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诗教学充满灵秀之美

合集下载

咏鹅古诗教案3篇

咏鹅古诗教案3篇

咏鹅古诗教案3篇Teaching plan of ancient poems chanting geese咏鹅古诗教案3篇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咏鹅古诗教案2、篇章2:咏鹅古诗教案3、篇章3:咏鹅古诗教案篇章1:咏鹅古诗教案一、教材分析《咏鹅》一诗以清新欢快的语言,从一个七岁儿童的眼光将畅游于碧波之上白鹅的外形与神态刻画得栩栩如生。

词美、情美、意境美,喜爱之情于18个字当中。

诗歌所描绘的,给人以强烈、鲜明的听觉享受和视觉形象。

正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色彩和谐、造型艺术、姿态轻盈的白鹅戏水的优美画面复现出来的最好内容,使学生能够主动全面准确地理解古诗的内涵,并提高学习古诗的效率和方法。

这也符合刚刚入学不久的六、七岁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

因为孩子比较小,所以我利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通过演示、播放等形式引领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品位美表达美。

二、教学目标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一)认知目标:认识9个生字,会写“曲”“向”“毛”“工”“项”“红”6个字,一个偏旁“绞丝旁”,初步了解三点水旁的构字特点。

(二)能力目标:1.指导学生能按照诗的节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调动多种器官,培养观察、分析、理解、感悟能力。

(三)情感目标:1.感受语言的简洁、生动,引导学生欣赏鹅的形象、颜色、姿态,体味古诗的意境美,在头脑中能再现鹅的形象,使学生产生对鹅的喜爱之情,受到美的教育。

2.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体会生活的情趣。

三、教学重点:认识9个字,会写6个字,认识偏旁“绞丝旁”,初步了解三点水旁的构字特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四、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

《咏鹅》教案

《咏鹅》教案

《咏鹅》教案《咏鹅》教案1目标:1、引导幼儿初步感受古诗,能够边模仿动作边诵读古诗。

2、激发幼儿诵读古诗的兴趣。

准备:1、多媒体课件,音乐磁带,小鹅头饰人手一个。

2、情境设置:小“池塘”。

过程:1、鹅妈妈带着鹅宝宝去池塘里游泳,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兴趣。

(1)孩子们,今天的天气可真好,妈妈带你们到池塘里去游泳,好吗?(2)听音乐做戏水的动作。

(伸伸脖子、理理羽毛、划划水)(3)啊,游累了,我们来找个地方休息一下,幼儿随地坐下。

2、结合多媒体,初步了解小鹅的特征并能模仿小鹅的动作。

(1)今天妈妈请来了几个好朋友和你们一起玩,看看它们是谁呀?(播放课件)(2)这些小鹅长得什么样?(引导幼儿讲出小鹅的特征,长长的脖子,白白的羽毛,红红的爪子)请幼儿模仿小鹅伸脖子、游泳的'动作。

(3)小鹅在水里游得真高兴啊,你们看它们又在干什么了?(唱歌、跳舞)它在唱什么歌?它们是怎么跳舞的?3、结合多媒体,初步欣赏古诗《咏鹅》。

(1)小鹅到底在唱什么歌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好吗?(完整播放课件)(2)你听到小鹅在唱什么歌吗?(引导幼儿用古诗里的句子回答)4、再次完整欣赏古诗《咏鹅》。

小鹅唱的歌真好听,我们跟着小鹅一起唱好吗?5、边模仿动作边诵读古诗。

(1)小鹅一边唱歌还一边跳舞呢,我们也学着小鹅边唱边跳,好不好?(2)想再跳一遍吗?这一遍要大声地唱给小鹅听。

6、请个别幼儿上来表演古诗《咏鹅》。

这一次,小白鹅想找个朋友一起表演,你们愿不愿意呀?7、结束。

今天我们和小鹅做了好朋友,还学会了小鹅的歌,你们觉得高兴吗?天也快黑了,我们该回家了,一起和小鹅说再见吧。

(幼儿和小鹅道别后一起游回家)《咏鹅》教案2中国古诗词是华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它如同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

