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收藏版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 第二章 五脏之象

第二章 五脏之象
概说
藏 象
最宝贵的器物
广义 泛指内脏
藏
zà ng
喻指人体 的内脏 深藏于内
狭义
五脏
藏象
cá
精
ng
贮藏
神
形象 解剖形态之象
生理之象 象 表象
病理之象
狭义的脏
以 象 测 藏
应象 内 脏 与 自 然 界 相 通 应的事物和现象
张景岳:“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 藏象。”
血是奉养精神与形体最为重要的物质
《灵枢·营卫生会》:“中焦……此所受气者,泌糟粕, 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 生身,莫贵于此。”
经脉是运行气血的通道 《灵枢·本脏》谓:“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 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2.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相傅:辅佐、辅助。
治节:治理调节。
(4)“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
•肝是产生、耐受、解除疲劳的根本,为藏魂之所。 •肝藏血,血养筋,筋连属关节而主司运动。肝血 充盈,筋膜濡润,运动灵活,能够耐受疲劳;肝 血不足,筋失濡养,可产生疲劳,所以说肝为罢 极之本。 •肝为藏魂之处,魂是在神的支配下的无意识的精 神活动或动作,以肝血为物质基础,肝血充盈, 则魂有所舍,夜寐安和。
膀胱位居下焦,是三焦水液所归之地,故称之为 州都之官。
气化 此指以肾气(阳)为主的各脏腑之气对膀 胱所藏津液的蒸化和升清降浊功能,包括津液的 升腾、输布和尿液的形成、排泄两方面。
总之,十一藏的功能离不开胆,即十一藏的功能 正常与否与胆的功能密切相关。
但并非指胆是十一藏的主宰而凌驾于心君之上, 只是强调了胆的功能而已。
《内经》中类此而强调某一脏腑功能的提法并不 罕见,如“肺者,藏之长”,“胃者,五藏之本”等。
中医典籍四大经典-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医典籍四大经典古籍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中医典籍有四大经典,分别是《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
这四部医书是中医典籍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现详介如下。
黄帝内经图 1:《新刊黄帝内经灵枢十二卷》(宋)史崧音释 元后至元五年(1339)胡氏古林书堂刻六年(1340)印本。
国家图书馆藏。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包括《素问》九卷、《灵枢》九卷,共十八卷,是现存的早期中医经典著作之一。
《内经》成书于战国时代,集合了不同时期多家作者的篇论,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经过众多医家之手补撰修改而成。
汉代刘向等人校书时第一次对《内经》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并著录于《七略》。
汉代以前,《内经》并不专指《黄帝内经》,《汉书·艺文志》将此书列入“医经”,当时尚有《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白氏旁经》,共七家。
后来只有《黄帝内经》流传下来,所以“内经”也就成了《黄帝内经》的专称。
《汉书·艺文志》载:“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
”《内经》是论述人体结构、生理病理、养生预防、治病理论的著作。
在人与天地相应的理念指导下,构建了中医医学理论体系。
包括摄生、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法治则、针灸导引、五运六气、传承和医德等方面内容,再涉及天文历法、气象物候、地理方域、人文哲学等多种学科,奠立了中医学理论体系,被历代医家奉为至道之宗。
其理论具有恒久的科学价值,在当代仍然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内经》传世以后,医家学者们对其辨章考镜、校勘训诂、研究发挥,形成了校刊文本、注释章句、分类研究和专题发挥四种治学方式构成的诠释学系统,现存的有关著作达百余种。
《素问》、《灵枢》两个传本,在汉代以后仍有所沿革。
在传抄中衍化佚失,数历校编和补充,卷数、篇名、序目亦有改变。
《素问》在六朝全元起著《素问训解》时已阙一卷,存69篇。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黄帝内经》----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一说,《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我国最早的典籍之一,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
成书亦非一时,作者也亦非一人。
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口耳相传,经道家、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而成的黄老著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是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也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一说,《黄帝内经》为秦汉代黄老学派所著。
寓古时黄帝岐伯君臣问答,对话式医学论文风格,体裁独特。
以道家阴阳、五行、养身学说以及天文历法等内容,运用皇帝宫大内保存的历代医学方面的资料及当时人群在健康与医学实践上的经验、教训的总结,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积极倡导重视预防及非医学技术干预的养身延年术。
介绍及论证了从生活习惯干预到心理干预、从经络原理到经络治病术、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相关人体解剖、生理病理到使用药物原则及注意事项等内容,是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所以被称为医之始祖。
