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知识专项训练 四 一词多义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一词多义

文言文——一词多义课程标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惑、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习目标与内容(1)选择中国文化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一些代表性作品进行精读,体会其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
(2)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场景中考察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认识作品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
(3)梳理所学作品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文化常识,注意古今语言的异同。
(4)阅读作品应写出内容提要和阅读感受。
选择一部(篇)作品,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讨论分析,撰写评论。
(5)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表达艺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教学要点虽然近年来全国卷对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等不单独设题,但是文言文阅读离不开对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等的理解。
断句、文化常识、概括分析包含着对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等的考查,翻译题更是注重考查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等。
因此,它们是阅读解答文言文的基础。
在讲解考点前,先让考生掌握文言文的系统知识是十分必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真题引领(2022·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
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乎河山之固也,此魏国之宝也。
”吴起对曰:“在德不在险。
昔三苗氏左洞庭而右彭蠡,德义不修,而禹灭之。
夏桀之居,左河、济而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而汤放之。
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
若君不修德,船中之人尽敌国也。
”武侯曰:“善”。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鸟;憎其人者,恶其余胥。
咸刈厥敌,靡使有余,何如?”王曰:“不可。
”太公出,邵公入,王曰:“为之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
【精品】成语的古代汉语文言文语法现象(精美)

古今异义
百读不厌 厌:满足(如:姜氏) 爱莫能助 爱:同情,怜惜 奔走相告 走:跑 不假思索 假:凭借,依靠,借助 不速之客 速:招致,邀请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池:护城河 赴汤蹈火 汤:沸开的水 吊民伐罪 吊:慰问 刮目相看 相:偏指一方,“他”
古今异义-辅导班
词类活用-其它
1.形容词作名词 (1)披坚执锐 (2)草菅人命
2.使动用法 (3)不耻下问 3.意动用法 (4)不可理喻
文言句式
宾语前置句 夜以继日、唯才是举、一言以蔽之 介宾短语后置句 蠢若木鸡、趋之若鹜 判断句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被动句 古为今用 省略句 再衰三竭
辅导班练习答案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家徒四壁(只是,只有) 且相如素贱人——素不相识(向来) 必蹶上将军——一蹶不振(跌倒) 刘豫州英才盖世——盖世无双(超过) 今操芟夷大难,略以平矣——略见一斑(大致) 徐公来,孰视之——深思熟虑(仔细) 君径造袁所寓法华寺——登峰造极(到、去) 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一失足成千古恨(遗憾) 思厥先祖父——大放厥词(他的) 进兵北略地——攻城略地(攻占) 衡下车,治威严——下车伊始(官员初到任) 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超出) 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疾风知劲草(强) 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求全责备(寻求)
举世闻名 “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庄 暴见孟子》 狐假虎威《劝学》 不堪入目《声声慢》 欲盖弥彰《劝学》
古今异义-辅导班2
不易之论 不刊之论 不过尔尔 无可适从 以己度人 质疑问难 登峰造极 怨天尤人 缘木求鱼 引吭高歌 寡廉鲜耻 家徒四壁 尸位素餐 不学无术 如释重负 不期而遇 文过饰非 出类拔萃 蔚为大观 寄人篱下
高考复习:一词多义汇总

古文积累:一词多义1.从①跟随,跟从。
[例]张良是时从沛公。
(司马迁《鸿门宴》)②靠近,挨着。
[例]樊哙从良坐。
(司马迁《鸿门宴》)③听从,顺从。
[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④参与,从事。
[例]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白居易《琵琶行》)⑤沿袭,重蹈。
[例]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苏洵《六国论》) ⑥从,由。
[例]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木兰诗》)2.殆①大概,恐怕,可能。
[例]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归有光《项脊轩志》) ②接近,几乎。
[例]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苏洵《六国论》)3.当①阻挡,抵挡。
[例]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司马迁《鸿门宴》)②应当,应该。
[例]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李密《陈情表》)③在,在……时候。
[例]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王羲之《兰亭集序》)④担任,充当。
[例]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李密《陈情表》)⑤把守。
[例]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李白《蜀道难》) ⑥主持,掌握。
