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的创新
语文古诗词教学创新法

语文古诗词教学创新法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情感内涵。
然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往往陷入死记硬背、机械解读的困境,导致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不高,理解不深。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提高教学效果,我们需要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
一、情境创设法情境创设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如图片、视频、音频等,为学生展现古诗词所描绘的场景和氛围。
例如,在教授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可以展示一幅宁静的山水画卷,配上悠扬的古典音乐,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秋日的山林之中,感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清新与宁静。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古诗词中的情感和情境。
比如,让学生扮演李白在《将进酒》中的角色,豪迈地吟诵“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从而更好地理解诗人的自信和豁达。
二、比较阅读法比较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词的特点和风格。
教师可以选择同一主题、同一作者或不同作者的古诗词进行比较分析。
比如,将杜甫的《春望》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进行比较,让学生探讨诗人在不同时期的情感变化和写作风格的差异。
通过比较阅读,学生能够发现古诗词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提高鉴赏能力。
三、诗歌创作法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诗歌创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古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例如,在学习了律诗的格律要求后,让学生模仿律诗的形式创作一首描写校园生活的诗。
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古诗词格律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四、故事讲述法很多古诗词都有着背后的故事和创作背景,教师可以通过讲述这些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比如,在教授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可以讲述苏轼在中秋佳节思念亲人,又心怀豁达的故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中的情感。
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古诗词背后的故事,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浅析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创新

浅析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创新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语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还可以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由于古诗词语言的古老和诗意的抽象,许多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和欣赏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需要通过创新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可以通过结合历史文化知识来创新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所言情景多为古代人物、历史事件、风俗民情等,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古诗词背后的历史文化,引导学生了解古诗词的背景和内涵,增进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
在教学《静夜思》时,可以向学生介绍唐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意境。
通过历史文化知识的介绍,可以使古诗词更加生动有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通过现代化手段来创新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的语言表达和意境多为古老而抽象,与学生的现代生活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手段和技术来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在教学《登鹳雀楼》时,可以播放一段现代舞蹈视频,让学生通过舞蹈的形式感受诗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壮美景色;在教学《西江月·夜泊牛渚怀古》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牛渚的图片和介绍牛渚的历史文化,使学生通过图片和文字感受到诗中的“江楼五云暮,关塞千里寒”的古朴和辽阔。
通过现代化手段的运用,可以拉近学生和古诗词的距离,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古诗词的美感。
可以通过情感化教学来创新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多以情感为载体,表达诗人内心的感慨和情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情感投入来理解和感受古诗词的内在情感。
教学《竹里馆》时,可以请学生闭上眼睛,用心感受“樯纵草叶长,边船古道平”的宁静和淡泊,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感受来理解诗中的诗情画意;在教学《静夜思》时,可以请学生在晚上去户外感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离愁别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感受诗中的离情别绪。
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创新策略

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创新策略一、中学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传统文化的精髓。
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
