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_第七章_为新中国而奋斗1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07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07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本章重点问题: 本章重点问题: 一、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二、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三、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本章教学难点: 本章教学难点:
1、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2、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第一节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与张治中等合影
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 战后国际国内政治形势
第二节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人民自卫队
一、全国解放区战争的胜利发展
1.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1947年6月底刘邓大军挺进 年 月底刘邓大军挺进 大别山,陈粟大军挺进苏鲁豫 大别山 陈粟大军挺进苏鲁豫 陈赓谢富治兵团挺进豫西, 皖,陈赓谢富治兵团挺进豫西 陈赓谢富治兵团挺进豫西 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二、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中共对各民主党派采取 积极的争取和团结的政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毛泽东与民主党派人士在一起
三、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民盟由于抗战特别由于政协的 民盟由于抗战特别由于政协的 机缘, 机缘,客观上一时造成了他在全国 的第三党地位, 的第三党地位,使他中间许多领导 人物代表着中产阶级的想法, 人物代表着中产阶级的想法,企图 在国共对立的纲领之外, 在国共对立的纲领之外,寻找出第 三条道路。 三条道路。”----周恩来 周恩来
1947年10月颁布《中国土地大纲》, 年 月颁布 中国土地大纲》 月颁布《 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制度” “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制度” 。
宣传《中国土地法大纲》 宣传《中国土地法大纲》
2. 土地改革运动的热潮
1948年秋 亿解放区农民分 年秋1亿解放区农民分 年秋 得土地, 得土地,农民踊跃参军保卫 胜利果实。 胜利果实。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7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7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7章为新中国而奋斗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本章,和2010版教材有较大差异,查询2013版的相似程度。

【教学理念与目标】一、教学理念(1)在保证对学生进行国史国情教育的前提下,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从多维度了解祖国历史,开拓思维,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2)本章内容加上综述的第二部分“三座大山重压”、第三部分“两个中国命运”,使学生认识到一个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必须符合、代表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通过学习本章体会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内涵。

二、教学目标(1)了解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认识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决战是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基本内容。

(2)了解国民党政权的反动本质及其所面临的全面危机,认识到这一政权遭到广大人民的反对并迅速走向崩溃的根本原因。

(3)了解“第三条道路”幻想破灭的历史必然性;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形成的历史条件;认识人民共和国的创建和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4)理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进一步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真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1)人民共和国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2)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3)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权迅速走向崩溃的原因。

(4)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相结合。

采用课件演示、视频、图片重现历史、师生对话等手段,使学生在与历史对话中产生共鸣。

【教学时数】3学时(本章共三节内容,第一节0.5学时,第二节2学时,第三节0.5学时)。

【教学过程】【本章导入】通过师生之间问答进入新课。

江泽民在庆祝建党80周年讲话中指出:“在新的世纪,继续推动现在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我们党肩负的重要历史任务。

”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问题上,我们目前还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一问题是怎么形成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问题上,已经成功地解决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问题。

中国近代史纲要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1)

中国近代史纲要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1)

