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知识问答题

中医基础知识问答题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答: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2、何谓五脏六腑?答:心、肝、脾、肺、肾称五脏。
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合称六腑。
3、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什么?答:心主血脉,主神志,主汗液、其华在面,开窍于舌。
4、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什么?答:肝主疏泄,主藏血、主筋。
其华在爪,开窍于目。
5、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什么?答:脾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脾气主升,喜躁恶湿。
6、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什么?答: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开窍于鼻,主皮毛。
7、肾主要的生理功能是什么?答:肾藏精,主发育生殖,主水,主纳气。
主骨,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
8、如何理解脾统血?答:脾主统血的统,是统摄、控制的意思,即是脾有统摄血液在血脉之中流行,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
9、肾阴对人体有什么作用?答:肾阴对人体各脏腑起着濡润、滋养的作用。
10、肾阳对人体有什么作用?答:肾阳对人体各脏腑起着温煦生化的作用。
11、肾精的概念是什么?答: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肾所藏的精气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12、如何理解肾主水?答:肾主水,主要是指肾中精气的气化功能,对于体内津液的输布、排泄,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起着极为重要的调节作用,所以《素问.逆调论》称“肾者水脏,主津液”。
13、如何理解“肝主藏血”?答:肝主藏血,肝藏血是指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生理功能。
14、如何理解“肝主疏泄”?答:肝主疏泄,疏即疏通;泄,即发泄升发。
肝的疏泄功能反映了肝为刚脏,主升、主动的生理特点,是调节全身气机、推动血和津液运行的一个重要环节。
15、上中下三焦的部位划分?答:上焦部位划分为横隔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肺两脏和头面部。
中焦部位划分是指隔以下,脐以上的上腹部,包括脾、胃、肝胆。
下焦部位划分将胃以下的部位和脏器,如小肠、大肠、肾、膀胱。
中医中药基础理论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Unit5 Study skills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型,如efficient, effective, preview, review, summarise, memorise等,并能在实际语境中正确运用。
难点:运用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描述学习方法和个人学习习惯,以及运用所学进行口语交流和写作。
2.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自己学习方法的短文,要求至少80词,内容包括: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等。短文要求结构清晰,语言准确,运用所学词汇和句型。
3.针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制定一份为期一周的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及学习方法。在执行过程中,注意记录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以便在下次课堂上与同学分享。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分享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创设真实语境,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流,提高英语听说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短文,学会使用略读和精读技巧,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4.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汇报本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可进行补充。
3.教师点评各组的讨论情况,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同学习方法的优缺点,并鼓励他们尝试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一系列练习题,包括词汇填空、语法改错、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等,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练习题进行展示和讲评,指出共性问题,提醒学生注意。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学习方法和策略,强化重点知识。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PPT课件

(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自《医学入门》提出心有血肉之心和 神明之心以来,一般认为血肉之心主 血液运行,而神明之心主人体的生理 活动和心理活动。
1.主血脉
❖涵义:心主血脉,是说心具有化生血 液、推动和调控全身血液运行的作用。
┌化血:水谷之精奉心化
∣ 赤而为血(浊气归心)
2.藏神
❖ 心藏神,又称主神明或主神志,是指心有 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 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 理活动的功能。