同时,古诗词也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
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中学古诗词教学的现状然而,目前中学古诗词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方法单一许多教师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进行教学,一味地灌输知识,缺乏创新性和趣味性。
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在古诗词教学中,许多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3.缺乏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但是,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注重诗句的解释,而忽略了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导致学生难以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内涵。
三、中学古诗词教学的创新策略针对以上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几种中学古诗词教学的创新策略:1.创新教学方法,增强趣味性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例如,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以多媒体教学法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古诗词中的意象、意境等通过图片、视频、音乐等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古诗词的美感。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相关的视频、音频、图片等素材,制作成精美的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法进行教学,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通过讨论、探究、合作等方式自主探究古诗词的内涵和意义。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创新方法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创新方法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古诗词的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美,还可以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较为单一,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感。
因此,探索一些创新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一、情境创设法通过创设与古诗词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意境。
例如,在学习王维的《鹿柴》时,可以通过播放自然环境的音效、展示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中“空山”与“鹿鸣”的意境。
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更容易产生共鸣,理解诗词的内容和情感。
二、互动体验法引入互动体验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古诗词的学习中来。
可以组织“古诗词朗读比赛”、“古诗词配乐朗诵”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古诗词的韵律美和语言魅力。
同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诗词的内容进行即兴表演,通过戏剧化的形式,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诗意。
三、跨学科融合法将古诗词与其他学科结合,例如美术、音乐等。
在学习李白的《静夜思》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意绘画”,让他们根据诗词内容创作出对应的画作。
同时,可以选择与诗词情境相关的古典音乐,让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朗读诗词,这种跨学科的融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与创造力。
四、数字化资源利用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使用各种数字化教学资源,如古诗词学习软件、在线课件、互动白板等。
可以通过影音资料展示古诗词创作的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特征。
此外,可以利用网络平台,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古诗词的见解或创作,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五、创作与实践法鼓励学生进行古诗词的创作活动。
在学习《春晓》后,可以让学生尝试创作与春天相关的诗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同时,可以组织“校园古诗词朗诵节”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记忆。
结语通过以上创新方法,小学的古诗词教学可以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的美。
古诗词教学的创新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古诗词教学的创新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艺术表达。
然而,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往往流于形式化和机械化,缺乏趣味性和创造性,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激发他们的文学素养。
因此,如何创新古诗词教学,使其更加有活力和吸引力,成为了当代教育的一大挑战。
一、融入情境化教学情境化教学是指将学生置身于一个具有现实感和生活情境的学习环境中,通过情景创设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设置一些生活场景,例如江南水乡、山水田园等,让学生通过观察、感知、想象等方式体验诗人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使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和美感。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古诗词教学中,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配以丰富的图片、音频和视频等素材,可以更加直观地展现古诗词的意象和表现力,激发学生的感官体验和审美感受。
同时,还可以结合互联网资源,开展线上学习和交流,拓宽学生的知识渠道,培养他们的信息获取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拓展创作性教学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注重“传帮带”,学生只是进行背诵和模仿,并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
