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数学动点问题答题技巧与方法

合集下载

初一动点问题解题技巧

初一动点问题解题技巧

初一动点问题解题技巧摘要:一、动点问题概述二、初一动点问题解题技巧1.分类讨论解决动点问题2.化动为静,寻找破题点3.建立等量代数式4.动点问题定点化三、学习数学的方法和建议正文:初一动点问题解题技巧初一动点问题主要涉及到几何、代数等方面的知识,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在解决动点问题时,可以运用以下解题技巧:一、动点问题概述动点问题是指在平面或空间中,某个点或线段随着某个条件的改变而运动的问题。

这类问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需要运用几何、代数、三角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求解。

二、初一动点问题解题技巧1.分类讨论解决动点问题在解决动点问题时,首先要对问题进行分类讨论。

根据题目的条件,分析动点可能存在的位置和运动轨迹,从而确定解题思路。

2.化动为静,寻找破题点将动点问题转化为静止点问题,关键在于寻找破题点。

这需要观察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如边长、动点速度、角度等,寻找能建立等量关系的关键信息。

3.建立等量代数式根据题目条件和分类讨论的结果,建立所求的等量代数式。

这有助于将问题转化为数学方程,便于求解。

4.动点问题定点化动点问题定点化是解决动点问题的主要思想。

通过分析动点在运动过程中的规律,将其转化为静止点问题,从而简化问题求解过程。

三、学习数学的方法和建议1.课前预习,认真听讲在学习数学时,首先要做好课前预习,提前了解知识点,以便在课堂上更好地消化吸收。

上课时要认真听讲,弄懂老师讲解的内容。

2.掌握数学公式,灵活运用熟练掌握数学公式,并能推导出其由来。

在解决问题时,要善于运用公式,灵活变形,举一反三。

3.注重理解,培养数学思维数学学习重在理解,要弄懂知识的来龙去脉。

在解题过程中,要学会分析问题,培养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

4.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学好数学需要沉下心来,不能浮躁。

踏实做题,积累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5.勇于挑战,克服困难遇到难题时,不要退缩,要勇于挑战。

通过研究难题,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

初一数学动点问题解题技巧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如何表示

初一数学动点问题解题技巧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如何表示

初一数学动点问题解题技巧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如何表示初一数学动点问题解题技巧:找出动点的基准坐标,即运动的起始坐标;算出动点运动后的坐标:向右运动:运动后的坐标=基准坐标+运动路程;向左运动:运动后的坐标=基准坐标-运动路程;3、表示线段长度:线段右端点表示的数-线段左端点表示的数;初一数学动点问题解题技巧一、两种思想:解动点题时,经常要用到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思想。

二、解题步骤:1、找出动点的基准坐标,即运动的起始坐标;2、算出动点运动后的坐标:向右运动:运动后的坐标=基准坐标+运动路程;向左运动:运动后的坐标=基准坐标-运动路程;3、表示线段长度:线段右端点表示的数-线段左端点表示的数;4、列方程:根据运动的关系或题目中的条件,列出方程,未知数通常是运动时间t、速度V或所求坐标;5、求解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如何表示可用绝对值来表示,即两点所表示的数差的绝对值.如,数轴上点A,B所表示的数是a,b,则AB=|a-b|或|b-a|.2.数轴上一个动点如何字母来表示?用有理数的加法或减法即可解决,就是起点所表示的数加上或减去动点运动的距离,向正方向用加,负方向用减.如,数轴上点A对应的数为-1,点P从A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设运动的时间是t,则点P所表示的数是-1+2t.3.怎样求数轴上任意两点间的线段的中点?两点所表示的数相加的和除以2,如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是a,b,则线段AB的中点所表示的数是(a+b)/2.学好数学方法1、课前要做好预习,这样上数学课时才能把不会的知识点更好消化吸收掉。

