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学系统演化观——用系统观考察翻译学史的尝试_贾正传

合集下载

话语系统分析模式及其在翻译中的运用_郭惠燕、贾正传

话语系统分析模式及其在翻译中的运用_郭惠燕、贾正传

2008年1月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an .,2008第25卷第1期Ludong University Journal (Phil os 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Editi on )Vol .25No .1 收稿日期:2007-11-28 作者简介:郭惠燕(1963-),女,山东栖霞人,鲁东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教授;贾正传(1963-),男,山东莱州人,文学博士,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话语系统分析模式及其在翻译中的运用郭惠燕1,贾正传2(鲁东大学1.大学外语教学部,2.外国语学院;山东烟台264025)摘 要:本文以系统科学哲学中的辩证系统观为指导,以霍尔的系统工程三维结构模式为基础,在系统把握话语的概念和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一种话语系统分析模式,并简要论述这一模式在翻译中的话语分析和生成过程中的运用。

本文认为,话语是一种复杂的人类活动系统,一种由不同言语成分按特定的非线性结构构成的辩证有机整体,受特定的语境制约并在语境中执行特定的功能,在时间上体现为不断的运作和演进过程,并在其总体、内部、外部、过程上呈现出关联性与分离性、整体性与多元性、开放性与自主性、动态性与稳态性等辩证统一的系统特性,因此话语分析应兼顾总体与局部、微观与宏观、内部与外部、共时与历时方面,采用“语境─宏观─微观─宏观─语境”的系统模式。

这一模式的运用能够大大优化翻译中的原文分析和译文生成过程。

关键词:辩证系统观;系统工程三维结构模式;话语语言学;话语;翻译学;翻译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039(2008)01-0056-051.引言翻译学的发展与语言学及其他相关学科乃至整个科学大系的发展息息相关。

古代时期,受古典科学系统中盛行的朴素整体论影响,古典语言学家们主要采用直观整体的观点看待语言现象和话语交际,古典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们也相应地注重译文和原文的整体意义和功能及译文与原文的整体对应关系。

翻译多元系统论

翻译多元系统论
另一方面,如果保守的文学形式处于最高层,创新和更新 就很可能来自较低的层面,否则就会出现一个停滞期。这 样的动态演变过程对多元系统至关重要。因为这表明创新 与保守系统之间的关系处于不断变动和竞争的状态。
正是由于这种变动,造成翻译文学源自多元系统中地位的不 固定。它可能占据主要地位,也可能处于次要地位。
翻译文学处于次要地位:
如果翻译文学处于次要地位,那么它就代表了多元系统中 的一个边缘系统。它对处于中心地位的系统无法发挥重要 影响,甚至会成为一个保守的因素,保留传统的形式,与 目标系统的文学规范保持一致。
伊万-左哈尔指出,翻译文学处于次要位置是正常的情形。 当然,翻译文学本身也是分层次的。某些翻译文学可能处 于次要地位,但一些译自主流来源的文学作品则可能是第 一位的。(如:)
多元系统论
伊万-左哈尔反对“传统美学研究之谬论”,反对将重点 放在“高雅的”文学作品上,而忽略诸如儿童文学、概念 小说等非经典文学系统或类型,以及忽略整个翻译文学体 系。
他以一个涵盖性的概念,及多元系统这个新术语来强调所 有系统之间的关系。
定义
马克·沙特尔沃思和莫拉·考伊是这样定义该术语的:
对多元系统论的批评
根茨勒概括了对多元系统论的批评: 1·基于相对较少的证据而过分概括翻译的普遍规律; 2·过分依赖20世纪20年代形式主义的模式,而根据伊万-
左哈尔自己的演变趋势模式,形式主义模式对20世纪70年 代的翻译文本可能并不合适; 3·倾向侧重抽象模式,而轻视文本和译者所面对的真实 生活; 4·所提出的科学模式在多大程度上是真正客观的。
多元系统论优势
埃德温·根茨勒强调,多元系统论标志着翻译研究的一个 重大发展,并归纳出如下优势:
1·对文学作品自身的研究与对社会、历史、文化力量的 研究同时进行;

从中国历史上四次翻译高潮谈翻译理

从中国历史上四次翻译高潮谈翻译理

从中国历史上四次翻译高潮谈翻译理论的发展张景丰(载《语言与翻译》杂志,2002年第三期)摘要:通过对中国翻译史的回顾,尤其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四次翻译高潮的回顾,研究翻译理论的发展,促进翻译水平的提高。