它以其深邃的意境、生动的形象、凝练的语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一大主流。

让学生学习古诗是时代赋予的要求,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

让古诗教学充满灵秀之美——古诗诵读教学之经验总结

让古诗教学充满灵秀之美——古诗诵读教学之经验总结
的。
三 、拓展意 境 ,让 学生 想像美 。
叶圣 陶曾说过 : 诗歌 的讲授 , 重在 陶冶 性情 , 扩展想像 ;如果抓住精要之处 , 指导 二句话 就足够 , 不一定需要 繁复冗长 的讲 说。 传 统的古诗教学 中, 我们唯恐学生不能 理解诗意 , 于是反复解说,还让学生解释背 诵诗意 , 这样的结果只会使学生害怕 、 讨厌 古诗 , 更不用说体味诗 的美感 了。多媒体教 学帮我们解决 了这一难题。 比如 《 题西林壁 》 中 “ 横看成岭侧 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 同。 ” 这句 , 从字面上解释是 : 庐山从正面看是雄 伟奇特的大岭 , 从 侧面看又成 了高挺峻峭的 山峰 , 无论 是远看 、 近看、高处看 、 低处看 , 庐 山的模样都是不同的。 尽管学生对文中意 思是明 白了, 但凭有限的经验难 以想像 这种 景象 , 也很难体会诗人的情怀、理解诗中的 哲 理 。我借 助多媒 体逐一 出示庐 山的正 面 图、侧面图、远景、近景、高空俯视 图、山 脚仰视 图, 学生不仅领略了庐 山千变万化的 美 景,更是领悟了 “ 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深 刻含义 。然后我让学生想像 : 如果你身在庐 山中 , 能看到庐 山千变万化的姿态吗?这是 为什么 呢?多 媒体演示 :诗人 渐渐走 近庐 山; 诗人边登庐山 , 边环顾左右 , 却只看到 山石丛林 ,不 由慨叹 “ 不知庐山真面 目,只 缘身在此 山中。 ”接着 开展讨论 :怎么样才 能看清 庐 山真面 目呢?从而 揭示更深 刻 的 道理 : 看事物不能光看表面 , 要多方面、多 角度地观察。
基础教育 2 0 1 3年 8期 ( 上)
让古诗教( 郑州市金水 区凤凰双语 小学 河南 郑州 4 5 0 0 0 0)
培根说 :“ 读诗使人灵秀。 ” 小学语文教 材中那 些语 言清新 、 情趣盎然的古 诗是 中国 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 , 是挖之不尽 的美 的宝 藏。诗歌教学 的重点是让学生去理解诗 中的 情. 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 美。然 而,中国古代诗歌本身的含义、韵 味 很难通过语 言描述 , 仅靠传统教学媒体几 张 图片 和教师 的讲解难 以让学 生领会 诗歌 的 美。计算辅助教学的出现为古诗教学注入 了 新的活力 , 多媒体 课件 以丰富的多媒体形 式 哼 占音、图片、动画、音乐 、视频等创设 古诗的意境 , 大大调 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系 统 ,弥补了传统古诗教学的枯燥和乏味 ,让 古诗教学充满灵 秀之美 , 让学生在古诗学习 中 “ 灵秀”起来 。

多媒体让古诗教学充满诗趣论文

多媒体让古诗教学充满诗趣论文

多媒体让古诗教学充满诗趣【摘要】古诗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占有着比较大的比重,由于古今语言差异,小学生在学习起来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让教师的古诗课程变得生动有趣。

【关键词】古诗教学多媒体小学传统的古诗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古诗的学习觉得枯燥无味,失去了学习兴趣。

要改变这种现象,就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就要打破传统的古诗教学格局,多媒体课件为古诗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以丰富的多媒体形式——声音、图片、动画、音乐、视频等创设古诗的意境,大大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弥补了传统古诗教学的枯燥和乏味,让古诗教学充满灵秀之美,让学生在古诗学习充满灵秀之气。

一、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激情引趣古人往往把抚琴吟诗作画为风雅之事,很讲究意境及其韵味,中国古典诗歌文字精炼、意境深远,很多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但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很难从精炼的词句中领略诗情画意。

因此,把古诗教学着眼点放在创设情景上,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真切地去感受诗人的情感。

多媒体能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于同一界面,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拓宽视野,提供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思维材料。

