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全册《6.1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第2课时)》学案(新版)沪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六章溶解现象-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溶解与乳化》知识梳理(含答案)

第六章溶解现象第1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课时1 溶解与乳化知识点1 溶解和溶液1. 溶液的基本特征是( )A.无色B.透明C.能导电D.均一、稳定2. 餐桌上的饮品种类丰富,下列饮品中属于溶液的是( )A.酸奶B.玉米糊C.冰水D.可乐3. 列关于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B.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C.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D.从100 ml溶液中取出10 ml后,剩余溶液浓度变小4. 高锰酸钾、食盐、蔗糖放入水中,过一会儿就消失了,其原因是( )A.彻底消失了不见了B.生成了新的物质C.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了水中D.被水分子遮挡住了5. 推理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思维方法,根据溶液具有均一性的特点来推理,蔗糖溶液应该是( )A.无色透明的B.上层溶液与下层溶液一样甜C.混合物D.水分、温度不变时,蔗糖和水不会分离知识点2 影响固体物质溶解速率的因素6. 在配制硝酸钾溶液的过程中,下列操作不能..加快硝酸钾溶解速率的是( )A.将水的温度从20℃升高到60℃B.将硝酸钾固体研磨成粉末C在加入硝酸钾的同时不断搅拌D.加入更多的硝酸钾固体7.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探究影响物质溶解速率的因素设计了如图所示几个实验。
(1)实验一探究的是对物质溶解速率的影响。
(2)实验二中观察到丁中的食盐比丙中溶解得快,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3)实验三中观察到.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固体的颗粒越小,溶解得越快。
知识点3 乳化8. 下列洗涤或除污过程应用乳化原理的是( )A用水清洗沾在手上的蔗糖B.用水洗去盘子上的水果渣C.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D.用稀盐酸清洗长期盛放石灰水的烧杯9. 下列应用与乳化现象无关..的是( )A.用汽油洗去金属表面的油污B.化妆品及乳制饮品的配制C.用洗发水清洗头发上的油脂D.用乳化剂稀释难溶于水的液态农药10. 下列关于溶解和乳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利用乳化作用将油污溶解而除去B.向植物油与水的混合物中加入乳化剂,可得到溶液C.用酒精洗去试管中的碘利用了乳化原理D.用肥皂洗衣服利用了乳化原理11. 小刚分别试用以下方法清洗餐具:①只用冷水;②只用热水;③在冷水中加入几滴洗涤剂;④在热水中加入几滴洗涤剂。
九年级化学教案《物质在水中分散》

九年级化学教案《物质在水中分散》一、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在水中分散的概念及特点。
2. 了解物质在水中分散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3. 掌握物质在水中分散的实验方法和技巧。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在水中分散的概念。
2. 物质在水中分散的特点。
3. 物质在水中分散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4. 物质在水中分散的实验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引发学生对物质在水中分散现象的认知和疑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理论讲解:依次介绍物质在水中分散的概念、特点、原因和影响因素。
通过示意图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
3. 实验探究:进行物质在水中分散的实验。
实验可选择将一些固体物质(如盐、糖)加入水中,观察其分散程度。
教师可引导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现象,并提出问题进行讨论。
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在水中分散的过程。
