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合集下载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学习目标】1.了解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

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的重要依据。

2.通过识读《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和《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掌握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房屋的特点。

3.通过本课学习,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取得的成就,从而达到对祖国历史悠久的认同和尊重。

【教学重难点】重点: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考古推论法。

【教学过程】情景引入展示我国早期人类生活的图片。

学生思考回答:我国早期人类主要以什么为生?想一想,这种生活会有哪些不足之处?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进行农业生产,饲养家畜,是解决食物来源不稳定的最好办法。

农耕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

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自主学习1.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和黍均发现于中国。

2.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有哪些?有什么意义?3.完成表格探究新知一、原始农业的发展1. 展示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稻谷、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出土的炭化栗和黍、河南贾湖遗址出土炭化稻谷图片。

根据这些考古发现你能得出什么推论?对此你有何感想?目前,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的国家。

2.用心观察教材P9《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1)在图中标出我国原始农耕时代遗址的主要代表。

(2)说出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所处的地理环境。

他们分别种植什么农作物?(3)结合所学思考哪些与原始农业的兴起有关(标志)?为什么说原始农业的兴起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至关重要?教师点拨: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中华文明的起源多元一体。

解说读图时要三看。

看题目,知道这幅图要告诉我们什么;看图例,知道图中符号所表示的含义;看图中的地名、分布方位及古今地名注释。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1.居住房屋:展示图一《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图二《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图片回答问题:图一反映的是哪个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说说该房屋是如何建造的,它有什么重要影响?由图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2.生产工具:展示骨耜图片。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描述河姆渡原始农耕文化,并理解其基本特征。

2. 学生能够理解半坡原始农耕文化,并理解其与前一阶段采集狩猎经济相比的重要进步。

3. 学生能够理解原始农耕生活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图片和实物,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如房屋、工具、食物等。

2. 教学难点:理解农业的兴起对人类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的深遥影响。

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理论,因此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图片和实物展示,包括原始的农耕工具和生活用品。

2. 准备相关的视频和音频资料,以增强学生的理解和感受。

3. 准备教室讨论和思考的问题,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原始农耕生活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原始农耕生活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片和视频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引出原始农耕生活这一课题。

(二)新课讲授1. 讲授河姆渡原始农耕(1)展示河姆渡原始农耕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河姆渡原始农耕的特点。

(2)介绍河姆渡原始农耕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等方面的情况,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情况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介绍河姆渡原始农耕的建筑、工具等方面的知识,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知识对于人类文明进步的意义。

2. 讲授半坡原始农耕(1)展示半坡原始农耕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半坡原始农耕的特点。

(2)介绍半坡原始农耕的农业、饲养业、手工业等方面的情况,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情况对于当时社会生活的影响。

(3)利用模型和实物等直观教具,展示半坡人的石器和陶器等工具,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半坡人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3. 讲授原始农业的出现和发展(1)通过讲解原始农业的出现和发展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对于农业发展的影响。

(2)通过比照不同地区的原始农耕生活,引导学生思考人类在不同地区如何适应自然环境,创造自己的文明。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河姆渡原始农耕和半坡原始农耕的特点,理解农耕生活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的改造是历史进步的动力,培养学生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理解农耕生活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农耕生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推动作用。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图片、视频资料,用于展示原始农耕生活的场景。

2. 准备教学课件,包括图片、文字和视频等素材。

3. 安排小组讨论环节,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4. 引导学生进行教室互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观看一段《河姆渡原始农耕文化》的视频,并请学生简要描述自己的感受。

2. 提问:河姆渡原始农耕生活反映了我国遥古居民什么样的生产生活状况?3.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更多有关农耕文明的信息。

(二)新课讲授1. 讲授河姆渡原始农耕生活,展示图片并介绍河姆渡原始农耕生活的基本情况。

2. 展示半坡原始农耕生活的图片,并介绍其特点。

3. 提问:这两种农耕方式有什么不同?它们对当时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4. 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在遥古时代会出现农耕文明?它对人类的发展有何意义?5. 介绍其他原始农耕文明,如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等,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文明的特点和影响。

(三)教室互动1. 组织小组讨论:如何评判原始农耕文明?它对摩登社会有何启迪?2.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对农耕文明的认识和看法。

3. 组织学生进行教室展示,分享自己对农耕文明的理解和思考。

(四)小结与作业1. 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农耕文明的重要性和意义。

2. 安置作业:要求学生搜集更多有关农耕文明的信息,并在课后进行分享和讨论。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的意义,了解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的生活特点。

初步研究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括、分析、比较,得出历史结论的思维方法识读《北方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形象地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房屋的特点;通过概括、比较,弄清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生活的特点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成就,产生崇敬之情,从而达到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教学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我国早期人类汗青,相识了他们是以采集和狩猎为生。

