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苏联篇

合集下载

苏联的工业化建设道路(精)

苏联的工业化建设道路(精)

苏联经济建设的工业化道路摘要:1929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发生了重大转折,列宁晚年摸索出的通过新经济政策间接地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在曲折和摇摆中走了不到十年之后,被斯大林的急剧变革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所取代,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入模式化阶段。

本文就苏联经济建设的工业化道路展开具体的论述,主要从工业化产生的原因, 工业化是怎样进行的,工业化道路对苏联的影响及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的评价这一道路,这四个方面来论述。

关键词:工业化经济建设资本积累手段关键词:苏联实行工业化的原因实现国家工业化,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条件,没有现代化的大工业就不可能建立起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

列宁在世时就十分强调工业化对建成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从他提出的著名公式:共产主义=苏维埃政权+电气化就可以看出来。

虽然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列宁在世时没有来得及实施工业化,但是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改变苏联落后的工业面貌、大力提高技术水平以保证国家经济的独立性是一代布尔什维克党党人的夙愿。

20实际20 年代国际形势恶化后,迅速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以加强国防力量的愿望更加强烈,由此,1929 年党和国家正式批准了以高速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的“一五”计划开始全面实施工业化方案。

二、推行工业化的手段<一>严格限制私营工商业的发展在工业化的初期阶段,苏联党和政府就广泛利用税收、信贷、税率和其他行政手段对各个工业部门和商业部门中的私人资本进行大力限制和排挤。

1928年“一五”计划开始实行后,国家逐步缩减并废止对私商的供货合同,取消对私营工商业的信贷大幅度提高对它们的征税额,不断缩小私人资本的活动范围,强制关闭贸易市场,甚至规定私营工商户的子女必须缴纳高额受教育费才能入学,这些政策使本来数量就不多的租让制企业经营更加困难。

1930年,联共(布中央提出建议:在不与外国资本家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废止租让合同,由政府提前收回租让企业,这样,代表城市资本主义成分的私营工商业租让制企业和小手工业已基本被取消。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经验是指苏联在20世纪初期发展社会主
义经济的一系列经验和措施。

这一经验主要集中在1920年代
至1950年代之间,旨在迅速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包括以下方面:
1. 经济计划:苏联建立了中央计划领导的经济体制,通过五年计划等方式,实施国家经济的全面规划和控制。

通过计划经济来引导资源的配置和生产要素的配置,实现工业和农业的协调发展。

2. 国有化:苏联在工业化过程中进行了大规模的国有化,使国家获得对重要经济部门的控制权,以保证资源的优先配置和实现经济的重点发展。

3. 重点产业的发展:苏联工业化的重点放在了重工业、军事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上,通过大规模投资和技术引进等手段,推动了这些重要产业的快速发展。

4. 集体化农业:苏联在农业工业化过程中进行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将农民组织为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效率。

5. 教育和科技:苏联在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重视培养专业人才和技术人员,并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经验的效果是显著的,苏联在经济上实现了从农业国家向工业化国家的转变,建立起了一个工业规模庞大的国家经济体系。

然而,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资源配置不均衡、环境污染等。

这些问题在苏联后期逐渐显现,并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苏联在工业方面的成就

苏联在工业方面的成就

苏联在工业方面的成就一、苏联工业在20世纪发展突飞猛进苏联共产主义时期的工业化发展被誉为二十世纪世界上最大的经济转变之一。

上世纪30年代末,苏联从典型的农业国家跨越变成具有现代化工业能力的大国,其工业实力得到迅速提升,特别是在军工方面的进步也非同一般。

二、苏联在生产力方面的突破1、向交通运输和现代工业化四个大方面发力:苏联政府在20世纪30年代末不断精进了工业发展战略,向交通运输、重工业、轻工业和现代工业四大方面发力。

