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两大部分的内容

合集下载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种方法、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开展3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认之否认规律、对立统一规律4种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开展律、真理开展律四、历史观〔2个核心、1大规律、1个根本问题〕2个核心:社会、人2大规律:社会开展规律1个根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大概念〔一〕物质物质是指由物质具体形态中抽象概括出的一种共性——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首先要确立的是它的客观实在性,也就是说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意识存在可以独立存在。

同时它又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二〕意识〔1〕意识产生的充分条件:人脑。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2〕决定条件:社会实践〔语言促进〕。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开展中起着决定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开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开展。

〔3〕意识的本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开展的产物,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马克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说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并反作用于物质。

2大原理〔一〕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这是马克思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根本原理。

包含三点内容:1、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的根源只有一个。

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不是某种“始基〞的物体。

马克思主义包括了什么内容

马克思主义包括了什么内容

马克思主义包括了什么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含两个组成部分,即为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内容,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马克思主义,感兴趣的朋友们一起来看看吧!马克思主义内容一古典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的上下层马克思的社会经济观把社会结构(social structure)分成两个上下层:首先是他视为基础的「下层建筑」(base),这个基础在不同时期会表现出特定的生产状态。

我们会把它分成两个主要部分,第一是生产活动所需要的「生产力」,也就是指劳动力、生产材料和生产工具的结合,第二就是受生产力影响所形成的「生产关系」,例如雇佣合约,劳动技术分工,财产分配关系等。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譬如在一个农地里,工人的劳动力、耕地、种子以及锄头的结合就是生产活动所需要的「生产力」,而农地主人和工人的雇佣合约,以及利润所得的分配方式就是他们的「生产关系」。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发展会产生相应的「生产关系」。

这是甚么意思呢?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假如工人在生产过程的重要性高,例如他们收割农作物的技艺纯熟,甚至机器也无法取替,那么他们自然有条件要求更好的待遇,反之则不。

但是当生产力的持续发展,既有的生产关系就会难以适应,这时工人会发起要求改善福利,而必然地资本家一定会诸多阻拦,最终双方的阶级矛盾加剧乃至爆发冲突。

依循这种思路,马克思认为历史进程是被属于经济基础的「下层建筑」所主导的,而它会推动着第二部分的「上层建筑」(superstructure)发展,所谓推动着上层建筑发展,也就是促成人类社会的各种政治、法律、宗教信仰、道德文化等等意识层面东西的建构。

马克思主义内容二唯物史观—社会的发展规律与道德论证为什么要说明上述的社会结构和运作模式?因为这有助我们进一步理解马克思的唯物史观(materialism conception of history)。

在这套理论里面,属于经济基础的「下层建筑」会推动着「上层建筑」发展,使人类社会实现更高阶段的社会进程(例如资本主义发展至社会主义)。

公共基础知识笔记-马克思主义哲学

公共基础知识笔记-马克思主义哲学

公共基础知识笔记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一)物质观的发展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6、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框架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框架

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唯物论)
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构成: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三大构成: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认识论
历史唯物主义的三大构成: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
辩证唯物论的知识框架: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的知识框架:
两个基本特征(总特征):一个是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另一个是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三大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否定观)五对基本范畴: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原因和结果、可能性和现实性、偶然性和必然性。

其他辩证范畴:整体和部分,个性和共性,相对和绝对。

辩证唯物认识论的知识框架:实践观真理观认识观
历史观的知识框架: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辨证关系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价值观,人生观的知识框架: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辩证关系个人与社会相统一人生价值的实现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两大部分的内容(word文档良心出品)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两大部分的内容(word文档良心出品)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两大部分的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包括:1)辨证唯物论包括:①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②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关系原理2)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包括:①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方法论意义;②认识要不断的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③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④人生观;⑤价值观。

3)唯物辨证法包括:①联系②发展③矛盾④辨证的否定观历史唯物主义包括: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与社会存在2)价值观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人生观,价值观两者合在一起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辨证唯物主义部分是以整个世界为视角,既包括人类社会,也包括自然界。

历史唯物主义部分是以社会为视角,以人类为中心。

(说的都是人类的事)辨证唯物主义主要研究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并且强调物质是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辨证唯物主义涉及自然,社会等等而历史唯物主义只是辨证唯物主义的分支,专门研究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问题,且提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涉及历史,社会,人类的思想发展等等二者的关系:它们是互为前提、互为补充的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1、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过程来看,它们是同时产生的。

2、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上看,它们是相互贯通、相互依赖的。

a、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社会领域里的贯彻,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在社会历史领域里的具体体现。

b、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产生的基本前提,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原理不仅充实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为进一步解决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重要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而且使辩证唯物主义成为真正、彻底、完备的科学。

3、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实质和社会作用上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统一的。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灵魂,是史学研究的理论根据和基本方法。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内容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内容

绪论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熟和基本矛盾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根本的经济社会根源。

