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对灾难报道的反思
我国灾难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我国灾难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摘要】我国灾难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不同媒体报道不一致、报道中存在夸大和不实之处、缺乏详细的背景信息以及缺乏人性化关怀。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通过更加负责任和真实的报道,提高专业水平和真实性,关注灾难背后的情感和人性化,从而使灾难新闻报道更加真实、客观、细致和人性化。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更好地了解灾难事件的真实情况,同时给予受灾群众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关键词】关键词: 灾难新闻报道, 问题, 解决方法, 媒体报道不一致, 夸大和不实之处, 缺乏详细背景信息, 缺乏人性化关怀, 新闻真实性, 客观性, 负责任报道, 专业水平, 情感, 人性化.1. 引言1.1 我国灾难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我国灾难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不同媒体报道不一致、夸大和不实之处、缺乏详细的背景信息以及缺乏人性化关怀的报道等方面。
这些问题导致灾难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受到质疑,影响了公众对灾难的理解和反应。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提高报道的专业水平和真实性,关注灾难背后的情感和人性化,从而更加负责任地报道灾难新闻。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使灾难新闻报道更加准确、全面和生动,为公众提供更有代表性和有用的信息,促进社会对灾难的关注和救援工作的开展。
2. 正文2.1 不同媒体报道不一致的问题不同媒体报道不一致的问题是我国灾难新闻报道中常见的现象。
在同一起灾难事件中,不同媒体可能给出完全不同的报道内容和角度,这给公众造成了困惑和误导。
这种不一致的报道可能源于多种因素。
不同媒体的报道立场和利益不同,导致他们可能选择性地报道某些信息,而忽略其他信息。
记者个人观点和态度的不同也可能导致报道的偏颇。
不同媒体可能会存在新闻内容采编的问题。
一些媒体缺乏足够的记者资源和调查能力,导致他们只能通过转载其他媒体的报道来填补空白,而这样的报道往往缺乏原创性和客观性。
观看中央媒体地震读后感

观看中央媒体地震读后感前几天看了中央媒体关于地震的报道,那感觉就像是被人猛地敲了一记警钟,心里沉甸甸的,但同时又充满了各种复杂的情绪。
一打开报道,看到那些地震后的画面,我就被深深地震撼到了。
那原本好好的房子,一下子就变得破破烂烂的,就像被一个超级大力士给揉成了一团废纸。
有些房子只剩下半边墙还立在那儿,摇摇欲坠的,看着就特别危险。
街道也变得乱七八糟的,到处都是碎石头、断了的电线杆子,感觉就像走进了一个被战争洗礼过的地方。
不过呢,在这些让人揪心的画面里,我也看到了特别多让人暖心和感动的事儿。
中央媒体报道了很多救援人员的身影,那些消防员、武警战士还有各路救援队伍,他们就像超级英雄一样出现在灾区。
我看到消防员叔叔背着重重的装备,在废墟里爬上爬下的,就为了能找到被埋在下面的人。
他们的脸被灰尘弄得黑乎乎的,眼睛却特别坚定。
还有那些医护人员,在临时搭建的医疗点忙得不可开交,一会儿给受伤的人包扎伤口,一会儿又在安抚那些受到惊吓的小朋友。
从中央媒体的报道里,我还感受到了咱们全国人民那种团结一心的力量。
全国各地都纷纷伸出援手,有捐钱的,有捐物资的。
那些装满了生活用品、医疗用品的大卡车,一辆接一辆地开往灾区,就像一条条充满希望的长龙。
我还看到一些志愿者也跑去灾区帮忙,他们帮忙分发物资、照顾受灾群众,就像一群小太阳,给灾区带来了温暖。
这一场地震,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噩梦。