第 七 章 第一节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国民党
“中国国民党是领导革命建设 国家的总机关……永为中国唯一 的革命政党。” “全国要一致集合于青天 白日旗帜之下。” “没有中国国民党,那就 是没有了中国,……中国的命运, 完全寄托于国民党。”
——蒋介石:《中国之命运》
第 七 章 第一节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杜鲁门
第 七 章 第一节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苏联
《雅尔塔协定》
苏美英三强领袖同意,在德国投降及欧洲 战争结束后两个月或三个月,苏联将参加同盟 国方面对日作战,其条件为: (一)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 维持 (二)由日本1904年背信弃义进攻所破坏的俄 国以前权益须予恢复 ………… (三)千岛群岛须交予苏联。 ………… 苏联本身表示准备和中国国民政府签订 一项苏中友好同盟协定,俾以武力协助中国达 成自日枷锁下解放中国之目的。
动员作战”。
“这两条道路任取其一,都足以解决中共问题”。 但“这两条道路”中,武的一手是根本的,“与中共 及各党派组织‘联合政府’,其结果是整个中国‘和平转 变’为苏俄的附庸,苏俄即兵不血刃而控制整个中国”。
——蒋介石:《苏俄与中国》,台湾中正 书局1957年版,155-156页。
第 七 章 第一节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美 国
美国在中国追求的长期基本目标在于推动建立一个统一的亲 美政府;短期目标是“避免共产党完全控制中国” 1949年美国国务卿艾奇逊 在给总统杜鲁门的信中,谈到 抗战胜利后美国对华政策时说: “我们当时的政策是基于两个 目的,一个目的是在政府能趋 于稳定并沿着民主的途径进步 的条件下,使中国得到和平; 另一个目的是协助国民党政府 尽可能在中国广大的地区上建 立其权威。”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毛泽东的十大军事原则
• 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
• 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乡村,后取大城市。 • 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 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 • 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倍、三倍、四倍、有时 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敌之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 求全歼,不使漏网。
第三,准备将指导中心转移到接近南京的苏北淮阴。
当时在担任苏皖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主席的李一氓回忆道:“其实 从中国共产党来讲,是真心愿意和国民党合作建国的。蒋介石公开撕
毁停战协定、发动对解放区的进攻,似乎在我们的预料之内,也似乎
在我们的预料之外。因为在淮阴的时候,我曾经得到华中局一个通知, 说党中央要从延安搬到淮阴来。参加南京工作的同志有事情要开会就 去南京,没有事情又不开会就可以回到淮阴的总部。中共中央的总部 就要建在淮阴,就由我负责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建立中共中央总部。 当时我的设想是砖木结构的平房,地势要高,不会被水淹。我也曾和 少数同志到淮阴城外走过几遍,看了些地势较高的位置。还没有定下
三、军事方面
1、国民党战线过长,兵力分散,固守城市 而共产党解放军集中优势兵力,敢于大踏步的前进 和后退,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 2、派性斗争严重,不团结。政令军令不统一 3、因贪污腐败导致意志消退 4、共产党善于在部队搞思想政治教育化敌为友,改 造俘虏兵。国民党军队共有188万人投诚 5、共产党的情报工作做得好
第二、在内部初步商定参加国民政府委员会和经过改组后
的行政院的名单。中共中央致电在重庆的代表团,告诉他 们:“‘国府委员会仍照周在延所提八人,即毛(泽东)、
林(伯渠)、董(必武)、周(恩来)、刘少奇、范明枢、
张闻天为适宜,以便将来指导中心移至外边。第一次会议 少奇可不出席。范明枢能否出外,已去电询问,尚未得复。 如范不就,则提命傅茂公(彭真)。’‘同意周(恩来)、 林(伯渠)、董(必武)、王(若飞)分任行政院副院长、 两部长及不管部。’”[1] [1] 金冲及:《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5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南下挺进大别山的部队在渡河
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布了由 毛泽东起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提出了“打 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1947年12月,杨家沟 会议制定了夺取全国胜 利的行动纲领。
十二月会议
1947年12月25日至28日在 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召开。毛 泽东作了《目前形势和我们 的任务》的报告。分析了当 时形势,总结了人民解放战 争经验,提出了十大军事原 则,阐明了人民解放转入战 略进攻后的作战方针,以及 土改、整党、经济工作、统 一战线等各方面的方针政策。 周恩来作了人民解放军18个 月以来所取得的胜利的总结。 十二月会议为中国共产党领 导中国人民夺取全国胜利, 在政治上、思想上和一系列 政策上作了充分的准备。
青化砭战役中,彭德怀与指战员在一起
粟裕在指挥孟良崮战役
第二节 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一、全国解放战争的顺利发展
解放战争第二年形势的重大变化
国民党 总兵力 430万 正规军 200万
共产党
373万 15长,大部分兵力 机动性 用于防守,机动兵力减少 士气 士气低落,充满失败情绪
个重大的挫折,同时宣告了所谓“第三条道路”的 彻底破产。
张 澜
3.民主党派历史上的转折点
1948年1月5日至19日在香港举行一届三中全会。沈钧儒、章 伯钧、周新民、朱蕴山、柳亚子、邓初民、何公敢、刘王立明、 李伯球、冯素陶等29人出席了会议,民盟南方总支部、西南总支 部、上海市支部、重庆市支部、云南省支部、港九支部及马来亚 支部的代表12人列席会议。沈钧儒、章伯钧主持这次全会。会议 明确宣告,民盟“决不能够在是非曲直之间有中立的态度”,指 出独立的中间路线不符合中国的现实环境,是“行不通”的。民 盟必须站在人民的、民主的、革命的立场,为彻底推翻国民党统 治集团、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驱逐美帝国主义出中国、实现人 民的民主而奋斗。这次会议,标志着民盟站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的立场。1948年1月,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公开表示承认中国共 产党的领导地位。其他民主党派也明确表示了参加新民主主义革 命的立场。中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 国民党的反动政权陷入众叛亲离、彻底孤立的境地。

