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心的生理功能、心的生理特性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PPT课件
六腑之大主” ❖ 心的生理特性是为阳脏而主通明。
(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自《医学入门》提出心有血肉之心和 神明之心以来,一般认为血肉之心主 血液运行,而神明之心主人体的生理 活动和心理活动。
1.主血脉
❖涵义:心主血脉,是说心具有化生血 液、推动和调控全身血液运行的作用。
┌化血:水谷之精奉心化
∣ 赤而为血(浊气归心)
2.藏神
❖ 心藏神,又称主神明或主神志,是指心有 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 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 理活动的功能。
❖ 人体之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神, 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狭 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 感活动及性格倾向等。
❖ 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广 义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 之神。
之精向下输布到其它脏腑以濡
诸窍,外达皮毛肌腠
养之
─────────────────────────────
宣发卫气于体表肌腠,发挥保
将脏腑代谢产生的废水下输于
卫机体的作用
肾,成为尿液生成之源
─────────────────────────────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 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4 在液为涕
5 与秋气相通应
五行同属于金
三、脾
(一)生理功能 1、主运化 2、主统血
(二)生理特性 1、脾气主升 2、喜燥恶湿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一)生理功能
1.主运化
字面理解:运, 转运、转输; 化, 消化(变化)。
基本概念:
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 微和津液,并将其吸收、转输到全 身各脏腑的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详解(心)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详解(心)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详解(心)一、心(附:心包络)心位于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圆而下尖,形如莲蕊,外有心包卫护。

心与小肠、脉、面、舌等构成心系统。

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脏,主血脉,藏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

心与四时之夏相通应。

(一)心的解剖形态1.心的解剖位置:关于心的解剖部位,在《内经》《难经》《医贯》等中医文献中已有较为明确的记载,心位于胸腔偏左,居肺下膈上,“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着脊之第五椎’’(《类经图翼·经络》)。

心是隐藏在脊柱之前,胸骨之后的一个重要的脏器。

心尖搏动在左乳之下。

2.心的形态结构:心脏呈尖圆形,色红,中有孔窍,外有心包络围护,心居其中。

中医学对人体心脏的重量、颜色、结构,以及心腔的血容量等均有一定的认识,只是较为粗略而已。

“心象尖圆形,如莲蕊……外有赤黄裹脂,一是为心包络”(《类经图翼·经络》)。

脏象学说中的心,在中医文献中有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之别。

血肉之心,即指实质性的心脏;神明之心是指脑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进行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的功能。

中医学把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归属于心,故有神明之心的说法。

正如李梃所说:“有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

有神明之心……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是也”(《医学入门·脏腑》)。

(二)心的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心主血脉,指心有主管血脉和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的作用,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血就是血液。

脉,即是脉管,又称经脉,为血之府,是血液运行的通道。

心脏和脉管相连,形成一个密闭的系统,成为血液循环的枢纽。

心脏不停地搏动,推动血液在全身脉管中循环无端,周流不息,成为血液循环的动力。

所以说:“人心动,则血行于诸经,……是心主血也”(《医学入门·脏腑》)。

由此可见,心脏、脉和血液所构成的这个相对独立系统的生理功能,·都属于心所主,都有赖于心脏的正常搏动。

心脏有规律的跳动,与心脏相通的脉管亦随之产生有规律的搏动,称之为“脉搏”。

中医基础理论心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心ppt课件
5
心的功能及证治
常用的安神药朱砂、酸枣仁。 朱砂(HgS)
[性味归经]甘、寒,有毒。归心经。 [功效应用]
1.镇心安神,用于心神不宁之心悸失眠。 2.清热解毒,用于疮疡肿毒,口舌生疮,咽喉肿 痛。 使用注意:不可多服久服,忌火煅。 常用的中成药:朱砂安神丸。
6
心的功能及证治
中医与中国文化
心的功能及证治
1
心的功能及证治
(一)生理功能: 1.主血脉: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 方面,是指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以 营养全身的功能。(心气充沛,心气不足, 心血瘀阻)
2
心的功能及证治
2.主神志:亦称心主神明,心藏神。 广义的神是指人体一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狭义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血是神的主要物质基础。 心血虚的表现:精神萎靡、反应迟纯。
朱砂1
7
心的功能及证治心、 胆经。 [功效应用]
1.养心安神,用于心悸失眠。 2.收敛止汗,用于体虚多汗。
8
心的功能及证治
酸枣
9
心的功能及证治
酸枣仁
10
3
心的功能及证治
(二)与体液志窍等的关系 1.在体合脉: 2.在窍为舌,“舌为心之苗”。 3.在液为汗。(汗为津液化生,津液是的 的重要组成部分) 4.在志为喜。 5.其华在面。 6.在腑合小肠。
4
心的功能及证治
心包络(简称心包)代心受邪, “热入心包” 痰迷心窍。----神昏谵语。 心病主要有心阴虚、心阳虚、心气虚、心 血虚、心火上炎、心血瘀阻等,多有心悸。 治疗由心引起的神志方面的病变分为镇心 安神和养心安神两种。