运用其精美的界面设计、古朴典雅的音乐,营造出浓郁的中国古代文化氛围,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时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直观地理解诗意,体会感情,起到激趣引情的作用。

二、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拓境想象在中外艺术史上,许多人把画与诗相提并论,宋代文学家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达芬奇把绘画比做“哑巴诗”,诗比做“瞎子画”。

后人评论诗、画更以苏轼评论王维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为最高境界。

小学教材中的古诗,有不少堪称“诗中有画”的名篇。

如果教学利用得当,这些“无形画”无疑将为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发挥重大作用。

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拓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就足够,不一定需要繁复冗长的讲说。

让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充满“灵秀”

让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充满“灵秀”

让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充满“灵秀”摘要: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

古诗文教学,运用古诗词承载的文化内涵熏陶学生,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许多古诗文,立意高远,构思新颖,语言清新,趣味浓郁,实为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文化瑰宝。

在教学中,教师在提高自身文学素养的同时,要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创设情境,带领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知、体会情感,同时运用多种策略带领学生入情悟境。

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品味古诗,剖析其语言,探析其趣味,以便更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吸取古诗营养,探索古诗文真谛,使自己充实起来,“灵秀”起来。

关键词:创设景趣;研读磨句;对比赏析;迁移运用古诗文作为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滋养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厚土壤。

既能启迪智慧,又能培养语感。

学生学习古诗文终身受益。

古诗文韵律优美、寓意深刻,但对于理解能力尚浅的小学生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

那么老师在课堂中怎么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达到古诗文教学的目的。

一、创设景趣,在学习中感知认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大都绘声绘色,情景交融,展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美好景色。

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剖析字句,展开联想,欣赏其优美的景趣。

如在教学《村居》一诗时,“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主要写人物活动。

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

孩子们放学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

儿童正处在人生早春,儿童的欢声笑语,兴致勃勃地放风筝,使春天更加生机勃勃,富有朝气。

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

结尾两句由前两句的物写到人,把早春的迷人渲染得淋漓尽致。

春景既然如此动人,生活在这秀美的春光中的人更是如此,诗的后两句,由景而及人,诗人饶有情致地写了一个群童放风筝的场面。

天气实在太好了,连平时爱在外贪玩的小学生们也一反常态,放学后早早地回到家,赶紧放起风筝来。

引导学生体验古诗的朦胧美、含蓄美

引导学生体验古诗的朦胧美、含蓄美

【课堂链接】Ke tang lian jie古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古诗学习中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体验和把握古诗的朦胧美、神秘美、含蓄美,提升语文的综合素养。

一、了解诗人,知晓背景在讲解古诗时,教师应先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所处时代的概貌,让学生在了解作者的同时,体会其创作思想。

教师的积极引导,可以很快地带领学生置身于诗人所处的情境,感同身受,既能让学生快速地熟悉诗歌的内容,还能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其中所包含的情感,走进诗人、了解诗人。

教师还应解释诗题,丰富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例如,教学“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时,教师就要着重介绍诗人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李白这个人,大方而又爽朗,喜欢饮酒与作诗,也喜欢交朋友,为人十分洒脱。

教师对他的生平经历,以及他的写作风格,生活背景都要加以介绍和扩展,让学生对诗人和他的作品产生更多的兴趣。

二、咬文嚼字,体味诗意古诗文字精炼。

诗句中的每一个字都是作者经过仔细推敲而来的,精致而富有内涵。

古诗具有朦胧美,需要我们反复体味反复琢磨。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使学生领会到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真正地领悟到古诗之中美妙的意境。

有些时候,故事的意境“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教学过程应自然一些。

教师要引导 学生顺着古诗的意境来分析体味诗句,否则不但破坏了古诗的美感,而且会扼杀学生的想象力。

教师应把握每首诗不同的特点,从每一个词、每一个字出发,启发并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情境。

教师应富含饱满的感情,把自己的感情带入其中,使学生一同进入或喜悦或伤感的体验中。

这就需要教师注意自己的语言、表情、动作,紧扣古诗的主题与思想感情。

例如,在教学“题西林壁”这首诗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深刻含义,教师可展示不同角度的庐山风景照片,把庐山在各个方向、各个角度不同的姿态与魅力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得到真切的体会,再引出问题,“为什么作者会说他无法看清庐山真面目呢?”学生反复阅读古诗,结合所看的庐山的照片,能领悟古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感受到古人的文雅,古诗的意蕴,领略中华文化的魅力。