2、数学公式一定要记熟,并且还要会推导,能举一反三。

3、数学重在理解,在开始学习知识的时候,一定要弄懂。

所以上课要认真听讲,看看老师是怎样讲解的。

4、数学80%的分数来源于基础知识,20%的分数属于难点,所以考120分并不难。

5、数学需要沉下心去做,浮躁的人很难学好数学,踏踏实实做题才是硬道理。

七年级数学数轴动点问题解题技巧

七年级数学数轴动点问题解题技巧

七年级数学数轴动点问题解题技巧一、数轴动点问题解题技巧。

1. 用字母表示动点。

- 在数轴上,设动点表示的数为x,如果已知动点的运动速度v和运动时间t,则经过t时间后,动点表示的数为初始位置加上运动的距离。

如果向左运动,距离为-vt;如果向右运动,距离为vt。

2. 表示两点间的距离。

- 数轴上两点A、B,若A表示的数为a,B表示的数为b,则AB=| a - b|。

3. 分析运动过程中的等量关系。

- 例如相遇问题,两个动点运动的路程之和等于两点间的初始距离;追及问题,快的动点比慢的动点多运动的路程等于两点间的初始距离。

二、题目及解析。

1. 已知数轴上A点表示的数为-5,B点表示的数为3,点P从A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运动,同时点Q从B点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

- 求t秒后点P表示的数。

- 解:点P从A点出发,A点表示的数为-5,向右运动速度为每秒2个单位长度,经过t秒后,运动的距离为2t,所以点P表示的数为-5 + 2t。

- 求t秒后点Q表示的数。

- 解:点Q从B点出发,B点表示的数为3,向左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经过t秒后,运动的距离为-t,所以点Q表示的数为3-t。

- 求t秒后PQ的距离。

- 解:t秒后点P表示的数为-5 + 2t,点Q表示的数为3 - t,则PQ=|(-5 +2t)-(3 - t)|=|-5 + 2t - 3+t|=|3t - 8|。

2. 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1,点B表示的数为-3,点C在点A右侧,且AC = 5。

点M从A点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运动,点N从B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

- 求点C表示的数。

- 解:因为点A表示的数为1,AC = 5,且C在A右侧,所以点C表示的数为1+5 = 6。

- 求t秒后点M表示的数。

- 解:点M从A点出发,A点表示的数为1,向右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经过t秒后,运动的距离为t,所以点M表示的数为1+t。

初一动点问题解题技巧和方法

初一动点问题解题技巧和方法

初一动点问题解题技巧和方法初一动点问题解题技巧和引言初一动点问题是初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也是初中数学解题中常见的问题类型之一。

在解决初一动点问题时,我们需要运用一些特定的技巧和方法。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初一动点问题解题技巧和方法。

方法一:坐标法1.首先,我们需要给问题中的物体设定坐标系。

通常可以选择平面直角坐标系或平面极坐标系。

2.接着,根据题意,确定物体的初始位置和移动规律。

3.运用坐标变换公式,计算出物体在不同时刻的坐标。

4.根据问题要求,计算或判断物体在某个特定时刻的位置和状态。

方法二:速度法1.首先,我们需要设定物体的初始速度和加速度等关键信息。

2.根据物体的初始速度和加速度,运用运动学公式计算物体在不同时刻的速度和位移。

3.利用速度-时间图像或位移-时间图像分析问题,找出物体在某个特定时刻的位置和状态。

方法三:速度图像法1.通过绘制物体的速度-时间图像,观察图像的特点。

2.根据图像的形状,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如匀速、匀加速、等速变速等。

3.运用速度-时间图像的面积计算方法,求解问题中的相关量。

方法四:位移图像法1.通过绘制物体的位移-时间图像,观察图像的特点。

2.根据图像的形状,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如匀速、匀变速、反向运动等。

3.运用位移-时间图像的斜率计算方法,求解问题中的相关量。

方法五:等效距离法1.根据问题中的条件,把复杂的运动形式化简为等效距离的运动。

2.运用等效距离的运动规律,计算出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和状态。

3.根据问题要求,计算或判断物体在某个特定时刻的位置和状态。

方法六:代数法1.根据问题中的条件,设定物体的初始位置和移动规律。

2.利用方程组或代数方程表示物体的运动状态。

3.运用代数方法解方程组或代数方程,求解问题中的相关量。

结论初一动点问题的解题方法有很多种,本文介绍了几种常见的方法,包括坐标法、速度法、速度图像法、位移图像法、等效距离法和代数法。

在解题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具体问题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和分析,提高解题效率。

