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理论(3)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共20页文档

合集下载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奈达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奈达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

[摘要]传统的翻译方法相关论文只围绕直译与意译之争,而奈达从《圣经》翻译提出功能对等即读者同等反应。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是奈达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从新的视角提出的新的翻译方法,它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也有丰富的实践基础,对翻译理论的进一步完善是一大贡献。

[关键词]功能对等;奈达翻译;英语论文范文尤金·A·奈达博士是西方语言学翻译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他的学术生涯中,从事过语言学、语义学、人类学、通讯工程学等方面的研究,还从事过《圣经》的翻译工作,精通多国文字,调查过100多种语言。

经过五十多年的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至今他已发表了40多部专著、250余篇论文。

“自八十年代初奈达的理论介绍入中国以来,到现在已经成为当代西方理论中被介绍的最早、最多、影响最大的理论。

他把信息论与符号学引进了翻译理论,提出了‘动态对等’的翻译标准;把现代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翻译理论中来;在翻译史上第一个把社会效益<读者反应)原则纳入翻译标准之中。

尤其是他的动态对等理论,一举打破中国传统译论中静态分析翻译标准的局面,提出了开放式的翻译理论原则,为我们建立新的理论模式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奈达在中国译界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奈达的理论贡献,主要在于他帮助创造了一种新姿态对待不同语言和文化的气氛,以增进人类相互之间的语言交流和了解。

”[1]翻译作为一项独立的学科,首先应回答的问题就是:什么是翻译?传统翻译理论侧重语言的表现形式,人们往往醉心于处理语言的特殊现象,如诗的格律、诗韵、咬文嚼字、句子排比和特殊语法结构等等。

现代翻译理论侧重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以及两种反应<原文与原作读者、译文与译作读者)之间的对比。

奈达指出:“所谓翻译,就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奈达在《翻译理论于实践》一书中解释道,所谓最切近的自然对等,是指意义和语体而言。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奈达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奈达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

[摘要]传统的翻译方法相关‎论文只围绕直译与‎意译之争,而奈达从《圣经》翻译提出功能‎对等即读者同‎等反应。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是奈‎达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从新的视角‎提出的新的翻‎译方法,它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也有丰富的实‎践基础,对翻译理论的‎进一步完善是‎一大贡献。

[关键词]功能对等;奈达翻译;英语论文范文‎尤金·A·奈达博士是西‎方语言学翻译‎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他的学术生‎涯中,从事过语言学‎、语义学、人类学、通讯工程学等‎方面的研究,还从事过《圣经》的翻译工作,精通多国文字‎,调查过100‎多种语言。

经过五十多年‎的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至今他已发表‎了40多部专‎著、250余篇论‎文。

“自八十年代初‎奈达的理论介‎绍入中国以来‎,到现在已经成‎为当代西方理‎论中被介绍的‎最早、最多、影响最大的理‎论。

他把信息论与‎符号学引进了‎翻译理论,提出了‘动态对等’的翻译标准;把现代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翻译‎理论中来;在翻译史上第‎一个把社会效‎益(读者反应)原则纳入翻译‎标准之中。

尤其是他的动‎态对等理论,一举打破中国‎传统译论中静‎态分析翻译标‎准的局面,提出了开放式‎的翻译理论原‎则,为我们建立新‎的理论模式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奈达在中国译‎界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奈达的理论贡‎献,主要在于他帮‎助创造了一种‎新姿态对待不‎同语言和文化‎的气氛,以增进人类相‎互之间的语言‎交流和了解。

”[1]翻译作为一项‎独立的学科,首先应回答的‎问题就是:什么是翻译?传统翻译理论‎侧重语言的表‎现形式,人们往往醉心‎于处理语言的‎特殊现象,如诗的格律、诗韵、咬文嚼字、句子排比和特‎殊语法结构等‎等。

现代翻译理论‎侧重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以及‎两种反应(原文与原作读‎者、译文与译作读‎者)之间的对比。

奈达指出:“所谓翻译,就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奈达在《翻译理论于实‎践》一书中解释道‎,所谓最切近的‎自然对等,是指意义和语‎体而言。

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审视谚语翻译

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审视谚语翻译

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审视谚语翻译作者:苟洁来源:《现代交际》2017年第21期摘要:谚语是民族语言的百科全书,反映了一定时期的风土人情,民族谚语的翻译工作自然备受重视。

当代翻译理论学派林立,观点各异,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翻译观点对现代翻译理论影响深远。

“功能对等”是其理论核心,本文将以奈达的翻译理论解读谚语翻译。

关键词:功能对等谚语翻译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21-0046-03谚语是民族的明镜。

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曾将谚语形容是民族“天才、机智和精神”的体现。

作为民族文化中的精髓,谚语既反映了民族文化间的共性,也表达出某一民族文化的特性。

以英语和汉语而言,谚语是那些在普罗大众之间广泛流传的固定语句,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式背后埋藏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民族文化。

