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

合集下载

光的波动性与粒子性的实验

光的波动性与粒子性的实验

光的波动性与粒子性的实验光既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这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非常有趣和复杂的问题。

许多实验被设计来研究光的这种双重性质。

本文将介绍一些经典的实验,并探讨它们的结果如何支撑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

实验一: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在1799年,托马斯·杨进行了杨氏双缝干涉实验,这是一项经典的对光波动性的证明。

实验中,他利用一个狭缝装置,将光束通过两个紧密排列的狭缝,观察到了明暗交替的干涉条纹。

这表明光具有波动性,像水波一样会产生干涉现象。

直到后来,杨的实验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和探索,包括使用单一光子的Young-Helmholtz双缝干涉实验等。

这些实验证明,即使只有一个光子通过双缝装置,也会在幕后形成干涉图案,说明光也具有粒子性。

实验二:康普顿散射实验康普顿散射实验是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由阿瑟·康普顿进行的一项实验。

他发现,当X射线与电子碰撞时,X射线的散射角度会随着电子的速度和入射角度发生变化。

这一实验结果揭示了光子与电子碰撞的粒子性质。

康普顿的实验为光的粒子性提供了实质性的证据。

实验三:光电效应实验光电效应实验是另一个重要的实验证明光的粒子性。

在这个实验中,当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会产生能量足以将电子从金属中释放出来的电子。

斯特恩-格拉赫实验进一步证实了光具有粒子性,因为光在碰撞物体表面时,会对其产生微弱的压力。

结论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和康普顿散射实验展示了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而光电效应实验证明了光的粒子性。

这些实验结果丰富了我们对光本质的理解。

然而,要完全理解光的双重性质还有许多未解之谜。

当前的科学研究正在不断深入探索光的本质,并努力解释其既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的奇特现象。

光的双重性质的深入研究不仅对于理论物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对日常应用中的光学技术和设备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总结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是物理学领域中备受关注的课题。

光的波动性与光的粒子性

光的波动性与光的粒子性

光的波动性与光的粒子性光是一种电磁波,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两个方面的特性。

光的波动性表现为光的传播遵循波动方程,能够产生干涉、衍射等波动现象;而光的粒子性则表现为光的能量以离散的粒子形式传播,被称为光子。

这两个方面的特性构成了光在宏观和微观层面上的独特行为。

光的波动性是指光在传播过程中表现出的波动现象。

根据麦克斯韦方程组和电磁波理论,光是由电场和磁场交替变化而组成的电磁波。

光的传播满足波动方程,可以用波长、频率、波速等参数进行描述。

在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时,光的波动性可以解释干涉和衍射现象。

光的干涉是指两束或多束光波相互叠加、增强或减弱的现象,它可以产生明暗相间的条纹。

例如,干涉现象在杨氏双缝实验中得到了清晰的观察和解释。

光的衍射是指当光波传播到物体边缘或经过小孔时,会发生弯曲,使光线绕过物体后形成弯曲的扩散波前。

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观察到,例如太阳光透过云彩时的模糊边缘。

光的粒子性是指光在能量传递上以离散的粒子形式进行传播。

爱因斯坦在20世纪早期提出了光的粒子性的概念,将光的能量量子化为光子。

光子是光的最小粒子单位,具有一定的能量和动量。

光的粒子性可以解释光的吸收和发射现象。

当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时,光子被吸收或发射,使得电子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

这一过程可以用于激光技术、光电子学等领域。

例如,激光是由光子组成的高能量、单色性和相干性非常强的光束,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医疗、通信等领域。

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并不矛盾,而是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

在某些实验中,光既表现出波动性,又表现出粒子性。

例如,杨氏双缝实验中,通过光的干涉条纹可以观察到光的波动性,但当光强度足够弱时,可以观察到光的粒子性现象,即光子一个一个地经过双缝,逐个地被探测器接收到。

这种现象被称为光的波粒二象性。

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的表现形式取决于实验的条件和观测的方式,没有单一的解释可以完全描述光的行为。

总之,光既是一种电磁波,具有波动性,又是由光子组成的粒子流,具有粒子性。

光的波动性与粒子性光的干涉衍射与光子假说

光的波动性与粒子性光的干涉衍射与光子假说

光的波动性与粒子性光的干涉衍射与光子假说光学是研究光的本质和行为的科学领域。

在光学的发展历程中,对光的性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一方面,光表现出波动性,可以发生干涉和衍射现象;另一方面,光也表现出粒子性,可以看作是由光子组成的微粒。