(1)工业革命引起生产方式重大变革(2)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1)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到首位(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进入到新阶段(3)结论:工人阶级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4)工人阶级需要科学的理论(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1)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的革命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要条件。

(2)马克思主义最直接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则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直接的理论来源。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1、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2、列宁在新的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

3、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

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先,辩证唯物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该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决定的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反映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一章1.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世界万物两大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一切活动两大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恩格斯:“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word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浓缩版)

(word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浓缩版)

(word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浓缩版)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

哲学及其基本问题2.马克思主义哲学 及其基本特征 1,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1)恩格斯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何者第一,有无同一)问题是哲学;②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③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④是人们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2)一切哲学都不能调和唯物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这是哲学的(3)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不附加外来成分。

(4)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两个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唐刘禹锡唯物)②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

绝对化,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将认识过程中的理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5)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①社会历史根源、②阶级根源、③认识论根源(感觉是屏障,不可知论) (6)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 (7)马克思主义的特征:(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创立唯物史观;) (旧唯物半截子是因为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 ①--公开申明为谁服务;(一切辩证法都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没有认为世界统一)②—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

(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实践)③. (8)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普遍与特殊。

共性与个性(1)辩证法:联系的、变化的、发展的…… (2)形而上学: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 3,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 产生条件:①社会历史条件②自然科学前提③思想理论来源: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①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 ②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理论体系(内容); ③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阶级属性、根本特征、社会作用).二、物质与意识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2.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②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③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① 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② 哲学的基本问题 ③ 哲学的主要派别 ①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②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③ 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性 ①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② 意识的本质(word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浓缩版)本质与作用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总结!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他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覆盖了马克思本人关于未来社会形态——科学社会主义的全部观点和全部学说。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含两个组成部分,即为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

那他的原理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概括一下。

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10个原理1、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①物质观: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和变化之中,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区别: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联系:静止是绝对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时空的无限性是指物质世界的存在方式和发展的持续性是无限的,物质世界具有永恒性。

时空的有限性是指物质存在的各种具体形态在时间和空间上又都是有限的。

②意识观:意识的能动性原理:第一,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识具有指导性。

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意识的这一能动作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其一,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其二,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

意识的这一作用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第三,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的生理过程。

人的精神是否愉悦,对于其身体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③实践观: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原理;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两大部分的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包括:1)辨证唯物论包括:①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②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关系原理2)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包括:①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方法论意义;②认识要不断的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③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④人生观;⑤价值观。

3)唯物辨证法包括:①联系②发展③矛盾④辨证的否定观历史唯物主义包括: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与社会存在2)价值观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人生观,价值观两者合在一起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辨证唯物主义部分是以整个世界为视角,既包括人类社会,也包括自然界。

历史唯物主义部分是以社会为视角,以人类为中心。

(说的都是人类的事)辨证唯物主义主要研究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并且强调物质是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辨证唯物主义涉及自然,社会等等而历史唯物主义只是辨证唯物主义的分支,专门研究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问题,且提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涉及历史,社会,人类的思想发展等等二者的关系:它们是互为前提、互为补充的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1、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过程来看,它们是同时产生的。

2、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上看,它们是相互贯通、相互依赖的。

a、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社会领域里的贯彻,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在社会历史领域里的具体体现。

b、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产生的基本前提,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原理不仅充实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为进一步解决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重要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而且使辩证唯物主义成为真正、彻底、完备的科学。

3、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实质和社会作用上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统一的。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灵魂,是史学研究的理论根据和基本方法。

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是历史思维能力,其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应用水平的把握。

正如当代史学家何兹全所说:其"仍然是最先进的历史科学的理论。

"高考《考试大纲》中"史论结合"的基本要求即体现了这一宗旨,要求学生在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时,既不能缺乏理论应用,也不能将史实与理论游离,或将理论"标签化",而应当在正确理论指导下,对有关史实进行科学分析。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矛盾。

这一基本矛盾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发展。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的决定作用表现为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

生产力是第一位的,是人类得以发展的决定因素和终极力量,还是衡量社会是否进步,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标准。

生产关系的反作用表现为生产关系同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时,就会推动生产力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的变革有革命和改革两条途径。

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生产力发展导致生产关系变革即说明了这一原理。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具有反作用。

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表现为它决定了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发展。

上层建筑的反作用表现为它若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时则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若不适应经济基础要求时则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体现了二者的关系。

(3)阶级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里,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阶级斗争分为三种形式:一、经济斗争,如芝加哥工人1886年的罢工斗争;二、政治斗争,如1871年巴黎公社的斗争;三、思想斗争,如法国启蒙运动。

社会转型时期的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形态的质变。

其途径分为革命和改革两类:改革引起的社会质变,如明治维新等;革命引起的社会质变,如法国大革命等。

(4)人民群众及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是以人民群众的作用为基础的。

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

历史人物是历史活动的发起者,是重大历史事件的策划者和指挥者,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

在历史人物评价时要注意唯物观点的运用。

其基本原理是:既要肯定人民群众的作用.但也承认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的加速或延缓作用。