中医学关于“心”及其生理特性

中医学关于“心”及其生理特性

中医学关于“心”及其生理特性五脏,即心、肺、脾、肝、肾的合称。

五脏的共同生理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并能藏神而称为“神脏”又与时间、空间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五脏虽各有所司,但彼此协调,共同维持生命活动。

一、心心位于胸中,两肺之间,膈膜之上,外有心包络卫护。

形态尖圆,如未开之莲蕊。

心主宰人的整个生命活动,故称心为“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脏六腑之大主”。

二、心系统包括:心藏神,在志为喜,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在液为汗、与夏气相通应。

心与小肠通过经络构成表里关系。

三、心主通明1.心主通明,见于《素问·气穴论》王冰注:“目以明,耳以聪,言心志通明,迴如意也。

”指心脉以通畅为本,心神以清明为要。

2.心位于胸中,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太阳,称为“阳脏”或“火脏”。

《血证论·脏腑病机论》说:“心为火脏,烛照事物,故司神明。

”3.心以阳气为用,心阳有推动心脏搏动,温通全身血脉,兴奋精神,以使生机不息的作用。

心阳必须与心阴相协调,维持心主血脉与藏神的正常功能,才能使心脉畅通,心神清明。

4.若心阳不足,失于温煦、鼓动,既可导致血液运行迟缓,瘀滞不畅,又可引起精神委顿,神识恍惚;而心阴不足,失于凉润、宁静,则可导致血行加速与心神不宁,出现心悸、心烦、失眠等症。

四、心火宜降人身之火,又称“少火”,即生理之火,是具有温煦脏腑、养神柔筋作用的阳气。

人身之火,有君火、相火之分:心为君主之官,故称君火。

相对君火而言,肝、肾为相火。

由于肝与胆、肾与膀胱、心包络与三焦具有脏腑表里关系,故胆、膀胱、心包络、三焦从之,亦称相火心位于人体上部,其气升已而降。

“君火欲降,水运承之”(《素问入式运气论奥·本病论》)君火暖炽,下行以温肾阳,使人体上部不热,下部不寒,维持心肾两脏的水火阴阳平衡协调。

若心阳不能下行资助肾阳,可出现上热下寒、阴阳失调的病证。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

第七单元五脏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1.心的生理机能及特性(1)主血脉(2)藏神(3)生理特性:①心为阳脏而主通明;②心气下降。

(4)心血、心气、心阴、心阳的生理作用(1)主血脉指运行在脉中的血液,依赖于心脏的搏动而循环于周身,发挥其濡养的作用。

功能正常的三条件:心气充沛、脉道通利、血液充盈。

心主血脉包含心主血和心主脉。

心主血的内涵:心行血----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循行的功能。

心生血----指心具有化生血液的作用。

心主脉的内涵:指心气推动脉气,使血行脉中,保持脉道通利的作用。

“心主身之血脉”。

(2)心藏神①神的概念广义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是对人体生命活动的高度概括。

它可以通过人的眼神、表情、语言、动作等反映于外,又称为“神气”,是中医望诊的重要内容。

狭义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心主神志指狭义的神。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②心主血脉与心藏神的关系(3)心的生理特性①为阳脏而主通明心为阳脏②心气下降心火在心阴的牵制下合化为心气下行以温肾,维持人体上下协调。

(4)心血、心气、心阴、心阳的生理作用①心血:濡养心脏及其形体官窍,化生心神。

②心气:推动调控心脏搏动、脉管舒缩及精神活动。

③心阴:制约心阳,抑制心脏搏动和精神活动。

④心阳:制约心阴,激发心脏搏动和精神活动。

2.肺的生理机能与特性(1)主气司呼吸(2)主行水(3)朝百脉,主治节(4)肺的生理特性:①肺为华盖②肺为娇脏③肺气宣降(5)肺津、肺气、肺阴、肺阳的生理作用①肺津:濡养滋润肺、大肠、皮毛等的作用。