因此,光既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这就是光的波粒二象性。

光的波动性使得其可以干涉和衍射,这几个现象是波动理论的重要证据之一。

干涉是指光的两个或多个波的叠加产生明暗相间的现象。

干涉现象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观察。

取一个光源,通过其发出的光通过一个狭缝,光通过狭缝后将形成一个狭缝的波前,通过狭缝的波前会形成一条波射线。

当两根波射线相遇时,它们会发生干涉,形成明暗相间的条纹。

这种干涉现象被称为干涉条纹。

衍射是指当光通过一个孔或者狭缝时,光的波前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出现朝不同方向弯曲的现象。

衍射是光波经过障碍物或缝隙后的现象,是光的波动性的表现。

衍射实验可以用一块具有小孔的屏幕来观察。

当光通过小孔时,光会朝不同方向进行扩散,形成一个圆形的图案。

这种现象就是光的衍射现象。

以上实验结果表明光具有明显的波动性。

然而,当研究者深入探究光的性质时,他们发现了光的粒子性。

根据普朗克和爱因斯坦的理论,光可以被看作是由一系列的能量量子组成的小颗粒,这些小颗粒被称为光子。

光子具有动量和能量,可以与其他物质相互作用。

关于光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有一系列的证据来支持这个光子假说。

例如,光子可以激发物质发生电子跃迁,从而形成发光现象。

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看似矛盾,但实际上它们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根据波粒二象性理论,光既可以是一束波动的光波,又可以是由光子组成的粒子流,这取决于我们观察光的方式。

在某些实验条件下,光会表现出波动性,而在另一些实验中,光会表现出粒子性。

这种波-粒二象性的存在,给了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光的本质和行为的机会。

综上所述,光作为一种电磁波,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

光的波动性使其可以发生干涉和衍射现象,提供了波动理论的证据;光的粒子性使其可以被看作是由能量量子组成的光子流,这一理论被称为光子假说。

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的表现

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的表现

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的表现
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的表现有哪些?
波动性:光的干涉,衍射,偏振光透过偏振器件光强所遵循的马吕斯定律也可以说明光的
波动性
粒子性: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
a粒子的散射实验证明的是原子的核式结构,而不是光的粒子性
光照射到金属表面,然后斤数里的电子从表面逸出,这种现象证实了光的粒子性,另
外光还具有波动性,衍射实验就展现了光的波动性,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的表现各有
不同,那么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的表现是什么呢?光的粒子性通常涉及到能量交换时
体现,表现有光的直线传播、光电效应、氢光谱的原子特征光谱不连续、康普顿效应、干涉实验等。

光的波动性通常在传播的过程中体现,表现有光的干涉、衍射、偏振、
光的电磁波属性、马吕斯定律、光的色散、反射、折射等。

光的波动性是光会衍射、干涉等波的现象,典型的就是双缝干涉。

光的粒子性是光像小颗粒一样,典型的就是光电效应,光子像子弹一样“打”出电子。

当然波动性和粒子性都是硬币的两面,至于用那一面说话,取决于那一面更方便,或
者说更适合。

一般来说,光的波长越短,对应的单个光子能量越高,光的粒子性越强,像伽马射线,X射线;而光的波长越长,单个光子能量越低,光的波动性越强,像红
外线、微波等一般只提波动性。