内容广博,被誉为综合性百科全书。
1主要内容《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
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基本精神及主要内容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等。
黄帝内经原文162篇完美排版

黄帝内经上卷.素问篇 (3)第一卷 (3)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3)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3)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3)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4)第二卷 (4)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4)阴阳离合篇第六 (5)阴阳别论篇第七 (5)第三卷 (6)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6)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6)五藏生成篇第十 (7)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7)第四卷 (7)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7)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7)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8)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8)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8)第五卷 (9)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9)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9)第六卷 (10)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10)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11)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12)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12)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12)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13)第八卷 (13)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13)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13)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14)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14)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15)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15)第九卷 (15)热论篇第三十一 (15)刺热篇第三十二 (15)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16)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16)第十卷 (16)疟论篇第三十五 (16)刺疟篇第三十六 (17)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18)咳论篇第三十八 (18)第十一卷 (18)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18)腹中论篇第四十 (18)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19)第十二卷 (19)风论篇第四十二 (19)痹论篇第四十三 (20)痿论篇第四十四 (20)厥论篇第四十五 (20)第十三卷 (21)病能篇第四十六 (21)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21)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21)脉解篇第四十九 (22)第十四卷 (22)刺要论篇第五十 (22)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22)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23)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23)针解篇第五十四 (23)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24)第十五卷 (24)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24)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24)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24)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25)第十六卷 (26)骨空论篇第六十 (26)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26)第十七卷 (27)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27)第十八卷 (27)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27)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28)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29)第十九卷 (29)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29)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29)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31)第二十卷 (31)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31)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32)第二十一卷 (34)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上之上 (34)六元正紀大論篇第七十一上之下 (35)六元正紀大論篇第七十一下之上 (36)六元正紀大論篇第七十一下之下 (38)第二十二卷 (39)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39)第二十三卷 (42)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42)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 (42)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42)征四失论篇第七十八 (43)第二十四卷 (43)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 (43)方盛衰论篇第八十 (43)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 (43)補遺 (44)刺法論篇第七十二 (44)本病論篇第七十三 (45)下卷.灵枢篇 (46)九针十二原第一 (47)本输第二 (47)小针解第三 (48)邪气藏府病形第四 (48)根结第五 (50)寿夭刚柔第六 (50)官针第七 (51)本神第八 (51)终始第九 (51)经脉第十 (52)经别第十一 (54)经水第十二 (55)经筋第十三 (55)骨度第十四............................................. 56五十营第十五.. (56)营气第十六 (56)脉度第十七 (56)营卫生会第十八 (56)四时气第十九 (57)五邪第二十 (57)寒热病第二十一 (57)癞狂病第二十二 (58)热病第二十三 (58)厥病第二十四 (59)病本第二十五 (59)杂病第二十六 (59)周痹第二十七 (59)口问第二十八 (60)师传第二十九 (60)决气第三十 (61)肠胃第三十一 (61)平人绝谷第三十二 (61)海论第三十三 (61)五乱第三十四 (61)胀论第三十五 (61)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 (62)五阅五使第三十七 (62)逆顺肥瘦第三十八 (62)血络论第三十九 (63)阴阳清浊第四十 (63)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 (63)病传第四十二 (63)淫邪发梦第四十三 (64)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 (64)外揣第四十五 (64)五变第四十六 (64)本藏第四十七 (65)禁服第四十八 (65)五色第四十九 (66)论勇第五十 (66)背腧第五十一 (67)卫气第五十二 (67)论痛第五十三 (67)天年第五十四 (67)逆顺第五十五 (67)五味第五十六 (67)水胀第五十七 (68)贼风第五十八 (68)卫气失常第五十九 (68)玉版第六十 (68)五禁第六十一 (69)动输第六十二 (69)五味论第六十三 (69)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69)五音五味第六十五 (70)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70)行针第六十七 (71)上膈第六十八 (71)忧恚无言第六十九 (71)寒热第七十 (71)邪客第七十一 (71)通天第七十二 (72)官能第七十三 (73)论疾诊尺第七十四 (73)刺节真邪第七十五 (73)卫气行第七十六 (74)九宫八风第七十七 (75)九针论第七十八 (75)岁露论第七十九 (76)大惑论第八十 (76)痈疽第八十一 (77)上卷.素问篇第一卷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
(完整word版)黄帝内经背诵条文

《黄帝内经》第一单元宝命全形1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素问•上古天真论》)2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素问•上古天真论》)4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5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黄帝内经_收藏版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长春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第二单元阴阳应象阴阳应象,语出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本单元主要论述了《内经》中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并列举了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长春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篇解]阴阳:是对事物对立统一双方的概括。
应:即对应、相应。
象:即表象、现象、征象。
例如人体的藏象、病象、自然界的物象等。
本篇论述了人体脏腑阴阳与四时五行阴阳,其象相应,所以篇名“阴阳应象”。
大,广也。
由于本篇所论内容非常丰富、广博,所以称之为“大论”。