②肺气:推动和调控呼吸、行水等作用。

③肺阴:凉润肺脏,使肺气下行。

④肺阳:温暖肺脏,使肺气上行。

(1)主气、司呼吸主一身之气主呼吸之气①主一身之气②主呼吸之气(2)主行水含义:指肺气的宣发肃降对人体水液代谢有疏通和调节作用。

(3)朝百脉,主治节所谓“朝百脉”,其本质是肺的宣降运动在血液循环中的体现。

心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心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心的生理功能与特性(1)主血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道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心主血脉包括心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心主血的基本内涵,一是心气能推动血液运行,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二是心有生血的作用,即所谓“奉心化赤”,饮食水谷经脾胃之气的运化,化为水谷之精,水谷之精再化为营气和津液,营气和津液入脉,经心火 (即心阳)的作用,化为赤色血液,即《素问• 经脉别论》所谓“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心主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的舒缩,使脉道通利,血流通畅。

心气充沛,心脏有规律的搏动,脉有规律的舒缩,血液则被输送到各脏腑形体官窍,发挥濡养作用,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心、脉、血三者密切相连,构成一个血液循环系统。

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以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为基本条件。

其中心脏的正常搏动,起着主导作用。

(2)藏神又称主神明或主神志,指心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的作用。

人体之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之神,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狭义之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情感、性格等精神活动。

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又包括意识、思维、情感等狭义之神。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3)心的主血脉与藏神机能是密切相关的。

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之一,心血充足则能化神养神而使心神灵敏不惑,而心神清明,则能驭气以调控心血的运行,濡养全身脏腑形体官窍及心脉自身。

(4)(3)生理特性①心为阳脏而主通明。

心在五行属火,属阳中之阳的太阳,故称为阳脏,又称“火脏”。

心主通明,指心脉以通畅为本,心神以清明为要。

心脉畅通和心神清明,是心阳的温煦、推动作用与心阴的凉润、宁静作用相协调的结果。

②心气下降。

心火在心阴的牵制下合化为心气下行以温肾,维持人体上下协调。

解读《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之——“心”

解读《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之——“心”

解读《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之——“心”心——位于胸中,两肺之间,膈膜之上,外有心包络卫护。

其形圆而下尖,如未开之莲蕊。

心的主要生理机能是主血脉, 主藏神。

由于心主宰人体整个生命活动, 故称心为“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脏六腑之大主”。

心的生理特性主要有主通明和心气下降,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心与小肠由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相互属络而成表里关系。

心在五行属火, 为阳中之阳, 与自然界夏气相通应。

(ー) 主要生理机能1,心主血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道中运行, 流注全身, 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1) 主血心主血的基本内涵,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运行, 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的作用。

人体各脏腑器官组织以及心脉自身, 其生理机能的正常发挥皆有赖于血液的濡养。

血液的运行与五脏机能密切相关, 其中心的搏动泵血作用尤为重要。

心脏的搏动, 主要依赖心气的推动和调控: 心阳能激发心脏的搏动, 心阴能抑制心脏的搏动。

心气充沛,心阴与心阳协调,心脏搏动有力,频率适中,节律均匀,血液正常输布全身, 发挥其濡养作用。

若心气不足, 心脏搏动无力, 或心阴不足, 或心阳不足, 均可导致血液运行失常.心主血的另一内涵是心的生血作用, 即所谓“奉心化赤”。

指饮食水谷经脾胃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微, 其化为血液, 须经心火(即心阳) 的“化赤” 作用, 即<素问·经脉别论》>所谓“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可见,心有总司一身血液的运行及参与血液生成的作用。

(2)主脉心主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维持脉道通利的作用。

“脉为血之府”,是容纳和运输血液的通道。

《灵枢·决气》说:“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 心气充沛,心阴与心阳协调,心脏有节律的搏动,脉管有规律的舒缩,脉道通利,血运流畅。

《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说“心者,其充在血脉”,即是针对心、脉和血液所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系统而言.关注微信公众号:“岐黄名媛艾灸百科”,学习名媛艾灸养生血液的正常运行及其作用的正常发挥,除心气充沛外,还有赖于血液的充盈和脉道的通利。