让古诗词教学美一些

让古诗词教学美一些

教学札记©让古诗词教学美一些◎肖日红古诗词语言凝练、意境悠远,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它就像一杯美酒,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

古诗词中的“美”随处可见,教师要善于抓住古诗词中的美,使古诗词教学展现出最美的一面!一、立足教材,品析吟涌,尽显诗词韵律美诗词是一种音韵的文学,选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更是语言凝练优美,想象丰富新奇.韵律朗朗上口。

要让学生领略到这种格律美.靠教师自己独白式的分析、讲解、灌输是不可行的。

古诗词的音乐性和韵律美必须通过抑扬顿挫的诵读才能让学生深刻体会。

音乐和图画可以烘托、渲染诗的内容,营造美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词。

所以,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表演读、配乐读、欣赏画面读、老师范读、引读等方法激发学生诵读兴趣。

如教学李白的《望天门山》时,选择古筝曲配乐,教师随着明快的乐曲声吟诵,再通过画面,感受诗中两岸悬崖峭壁、波涛汹涌的江水,作者随着一叶轻舟在湍急的江水中感受飞流直下的景象。

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深入学习这首诗,有利于学生对诗的理解。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配乐让学生练习吟诵这首诗,更能激发学生吟诵诗的积极性。

还可以教给学生诗中的平仄规律,然后配上动作反复吟唱。

在“平长仄短”“平高仄低”的浅吟低唱中,学生潜移默化地领略到了古诗回环起伏、委婉动听的音韵美。

在这样音调的快慢长短、回环连贯中尽显诗词韵律美,令学生回味无穷。

二、链接资料,走近诗人,还原诗词画面美诗中有冏I,画中有情,一首古诗寥寥数语’却展现r 一幅美丽的画面,诗人要表达的情怀也荡漾在字里行间。

因此,诗有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

教师只有通过补充资料,了解诗人在创作时特定的时代背景.才能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体会诗中意境,还原诗词美丽画面。

如教学杜甫的《春夜喜雨》时,可以抓住“喜”字,让学生先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然后教师适当地对写作背景加以介绍,诗人是因为陕西的干旱而来到成都的。

这样,学生就更能体会杜甫感叹"好雨”的原(上接71贡)的爱情.了解爱情应当是纯洁的。

让古诗教学充满灵秀之美

让古诗教学充满灵秀之美
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給學生播放了這樣一段錄影:農民伯伯起早摸黑地播種、插秧,頂著烈日揮汗如雨地除草、鬆土、施肥......最後畫面定格在"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上,無需過多解釋,學生便深深地體會到米飯來之不易以及詩人對農民的同情,激發起對勞動者的同情與熱愛之情。然後又播放幾個生活小鏡頭:一個學生將吃不完的饅頭隨手扔到河裏;一個學生將一大碗白米飯倒進垃圾箱;幾名學生在秧田裏玩,踩壞了秧苗......看了這幾個生活中實實在在的小鏡頭,有的學生低下頭露出羞愧之色,有的學生露出生氣憤怒的神色。我說:看了這些情景,你想對這些小朋友說些什麼呢?"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是學生對浪費者也是對自己最深刻的教育。
又如教學《鵝》這首充滿童趣的古詩時,先用多媒體演示這樣一段動畫:藍天白雲之下,綠草如茵的池塘邊走來一隻憨態可掬的大白鵝;它步態蹣跚地邁入清澈碧綠的池塘中,紅色的腳掌不停地撥動著綠水,綠水映襯著它雪白的羽毛;游得高興時,它伸長脖子,拍拍翅膀,仰天長鳴......這絢麗多彩、富有童趣和生活氣息的畫面,一下子把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了,這是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
二、動態演示,讓學生欣賞美。
中國古典詩歌文字精煉、意境深遠,很多都具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點,詩、畫相通。但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小學生很難從精煉的詞句中領略詩情畫意。多媒體課件集文字、聲音、圖形、圖像、動畫、視頻於一身,易於表現詩歌的意境。
如教學《詠柳》一詩時,伴著行雲流水般的古箏樂曲,展現這樣一幅美景:明媚的陽光下,高高的柳樹好像是用綠色的玉石裝飾成的,千萬條柔韌的柳枝隨著微風輕輕地舞動,好一幅生機盎然的"春柳圖"。學生在這種愉悅的情景中身心舒暢、融情入景,自然體會到作者對柳樹的喜愛、讚美之情,對"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的詩意也就不難理解了。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柳枝"和"綠絲絛"的相似之處,可用多媒體設計這樣一個片段:千萬條柔韌的柳枝輕輕飄動著,漸漸幻化成碧綠的絲帶,飛舞的綠絲帶又漸漸還原成碧綠的柳枝......借助美的形象,使學生充分獲得美的享受,這就是多媒體的魅力所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古诗教学充满灵秀之美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

