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心包与三焦
黄帝内经三焦[原创]根据《内经》:“三焦”不是五脏六腑生理功能的概括
![黄帝内经三焦[原创]根据《内经》:“三焦”不是五脏六腑生理功能的概括](https://img.taocdn.com/s3/m/faafc823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94.png)
黄帝内经三焦 [原创]根据《内经》:“三焦”不是五脏六腑生理功能的概括根据《内经》:“三焦”不是五脏六腑生理功能的概括“三焦”一词,首见于《内经》。
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由于《内经》对心包络的具体部位论述不明确,特别是《难经》在《二十五难》中提出:“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
在《三十八难》中又说:“所以腑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
《难经》两次提出三焦“有名而无形”之后,就引起了后世医家之争论。
如孙思邈、滑寿、李梃、张山雷等,皆宗《难经》主无形之说。
主有形之说者,如虞抟、章潢、张介宾、唐宗海等。
其实,这种有形、无形之争无任何价值。
若无形,何以主持诸气?若无形,何以为水谷精微运行之道?有三焦之功能必有其形,这是一定的。
今之中医基础理论对三焦又是如何论述的呢?如《21世纪课程教材中医基础理论》说:“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
作为六腑之一的三焦有其特定的生理功能,诸如通行元气、疏通水道等。
又由于三焦是胸腹腔的一个大府,上、中、下分布的部位包括了其它脏腑,故三焦又包括了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生理特点”。
在“解剖形态”中说:“对三焦解剖形态的认识,历史上有‘有名无形’与‘有名有形’之争。
即使‘有形’论者,对三焦实质的争论,至今尚无统一的看法。
一般认为,它是分布于胸腹腔的一个大腑,五脏六腑之中,唯三焦最大,无与匹配,故三焦有‘孤腑’之称。
关于上、中、下三焦的部位划分,一致认为横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与肺;横膈以下至脐为中焦,包括脾与胃;脐以下至二阴为下焦,包括肝、肾、大肠、小肠、膀胱和女子胞等。
其中肝脏按其部位而言,应归属中焦,但因其在生理功能上与肾关系密切,故将肝与肾一并划归下焦。
按其部位划分的上、中、下三焦的概念,实际上已是五脏六腑生理功能的概括。
”我们认为,按着《教材》关于三焦的论述,完全不是六腑之一的三焦。
如其谓“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以及对上、中、下三焦的部位划分,显然与《内经》所论“三焦”为六腑之一的含义相去太远。
中医基础理论三焦辨证

咳嗽、气喘、咯痰。
邪袭肺卫 微恶寒、苔白、脉浮数。 邪热壅肺 高热、苔黄、脉数。
32
★
㈡ 手厥阴心包病证
邪扰心包 必具症状 神志症状 热陷心包 湿蒙心包 神识昏蒙,似清似寐或时清时寐。
伴见
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
伴见
身灼热,舌謇肢厥,舌 质红绛、或纯绛鲜泽。
身热朝轻暮重, 舌苔垢腻,脉濡滑。
②吴又可:“正当经、胃交关之所,故为半表半里。”
39
㈡ 阳明热炽
本证临床表现可参考: ★.第四章六经辨证----阳明病之“阳明邪热”证;
★.第五章卫气营血辨证----气分证之“阳明热盛”证。
【治疗措施】辛寒清气,达热出表----白虎汤
40
注:
①脉浮弦而细者
② 脉沉者 ③ 不渴者 ④ 汗 不 出者
【临床表现】身热不扬,胸脘痞满,腹胀纳呆,泛恶欲呕, 口不渴或渴不欲饮或渴喜热饮,大便溏泄,小便混浊,舌 苔白腻或白厚,或白多黄少,脉濡缓等。
【病因病机】湿热中阻,湿重热轻。
【诊断要点】身热不扬,脘痞腹胀,苔白腻。 【治疗措施】芳香宣化,燥湿运脾---雷氏芳香化浊法合三仁汤.
49
㈨ 湿热中阻,湿热并重
暑 风 、
暑厥 起病即呈足厥阴肝、手厥阴心包见证。
10
★. 三焦病变难以截然分开(脏腑)。
上中焦同病----痰热阻肺,腑有热结证。 中下焦同病----阳明热盛,引动肝风证。
上下焦同病----心营热盛引动肝风证。
11
★. 三焦辨证中顺传、逆传的概念:
特点:温邪以脏传腑,正气逐邪外出,病趋好转,预后较好。
白虎汤“四禁”
五脏六腑位置图