单光子双缝干涉中,光即表现出波动性又表现出粒子性。

光的波动性与粒子性

光的波动性与粒子性

起偏与检偏
使自然光变成偏振光的过程称 为起偏,检验光的偏振状态的 过程称为检偏。
马吕斯定律
描述偏振光通过检偏器后光强 与检偏器透振方向夹角的关系 的定律,是偏振光学的基本定 律之一。
02
光的粒子性
光电效应
光电效应现象
当光照射在金属表面时,金属会吸收光子的能量并释放出电子, 形成电流。
光电效应的解释
薄膜干涉
光照射在薄膜上,由于光的反射和折射,使得光在 薄膜的前后两个表面发生干涉,形成彩色条纹。
牛顿环
当平行单色光垂直照射到凸透镜或凹透镜时,在透 镜的反射相面上会出现以接触点为中心的环状干涉 条纹,称为牛顿环。
光的衍射现象
80%
单缝衍射
光通过一个小缝隙后,会在屏幕 上形成衍射条纹,这是光波动性 的又一表现。
使用激光源、双缝装置、屏幕等搭 建实验系统,观察并记录干涉条纹 。
实验结果与意义
干涉条纹的出现表明光具有波动性 ,为光的波动理论提供了有力证据 。
单光子源与单光子探测器
单光子源技术
利用量子点、单原子等实现单光子的发射,为量子通信和量子计 算提供光源。
单光子探测器原理
通过雪崩光电二极管等器件,实现对单个光子的探测和计数。
面临的挑战
实现大规模、高可靠性的量子计算仍然面临很多技术挑战,如量子比 特的退相干、误差校正等。
量子通信与网络安全
量子密钥分发
利用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性原理和不可克隆定理,实现安全的密 钥分发,保障通信安全。
量子隐形传态
通过量子纠缠等特性实现信息的隐形传输,提高通信效率和安全 性。
面临的挑战
实现远距离、高效率的量子通信需要克服信道损耗、退相干等问 题,同时还需要建立完善的安全协议和标准。

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的解释

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的解释

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的解释光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现象,它既可以以波的形式传播,也可以以粒子的形式产生效应。

这种既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的性质,使得对光的解释成为科学界长期以来的一个难题。

本文将深入探讨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的解释,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一现象。

光的波动性让它成为一种电磁波,这是麦克斯韦方程组所描述的物理现象。

电场和磁场的作用下,光呈现出具有波动性的特征,如干涉、衍射和折射等。

干涉现象是指两束或多束光相互作用后产生的干涉条纹,这一现象可以被类比为水波在遇到障碍物时形成的波纹。

而衍射现象则是指光通过一个开口或绕过一个边缘后的弯曲传播,形成一系列的弯曲效应。

这些现象都说明了光的波动性。

然而,对于光的粒子性,人们要追溯到20世纪初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设。

爱因斯坦提出,光是由一个个微粒组成的,这些微粒被称为光子。

光的粒子性在很多实验中得到了验证,比如光电效应、康普顿散射等。

光电效应是指当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会使金属中的电子从表面释放出来。

根据热力学和电磁理论,当光以电磁波的形式传播时,金属表面应该能够吸收光的能量,并从而引发电子的运动。

然而实验证明,只有当光的能量大到一定程度时,金属才会发生光电效应。

这表明光的粒子性,即光子的能量是离散的,只有达到一定能量阈值时才能引发光电效应。

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看似相互矛盾,但其实这只是对光性质的不同角度的描述。

波动性和粒子性并不完全排斥,而是通过波粒二象性的解释来统一起来。

波粒二象性认为,光既可以以波的形式传播,又可以以粒子的形式产生效应。

在某些情况下,光呈现出粒子的行为,以光子的形式参与相互作用;在其他情况下,光呈现出波的特征,如干涉和衍射现象。

这种波粒二象性的解释在量子力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不仅适用于光,还适用于其他微观粒子,如电子和中子等。

波粒二象性的解释给光学和量子力学研究带来了很多的启示。

例如,在光学领域,我们可以通过干涉和衍射等实验来研究光的波动性,并设计出各种各样的光学仪器。

高中物理实验测量光的波动与粒子性质的实验解释

高中物理实验测量光的波动与粒子性质的实验解释

高中物理实验测量光的波动与粒子性质的实验解释光既显示波动性又显示粒子性,这一观点是物理学学科中的一个基本问题。

为了解释这个问题,人们通过实验进行了深入研究。

本文将介绍几个高中物理实验,通过测量结果解释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

实验一:干涉实验干涉实验是证明光波动性的经典实验之一。

它基于当两束光波相遇时,会产生明暗交替的干涉条纹。

实验步骤如下:1. 使用波长相同的两束单色光源,例如两个相干的激光器,确保它们具有相同的频率和波长。

2. 将这两束光引导到一个狭缝后面,并让它们通过一个狭缝,使它们重叠在一个屏幕上。

3. 观察屏幕上的亮暗交替的干涉条纹。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到光的波动性。

当两束光的波峰和波谷重合时,会产生亮条纹;当它们相互推移半个波长时,会产生暗条纹。

这表明光是以波动的形式传播的。

实验二:光电效应实验光电效应是光显示粒子性的重要实验现象。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用光照射金属,观察是否能释放出电子。