[作者简介]张景丰(1958-),女,汉族,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关键词:翻译高潮;翻译理论;发展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823(2002)03-0048-04翻译是不同民族进行交流的重要媒体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周朝已开始设译官,此后出现过多次翻译高潮,每次高潮都涌现出许多优秀的翻译理论家,经百家争鸣,翻译理论不断发展、进步、趋于完善。

因此要了解翻译理论的发展,须了解翻译的历史,总结经验。

下面仅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四次翻译高潮对翻译理论的发展予以探讨。

第一次翻译高潮:东汉至唐宋时期在三国时期,支谦的《法句经序》中提出了“因循本旨,不加文饰”的译经原则。

有人认为,支谦此序“可以算是最初的直译说了”(罗根泽语)。

晋、前秦时道安继而在《革卑婆沙序》中提出了比支谦更为明确的主张,即“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时改倒句,余尽实录。

”道安涉及译论的佛经序文较多,最有名的是提出“五失本”、“三不易”之说。

其意思是,翻译佛经在五种情况下会失去本来面目,有三件事决定了译事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必须慎之又慎。

北朝末年及隋初,彦琮著《辨证论》,它可以看作是我国第一篇翻译专论,他主张译经“宁贵朴而近理,不用巧而背源”。

可见他也是坚持忠实第一并倾向于直译的。

以上三家的论点颇为近似,他们的原则可以概括为“重质朴,轻文采”。

唐代僧人玄奘,其真本领在于翻译佛经,是中国佛经翻译史上集大成并后来居上的翻译家,他不仅译出了七十五部佛经,而且还把老子的部分著作译成梵文,成了第一个向国外介绍汉语著作的中国人。

他的指导原则就是:“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求真”即追求准确,要力求“忠实原作”,这是一切认真负责的翻译工作者的共同理想。

话语系统观 --用系统观考察话语观的尝试

话语系统观 --用系统观考察话语观的尝试

话语系统观 --用系统观考察话语观的尝试
贾正传
【期刊名称】《山东外语教学》
【年(卷),期】2001(000)002
【摘要】本文试用系统科学中的系统观,对话语的一般概念、基本特性、主要方面和各种关系进行了初步考察,以获得对话语的系统认识,形成话语系统观.话语本质上是一种复杂系统,具有整体性、关联性、动态性、有序性等若干系统特性,包含着整体、部分、层次、结构、功能、语境等诸多方面和各种关系.显然,这种话语系统观对话语科学具有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
【总页数】5页(P31-34,56)
【作者】贾正传
【作者单位】烟台师范学院外语系,山东,烟台,26402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06
【相关文献】
1.当代翻译学系统演化观——用系统观考察当代翻译学发展模式的尝试 [J], 贾正传
2.古代翻译学系统演化观--用系统观考察古代翻译学史的尝试 [J], 贾正传
3.翻译学系统演化观--用系统观考察翻译学史的尝试 [J], 贾正传
4.话语科学系统观——用系统观考察话语科学论的尝试 [J], 贾正传
5.新话语系统背后的大众价值观 [J], ;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相关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

相关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

第三章:相关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3.1 相关翻译理论3.1.1翻译转换理论翻译转换(translation shift)是翻译中的普遍现象,指的是原文译为目的语时发生的语言变化。

“翻译转换”作为术语最早出现在英国学者卡特福德(Catford)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他认为翻译转换是“偏离形式对等的等值翻译”,并将将翻译定义为:“一种语言(SL) 中的语篇材料被另一种语言( TL) 中等值的语篇材料所取代。

”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是建立在弗斯和韩礼德的语言学模式之上,并借用了韩礼德的系统语法及其对语言“层次”的分类来说明翻译转换现象。

卡特福德的转换理论主要使用了语法和词汇两个层次,单位、结构、类别和系统四个语法范畴。

卡特福德认为,语言是交际性的,在上下文中发挥功能,而且这些功能的发挥通过不同的语言层次( 如语音、词形、语法及词汇) 和级阶( 句子、分句、片语、词及词素等)。

在对“形式对应”( formal correspondence) 和“文本等值”( textual equivalence) 做了区分后,卡特福德认为,既然这两个概念有很大差异,进行翻译转换就是必然的了,翻译转换因而在从源语到目标语的过程中背离了形式对应。