"小学语文教材中那些语言清新、情趣盎然的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是挖之不尽的美的宝藏。

诗歌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去理解诗中的情,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

然而,中国古代诗歌本身的含义、韵味很难通过语言描述,仅靠传统教学媒体几张图片和教师的讲解难以让学生领会诗歌的美。

计算辅助教学的出现为古诗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多媒体课件以丰富的多媒体形式--声音、图片、动画、音乐、视频等创设古诗的意境,大大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弥补了传统古诗教学的枯燥和乏味,让古诗教学充满灵秀之美,让学生在古诗学习中"灵秀"起来。

一、营造氛围,让学生感受美。

运用多媒体课件中精美的界面设计、古朴典雅的音乐,营造出浓郁的中国古代文化氛围,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这是传统教学无法做到的。

我们可以按诗歌的内容、主题来确定各种不同的情感基调,运用多媒体设计不同的界面以适应不同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中国古文化的魅力。

如《登鹳雀楼》一诗,以淡化的鹳雀楼为底图,诗句设置为黑色或深咖啡色的隶书字体,配以雄浑的古琴乐曲,营造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豪放、旷达、磅礴的气势,对理解诗意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而教学杜甫的《绝句》时,为体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美好景致,则可以色彩明丽的春景图为背景,配以轻快活泼的琵琶乐,将学生带入生机勃勃的春境。

值得一提的是,对不同的古诗,选用不同字体,能够有助于表现不同的意境美:如黑体的方正沉稳,隶书的凝重端庄,草书的狂放不羁,行楷的活泼灵动,魏碑的古朴淳厚......营造出或悠远绵长的意境(如《山行》、《枫桥夜泊》),或悲凉凄惨的情境(如《蚕妇》、《陶者》),或愤懑激昂的氛围(如《杂诗》、《示儿》)......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目视其文、耳悦其声、心醉其情,古诗的学习自然成了一种美的享受。

二、动态演示,让学生欣赏美。

中国古典诗歌文字精炼、意境深远,很多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诗、画相通。

但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很难从精炼的词句中领略诗情画意。

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于一身,易于表现诗歌的意境。

如教学《咏柳》一诗时,伴着行云流水般的古筝乐曲,展现这样一幅美景:明媚的阳光下,高高的柳树好像是用绿色的玉石装饰成的,千万条柔韧的柳枝随着微风轻轻地舞动,好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柳图"。

学生在这种愉悦的情景中身心舒畅、融情入景,自然体会到作者对柳树的喜爱、赞美之情,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诗意也就不难理解了。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柳枝"和"绿丝绦"的相似之处,可用多媒体设计这样一个片段:千万条柔韧的柳枝轻轻飘动着,渐渐幻化成碧绿的丝带,飞舞的绿丝带又渐渐还原成碧绿的柳枝......借助美的形象,使学生充分获得美的享受,这就是多媒体的魅力所在。

又如教学《鹅》这首充满童趣的古诗时,先用多媒体演示这样一段动画:蓝天白云之下,绿草如茵的池塘边走来一只憨态可掬的大白鹅;它步态蹒跚地迈入清澈碧绿的池塘中,红色的脚掌不停地拨动着绿水,绿水映衬着它雪白的羽毛;游得高兴时,它伸长脖子,拍拍翅膀,仰天长鸣......这绚丽多彩、富有童趣和生活气息的画面,一下子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这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