实验步骤如下:1. 使用一个光源,例如氢气放电管,将它的紫外线辐射照射到一个金属表面上。

2. 让金属表面连接到一个电路中。

3. 通过电路来测量金属表面是否有电流流过。

实验结果显示,只有当光的频率高于一定的阈值时,金属表面才会释放出电子。

这个实验结果表明光以粒子的形式传播,由光的能量决定金属表面是否能放出电子。

实验三:缝隙实验(杨氏实验)缝隙实验是证明光的波动性的另一重要实验。

它基于当光通过一个缝隙时,会发生衍射现象,形成一系列明暗相间的衍射条纹。

实验步骤如下:1. 使用一个狭缝光源,并将光传导到一个狭缝后面。

2. 让光通过一个狭缝,并观察在一固定位置上的屏幕上的衍射条纹。

实验结果显示,通过狭缝的光发生衍射,形成一系列明暗相间的衍射条纹。

这表明光以波动的形式传播,并且在通过狭缝时会产生衍射现象。

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看到光既表现出波动性,例如干涉实验和缝隙实验中的明暗交替的干涉条纹和衍射条纹;又表现出粒子性,例如光电效应实验中的释放电子现象。

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

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
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
光的波粒二象性的发现是物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不仅解决了经典物理与量子物理之间的矛盾,也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它也提醒我们,在描述自然现象时,不能只看到表面现象,而需要深入了解其本质
01
总结起来,光是一种具有独特性质的物质。它既有波动性,也有粒子性。这两种性质在不同的场合下表现出来,形成了光的波粒二象性。这种特性让我们对光的理解更加深入,也为我们探索自然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
量子力学是描述微观粒子行为的物理学理论,而光作为能量传递的方式,也应该具有一定的粒子性质。这种对光的粒子性质的研究导致了量子力学的发展。在量子力学中,光被描述为光子的集合,光子的能量是离散的、不可分割的量子
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
康普顿散射实验进一步证实了光的粒子性。这个实验中,高能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时,光子与原子碰撞并改变方向而发生散射。通过测量康普顿散射的角度和能量变化,我们可以推断光子的动量和能量。这个实验结果与光的粒子模型相符,而与经典的波动模型不符
光的反射和折射也是波动性的表现。当光遇到平滑的表面时,会按照特定的角度反射;当光通过两种不同介质的界面时,会发生折射现象。这些现象都遵循光的波动理论
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
光的粒子性
光电效应是光的粒子性的一个重要证据。当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会释放出电子。这个现象不能用光的波动模型来解释,而需要用光的粒子模型来解释
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
-
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x
光是一种非常奇特的现象,它同时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
这两种性质分别构成了经典光学的波动模型和量子光学的粒子模型
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
光的波动性
光的波动性最明显的表现是干涉和衍射现象。干涉是指两束或多束相干光波在空间某一点叠加时,形成明暗相间的条纹的现象。而衍射则是光波遇到障碍物或通过孔洞时,发生绕射或穿过现象。这两种现象都是波动性质的具体体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二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
考情动态分析
该专题内容,以对光的本性的认识过程为线索,介绍了近代物理光学的一些初步理论,以及建立这些理论的实验基础和一些重要的物理现象.由于该部分知识和大学物理内容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且涉及较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因此该部分知识是高考必考内容之一.难度适中.常见的题型是选择题,其中命题率最高的是光的干涉和光电效应,其次是波长、波速和频率.有时与几何光学中的折射现象、原子物理中的玻尔理论相结合,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此外对光的偏振降低了要求,不必在知识的深度上去挖掘.
考点核心整合
1.光的波动性