卡特福德进而提出两种转换: 层次转( level shifts) 和范畴转换( category shifts)。

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对汉英翻译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1.层次转换所谓层次转换是指处于一种语言层次上的原语单位,具有处于不同语言层次上的译语翻译等值成分。

卡特福德的层次转换包括语音、词形、语法和词汇四个层面,但他认为翻译中惟一可能发生的层次转换就是语法和词汇之间的转移。

也就是说,一种语言的语法项在翻译时可以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词汇项,反之亦然。

例如,汉语中的“着”、“了”、“过”等词汇都可以用来英语中的“现在完成时( has/ have done)”和“过去完成时( had done)”这两种时态表达。

建立系统的翻译学认识翻译学的系统

建立系统的翻译学认识翻译学的系统

建立系统的翻译学认识翻译学的系统
雷岚
【期刊名称】《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3(005)003
【摘要】为了真正揭示翻译活动中客观的内在规律,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有必要对翻译进行研究,建立起翻译学,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系统的翻译学,以便对翻译进行多视觉、多方位的探讨.而要建立系统的翻译学,关键在于:认识翻译学中的系统--翻译的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
【总页数】2页(P100-101)
【作者】雷岚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成都,61005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应用翻译学系统理论建设刍议——评广外应用翻译研究中心主任曾利沙教授的应用翻译系统构成 [J], 戴光荣
2.当代翻译学系统演化观——用系统观考察当代翻译学发展模式的尝试 [J], 贾正传
3.古代翻译学系统演化观--用系统观考察古代翻译学史的尝试 [J], 贾正传
4.翻译学系统演化观--用系统观考察翻译学史的尝试 [J], 贾正传
5.翻译系统中信息传播的优化──兼论两级翻译学的建立 [J], 王树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翻译选择适应论

翻译选择适应论

一部具有探索精神的译学新著——简评《翻译选择适应论》刘云虹许钧翻译研究有多种途径,包括语言学途径、文艺学途径、社会符号学途径、交际学途径等,最近,我们又欣喜地看到一部探索译学新途径的著作:胡庚申教授的《翻译适应选择论》。

在这部专著中,作者将翻译理论放入“翻译生态环境”中进行重新审视,借用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选择/适应”学说的基本原理和思想对翻译活动的本质、主体、过程、原则、方法和标准等加以解释,从而探索和建构翻译研究的生态学理论新途径。

在《翻译选择适应论》的“引论”部分,胡庚申教授开宗明义地指出,“本书是关于译者为中心的‘翻译选择适应论’的宏观研究”(胡庚申,2004:4)。

杨自检在《我国译学建设的形式与任务》中曾把翻译的理论研究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翻译微观工程技术研究,主要研究口译、笔译和机译的技巧和各种手段,是翻译实践的技术性总结;二是翻译中观描述性研究,主要对翻译全过程按时间顺序、研究对象和目的的不同分层次进行描述;三是翻译宏观理论研究,即用哲学家的眼光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4个维度上探讨译学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地位及其和其他学科的关系(杨自检,2002:16-17)。

同时,他明确指出,“从我们已有的成果来看大多集中在工程技术层次,描写层次的成果也不多,理论研究的就更少”(杨自检,2002:19)。

作为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跨文化交流活动,翻译一直以来没有被理论界足够地重视,已有的研究大多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深度。

面对这样的翻译理论发展状况,胡庚申教授勇于选择发展相对薄弱、颇具挑战性的宏观理论作为研究课题,力图开拓翻译研究的理论视野、丰富翻译研究的理论途径。

那么,什么是翻译理论?翻译理论的内涵是什么?只有澄清这个问题,译学研究才有可能具有普遍性、哲理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作者在分析了译界对上述问题的相关论述之后,认为“一个相对完备的翻译理论应当同时具备这样一些理论元素:译论立足的哲学基础、翻译实质、翻译过程、翻译原则与方法、翻译与译评的标准,以及对翻译中各类现象和矛盾的解释等”(胡庚申,2004:57)。