七年级数学动点题解题技巧

七年级数学动点题解题技巧

七年级数学动点题解题技巧
动点问题在七年级数学中是一个相对较难的部分,但掌握了一些技巧后,可以更有效地解决这类问题。

以下是一些解题技巧:
1. 理解题意:首先,要确保完全理解题目的要求和条件。

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应该重新阅读题目,或者请求老师和同学的帮助。

2. 设定变量和方程:对于涉及动点的问题,通常需要设定一些变量来表示动点的位置。

然后,根据题目描述,建立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方程。

3. 数形结合: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将问题转化为图形或图表,这样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线索。

4. 找出关键点:在解决动点问题时,找出关键点(如速度、时间等)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关键点可以帮助确定动点的移动路径和方向。

5. 建立数学模型:根据题目的描述和已知条件,建立数学模型。

这可能涉及到代数、几何等知识。

6. 求解方程:一旦建立了数学模型,就可以开始求解方程了。

这可能涉及到一些复杂的计算,所以需要细心和耐心。

7. 检查结果:最后,检查结果是否符合题目的要求和条件。

如果有任何不一致的地方,需要重新检查解题过程。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更有效地解决七年级数学中的动点问题。

当然,这需要大量的练习和经验积累,才能真正掌握这些技巧。

初一数学培优专题动点问题答题技巧与方法

初一数学培优专题动点问题答题技巧与方法

初一数学培优专题动点问题答题技巧与方法关键:化动为静,分类讨论。

抓住动点,化动为静,以不变应万变,寻找破题点(边长、动点速度、角度以及所给图形的能建立等量关系等等)建立所求的等量代数式,求出未知数等等。

动点问题定点化是主要思想。

比如以某个速度运动,设出时间后即可表示该点位置;再如函数动点,尽量设一个变量,y尽量用x来表示,可以把该点当成动点,来计算。

步骤:①画图形;②表线段;③列方程;④求正解。

①数轴上动点问题1.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即为这两点所对应的坐标差的绝对值,也即用右边的数减去左边的数的差。

即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右边点表示的数—左边点表示的数。

2.点在数轴上运动时,由于数轴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因此向右运动的速度看作正速度,而向作运动的速度看作负速度。

这样在起点的基础上加上点的运动路程就可以直接得到运动后点的坐标。

即一个点表示的数为a,向左运动b个单位后表示的数为a—b;向右运动b 个单位后所表示的数为a+b。

3.分析数轴上点的运动要是数形结合进行分析,点在数轴上运动形成的路径可看作数轴上线段的和差关系。

例题精讲:例1.已知数轴上有A、B、C三点,分别代表-24,-10,10,两只电子蚂蚁甲、乙分别从A、C两点同时相向而行,甲的速度为4个单位/秒。

⑴问多少秒后,甲到A、B、C的距离和为40个单位?⑵乙的速度为6个单位/秒,两只电子蚂蚁甲、乙分别从A、C两点同时相向而行,问甲、乙在数轴上的哪个点相遇?⑶在⑴⑵的条件下,当甲到A、B、C的距离和为40个单位时,甲调头返回。

问甲、乙还能在数轴上相遇吗?若能,求出相遇点;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例2.如图,已知A、B分别为数轴上两点,A点对应的数为-20,B点对应的数为100。

⑴求AB中点M对应的数;⑵现有一只电子蚂蚁P从B点出发,以6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另一只电子蚂蚁Q恰好从A点出发,以4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右运动,设两只电子蚂蚁在数轴上的C点相遇,求C点对应的数;⑶若当电子蚂蚁P从B点出发时,以6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另一只电子蚂蚁Q恰好从A点出发,以4个单位/秒的速度也向左运动,设两只电子蚂蚁在数轴上的D点相遇,求D点对应的数。

初一几何动点问题解题技巧和方法

初一几何动点问题解题技巧和方法

初一几何动点问题解题技巧和方法
1. 哎呀呀,动点问题可别吓着你呀!比如在一个三角形里,有个点在那不停地动,你得跟着它的节奏来解题呢!要时刻关注它的位置变化,这就像是追着一只调皮的小猫咪,可有意思啦!
2. 嘿,一定要学会分类讨论哦!像走着走着遇到岔路口,你得想想不同的情况呀。