中药师考点:心的生理功能

中药师考点:心的生理功能

中药师考点:心的生理功能中药师考点:心的生理功能心居于胸腔,横膈之上,有心包护卫于外。

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起着主宰生命活动的作用。

心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主血脉,二是主神志,并且与舌、面等有联系。

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在心与小肠之间相互络属,故心与小肠相为表里。

1.主血脉。

推动血液运行所谓心主血脉,主要指心脏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的作用。

心脏、脉和血液循行在体内构成一个相对的独立系统。

这个系统的生理功能,都属于心脏所主,有赖于心脏的正常搏动。

心脏的正常搏动,有赖于心气、心阳的推动和温煦作用,以及心血、心阴的营养和滋润作用,从而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心律,保证血液在脉内正常运行。

如果心的气、血、阴、阳不足或失调,皆可影响心脏的正常搏动而出现异常现象。

心对血液的生成也有一定的作用。

脾胃经过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将精微上输于心肺,经心肺的气化作用,而化生为血液。

其中心对于血液的生成有化赤作用。

因此,心脏的正常搏动和血液的正常运行,也有赖于全身血脉充盈。

如果血液不足,可见心悸、脉数等症。

2.主神志,主管精神活动心主神志,又称心主神明,或心藏神。

即是指心有主管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

根据现代生理学的认识,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是大脑的生理功能,即大脑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反应。

在中医学的藏象学说中,将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不仅归属于五脏,而且主要归属于心。

《灵枢·本神》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

”即是指心具有接受外来信息的作用。

因此,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正常,主要依赖于心血、心阴对心神的滋养和心气、心阳的鼓动与振奋作用。

心主神志与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精神活动能调节和影响血液循环。

病理上两者互为影响,如血虚、血热等,常可引起神志的改变,出现心神不安,也可引起血行不畅,出现瘀血等。

附:心包络心包络,简称心包。

是包在心脏外面的包膜,为心脏的外围组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心的生理功能、心的生理特性第一、我们讲一讲心主神志的含义。

首先讲什么是神?在中医的文献里面,神有三个义项:一、是指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功能和规律;二、指人体生命活动的表现;三、指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意识、思维、情志活动。

这三个义项合起来,称之为广义之神,把神的第三个义项称为狭义之神。

心主神志的神是指狭义之神。

心主神志是指心具有主持人的意识、思维、情志活动的功能。

第二、神的物质基础。

就形神而言,形是神的物质基础。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形神之间的关系又称体用的关系。

体用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范畴,它有多种含义,在这里,体,就形神而言,指形体而言,而神是这个形体所产生出来的生理功能。

中医强调形神合一、神离开形无所谓神,离开神也无所谓形。

其一、我们从形神的体用关系,讲形是神的物质基础。

而中医学又认为,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这从哲学层次来说,从宏观整体来说,那么又进一步强调,这个形体是由于父母媾精,阴阳交媾而形成的,而这个生命源于人体内的精气。

在这里,把精气理解为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所需要的精微物质,那么这个精微的物质,它通过形体作为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就这个意义讲,精气是神的物质基础。

在这里面强调两个思想,在咱们中医学里面,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神,一种思想称之为神灵,主观意识的产物;一种学术思想强调形神合一、形是产生神的物质基础,把精气作为神的物质基础。

这里面强调的思想,神是有物质基础的,不是主观意识的产物。

这是两种不同对神的解释,两种不同的学术观点。

我们中医学依据的是中国古代的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坚持世界是物质的,生命是物质的,因此强调精气是神的物质基础,这样来理解神的物质基础。

在讲述气血的关系的时候,常常又讲血是神的物质基础,血属于精气的范畴,精气在这里泛指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精微物质,血是其中之一。

在讲心血在神志当中的作用的时候,在那里是讲心的主血脉和神的关系,这是总体上讲,从形神的关系来讲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强调神是有物质基础的,是物质运动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但是中医学里面,把神的物质基础规定为精气,规定为一种具体的物质,一、它承认人的精神活动的物质性,神的物质性。

二、把神的活动规定为某种物质,这个结论又是不甚确切的。

我们知道,神的活动是大脑皮层高级神经的活动,它是在物质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出来的神志活动。

如果仅仅归结为精气,这个结论我们今天看来是不甚完善和确切的,但是它是历史的产物,我们在这里理解,不要简单地理解为神的物质基础就是精气,要找出那个具体的精气它有什么形态?应该理解为中医所说的神不是神灵,是有物质基础的,是唯物的,理解到这个程度就可以了。