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2009-10-06 15:26:39翻译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语言活动,是"把一种语言已经表达出来的东西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范存忠:"漫谈翻译"《翻译理论与技巧》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p.80), 是"从语义到文体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谭载喜:《奈达论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翻译的性质有人认为翻译是一门科学,因为它有着自己的内在科学规律;也有人视翻译为一门艺术,因为翻译好比作画,先抓住客观人物的形态和神态,然后用画笔把它惟妙惟肖地表现在画上;还有人将翻译认作是一门技能,因为就其具体操作过程而言总是离不开方法和技巧的.但是总的看来,翻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因为它集语言学,文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信息理论等学科之特点于一身,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已经拥有了它自己的一套抽象的理论,原则和具体方法,形成了它自己独立的体系,而且在相当一部分的语言材料中这些方法正在逐渐模式化.由此可见,视角的不同可以导致对翻译性质认识的差异.下面是部分翻译理论家对翻译的定义,由此可见人们在翻译性质认识上的差别: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terms of style. (Nida)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还可能超过创作.(郭沫若) Appreciation:1)“It’s an order from President Bush.”“I don’t care if it is from bush, tree, orgrass.”a) “这是布什总统的命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翻译学的演化模式
根据系统观中的系统相似性原理和系统分形理论 , 各 种系统虽 然有一 定差异 , 却在 结构和 功能、 存 收稿日期 : 2002- 06- 08 作者简 介 : 贾正传 ( 1963- ) , 男 , 山东莱 州人 , 文学 硕士 , 烟台师 范学院 外国语学 院副教 授 。 山东 省 国外语言学学会常务理事 , 主要从事话语语言 学及语言学 、 文学 、 翻译学和外语教育学的跨学科研究 。
% 78 %
域中的观念、 精神、 思潮相互联系 , 既对其有一定的影响 又受其影响和制约 , 如人类文化整 体中的科 学主 义与人本主义的分流与融合正是翻译学中科学与艺术的纷争与交融的根源所在 , 而语言学、 文艺学 等许 多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渗透和辐射也正是翻译学中的 语言学、 交际 学、 社会符号 学、 文艺学 等理论范 式 的直接来源 ; 其次 , 翻译学作为一个科学系统总是离不开翻译实践 , 它既来源于又回归到翻译 实践 , 与翻 译实践构成了 实践 ! 理论 ! 实践 ! 理论∀ 的超循环式 认识系统 , 而且 翻译研 究的高 潮总是 伴随着人 类 社会中翻译实践的高潮而出现 ; 翻译学与其所 处的社会和科学 环境的 这种非 线性关 联是翻 译学演化 的 外部动力。在内外动力的共同推动下 , 翻译学在稳定 和动态的 辩证统 一中由 一种学 科结构 走向另一 种 学科结构 , 从而不断向前演进。与一般系统和整体 的科学 系统一样 , 翻 译学的演 化也具 有明显 的方向 : 从孕育到产生、 从附属于文艺学或语言学等其他学科到 作为整体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 从体系结 构简 单到层次结构复杂的演化过程是翻译学的创生和进化过程。显然 , 进化是翻译学的主导趋势 , 尽管 在进 化的同时也有相对的退化 , 甚至还有被其他学 科吞噬而消亡的危险。