谚语是人们生活智慧和生活经验的结晶。

国内的英汉谚语翻译研究已经走过了很长的一段路。

许多的翻译学者十分重视谚语的翻译研究,而且已经有了显著的成果。

张培基是英汉谚语翻译研究的成就者之一。

对于英汉谚语的翻译方法,根据不同的文化和语言基础,曾给出十三个翻译方法,例如直译,意译,借译,省略翻译等。

在谚语的翻译过程中他也很看重两种不同谚语文化的各自语言特点。

邓炎昌,生于美国,受教育于美国。

后回国从事英语翻译研究工作。

他就曾表达过自己关于英汉谚语翻译的观点,他认为“英汉语多亏了文化对对言的特征形成谚语之间的巨大差异”。

这是汉语谚语很难翻译成英语的主要原因。

而国外的翻译主要注重四个共性,即表述上的理论性,结构上的完整性,目的上的针对性以及内容上的创建性。

但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如何适当翻译英汉谚语是一个一直以来饱受争议的问题。

[1]翻译中应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既有助于保留原谚语的原汁原味,又可以科学严谨地给出谚语译本,让译入语读者了解其他民族谚语本身所带有的语言魅力。

一、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简介奈达首先是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提出形式对等。

论“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2019年文档资料

论“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2019年文档资料

论“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2019年文档资料论“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一、引言在中国,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是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中介绍得最早、最多、影响最大的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是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自20世纪80年代初被介绍到中国以来,在中国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奈达对世界翻译研究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正如克里斯蒂安·巴柳(Christian Balliu)所说:“奈达的著作,开创了翻译理论的新时代”(郭建中,1999)。

本文将通过概述“功能对等”理论的内涵和特征,并结合一些翻译实例,力求在翻译实践中正确运用该理论。

二、奈达的对等理论概述1964年,奈达在其著作《翻译科学初探》中提出了“形式对等(formal equivalence)”和“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概念。

根据奈达的观点,各种语言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普遍存在很大的差异,“形式对等”概念的应用范围较为有限。

奈达特别强调后者,认为“动态对等”的概念反映了翻译的本质:“所谓翻译,是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

”(Nida & Taber,1969)在这一定义中,“切近”是指“切近源语的信息”;“自然”是指译语中的表达方式;“对等”则把上述两者结合起来,是对等语(equivalent),而不是同一语(identity)(郭建中,1999)。

很明显,该定义强调的是信息对等,而非形式对应(formal correspondence)。

奈达在“动态对等”中突出了“内容为主,形式为次”的思想,但这一思想引起了不少误解。

为了强调功能的概念,避免有些人对“动态对等”的误解,奈达后来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论圣经翻译中的功能对等》一书中,用“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代替了“动态对等”。

“功能对等”和“动态对等”内涵基本相同,都强调“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上相同”。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奈达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奈达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

[摘要]传统的翻译方法相关论文只围绕直译与意译之争,而奈达从《圣经》翻译提出功能对等即读者同等反应。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是奈达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从新的视角提出的新的翻译方法,它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也有丰富的实践基础,对翻译理论的进一步完善是一大贡献。

[关键词]功能对等;奈达翻译;英语论文范文尤金·A·奈达博士是西方语言学翻译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他的学术生涯中,从事过语言学、语义学、人类学、通讯工程学等方面的研究,还从事过《圣经》的翻译工作,精通多国文字,调查过100多种语言。

经过五十多年的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至今他已发表了40多部专着、250余篇论文。

“自八十年代初奈达的理论介绍入中国以来,到现在已经成为当代西方理论中被介绍的最早、最多、影响最大的理论。

他把信息论与符号学引进了翻译理论,提出了‘动态对等’的翻译标准;把现代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翻译理论中来;在翻译史上第一个把社会效益(读者反应)原则纳入翻译标准之中。

尤其是他的动态对等理论,一举打破中国传统译论中静态分析翻译标准的局面,提出了开放式的翻译理论原则,为我们建立新的理论模式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奈达在中国译界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奈达的理论贡献,主要在于他帮助创造了一种新姿态对待不同语言和文化的气氛,以增进人类相互之间的语言交流和了解。

”[1]翻译作为一项独立的学科,首先应回答的问题就是:什么是翻译?传统翻译理论侧重语言的表现形式,人们往往醉心于处理语言的特殊现象,如诗的格律、诗韵、咬文嚼字、句子排比和特殊语法结构等等。

现代翻译理论侧重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以及两种反应(原文与原作读者、译文与译作读者)之间的对比。

奈达指出:“所谓翻译,就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奈达在《翻译理论于实践》一书中解释道,所谓最切近的自然对等,是指意义和语体而言。

但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中,奈达又把对等解释为是指功能而言。

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

三、尤金·奈达和他的翻译理论1.奈达翻译理论概述尤金·奈达(Eugene A.Nida)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

简单讲,功能对等就是要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对等,而不是在语言的形式上对应。

他把功能分成九类①[在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中,奈达将语言的功能分成9类,即表现功能(expressive)、认识功能(cognitive)、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信息功能(informative)、祈使功能(imperative)、行为功能(performative)、情感功能(emotive)、审美功能(aesthetic)和自我解释功能(metalingual)。