而创作性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艺术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和想象,自主创作一些与古诗词有关的作品,例如续写、改编或创作新的诗句等。
通过创作,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诗词的艺术特点和创作方法,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意识和文学素养。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四、跨学科教学古诗词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可以将古诗词教学与历史、地理、艺术等学科相结合,展开跨学科教学活动。
通过学习古诗词扩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了解古代社会文化背景;通过学习古诗词观赏名画,欣赏古今中外的艺术之美;通过学习古诗词体验大自然的美丽和奇妙,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等。
跨学科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造力,使古诗词教育更加具有广泛的社会和实践意义。
古诗词创新型教学模式

古诗词创新型教学模式
首先,古诗词创新型教学模式注重与时俱进,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通过引入多媒体技术、互动教学等手段,使古诗词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比如可以利用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在欣赏古诗词的同时,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学习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其次,古诗词创新型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写作、朗诵、演讲等形式,让学生自主表达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另外,古诗词创新型教学模式也注重跨学科的融合。
可以结合历史、文学、音乐、美术等学科知识,拓展古诗词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同时,了解古代社会风貌、历史背景,培养综合素养。
此外,古诗词创新型教学模式还注重个性化教学。
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和学习能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总的来说,古诗词创新型教学模式是一个综合性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体系,旨在通过创新教学手段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希望这些观点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浅析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创新

浅析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创新1. 引言1.1 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
教学古诗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人生智慧,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感悟人生,对学生成长和人生道路的指导作用不可忽视。
古诗词教学也可以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升,让学生在欣赏古诗词的积累语言素材,提高语言表达水平,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古诗词的音韵美、意境美、节奏美等特点,对学生的语言感知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古诗词教学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仅有助于学生文学修养的提升,更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1.2 现有问题当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一、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不高,很多学生觉得古诗词晦涩难懂,缺乏亲近感;二、古诗词教学内容狭窄,大多数教材只涉及传统经典作品,缺乏多样性和活力;三、教师教学方式单一,以传统的讲解和背诵为主,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四、评价方式机械化,只注重学生对文字的记忆和理解程度,忽略了学生对古诗词的情感表达和个性发挥。
这些问题导致了学生学习古诗词时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习成果的实现。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对现有的古诗词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创新思维,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 正文2.1 扩大古诗词选材范围扩大古诗词选材范围是古诗词教学创新的重要方面之一。
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往往只注重古典文学作品,如《宋词》、《唐诗》等,而忽略了其他优秀的古诗词作品。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开拓他们的视野,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入更广泛的古诗词内容,如《古风》、《古文》、《古乐府》等。
通过扩大古诗词选材范围,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不同风格和主题的古诗词作品,从而增加他们对古诗词的了解和欣赏。
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创新方法

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创新方法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历史记忆。
然而,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往往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学生兴趣不高、理解困难、教学方法单一等。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古诗词文化,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提高古诗词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