第七章__为新中国而奋斗

第七章__为新中国而奋斗

参考资料
1、毛泽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 的方针》(1945年8月13日) 2、《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9月13日) 3、《中国民主同盟一届三中全会宣言》 (1948年1月19日) 4、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 月30日)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49年9月29日通过)
中国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
绝大多数人,经过实践的教育——
确认了中国共产党关于通过建立人民共和 国、走向社会主义的政治主张的正确性。 认识到只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 在中国政治生活中有效地发挥积极作用, 才有光明的前途。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战争形势的变化 国民党政权濒临崩溃,战略决战时机已成熟 三大战役(1948.09.12~1949.01.31)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三大战役的胜利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 至1949年1月31日,历时142天,共歼敌154万余 人。连同济南等战役,战争第3年的7个月作战, 共歼敌232万人。从战争规模和取得的结果看, 在中国的历史上是空前的。 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变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 万,国民党的主力被歼灭,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 基础。
占领总统府
七 钟山风雨起苍黄, 律 百万雄师过大江。 人 虎踞龙盘今胜昔, 民 天翻地覆慨而慷。 解 宜将胜勇追穷寇, 放 不可沽名学霸王。 军 天若有情天亦老, 占 人间正道是沧桑。 领 南 京
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了延续22年的国 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随后,人民解放 军各路大军继续向中南、西北、西南各省 举行胜利大进军, 分别以战斗方式或和 平方式, 迅速解决残余敌人,解放广大 国土。 到1949年9月底,除西南和广东、广 西部分地区外,全国大陆绝大部分地区获 得解放。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终于被人民赶 出中国大陆。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 新中国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新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在 单一制国家中的民 族区域自治制度。
• 新中国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 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至今经历的发展阶段
• 1.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 1956年,是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
• 违背了全国人民要求和平、民主的意愿,坚 持执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和独裁政策。
16
(二)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和发展
• 第二条战线:以学生运动为先导的人民 民主运动。 抗议美军暴行运动
5·20运动 反美扶日大游行
台湾二·二八运动
17
(三)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民主党派是泛指1927年国共分裂以后产生的、 介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之间的政党和 政治派别。在抗日战争中和反对国民党独裁 统治的斗争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 2.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1966年“ 文化大革命”前夕,是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 义的十年。
• 3.从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是“文化大革 命”的十年。
• 4.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 ,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 期。
27
• 而从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至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在徘徊 中前进的两年,为实现新时期的伟大历 史转折准备了条件。
•主张:
• 对蒋介石采取“洗脸”政策
• 和平、民主、团结
•实力:
• 人民军队120万
• 处于华北,华中
3
一、抗战胜利后的“和”与“战”
•(二)战
国民党 • 主张: • 恢复到抗战前,坚持独裁统治 • 谈判 • 实力: • 430万军队 • 退守到了西南、西北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七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七章)

第七章
重要考点讲解 三、论述题
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
1、如何认识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国内三种建国方案和两个中国 之命运的较量? 第一种是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这个建 国方案背离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随着新中国的诞生, 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 第二种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这个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因为:帝国主义不容许;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政治上的软弱性, 使得它们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从而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民族资产阶级中的绝大多数 最终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
第七章
重要考点讲解 二、简答题
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
5、毛泽东同志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是如何阐明中国共 产党的建国主张的? 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系统 地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主张: (1)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 阶级的联盟。 (2)主要是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联盟,因为这两个阶级占了 中国人口的80%-90%。推翻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由新民主主 义到社会主义,都主要依靠这两个阶级的联盟。
第七章
重要考点讲解
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
一、基本概念和判断
13、八个民主党派(大多成立于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简称台盟)。由台湾省爱国人士发起。 以上六个民主党派成立于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 中国农工民主党(简称农工党)。 1947年2月3日,由原中华民族解 放行动委员会(其前身为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改名而来。 领导人:章伯钧。 中国致公党(简称致公党)。由华侨社团美洲致公堂发起, 1925年10月成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战略决战的首战 为什么放在东北?
一、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第一,东北地区是全国五大战场兵力超过敌军的 唯一战场; 第二,东北敌军被我军包围在几个大城市中,所 占地区十分狭小,补给非常困难,而且敌军战略 意图是撤是守,还举棋不定; 第三,东北工业基础雄厚,解放东北可为解放全 中国奠定胜利的基础; 第四,歼灭了东北敌军,人民解放军可以挥师入 关,有利于华北、华东战场的作战。