❖ 人体之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神, 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狭 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 感活动及性格倾向等。
❖ 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广 义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 之神。
之精向下输布到其它脏腑以濡
诸窍,外达皮毛肌腠
养之
─────────────────────────────
宣发卫气于体表肌腠,发挥保
将脏腑代谢产生的废水下输于
卫机体的作用
肾,成为尿液生成之源
─────────────────────────────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 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4 在液为涕
5 与秋气相通应
五行同属于金
三、脾
(一)生理功能 1、主运化 2、主统血
(二)生理特性 1、脾气主升 2、喜燥恶湿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一)生理功能
1.主运化
字面理解:运, 转运、转输; 化, 消化(变化)。
基本概念:
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 微和津液,并将其吸收、转输到全 身各脏腑的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脉:主,主宰;⾎脉,指⾎液和脉管。
⼼主⾎脉,包括主⾎和主脉,是指⼼具有推动⾎液在脉管内运⾏以营养全⾝的功能。
⼼、⾎、脉三者构成⼀个相对独⽴的系统,这个系统的功能是否正常与⼼脏的搏动密切相关。
⼼脏正常搏动的动⼒来源于⼼⽓,只有⼼⽓充沛,才能维持正常的⼼⼒、⼼率和⼼律,⾎液才能在脉管内正常运⾏,周流不息,营养全⾝。
⼼脏的搏动是⾎液运⾏的原动⼒,脉管是⾎液运⾏的通道,⼼脏的搏动是否有⼒,脉道通利与否,⾎液的功能是否健全,均直接影响着⾎液的运⾏。
所以说,⼼⽓充沛、⼼⾎充盈、脉道通畅是⼼主⾎脉功能正常发挥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的⽓⾎充⾜,脉道通利,则⾯⾊红润、脉象和缓有⼒。
若⼼的⽓⾎亏虚,脉道不充,则⾯⾊苍⽩⽆华、脉象细弱⽆⼒;若⼼⽓不⾜,⾏⾎⽆⼒,或瘀⾎阻滞,脉道不畅,则⾯⾊青紫、⼼前区闷痛或刺痛、脉象细涩或结代。
由此可以看出,⼼主⾎脉的功能可以从⾯⾊、脉搏、胸部的感觉等⽅⾯反映出来。
(2)主神志:即主神明,亦称⼼藏神。
神,有⼴义和狭义之分。
⼴义之神是指⼈体⽣命活动的外在表现,诸如⼈的⾯⾊、⾔语、应答、肢体活动姿态等,即通常所谓的“神⽓”;狭义之神是指⼈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包括记忆、灵性、推理、判断、综合、分析、⽐较、抽象等。
⼼主神志,是指⼼具有主持⼈的精神、意识及思维活动的作⽤,属于狭义之神的范畴。
藏象学说认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与五脏有关,且与⼼的关系最为密切,但⼜不否认⼤脑的作⽤。
⼼主神志的功能,可表现于精神、意识、思维、睡眠等⽅⾯。
其功能正常,则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睡眠安稳。
如功能异常,可见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健忘、失眠多梦、神志不宁,甚则神昏谵语、狂乱、昏迷。
⼼主⾎脉与⼼主神志关系密切:⾎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主⾎脉”为“⼼主神志”提供了物质基础;反过来,⼼⼜具有接受外来信息,并作出正确反应的能⼒,对“⼼主⾎脉”的功能的发挥起着促进的作⽤。
⼼的⽓⾎充⾜,运⾏顺畅,神有所养,神思敏捷。
中医基础知识之脏腑

中医根底知识之脏腑脏腑,是内脏的总称。
按照内脏的功能特点,主要分为五脏、六腑两类。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
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
五脏共同的功能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共同的功能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脏腑学说是阐述人体内脏的形态构造和部位,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根底理论。
人体的内脏各有一定的形态构造和部位、生理功能及其互相居于胸腹腔中不同的部位,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
而在内脏之间,无论是五脏之间、六腑之间或脏与腑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脏腑学说具有一定的特点。
首先,中医学对内脏形态与部位的记载比拟简单,而着重用气、血、阴、阳等来概括内脏的物质构造,认为它们是构成内脏和维持内脏生理的根本物质。
由于气血阴阳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因而它们在腑脏的生理活动中,各自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一、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与系统连属五脏,是心、肝、脾、肺、肾的合称。
亦有加上心包络,称为六脏者。
但习惯上把心包络附属于心,不予并列,故仍称为五脏。
五脏的生理功能,虽然各有专司,但心脏的生理功能是起着主宰作用。
五脏之间各种生理功能活动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协调平衡,主要是以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为根底来进展阐释的。
1、心心居于胸腔,形似倒垂的未开莲蕊,有心包络维护于外的心脏,即"血肉之心〞。
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五色主赤〔红〕色,起着主宰生命活动的作用。
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在心与小肠之间相互络属,故心与小肠相为表里。
〔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血脉: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人体的血液运行于脉管之中,而依赖于心脉的搏动才能循环不息,发挥着濡养的作用。