比如那个动点在不同线段上时会咋样,这不就跟选择走哪条路一样嘛!
3. 哇塞,找等量关系超重要的呀!就好像寻宝一样,找到那个关键的等量才能解开谜题呢。

比如说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这就是打开解题大门的钥匙呀!
4. 注意啦,画个图会让你豁然开朗哟!这就如同有了一张地图,清楚地看到动点的轨迹和各种关系。

画出来后,哇,一下子就明白多啦!
5. 千万别死脑筋,要灵活运用知识呀!别像只呆呆的小熊。

比如看到角度问题,就赶紧想想跟哪些定理能挂上钩,这可是解题的妙招哇!
6. 哎呀呀,多做题才能越来越厉害呀!就像练功一样,练得多了自然就熟能生巧啦。

每次做动点题都是一次挑战和成长呢!
7. 记住哦,信心满满地去面对动点问题吧!别害怕它,把它当成一个有趣的对手,勇敢地去击败它呀!
我觉得初一几何动点问题只要掌握好这些技巧和方法,就一点也不可怕,反而很有趣呢,能让我们在解题过程中收获满满!。

数学动点问题解题技巧初一

数学动点问题解题技巧初一

数学动点问题解题技巧初一
动点问题是一类比较复杂的数学问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思维和解题能力。

在初一阶段,解决动点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理解题意
动点问题通常涉及一些物体或点在运动过程中的变化,因此需要首先理解题目的意思,明确哪些是变化的量,哪些是不变的量。

同时,需要注意题目中的单位、符号等细节问题。

2.建立模型
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需要将题目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

通常可以利用图形、图表等方式来建立模型,帮助理解问题。

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变量的选择和表示。

3.确定变量
在动点问题中,通常会有多个变量在变化,如时间、速度、距离等。

需要选择合适的变量来表示问题中的变化,并明确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4.建立方程
根据题目所给条件和建立的模型,可以建立相应的方程来表示问题。

在建立方程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单位的统一和符号的使用。

5.求解方程
建立方程后,需要求解方程以得出答案。

在求解方程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题意,以及单位的转换等问题。

6.整合答案
最后一步是将求解出的方程的解整合成完整的答案。

需要注意答案的单位、
符号等细节问题,以及答案的合理性。

总之,解决动点问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思维和解题能力。

通过理解题意、建立模型、确定变量、建立方程、求解方程和整合答案等步骤,可以逐步解决这类问题。

同时,也需要多加练习和思考,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数学动点问题答题技巧与方法关键:化动为静,分类讨论。

解决动点问题,关键要抓住动点,我们要化动为静,以不变应万变,寻找破题点(边长、动点速度、角度以及所给图形的能建立等量关系等等)建立所求的等量代数式,攻破题局,求出未知数等等。

动点问题定点化是主要思想。

比如以某个速度运动,设出时间后即可表示该点位置;再如函数动点,尽量设一个变量,y尽量用x来表示,可以把该点当成动点,来计算。

步骤:①画图形;②表线段;③列方程;④求正解。

数轴上动点问题数轴上动点问题离不开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

为了便于大家对这类问题的分析,首先明确以下几个问题:1.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即为这两点所对应的坐标差的绝对值,也即用右边的数减去左边的数的差。

即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右边点表示的数—左边点表示的数。

2.点在数轴上运动时,由于数轴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因此向右运动的速度看作正速度,而向作运动的速度看作负速度。

