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系统论与翻译研究
从多元系统理论看我国两个历史时期的文学翻译

言, 余稍为渲染, 求合于中国之可行者’1。在列 Y [5 强瓜分中国、 民族灾难 日 益深重的中国近代, 林纤
的这种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是值得我们钦佩 的。 然而, 他作为一名翻译家, 我认为, 其译作在中国 读者中的可接受性, 也应该是他进行翻译活动时 要考虑的因素之一。他在译文中为唤起民众爱国 热情所作的努力确实在当时的中国读者中引起了
……那么, 他为什么要干这一手把戏呢? 答案是:
那时的留学生没有现在这么阔气 , 社会上大抵以 为西洋人只会做机器— 尤其是 自鸣钟— 留学 生只会讲鬼子话 , 以算不 了“ 人的。因此他 所 士” 便铿锵一下子…...[3 6 12 2。由此可见, 严复完全是 依照中国古汉语 的标准进行翻译的, 其根本原因 就在于古汉语受到当时知识分子的推崇 , 而他作 为一个留学生, 要向国人译介西方英语 国家的文 学作品, 必须在译文中以良好的古文修养来获得 知识分子阶层的认可, 也只有这样 , 他的译作才能
多元系统” [i7。因此, 一部翻译作品不是孤立存在
的, 它是整个翻译文学系统的一部分 ; 而翻译文学 系统又是整个民族乃至世界文学系统的一部分,
与其他的系统产生各种联系。多元系统理论还指 出, 一个系统的行为模式与它在多元系统中的位
置有关。就翻译文学而言, 当它处于多元系统 中
直接的关系。当时, 中国还处于闭关锁国的封建
.
从 多元 系统理论看我 国 两个历史 时期的文学翻译’
口周 瑞, 王建平 饰潭 学外 语 院 大 国 学 溯南湘 潭411105]
摘 要: 多元系统理论认为, 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地位是不断变化的, 而文学系统本身又处于一个更大的多元 系 统之 内, 也在发生着变化, 且受到社会、 文化、 政治、 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以多元 系统理论为依据, 分析 了我 国两个不
从多元系统论角度看等值翻译研究

“ 等 值 翻译 ”是 指在 一定 限度 内求 得 较为 完善 的 翻译 ,要求 得
绝 对等 值 的翻译 是不 可 能 的。正 如林 语堂 先 生所说 : “ 凡文 字有 声 柰达 ,美 国著名 的 翻译理 论家 ,对等 值 翻译理 论 的提 出 、发展 有 音有 美 ,有传 神 之美 ,有 文气 文体 形式 之美 ,译 或顾 其义 而忘 其 做 出 了巨 大 的贡献 。其 理论 主要 经历 了三个 发展 阶段 :首 先是 ,形 神 ,或 得其 神 而忘其 体 ,绝 不能 把文 义 、文气 、文 体及 声音 之美 同 式 对等 阶段 。形 式 对等 希望 达 到原文 文本 和译 文 文本 的对 等 ;要求 时译 出。 ” 译 文贴 近原 文 的结构 ,这 对翻 译 的准确性 和 正确 性影 响极 大 。 根据 多元 系 统论 ,文 学是 这个 整个 大 多元 系统 中 的一元 ,与 政
根据 E v e n — Z o h a r 的观 点 , “ 多元 系 统 ”指 异质 的 、分 等级 的多 候 占次 要位 置 。所谓 占主要 位置 ,是 指翻 译在 塑造 多元 系统 中心 部
个 系 统 的 聚合 ,各 个 系 统 相 互作 用 ,整 个 多元 系统 维 持 一 种 持续 分 的过 程 中 ,扮 演着 举 足轻 重 的角色 。在 这种 情况 下 ,原来 的文 学 的 、动态 的发展状 态 。 不单 要借 助 翻译 来注 入新 的思想 和 内容 ,就是 形式 和技 巧 ,也需 要 从 其 含 义 中 ,可 以看 出 以下几 个 方 面 :1 )多元 系统 中包 括 多 翻译 来 提供 。 因此 ,翻译 活动很 频繁 和重 要 。 个 异质 的 、分 等级 的系 统 ,也就 是包 含无 数个 大小 不 同 的 “ 元 ” 系 当然 ,绝 对真 理是 不存 在 的 。这种 “ 归化 ”或 “ 异 化 ”的选 择 统 ,例 如语 言 、文学 、经济 、政 治 、意识 形态 等社 会 符号 现象 视为 方法 并不 是 绝对适 用 的 ,还 是要 看具 体情 况来进 行 分析 。 个 个 开放 的 多元 系统 ,这 些多 元 系统之 间相 互联 系 、相 互影 响 。 3 . 等 值 翻译 的标 准问题 2 )E v e n — Z o h a r 认 为 ,多 元系 统 指 的是一 个 系统 网 络 ,即一 个 社会 在翻译 时 , “ 等值 ”是 译 者一 直 以来所 追求 的 目标 。可 是 ,到 文 化 系 统 ,包 括 文 学 内和 文 学外 系统 。文 学 内 系统 是 一 个 多元 系 底 什么 样 的等 值才 是 真正 意义 的 “ 等 值 ”?为什 么对 于 一个 原文 本