为拓宽快速移动的通道,在五年计划期间兴建了大量公路和铁路,改变了苏联的轨道,实现了大气灰尘的降低,同时为苏联未来的繁荣营造了坚实的基础。

次之,苏联开始在大型机械、化学和重化工方面进行一系列投资,从而为苏联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潜力和财力,这在当时欧洲人口数量不多的情况下,对于苏联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富饶的灵活劳动力:在苏联时期,苏联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而它的劳动力也相对灵活,例如在农业上,因为有便利的气候条件和优质的土地,可以改善农作物的生产,把大量的资源投入到工业发展中,以更有效的方式开发苏联工业。

三、苏联工业在世界上受到广泛重视1、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有力平台:当苏联大规模实施并取得工业化的成功时,它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一个有力平台,不少发展中国家都借鉴了苏联的模式,学习苏联在工业化方面的成果和进步,致力于改善自己国家的工业能力和经济环境。

2、在军工科技方面有急速发展:20世纪,由于苏联把大量财力和劳动力投入到军工科技方面,使苏联军事科技得以尖端发展,催生出一大批高新技术产品,从而增强苏联的国防实力。

四、苏联工业在20世纪的成就1、使苏联的国民经济在20世纪实现大跃进:20世纪末,苏联的国民经济较晚期、财富分配比晚期更加公平;农业发展较晚期更进步;产品和服务质量有了明显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明显增加。

20世纪,苏联工业发展成就令人瞩目:苏联由一个农业国家逐步发展成一个强大的工业国家,其国民经济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20世纪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大国。

苏联工业化蓬勃开展的原因

苏联工业化蓬勃开展的原因

苏联工业化蓬勃开展的原因
据今天的聚焦文化网历史网站记载,苏联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就进入了一个新的工业化时期,这在苏联历史上可以被称为“业化革命”,而苏联当时所处的国际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也成为了苏联经济发展的催化剂。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苏联工业化蓬勃开展的具体原因。

首先,苏联政府实施了新的政策,其中包括重组行政机构和实行新的制度,这使得政府能够更有效地控制经济,并加快了经济的发展步伐。

其次,苏联政府在技术革新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并由国家实施所有大型工业项目,从而使得苏联能够更快地采取创新技术。

苏联工业化进程也受到了苏联政府支撑,其中包括重新组织整个苏联的经济结构,将农业经济从资源有限的农业经济上转变为产业化的工业经济。

此外,苏联还加大了对西方技术的引进,这也促进了苏联的工业化进程。

另外,苏联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建和基础设施建设,以满足苏联经济发展的需要。

最后,在这一时期,苏联也处在高度政治和社会对抗态势之中,这也对苏联的工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苏联政府积极采取加快经济发展的措施,以保护国家领土和安全,并在经济和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因此,在这方面也给苏联工业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助力和支持。

以上就是苏联工业化蓬勃开展的原因。

苏联政府实施的政策、实施的技术革新、对西方技术的引进以及重建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苏联那种受到外部压力的高度政治和社会对抗态势,都是苏联工业化蓬
勃开展的原因。

只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才能真正理解苏联工业化蓬勃发展的历史背景,从而向世界传承下苏联工业化的重要经验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

苏联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是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这一方针的确定,不仅对苏联,而且对其它一些国家也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产生背景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国情,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历史发展条件。

如果离开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时的国情,离开苏联当时的特定历史条件来谈这个问题,就不容易把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弄清楚。

十月革命前,俄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工业产品只占国家全部产品的l/3,农业产品则占国家全部产品的2/3。

1914年沙俄的工业产品只占世界工业产量的2.46%。

如果按人口平均计算,当时俄国的工业产品产量和落后的西班牙不相上下。

俄国不仅在经济技术上要依赖于工业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且还要从国外输入大量的机械设备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接踵而来的外国武装干涉及国内反革命叛乱,使已属落后的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边缘。

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给苏维埃国民经济带来的损失,总数达390亿金卢布,超过战前整个国家财富的1/4。