但是通过中央媒体的报道,我看到了这个噩梦里充满希望的曙光。
这让我明白,不管遇到多大的灾难,只要大家团结起来,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而且中央媒体的报道就像一座桥梁,把灾区和全国其他地方连接起来,让大家都能了解灾区的情况,让关心和爱能快速地传递过去。
真希望以后这样的灾难能少一点,但是不管怎么样,只要我们像这次看到的一样,大家齐心协力,那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自然灾害报道:媒体的实践与反思——以2008年中国南方雪灾报道为例(一)

自然灾害报道:媒体的实践与反思——以2008年中国南方雪灾报道为例(一)关键词:自然灾害南方雪灾灾害报道新闻媒体摘要]:本文以2008年中国南方特大雪灾报道为例,从自然灾害的产生过程出发,认为自然灾害报道应当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及时做好预警报道;其次,重点做好救灾抗灾报道;再次,适时做好反思报道。
这是灾害报道的三个基本要求或基本原则。
2008年1月中旬,我国中东部地区下起了中到大雪,豫、鄂、苏、皖等地受到影响。
1月下旬,雨雪天气继续恶化并向南方扩散,湖北、湖南多数供电线路中断,京广铁路大动脉受阻,京珠高速公路北段被冰雪封闭……1月底,这场恶劣的雨雪天气被定性为“南方五十年不遇的雪灾”。
时值春运,这场雪灾所造成的影响极其广泛,损失相当严重。
党和国家领导人、各级党政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对此高度重视,纷纷展开紧张有序的救援工作,努力将冰雪灾害造成的影响减小到最低限度。
对于这场冰雪灾害与抗灾救灾工作,新闻媒体作了大量报道,谱写了许多动人的篇章。
现在冰雪灾害已经过去,新闻媒体应当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思想认识,防患于未然,努力提升灾害报道的水平,更好地服务社会。
为此,本文结合媒体对这场冰雪灾害以及抗灾救灾的报道,谈谈媒体如何应当面对自然灾害的问题。
一般地说,凡是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条件的各类事件,都称为灾害。
大体上,灾害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自然变异为主因的灾害,即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风暴、冰雪;一种是以人为影响为主因的灾害,即人为灾害,如人为引起的火灾、交通事故、房屋倒塌、矿难。
诚然,我们应当努力减少人为灾害,积极预防自然灾害。
不过,就自然灾害而言,我们只能加强预防与救治,并不能加以消除。
在这种情况下,媒体应当如何面对自然灾害,就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
当然,从媒体的基本使命出发,这个问题也可表述为:媒体应当如何报道自然灾害?有研究表明,面对自然灾害,媒体大致有三种基本的报道模式:一是“灾”情型,以自然灾害本身作为新闻报道的主体;二是“人”情型,以在自然灾害面前人们的所作所为与精神面貌作为新闻报道的主体;三是“综合”型,以客观的“灾”情报道和充分的“人”情报道相结合的报道方式。
如何写地震新闻后感作文

如何写地震新闻后感作文
地震新闻后的心里话。
看着电视上的地震新闻,心里真是五味杂陈。
那些被震碎的家园,那些废墟,真的让人心里难受。
但那些救援人员,他们真的让
人感动,那么拼命地救人,真是好样的!
这地震啊,真的让人看到了人的脆弱,但更多的是看到了人的
坚强。
面对这么大的灾难,人们还能团结起来,互相帮助,这种力
量真的太强大了。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我们得好好保护大自然啊。
地震这种灾难,说到底还是因为我们没有好好对待自然。
如果我们都懂得珍惜,懂
得保护环境,也许这样的灾难就会少很多。
最后啊,我想对那些受灾的人们说,你们一定要坚强!我知道
这很难,但你们一定要相信,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在关心你们,支持
你们。
你们并不孤单,我们一起加油!。
灾难报道中的深刻反思与人文关怀——《南方周末》雪灾报道浅析

情型,以在自然灾害面前人们的所作所为与精神面貌作为新 五日>、<暴风雪中, 一个农民工老 板对抗”春 运帝国”>、<14天