[例]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⑦会,将会。
[例]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孔雀东南飞(并序)》)4.道①从,经过,取道。
[例]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司马迁《鸿门宴》)②道路。
[例]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司马迁《鸿门宴》)③说。
[例]何可胜道也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④风尚。
[例]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⑤学问,主张。
[例]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韩愈《师说》)⑥方法,手段。
[例]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贾谊《过秦论》)⑦道理,原因。
[例]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苏洵《六国论》)5.独①岂,难道。
[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司马迁《项羽之死》)②单独,独自。
[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司马迁《鸿门宴》)③唯独,只有,仅仅。
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解析版)

第七章文言文阅读第3节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考向一通假字“通假字”中的“通”是通用之意,“假”是借用之意。
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
它的分类如下:通假字辨识“3方法”正确辨识文言文中的通假字,一是靠对常用通假字的牢固掌握,二是靠对句子整体意思的把握。
一般来说,若某个文言实词按照它字面的意思解释不通时,它就很有可能是通假字。
考生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辨识通假字。
1.字音分析法有一部分通假字与本字在读音上相似,这是辨识通假字的途径之一。
如“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中的“亡”,通“无”,这是双声通假;“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中的“从”,通“纵”,这是叠韵通假;“列缺霹雳”(《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列”,通“裂”,这是同音通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中的“生”,通“性”,这是变音通假。
2.字形分析法有的通假字与本字有共同的声旁,考生可以用增加、更换、取消形旁的方法去辨识通假字,找出本字,从而正确理解该通假字的意思。
(1)增加形旁,找出本字。
在形声字的声旁本身与形声字通假的情况下,考生可以用给声旁增加形旁的方式找出本字。
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共”,通“供”,意思是“供给”;“皆为龙虎,成五采”(《鸿门宴》)中的“采”,通“彩”,意思是“光彩,色彩”。
(2)更换形旁,找出本字。
在声旁相同的形声字互相替换而形成通假的情况下,考生可以用给通假字更换形旁的方式找出本字。
如“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荆轲刺秦王》)中的“振”,通“震”,意思是“惧怕”;“秦王还柱而走”(《荆轲刺秦王》)中的“还”,通“环”,意思是“环绕”。
(3)取消形旁,找出本字。
在形声字代替声旁字形成通假的情况下,考生可以把通假字的形旁取消,从而找出本字。
如“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庭”,通“廷”,意思是“朝廷”。
高考语文学案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知识梳理】文言实词一词多义1.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2.词义的引申方式(连锁式和辐射式)文言文词类活用一、使动用法1、动词的使动用法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3、名词的使动用法4、数词的使动用法二、意动用法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2、名词的意动用法三、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四、形容词、代词、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1、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2、代词活用为一般动词3、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3、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五、名词作状语1、普通名词作状语2、时间名词“日”“月”“岁”作状语3、方位名词作状语【教学重难点】1.能灵活运用一词多义现象翻译课外文言文2. 准确分析词类活用现象【特色讲解】一、使动用法1、动词的使动用法①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
A.焉用亡郑以陪邻?B.项伯杀人,臣活之。
C.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吴广故意屡次说要逃跑,使将尉恼怒)【简析】以上例句中的“亡”“活”“忿恚”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尉”,成为使动用法。
“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忿恚尉”即“使尉忿恚(发怒)”。
②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例如:A.谨食之,时而献焉。
(小心地喂养它,到时候把它献上去)B.晋侯饮赵盾酒。
(晋侯让赵盾饮酒)【简析】A句中的“食”,吃,及物动词,但这里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
“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ì。
B句中的“饮”,及物动词,但这里说的不是晋侯饮赵盾的酒,而是晋侯给赵盾喝酒,让赵盾喝酒。
“饮”用作使动意义时读yìn。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A.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现在您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B.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各国诸侯(因此)畏惧(秦国),会合结盟想办法削弱秦国(的势力)]C.春风又绿江南岸。
文言文阅读 实词之一词多义

文言实词