一、情境创设法情境创设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诗词所描绘的场景和氛围。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如图片、音频、视频等,为学生展示与古诗词相关的画面和声音,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
例如,在教授王维的《山居秋暝》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视频,让学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体会诗人笔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宁静与清幽。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古诗词的情境中,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二、比较阅读法比较阅读是一种能够培养学生分析和鉴赏能力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将同一主题、同一作者或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古诗词进行比较,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古诗词的异同之处,从而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特点和内涵。
例如,将李白的《静夜思》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进行比较,让学生思考两首诗词在表达思乡之情上的不同方式和手法。
通过比较阅读,学生能够拓宽视野,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水平。
三、诗歌吟唱法诗歌吟唱是我国古代诗词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将其引入现代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记忆。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吟唱的古诗词,如《诗经》中的《关雎》、李煜的《虞美人》等,教学生用传统的曲调或现代的音乐进行吟唱。
在吟唱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古诗词的韵律之美,还能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情感内涵。
四、小组合作探究法小组合作探究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探讨古诗词中的疑难问题、诗词的创作背景、诗人的思想感情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教学的创新[ 2007-1-9 22:45:00 | By: zhiyaokuaile ] 古诗词教学必须有所突破,有所创新,要走出古诗词教学的误区,当前古诗词教学有哪些误区呢?一是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形式取代了古诗词的诵读吟唱、语言品味、情感感悟。
自主、探究学习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各科教学的共性。
语文教学,特别是古诗词教学有着鲜明的、独特的个性。
忽视了古诗词教学的特点,就没有了古诗词教学的“味道”。
二是以解诗、读诗、背诗作为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模式,花大量时间用于理解分析内容、读通读顺。
目前古诗词教学大都停留在这一层次。
一些以学习经典诗文为特色的学校,学生可以背诵许多古诗文,但诵读水平不高,品位不高。
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学会“品诗”,没有学会吟诵,从品味诗句当中加深对诗中意境、情感的领悟。
下面我结合观摩课一些成功的课例谈一谈古诗词教学的创新点。
一、语言的品味语言素养体现在对语言的理解、品味、积累、实践诸多方面。
对诗的语言的理解是读诗的基础。
许多老师都指点学生自己看注释、查资料、或联系上下文把字词的意思读懂。
如“风景旧曾谙”,让学生理解“谙”是熟悉的意思,从中知道诗人曾经很熟悉江南,现在很怀念江南,因而才抒发“能不忆江南”的感情。
又如“感时花溅泪”,让学生理解“时”不仅指时候,还指时局、时势的动乱;“泪”不是一般的眼泪,而是生离死别的泪,是心惊肉跳的泪,是爱国爱家的泪。
这样的理解就不是停留在只看注释上。
古诗词语言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浅层,学会对语言的品味是古诗词教学的特色。
古诗词语言的精妙、独特的韵味、深远的意境是“品”出来的。
1、古诗词的自主探究学习必须学会品诗。
品味语言运用的精妙之处,感情色彩、表现手法。
古诗词也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提出问题。
但不应停留在诗句内容的浅层,必须引导学生从诗句语言的运用、表达上提出问题。
千锤百炼的诗眼、千古传颂的佳句、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都应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发现、细细品味。
且看一位老师执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片断;师:请认真诵读全诗,看看最能表达诗人情感的是哪个字?生:“喜”字。
师:这就是这首诗的诗眼。
请大家带着这个“喜”字反复诵读品味,体会诗人“喜”的是什么,诗句又怎样表达“喜”的感情。
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交流、分别悟出了这样的意思:诗里表达“喜”的情感是“一喜叛军得平复”,“二喜国家得安宁”,“三喜亲人能团聚”,“四喜回乡得偿愿”。
这样就品味到“喜”字用笔之妙,贯穿了全诗的感情。
2、语言的品味必须伴随着大量的诵读、细细的品读。
古诗词的诵读、吟诵,有别于一般课文的朗读。
戴建荣老师执教的《送元二使安西》就别具一格。
他把教学过程设计为:读诗、唱诗、吟诗。
用大量时间引导学生学会怎样读、怎样唱、怎样吟、特别是教师读、唱、吟的示范,对学生起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随着对诗句语言的理解,学生读得有板有眼,读出了节奏,读出了语感,读出了韵味。
一些古诗词教学读的量也很多,但就是读不出味道来。
关键在于对诗句的诵读缺乏必要的引导,把诵读和语言的品味、情感的熏陶割裂开来。
读诗先读题,品诗先品题。
例一:《送元二使安西》。
先让学生自读题,有的学生把“元二使”三个字连着读。
教师再引导学生看注释,学生分别理解了“元二”“使”的意思,就读得正确了。
例二:《忆江南》。
教师先板书“江南”,师生分别讲述了江南的风光。
再板书“忆”,引导学生联系诗句“能不忆江南”,把题目读出了感情。
例三:《长相思》。
教师先用平淡、陈述的语气读,再用充满感情的语气读。
两者比较,让学生思考应该怎样读题,怎样的“长”,怎样的“相思”。
一些成功的课例都是伴随着大量的诵读,学生加深了对诗的语言、意境、情感的感悟。
3、教师的示范诵读,是对语言品味的导向。
重新认识古诗词教学中教师示范诵读的功能。
学生对语言的品味,通过教师的范读,领会、感悟、传神。
观摩会上所有教师都非常重视范读,而且读的水平很高。
声情并成,既传韵,传达诗的韵味,又传情,传达诗的感情。
有的一次又一次范读,每次读的目的不同,节奏、语感,情感的表达不同,或是鲜明对比,或是层层深化。
既体现了教师的文化底蕴、语言艺术,也体现了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
这就和一些教师的教学有所不同,比如有的以播放录音代替范读,有的吝惜到全程仅作一次范读。
这反映了教师没有整体把握好诗词教学的特点,没有刻意去提高自己诵读的水平。