多元系统翻译理论定义

多元系统翻译理论定义多元系统翻译理论是一种翻译研究领域中的理论框架,旨在探讨翻译活动中的多种因素和变量对翻译结果的影响。
该理论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跨文化和跨语言之间的复杂交流过程。
多元系统翻译理论考虑了诸多因素,如语言结构、文化差异、认知因素以及社会因素等,以深入理解并解释翻译的本质和实践。
多元系统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1. 翻译是多维度的交互过程多元系统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多维度的交互过程,涉及到多种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些系统包括源语言系统、目标语言系统、文化系统、认知系统以及社会系统等。
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在这些系统之间进行有效的信息转换与传递,以达到准确和适宜的翻译效果。
2. 翻译的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多元系统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结果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翻译结果受到众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包括语言结构、文化背景、个体认知特点以及社会环境等。
不同的因素和变量在不同的翻译任务中可能起到不同的作用,因此翻译结果往往是多样的。
3. 翻译是一个认知加工的过程多元系统翻译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的认知加工过程。
翻译者在进行翻译任务时,需要对源语言文本进行理解、加工和转换,然后生成目标语言的表达。
在这个过程中,翻译者需要运用各种认知策略和技巧,如注意力分配、信息加工、概括和推理等,以处理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差异以及文化背景的不同。
多元系统翻译理论的实践应用多元系统翻译理论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可以指导翻译实践中的决策和行为。
在实践应用中,多元系统翻译理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方法得到体现:1. 跨文化适应性多元系统翻译理论认为跨文化适应性是翻译实践中的重要任务。
翻译者需要充分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了解文化差异对翻译结果的影响,以便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转换。
在实践中,翻译者可以通过增加文化背景的学习和了解,提高自身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并在翻译过程中善于处理文化差异。
2. 专业化知识与素养多元系统翻译理论认为翻译者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化知识和素养。
浅析多元系统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多元系统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作者:宋越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8年第34期摘要:多元系统理论发源自早期翻译研究派,是翻译研究派的延伸和发展。
20世纪70年代之初,以色列学者埃文-佐哈尔提出了多元系统理论。
这一理论的提出使得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文学翻译的研究热潮,全新的研究视角对翻译界和文学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多元系统理论;文学翻译;缺陷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4-0093-02一、多元系统理论概述20世纪70年代之初,以色列学者埃文-佐哈尔提出了多元系统理论。