3(脾与胃:在特性上~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主升~胃主降。在生理功能上~胃为水谷之海~主消化,脾为胃行其津液~主运化。二者燥湿相济~升降协调~胃纳脾化~互相为用~构成了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运动~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和传输的任务。胃气以下行为顺~胃气和降~则水谷得以下行。脾气以上行为顺~脾气上升~精微物质得以上输。若胃气不降~反而上逆~易现呢逆、呕吐等症。脾气不升~反而下陷~易现久泄、脱肛、子宫下脱等症。由于脾胃在生理上密切相关~在病理上互相影响~所以在临证时常脾胃并论~在治疗上多脾胃并治。 4(肺与大肠:经络相连~互为表里。若肺气肃降~则大肠气机得以通畅~以发挥其传导功能。反之~若大肠保持其传导通畅~则肺气才能清肃下降。例如:肺气蛮滞~失其肃降之功~可能引起大肠传导阻滞~出现大便秘结。反之~大肠传导阻滞~又可引起肺肃降失常~出现气短咳喘等。又如:在治疗上肺有实热~可泻大肠~使热从大肠下泄。反之~大肠阻滞~又可宣通肺气~以疏利大肠的气机。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脏与脏的关系

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于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脏腑是化生精血津液,促进新陈代谢,维持人体机能活动的主要器官。分别来说,五脏是贮藏精气的(精气,指精血津液),六腑是主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传导和排泄的。因而脏以藏为主,腑以通为用。
脏腑之间无论是脏与脏、腑与腑,还是脏与腑都是互相联系的。五脏与“五体”等组织以及“五官”、“七窍”等器官,也都有密切的联系。五脏与五体的关系是:心主脉、肝主筋、脾主肌肉、肺主皮毛、肾主骨。五脏与五宫七窍的关系是心开窍于舌、肝开窍于目、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和二阴(鼻、目和耳各有两个与口称为七窍,再加“前阴”与“后阴”二窍,又称九窍)。因为五脏与五体、五官七窍相关联,所以五脏的变化,常常反映到其所属的体表组织与孔窍。
1。心与小肠:经络相通,互为表里。心经有热可出现口舌糜烂。苦心经移热于小肠,则可兼见小便短赤,尿道涩痛等症。
2。肝与胆:胆寄于肝,脏腑相联,经络相通,构成表里。胆汁来源于肝,若肝的疏泄失常,会影响到胆汁的正常排泄。反之,胆汁的排泄失常,又会影响到肝。故肝胆症候往往同时并见,如黄疽、胁痛、口苦、眩晕等。
脏与腑的关系
脏与腑是表里互相配合的,一脏配一腑,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脏腑的表里是由经络来联系,即脏的经脉络于腑,腑的经脉络于脏,彼此经气相通,互相作用,因此脏与腑在病变上能够互相影响,互相传变。
脏腑表里关系是: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肮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
心包三焦经新-PPT课件

▪ Regional Anatomy:
中冲 (PC9)
▪ 主治(Indications)配伍和临床应用: ▪ 井穴,清心泻热,醒脑开窍
▪ 1.心神疾病 ▪ 中风昏迷(人中,内关,百会), ▪ 小儿惊风(人中,合谷,太冲), ▪ 心烦,心痛
▪ 郄门 (PC4)
▪ 体位Position:
▪ 定位Location :在前臂 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 上5寸,掌长肌腱与桡 侧腕屈肌腱之间。
▪ Regional Anatomy:
郄门 (PC4)
▪ 主治(Indications)配伍和临床应用:郄穴 ▪ 1.活血化瘀,宁心清热: ▪ 心悸,心胸痛 ▪ 2.凉血止血: ▪ 呕血.咳血
▪ 客主人:指胆经上关穴。 ▪ 目锐眦:外眼角部。
病变disease: 水液代谢障碍病变及循行部位病变.
▪ 是动则病,耳聋,浑 浑焞焞,嗌肿,喉痹.
▪ 浑浑焞焞:形容听觉模 糊不清,耳内出现烘烘 的响声。
▪ 是主气所生病者, 汗出,目锐眦痛,颊 肿,耳后,肩臑,肘, 臂外皆痛,小指次 指不用
▪ 主气所生病:三焦主通 调水道,上焦出气,故 本经主气所生病。
▪ 2.热病 ▪ 中暑, ▪ 热病 ▪ 3.舌病 ▪ 舌强肿痛(人中,廉泉)
▪ NEEDLING ▪ Perpendicular or oblique insertion directed
proximally 0.1 to 0.2 cun, or prick to bleed ▪ 为急救要穴之一。 ▪ 可灸。
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 旁开5寸。 ▪ Regional Anatomy:
天池 (PC1)
三焦辨证(1)