[学习要求]掌握阴阳的含义和主要内容掌握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上的具体运用掌握阴阳的可分性理解阴阳运动变化的特点长春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原文]201 一级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注释]1、天地之道:即阴阳是自然界的法则与规律。
天地,泛指自然界。
道,法则、规律。
2、万物之纲纪:即阴阳是统括万物的纲领。
纲纪,即纲领。
3、变化之父母:即阴阳是事物变化的根源。
父母,本原、根本的意思。
4、生杀之本始:阴阳是事物产生和消亡的根本。
生,新生。
杀,消亡。
本始,即本原和起点。
5、神明之府:阴阳是产生自然界万物运动变化内在动力的场所。
府,居舍、藏物的场所。
6、治病必求于本:即诊治疾病时一定要推求阴阳的盛衰。
本,指阴阳。
求,推求。
7、积阳为天,积阴为地:即轻清的物质向上升腾,积聚为天;重浊的物质向下沉降,凝聚为地。
积,汇聚。
阴、阳,此指轻清、重浊两种不同属性的物质状态。
《黄帝内经》十三方

《黄帝内经》十三方《黄帝内经》十三方:中医中药秘方网作者:发布时间:2010-01-18《黄帝内经》中称方剂为汤液,言有十三方,似已成定论。
近代医家张骥撰《内经方集释》认为,除醪醴、豕膏为单味药物外,加上《素问·刺法论》遗篇中“小金丹”,实际只有11方,其中《素问》7方,《灵枢》4方。
现根据文献归纳于后。
1.鸡矢醴(《素问·腹中论》岐伯方)组成:鸡矢白干者8合,无灰好酒3碗。
用法:将鸡矢白炒香,加无灰好酒,共煎至一半许,用布滤出其汁。
五更热饮则腹鸣,辰巳时行2~3次,皆黑水;次日觉足部渐有皱纹,又饮1次,则渐皱至膝上而收效。
主治:臌胀,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之证。
方义:方中鸡矢白利水泄热、祛风解毒;无灰酒通畅血脉、御寒行药。
两药配合,有利尿通便、消除胀满作用,其无灰酒当为甜醴,才符合方名。
2.四乌鰂骨一藘茹丸(《素问·腹中论》岐伯方)组成:乌鲗骨4分,藘茹1分,雀卵适量。
用法:两药共研细末,和以雀卵为丸,如小豆大,每次5丸,食前用鲍鱼汁送服,日3次。
主治:血虚精亏气伤而致血枯经闭、胸胁胀满、不思饮食、发病可闻腥臊气味、鼻流清涕、四肢清冷、视物眩晕、便溺唾血之证。
方义:方中乌鲗骨又名乌贼骨、海螵蛸,收敛止血、除湿制酸;藘茹即茜草根,行血止血、通经活络;雀卵为麻雀蛋,暖肾益精;鲍鱼汁滋阴清热。
全方集药疗与食疗于一体,对于血枯经闭有补精益气、行血通经作用。
3.生铁落饮(《素问·病能论》岐伯方)组成:生铁落适量。
用法:取煅生铁时锤落于地上之铁屑,去其杂质,煅后醋淬,加水煎服,日2~3次。
主治:郁怒伤肝而致之癫狂证。
方义:方中只用一味生铁落,平肝镇惊,对于癫狂惊悸者必有疗效。
4.泽术麋衔散(《素问·病能论》岐伯方)组成:泽泻、白术各10分,麋衔5分。
用法:以上三药共研细末,每服三指撮(约5~10g),食前用水冲服,日2~3次。
主治:酒风而致周身发热,四肢倦怠,汗出如浴,恶风少气之证。
(完整word版)黄帝内经-五脏六腑养生法

调五脏,养六腑,百病从此不再生(1)五脏六腑是中医独有的概念,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和本源,无论是养生还是疗疾都无外乎是对五脏六腑的调养。
比如说季节养生强调“顺四时适寒暑”,治病疗疾依靠药物性味的寒热温凉,最终落在实处,所调的养的还是五脏六腑。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人就是一个以五脏六腑为核心的有机整体,脏腑关系着人的生、长、壮、老。
凡是人体有了病,无论大小,不管轻重缓急,都和五脏六腑有着密切关系。
无论是风邪外感,还是情志内伤,只要殃及脏腑令其功能失调,疾病也就随之上身。
人的健康是由里及表的,只有脏腑平衡,气血精津才能充盈畅达,身体才能健康安泰。
中医之脏腑不同于西医,是指广义上的心、肝、脾、肺、肾及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等几大系统。
一脏与一腑相对应,一阴一阳互为表里,由经络相互络属。
五脏的共同特点是能贮藏与化生生命所需的精微物质;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是容纳水谷与传化糟粕。
只有五脏六腑各司其职,才能确保气血精津运输畅达,水液糟粕各行其道。
要想调养五脏六腑就应该真正了解其好恶,而不能只缘其在此身中,就不识庐山真面目。
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和神志,是五脏六腑之主,心神明则脏腑安,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心的功能正常则气血健旺、精神饱满、神清志明;小肠主化物而分清泌浊,其功能运行正常,能将水谷所化的精微物质上达于脾进而运输周身,将无用的水液和糟粕下输于膀胱和大肠。
心与小肠相表里,二者经脉相连,气血相通,所以二者在生理与病理上相互影响,只有二者同调,相互兼顾,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对保持身心健康十分有益。
肝有贮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掌管着人体各部分的血量分配,有“血海”之称。
若肝脏功能异常,就会导致血液调配失常,肝主疏泄,性喜条达,所以养肝一定要保持情绪稳定,乐观豁达。
肝与胆相表里,肝为阴,是里主内;胆为阳,是表主外,故治胆的病要调肝,肝病同样也要利胆。
脾与胃相表里,二者同为人的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
脾主运输和消化,一方面将水谷精微运输全身以维持生命,另一方面也管理着体内水液的运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寒气生浊,热气生清:寒气的凝固作用生成 浊阴;热气的升腾作用产生清阳。浊,痰湿之类 的病理产物。清,水谷精微。
12、飧泄:大便泻下不消化的食物残渣,又叫完 谷不化。
13、月真(chēn)胀:此指胸膈胀满。
14、反作:即反常。阳应升而反在下,阴应降而 反在上,是谓阴阳反作。
15、逆从:偏义复词,即逆的意思。指上述飧泄、 月真胀,是阴阳升降反常的表现。
藏象、病象、自然界的物象等。 本篇论述了人体脏腑阴阳与四时五行阴
阳,其象相应,所以篇名“阴阳应象”。 大,广也。由于本篇所论内容非常丰富、
广博,所以称之为“大论”。
[学习要求]
❖ 掌握阴阳的含义和主要内 容
❖ 掌握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 上的具体运用
❖ 掌握阴阳的可分性 ❖ 理解阴阳运动变化的特点
长春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