1920年,工业产品只有战前的14%,农业状况更加严重,其产量只及战前的60%。

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

工厂停产和粮食奇缺,引起了失业和饥荒。

1920—1921年,全国就约有3300万人面临饥饿和死亡。

显而易见,在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被粉碎后,苏维埃俄国党和政府所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恢复被破坏了的国民经济。

然而恢复国民经济,只意味着要达到1913年的水平,达到一个仍然是落后国家的水平。

要使新生的苏维埃俄国彻底“摆脱资本桎梏的整个解放事业的成功和社会主义的胜利”就必须“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实现工业化和农业机械化。

列宁曾指出:“要挽救俄国,单靠农民经济收成丰盛还不够,而且单靠供给农民消费品的轻工业情况兴旺也还不够,——我们还要有重工业……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根本不能维持我们成为独立国家的地位……”。

要挽救俄国”就要“挽救”和“恢复”重工业,这是列宁从分析苏俄的国情,分析苏俄所处的历史条件所得出的结论。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成就和问题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成就和问题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成就和问题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是苏联在20世纪初实施的一项重要政策,旨在通过大力发展工业,推动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实现自力更生。

这项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成就:1. 实现了工业化进程: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迅速推动了国家工业的发展,从一个农业国家转变为一个工业化国家。

苏联成为强大的工业国家之一,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2. 提高了工人和农民的生活水平:由于工业的快速发展,工人和农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苏联实施了一系列的社会福利政策,包括健康保险、教育补贴和住房保障等,提高了人民的生活品质。

3. 加强了国家安全: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使苏联获得了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提升了国家的安全保障能力。

苏联成为了一个世界级的军事大国,能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一定的影响力。

问题:1. 资源配置不均衡: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导致了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

由于过度注重重工业的发展,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滞后,导致了粮食和消费品短缺的问题。

2. 劳动力流失和创新不足:在工业化过程中,大量的劳动力被转移到工业部门,导致了农业劳动力的减少,农业生产能力下降。

此外,由于苏联的经济体制限制了个人和企业的创新能力,创新不足也成为了一个问题。

3. 环境破坏: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苏联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

大规模的工业开发和生产导致了环境的恶化,水源、土壤和空气质量受到了严重破坏,给人民的健康和生存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

4. 基础设施不足:尽管在重工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苏联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

交通运输、电力供应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限制了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总体来说,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苏联在20世纪90年代解体的原因之一。

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知道五年计划吗?中学历史学过,苏联是通过五年计划强大起来的战前的苏联经济发展所谓战前苏联,在此指的是1941年卫国战争前的苏联,而它的开始则应该从1920年末国内战争基本结束时算起。

一、1920年的苏联 1920年末,国内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去,苏联这个新兴社会主义国家终于在战火中平静了下来,可此时俄罗斯的大地已是满目创痍。

国内经济已濒临崩溃,工厂倒闭,土地荒芜,饥饿、疾病伴随着不稳定的政治局面。

1920年苏联的经济情况非常恶劣,总的来说生产力倒退了几十年工业情况是钢: 19万吨生铁: 11万吨石油: 920万吨煤炭: 870万吨砂糖: 5.1万吨纺织工业产值: 2.71亿卢布纸:几乎为零电力:几乎为零而在一战前的1913年的情况为钢: 420万吨生铁: 420万吨石油:920万吨煤炭: 2910万吨砂糖: 134.6万吨纺织工业产值: 28.86亿卢布纸:19.7万吨电力: 19.4亿千瓦时总的来说苏联的工业生产能力只相当于1913年的12.8%,可见一战对俄罗斯经济的打击和苏联接手时的窘迫情况。

二、1920年-1925‘年的苏联经济恢复时期面对1920年的烂摊子,当时的总书记列宁同志寝食难安,怎样恢复俄罗斯经济成了燃眉之急。

从1920年底,列宁同志开始酝酿调整经济政策以挽救脆弱的苏联经济。

在经过大量的实际调查和开会讨论后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新的经济政策以用来恢复苏联经济和缓解社会压力。