闻报道 的主体;三是 “综合”型, 将客观的“ 灾”情报道和 充分 13夜,一车蔬菜的旅程>、<攀越雪山>,记者用现场追踪的方
的“人”情报道相结合。① 2008年初,一场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袭击着中国
说,<南方周末>对中国雪灾的报道内容以及相应特点体现在 题。头版头条<被踩踏者李红霞的短暂生命>,记述了李红霞
以下几个 面:
这位在雪灾中的唯一一个被踩踏致死的人,从而引出7中国
东南钴糖2008年第5期( 总第45期)
推进创新理论探索创新实践 ONGNANCHUANBO 主题专栏一观察思考
的城乡二元体制所隐含的问题。而这次雪灾暴露出的问题远 不止这些,还有政府的反应迟钝、民间组织没有发挥出它应 有的作用、法律似乎也没有派上多大的用场等等,诸多问题 涉及政治和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反思国家应急体系>一针 见血地指出目前我国的应急体制不容乐观、政府反应慢等问 题;<三问郴州冰灾>对湖南郴州的电力设施作了调查分析, 指出现在铁塔抗冰标准偏低的问题;<爱心为何未发挥更大 力量 >提出了 NGO即非 政府组 织在抗灾 中的活 动为何没 有 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在这个专题里,( 南方周末>向中国南方 雪灾发出了严厉的拷问,深刻地剖析出了此次雪灾所暴露出 的问题,体现了报道的深度。
式记录了灾区人民的生活状态;二是分析由雪灾引发的一些 问题, 如探寻雪灾 原因的<这 是全球变暖 的另一种表 现形
南方大部,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成为全球媒体关注的焦 式>、<暴雪冻雨为何频现南方7>以及评论<雪灾暴露公共治
对5.12汶川震灾媒体慈善报道的反思

推进创新理论探索创新实践O N G N A N C H U A N B O主题专栏一热点研究对5.12汶川震灾………~媒体慈善报道的反思【内容提要】汶川地震发生后,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支援灾区人民。
在此次灾难性事件申,除充分发挥其强大的新闻传播功能,媒体还在这场涉及全民的慈善事亚中充当表率,为抗震救灾工作作出了极大贡献,但同时也存在部分媒体对投身慈善事业的个人和企业报道失当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相关事件的回顾,指出媒体在进行慈善报道过程中应明确自身的慈善之责,通过正确的定位和反思谨防“舆论绑架”现象的重演。
【关键词】慈善媒体报道舆论绑架媒体责任背景“一个没有慈善的社会必定是一个冷冰冰的社会。
”汶川地震发生后,文化界、演艺界、企韭界、慈善机构等社会各界以及普通民众、国际友人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投入到~场浩大且感人的慈善事业中,以最实际最具效力的方式抗震救灾。
在这过程中,从中央电视台到各地方媒体,从电视到报纸再到网络,媒体不仅积极带头捐助,而且依托自身优势为救灾做“号召”、“宣传”,为全民抗震救灾工作作出了极大贡献。
仅以腾讯为例,腾讯公司在先后四批落实了总额2000万元直接救灾捐款的同时,联合中国红十字总会壹基金计划,启动“5.12地震”网络募捐平台。
截至5月20臼14时35分,腾讯网友在线捐赠就突破2000万元人民币,创下互联网公益慈善史上最高捐赠纪录。
但是,在这场几乎涵盖全民的慈善之举中,也出现了少数不和谐因素,“舆论绑架”、“道德勒索”等提法反复出现在公共视线中,引发了笔者关于媒体慈善报道的如下思考。
慈善事业是促进社会和谐不可缺少的‘一条腿’,而媒体则是慈善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一条腿’。
”媒体以其广泛的覆盖面和强大的渗透力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施以影响,’对慈善事业同样女口止匕。
6@文/陈‘捐款明细表在慈善事业中,个人捐款行为尤其是名人明星的捐款行为向来是媒体重点关注的内容。
此种情况在四川震灾中也不例外,几乎来自名人(或知名企业)的每一笔捐款都得到媒体的报道。
关于新闻媒体应对突发事件的几点思考

关于新闻媒体应对突发事件的几点思考当今社会,新闻报道的第一时间成为极为重要的概念。