16、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上窍,指耳、目、 口、鼻等头面部七窍。下窍,即指前后二阴。清 阳,指呼吸之气及发声、视觉、嗅觉、味觉、听 觉等功能赖以发挥作用的精微物质。浊阴,为二 便污秽之物。
17、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指卫气。 浊阴,指精血津液。即卫气布散于腠理,精血津 液濡养于五脏。
18、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清阳,指饮食物化 生的精微物质。浊阴,指饮食物化生的糟粕。即 饮食物所化生的精微物质充养于四肢,所化生的 糟粕内归于六腑。
[原文] 201 一级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 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 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 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浊气在上,则生月真 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 也。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 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 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 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 火散气,少火生气。
[分析]
1、阐明了阴阳的基本概念及引入医学领域的重要意义。
❖ 指出世界上一切事物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新生和消 亡。
❖ 指出了阳主化气、主动、主升;阴主成形、主静、主 降的阴阳特性。
❖ 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根源,在于事物本身存在着相互 对立统一的阴阳两方,二者在运动变化过程中,既是 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并在一定条件 下,能够相互转化的。
9、阳生阴长,阳杀阴藏:①互文。阴阳既为生 杀之本,亦为长藏之本。即阳既能生万物,亦能 杀万物;阴既能长万物,又能藏万物。②生与长, 杀与藏,为临文避复修饰格限制下互换使用的相 对同义词。意为阳生阴亦生,阴杀阳亦杀,阴阳 两个方面协调统一,相辅为用。
10、阳化气,阴成形:即阳主化气,阴主成形。 张介宾注:“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 成形。”这是对于阴阳的功能而言。阳气主动, 推动人体的功能;阴气柔静,生成人体的形质。
下,而成完谷不化的飧泄证。浊气,属阴当降。若 浊阴之气滞于上而不能降,则壅塞胸膈,表现为胸 膈胀满的月真胀证。
因脾主升清阳,胃主降浊阴,故后世医家常用此
句概括脾胃的病理变化。脾气虚运化失常,清阳之 气不升,肠中清浊不分而成泄泻;胃气不降而反上 升,浊阴之气积于胃脘部,而使胃脘胀满。
[原文] 202 一级
3、以天地、静燥、寒热、云雨等自然现象, 说明阴阳的属性特征及其相互对立、相互转
化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了阴阳学说的基本内 容。
地气上为云
天气下为雨
云出天气
雨出地气
4、论述了人体阴阳升降反常所导致的病证。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句,论述了阴阳升降失常的病理变化。 清气,属阳当升。若清阳之气不能上升则衰于
(4)从病机上看,人体疾病的形成不外乎阴阳的偏 盛偏衰。 (5)从治疗上看,药物的升降气味,用针的补泻、 左右等,皆不出阴阳之理。
由此可见,阴阳可以概括疾病的两种性质,疾 病发生的实质就是人体内阴阳失去了相对平衡的结 果,因此在治疗上也必须从阴阳入手,针对阴阳的 盛衰不同而进行治疗。
“治病必求于本”说明了疾病发生的本质,指 出了调治阴阳是治病的根本大法,此句是中医临床 诊治的基本原则,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5、神明之府:阴阳是产生自然界万物运动变化 内在动力的场所。府,居舍、藏物的场所。 6、治病必求于本:即诊治疾病时一定要推求阴 阳的盛衰。本,指阴阳。求,推求。 7、积阳为天,积阴为地:即轻清的物质向上升 腾,积聚为天;重浊的物质向下沉降,凝聚为
地。积,汇聚。阴、阳,此指轻清、重浊两种
不同属性的物质状态。 8、阴静阳躁:阴性柔而主安静,阳性刚而主躁 动。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 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 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 支,浊阴归六府。
[注释]
1、天地之道:即阴阳是自然界的法则与规律。 天地,泛指自然界。道,法则、规律。 2、万物之纲纪:即阴阳是统括万物的纲领。 纲纪,即纲领。 3、变化之父母:即阴阳是事物变化的根源。父 母,本原、根本的意思。 4、生杀之本始:阴阳是事物产生和消亡的根本。 生,新生。杀,消亡。本始,即本原和起点。
《》原文选读
第二单元 阴阳应象
❖ 阴阳应象,语出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 本单元主要论述了《内经》中阴阳学说的
基本概念和内容。 ❖ 并列举了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长春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篇解] 阴阳:是对事物对立统一双方的概括。 应:即对应、相应。 象:即表象、现象、征象。例如人体的
❖ 并提出“阴阳”引入医学领域的重要意义及临床治疗 的指导思想就是“治病必求于本”。
2、提出临床诊治原则是“治病必求于本”。 本,指阴阳而言,“治病必求于本”意为诊治
疾病时,一定要推求阴阳的盛衰。这是因为: (1)从生理上看,人有脏腑经络气血,又分表里 上下内外,这些皆统属于阴阳范畴而有阴阳之分。 (2)从病因上看,有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也有 阴阳之别,即使是六淫,由于四时不同,也有阴阳 之异。 (3)在诊断上,中医的四诊八纲首先辨别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