1 一词多义 2 通假字 3 词类活用 4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一个词有本意、引申义、比喻义这就造成了一词多义现象。如“兵”的本意是“兵器”。一个词在 不同的语句中意义不同,而这几个意义往往是有关联的。 举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举起,抬头 (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史记·陈涉世家》) 发动 译文:现在逃跑是死,发动叛变也是死。 (3)举世无双。全 译文:全世界没有第二个。 (4)举一反三。提出,举出
或:表示以戈卫国。 本义:国家。 成语:多言或中duō yán huò zhōng, 释义为:多言或中指多方面讨论之,有的可能中的。
一词多义
向人认错,道歉 • 长跪而谢。——《战国策》
• 译文:久久跪着,认错请罪。
有用言辞委婉地推辞,拒绝。
• 杜门谢客。 • 译文:关着门拒绝见客。
感谢,酬谢。 •谢客数千,又重馈部吏。——《潜夫论》 •译文:酬谢很多客人,又给官吏送贵重的礼物。
缘:本义是指古时衣服的边缘。 成语:缘木求鱼,汉语成语,拼音是yuán mù qiú yú,字面 解读为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不可能达到 目的。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一词多义
有人,有的人 •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自相矛盾》
• 译文:有人说:“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样?。
菜汤 •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唐· 王建《新嫁娘》
• 译文:新娘进门的第三天就下厨 房,洗了手便开始烧菜做汤。
成语: 金城汤池:如钢铁铸造的城墙,像沸水流淌的护城河。比喻城池坚固, 难于攻破。 固若金汤:形容防守非常坚固。金:金城,指坚固的城墙。汤:汤池, 指防守严密的护城河。
一词多义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文言文阅读:(3)文言实词之一词多义

【2024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3)文言实词之一词多义【必备知识】1.一词多义的概念一个词有多个意思,这些意思又是互相联系的,叫作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这种语言现象在古今汉语中都是存在的,但在文言文中表现得更为普遍,更为突出。
这是因为文言文中单音词占优势,易于引申。
例如:“兵”本义是武器,《出师表》“兵甲已足”中的“兵”就是这个意思。
《陈涉世家》“上使外将兵”中的“兵”指军队,“行收兵”中的“兵”指士兵。
2.一词多义的形式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1)本义。
所谓词的本义,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就词的来源说的,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
指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
例如:朝,本义是“早晨”(朝令夕改)。
“道”的本义就是路途、道路。
另一种是就词的应用来说的。
把最常用的那个意义当作词的本义,也叫“基本义”。
例如:“走”的基本义是“步行”。
在现代汉语中谈到本义是指后者,即词的基本义,也就是常用的意义。
这种基本义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总是作为词的第一个义项。
(2)引申义。
所谓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
例如:朝,早晨是大臣朝见国君的时间,故由“早晨”引申为“朝见”(率天下诸侯而朝周);朝见的地方也叫“朝”,故引申为“朝廷”(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再引申为“朝代”(改朝换代)。
“道”本义为“路途、道路”,“方向、方法、道理”为其引申义。
“本”本义为“树木的根”,“根本、本来、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
(3)比喻义。
所谓词的比喻义,就是由本义通过打比方而产生的新义。
例如:“手足”本义是“手和脚”,“兄弟”是其比喻义;“干城”本义是“盾牌和城墙”,后来喻指“捍卫者”。
(4)假借义。
所谓词的假借义,就是因假借而产生的意义。
它同词的本义是不相干的。
如“然”,本义是燃烧。
后来假借为:①代词,如此,这样。
如“鞣使之然也”。
②形容词词尾,相当……的样子”。
如“屋舍俨然”。
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原卷版)

第七章文言文阅读第3节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考向一通假字“通假字”中的“通”是通用之意,“假”是借用之意。
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
它的分类如下:通假字辨识“3方法”正确辨识文言文中的通假字,一是靠对常用通假字的牢固掌握,二是靠对句子整体意思的把握。
一般来说,若某个文言实词按照它字面的意思解释不通时,它就很有可能是通假字。
考生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辨识通假字。
1.字音分析法有一部分通假字与本字在读音上相似,这是辨识通假字的途径之一。
如“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中的“亡”,通“无”,这是双声通假;“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中的“从”,通“纵”,这是叠韵通假;“列缺霹雳”(《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列”,通“裂”,这是同音通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中的“生”,通“性”,这是变音通假。
2.字形分析法有的通假字与本字有共同的声旁,考生可以用增加、更换、取消形旁的方法去辨识通假字,找出本字,从而正确理解该通假字的意思。
(1)增加形旁,找出本字。
在形声字的声旁本身与形声字通假的情况下,考生可以用给声旁增加形旁的方式找出本字。
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共”,通“供”,意思是“供给”;“皆为龙虎,成五采”(《鸿门宴》)中的“采”,通“彩”,意思是“光彩,色彩”。
(2)更换形旁,找出本字。
在声旁相同的形声字互相替换而形成通假的情况下,考生可以用给通假字更换形旁的方式找出本字。
如“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荆轲刺秦王》)中的“振”,通“震”,意思是“惧怕”;“秦王还柱而走”(《荆轲刺秦王》)中的“还”,通“环”,意思是“环绕”。
(3)取消形旁,找出本字。
在形声字代替声旁字形成通假的情况下,考生可以把通假字的形旁取消,从而找出本字。
如“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庭”,通“廷”,意思是“朝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知识专项训练四一词多义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语言表达1.请写出下列成语中“穷”的含义。