突发事件的不可预见性给新闻报道带来了诸多不便,这要求新闻媒体必须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新闻工作者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要注重新闻价值的判断,要有社会责任感,体现人文关怀,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时代赋予新闻工作的责任。
标签:突发事件新闻媒体第一时间社会责任人文关怀1 突发事件的含义突发性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出乎人们意料的事件,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事件发生、发展的速度很快,出乎意料;二是事件难以应对,必须采取非常规方法来处理。
2 媒体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1 媒体对突发事件的正常报道不会被干预。
我国遭受“非典”打击后,政府非常重视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工作。
各部委和许多地方政府部门都建立起了新闻发言人和定期新闻发布制度。
各级政府领导如果蓄意隐瞒重大疫情等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将受到严厉查处。
目前,禽流感、矿难、爆炸、空难等重大突发事件都会比较及时见于报端。
媒体对突发事件的正常报道不会被干预,并不意味着媒体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报道。
一般来讲,大多数突发事件的发生都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新闻信息有悖事实真相,就可能起到错误的舆论导向作用,轻者引起社会恐慌,重则危害社会。
2.2 媒体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战争、灾难、自然灾害以及偶发事件都属于突发事件。
面对不可预见的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可以不变应万变,但是对新闻媒体的反应机制以及新闻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有严格的要求。
各级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要时刻绷紧第一时间这根“弦”,从思想上和预案机制上做足准备工作。
先对突发事件的种类进行归类分析,然后分析总结以前成功应对突发事件的经验,建立一套相对健全的应急机制。
要做到尽管事件突发,但是仍然有章法可循。
3 突发事件中媒体的报道重点3.1 及时报道。
在事件发生与人们的意识之间通常有一个短暂的思想空白期,从新闻的角度来分析,这一时期就是新闻报道的“第一时间”。
灾难性新闻报道的浅析和启示(共5篇)

灾难性新闻报道的浅析和启示(共5篇)第一篇:灾难性新闻报道的浅析和启示灾难性新闻报道的浅析和启示(一)灾难性报道关涉政府公信力所谓新闻传媒公信力指社会公众对于新闻传播媒介在新闻传播方面的真实性、可靠性及权威性等的总体评价。
近年来,我国媒体对灾难、突发事件的报道大大增加,反映出自2003年非典危机以来,政府在信息公开透明上出现了较大的飞跃。
在以民族国家为主题的社会,政府总是最重要和最有力的控制者和把关人,政府是网络时代的最终把关人。
甬温动车事故中政府在整个新闻报道中起着舵手,更起着发动机的作用。
当然,政府的新闻宣传是具有一定的政治原则的,具体包括:党性原则;群众性原则;真实性原则;稳定压倒一切原则;社会效益优先原则。
政府有什么样的媒介观,将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广大人民群众接收到的信息。
无论是自然灾难还是事故灾难,无论出于良心道义还是出于社会公正,利用灾难进行宣传和感动是必然行不通的。
雷击还是天谴,无论是气候影响了通信还是上帝拨动了铁轨,也就是说,无论怎样解释这个事故,这个事故的发生都不能再归结为“技术”或者“自然”了,都不能用简单的全国人民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的宣传来取代事故本身的震撼和愤怒。
