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虽有嘉肴知识点梳理
部编八年级下册《虽有嘉肴》知识点

《虽有嘉肴》知识点一、文学常识《虽有嘉肴》选自《礼记正义》。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相传是西汉(朝代)经学家戴圣(作者)编纂的,是战国至秦汉(时期)间儒家(学派)论著的汇编。
二、重点字词虽有佳肴虽:即使不知其旨也旨:味美然后能自强也自强:自我勉励教学相长长:推动,促进然后能自反也自反:自我反思三、通假字学学半:“学”同“xiào”,教导四、古今异义①虽有至道古:即使今:虽然②不知其旨也古:味美今:意义,用意,目的③教然后知困古:困惑今:困难④教学相长也古:促进今:增长五、一词多义①学:学学半(xiào)(教导)学学半(xué)(学习)②其: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不知其旨也(它的)六、重点句子翻译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译: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译: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所以,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困惑。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5.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七、课文内容理解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文章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
想一想: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佳肴”写起?开头一句有什么作用?以“嘉肴”“至道”作类比,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说明“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通俗易懂。
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指出了学习与实践的重要性。
3.“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强调了什么问题?强调了亲身学习的重要性。
4.课文最后引用《兑命》的话有什么作用?作为佐证,进一步加强论证“教学相长”这一中心,增强说服力。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知识点归纳

《礼记二则》之《虽有嘉肴》常考知识盘点1.资料链接(1)《礼记》《礼记》,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是十三经之一,与《周礼》《仪礼》全称为“三礼”,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
《礼记》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又是一部重要的仁义道德教科书。
是孔子以后战国至秦汉之间儒家的作品,全书保存了先秦时代的重要史料。
《礼记》按照所述内容分为四类:记礼节条文;阐述周礼的意义;解释《仪礼》之专篇;专记某项制度和政令。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2)背景材料《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2.文章中心概括《虽有嘉肴》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说明了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是互相促进的道理。
3.写作特点(1)运用类比手法。
文章开头运用类比手法,以“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类比“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
(2)逻辑严密,有条有理。
文中开头先讲学习的重要性,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最后提出教学相长的结论,逻辑严密,有条有理。
4.文言文基础知识和理解运用(1)通假字《兑.(yuè)命》曰“兑”通“说”,指的是①虽.有嘉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②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主旨③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穷苦,艰难④然后能自强.也古义:竭力,尽力今义:健壮的,有力的⑤教学相长.也今义:增长(3①学:学.学半(动词,教导)学学.半(动词,学习)②其:不知其.旨也(代词,它的)其.此之谓乎(副词,表示推测)(4)词类活用①名词作形容词不知其旨.也旨:原意为甘美,文中指甘美的①形容词作名词不知其善.也善:原意为好的,文中指好处(5)重要句子翻译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022年部编版语文《虽有佳肴》知识点梳理 (打印版)

《虽有佳肴》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1.《虽有嘉肴》节选自。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
《礼记》又名,是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与、并称为“三礼〞。
、、、、、、、二、文章朗读节奏划分。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缺乏,教/然后知困。
知缺乏,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三、课文内容概括。
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说理短文,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四、字音字形嘉肴〔〕自强〔〕兑命〔〕学学半〔〕五.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
【虽】。
【嘉】。
【肴】。
【食】。
【旨】。
【至道】。
【善】。
【是故】。
【困】。
【反】。
【自强】。
【长】。
【学学半】。
〔二〕通假字1、《兑.命》曰。
2、学.学半。
〔三〕词类活用1、不知其旨.也。
2、不知其善.也。
〔四〕一词多义。
1、学.学半。
2、学学.半。
3、其.词之谓乎。
4、不知其.旨也。
〔五〕古今异义1、虽.有至道〔古义:。
今义〕2、不知其旨.也〔古义:。
今义〕3、教然后知困.〔古义:。
今义〕4、教学相长.也〔古义:。
今义〕5、然后..知缺乏〔古义:。
今义〕六、重点语句翻译。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3、是故学然后知缺乏,教然后知困。
4、知缺乏,然后能自反也;5、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6、故曰:教学相长也。
7、《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七、内容理解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2、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3、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4、找出与“嘉肴〞“弗食〞“旨〞相对应的词语。
文章以“弗食〞“嘉肴〞开篇,有什么作用?5、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6、读了这篇短文,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谈一点你的学习体会7、请写出一句同本文意思相近的诗句。
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知识点梳理-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虽有嘉肴》考点详解八年级下册礼记二则之一一、《虽有嘉肴》全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二、《虽有嘉肴》考点:【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肉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考点】〔虽有嘉肴〕即使有美味的肉菜。
虽:即使。
嘉:美好。
肴:用鱼、肉做的菜,可译为“菜肴”或“肉菜”。
〔不知其旨〕不知道它的味美。
旨:味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形容词,达到极点。
〔不知其善〕不知道它的好处。
善:名词,好处,优点。
开头两个分句采用类比的方法,先以不吃“嘉肴”就不知道味美来作比,接着就引出再好的道理不学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由此引出下面“教学相长”的中心观点。
【原文】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所以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过别人然后才会知道自己也有理解不透彻、不通的地方。
【考点】〔是故〕连词,连接分句,表示结果,因此,所以。
〔学然后知不足〕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
然后:这样以后。
然:代词,这样。
〔知困〕知道困惑。
困:形容词,困惑。
这一句指出“学”与“教”后才能知道不足,包含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原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译文】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有理解不透彻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考点】〔自反〕自我反省。
反:反思,反省。
〔自强〕自我勉励。
强:读作qiǎng,勉励。
这一句进一步指出了实践的重要性。
【原文】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兑命》中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考点】〔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长:读作zhǎng,动词,增长,增加,促进。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2课《虽有嘉肴》知识点整理