4. 实验总结:整理实验数据,总结物质在水中分散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交流实验结果和归纳规律。
5. 拓展延伸: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物质在空气中的分散现象。
通过比较与水中分散的异同,进一步深化对物质分散现象的理解。
6. 提出问题:教师提出一个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为什么我们在冲茶时,要先将茶叶放入茶壶中,然后加水冲泡?”四、教学评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观察学生的表现和讲解、实验结果分析等方式进行评估。
根据学生的回答和表现,评价学生对物质在水中分散的理解程度和实验操作技能。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物质在水中分散现象的认知水平。
教师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要充分利用实验教学的优势,加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新九年级化学ppt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课件2

练习:
3、下列各项措施中,不属于乳化在日常生产中的应用 的是( D ) A.用肥皂洗去衣服上的油渍 B.用洗洁精洗去碗筷上残留的油污 C.用洗衣粉清洗衣服上的污渍 D.用盐酸清洗盛石灰水试剂瓶瓶壁上的“白膜” 4、在密闭、隔热的条件下,向装有水的保温瓶中加入 某种物质,溶液温度下降,这种物质可能是( B ) A生石灰 B硝酸铵 C氯化钠 D氢氧化钠 7、向少量白醋中加入几滴食用油,摇匀后静置片刻, 有什么现象?向该试管中滴加少量洗洁精,重新摇匀 后静置,会发生什么变化?试提出可能的假设,并通 过实验加以证实。
白色固体消失,得到均匀透明 的无色液体 白色固体消失,得到均匀透明 的无色液体
固体不消失,得到悬浊液,一 段时间后有沉淀(分层) 得到乳浊液,一段时间后分层
食用油
物质在水中的扩散
粉笔灰
以固体小颗粒的形式分散
悬浊液
以小液滴的形式分散
食用油 蔗糖 高锰酸钾 食盐
乳浊液
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 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
3.含Fe3+的溶液←→黄色 (如:Fe2(SO4)3溶液、FeCl3溶液
★强调几点: 1.溶液的特征:均一、稳定(混 合物), 但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 溶液。(如:水) 2.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 (如:硫酸铜溶液、高锰酸钾溶
在配置蔗糖溶液时,若只是将蔗糖放 入水中,蔗糖溶解得比较慢。可以采 用什么办法加快蔗糖溶解?
在水中溶 解的物质
硝酸铵 氯化钠
溶解前后温度的 变化
溶解过程中的热 效应
降低 基本不变 升高
吸热 不明显 放热
氢氧化钠
结论: 物质溶解于水中形成溶液的过程中,通 常伴有热量的变化。有些物质溶于水使 溶液的温度升高(如NaOH), 有些物质(如硝酸铵NH4NO3)溶于水使 溶液的温度降低,有些物质溶于水使溶 液的温度无明显变化。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全册第六章溶解现象6.1物质在水中的分散学案2新版沪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全册第六章溶解现象6.1物质在水中的分散学案2新版沪教版一、预习导学:1.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中通常伴随_____ _的变化。
有些物质溶于水时_____ _(填“吸收”或“放出”,下同)热量,使溶液的温度升高,如_____ _;有些物质溶于水时_____ _热量,使溶液的温度降低,如________ _。
2.水、食盐水、蔗糖水、稀硫酸和稀氢氧化钠溶液,能导电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导电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如,食盐溶于水能生成自由移动的_________和_________。
3.大量实验表明,少量的固体物质溶于水,使稀溶液的沸点 __ ,凝固点 __ 。
二、课堂检测反馈: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 B.均一稳定的液体就是溶液C.溶液中至少有两种物质 D.白酒是纯净物,所以不是溶液2.市场上有一种罐装饮料,在饮料罐的夹层中分别装入一种固体物质和水,饮用前摇动罐头使它们混合,罐内饮料的温度就会降低,这种固体物质可能是()A.硝酸铵 B.氢氧化钠 C.食盐 D.熟石灰3.下列物质的水溶液不能导电的是 ( )A.食盐 B.蔗糖 C.硫酸 D.氢氧化钠4.在严寒的冬季,下列厨房用品容易结冰的是 ( )A.纯净水B.白醋 C.盐水 D.白酒5.寒冷的冬天,人们常向汽车水箱中加入的物质是 ( )A.乙醇 B.乙酸 C.乙二醇 D.乙醚6.下列物质中存在着能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是 ( )A.糖水 B.水 C.氢氧化钠溶液 D.氯化钠晶体7.用汽油洗去植物油和用洗衣粉洗去植物油原理分别是 ______ 和 ______ 。