这一理论的提出使得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文学翻译的研究热潮,全新的研究视角对翻译界和文学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多元系统理论以形式主义为基础,把社会的各种符号如语言、文学、经济等等看做是一个开放且动态的大系统。
佐哈尔把这样包含多种社会符号的关系网看做是一个由多个子系统互相交叉组成的大多元系统。
这个大多元系统中所包含的子系统有的处于中心位置,有的则处于边缘位置,它们的地位不尽相同,但不变的是它们永远在争夺中心的位置。
多元系统理论发源自早期翻译研究派,是翻译研究派的延伸和发展。
翻译研究学派以探讨译文的产生和作用为主。
到了发展后期,翻译研究派与多元系统学派逐渐融合,但此时的多元系统派已不满足于翻译研究派所取得的成果,他们借鉴俄国形式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引入的“多元系统”这一概念突破了传统语言学和文学界限。
结合翻译研究派的理论,多元系统派对影响翻译过程的诸多因素及翻译的多元准则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改变了以往传统翻译理论分析的视角。
多元系统理论作为一种文学文化新理论,将翻译现象与时代社会背景下的语境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文学文化和意识形态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二、多元系统理论中的翻译观在多元系统中,翻译通常是被认为处于次要地位的。
佐哈尔则认为,文学翻译在一个文学系统里的位置是动态的,也就是说如果从某一文化的文学状态的角度来观察,翻译在文学多元系统中既可以占主要地位,也可占次要地位。
多元系统论视域下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以林纾译作《李迫大梦》为例

林纾的 《 李迫 大梦》译 自美 国文学之父 华盛顿 ・ 欧 文 的短篇 小 说 R i p V a n W i n k l e ,其 受争 议 的 是删 节 、减 译 、漏译 和误译 等现象常 见 ,合称 为对原 文的 “ 不忠” 。 试 探其原 因 ,恐怕 也不是 口述笔译 的脱 节 ,这项 罪名也 不应 加于林 纾 的 口述 合伙 人 。其 实 ,钱钟 书先生 谈 到 , “ 译文 总有失 真和走样的地方 ” ,同时 ,“ 文学翻译 的最高 理想是 ‘ 化’ 。把作品从他 国文字转 变成本 国文字 ,既不 因语 言习惯 的差 异而露 出生硬牵 强 的痕 迹 ,又 能保 留原 作 的风味 ,就算得 上 ‘ 化境 ’’ ’ 。( 钱 钟书 ,1 9 8 5 : 2 )林 译 《 李 迫大梦 》则正 是如此 ,化境得恰 到好处 ,能让 读
天 振 ,2 0 0 3 : 6 》
“ 译 界之王”林纾 ,通过 口译 笔述式的合作 翻译译 出 l 8 0 余 部外 国小 说 ,为 清 末 民初 国 民所 惊 奇 叫座 ,为 康 、胡 、周 、钱等先生 所盛赞 。钱钟 书认为 ,林译最 大 的成 功之处是 将外 国文字 “ 归 化” 为中 国文 化传统 ,从 而创 造 出与原 文 既有相 似之 处又 有很 大差 异 的 “ 欧化 ” 了的 中国现代 文学话 语 。( 李 莹莹 、张敬兰 ,2 0 0 8 : 1 3 1 ) 即便林 译存 在减译漏译 ,其作 也惹得 人欲罢 不能 ,究其 原 因 ,以多 元 系统 论视 域 审 视之 ,是林 纾 采 用 了适 宜 的 、恰 当的翻译策 略 ,使其译 作获得 较高 的接受度 。本 文 以 多元 系 统论 为 视 角 ,首 先分 析 林纾 所 处 的 多元 系 统 ,后举例讨 论 《 李 迫大梦 》 中的翻译 策 略 ,旨在 理清 林纾 在创作 中所采 用的翻译 策略 ,解释其译 作获得 成功 的原 因 ,最 后点 出 ,翻译研究 在文 化转 向后 ,成功 的译 作采 用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 翻译策 略。
多元系统理论简述

理论争鸣Theory of schools of thought contend■ 林娟多元系统理论简述摘要:埃文-佐哈尔运用多元系统理论,把翻译文学视作一国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子系统,探究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的位置,促进了翻译描述性研究的发展以及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本文对多元系统理论进行简述,目的是为翻译研究提供一点借鉴。