请看一些范读片断:于永正同时范读陆游、毛主席的两首《咏梅》:读得抑扬顿挫,读出不同节奏、语感、情感对比鲜明,让学生从范读中进一步悟出两首词不同的意境。
江秀梅范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教师诵读的语言魅力引来学生热烈的掌声。
但汪老师却这样引导学生:请不要忙于鼓掌,先说说你为什么鼓掌,你欣赏什么,你悟到了什么。
二、情感的感悟必须把握好古诗词以诗传情这一特点。
古诗词教学必须让学生主动积极的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1、“情感态度”这一教学目标的维度必须恰当定位。
由于诗词时代背景的独特,学生学习时空的距离,“情感态度”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古诗词教学的一个难点。
教师必须与文本深入对话,了解作者及其写作所处的时代背景,准确把握诗的意境,情感及其表现手法,认真进行教学设计。
观摩课所执教的一些诗词主题鲜明,情感强烈,情感目标的定位都比较恰当。
例如:于老师把陆游和毛主席的《咏梅》作对比,同时借梅花表达作者自己的生活观,但情感却不尽相同。
正如学生所说,毛主席的《咏梅》,表现出***人无私无畏、不怕任何困难的精神。
又如:教杜甫的《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学生通过反复品读、诵读,比较“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的诗句,自然体会到诗人爱国爱家、优国优民的情感,引起了共鸣。
但有些诗句所表现的情感却要反复研读,深入揣摩,教师对情感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长相思》,从诗句上往往只感到诗人的伤感、无奈。
但教师深化主题,引发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如此长相思?悟出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不仅怀念家乡,还抒发了爱国情怀。
2、情感的感悟和语言的感悟要融为一体。
古诗词情感的感悟,必须立足于语言感悟的逐步深化。
随着对语言的感悟,学生对诗词情感的共鸣也不断升华内化。
语言的品味是“读”出来的,情感的感悟也是“读”出来的。
古诗词教学应特别强调:以读带情,以读悟情。
观摩会大多课例都重视处理好语言的理解品味和情感的体验熏陶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依托文本,反复品味语言,以诵读作为基本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投入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既深化了语言的理解和感悟,同时又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熏陶。
比较典型的课例是《长相思》。
例如:学生反复诵读“身向榆关那畔行”“聒碎乡心梦不成”的诗句,领悟诗人此时“身”在何方,“心”哪里。
诗从此时心中一切所想所思的就是一个“碎”字。
学生品味“碎”的涵义,带着心碎的感觉读诗句,从这一个“碎”字,读出作者一颗思乡的心。
3、教师要提高语言素养。
古诗词教学对教师的语言有更高的要求。
上观摩课的老师充分展示了他们的语言魅力,以自己的语言影响学生的语言,以自己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
从课例中可看出几位老师语言的特色。
点拨性语言:于永正擅长以清晰、简练的语言点拨学生的学习方法。
如对咏梅词,毛主席的“反其意而用之”的“反其意”“用之”,以及两首词的景物对比、写作背景对比、情感对比,他都灵活随机地一一作了点拨。
抒情性语言:戴建荣引领学生读“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时,作了这样生动的叙述:“朋友西出阳关是一次壮举,要经历三千多公里的长途跋涉。
这一路上,满眼的荒漠,满目的戈壁,元二要承受独行的艰辛与寂寞。
身为好友,在元二临行前,感慨万千。
正是千言万语化作薄酒一杯,一切尽在不言中。
来吧,举起酒杯吧: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描述性语言:孙双金教《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之间,以这样的描述作过渡:“诗人为国家命运担忧,为亲人平安担忧。
他朝也盼,晚也盼,哪年才能回到朝思梦想的家乡,哪一年叛军才能平复呢?7年之后杜甫逃离了长安,住在四川,突然听到惊天喜讯:叛军被平复了。
诗人听到这消息,欣然写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意境的想象古诗词语言的精炼、意境的深远,留下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
古诗词教学没有想象,就没有情境,就没有品味,就没有创意。
大多数观摩课都重视创设情境,启发想象,把学生带进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之中。
1、要从文本出发,拓展想象的空间。
想象并不是凭空而来,想象依托的是文本。
把诗中语言想象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通过想象深化语言的感悟。
从观摩的课例来看,想象的内容较广阔。
包括:景物的想象:《春望》,从读题开始,就让学生想象在春天看到的景色:山河、草木、花、鸟、想象未“国破”前长安街头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色;再想象“国破”后“草木深”“花溅泪”“鸟惊心”,满目凄凉的景色。
边想象,边诵读,从景悟出了情。
叙事的想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叙述了诗人得到喜讯后的所见所闻。
教师让学生品读“放歌”“纵酒”“还乡”“穿巫峡”“下襄阳”等诗句,边读边想象所叙述的人和事的画面,从而加深了对诗人感情的领悟。
情感的想象:读《长相思》中“聒碎乡心梦不成”一句,想象诗人对家乡的思念,觉也睡不好,梦也作不成的情境。
为加深对诗人理解,补充了诗人写的另一首词《菩萨蛮》,对其中“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的诗句,让学生边诵读,边想象。
并以诗人的妻、儿、父、兄的不同身份,诵读“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句,把“君”字分别换成“夫”“父”“儿”“弟”。
如以儿子的身份读:“问父何事轻离别?”这样的角色转换,学生置身其境,与诗人对话,加深了译诗人情感的体会。
2、采取多种形式,丰富想象。
借助多种媒体组合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借助教师生动的语言描述,启迪想象;借助声情并茂的诵读吟唱丰富想象。
《长相思》教学运用课件重现诗中的画面,配上渲染气氛的音乐,教师声情并茂的诵读,把学生带入了诗中情境。
接着启发学生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从而让学生看到诗中的画,悟到诗中的情。
四、学习的拓展古诗词灿烂辉煌的宝藏,不应止于课本、课堂学习的局限。
借助课堂教学拓展延伸,大量阅读,是古诗词教学的另一特点。
但古诗词学习的拓展必须精心设计,并非简单地一篇带多篇,以量取胜。
1、拓展学习的内容要整体设计,优化组合。
老师们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及原有教材内容、语言特点,适当补充教材,优化整合资源,扩展古诗词学习的深度、广度。
2、拓展学习的方法着重迁移,常用对比的方法。
多首诗词的最佳组合,就要达到整体优化的教学效果。
教学时注重其内在联系,相辅相成;层次分明,主次适当,举一反三,融类旁通。
这是这次观摩课教学共同之处。
值得提出的是,古诗词学习的拓展更着重于学习方法的迁移,常用对比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