①穷形尽相( )②穷兵黩武( )③穷凶极恶( )④日暮途穷( )⑤穷乡僻壤( )⑥穷且益坚( )2.试写出下面两个多义词在各句中的含义,并指出其本义以及各义项间的联系。
1.鄙①蜀之鄙有二僧(《为学》):________________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________________③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________________④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荆轲刺秦王》):________________⑤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________________A.哪个义项是其本义?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B.各义项间有怎样的联系?答:________________2.除①扶辇下除,触柱折辕(《苏武传》):________________②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________________③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________________④此情无计可消除(《一剪梅》):________________⑤爆竹声中一岁除(《元日》):________________A.哪个义项是其本义?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B.各义项间有怎样的联系?答:________________二、注音释义3.请写出下列成语中“穷”的含义。
①穷形尽相()②穷兵黩武()③穷凶极恶()④日暮途穷()⑤穷乡僻壤()⑥穷且益坚()4.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归①而皆背晋以归梁②君臣相顾,不知所归2.告①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②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③告之于帝3.盛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②请其矢,盛以锦囊4.困①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②智勇多困于所溺③而天下诸侯已困矣5.微①祸患常积于忽微②其文约,其辞微③微斯人,吾谁与归6.其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③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④其皆出于此乎7.而①而皆背晋以归梁②及凯旋而纳之③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8.以①与其所以失之者②可以知之矣③方其系燕父子以组④而皆背晋以归梁9.与①契丹与吾约为兄弟②与尔三矢5.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③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2.因①因遗策②因河为池3.亡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②追亡逐北③吞二周而亡诸侯4.制①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③履至尊而制六合④是故明君制民之产⑤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5.兵①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②收天下之兵6.策①蒙故业,因遗策②振长策而御宇内7.致①以致天下之士②致万乘之势8.之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②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③商君佐之9.及①非及乡时之士②及至始皇10.北①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②追亡逐北11.度①内立法度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③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12.遗①因遗策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13.爱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②宽厚而爱人6.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②因厚赂单于③王者必因前王之礼2.坐①副有罪,当相坐②停车坐爱枫林晚③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3.当①汉亦留之以相当②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③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④安步以当车⑤一夫当关,万夫莫开4.为①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②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③皆为陛下所成就5.及①此必及我②前以降及物故③及还,须发尽白6.会①会武等至匈奴②会论虞常③迁客骚人,多会于此④长风破浪会有时⑤乃中《经首》之会7.以①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②汉亦留之以相当③空以身膏草野④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三、选择题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不如因善遇之因击沛公于坐B.具告以事以待大王来C.臣死且不避且为之奈何D.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今者有小人之言8.下列各句中的“是”与“是寡人之过也”中的“是”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浑身是胆B.敢不唯命是听C.是古非今D.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9.下列加粗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寡固不可以敌众②臣固知王之不忍也B.①故以羊易之也②挟太山以超北海C.①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②天下可运于掌D.①而不足以举一羽②莅中国而抚四夷也10.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A.顷之,未发B.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C.夫晋,何厌之有D.臣之壮也,犹不如人11.