从总体上看 , 翻译学 的发展过 程与 系统的一般演化和科学的总体发展一样也是非线性的和曲折的 : 翻译学内部的直译法与意译 法、 复 制论 与再创造论、 语言学范式与文艺学范式、 科学派与艺术派等各种方法、 理论、 范式或流派之 间及其与 外部 的社会文化和语言学、 文艺学等学科之间的相互作用 , 在空间上表现为它们之间的分化与 综合的此 强彼 弱和辩证统一 ( 例如在近现代时期语言学与文艺学译论 之间分化趋势较强而综合趋势较弱 , 从而在 总体 上表现为分化的趋势 ) , 而在时间上则体现为分化与综合 的时强时 弱或不 断更迭 ( 例 如近现 代时期的 分 化为主的趋势被当代综合为主的趋势所代替 ) , 每次更迭 都使翻 译学发 生一次质 的飞跃 , 从 而使其在 整 体上呈现出 分化 ! 综合 ! 分化 ! 综合∀ 这种既动态 又稳定的 波浪式 或超循 环式演 进模式。可 以说 , 整 个翻译学的发展历史就是它在内外动力的共同作用下不断从综合走向分化 , 再从分化走向综 合 , 从 而不 断演进发展的过程。
1. 引言
笔者曾撰文试用系统科学中的系统观考察元翻译 学 , 对翻译学 的概念 和性质、 对象 和内容、 结构 和 成分、 地位和作用、 历史和前景等若干元理论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 并形成了对翻译学的系统 认识 : 翻译 学是一个以多质的、 复杂的翻译活动为研究对 象的综合科学系统。从其体系结构上看 , 翻 译学是由 分支 学科构成的立体网络 系统 , 结构关系 紧密 , 层 次和 分支众 多 , 因而 具有一 定的 整体性 和较 强的 多元性。 从其地位来说 , 翻译学一方面因其特殊的研究对象与总 的科学系统中其他学科区分开来 , 并因其科 学属 性与社会文化环境中的非科学区分开来 , 从而具有一定 的独立性 ; 一方面又与总的科学系 统中许多 其他 学科紧密相关 , 并与社会文化中很多因素密不可 分 , 因而又具 有较强 的开放 性。就其作 用来说 , 翻译 学 有利于对翻译的系统认识 , 更有利于翻译实践 , 因而具有一定的认识性和较强的实践 性。从其发展 规律 来看 , 翻译学始终处于一种演化过程之中 , 其内部结构和外部关系在空间上体现为分化不断更迭 , 从而使其在整体上呈现出 综合 ! 分化 ! 综合∀ 的波浪 式演 进模式 , 既有相对的稳定性 , 也有较强的动态性。 ( 该文 已投# 中国 翻译∃ , 待 刊。 ) 由于篇 幅所限 , 该文 对 翻译学的各个方面的探讨没有充分展开。为此 , 本文 试用系统 科学中 的系统 观特别 是其中 有关系统 演 化的原理 , 并参照科学学中的科学发展理论和科学史 , 对元翻译学中的翻译学演化模式和 发展历史 予以 专门的探讨和梳理。
% 77 %
在方式和演化规律上具有差异中的同一性或相似性 ; 系统中的 成分或 子系统 与作为 分形体 的系统整 体
[ 1] ( P276在各个方面也具有一定的自相似性。 285)
因此 , 翻译学作为一个系统 , 其 演化过程必 然符合系 统的
一般演化模式 ; 同时作为总的科学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 其演化模式又必然与科学的总体 发展规律 具有 一定的自相似性。因此 , 有必要在讨论翻译学的演化 模式之前 根据系 统观及 其中的 系统演 化原理和 科 学学中的科学发展理论对系统的一般演化模式和科学的总体发展规律予以探讨。 2. 1 系 统的一般演化模式 在系统观看来 , 系统是由若干成分按一定 的结构构成 的、 存 在于一 定的环境 并与环 境相互 作用的、 始终处于一种演化过程的有机整体。根据系统观中有关 系统演 化的原 理 , 系 统内部 的各个 成分之间 的 竞争与协同、 排斥与吸引等各种非线 性相互 作用 是系统 演化 的内部 动因 , 系 统与 环境之 间的 封闭与 开 放、 制约与促进等各种方式的非线性相互关联是系统演 化的外部动因 ; 系统在内外动因的 共同推动 下不 断发生失稳和涨落 , 由一种平衡态过渡到另一种平 衡态 , 由一种 结构突 变为另一 种结构 , 从 而不断演 化 发展。系统 的演化具有一定的方向 : 系统从无到有、 从内 外无界 到内外 有界、 从无序 ( 混 沌 ) 或低序到 有 序或高序、 从无组织或低级组织到有组织或高 级组织的演化是系统的发生和进化 ( 优化 ) 过程 , 反之 则为 系统的退化和消亡过程 ; 虽然进化和退化矛盾 统一于演化过程 , 但一般来说进化是演 化的主导方 向。系 统的演化并不是一直往前的或直线上升的 , 而是非线性 的和曲折的 : 系统内部各成分之间 及系统与 环境 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在空间上表现为系统的无序与 有序的此 强彼弱 和辩证统 一 ; 而在时 间上则体 现 为系统的无序与有序的时强时弱和不断 更替 , 每 次更替 都使 系统发 生质 变 , 从而 使其在 总体 上呈现 出 无序 ! 有序 ! 无序 ( 低序 ) ! 有序 ( 高序 ) ∀ 这样一种既有较强的动态性又有一定的稳定性 的螺旋式 或超 循环式演化模式。