1949年10月1日下午2 点55分,中华人民共 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 立,在首都北京举行 典礼。 下午三点整,中央人 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 宣布典礼开始。中央 人民政府主席、副主 席、各位代委员就位。 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 共和国国歌——《义 勇军进行曲》。毛泽 东主席宣布:“中华 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 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第一节 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二、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一)战后国际国内政治形势
第二节 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二、土地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三、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解放战争



1945年8月至1946年6月,是国民党为发动内 战的准备时期,也是中共为争取国内和平和 制止内战而不懈努力的时期; 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是国民党全面进攻 和重点进攻、人民解放军战略防御时期; 1947年6月至1949年9月,是国民党防守、人 民解放军反攻时期。
一二· 一运动
反饥饿反迫害 运动
(二)人民民主运动的发展

1947年,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有120万工人罢工; 江苏、浙江、安徽、四川等省的40多个城镇发生 “抢米”风潮;

在农村,不断掀起反抗国民党当局征丁、征粮、征 税的“反三征”浪潮,300多个县发生民变;

少数民族地区如新疆、内蒙,也掀起人民革命运动。
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外线作战
陈谢兵团挺进豫陕鄂边区
陈粟率军进攻豫皖苏地区 聂荣臻率军解放石家庄
解放军的 战略进攻
内线作战 林彪、罗荣桓率军解放东北
彭德怀、贺龙率军收复延安
挺进大别山和战略反攻的胜利



挺进大别山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国民党此时正 在对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其重兵深陷陕北和 山东两战场,中原地区兵力空虚。 二是大别山是老根据地,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易于立足。 三是中原地区战略位臵十分重要。人民解放军 若出击中原,建立根据地,就可直接威胁国民 党的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
1946年1月10日,毛泽东签发的 《停战通告》
1946年1月10日至 31日政治协商会议在重 庆召开。会议通过了 《关于政府组织问题的 协议》、《和平建国纲 领》、《关于军事问题 的协议》、《关于国民 大会问题的协议》和 《关于宪法草案问题的 协议》等五项协议。中 国共产党决心严格履行 政协协议。
内战爆发和粉碎国民党的进攻


内战爆发:1946后6月,国民党军队20多 万人,对中原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 内战性质:是一场美帝国主义出钱出枪、 蒋介石出人的反共反人民的战争。
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


人民解放军采取了正确地的作战方法和作战方 针。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不计一城一地 的得失。每一战役都要集中几倍于敌人的兵力, 歼灭敌人有生力量 。 在战争开始的八个月里,解放区军民积极作战, 歼灭敌人70多万人,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 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渡江战役
占领总统府
七 钟山风雨起苍黄, 律 百万雄师过大江。 人 虎踞龙盘今胜昔, 民 天翻地覆慨而慷。 解 宜将胜勇追穷寇, 放 不可沽名学霸王。 军 天若有情天亦老, 占 人间正道是沧桑。 领 南 京


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了延续22年的 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随后,人民解 放军各路大军继续向中南、西北、西南 各省举行胜利大进军, 分别以战斗方式 或和平方式, 迅速解决残余敌人,解放 广大国土。 到1949年9月底,除西南和广东、 广西部分地区外,全国大陆绝大部分地 区获得解放。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终于被 人民赶出中国大陆。
(三)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 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谈判的原因
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和解放区的强大
“我们党在国内政治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已经不是 1927年时候的情况了,也不是1937年时候的情况了。国民 党从来不肯承认共产党的平等地位,现在也只好承认了。 我们解放区的工作,已经影响到全中国、全世界了。”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58 页。)
1948年4月 1日晋绥干部会 议上系统阐明了 土地革命总路线: 依靠贫农、团结 中农、有步骤地、 有分别地消灭封 建剥削制度,发 展农业生产。
三、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一)学生运动的兴起和高涨
学生运动是国民党统治区人民民主运动 的先导,从昆明“一二·一”运动开始,到 北平抗议美军暴行运动,学生运动从争取民 主发展到了反帝爱国。 “反饥饿、反内战”运动(即“五·二〇 运动)和“反饥饿、反迫害”运动则是学生 运动发展的高潮阶段,也是第二条战线形成 的标志。