下列各项中,对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②今所经中岭及山巅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④其远古刻尽漫失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1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B.道少半,越中岭C.舌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D.是日观道中石刻13.下列各组句子中,“之”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人非生而知之者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郯子之徒句读之不知C.蚓无爪牙之利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D.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14.下列对各句中加点的“师”的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吾从而师之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④则耻师焉⑤孔子师郯子⑥吾师道也⑦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⑧不耻相师⑨或师焉,或不焉A.①②③④/⑤⑥⑨/⑦⑧B.①③/②⑤/④⑦⑨/⑥⑧C.①②③/④⑤⑦⑥⑧⑨D.①④/②③⑤⑥⑧/⑦⑨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青,取之于蓝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不复挺者,揉使之然也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A.守拙归园田而其归书也必速B.对酒当歌木兰当户织C.性本爱丘山性相近,习相远D.山不厌高学而不厌17.下列各句中加粗的“以”字的意义、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②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③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④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⑤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⑥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③/②④/⑤/⑥C.①/②/③⑤/④⑥D.①⑥/②/⑤/③④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匈奴之祸,从我始矣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B.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欲因此时降武C.见犯乃死,重负国使牧羝,羝乳乃得归D.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19.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人而不仁知止而后有定B.见贤思齐焉焉能治之C.若火之始然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D.故攻异国以利其国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20.下列句中的“尔”字,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A.如或知尔,则何以哉B.子路率尔而对曰C.鼓瑟希,铿尔D.夫子莞尔而笑参考答案1.答案:①尽②用尽③极为④尽了⑤偏僻的⑥处境艰难解析:2.答案:1.①边邑;②以……为边邑;③鄙陋、见识短浅;④粗俗、未开化;⑤轻视、看不起A.“鄙”的本义是“边邑”。
可从“鄙”的构字法看出来,“鄙”为形声字,左声右形,“阝”放右边,表示“邑”。
B.“鄙”的本义是“边邑”,那么,“边邑”之人大多是“粗俗、未开化”之人;既然“未开化”,肯定是“见识短浅”之人;“见识短浅”之人一般要被人“轻视、看不起”。
2.①台阶;②拜官授职;③修治、清理;④清除、废除、除掉、去掉;⑤过去、逝去A.“除”的本义是“台阶”。
“除”是形声字,左形右声,“阝”放左边,与“小土堆”有关。
B.“除”的本义是“台阶”,又特指宫殿上的台阶,“拜官授职”不正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吗?“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修治、清理”“清除、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过去、逝去”了。
解析:3.答案:①尽②用尽③极为④尽了⑤偏僻的⑥处境艰难解析:4.答案:1.①归顺;②返回2.①祭告;②告诉;③上报,报告3.①兴旺,旺盛;②把东西放到器皿中4.①围困;②被困扰;③困顿5.①一寸的百万分之一;②精微,微妙;③没有6.①副词,表示祈使语气;②助词,用在单音节形容词(或象声词)之前,起加强形容、表示状态的作用;③代词,他的;④副词,表示推测,译为“大概”“或许”7.①连词,表转折,但是;②连词,表顺承;③连词,表并列8.①介词,与“所”组成固定词组,表示“……的原因”;②介词,凭借;③介词,用;④连词,表并列9.①和;②给解析:5.答案:1.①险要的地势;②坚定,坚决;③坚固的防御工事或屏障2.①沿袭;②凭借3.①丢失,损失;②逃亡(的军队);③使……灭亡4.①统领、统率;②制服;③控制;④规定;⑤规模5.①军队;②兵器6.①政策;②马鞭子7.①招致,招引;②取得,得到8.①结构助词,的;②指示代词,这;③代词,指秦孝公9.①比得上;②介词,等到……时候10.①北方,此处用作状语,在北方;②败逃,这里指败逃的军队11.①制度;②衡量;③揣测,估量12.①遗留;②丢失13.①吝惜;②爱护解析:6.答案:1.①通过;②趁机;③沿袭2.①治罪;②因为;③座位3.①相抵,相当;②判处;③对等,比得上;④当作;⑤抵挡,挡住4.①担任;②替;③与“所”连用,表被动5.①牵连;②和;③等到…时候6.①适逢,恰巧;②会同;③聚集;④一定,应当;⑤节奏7.①凭借;②连词,表目的;③介词,拿,用;④在……时候解析:7.答案:A解析:两个“因”都是副词,“趁机”的意思。
B项,前者是介词“把”,后者是连词,表目的,“来”。
C项,前者是连词“尚且”,后者是副词“将要”。
D项,前者是动词“到”,后者是助词“的”。
8.答案:D解析:例句中的“是”与D项中的“是”都是代词,译为“这是”。
A项中的“是”是判断词;B 项中的“是”是助词,用于前置宾语之后;C项中的“是”为意动用法,“认为……是正确的”。
9.答案:A解析:A项,皆为副词,本来。
B项,①介词,拿、用;②连词,表修饰。
C项,①介词,对;②介词,在。
D项,①连词,却;②连词,表并列。
10.答案:D解析: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语与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变成偏正结构。
11.答案:B解析:①介词,等到;②连词,和。
③动词,弥漫;④形容词,模糊。
12.答案:B解析:B项为动词,A、C、D三项均为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