从形神统一观强调形为神的物质基础,那么气是构成形体的本源物质。

就这个意义讲,精气是神的物质基础,要正确地理解我们的中医文献里所描述神的物质基础,它的合理地方在什么地方?有不甚确切的地方是什么?随着同学们后期,特别是学习脑科学的时候,那么对这个问题就有更清楚的认识。

第三、讲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

第一个功能叫任物作用。

任物是指接收、处理、反映信息,这个过程就是意识思维和情志活动。

这里面就是心在任物的过程中通过接受外界环境所给予的信息,然后经过心进行处理,通过心的处理,最后正确地反映信息,这个过程就是人的思维过程,包括意识、思维、情志活动。

第二、它的作用叫主宰作用,是指心主神志这个作用,它是人体五脏六腑之大主,就是人体所有的生命活动的主宰,它起到主宰作用,统帅作用。

神志活动同样需要五脏系统共同来进行调节,但谁占有特殊作用呢?占有主导地位呢?心的神占有主导地位。

就这个意义讲,称心的神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为生命的主宰,这就是心主神志的主要生理功能:一、它主管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二、对全身各个系统的生命活动具有主导的调节作用。

第四、讲一讲中医学的神志学说。

从《内经》开始,经过历代的发展,中医学的神志学说有两种学说。

我们刚才讲的心主神志,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学说,叫心主神志说,在《内经》里强调心为生之本,神之舍。

那么,心主神志说强调是心,心脏具有主管思维的作用,用现代的语言说,中医所说那个心,它那个神的作用是现代生理学所说的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活动,它具有脑的作用。

在中国文化里面,中国文化里面,心主神志这个心,汉字的本义是指心脏。

请同学们看《说文》,看《释文》。

象形文字里面画一个(“心”字)和现代解剖学画那个心脏非常相似,包括那个心包络,西医说心耳,画得是惟妙惟肖。

在《说文》和《释文》解释心的时候,明确解释为,定义为心脏,已经明确指出心脏是主管血液循行的,主血脉的。

同时,又加上一句,心是思维器官,用现代的语言翻译,心是思维器官,它属于中国古代的心范畴。

心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的范畴,叫做心学。

大家所熟知的《孟子》,说“心之官,则思”,心是心脏,同时指出它还有思的功能,思,思维。

这是中医学神志学说里面第一个学说。

《内经》里面已经明确提出,心主神明,为生之本,神之舍。

同时,《内经》开始,已经认识到脑在人的生命活动过程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在《灵枢经》讲针刺的时候,刺脑,枕骨大孔,禁忌,刺脑,立死。

讲脑是生命的中枢,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今天来看,并不是中医学没有认识到脑具有重要作用,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决定了中医学的神志学说以心主神志说占主导地位,一直到今天,现在的教材,仍然在写心主神明,而不写脑主神明。

至于说为什么这样做,后面我们再继续讲。

其二、脑为元神之府说。

用我们今天的话说,现在有人发表文章,我们简练地说,说心主神明和它对称,那就是脑主神明。

脑主神明说,它的本来的命题叫脑为元神之府,我们用现代(语言)可以把它简化,称为脑主神明,那就是脑主神明说和心主神明说并行,它属于中医神志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历代文献里面已经明确指出脑为精明之府,讲人的五官,感官,通过感官接受信息以后,要通过脑来分析、处理信息,叫做精细明察,审思判断。

那么已经认识到脑通过感官来接受信息,经过大脑的思维来进行分析和处理信息,完成思维的过程。

已经认识到脑是生命的主宰。

刚才我已引《灵枢经》关于针刺的论述,强调人体有些部位是不可针刺的,提出来脑不可伤,刺之立死,强调脑是生命的主宰。

历代文献都记载脑是一个思维器官,脑具有视万物,别黑白,审短长的功能。

那么视万物,别黑白,审短长,它不仅仅是感官的作用,而是感官任物以后,经过脑的分析处理以后,才能够辨别万物,辨别黑白,审察物体的形态长短,对信息做出处理,得出判断。

在这个基础上,李时珍明确提出脑为元神之府,而到了王清任又进一步提出来,人的灵性记忆不在心而在脑。

这就是脑主神明说的依据。

中医的神志学说,心主神明说,脑主神明说,这是前两个学说。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中医学从整体系统的思维方式来看待神志活动,提出第三种学说,叫五脏藏神学说。