主要的经济政策有1、粮食税制在1920年的内战时期苏维埃为了筹备军粮曾经大规模的组织“争粮委员会”对农民进行粮食征收。

由于是非常时期,为了凑齐争粮指标很多地方不顾老百姓死活使用了极端手段强制征收走所能找到的所有粮食,有农民写信给列宁反映情况“粮食被收集得象扫帚扫过一样干净,一点也没剩”。

这种极端的做法自然的引起的地层农民的不满,甚至导致1921年2月的“喀琅施塔得兵变”,虽然此次兵变很快便被平息,但是也给了苏维埃政府一个信息,这个情况必须改变。

苏联的工业化与集体化运动

苏联的工业化与集体化运动

苏联的工业化与集体化运动20世纪初,俄国爆发了一场革命,随后苏联成立。

苏联政府面临着如何解决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挑战。

为了实现自给自足、发展工业的目标,苏联开展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和集体化运动。

本文将深入探讨苏联的工业化与集体化运动,以及其对苏联社会与经济的影响。

一、苏联的工业化运动工业化是指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过渡的过程。

苏联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国家的工业化发展,以迅速提高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

首先,苏联政府实行了一揽子的工业化计划,通过国有化、计划经济和集中调拨资源等手段,大规模投资兴建工厂和机械制造业。

其次,苏联政府积极引进外资和技术,以弥补国内工业设备和技术的短缺。

此外,苏联政府还大力发展重工业,如钢铁、煤炭、能源等,以支持军事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苏联的工业化运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使苏联政府能够通过计划经济和集体决策的方式,快速推动国家工业化进程。

工业化为苏联带来了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使其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工业大国。

苏联的工业化成就一度被誉为“五年计划奇迹”。

二、苏联的集体化运动集体化运动是指将个体农民的土地、农具、劳动力等集中在国家或农业集体经营组织中的过程。

苏联从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为了加强农业组织化管理,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推行了集体化运动。