8.氯化钠溶液中含有的粒子有、、(填写微粒符号);蔗糖溶液中含有的粒子有、(填写微粒名称)。
溶液能导电,而溶液不能导电。
三、课后作业:1.下列各组物质全部是混合物的是 ( )A.空气、石油、冰水 B.液化石油气、水煤气、甲烷C.赤铁矿石、石灰石、氧化铁 D.酒精溶液、汽水、葡萄糖溶液2.蔗糖水是溶液,原因是 ( ) A.由两种物质组成的B.蔗糖水是透明的液体C.蔗糖水的凝固点低于0℃D.蔗糖分子均匀分散在水分子中3.下列各种应用中,不属于溶液应用的是()A.用熟石灰配制成粉喷涂墙壁的涂料 B.医院里配制使用的消毒酒精C.医疗上用的生理盐水 D.摔伤后涂擦在伤口处的碘酒4.如右图所示装置,向试管里的水中加入某种物质后,U形管右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降低,左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上升,则加入的物质可能是()A.氢氧化钠 B.生石灰 C.浓硫酸 D.硝酸铵5.少量固体溶于水后引起溶液凝固点、沸点的变化。
沪教版九年级全册(全国版) 6.1物质在水中的分散(共28张PPT)

【活动与探究二】:
在试管中加入3~4mL 水,加入1滴管食用 油和少量洗洁精,用 橡皮塞塞紧试管,振 荡,观察现象,并且 与实验一的现象进行 比较
实验现象 食用油加入 有小液滴分散到水中,并且 水中 小液滴慢慢上浮,分层
实验
实验
振荡后现象
在食用油和水 油以小液滴均匀悬浮 的混合物中加 在水中 2~3滴洗洁精
紫色、均匀、透明 无色、均匀、透明 无色、均匀、透明
有细小的固体颗粒分散到 水中,并且固体慢慢下沉 有小液滴分散到水中,并 且小液滴慢慢上浮,分层
食用油加入水中
KMnO4 溶液
FeCl3 溶液
CuSO4 溶液
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被分散物质 食盐 蔗糖 高锰酸钾 硫酸铜 分散后现象 分散微粒 分散特征
溶液呈无色
溶液呈无色 溶液呈紫红色
Na+、Cl蔗糖分子 K+、MnO4-
均一、稳定
均一、稳定 均一、稳定
溶液呈蓝色
溶液呈黄色 液体呈浑浊
Cu2+、SO42Fe3+、Cl-
均一、稳定
均一、稳定
氯化铁
植物油 泥土
不溶解
液体小液滴 不均一、不稳 定 固体小颗粒 不均一、不稳 定
我会归纳
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粒
不均一 不稳定 混 小液滴 乳浊液
思考:本实验中形成的液体能不能 称为溶液呢?为什么?
从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到:
油难溶于水,但如果在油与水的混合 物中加入一些洗洁精,振荡后,油能以小 液滴均匀悬浮在水中形成乳浊液。
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乳化现象,把洗 洁精称为乳化剂,它起乳化作用
植物油在洗洁精的作用下均匀分 散到水中的原因
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6章 第1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教案 (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一、溶液的概念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的组成:溶液是混合物,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体积+溶剂体积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一种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多种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水是最常见的溶剂,汽油、酒精也可以作为溶剂。
二、溶液的基本特征1.均一性:指溶液形成以后,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完全相同。
如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密度和颜色完全一样。
2.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溶液长期放置,溶质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3.混合物⑴溶液的判别①澄清透明不代表是无色的。
②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