暑温
暑 风 、 暑厥
发病即可见中焦阳明热盛见证。 起病即呈足厥阴肝、手厥阴心包见证。
精品课件
10
★. 三焦病变难以截然分开(脏腑)。
上中焦同病----痰热阻肺,腑有热 结证。
中下焦同病----阳明热盛,引动肝 风证。
证。
上下焦同病----心营热盛引动肝风
精品课件
11
★. 三焦辨证中顺传、逆传的概念:
【治疗措施】宣肺泄热,凉营透疹。代表方:银翘散去豆豉加味。
精品课件
23
★
㈤ 湿热阻肺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身热不扬,无汗或少汗,胸 闷,咳嗽,咽痛,苔白腻,脉濡缓等。
【病因病机】湿热犯肺,卫受邪郁,肺失肃降。
【诊断要点】恶寒,身热不扬,胸闷,咳嗽,苔白腻。
【治疗措施】芳香宣化,化湿清热。代表方:三仁汤 。
身热不退,朝轻暮重
神识昏蒙,神志似情似昧,时或谵语。
舌苔黄腻
濡数
清化湿热,豁痰开窍。
菖蒲郁金汤
精品课件
27
★ ㈧ 痰热阻肺,腑有热结
【临床表现】身热,喘促不宁,痰涎壅滞,潮热腹满便秘, 苔黄腻或黄滑,脉右寸实大?
【病因病机】痰热阻肺,腑有热结。
【病因病机】燥热壅肺,灼伤阴液。
【诊断要点】身热,干咳无痰或少痰,气逆而喘,鼻咽干 燥,脉数。
【治疗措施】清肺泄热,养阴润燥。代表方:清燥救肺汤。
精品课件
22
★ ㈣ 肺热发疹
【临床表现】身热,咳嗽胸闷,肤肤红疹,疹点红润,舌质 红,脉数等。 【病因病机】邪热郁肺,内窜营分 。
【诊断要点】肤肤红疹、发热,咳嗽 。
精品课件
24
★
㈥ 热陷心包
本证可参卫气营血辨证部分营分证中的热入心包证。
五脏六腑的关系

五脏六腑的关系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
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
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
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
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
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
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
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
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吕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
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
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
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
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于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皿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
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
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
若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
8.肺与脾:脾将水谷的精气上输于肺,与肺吸入的精气相结合,而成宗气(又称肺气)。
肺气的强弱与脾的运化精微有关,故脾气旺则肺气充。
五脏六腑相互表里关系