这正是灾难美学和公众期待的落差所在。
从灾后救助到灾后重建,从社会性的慈善救助到政府性的物资调配,一场灾害,往往成为考察一个国家资源操控能力和权力道德水平的特殊视角。
灾难到来之时,也就到了人类生存的“临界时刻”,在这种情景中,我们的政府选择怎样的态度面对灾难,将直接影响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因为今天的受众已对新闻事件有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于是,总理所说的“回答”,也就不仅仅是解释,也是反思、问责和调整。
简单地说,这次动车事故所凸显出来的问题,必须用整个社会体制的自省来回答。
政府这个强势把关人也无法控制。
对于铁路部门来讲,事故频发民众怨,不能只用表歉意托词来敷衍。
当事故发生后最重要的不是急于去推卸责任,而应当是认真查找原因,做好善后工作,切实保障高铁生命线的安全运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媒体对灾难报道的反思
【摘要】地震灾难又一次到来,中国的媒体在对于特大自然灾害的报道时需要对自己报道的标准、方法进行不断改进以更加有效地服务灾区,服务灾民。
【关键词】灾难;灾区;报道;媒体
北京时间,4月20日上午8点零2分,四川雅安发生了里氏7.0的大地震,地震发生后,一时间,各大媒体,网站,微博无不充斥着对这场灾难的轮番报道,好像让人又回到了5年前的汶川大地震的场面,打开电视机,一个模子一个腔调,一位主持人坐在屏幕右手边,背景是一副以雅安为震源中心的地图,画面不断切换,轮流播放着来自灾区的画面,让人在为灾区人民担心的同时,心生无奈。
灾难报道的话题,在5年前那场大地震发生时,成为了最热的一个研究话题,而5年时间过去,留下来的只是一些苍白无力的研究文章和说辞,当同样的一场大地震猛然袭击而来时,灾难报道又一次进入了我们的视界。
对灾难和灾难报道的概念,都不会陌生,灾难性事件,说地直白一点,就是天灾人祸,灾难新闻以其信息的易扩散性,成为受众最为关心的新闻和媒体最重视的新闻之一。
只要灾难一发生,立刻就成为了大众媒体纷纷报道的中心。
灾难报道的传播主体是多元化的,电视、广播、报纸和互联网,以及手机新媒体都是灾难报道主要的传播媒介,大众传媒在灾难中其实是身负双重重任,一方面作为灾难事件的报道者,另一个角色是积极面对
灾难的组织和参与者。
在进行传播的过程中,大众传媒如果运用好自身传播行为,正确发挥好优势,可以通过新闻报道达到减轻灾民痛苦,降低受众情感体验的消极性,从而达到积极的传播效果。
但是在刚刚过去一天的大地震发生后,纵观我国的媒体,似乎做地还是不够好,不够理智。
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就是大众传媒应该怎样去报道像地震这类灾难,而报道又该怎样地影响人们对于灾难的认识和感受,以及怎样为应对地震这类灾难等做出准备。
一、在这次雅安地震的报道中,我国的大众传媒暴露出的问题
1、记者仍然不顾感受去采访地震中的受灾群众。
这些受灾的人民作为此次灾难的主体,是一个个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源头,记者们把目光对准受灾的群众,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想获得地震发生时的真实和生动的情况以及灾民的行为和现在的情况。
我们的一些记者为了快速获取新闻,忽略了特殊时期在采访时机的合理把握,显得不够慎重。
在四川卫视,可以见到像这样的情况:一个刚刚从灾区救出的小女孩,被送到医院,正躺在病床上准备接受治疗,记者说着说着话,就开始先行采访,问了几个最基本的问题,问她哪里伤着了?小女孩因为刚刚惊吓过后,心情还未平复,没有听清楚,就回答在家里,记者紧接着又重复了问题,直到那个小女孩回答:“脚被伤着了。
”在这种情况,伤者需要的不是采访,而是平静下来,休息等待治疗,这样不顾伤者的感受和情况进行采访,问一些无关
痛痒增加伤者痛苦的问题是很不恰当的。
2、媒体的镜头仍然瞄准受伤者和遇难者,进行直接拍摄。
一些网站将灾民受伤的照片作为首页新闻图片,为的就是扩大新闻图片对受众造成的视觉冲击力和影响力,这些媒体没有想到过这样子会对遇难者的亲人造成多大的心理伤害呢?也没有考虑到当其他为
灾区担心祈福的受众看到这些图片,内心的恐慌和难受只会增加不会减少。
3、媒体报道一些无益于灾区的内容。