但大家想想,单纯地靠采集和狩猎获得食物,会有哪些不足之处?生:冬天食物匮乏;会经常挨饿;有时为了获得食物要走到很远的地方……师: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原始农业的发展2.教师提问: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什么?提示: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3.问题思考:为什么说原始农业的兴起对人类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提示: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目标导学二:河姆渡人的生活1.图片展示:XXX2.学生自主研究:阅读教材,了解归纳河姆渡遗址发现的地点、时间,并探讨地理环境与河姆渡遗址产生的关系?提示: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约7000年;当时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

3.合作讨论:(多媒体链接相关图片)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屋样式是怎样的?在生活中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又是什么?饲养哪些家畜?制作的农业工具中最为典型的是什么?学会了制作什么器物?提示:(1)房屋建筑—干栏式建筑;(2)主要农作物—水稻;(3)饲养家畜—猪、狗和水牛为主;(4)典型的农业工具—骨耜;(5)制作器物—陶器、玉器、乐器骨哨。

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三篇

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三篇

【导语】⼭顶洞⼈⽐北京⼈有了很多进步。

但是这个进步经过了⼏⼗万年的演变。

远古⼈类前进的脚步是多么艰难啊,尤其是在⽣产活动中,从采集到采集,从捕猎还是到捕猎。

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概述 1、课名:《原始的农耕⽣活》,是⼈教课标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的⼀堂历史课; 2、本节课所需课时为1课时,40分钟; 3、《原始的农耕⽣活》是第⼀单元《中华⽂明的起源》的第⼆课,主要介绍⽒族公社时期的历史。

本课的学习对于学⽣理解中华民族的起源,产⽣民族⾃豪感和认同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标分析 1、知识与能⼒ (1)知道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汶⼝原始居民的农耕⽣活状况; (2)初步理解原始农耕经济的⽣产发展⽔平,进⽽认识原始农业的出现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3)通过阅读历史资料,想象私有财产的产⽣过程,认识到私有财产的产⽣是社会⽣产⼒提⾼的表现,是⼀种历史的进步。

2、过程与⽅法 (1)通过观察历史⽂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初步形成提取图⽚信息和历史想象的能⼒; (2)通过阅读简短的⽂字材料,初步形成有理解的阅读能⼒; (3)通过简单的对⽐分析,形成初步的归类、⽐较的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祖国原始先民创造原始农耕⽂化的艰苦条件,对祖先在物质与精神⽂明的进步做出的伟⼤贡献产⽣敬仰之情; (2)通过分析河姆渡和半坡⽂化的房屋结构与⾃然地理条件的关系,了解古代先民在改造⾃然、利⽤⾃然、顺应⾃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体会古⼈的探索精神。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在⼩学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已经学习过有关原始社会的知识。

对⽒族公社时期的⽣活状况有⼀定的了解; (2)初中阶段学⽣的抽象思维能⼒有限,形象思维⽐较强; (3)学⽣阅读历史图⽚获取历史信息的能⼒还⽐较弱,还没有养成阅读历史图⽚的⾃觉习惯;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学重点解决⽅案: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学⽣观察历史图⽚,阅读参考资料和教材,引导学⽣想象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活场⾯,使学⽣对原始农耕⽣活形成具体形象的印象。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精选4篇)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精选4篇)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精选4篇)《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篇1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学习目标】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学习目标】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七上p7—9 力量要求:识记【学问梳理】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河姆渡原始农耕遗址位于流域的省市,距今约年,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河姆渡原始居民住着的房子。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半坡原始农耕遗址位于流域的省市四周的半坡村,距今约年,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居住的房子,能制造颜色鲜丽的。

【自主检测】1.◆(苏州) XX年11月,被确认为我国发觉的最早人工栽培水稻地区之一的苏州草鞋山遗址又有新的考古发觉,进一步丰富了其文化内涵。

在下列远古人类中,也已经种植水稻的是()a.元谋人b.山顶洞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2.◆(聊城)“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据考古发觉,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的是()a.北京人b.山顶洞人c.河姆渡居民d.半坡居民3.假如你是距今约七千年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下列生活中不行能消失的是()a b c d4. 1973年,浙江省余姚市农夫在建排涝站挖地基时,意外地发觉一处原始时代人类生活遗址。

遗址中有稻谷、稻秆、稻叶积累。

这处遗址是()a.北京人遗址b.山顶洞人遗址c.半坡人遗址d.河姆渡人遗址5、能最早种植粟、制造彩陶、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子里的原始居民是()a.元谋人b.北京人c.河姆渡人d.半坡人6. XX年11月至XX年1月,“至尊国礼”(即世界各国领导人馈赠给我国领导人的宝贵礼品)在西安半坡博物馆隆重展出。

下列关于该博物馆说法,正确的是()①它是在半坡遗址发觉后建立的②它只是用来保藏和展现“至尊国礼”③它展出了半坡遗址中出土的历史文物④它展现再现了我国原始农耕的图景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7. 下列文物出土于同一原始文化遗址,生活在该遗址的原始居民:()①已经工使用磨制石器②会纺线织布③烧制陶器④ 拥有成熟的文字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8、元谋人、河姆渡遗址都分布在()a.黄河流域b.长江流域c.珠江流域d.辽河流域9.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优质教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优质教案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图片:让学生说出主要粮食作物与我们生活之间的关系,切入本课学习课题)粮食为万物之首,粮价为百价之基。

