息。
政府部门首先应当在治理暴力事件时发挥作用,有效减少犯罪率;其次,应该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有效规制媒介暴力现象。
参考文献
[1]贾碧峰,雷黎萍,贾媛,等.媒介暴力的表现形式及其类型[J].今传媒,2007(3):51.
[2]赵允芳.解剖“媒体暴力现象[J].传媒观察,2004(12):18-20.
[3]马小璐,蒲莳,郑少云,等.媒介暴力问题研究笔谈:关于媒介暴力的界定[J].今传媒,2007(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