苏联政府通过法律和政策的手段,鼓励和强制个体农民加入农业集体经营组织。

集体化运动带来了许多争议和问题。

一方面,集体化使农业生产有序化,提高了农业效益。

农田规模的扩大和农业机械的引进,提高了粮食产量。

另一方面,集体化运动也引起了一些农民的抵触和反抗,因为他们不愿意放弃个体经营的自由和利益。

集体化过程中,一些农民不愿加入集体农庄,导致农业生产受到一定影响。

此外,集体化运动还产生了一些不良后果,如资源浪费、管理混乱等问题。

三、苏联工业化与集体化运动的影响苏联的工业化与集体化运动对苏联社会与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2、) 政1、策19和49采年取中共的七重届大二举中措全会。上(确7定分以)经济工作为中心,党的总任务是
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1分)2、建国初期,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
会(主3义)国十营一经届济三。(中1全分会) 以3、来19,53党年对制定工过业渡经时济期体总路制线进提行出了社两会主次义重工大业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1分)
②20世纪90年代起(南方谈话十四大后),向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转变。(1分
10
2、现代中国工业化(社会主义工业化)
⑴前提:新中国成立,实现民族独立,人民当 家作主
⑵过程: ①起步: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五计划 ②曲折: 大跃进 ③快速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 ④当前:发展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㈣影响
①生产力—-苏联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②理论—开创新型工业化道路:斯大林模式 ③消极:农轻重比例失调 农民付出代价大
④世界:西方借鉴、中国照搬
5
【思考探究1】 苏联工业化道路与西方国家工业道路的比较
主要来自殖民掠夺 依靠本国力量积累
两次工业革命
两个五年计划
发展时间长
追求高速度
先轻工业后重工业 优先发展重工业
较遵循市场规律
行政手段高度集中的 计划经济
推动殖民扩张 环境污染
农轻重比例失调 农民付 出代价大 排斥市场 单一公有制 环境污染
6
【课堂演练1】材料三: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 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我看到了未来,它行 的通。”……苏联是一个在30年内成功将自己从 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使 这一惊人变化成为可能的种种制度和技术对这些 民族来说非常重要。
①生产力—--工业社会
㈣影响 ②社会结构— 城市化
③政治民主化:1832年议会改革
④环境污染
⑤世界:殖民掠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4
【基础整理】
㈠背景
①苏联国民经济恢复,但工 业基础十分薄弱 ②国际上帝国主义威胁
㈡过程 1925提出方针 两个五年计划
苏 联 工 业
㈢表现
①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②工业在工农业中的比重达77% ③工业部门:优先发展重工业 ④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化调与整社。会简主义要改回造答并每举次(1调分整)的4、主“要一内五容”计。划(,4优分先)发展重工业,建立东
北重(工1)业基弱地点5:、(毛3泽分东)著①《论资十金大不关系足》(,投调整资重少、,农、规轻模投小资比)例②6重、1工956 年的(经①中大业分3济炼共十落))体钢“一后调运八制届整动大改③三”内革布中上容开局提全:展上出会(:。集后2尽增中分开快强于)始将企沿中改业海国革建活沿开成力江放先扩。进④大的十技企工二术业业届力国生三量7产、中薄经1全9弱营5会8(年自后每大主,点跃权城1进。市中
2
【相关概念阐述】
工业化:一个国家和地区国民经济中,工业(特 别是其中的制造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 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 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城市化:又称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 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 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 转变、产业结整理】
㈠近代工业化(1949年之前)
中 国 工 业 化
㈡现代工业化(1949年之后)
8
【基础整理】 1、近代中国工业化(约1860—1949)进程小结
⑴背景 ⑵表现
鸦片战争民族危机 新思想萌发
洋务运动 民族资本主义兴起
⑶曲折发展 初步发展 短暂春天 短暂发展 巨大打击
⑷特点 ⑸结果
部门:从重工业开始以轻工业为主导重 工业落后 地域:沿海地区为主 过程: 艰难曲折 水平:相对落后、比重小、 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
11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工业化的比较
单一的公有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 济体制 优先发展重工业
东北 重工业基础薄弱 帝国主义封锁扼杀 学习苏联中苏关系
公有制为主多种 所有制并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各部门协调发展
东南沿海 生产力发展 国际环境 思想解放认识水平
近现代工业化道路的思考
(以英苏中为例) 中学学科网
1
工业化内容的地位
近代化史观: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 ,经济上的工业化、 城市化 ,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 、大众化、理性化 。其核心是 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近代化的根本动力是工业化。 文明史观: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 明时代 、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 时代和信息时代)。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就是 现代化的过程。 唯物史观: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来自社会 的经济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政治上层 建筑。工业是近现代经济和生产力的核心部门。 五位一体角度: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经济的核心 要素为工业。 热点联系:十八大报告要求开展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在高考中的分值大:在浙江卷中的直接分值
⑷运用上述材料和所学,论证材料三中美国记者 的基本观点并分析原因(6分)
观点:美国可以借鉴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2分
原因:苏联通过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优先发展重工业、两个五年计划等,迅速实现工业化,1937年
工业产量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2分
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爆发大经济危机,面临严重困难。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 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3
【基础整理】
①政治前提 ②市场
㈠背景(条件) ③劳动力 ④资本
⑤技术
⑥ 原料
㈡过程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英 国
①生产技术: 手工劳动
机器大生产
㈢表现
②生产组织: 手工工场
工厂
现代
工 业 化
公司 ③工业部门: 先轻工业再重工业 ④产业比重:第二第三产业及人口比重大大增加
开启中国近代化,但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⑹影响发展因素
社会性质、列强侵略、小农经济、 政府政策、群众运动等
9
【课堂演练2】工业化是中国近现代的核心内容,它贯穿近现 代中国历史发展全过程。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3 分)
(1)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经济发展上有何弱点?(4分)
(2)概述1949—1958年,中共在工业建设方面制订的重要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