在雅安地震的新闻报道中,有的媒体把镜头对准了灾区之外的事件,对准了本来应该为灾区服务的媒体工作者,在自家人身上做文章,有一则新闻名为:“《女主持身披婚纱报道地震》”的报道,说的是一名电视台女主持人本来正要举办婚礼,在地震后,她来不及换下婚纱就在第一线进行报道。
这样的报道在平常也许不为过,但是在这样一个争分夺秒的时候,媒体工作者应该全力以赴为灾民灾区服务,不应该为了吸引眼球地去“偏题”。
灾害新闻报道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更多生命,拯救更多的生命。
新闻工作者在灾区进行报道的时候,要牢记——灾难报道是为了受灾者而进行的报道,而不是媒介一次集体渲染和获取收视率的报道。
二、媒体进行灾难报道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1、冷静不煽情,冷静客观呈现,不煽情。
要做到恰当地合理地进行灾难新闻,媒体自身首先要有理性,要清楚灾难报道的宗旨,
有一句话这样说:“除了艺术,过度的热情几乎在任何时候都没有好处”,同样,在做灾难报道时,媒体要做到头脑清醒,不能热情过度。
在邻国日本,在面对更加严重的状况时,没有声嘶力竭,没有人间炼狱,nh k电视台对此的报道没有营造过重的悲伤气氛,冷静不煽情地进行着灾情报道。
除了一方面正确传达政府发布的讯息,另一方面也及时向电视机前的民众传播当前状况,让他们清楚地知道这场正在发生的灾难状况如何。
作为灾难性事件载体的灾难新闻,其报道方法是否运用合理和有效关系到灾难信息的传播效果,而且还关系到灾难事件主体的精神状态和面貌。
要做一个专业的报道者,不做渲染者,不做情绪的消费者。
2、在面对灾情面前,牢记一切报道要为灾民服务。
美国的一位名叫迈耶斯对的学者说“我们过多地关注了新闻价值,而未关注道德价值。
”。
媒体要学习,在进行灾难报道时,未经确认的信息不要传播,不要将未经核实和不知出处的情况传播给受众,避免重复播放受伤和带有血腥的镜头。
“我觉得我看报道想知道的是基本情况是什么,接着我能做什么,而不是光知道谁的感受,谁多惨多惨”这是一位微博网友发表的评论,是的,我们不需要媒体穿着婚纱装蒜,不需要你追问伤者“你现在心情如何”,不要给领导说套话空话的机会,不鼓励任何人作秀。
全国各家媒体不要一哄而上,避免增加现场的拥堵和灾区的负担。
在采访的过程上,媒体要注重灾民的情绪变化,不能单刀直入,加重灾民的心理负担。
3、注意平常累积,增多科普知识的传播,加强媒体平时的常规灾难演习和培养灾难报道专业记者。
加强避难常识的教育,提升媒体工作人员灾难报道的的专业素质,提升公众的防灾意识。
大众传媒在里面向公众传递着第一线最真实的灾难信息,并在市民对自然灾害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详细报道灾情的同时也要重视传播防灾知识。
灾难总是在人们遗忘的时候来袭!这是一句至理名言和教训!我国的灾难报道都把大部分精力全部用在了报道当时受灾情景的方面,而平常的防灾知识、发生灾难时如何减轻受灾度和灾后复原工作这几个方面却很少有媒体重视。
媒体在科普宣传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媒体对平常的防灾知识宣传和关注太少,灾难报道高度集中在了发生灾难后的情况,如果能在平常做起,不断累积防灾知识,也许灾难发生后伤员和遇难的人数数量会少地多。
在日本阪神发生地震后,日本媒体关于灾难报道进行了转型,除了必要的现场播报,数据公布外,更着重于积淀和传播有实际帮助的知识和措施,比如在平常的节目中增多了讲解地震避难的内容,包括当地避难地点的位置、有哪些避难路线,还有灾难发生时遇到交通中断选择哪些路线最安全等非常有实际意义的内容。
我们的公共媒体及相关专业媒体要提高自身进行灾难报道专业素质,进行有关灾难报道的学习和培训,把灾难报道纳入平常工作的内容当中,定期定时进行演习和完善。
通过日常对媒体自身专业
素质的提高,一旦灾难来临,便可形成有效的组织抗拒灾难不可或缺的救灾力量,不至于出现现在这样鸡飞蛋打,有着很多疏漏的无奈情景。
除此以上外,全国各大媒体大不必一窝蜂地去争灾区第一信息,作为灾害报道,除了灾区的灾情是重要信息之外,还有救灾情况,重建反思,人道主义关怀的新闻报道等等方面要同时跟上,所以可以讲任务分配到各地方媒体各大媒体,一个或者几个媒体负责一个方面的内容,这样会有效地避免信息大量的重复化,大大减少无效无用信息的播放,将每个媒体的任务分门别类,让全国的媒体能够更有序有效地进行灾害报道,服务灾区,平复受伤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