在承认心主神志、脑主神志的前提下,又进一步明确提出五脏藏神。

五神是神、魂、魄、意、志的统称,分别为五脏所藏。

因此,中医学把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和五脏密切联系起来。

上述就是中医神志学说的三种学说。

那么根据三种学说,在理论上如何处理它们的关系?在实践上如何正确地应用这三种学说?一、在理论上,当前,从古至今,特别是李时珍以后,一直存在着鲜明的对立,一者主张脑主神明,一者主张心主神明。

到现在也有的学者提出来根据脑科学发展的现状,应该变心主神明为脑主神明。

这是一种假说,这种假说提出有它充分的理论依据,也有充分的实践依据。

至于这种假说是否能够代替心主神明说,那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改变这种学说,提出用脑主神明代替心主神明,需要对中医的理论体系进行彻底的改造,重新构建中医理论体系,才能最后完成。

这也是我们今后中医学者,特别是你们需要去完成的。

到现在为止,仍然没有完成,仍然主导地位是心主神明说。

那么,从理论上(如何)看待心主神明和脑主神明和五脏藏神的关系呢?大家看这个示意图,说心是生命的主宰,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既能够任物,它又有主宰全身,调节全身生命活动的作用,也就是说,在神志活动当中,仍然是心是主宰的,我们称心占主导地位,心为主导。

那么,根据第三个学说,中医又强调五脏皆藏神,说神生于五脏,舍于五脏,心为主导。

这个结论处理了心主神志和五脏藏神的关系。

第二、心主神志和脑为元神之府,它们之间的关系到现在为止,中医是怎么处理的呢?从理论到实践怎样处理的呢?一、中医讲脑为髓海,精能生髓。

后面我们进一步讲,精,刚才讲那个精气,是人体生命物质的泛称。

而人体生命物质那个精,是由五脏系统共同协调作用而产生的,通过五脏系统共同的协调,共同的作用,保证了生命的正常进行,保证了各个脏腑系统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才能够产生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

在这种条件下,精才能转化为髓。

髓聚于脑,形成了脑,脑为髓海。

由此我们得出结论,脑从形态结构到生理功能,都和五脏密切相关,它的功能并非是由它自己,髓海所决定的。

这就处理了五脏藏神和脑主神明之间的关系。

那么根据五脏藏神,心为主导,心主宰五脏藏神的功能。

五脏藏神,就五脏系统生理功能正常,保证精微物质的不断地化生,使髓不断地充盈,脑髓充盈,才能保证脑为灵性记忆之府。

到今天为止,处理心和脑的关系,心和五脏藏神的关系,就这样来处理。

这种理论它指导了实践,到今天为止,我们治疗脑的病变,并非是仅仅治脑,也并非是,将来后面我们讲肾的时候再进一步讲,并非是仅仅治肾,而是从五脏入手来进行调节。

我们看中药学,将来大家学中药的时候,安神药物,不管是哪类安神药物,根据它所属脏腑的不同,它可以归到心肝脾肺肾五脏。

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理论呢?就是脑和五脏相关的结果。

要想改变这种理论,脑主神明,而不是心主神明,那到实践去,今后凡是脑的病变,我们至少说,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发生异常的生命过程,我们治脑,而不治五脏,也不治心,这样才能够将脑主神明的理论付诸于实践,经过实践检验,这个假说才能够成立。

要达到这个过程,那么需要对中医的理论重新进行一番构建。

那么,任何一个学科建立,它必需用一元来解释所有的问题。

这也是当前学术界非常关注的,也是科学研究当中的一个热门课题。

随着脑科学的发展,这个问题,心主神明说和脑主神明说,这两者的纷争、讨论,会越来越热烈。

所以出现这样一种结果,由中国的传统文化所决定的。

大家可以查字典,看汉字,带有心字的双音字,就是两个汉字符号构成的双音字,许多的双音字,它的内涵都是讲人的意识思维感情活动,为什么?中国的文化心学决定的。

如果要改变心主神明为脑主神明,必须首先从根本上来解决,首先解决中国那个心学,哲学上,和西方哲学那个脑,它们之间的矛盾冲突如何统一。

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做到我们所说那个用脑代替心。

这是学习中医理论非常难的,它也体现了我们前面讲藏象,脏腑的生理功能是以象定脏,它也体现了那个系统的、整体的思维,也再一次证明了,中医所说的心,脏腑的心与解剖学的心脏,作为一个器官,两者不是等值的,不能同日而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