关键词:多元系统论;翻译文学;埃文-佐哈尔;翻译研究引言:20世纪70年代,埃文-佐哈尔(Itmar Even-Zohar)在对希伯来作品的研究基础之上,提出了多元系统理论,主要用来说明文学系统(systems)的行为和演变。
这一理论一经提出,就在西方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使翻译跳出了文本的限制,视线转向了文化语境、社会条件和政治经济等更加宽泛的领域。
本文对多元系统理论进行简述,希望能对国内的这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1多元系统论理论概述多元系统理论是对早期翻译研究派理论的延伸和发展,借鉴了俄国形式主义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引入了“多元系统(polysystem)”这一概念,对影响翻译过程的诸多因素和翻译的多元准则进行研究和探讨(廖七一 2002:59)。
多元系统是指由多个系统组成的聚合物(或大系统),多元系统内的各元素之间关系并不平等,而是相互争夺在多元系统中的中心地位,这种相互竞争使得整个多元系统处于不断进化的动态过程(Baker 1998: 179)。
多元系统有多个层级,即某个多元系统既是由多个不同元素(或子系统)组成的系统,又是组成另一更大范围、更宏观视野下多元系统(大多元系统,mega-/macro-polysystem)的一个元素。
多元系统理论中的一个核心内容是,某个多元系统由多个阶层的元素(或子系统)组成,各元素在系统中有的出于中心位置,有的处于边缘位置,各元素在不断相互竞争,争夺系统中的中心位置,系统中各元素之间并不是相互孤立,而是互相相互关联、相互重叠、共同作用的关系。
多元系统理论翻译研究领域的拓展

多元系统理论翻译研究领域的拓展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跨文化交流的深化,翻译在多元文化语境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多元系统理论作为翻译研究的重要理论框架,为翻译研究领域的拓展提供了广阔的视角和深刻的洞见。
本文旨在探讨多元系统理论在翻译研究领域的拓展,分析其在翻译实践、翻译教学以及翻译研究等多个方面的应用和影响。
文章首先回顾了多元系统理论的发展历程和核心观点,然后重点分析了该理论在翻译研究领域的具体应用,包括翻译策略的多样性、翻译规范的多元性以及翻译实践的跨文化性等方面。
文章展望了多元系统理论在翻译研究领域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加强跨学科研究、深化理论创新等建议,以期推动翻译研究领域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二、多元系统理论的核心观点多元系统理论是由以色列学者埃文-佐哈尔(Itamar Even-Zohar)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该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将翻译视为一种社会现象,而非单纯的语言转换活动。
在多元系统理论中,翻译被视为一种在特定社会文化语境下,不同语言、文化和文学系统之间进行的交流和互动。
多元系统理论强调翻译活动在文学系统中的位置和功能,认为翻译文学是目标语言文学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与其他子系统(如原创文学、口传文学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这种相互作用不仅体现在翻译文学对源语言文学的借鉴和模仿上,也体现在翻译文学对目标语言文学的创新和推动上。
多元系统理论还提出了“翻译规范”的概念,即翻译活动在特定社会文化语境下所遵循的规则和标准。
这些规范可能因时代、地域、文化等因素而异,但它们对翻译活动的制约和引导作用不容忽视。
翻译规范的存在使得翻译活动在多元系统理论中具有了更为复杂和多元的面貌。
多元系统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将翻译视为一种社会现象,强调翻译活动在文学系统中的位置和功能,以及翻译规范对翻译活动的制约和引导作用。
这一理论为我们理解翻译活动的本质和规律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三、多元系统理论在翻译研究领域的拓展多元系统理论,由以色列学者埃文-佐哈尔提出,是一种将文学和社会视为开放、动态系统的研究方法。
基于多元系统理论的翻译策略研究