这样在起点的基础上加上点的运动路程就可以直接得到运动后点的坐标。

即一个点表示的数为a,向左运动b个单位后表示的数为a—b;向右运动b 个单位后所表示的数为a+b。

3.数轴是数形结合的产物,分析数轴上点的运动要结合图形进行分析,点在数轴上运动形成的路径可看作数轴上线段的和差关系。

问题引入:如图,有一数轴原点为O,点A所对应的数是﹣1,点A沿数轴匀速平移经过原点到达点B.(1)如果OA=OB,那么点B所对应的数是什么?(2)从点A到达点B所用时间是3秒,求该点的运动速度.(3)从点A沿数轴匀速平移经过点K到达点C,所用时间是9秒,且KC=KA,分别求点K和点C所对应的数.【考点】数轴;比较线段的长短.【专题】数形结合.【分析】(1)由于OA=OB,可得点B所对应的数是点A所对应的数的相反数;(2)先求出AB的距离,再根据速度=路程÷时间求解;(3)先求出AC的距离,得到点C所对应的数,由KC=KA,得到点K所对应的数.【解答】解:(1)∵OA=OB,点A所对应的数是﹣1,∴点B所对应的数是1;(2)[1﹣(1)]÷3=3÷3=1.故该点的运动速度每秒为1.(3)1×9=9,9÷2=4.5,∴点C所对应的数为﹣1+9=7,点K所对应的数为﹣1+4.5=3.故点C所对应的数为7,点K所对应的数为3.【点评】考查了数轴和路程问题,熟练掌握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的求法,本题虽有几题,但基础性较强,难度不大.练习:1.动点A从原点出发向数轴负方向运动,同时,动点B也从原点出发向数轴正方向运动,3秒后,两点相距15个单位长度.已知动点A、B的速度比是1:4 (速度单位:单位长度/秒).(1)求出两个动点运动的速度,并在数轴上标出A、B两点从原点出发运动3秒时的位置;(2)若A、B两点从(1)中标出的位置同时向数轴负方向运动,几秒时,A、B两点到原点的距离恰好相等?例题精讲:例1.已知数轴上有A、B、C三点,分别代表-24,-10,10,两只电子蚂蚁甲、乙分别从A 、C两点同时相向而行,甲的速度为4个单位/秒。

⑴问多少秒后,甲到A、B、C的距离和为40个单位?⑵乙的速度为6个单位/秒,两只电子蚂蚁甲、乙分别从A、C两点同时相向而行,问甲、乙在数轴上的哪个点相遇?⑶在⑴⑵的条件下,当甲到A、B、C的距离和为40个单位时,甲调头返回。

问甲、乙还能在数轴上相遇吗?若能,求出相遇点;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例2.如图,已知A、B分别为数轴上两点,A点对应的数为-20,B点对应的数为100。

⑴求AB中点M对应的数;⑵现有一只电子蚂蚁P从B点出发,以6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另一只电子蚂蚁Q恰好从A点出发,以4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右运动,设两只电子蚂蚁在数轴上的C点相遇,求C点对应的数;⑶若当电子蚂蚁P从B点出发时,以6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另一只电子蚂蚁Q恰好从A点出发,以4个单位/秒的速度也向左运动,设两只电子蚂蚁在数轴上的D点相遇,求D 点对应的数。

例3.已知数轴上两点A、B对应的数分别为-1,3,点P为数轴上一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

⑴若点P到点A、点B的距离相等,求点P对应的数;⑵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点P到点A、点B的距离之和为5?若存在,请求出x的值。

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⑶当点P以每分钟一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O点向左运动时,点A以每分钟5个单位长度向左运动,点B一每分钟20个单位长度向左运动,问它们同时出发,几分钟后P点到点A、点B的距离相等?当堂练习:1.A 1,A 2,A 3,…A n (n 为正整数)都在数轴上,点A 1在原点O 的左边,且A 1O=1;点A 2在点A 1的右边,且A 2A 1=2;点A 3在A 2的左边,且A 3A 2=3,点A 4在点A 3的右边,且A 4A 3=4…依照上述规律,点A 2015,A 2016所表示的数分别为( )A .1007,﹣1008;B .﹣1007,1008;C .1008,﹣1008;D .-1008,1008。

2.已知数轴上A 、B 两点对应数分别为-2,4,P 为数轴上一动点,对应数为x⑴若P 为线段AB 的三等分点,求P 点对应的数。

⑵数轴上是否存在P 点,使P 点到A 、B 距离和为10?若存在,求出x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⑶若点A 、点B 和P 点(P 点在原点)同时向左运动。