⑵溶质、溶剂的判定①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是水溶液。
②当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做溶剂,液体做溶剂。
③当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量多的叫做溶剂,量少的叫做溶质。
④当物质溶解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要正确判断溶质。
⑤溶质和溶剂是溶液所特有的概念,悬浊液和乳浊液不存在溶质和溶剂。
⑥溶质质量是指溶液中已溶解溶质的质量。
⑦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三、溶液和浊液1.浊液:包括乳浊液和悬浊液。
2.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悬浊液:固体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3.乳化现象: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着水流走,这个现象叫乳化现象。
4.乳化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1)洗涤:用乳化剂(洗涤剂)可以将衣服、餐具上的油污洗掉。
(2)生活中常用的乳化剂:肥皂、洗洁精四、溶解时的热效应物质在溶解时常常伴随能量的变化:1.氯化钠溶于水时温度不变2.硝酸铵溶解时吸收热量3.氢氧化钠、浓H2SO4溶解时放出热量知识点一:溶液的概念例1.下列物质加入适量水中充分搅拌,能够得到溶液的是()A.碳酸钙B.植物油C.面粉D.蔗糖例2.可以作为溶质的是()A.只有固体B.只有液体C.只有气体D.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知识点二:溶液的基本特征例3.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溶液是无色的B.溶液一定是混合物C.稀溶液中含有的溶质一定少D.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知识点三:溶液与浊液例4.下列有关溶液、乳浊液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油污溶于汽油得到的混合物属于乳浊液B.可用过滤的方法将溶液和乳浊液中的分散物质分离出来C.植物油分散到水中形成的混合物不稳定,久置后会分层D.用洗洁精清洗油脂得到的混合物属于溶液知识点四:溶解时的热效应例5.向如右图所示装置的试管中加入某种物质后,U形管右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降低,左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上升,则加入的物质是()A.氢氧化钠B.氯化钠C.蔗糖D.硝酸铵知识点五:综合应用例6.碘是紫黑色晶体,密度比汽油大,可以溶解在汽油中,形成紫红色溶液。
沪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 6.1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共28张PPT)

[问题2]:在上述实验中, (1)哪些物质能分散到水中形成均匀、透明 的体系? (2)哪些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分散到水中? (3)哪些物质以小液滴分散到水中?
[答案]:(1)高锰酸钾、食盐、蔗糖; (2)泥土;
(3)食用油。
[问题3]:你能解释高锰酸钾、食盐、蔗糖晶 体在水中逐渐消失的原因吗?
物质溶解的微观过程
在水分子的作用下,构成高锰酸钾(KMnO4) 的K+和MnO4-,构成食盐(NaCl)的Na+和Cl-, 构成蔗糖的分子向水里扩散,均一地分散到水分 子之间了。
1、物质的溶解 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
物质中的过程,叫做物质的溶解。
2、溶液: 物质溶解后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导向。我国目前正在大力实践科学发 展观,建 立两型
[学生交流]:你还知道哪些物质分散到水中? 课本P2表6-1,物质分散到水中的事例和应用
填表:物质分散到水中的事例和用途
事例 洗衣粉分散到水中 咖啡分散到水中
葡萄糖分散到水中
用途 洗涤衣服 供人饮用,提神醒脑
制得葡萄糖注射液
一、溶解与乳化
实验1:
的温暖、组织的关怀和煤国际武汉院 欣欣向 荣的活 力。 这为期五天的培训,框架合理,内容精炼 丰富。 宏观层 面,有 我院的 企业文 化和发 展 战略的介绍;技术层面,有我院质量体系 标准;业务层 面,包括 有epc总 承包项 目招投 标 管理和矿井、选煤厂等工程勘察设计 投标程 序等;职 业生涯 层面,有 《赢在 起跑线 》 的职业规划;思想教育方面,有先进员工 的工作 经验交 流。这 些培训 内容为 我们又 快
D
水