基于多元系统理论的翻译策略研究作者:郝丽娜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02期摘要:翻译是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一个民族的文化地位及特定文学多元系统内翻译文学的地位都会对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产生重大的影响。
根据Evan-Eohar的多元系统假说,分析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夫妇及英国汉学家霍克斯翻译《红楼梦》时所选用的不同翻译策略异化和归化的原因可以发现:译者的翻译目的、对源语文化的认同程度及源语文化在目的语文化系统中的位置等诸多因素,皆会影响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
本文从多元系统理论视觉,以《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为例,就翻译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多元系统理论翻译策略《红楼梦》英译本一、引言众所周知,《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被公认为中国古典小说的顶峰。
该部巨著是一部描写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百科全书;小说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全部生活,堪称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
《红楼梦》之所以成为“中国小说文学难以征服的顶峰”,不仅仅是因为它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还在于它非凡的艺术成就。
全书规模宏伟,结构严谨,人物生动,语言优美,此外还有一些明显的艺术特点值得后人品味、鉴赏。
从1830年至1986年近160年间,《红楼梦》出现了9种英译本,成为中国文学英译史上一道独特而绚丽的风景。
但译本之间差异较大,有些源于译者对原文的不同理解,有些源于特定历史因素对译者的意图和倾向造成的不同影响。
在《红楼梦》英文译本中最为完整、影响最深远的两部作品是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夫妇的英译本A Dream of Red Mansion和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s)的英译本The Story of the Stone。
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1995年在其《译者的隐性》一书中提出,文学翻译中译者可采用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元系统论与翻译研究”实录与评论书面实录时间:2009年4月9日地点:图书馆六楼会议报告厅主持人:李龙泉博士参加者:赵彦春教授,姜孟博士,张晶老师,重工肖娴老师及川外其他中青年教师和研部各年级各方向学生本次讨论旨在对多元系统理论进行一次梳理,从而讨论其对翻译研究的积极意义以及不足,给广大翻译理论爱好者提供一些思想的启迪。
本次讨论首先由宋莹对这一主题进行大致的阐述:一陈述部分多元系统论与翻译研究理论背景1. 俄国形式主义:什克洛夫斯基(Victor Shklovsky);蒂尼亚诺夫(Yury Tynjanov)佐哈尔的多元系统思想来源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俄国形式主义,尤其是什克洛夫斯基、蒂尼亚诺夫等文艺理论家的理论。
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文学作品并非是要体现作者的气质或时代精神,而是文学手段的聚合(amalgam),运用这些文学手段或手法是为了让语言或观点显得新颖、独特和陌生。
陌生化 (defamiliarization) 是俄国形式主义理论的核心。
陌生化的基本含义在于:“诗歌或文学作品中的一切表现形式,都不是对现实的严格模仿、正确反映或再现,相反,它是一种有意识的偏离、背反甚至变形、异化”(张冰,2000:8)。
蒂尼亚诺夫被认为是第一个将文学看作系统的人。
在蒂尼亚诺夫看来,文学事实(literary fact)是一个关系实体(relational entity)。
所谓的文学作品、文学类型、文学时代、文学或文学本身,实际上是若干特征的聚合,这些特征的价值取决于它们与网络系统中其他因素的相互关系。
这样的文学其实就是一个系统。
但这个系统绝非静止而是不断变化的。