光的干涉、衍射现象说明光具有波动性,光的偏振现象说明光波为横波,光的电磁说则揭示了光波的本质——光是电磁波.
(1)光的干涉
①光的干涉及条件
由频率相同(相差恒定)的两光源——相干光源发出的光在空间相遇,才会发生干涉,形成稳定的干涉图样.由于发光过程的量子特性,任何两个独立的光源发出的光都不可能发生干涉现象.只有采用特殊的“分光”方法——将一束光分为两束,才能获得相干光.如双缝干涉中通过双缝将一束光分为两束,薄膜干涉中通过薄膜两个表面的反射将一束光分为两束而形成相干光.
②双缝干涉
在双缝干涉中,若用单色光,则在屏上形成等间距的、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条纹间距
L Δx和光波的波长λ成正比,和屏到双缝的距离L成正比,和双缝间距d成反比,即Δx=
d λ.若用白光做双缝干涉实验,除中央亮条纹为白色外,两侧为彩色条纹,它是不同波长的光干涉条纹的间距不同而形成的.
③薄膜干涉
在薄膜干涉中,薄膜的两个表面反射光的路程差(严格地说应为光程差)与膜的厚度有关,故同一级明条纹(或暗条纹)应出现在膜的厚度相同的地方.利用这一特点可以检测平面的平整度.另外适当调整薄膜厚度.可使反射光干涉相消,增强透射光,即得增透膜.
(2)光的衍射
①条件
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偏离原来的直线传播路径,绕到障碍物后面继续传播的现象叫光的衍射.在任何情况下,光的衍射现象都是存在的,但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的条件应是障碍物或孔的尺寸与光波的波长相差不多.
②特点
在单缝衍射现象中,若入射光为单色光,则中央为亮且宽的条纹,两侧为亮度逐渐衰减的明暗相间条纹;若入射光为白光,则除中央出现亮且宽的白色条纹外,两侧出现亮度逐渐衰减的彩色条纹.
(3)光的偏振
在与光波传播方向垂直的平面内,光振动沿各个方向均匀分布的光称为自然光,光振动沿着特定方向的光即为偏振光.
自然光通过偏振片(起偏器)之后就成为偏振光.光以特定的入射角射到两种介质界面上时,反射光和折射光也都是偏振光.
偏振现象是横波特有的现象,所以光的偏振现象表明光波为横波.
(4)光的电磁本性
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预见了电磁波的存在,赫兹用实验证明了电磁波理论的正确性.
由于光波和电磁波都为横波、传播都不需要介质、在真空中传播速度相同(皆以光速c=3×108 m/s的速度传播),人们很自然地认为光波为电磁波.
电磁波的频率范围很广,光波只是电磁波的一个小小的分支,不同电磁波的产生机理不同,且有不同的作用效果.
将电磁波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即形成电磁波谱.其中的光谱,按成因可分为发射光谱和吸收光谱,发射光谱又分为连续光谱和明线光谱.可用于光谱分析的是原子特征谱线——明线光谱和吸收光谱.
2.光的粒子性
(1)光电效应及其规律
金属在光照射下发射电子的现象叫光电效应现象,其实验规律如下:
①任何金属都存在极限频率,只有用高于极限频率的光照射金属,才会发生光电效应现象.
②在入射光的频率大于金属极限频率的情况下,从光照射到逸出光电子,几乎是瞬时的,时间不超过10-9s.
③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随入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与光强无关.
④单位时间内逸出的光电子数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
(2)光子说
因光电效应的规律无法用光的波动理论解释,为解释光电效应规律,爱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说:光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叫一个光量子,每个光量子的能量为E=hv.并给出光电效应方程:E k m=hv-W.
3.光的波粒二象性
光在某些现象中显示波动性,在另外的现象中又显示粒子性,为说明光的全部性能,只能说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大量光子的行为往往显示波动性,少数光子的行为往往显示粒子性;频率越低的光子波动性越强,频率越高的光子粒子性越强.
链接·提示
我们现在所说的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与17世纪惠更斯的光的波动说和牛顿的光的微粒说有本质的区别:惠更斯的光的波动说和牛顿的光的微粒说是截然对立的、互不相容的两种学说,而我们现在所说的光的波粒二象性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如表征光的粒子性的光子说中,光的能量E=hv中v为光的频率,就是描述光的波动性的物理量;同样光的波动性实质是大量光子运动所表现出来的几率波.
考题名师诠释
【例1】如图4-2-1,当电键S断开时,用光子能量为2.5 eV的一束光照射阴极P,发现电流表读数不为零.合上电键,调节滑线变阻器,发现当电压表读数小于0.60 V时,电流表读数仍不为零.当电压表读数大于或等于0.60 V时,电流表读数为零.由此可知阴极材料的逸出功为()
图4-2-1