4.现有一杯糖水,取出一部分,测其密度为a g/cm3,
沪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 6.1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教学课件(共37张PPT)

黄色溶液为FeCl3溶液 蓝色溶液为CuSO4溶液
FeCl2溶液
3:物质只有分散到水中才能形成溶液吗?举 例说明。
4:生活经验总结: 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希望能较快的在水中溶 解某些固体物质,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呢? 在活动单上写下你们的办法。
办法: 1、不断搅拌 2、升高温度 3、将固体研碎
七嘴八舌 说溶液
小组讨论: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有 哪些物质能分散到水中?有何应 用 完成教材第2页表6-1,用简洁 的文字写出来。
活动一:探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 分散现象
• 小组完成第2页活动与探究 • 提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1、固体小颗粒或液体小液滴是否消 失 2、什么颜色,颜色是否均匀 3、放置一段时间后是否出现分层
注:溶解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均 匀扩散到溶剂中,而乳化是将大的液 滴分散成细小的液滴,均匀扩散到另 一物质中。
学以致用,当堂检测: 独立完成导学练习
小结反思
把你这节课最大的收获,用最简要的语言讲 出来(可以是获得的知识,也可以是学会的 实验技能,还可以是情感上的体验)。
谢谢
第6章
第一节
溶解现象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第1课时
溶解与乳化
学习目标:
1.了解物质的分散现象。 2.认识溶解现象,能说明溶液 的特征 。 3.能说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 乳化现象 。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人们经常要将 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如将食
盐分散到水中制成食盐水;将碘分散到
酒精中制成碘酒;将农药分散到水中制 成喷洒的药液等。
常见的乳化剂
洗洁精等常见乳化剂
洗洁精的乳化作用.mpg
常见的乳化剂
日用洗涤剂
化妆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全册《6.1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第2课时)》学案(新
版)沪教版
【学习目标】1. 记住乳化的原理,会说出几种除油污方法的原理;
2. 记住溶液的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的性质,并能借此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解决
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3. 记住大部分溶液都具有导电性的性质,并能说出其中的原理,记住部分不导电溶液
的名称。
【学习重点】溶液的部分性质:凝固点、沸点的变化,导电性。
【学习难点】利用溶液的性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学习过程】
一、回顾、预习与交流
【旧知回顾】:
1.电解水时加入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的目的是什么?
2.稀硫酸是将硫酸溶于水形成的,且以离子的形式分散在水中,请分别写出阴阳离子的符号?酒精溶解于水,是以什么形式分解的?
3.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些?其中显示电性的是哪个?
4、影响物质溶解速度的因素有哪些?
【新知导学】:
二、合作、研讨与点拨
活动一、乳化现象
小组交流:1、两者现象是否相同?原理呢?
2、加了乳化剂后形成是溶液吗?为什么?生活中的乳化现象有哪些?
活动二、溶液的性质
1. 大量实验表明,固体物质溶于水,所得溶液的沸点比纯水的,
凝固点比纯水的。
2. 下列物质中:一定量的水、食盐水溶液、蔗糖水溶液、稀硫酸、稀氢氧化钠溶液,能导电的物质
是,能导电的原因是。
不能导电的物质是,不能导电的原因是。
反思:为什么食盐固体不能导电?其它物质导电的原因与溶液导电的原因一样吗?
3.讨论
(1)为什么严寒的冬季,厨房里的水结冰了,而盐水、食醋却不容易结冰?
(2)为什么煮沸的汤比煮沸的水温度要高?
(3)冬天在汽车的水箱中加入少量乙二醇之类的化合物,以防止水箱中的水;寒冷的冬季,人们常向公路上的积雪撒些盐,使冰雪很快。
(原因是)
(4)为什么用湿手触摸电器设备容易发生触电事故?
三、总结、反思与提升
1、溶液的性质:①.
②.