因此文学现象必须在共时(synchronic)和历时(diachronic)的层面上进行关系研究。
某个作品、某个时期或某种文学的特征只能在这样一个关系网络中得以确定。
将共时和历时的范畴一起纳入讨论便能体现出各个特征统治(dominance)与依附(dependence)地位的不断更迭。
文学系统包括处于中心(center)位置的高雅文学和处于边缘(periphery)的更富活力的新文学。
“中心”和“边缘”是蒂尼亚诺夫提出的一对核心概念。
文学的演进在于系统的变异(the mutation of systems)。
变异在这里指的是系统中各要素相互关系的变化,尤其是系统中心与边缘地位的转变。
然而这个转变并非循序渐进,而是一个激烈的斗争过程。
此外,他认为,既然文学可以看作系统,那么文化的或社会的集合也可以看作系统。
各种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便构成系统的系统(a system of systems)。
2. 捷克结构主义(Czech Structuralism)此后,捷克结构主义理论家穆克洛夫斯基(Jan Mukarovsky)试图分析文学与其周围环境的关系,提出了与文学作品其他功能共存的美学功能(aesthetic function)。
读者将自己的美学和非美学的期待附加在文学作品上,由此将文学作品与日常生活联系了起来。
因此,文学的演变不仅来自与文学内部的演进(intrinsic evolution),还来自外界的干扰(extrinsic interference)。
多元系统理论简介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隶属于动态功能主义(dynamic functionalism),强调历史连续体(historical continuum)中文化系统的复杂性、开放性和灵活性。
与此同时,佐哈尔批评索绪尔及其学派将系统构想为一个静态(static)(共时)的关系网,使历时层面在实质上被排除到语言的领域之外。
可见,佐哈尔创造多元系统这个术语,就是要明确表达动态的、异质的系统观念,和共时主义划清界限,并对复杂多样的关系进行客观描述,然后从历时和共时两个方面去发现规律,对未来的文学现象进行预测。
核心内容多元系统论的一个主要内容是分析现象间的关系。
系统中各因素与其周围因素密切联系,并且其价值也取决于其在这个系统网络中所处的位置。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多元系统论属于功能主义的范畴。
佐哈尔对多元系统系统的定义正体现了各个因素间的这种关系定义多元系统被视为一个异质的,开放的多个系统的聚合体,其中各个系统相互作用,促使整个多元系统内部持续的动态演变过程。
即,多元系统是一个由多个相互联系的因素构成的分层级的(stratified)集合体,当这些因素相互发生作用时,这个集合体便随之变化和变异。
三组二元对立概念多元系统的定义中包含着三组二元对立的概念:经典化(canonized)的产品或模式(model)与非经典化(non-canonized)的产品和模式的对立。
这大体上与高级文学和低级文学之间的对立一致。
系统的中心(center)与边缘(periphery)的对立。
系统的中心或核心一般被视为重心所在或权力中心,它在体制上比边缘更加强大,更加有组织性系统的中心就是地位最高的形式库(repertoire)指支配任何特定产品的制造与处理,或者生产与消费的规则和材料的集成体。
这些规律和元素,有些自世界上最早的文学出现以来似乎一直带有普遍性,但是有许多会随着时代和文化的不同而改变。
文学系统(或其他符号系统)里的斗争,正是为了占据形式库的这个有地区性和时间性的部分。
但是,形式库本身没有任何机制能够决定其中的哪个部分可以得到经典化,而是取决于该集合体以外的因素。
即,任何文学形式库的地位,都取决于文学系统内存在的关系。
一级(primary)与二级(secondary)的对立。
这里一级主要指革新(innovative),二级指保守(conservative)。
模式随着时间变化在运作是会产生冲突和变化,一级与二级的对立给模式注入了动态的和历史的特质。
一级运作带来形式库的新增要素和结构重组,而二级产品则首先导致稳固状态,但最终会走向僵化和无效。
这三组二元对立的概念以及文学系统的运作观都体现了俄国形式主义的精神实质,甚至可以说是俄国形式主义的忠实翻版。
翻译文学系统多元系统的另一个主要观点是,构成多元系统的处于不同层级的各个子系统一直不断地竞争系统的中心地位。
佐哈尔强调应该把翻译文学看作一个系统,将其纳入文学多元系统。
各种翻译作品或翻译形式在文学多元系统中可能起一级或二级的作用,关键在于它们在译入语这个多元文化系统中所处的地位。
为此,佐哈尔勾勒了三种使翻译处于主要地位的历史条件:当一个多元系统尚属“幼嫩”,也就是处于正在建立中的阶段;该文学在一组相关的文学体系中处于“边缘”或“弱势”的阶段;该文学出现转折点、危机或文学真空的阶段。