3. 翻译学的发展历史
如上所述 , 翻译学作为人类科学的一个子 系统 , 其演化模式与科学的总体发展规 律具有相似 性。同 样 , 翻译学的历史也必然与总的科学系统的历 史具有一致性。虽然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形成于 近代 , 但作 为人类对自然和自我的探索的科学却与人类文明史一样久远 , 因而科学发展史可大致划分为 古代、 近现 代和当代三大时期。科学在每一大的时期中虽然从微观 的角度 来说会 发生多次 科学革 命和范 式更替 , 经历多次分化与综合的更迭 , 但从宏 观的角 度来 看却往 往呈 现出一 种主 要趋 势 , 即古代 以朴 素综合 为 主 , 近现代以还原分化为主 , 当代则以辩证综合为主。同 理 , 虽 然翻译 学作为 现代科 学特别 是现代语 言 学的一个分支只是 20 世纪中期才 诞生的 , 甚至作为一门独立的综 合科学只 是 20 世纪后期才 形成的 , 然 而翻译学作为人类对翻译实践的反思和探索活动 , 在古 代早已蕴涵于人类文化整体中 , 因 此我们可 参照 科学史的三大时期将翻译学史也大致划分为古代、 近现代和当代三大时期。同样 , 与科学 在每个时 期的 主要发展趋势一致 , 翻译学也在古代、 近现代和当代时期 分别经 历了朴 素综合为 主、 还原分 化为主和 辩 证综合为主的三种主要演化过程 , 体现了分化 与综合不断更迭的辩证演进模式。 3. 1 古 代翻译学时期 : 朴素综合 古代时 期( 欧洲文艺复兴前 ) , 人类文化的各个 方面都 朴素地融 为一体 , 包括 自然、 社会 和人文科 学 在内的古典科学是以神学、 哲学、 艺术等形式存在于 人类文化 整体的。 当时人们 主要通 过想象、 猜测 和 理性思辨笼统地把握自然和自我 , 形 成了朴 素的整 体思 辨哲学 和 天人 合一∀ 的宇宙 观 , 同时 也通过 实 践、 直觉和感悟掌握了某些具体的技术和艺术。虽然 人们逐渐 超越了 原始的 主客体 不分的 认知水平 而 将超自然、 自然与自我分开 , 从而导致了关注超自然的神学、 关注自然的哲学与关注人的哲学 的分野 , 产 生了强调客体性的技术与注重主体性的艺术的分流 , 然而 受朴素整 体观影 响 , 神 文文化、 科 学文化与 人 文文化及神学、 自然哲学与人的哲学基本上是 浑为一体、 统一于人类文化整体的。除了中 古时期欧 洲神
[ 1] ( P201- 353) ; [2] ( P1- 93) ; [ 3] ( P26- 213)
2. 2 科 学系统的总体发展规律 按科学学和科学系统论的观点 , 科学是一个由不同 学科层次和分支、 不同范式或流派 等成分按 一定 的结构组成的、 存在于一定的自然和社会文化环境并与 其发生相互作用的、 始终处于一种 发展过程 的人 类认识系统。根据科学学中有关科学发展的理论 , 科 学发展的 内部动 力就是 科学内 部的各 个学科层 次 和分支之间、 各种范式或学派之间的冲突与联合、 纷争与 融合等 辩证统 一的相互 作用 ; 科学 发展的外 部 动力就是科学与自然、 社会文化和社会实践之间的 依赖与 影响、 制约与 促进等复 杂的相 互关联 ; 科学 在 内外动力的共同作用下、 在动态与稳定的辩证 统一中不断发展。与一般系统一样 , 科学的 发展也具 有一 定的方向 : 科学从无到有、 从与非科学一体到与非科学划界、 从层次和分支少到层次和分支多、 从体 系结 构简单到体系结构复杂的发展是科学的创生和进步 过程。科学 发展的 过程也是 非线性 的和曲 折的 : 科 学内部各学科层次和分支、 各理论范式或学派之间及其 与环境中的自然、 社会文化和社会 实践之间 的非 线性相互作用 , 在空间上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此强彼弱 和矛盾统一 , 而在时间上则体现为 分化与综 合的 时强时弱和不断更迭 , 每次更迭都使科学发生质的 飞跃 , 从而使其 在整体 上呈现 出 分化 ! 综合 ! 分 化 ! 综合∀ 或类似美国学者库恩 ( Thomas Kuhn) 所提出 的 前 科学 ( 范式纷争、 分化 ) ! 常 规科学 ( 范 式确立、 综合) ! 反常和危机 ( 范式纷争、 分化 ) ! 科学革命 ( 范式更替 ) ! 常规科学 ( 范式确 立、 综 合 ) ∀ 这种既 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