五脏六腑相互表里关系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五脏六腑相互表里关系中医认为人体内脏器官之间功能上是密切联系、相互协调的。
某一生理活动的完成,往往有多脏器的参与,而一个脏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
内脏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是人体内脏生理活动的整体性的表现。
因此内脏发生病变后也可以相互影响。
在此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五脏六腑的功能五脏六腑是什么》。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腑是表里互相配合的,一脏配一腑,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
脏腑的表里是由经络来联系,即脏的经脉络于腑,腑的经脉络于脏,彼此经气相通,互相作用,因此脏与腑在病变上能够互相影响,互相传变。
脏腑表里关系是: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肮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
1.心与小肠相表里:芳心经有热循经移于小肠,在临床上可见舌赤糜烂或口舌生疮,心中烦热、小便黄赤、尿道涩痛等症状。
2.肿与胆相表里:肝主疏泄胆汁而下注于胆,胆能储藏胆汁排泄于小肠以助消化。
若湿热内蕴,影响肝或胆,都可引起胁部胀痛,胸闷,食减,黄应等症。
3.脾与胃相表里:脾主运输而胃主受纳消化。
脾胃是生命的根本。
因此,脾病及胃影响运输消化功能,就会出现院腹胀满、消化不良。
4.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气能输布津液,大肠主吸收水液而排泄糟粕。
如果肺热,肃降失常,往往出现大便秘结;反之,大肠气滞郁热,亦能影响肺气肃降,而引起胸闷喘满等症。
在治疗上肺有实热,可泄大肠,使热从大肠下泻;大肠气闭,亦可宣通肺气以通大肠。
5.肾与膀腕相表里:肾主水液,膀肮主排泄尿液。
但尿液的排出则有赖于肾阳。
如肾阳虚,气化失常,可导致膀肮虚寒而失约,就会出现小便淋漓不禁或遗尿等症。
6.心包与三焦相表里:心包是心的外围组织,三焦是脏腑的外围组织,其经脉互相联络而相表里。
临床上热性病湿热合邪,稽留三焦阶段,表示病邪仍在气分,如果向里传变,内陷心包,出现神志昏迷等就是邪热转入营分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决,疏通之意,渎,沟渠。决渎,即 疏通水道。
全身的水液代谢,是由肺、 脾胃和肠、肾和膀胱等许多 三焦气化 脏腑的协同作用而完成的, 但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 能正常地升降出入
两功能之间的关系
一个功 能的两 个方面 作用
1。气的升降出入的通道, 必然是血或津液的通道; 2。津液升降出入的通道, 必然是气的通道。
上焦 中焦 下焦 的部 位划 分及 其各 自的 生理 功能 特点
上焦 中焦 下焦
部位:横膈以上的胸部,包括心、
上 焦
肺两脏和头面部,称作上(也有人 将上肢归属于上焦)焦
生理功能:“开发”、“宣化”
和“若雾露之溉”
*《灵枢· 营卫生会》概括为“上焦如
雾”
*《温病条辨》中提出“治上焦如羽,
非 轻不举”的治疗原则
包罗诸脏,一腔之大府也。”
三焦 的主 要生
一是
通行元气
理功 能
二为水液运行之道路
主持诸气
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
三焦是气的升降出入的通道,人体 的气是通过三焦而输布到五脏六 腑
*《难经· 六十六难》也说:“三焦 者,原之别使也,主通行三 气,经历五脏六腑”
水液运行之道路
三焦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 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通路。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
生理功能 :排泄糟粕和尿液
《灵枢· 营卫生会》概括为“下 焦如渎”,但后世对藏象学说有
了发展,将肝肾精血、命门原气等都 归属于下焦,因而扩大了下焦的生理 功能特点。
《温病条辨》提出“治下焦如
权,非重不沉”,
心 包 络
心包络,简称心包,又可称
“膻中”,是包在心脏外面的 包膜,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
在经络学说中,手厥阴经属于 心包络,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为 表里,(心包络为脏 )
第二章 藏象
三焦与心包
版权所有, 1997 (c) Dale Carnegie & Associates, Inc.
三焦 的解 剖形 态和 概况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 合称,为六腑之一。 *其特点:
1。《难经》在《二十五难》和《三 十八难》中提出“有名而无形” 之说,因而引起了后世的争论,。 2。在形态方面,三焦是分布于胸腹 腔的一个大腑,在人体脏腑中,唯它 最大,故有 “孤府”之称。正如张 介宾《类经· 藏象类》中指出,三焦 是“脏腑之外,躯体之内,
部位:是指膈以下,脐以上
中 焦
的上腹部
*《灵枢· 营卫生会》中是指整个胃,即 是从胃的上口(贲门)至胃的下口
生理功能 :“泌糟粕,蒸津
液”,升降》概括为“中焦
如沤”
*《温病条辨》提出的“治中焦如
衡,非平不安”的治疗原则
部位:胃以下的部位和脏器,
下 焦
如小肠、大肠、肾和膀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