在肯定领袖人物的作用的同时,又要反对个人迷信。

(5)继承和发展继承和发展是研究、对待历史文化遗产的态度和方法的范畴,对待历史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和方法应该是批判地继承,在继承中发展。

第一,如何批判地继承历史文化遗产: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决定了继承的必要性。

继承不等于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全盘肯定,而应是批判地继承,因为历史文化遗产往往存在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第二,如何在继承中发展历史文化遗产:继承是前提,发展是归宿,继承是为了发展。

(6)原因和结果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必然既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互相转化。

历史的因果联系主要有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同因异果、同果异因、互为因果、系列因果等六种类型。

第一,一因多果:一因多果即是由一种原因引起多种结果。

如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从中国角度看,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由此引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客观上促使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为挽救民族危亡,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从日本角度看,促进日本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从远东国际关系看,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日俄矛盾尖锐。

第二,一果多因:一果多因即一种结果由多种同时起作用的原因所引起。

如明清时期我国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专制主义空前加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八股取土与文字狱;闭关政策阻碍了中外文化交流等。

第三,同因异果:同因异果即同样的原因在不同的条件下产生了不同的结果。

如北美与拉美同样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掀起了要求摆脱欧洲殖民统治的民族独立运动,最终北美独立后成为统一的美利坚合众国,拉美未形成统一的国家。

第四,同果异因:同果异因即同样的结果是由不同原因引起的。

如阻碍英、美、日、德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原因分别是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统治、外国的殖民统治、幕府封建统治、国家的分裂。

原因虽不同,但最终都导致了革命或改革,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第五,互为因果;互为因果即同时存在于历史整体中多种因素的互相作用,更多地存在于历史的横向联系中。

如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推动了工农运动的高涨;工农运动的高涨,又促进了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第六,系列因果:系列因果即历史因果的系列化和连续化。

它在历史纵向发展中大量存在,是一种内在关系和必然联系。

如唐朝中期封建经济的发展引起土地高度集中,使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导致政府财政困难。

(7)内容与形式内容是事物内部各种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事物内部各种要素的结构或外部表现方式。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有什么样的内容,就会有什么样与之相适应的形式;内容的发展决定着形式迟早要发生变化。

形式对内容又有巨大的反作用,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可以促进内容的发展;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就阻碍内容的发展。

第一,内容和形式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

无内容的形式或无形式的内容都是不存在的,任何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

如手工作坊这一经济形式对应的内容是手工作坊主剥削帮工、学徒,体现了封建剥削关系,而与手工工场这一经济形式对应的内容是手工工场主剥削雇佣工人,体现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第二,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区,同一历史内容往往可以有多种形式加以表现,这正说明了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如同样在农村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农业资本家,在英、德、美、日却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英国是新贵族,德国是容克地主,美国是种植园主,日本是新兴地主。

第三,历史上有许多形式相同、内容不同的历史现象。

如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国共合作形式是相同的,而内容是不同的。

1924-1927年的合作是党内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建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共同对付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

1937~1945年的合作是党外合作,建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对付日本帝国主义。

(8)现象和本质现象是指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形式,是事物的外在体现。

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内在规律,是组成事物的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事物的根本性质,对于该事物来说,就是它本身的特殊本质;对于其他事物来说,就是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

现象是个别的、片面和表面的东西,是事物本质的具体表现;本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要靠理解思维才能把握。

本质是现象的根据,本质决定现象,并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自己的存在;现象又总是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事物的本质。

历史现象是复杂多样的,大致有真相和假象两种。

认识历史事物时,不能被假象所迷惑。

如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从现象上看是维护各国在华利益和保护中国关税权。

但本质上是美国利用其优势,实现独占中国的侵略目的。

(9)个性和共性个性是指事物的特殊本质及其所表现出来的特殊现象,也就是把一事物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特殊性。

共性是指同类事物的共同性和普遍性,即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现象。

个性与共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无个性的共性与无共性的个性都是不存在的。

第一,提高自己从个性中归纳共性的能力:归纳共性即从同类事物中归纳出相同的属性,一般采用类比法,即比较相同点。

如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属于三个不同的个性概念,从中可归纳出关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共性;根本原因是旧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为革命的领导阶级;主力是人民群众;政治目标是确立资产阶级专政;经济上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第二,提高自己从共性中分析个性的能力:分析个性即在同类事物共性的指导下深入挖掘各自的特殊性,一般采用对比法,即比较不同点。

(10)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任何历史阶段和历史事物,都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诸多矛盾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事物复杂矛盾体系中的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主要矛盾决定次要矛盾,次要矛盾从属于主要矛盾。

两种矛盾处于不断变化中。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解决了,次要矛盾也就迎刃而解。

第一,通过分析社会矛盾的存在以把握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全面理清了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就能把握这一历史时期的使命,就能把握这一历史时期的发展方向。

要根据主要矛盾的变化来说明历史事物。

如20世纪30年代,中共根据当时主要矛盾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政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