它们的速度分别为1、2、1个单位长度/分钟,则第几分钟时P 为AB 的中点?3.电子跳蚤落在数轴上的某点K 0,第一步从K 0向左跳1个单位到K 1,第二步由K 1向右跳2个单位到K 2,第三步由K 2向左跳3个单位到K 3,第四步由K 3跳4个单位到K 4,…,按以上规律跳了100步时,电子跳蚤落在数轴上的点K 100所表示的数恰是20,试求电子跳蚤的初始位置K 0点所表示的数.4.如图,已知数轴上有三点A,B,C,AB=21AC,点C 对应的数是200. (1)若BC=300,求点A 对应的数;(2)在(1)的条件下,动点P 、Q 分别从A 、C 两点同时出发向左运动,同时动点R 从A 点出发向右运动,点P 、Q 、R 的速度分别为10单位长度每秒、5单位长度每秒、2单位长度每秒,点M 为线段PR 的中点,点N 为线段RQ 的中点,多少秒时恰好满足MR=4RN (不考虑点R 与点Q 相遇之后的情形);(3)在(1)的条件下,若点E 、D 对应的数分别为-800、0,动点P 、Q 分别从E 、D 两点同时出发向左运动,点P 、Q 的速度分别为10单位长度每秒、5单位长度每秒,点M 为线段PQ 的中点,点Q 在从是点D 运动到点A 的过程中,32QC-AM 的值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求其值;若不变,请说明理由.5.动点A从原点出发向数轴负方向运动,同时动点B也从原点出发向数轴正方向运动,3秒后,两点相距15个单位长度,已知动点A、B的速度比是1:4 (速度单位:单位长度/秒)(1)求出两个动点运动的速度,并在数轴上标出A、B两点从原点出发运动3秒时的位置;(2)若A、B两点从(1)中的位置同时向数轴负方向运动,几秒时,原点恰好处在两个动点的正中间?(3)在(2)中A、B两点同时向数轴负方向运动时,另一动点C和点B同时从B点位置出发向A 运动,当遇到A后,立即返回向B点运动,遇到B点后又立即返回向A点运动,如此往返,直到B追上A时,C立即停止运动.若点C一直以20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匀速运动,那么点C从开始运动到停止运动,行驶的路程是多少个单位长度?参考答案:1.【考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轴.【分析】(1)设动点A的速度是x单位长度/秒,那么动点B的速度是4x单位长度/秒,然后根据3秒后,两点相距15个单位长度即可列出方程解决问题;(2)设x秒时,A、B两点到原点的距离恰好相等,那么A运动的长度为x,B运动的长度为4x,然后根据(1)的结果和已知条件即可列出方程解题.【解答】解:(1)设动点A的速度是x单位长度/秒,根据题意得3(x+4x)=15,∴15x=15,解得:x=1,则4x=4.答:动点A的速度是1单位长度/秒,动点B的速度是4单位长度/秒;标出A,B点如图,;(2)设x秒时,原点恰好处在两个动点的正中间,根据题意得:3+x=12﹣4x,∴5x=9,∴x=答:秒时,A、B两点到原点的距离恰好相等.【点评】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和数轴.解题关键是要读懂题目的意思,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找出合适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再求解.例1. 【考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轴.【分析】(1)设y秒后甲到A,B,C三点的距离之和为40个单位,分甲应为于AB或BC 之间两种情况讨论即可求解;(2)可设x秒后甲与乙相遇,根据甲与乙的路程差为34,可列出方程求解即可;(3)设y秒后甲到A,B,C三点的距离之和为40个单位,分甲应为于AB或BC之间两种情况讨论即可求解.【解答】解:(1)设x秒后,甲到A,B,C的距离和为40个单位.B点距A,C两点的距离为14+20=34<40,A点距B、C两点的距离为14+34=48>40,C点距A、B的距离为34+20=54>40,故甲应位于AB或BC之间.①AB之间时:4x+(14﹣4x)+(14﹣4x+20)=40,x=2s;②BC之间时:4x+(4x﹣14)+(34﹣4x)=40,x=5s,(2)设xs后甲与乙相遇,4x+6x=34,解得:x=3.4s,4×3.4=13.6,﹣24+13.6=﹣10.4 (3)设y秒后甲到A,B,C三点的距离之和为40个单位,B点距A,C两点的距离为14+20=34<40,A点距B、C两点的距离为14+34=48>40,C 点距A、B的距离为34+20=54>40,故甲应为于AB或BC之间.①AB之间时:4y+(14﹣4y)+(14﹣4y+20)=40,解得y=2;②BC之间时:4y+(4y﹣14)+(34﹣4y)=40,解得y=5.