在奈达看来,翻译就是要在接受语中以最自然的方式重现原文中的信息,首先是重现意义,然后是风格。

最好的翻译读起来应该不像翻译。

要让原文和译文对等就必须使译文自然,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摆脱原文语言结构对译者的束缚。

翻译应避免“翻译腔”(translationese)。

奈达提出了翻译要达到的不是语言的对等,而是语言功能的对等,是读者心理反应的对等。

奈达从几个方面科学地描写了功能对等的具体内容。

这里将他的理论简单地概括成三个部分:①抛弃传统的词性概念;②采用核心句(kernel sentence)的概念以及句子转换的概念克服句法对译者的束缚;③用同构体的理论(isomorphism)来克服社会文化差异所造成的障碍。

现在分述如下。

五、奈达与纽马克翻译理论比较一、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综观奈达的翻译思想,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即早期带有明显的美国结构主义色彩的语言学阶段;中期的翻译科学说与翻译交际说阶段,以及后来的社会符号学阶段.1.2.3 动态对等说这是奈达翻译理论中最为人熟知的一种观点。

所谓动态翻译,就是在翻译交际理论指导下的翻译,即“从语义到语体,在接受语中用贴近原文的自然对等语再现源语信息”。

翻译理论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课件

翻译理论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课件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强调译文的可读性和自然度,使读者在阅读译文时能 够获得与原文读者相似的理解和感受。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注重译文的语境和文化背景,强调在翻译过程中对原 文的文化内涵进行适当的解释和调整,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语境 和文化习惯。
奈达是谁?
奈达是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被誉为现代翻译理论的奠基人之一。
翻译理论奈达的功能 对等翻译理论课件
contents
目录
• 介绍 •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基本概念 •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应用 •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挑战与争议 •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未来发展
01
介绍
什么是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是一种强调译文和原文在语义、语用和语篇层面上尽 可能对等的翻译理论。它不追求形式上的对应,而是强调在翻译过程中 保留原文的信息和意义。
人工智能的视角
THANKS
感谢观看
语言动态性的挑战
词汇演变
句法结构 修辞手法
对等程度的问题
01
对等标准的界定
02
译文的可读性
03
不同文本类型的要求
05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未来发展
跨文化交际的视角
在未来发展中,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可 以进一步探讨如何在翻译中保留源语 言的文化特色和内涵,促进不同文化 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语料库语言学的视角
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文学翻译要求传达原文的意境、情感和美感,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强调在译文中实 现原文的语义、风格和文化的对等,使得译文读者能够获得与原文读者相似的阅 读体验。
在文学翻译中,功能对等理论的应用有助于保留原作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效果,使 译文读者能够领略到原作的文学魅力。
在非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01 02

浅析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浅析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浅析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摘要:奈达的翻译理论是最受中国翻译研究者欢迎的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之一。

本文介绍和评述了奈达翻译理论中的核心――“功能对等”理论, 并进一步探讨了“功能对等”理论所遵从的原则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翻译理论尤金&#8226;奈达功能对等一、引言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著名语言学家、翻译家尤金&#8226;奈达提出了一套“以读者的反应为依据的翻译理论”, 在西方翻译学理论体系中树起一面旗帜,一改过去翻译理论只注重原作在译文中的表现情况, 和译文与原文表现对等的翻译观念。

而他的“功能对等”理论自20 世纪80 年代初被介绍到中国以来, 已经成为当代西方理论中被引进的影响最大的理论。

它对一直受忽视的译文读者给予了更多的重视, 尤其是他的核心理论“功能对等”理论, 打破了中国传统翻译中静态分析翻译标准的局面, 提出了开放式的翻译理论原则。

这一理论给中国翻译界带来了新鲜空气,也给译论注入新的血液。

然而奈达的理论对我们的翻译究竟有何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呢? 本文将从该理论的起源,实质,对中国翻译理论的影响与指导意义及相关争议等方面来对该理论进行介绍。

二、功能对等论的起源功能对等论在翻译史上是同等效果论的变体。

在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同等效果论的是英国翻译理论家泰特勒。

1790 年,他在《优秀的翻译》一文,为“优秀的翻译”下了一下定义:“好的翻译是把原作的优点完全移植在译作语言之中,使译语使用者像原语使用者一样,对这种优点能清楚地领悟,并有着同样强烈的感受”。

这就是说优秀的译文应该能够在不同的语言社会里和原作产生同等的效果。

而德国翻译理论家考尔在1896 年的《翻译艺术》一书中称之为“效果相等”。

英国翻译理论家E. V. Rieu 则把这一项要求正式命名为“同等效果原则”。

在中国的译论史上也有不少翻译家及翻译理论家提到过翻译中的等效问题。

马建忠在1894 年提出的“善译”思想中,等效理论就初见端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5、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 自由发 挥自己 的才能 ,而不 是为了 束缚他 的才能 。—— 罗伯斯 庇尔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翻译理论(3)奈达的功能对等 翻译理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