部编版语文八下《虽有嘉肴》知识点整理一、文学常识。
1.《虽有嘉肴》选自《礼记正义》。
《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朝代)经学家戴圣(人名)编纂的。
2.“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二、给加点的字注音。
嘉肴.(yáo )自强.(qiǎng )兑.命(yuè)学.学半(xiào )三、划分节奏。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5.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6.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四、重点字词解释。
1.虽.有嘉肴..虽:虽然;嘉:好、美;肴:鱼、肉之类的熟食。
2.弗食..,不知其旨.也弗:不;食:吃;旨:味美。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是故:所以;困:困惑。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反:反思;自强:勉励自己。
6.教学相长.也。
长:推动、促进;7.《兑命》曰:“学学..半。
”前一个“学”同“敩”,教导。
后一个“学”,学习。
8.其.此之谓..乎其:表示推测的语气词;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谓:说的。
五、字词归纳。
1.通假字《兑命》曰:“学.学半。
”“学”同“敩”,教导。
2.古今异义(1)不能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
(2)虽.有至.道古义:最好的;今义:到。
(3)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4)教学相长.也。
古义:推动、促进;今义:增长。
3.一词多义(1)其①不知其.旨也(代词,它的)②其.此之谓乎(副词,表示推测,大概,恐怕。
)(2)之①其此之.谓乎(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②大道之.行也(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知识点总结归纳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知识点总结归纳1 / 3《礼记二则》之《虽有嘉肴》常考知识盘点1.资料链接 (1)《礼记》《礼记》,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是十三经之一,与《周礼》《仪礼》全称为“三礼”,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
《礼记》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又是一部重要的仁义道德教科书。
是孔子以后战国至秦汉之间儒家的作品,全书保存了先秦时代的重要史料。
《礼记》按照所述内容分为四类:记礼节条文;阐述周礼的意义;解释《仪礼》之专篇;专记某项制度和政令。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2)背景材料《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2.文章中心概括《虽有嘉肴》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说明了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是互相促进的道理。
3.写作特点(1)运用类比手法。
文章开头运用类比手法,以“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类比“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
(2)逻辑严密,有条有理。
文中开头先讲学习的重要性,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最后提出教学相长的结论,逻辑严密,有条有理。
4.文言文基础知识和理解运用 (1)通假字 《兑.(yuè)命》曰 “兑”通“说”,指的是①虽.有嘉肴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②不知其旨.也 古义:味美 今义:主旨 ③教然后知困. 古义:困惑 今义:穷苦,艰难 ④然后能自强.也 古义:竭力,尽力 今义:健壮的,有力的 ⑤教学相长.也今义:增长 (3①学:学.学半(动词,教导) 学学.半(动词,学习) ②其:不知其.旨也(代词,它的) 其.此之谓乎(副词,表示推测) (4)词类活用 ①名词作形容词 不知其旨.也 旨:原意为甘美,文中指甘美的 ①形容词作名词 不知其善.也 善:原意为好的,文中指好处 (5)重要句子翻译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佳肴知识点梳理

虽有佳肴一、正确朗诵:虽有佳肴,弗食,不知 / 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 其善也。
是故 / 学/ 而后知不足,教 / 而后知困。
知不足,而后 / 能自反也;知困,而后 / 能自强也。
故曰:教课 / 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 / 此之谓乎?二、正确翻译:原文:虽有佳肴,弗食,不知 / 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 / 其善也。
字词解说:虽 : 即便;佳肴:美味的菜;弗:不;食:吃;其:它的;旨:甘美;至道 : 最好的道理;善:好;译句:即便有美味的菜,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甘美;即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
原文:是故 / 学/ 而后知不足,教 / 而后知困。
知不足,而后 / 能自反也;知困,而后 / 能自强也。
字词解说:是故 : 因此;困:不通,理解不了;自反:反思自己;自强 :自我鼓励;强:鼓励译句:因此学习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以后才知道自己有不通的地方。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而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有不通的地方,而后才能自我鼓励。
原文:故曰:教课 / 相长也。
字词解说:故:因此;相长:相互促使译句:因此说“教”和“学”是相互促使的。
原文:《兑命》曰:“学学半。
”其/ 此之谓乎?字词解说:兑 : 通:“说”指傅说;曰:说;学xiào:教;其:表示推断“大体”;此:这;之:宾语前置的标记;学: 学习;谓: 说译句:《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大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三、译文即便有美味的菜,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甘美;即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
因此学习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以后才知道自己有不通的地方。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而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有不通的地方,而后才能自我鼓励。
因此说“教”和“学”是相互促使的。
《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大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四、合作研究: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答:告诉了我们教课相长的道理。
专题12 文言文阅读(二)(《北冥有鱼》+《虽有嘉肴》)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