①甲从A向右运动2秒时返回,设y秒后与乙相遇.此时甲、乙表示在数轴上为同一点,所表示的数相同.甲表示的数为:﹣24+4×2﹣4y;乙表示的数为:10﹣6×2﹣6y,依据题意得:﹣24+4×2﹣4y=10﹣6×2﹣6y,解得:y=7,相遇点表示的数为:﹣24+4×2﹣4y=﹣44(或:10﹣6×2﹣6y=﹣44),②甲从A向右运动5秒时返回,设y秒后与乙相遇.甲表示的数为:﹣24+4×5﹣4y;乙表示的数为:10﹣6×5﹣6y,依据题意得:﹣24+4×5﹣4y=10﹣6×5﹣6y,解得:y=﹣8(不合题意舍去),即甲从A向右运动2秒时返回,能在数轴上与乙相遇,相遇点表示的数为﹣44.【点评】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解题关键是要读懂题目的意思,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找出合适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再求解.本题在解答第(3)问注意分类思想的运用.例2. 【考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分析】(1)求﹣20与100和的一半即是M;(2)此题是相遇问题,先求出相遇所需的时间,再求出点Q走的路程,根据左减右加的原则,可求出﹣20向右运动到相遇地点所对应的数;(3)此题是追及问题,可先求出P追上Q所需的时间,然后可求出Q所走的路程,根据左减右加的原则,可求出点D所对应的数.【解答】解:(1)M点对应的数是40;(2)28;它们的相遇时间是120÷(6+4)=12,即相同时间Q点运动路程为:12×4=48,即从数﹣20向右运动48个单位到数28;(3)﹣260.P点追到Q点的时间为120÷(6﹣4)=60,即此时Q点起过路程为4×60=240,即从数﹣20向左运动240个单位到数﹣260.【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数轴上点的运动,还有相遇问题与追及问题.注意用到了路程=速度×时间.变式1:已知,如图,A、B分别为数轴上的两点,A点对应的数为﹣20,B点对应的数为100.(1)则AB中点M对应的数是;(M点使AM=BM)(2)现有一只电子蚂蚁P从B点出发,以6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另一只电子蚂蚁Q恰好从A点出发,以4单位/秒的速度向右运动;①PQ多少秒以后相遇?②设两只电子蚂蚁在数轴上的C点相遇,你知道C点对应的数是多少吗?【考点】数轴.【专题】探究型.【分析】(1)直接根据中点坐标公式求出M点对应的数;(2)①先求出AB的长,再设t 秒后P、Q相遇即可得出关于t的一元一次方程,求出t的值即可;②由①中t的值可求出P、Q相遇时点P移动的距离,进而可得出C点对应的数.【解答】解:(1)∵A、B分别为数轴上的两点,A点对应的数为﹣20,B点对应的数为100,∴=60;则AB中点M对应的数是100﹣60=40;故答案为:40.(2)①∵A、B分别为数轴上的两点,A点对应的数为﹣20,B点对应的数为100,∴AB=100+20=120,设t秒后P、Q相遇,∵电子蚂蚁P从B点出发,以6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另一只电子蚂蚁Q恰好从A 点出发,以4单位/秒的速度向右运动,∴6t+4t=120,解得t=12秒;答:PQ经过12秒以后相遇;②∵由①可知,经过12秒P、Q相遇,∴此时点P走过的路程=6×12=72单位,∴此时C点表示的数为100﹣72=28.答:C点对应的数是28.【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数轴,熟知数轴上两点间距离的定义是解答此题的关键.变式2:已知数轴上两点A、B对应的数分别为﹣1、3,点P为数轴上一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1)若点P到点A、点B的距离相等,请直接写出点P对应的数X;(2)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点P到点A、点B的距离之和为18?若存在,请直接写出x 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3)点A、点B分别以2个单位长度/分、1个单位长度/分的速度向右运动,同时点P以18个单位长度/分的速度从O点向左运动.当遇到A时,点P立即以同样的速度向右运动,并不停地往返于点A与点B之间,求当点A与点B重合时,点P所经过的总路程是多少?【考点】数轴.【分析】(1)若点P对应的数与﹣1、3差的绝对值相等,则点P到点A,点B的距离相等.