第一种情况如以色列,第二种情况如低地国家,第三种情况如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那时现存的种种文学模式对年轻作家没有吸引力,他们就转向国外寻求(五四中国翻译)。
在这几种情况下,原来的文学不但要借助翻译文学来输入新的思想和内容,就是形式和技巧也需要翻译来提供。
因此,翻译活动会变得频繁且重要,占据了中心位置,并且扮演了创新的角色。
相反,但原来的文学系统处于强势且发展完备的时候,便无需依赖翻译来输入外来元素。
这种情形下,翻译会处于次要的地位,即翻译文学在多元系统里只能形成一个边缘系统,其文学模式往往是次要的。
无论在形式还是在内容上,它们只能认同或依附于原有文学里一些强有力的系统,结果就是进一步巩固这个系统的地位。
因此,即使原有的文学系统已经开始发展出新的规范模式,但翻译文学仍固守着原来的准则,在这种情形下,翻译文学成为保守力量的一大支柱。
多元系统论将经典化的产品与模式和更加富有流动性与多样性的边缘产品与模式系统地联系在一起,使一些在传统上被忽视的文本和形式得以再现。
翻译作为一项文化实践,和历史连续体中的其他实践产生互动作用。
翻译规范的运作方式、翻译的操纵性质和翻译的效果都被置于更加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因而翻译研究成为文化史研究。
(Hermans, 1999: 118)与多数传统翻译研究不同,多元系统理论的方法论不是规定性(prescriptive)的,而是以文学的系统概念为基础进行的描述性(descriptive)研究,不是给下一次翻译提供指导原则或是对现存翻译进行评判,而是将翻译文本接受为既成事实,探讨造成其特定本质的不同因素。
这种研究方法给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范式。
然而佐哈尔声称要客观地观察系统间的相互作用,以一种非精英的、不带任何价值标准的模式来摒除各种偏见的观点是不无问题的。
但正如赫曼斯指出的,观察要做到绝对客观是不可能的,因为一个人总是从某个文化和历史的语境或某个多元系统的位置进行观察的(Hermans 1999:36)。
另外,佐哈尔关于翻译文学的行为和位置之间的关系的假说,脱离了整体文化多元系统这个大框架,而局限于语言和文学多元系统。
结果,其研究结果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影响翻译行为的多种社会文化因素,而只做出局部的解释。
佐哈尔的一些说法也比较粗陋。
例如,“边缘”或“弱势”这些评价性的术语到底是如何界定的?这到底是政治的标准还是文学的标准?针对佐哈尔论述的不足,一些学者对系统概念进行了重要补充。
吉迪恩·图里(Gideon Toury)的翻译规范和安德烈·勒弗菲尔(Andre Levefere)的改写概念,进一步推动了多元系统的发展与完善。
图里与翻译规范多元系统理论家认为,译语文化系统的社会准则与文学规范决定译者的美学观点,从而影响译者在翻译中的抉择。
(Gentzler, 1993:107)因此,他们进行的研究不是为了制定规范,而是通过描写产生译作的过程、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译作、发现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实际抉择,从中得出控制翻译的一系列规则。
建立在多元系统理论之上的描述性研究有几种,最有影响的是图里的描述性研究。
图里试图描写并发现语言、文学等各个方面控制翻译的规则,他的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建立决定译作的相关因素,即制约因素的完整体系。
他要求译论必须包括文化历史事实,这些事实规则。
佐哈尔很早就提出了规范的概念,但图里认真地探究了翻译和规范的关系,并正式提出了“翻译规范”(Translation Norms)的概念。
(Gentzler, 1993: 130)图里所说的翻译规范,并非一般有关翻译讨论中所说的忠实、通顺之类的翻译标准,而指的是译者在进行翻译时说面对的种种制约,这些制约主要来自译入语社会及文化,却直接影响译者的翻译决定。
(Toury, 1978: 83-100)图里将翻译准则分为三类: 起始规范( initial norms)、初级规范(preliminary norms)、和操作规范(operational norms)。
这些规范用于研究译者在进行翻译所面临来自译语文化的种种制约。
初级规范是指那些决定译文选择的因素以及整个多元系统中的翻译策略;起始规范是指译者个人的倾向,是重原文本还是译文本,或者是选择居中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