2、乳化剂和乳化现象
四、自检、反馈与巩固
【课堂作业】
1.日常生活中除去油污的方法很多,下列现象不属于乳化的是()
A.修车工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 B.洗发精洗去头发上的油脂
C.洗面奶洗去皮肤上的油脂 D.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
2.下列有关溶液性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煮沸的咸汤比煮沸的水温度高 B.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
C.食盐水导电是因为食盐水中含有较多自由移动的离子
D.消除路面上的积雪可以撒些盐,使冰雪较快融化
3.一装有水的烧杯中悬浮着一个塑料小球,现向烧杯中加入少量食盐固体,则小球将()
A. 上浮
B. 下沉
C. 不变
D. 无法判断
4.下列装置中试管内的水能够沸腾的是()
【课后训练】
1.下列物质的水溶液不能导电的是( )
A.食盐B.蔗糖 C.硫酸D.氢氧化钠
2.寒冷的冬天,人们可向公路上的积雪撒些盐,使冰雪很快融化。
其原因是( )
A.盐能与雪发生化学反应B.盐水溶液能导热
C.盐水的凝固点较低D.盐溶于水产生热量
3.可以分散于水形成溶液的是( )
A.只有固体B.只有液体 C.只有气体 D.气、液、固体都可以
4.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有关清洗餐具的实验探究。
分别用以下四种方法清洗餐具①只用冷水②只用热水
③冷水中加入2滴洗涤剂④热水中加入2滴洗涤剂。
上述哪种方法清洗餐具效果最好?试分析原因。
5.小明同学欲想喝糖水,怎样使糖较快溶于水中?请你帮他想想办法:
6.工人师傅用洗涤剂洗去金属表面的油污,这是利用了洗涤剂的作用;北方寒冷的冬季,人们常向公路上的积雪撒盐,可以使冰雪很快融化,这是利用了的原理;NaOH溶于水,形成的溶液具有导电性,这是因为.
7.小华是个非常爱动脑的同学,做溶液的导电性实验时,小华观察得非常仔细,以下是他们小组观察、记录并思考的一些问题:
(1)经过溶液的学习后,小华明白了不是所有的溶液都能导电的道理.下列物质加入水中充分振荡后能导电的是.
A.蔗糖B.植物油C.高锰酸钾D.氯化钠
(2)做氯化钠溶液的导电性实验时,小华不仅看到灯泡亮了,还观察到与电解
水相似的现象:两根石墨电极上都出现了气泡.这激发了小华探究气泡成分的欲
望.请你一起参与小华的探究活动吧!
【提出问题】氯化钠溶液通电时,石墨电极上分别生成了什么气体?
【查阅资料】Cl2是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常温下1体积水能溶解2体积Cl2.
【提出假设】假设1:电极上分别生成了氢气和氯气;
假设2:电极上分别生成了氧气和氯气;
假设3:电极上分别生成了氢气和氧气.
以上假设的依据是.
【设计实验】小红决定用电解水的装置重做氯化钠溶液的导电性实验.
【进行实验】如图所示实验,分别收集氯化钠溶液通电时两电极产生的气体.
【收集证据】观察气体颜色,用刚燃着的木条检验收集到的无色气体,发现氯化钠溶液在通电条件下产生了两种气体.
【实验分析】若一支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为黄绿色,而另一支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能燃烧,则假设
成立;若两支试管内收集到了两种不同的无色气体,则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
实验证明:假设l成立,并且氯化钠溶液通电时还生成了氢氧化钠,请写出氯化钠溶液通电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反思与评价】电解水时,为增强水的导电性,通常要向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或稀硫酸.联想上述实验,你认为在电解水时(填“可以”或“不可以”)加入少量的氯化钠溶液,原因是.
8.在图所示装置的试管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片刻后,U型管中左侧液面将
(填“上升”、“下降”或“不变”),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是.若用代替氢氧化钠固体,U型管中液
面也会出现同样现象.
9.根据下面实验报告填空:
探究目的:.
实验用品:药匙、烧杯、玻璃棒、温度计、氢氧化钠固体、水.
操作过程如
图所示:
(1)图示③中的操作存在一处错误,应改正为:.
(2)图示③中错误操作改正后,上述实验能否达到实验目的?为什么?
、.
10.从微观角度说明为什么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比较快?并举例说明这一道理在实验室或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1、有两瓶体积相同的食盐水和蒸馏水,如何区别它们。
(用三种方法,不得直接品尝味道)
姓名成绩 .
-----如有帮助请下载使用,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