(2)根据当P在A的左侧以及当P在A的右侧分别求出即可;(3)设经过x分钟点A与点B重合,根据点A比点B运动的距离多4,列出方程,求出x 的值,即为点P运动的时间,再乘以点P运动的速度,可得点P经过的总路程.【解答】解:(1)∵1﹣(﹣1)=2,2的绝对值是2,1﹣3=﹣2,﹣2的绝对值是2,∴点P对应的数是1.(2)当P在AB之间,PA+PB=18(不可能有)当P在A的左侧,PA+PB=﹣1﹣x+3﹣x=18,得x=﹣8;当P在A的右侧,PA+PB=x﹣(﹣1)+x﹣3=18,得x=10.故点P对应的数为﹣8或10;(3)设经过x分钟点A与点B重合,根据题意得:2x=4+x,解得x=4.则18x=18×4=72.答:点P所经过的总路程是72个单位长度.【点评】本题考查了绝对值、路程问题.比较复杂,读题是难点,所以解题关键是要读懂题目的意思,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找出合适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再求解.例3. 【考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专题】行程问题;数形结合.【分析】(1)由点P到点A、点B的距离相等得点P是线段AB的中点,而A、B对应的数分别为﹣1、3,根据数轴即可确定点P对应的数;(2)①由于点P的速度小于点A的速度,所以点P不能超过点A,而P到点A、点B的距离相等,所以点B不能超过点P,设x分钟时点P到点A、点B的距离相等,那么AB此时的距离为(5x+4﹣20x),AP的距离为(5x+1﹣x),然后点P到点A,点B的距离相等即可列出方程解决问题.②当点B和点A重合时,也满足题意.【解答】解:(1)∵点P到点A、点B的距离相等,∴点P是线段AB的中点,∵点A、B对应的数分别为﹣1、3,∴点P对应的数是1;(2)①∵点P的速度小于点A的速度,∴点P不能超过点A,∵P到点A、点B的距离相等.∴点B不能超过点P.设x分钟时点P到点A、点B的距离相等,根据题意得:=5x+1﹣x,解得:x=,即分钟时点P到点A、点B的距离相等.②当点B和点A重合时,设x分钟时点A、点B重合,则20x=5x+4,解得:x=,即分钟时点P到点A、点B的距离相等.答:当经过或分钟时,点P到点A,点B的距离相等【点评】此题比较复杂,读题是难点,所以解题关键是要读懂题目的意思,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找出合适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组,再求解.当堂练习:1. 【考点】数轴.【专题】规律型.【解答】解:根据题意得:A1=﹣1,A2=1,A3=﹣2,A4=2,…,当n为奇数时,An=﹣,当n为偶数时,An=,∴A2015=﹣=﹣1008.A2016=20162=1008,故选:D.【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数字变化规律,这类题型在中考中经常出现.对于找规律的题目首先应找出哪些部分发生了变化,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2. 【考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轴.【分析】(1)根据题意结合图形即可解决问题;(2)分点P在线段AB的左边或右边两种情况来解答,列出方程即可解决问题.(3)根据三点的运动速度,准确表示出某一时刻三点对应的数,列出方程即可解决问题.【解答】解:(1)∵P为线段AB的三等分点,且点A、B的对应的数分别为﹣2,4,∴点P对应的数为0,2.(2)存在.设点P对应的数为x,∵P点到A点、B点距离之和为10,∴﹣2﹣x+4﹣x=10或x+2+x﹣4=10,解得:x=﹣4或x=6.(3)设经过t 分点P为AB的中点,由题意得:(﹣t﹣2)+(﹣2t+4)=2(﹣t),解得:t=2,即经过2分钟点P为AB的中点.【点评】该命题主要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在数轴方面的应用问题;解题的关键是深刻把握题意,明确命题中的数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来分析、解答.变式:已知数轴上A,B两点对应数分别为a和b,且a、b满足等式(a+9)2+|7﹣b|=0,P 为数轴上一动点,对应数为x.(1)求线段AB的长.(2)数轴上是否存在P点,使PA=3PB?若存在,求出x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在(2)的条件下,若点M、点N分别是线段AB,PB的中点,试求线段MN的长.【考点】两点间的距离;数轴;非负数的性质:绝对值;非负数的性质:偶次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