为更好地解决我国14亿人吃饭大问题,将饭碗牢牢端在我们自己的手里,中国杂交稻之父袁隆平90多岁了,仍然还在日夜操劳。

他带队攻关,总有新突破,好消息频频传来——2020年4月19日,央视新闻联播报道:南繁育种基地杂交水稻新品种试种成功:亩产1081公斤,比原来增产40%。

今年将在全国推广1万亩。

中国是农业大国,水稻种植的历史源远流长。

那么,我国古代农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由此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文)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原始农业的发展(一)农作物的栽培1.【组图展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从出土文物中感受农业历史的变迁2.教师提问:根据组图和教材内容,说说我国农作物栽培的时空、作物和分布区域。

提示:距今一万年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长江中下游先民栽培稻,北方先民栽培粟和黍。

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

这些是我们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

(二)农业的发展表现1.【展示图片】骨耜江西仙人洞遗址复原陶罐裴李岗遗址出土羊头、猪雕塑2.教师结合图文提问:我国古代农业由初兴到发展,历经了怎样的发展变化?提示:(1)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稻作和粟作农业得到推广。

(2)由刀耕火种发展到用耒耜等进行耕种,农业在生活中所占比重增加。

(3)出现了家禽饲养、制作陶器等。

(三)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联系上述图文信息,帮助学生理解“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认识古代“农业”的内涵和表现。

2.【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农业兴起的四个表现)目标导学二:河姆渡人的生活(播放多媒体视频)【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0面至P11面图文信息,让学生完成列表中的任务,培养学生知识归纳、整理的学习能力)(一)河姆渡遗址的时空【遗址图展示】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2.教师结合河姆渡遗址图提问:河姆渡遗址发现的时间、地点在何处?河姆渡遗址所处的地理环境是什么?提示:距今约7000年;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了解和掌握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相关信息过程与方法通过讲授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生产生活进步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认识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我们的祖先在氏族公社时期就在生产技术和文化方面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激励学生的爱国之情。

使学生认识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由于生产的发展,出现了私有制和贫富分化,这是阶级和阶级压迫产生的根源。

【重点难点】重点: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难点:私有财产、贫富分化和阶级的出现等概念【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现如今南北方吃的主食原料分别是什么?人们能吃上米饭最早起源于什么时期?而最早种植农作物的原始农耕是怎样出现的呢?带着这些问题,请同学们阅读导入框的内容。

学生读书后,教师总结:这是个美丽的神话传说,但它至少给我们一些启示:原始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逐渐发现植物生长是有规律的,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摸索,初步掌握了一些植物的种植方法,并有意识的种植可以食用的植物,这就是原始农耕的起源。

【新课探究】一、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史料研读】多媒体展示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有关水稻图片。

【问题探究】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水稻说明了什么?出土的稻谷其数量之大,世界罕见,又说明了什么?学生:说明了河姆渡居民掌握了水稻种植技术。

江南气候适宜水稻生长,农耕生产成为最主要的生活来源,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史料研读】多媒体展示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有关工具图片。

【问题探究】河姆渡居民用什么工具种植水稻?学生:河姆渡居民已经学会使用骨制、木制、石制三种类型的工具。

尤其开始使用骨耜,与北京人使用的石器相比,已经有了很大进步。

即使是使用石器,也大都作了磨光处理。

【问题探究】有了农业之后,人们还会随意迁徙,到处流动吗?为什么?学生:不会。

因为稻类等农作物种下后,必须等待收割,而且当时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农业生产也不是随便什么地方都能进行的,这就要求人们定居下来,同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衣食来源比较稳定,也为定居提供了条件,所以过上了定居的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始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原始农业的兴起,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课学习,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堂讨论、交流、表演和课后动手制作、实践活动,感知远古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逐步积累客观真实的农耕知识,加深对早期人类生产、生活状况的理解,体验劳动人民勇于创造的精神。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对农耕生活的理解认识。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播放轻音乐,放松身心。

用学生最熟悉的诗歌《悯农》引出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带出从考古发现了解我们的先人如何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的话题。

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一: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探究问题二:推测一下,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可能促使原始人类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种植,引导学生联系“引言”中神农氏拣坠落地上的谷粒,种在田里的神话传说,进行合理的分析推测:多年从事采集的原始人类,注意到可食的植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从而开始进行人工种植的尝试,原始农业于是便开始出现了。

(2)教师听取意见、归纳出自然条件、特别是地理环境对长江流域河姆渡和黄河流域半坡的农耕作物品种的不同影响;再扩展到对两大流域居民定居生活的影响,从而向学生灌输渗透人们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中要科学合理,协调兼顾的教育观念。

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此不同?这两地的原始居民在建造房屋时是怎样考虑的?
(3)了解农业兴起的主要原因,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巩固小结:
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
2、小制作: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