经过43天的艰苦谈判,1945年10月10日,国共 双方代表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即双十协定,并公开发表。国民党政府接受中 共提出的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 双方还确定召开各党派代表及无党派人士参加 的政治协商会议,共商和平建国大计。这是重 庆谈判最重要的两项成果。 此外,谈判还达成迅速结束国民党的“训政”, 实现政治民主化;党派平等合法;释放政治犯 等协议。
客观原因:国民党的军队主力军在大后方; 牵制因素:大后方人民反对内战;国民党内部分人不赞成内战;
国际影响:苏、美、英等国际力量不希望中国马上发生内战。
挥手之间
飞赴重庆
美国一向以天赋使 命自居,向全球推广他 的民主和自由。虽然美 国采取种种方式力促 “中国政府开明化,加 强民主程序,规定个人 基本权利,建立一个自 由、统一、民主的中 国”,但扶蒋反共政策 使蒋介石在独裁道路上 越走越远。

在国共谈判和政协会议时,作为“第三方面”主
要同共产党一起,反对国民党内战、独裁;


积极参加和支持国统区的爱国民主运动;
与中国共产党一起做国民党军政人员的策反工作。
三、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中间路线提倡的是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他 们所主张的,实质上是旧民主主义的道路。但也 不为蒋介石国民党所容。 1947年10月,国民党当局宣布民盟“为非法 团体”,明令对该组织及其成员的一切活动“严 加取缔”。11月6日民盟被迫发表解散公告。这标 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的破产,第三条 道路的彻底幻灭。
作战步骤是,先集中兵力,迅速消灭山海关关内的 中共部队主力,控制津浦线、平汉线两条南北交通大动 脉,稳定江南,确保华北,尔后转向山海关外,进攻东 北。为此,国民党运用80%的兵力计193个旅约160万人, 发动全面进攻。
1946年7月20日毛泽东起草《以自卫 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的党内指示,明 确指出“我们是能够战胜蒋介石的。”
三大战役的胜利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 至1949年1月31日,历时142天,共歼敌154万余 人。连同济南等战役,战争第3年的7个月作战, 共歼敌232万人。从战争规模和取得的结果看, 在中国的历史上是空前的。 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变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 万,国民党的主力被歼灭,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 基础。
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



敌人重点进攻的解放区是陕甘宁解放区和山东 解放区。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20多万人, 大举进攻陕甘宁解放区。彭德怀、贺龙率领西 北人民解放军,采用“蘑菇战术”同敌人周旋。 先后取得了青化砭、羊马河、蟠龙、沙家店等 战役胜利,歼灭敌军3万多人,从而粉碎了敌 人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在山东战场上,陈毅等指挥的华东解放军发动 孟良崮战役,全歼国民党最精锐部队之一整编 七十四师,给国民党以沉重打击。
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政权是中国共产
党早已确立的战略目标。抗战胜利前后的国际国
内形势对中国人民实现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中国
的战略目标是有利的。
(二)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方针
1945年8月25 日中共中央在对 时局的宣言中提 出“和平、民主、 团结”的口号, 阐明中共中央争 取和平民主反对 内战独裁的方针, 并为争取和平建 国早日实现做出 努力。
第二条战线的历史作用
第一,在政治上揭露了国民党政府假和平、
真内战的面目,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动摇了国民党统治的根基。
第二,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
影响,逐步使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战略思想深入人
心,扩大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有力地配合了解
放区的武装斗争。
第三,在军事上牵制了国民党部分军队的兵 力,使之不能全部投入前线作战,直接配合了军 事战线的作战,加速了国民党政权的灭亡。 第四,为输送干部支援解放战争,配合人民 军队接管城市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五,第二条战线也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执 政的借鉴。
(二)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口号
1947年10月 10日由毛泽东起 草的《中国人民 解放军宣言》正 式提出了“打倒 蒋介石,解放全 中国”的口号, 把创建新中国的 战略任务公开地 提了出来。
二、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政策经历 了从减租减息到实现“耕者有其田”, 再到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变化过 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