三、拓展意境,让学生想象美。

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就足够,不一定需要繁复冗长的讲说。

传统的古诗教学中,我们唯恐学生不能理解诗意,于是反复解说,还让学生解释背诵诗意,这样的结果只会使学生害怕、讨厌古诗,更不用说体味诗的美感了。

多媒体教学帮我们解决了这一难题。

比如《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句,从字面
上解释是:庐山从正面看是雄伟奇特的大岭,从侧面看又成了高挺峻峭的山峰,无论是远看、近看、高处看、低处看,庐山的模样都是不同的。

尽管学生对文中意思是明白了,但凭有限的经验难以想像这种景象,也很难体会诗人的情怀、理解诗中的哲理。

我借助多媒体逐一出示庐山的正面图、侧面图、远景、近景、高空俯视图、山脚仰视图,学生不仅领略了庐山千变万化的美景,更是领悟了"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深刻含义。

然后我让学生想象:如果你身在庐山中,能看到庐山千变万化的姿态吗?这是为什么呢像:如果你身在庐山中,能看到庐山千变万化的姿态吗?这是为什么呢?多媒体演示:诗人渐渐走近庐山,诗人边登庐山,边环顾左右,却只看到山石丛林,不由慨叹"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接着开展讨论:怎么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从而揭示更深刻的道理:看事物不能光看表面,要多方面、多角度地观察。

四、以情激情,让学生体验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大多是抒情诗,有的寓情于景,有的情景交融,有的直抒胸怀。

教学中可以合理运用多媒体,以生动的形象、深邃的意境调动学生的童心、童真、童趣及个性、爱好等心理功能,引导他们深刻体验诗人的情怀,引起情感的共鸣。

《锄禾》一诗是小学二年级的教学内容。

现在的学生衣食无忧,大部分都没有农田耕作的生活体验,相当一部分学生甚至连我们吃的米饭从何而来都不知道,平时吃饭浪费现象十分严重。

因此,让学生体验农民耕作的辛劳,从而教育他们珍惜劳动果实,是本诗教学的难点。

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给学生播放了这样一段录像:农民伯伯起早摸黑地播种、插秧,顶着烈日挥汗如雨地除草、松土、施肥......最后画面定格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上,无需过多解释,学生便深深地体会到米饭来之不易以及诗人对农民的同情,激发起对劳动者的同情与热爱之情。

然后又播放几个生活小镜头:一个学生将吃不完的馒头随手扔到河里;一个学生将一大碗白米饭倒进垃圾箱;几名学生在秧田里玩,踩坏了秧苗......看了这几个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小镜头,有的学生低下头露出羞愧之色,有的学生露出生气愤怒的神色。

我说:看了这些情景,你想对这些小朋友说些什么呢?"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是学生对浪费者也是对自己最深刻的教育。

五、指导吟诵,让学生表达美。

学生喜欢古诗,因为它短小精悍,读起来朗朗上口。

有的学生上学前就能背诵很多古诗,但背起来往往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在古诗教学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古诗,是古诗教学的重点。

传统的古诗教学中,老师往往通过自己的范读指导学生朗读,但是,同样的一首古诗,有的教师能读出感情,引起学生共鸣,而有的教师平铺直叙,缺乏感情,再加上方言等因素的影响,范读教学不尽如人意。

运用多媒体教学,播放录制好的由专业人员朗读的古诗朗读录音,效果会更好。

由于专业人员能够很好地把握古诗所表达的情感,用标准的普通话,抑扬顿挫的声调,准确、传神地传达出古诗的感情基调,无论是快乐明朗的、缅怀追忆的、慷慨激昂的,都把握得非常到位。

在朗读指导中,图片、声音、音乐等多媒体手段的参与对学生准确感受、把握全文的基调很有帮助。

如教学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一诗,可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六月的西湖,湖畔杨柳依依,湖面上碧绿的荷叶一望无际,粉红的、雪白的荷花亭亭玉立,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格外耀眼。

画面下配上古诗的字幕,再配以悠扬动听的古筝曲。

这种类似卡拉OK形式设计的课件,让学生既可以看着画面听范读,也可以看着画面、字幕诵读,还可以闭目美读。

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读出美,吟出情,诵出趣。

作者:潘秀玲
1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