A.1.9 eV
B.0.6 eV
C.2.5 eV
D.3.1 eV
解析:S断开时电流表示数不为零,说明光电管在光照射下已经发生了光电效应现象.合上开关S后,光电管的两极间加上了一定的电压,两极间形成一定强弱的电场,但该电场是阻碍光电子向光电管的阴极运动的.当电压不够高、电场不够强的情况下,具有初动能的光电子仍可到达阳极而在电路中形成光电流,但当电压增大到一定数值后,若具有最大初动能的光电子不能到达阳极时,则电路中即不能形成光电流.由题设解得,具有最大初动能的光电子恰好克服0.60 V的电压做功后能到达阳极,即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E km=0.60 eV.由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E km=hv-W得:W=hv-E k m=(2.5-0.60) eV=1.9 eV.即选项A正确.
答案:A
点评:本题考查的就是对光电效应规律的理解,具有一定的难度,因为题目中给光电管加的已不是课本上常见的正向电压,而是反向电压.只有看懂电路图并真正理解了光电效应的规律,才有可能给出正确的解答.所以对各物理规律,一定要在理解上下工夫,真正弄懂弄通. 链接·思考
若让你设计一个实验,测定某光电效应现象中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应如何进行? 答案:实际上,该例题就提供了一个测定光电子最大初动能的方法:给光电管两极加一反向电压——光电管阳极接低电势、阴极接高电势,逐渐增大反向电压的大小,并观察串联于电路中的微安表,当电压增大至某一值时,电路中光电流恰为零,该反向电压即称为截止电压.由动能定理知,E km=eU止.可见,只要测出了截止电压v止,即可求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E km.
【例2】(经典回放)劈尖干涉是一种薄膜干涉,其装置如图4-2-2(1)所示.将一块平板玻璃放置在另一平板玻璃之上,在一端夹入两张纸片,从而在两玻璃表面之间形成一个劈形空气薄膜.当光垂直入射后,从上往下看到干涉条纹如图(2)所示.干涉条纹有如下特点: ①任意一条明条纹或暗条纹所在位置下面的薄膜厚度相等;②任意相邻明条纹或暗条纹所对应的薄膜厚度差恒定.现若在图(1)装置中抽去一张纸片,则当光垂直入射到新的劈形空气薄膜后,从上往下看到的干涉条纹()
A.变疏
B.变密
C.不变
D.消失
图4-2-2
解析:由薄膜干涉的原理和特点可知:干涉条纹是由膜的上、下表面反射的光叠加干涉而形成的,某一明条纹或暗条纹的位置就由上、下表面反射光的路程差决定,且相邻明条纹或暗条纹对应的该路程差是恒定的,而该路程差又决定于条纹下对应膜的厚度差,即相邻明条纹或暗条纹下面对应的膜的厚度差也是恒定的.当抽去一纸片后,劈形空气膜的劈尖角——上、下表面所夹的角变小,相同的厚度差对应的水平间距离变大,所以相邻的明条纹或暗条纹间距变大,即条纹变疏.选项A正确.
答案:A
点评:此题的难度实际已超出课本要求的难度,但在题干中对劈形薄膜的干涉特点作了必要的补充说明,属“信息给予”类题型.对此类题的解答,关键在于对题给信息的全面正确理解.此种题型可以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理解能力等多种能力,可能代表一种命题倾向,平时做些此类练习,还是有一定好处的.
链接·拓展
我们观察漂浮在水面上的油膜时,也会观察到彩色的干涉条纹,但水面上的油膜厚度基本上是等厚的,干涉条纹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答案:水面上油膜产生的干涉现象是与劈尖干涉不同的另一种干涉现象,发生干涉的两列光
仍是油膜上、下表面的反射光.尽管各处膜的厚度相同,但对同一处膜的上、下表面反射的两列光的路程差除了与膜的厚度有关外,还与观察的角度有关,即在不同角度观察,会产生不同的路程差而出现或明或暗的干涉条纹.仔细观察油膜干涉现象,你会发现:当你改换观察角度时,油膜上彩色条纹的位置(分布情况)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为把这两种干涉现象加以区别,通常把劈尖干涉称为等厚干涉,而把后一种干涉称为等倾干涉.
【例3】假设一个沿着一定方向运动的光子和一个静止的自由电子相互碰撞后,电子向某一方向运动.光子将偏离原运动方向,这种现象称为光子的散射,散射后的光子跟原来相比()
A.光子将从电子处获得能量,因而频率增大
B.散射后的光子运动方向将与电子运动方向在同一直线上,但方向相反
C.由于电子受到碰撞,散射光子的频率低于入射光子的频率
D.散射光子虽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但频率不变
解析:由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知,光子与电子碰撞后能量将减少,由光子能量E=hv知,碰后光子频率低于碰前光子频率,即选项C正确.
答案:C
点评:动量守恒定律和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自然界中普遍适用的两大主要定律,因此,在讨论任何问题时(无论是宏观问题还是微观问题),一定要注意这两个定律的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