②力大无穷:它迁徙到南方大海的时候,翅膀击水,激起的浪花有三千里。 ③志存高远: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 ④善借长风:它离开北海时,凭借的是六月的大风。
一、考点梳理 《北冥有鱼》
问题探究
③(教参设问)“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一句看起来跟大鹏没有什么关系,应该删除,你 同意吗?为什么?
(节选自《庄子˙内篇》) [注]①穷发:不毛之地。②修:长。③羊角:状如羊角的旋风
二、达标检测
【参考译文】 【乙】商汤问棘的话也是这样的:“在草木不生的极远的北方,有个很深的大海, 那就是天池。里面有条鱼,它的身子有几千里宽,没有人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 叫做鲲。有一只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背像泰山,翅膀像天边的云;借着旋风 盘旋而上九万里,超越云层,背负青天,然后向南飞翔,将要飞到南海去。小泽里 的麻雀讥笑鹏说:“它要飞到哪里去呢?我一跳就飞起来,不过数丈高就落下来, 在蓬蒿丛中盘旋,这也是极好的飞行了。而它还要飞到哪里去呢?”这就是小和大 的不同了。
八年级语文下册
备战期末专题复习
【 知 识 梳 理 +达 标 检 测 】
12 文言文阅读(二)
《北冥有鱼》+《虽有嘉肴》
一、考点梳理 《北冥有鱼》
一词多义
词语
例句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其正色邪 其
其视下也
怒而飞 怒
一怒而诸侯惧(《富贵不能淫》)
释义 名词,名字 动词,有名 连词,表选择 代词,代大鹏 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2)不知其旨也 [古义:味美。 今义:意义。]
(3)教然后知困 [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虽有嘉肴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
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记”得意思是“记载,记述”。
礼记的意思是关于礼仪制度的各种资料记述。
与《周礼》《仪礼》全称为“三礼”。
课文节选自《礼记·学记》(《礼记解集》),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 一、通假字
⏹ 学学半 ⏹ 《兑命》曰 兑同“说” 指的是殷商时的 二、古今异义
⏹ 1、不能知其旨也 ⏹ 2、教然后知困 ⏹
⏹ 3、教学相长也 ⏹ ⏹ ⏹ 4.然后能自强也 古义:勉励;今义:勉⏹ 三、词类活用 ⏹ 1、弗食,不知其旨也
⏹ 2、不知其善也 学同“敩”,教导 古义:味美。
今义:意义 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动作或情况之后 古义:乏。
古义:教与学。
今义把 知识、技能传程。
长: 古:促进,今:名词作动词,吃。
文章开头为什么要从嘉肴写起?(背诵) 运用类比的论证方法,将“嘉肴”⏹
⏹ ⏹ 学 ⏹
⏹ ⏹
⏹ ⏹ 五、文言句式
⏹ 1.判断句 ⏹
⏹ 2.倒装句 学学半—— 学学半—— 同“敩”,教导 学习 弗食,不知其旨也。
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之”宾语常语序为其谓此乎
其此之谓乎— 表推测,大概不知其旨也—— 代词,它的,指 教学相长, ji ào xu é xi āng zh ǎng ,意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
出自
“至道”进行类比,由吃饭引申到学习,在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使论证浅显易懂,易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课文最后引用《兑命》的话有什么作用?(背诵)
通过引用《兑命》中的话来讲道理,证明论点,阐述教与学的关系,进一步强调了教的重要性,这样把中心论点阐述的非常清楚,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结合自身的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结合学习经验,谈谈看法(背诵)
①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②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困惑,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③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
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背过)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说的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
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主从关系。
说说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
怎样进行论述的?(了解)
(1)《虽有佳肴》的中心论点是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①文章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设喻类比引出“虽有至道,
弗学,不知其善也。
”
②接着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归结出“教学相长”的中心论点,
③最后引用《兑命》“学学半”进一步补充论证。
《虽有嘉肴》语言有何特点?(了解)
1)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
2)有较强的逻辑性。
先是以类比强调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
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脉络梳理
类比引入
弗食佳肴,不知其旨
弗学至道,不知其善
学知不足,不足自反
主题
文章先将“嘉肴”与“至道”进行类比,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然后进一步论证了“教”和“学”两者之间的关系,得出“教学相长”结论。
理解性默写
1、《虽有佳肴》中,揭示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的句子是教学相长
也。
2、《虽有佳肴》中,说明学习和教学之后能让人知道自身不足的句子是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虽有佳肴》中一文中重视实践,要求把明白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实践出真知)是否正确的句子是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4、《虽有佳肴》中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以“佳肴”类比“至道”,说明实践出真知的道理的句子是: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