"心主血,血之行身,通遍经络,脏腑循环〞。
所以血液循环的原动力是在心脏。
心脏的正常搏动,依赖于心气、心阳的推动和温煦作用,以及心血、心阴的营养和滋润作用。
从而以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保证血液在脉内的正常运行。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及答案(中医学概论概论习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1 (一)A型题1.古代哲学认为,宇宙的构成本原是:EA.水B.天C.地D.风E.气2.气的根本属性是:DA.上升B.下降C.外出D.运动E.静止3.精气生万物的机理是天地阴阳二气的:CA.互根互用B.对立制约C.交感合和D.消长平衡E.相互转化4.精气神学说中所谓的“精”主要指:DA.生殖之精B.后天之精C.自然界之清气D.肾中所藏之精E.水谷精微5.天、地、万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是:AA.气B.气机C.气化D.彼此感应E.神6.精气神学说中的“神”主要指:BA.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表现及其内在规律B.人体内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C.一切生物生命力的外在表现D.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E.以上均是7.精气神学说中特别重视:CA.精的作用B.气的作用C.神的作用D.精气互化的作用E.精气生养神的作用8.阴阳属性的征兆是:BA.动静B.水火C.上下D.晦明E.寒热9.阴阳比较完整而简要的概念是:EA.事物的对立B.事物的对立统一C.事物的一分为二D.事物内部的一分为二E.事物特定属性的一分为二10.阴阳交感是指:DA.阴阳二气的和谐状况B.阴阳二气是运动的C.阴阳二气的相互运动D.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E.阴阳二气的对峙11.天地阴阳二气交感是万物发生和变化的:BA.结果B.根由C.形式D.物质E.现象12.“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明阴阳的:BA.交互感应B.对立制约C.互根互用D.消长平衡E.相互转化13.“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说明阴阳的E:A.制约B.交感C.消长D.互根E.互用14.“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说明阴阳的:CA.交互感应B.对立制约C.互根互用D.消长平衡E.相互转化15.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阴中之阳的脏是:CA.心B.肺C.肝D.脾E.肾16.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阳中之阴的脏是:DA.心B.脾C.肝D.肺E.肾17.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阳中之阳的脏是:AA.心B.肺C.肝D.脾E.肾18.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阴中之至阴的脏是:DA.心B.肺C.肝D.脾E.肾20.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一日之中属于阴中之阴的是:CA.上午B.下午C.前半夜D.后半夜E.以上均非22.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一日之中属于阴中之阳的是:BA.前半夜B.后半夜C.上午D.下午E.以上均非21.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一日之中属于阳中之阴的是:BA.上午B.下午C.前半夜D.后半夜E.以上均非23.可用阴阳互根互用来解释的是:CA.阳胜则阴病B.阳病治阴C.阴损及阳D.重阴必阳E.阴虚则阳亢24.“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下列何证:C25.“阴病治阳”的方法适用于下列何证:D26.以补阴药为主,适当配伍补阳药的治疗方法属于:BA.阴中求阳B.阳中求阴C.阴病治阳D.,阳病治阴E.以上均不是27.把“脾”归属土,主要采用的是何归类法:AA.取象比类法B.推演络绎法C.以表知里法D.试探法E.反证法28.“亢则害,承乃制”说明五行间的:EA.相生B.相克C.相乘D.相侮E.制化29.“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从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看,其所指内容是:CA.木疏土B.木克土C.木乘土D.木侮土E.土侮木30.脾病传肾属于:CA.相生B.相克C.相乘D.相侮E.母病及子31.属于“子病犯母”的是:CA.脾病及肺B.脾病及肾C.肝病及肾D.肝病及心E.肺病及肾32.据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法是:AA.培土生金B.佐金平木C.泻南补北D.抑木扶土E.培土制水33.“泻南补北”法适用于:CA.肾阴虚而相火妄动B.心阴虚而心阳亢C.肾阴虚而心火旺D.肾阴虚而肝阳E.肾阳虚而心火越A.整体观念B.阴阳学说C.五行学说D.精气学说E.比较、演绎、类比35.五官中的“舌”属火,主要采用的是何种归类方法:BA.比较B.演绎C.类比D.以表知里E.反证36.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属于:CA.比较B.类比C.演绎D.以表知里E.试探37.考查对象之间的不同与相同之处在方法学上属于:AA.比较B.演绎C.类比D.反证E.试探(二)B型题A.精气学说B.比较、演绎、类比C.诊断方法D.治疗方法E.预防方法A.寒者热之B.热者寒之C.阳病治阴D.阴病治阳E.滋阴扶阳3.“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指的是:D4.“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指的是:CA.阴阳的运动B.阴阳的交感C.阴阳的制约D.阴阳的互根E.阴阳的平衡5.万物发生和变化的根源是:B6.实现阴阳交感的基础是:AA.母病及子B.子病犯母C.相乘D.相侮E.相克7.肝火犯肺属于:D8.肝气犯脾属于:CA.益火补土B.滋水涵木C.培土生金D.抑木扶土E.金水相生9.以泄肝健脾法治疗肝旺脾虚证的治法称:D10.以温肾阳的方法而补脾阳的治法是:A11.滋养肺肾法称:EA.比较法B.类比法C.演绎法D.以表知里E.反证法12.患者四肢震颤、抽搐,诊断为风邪为患,此采用的是:B13.患者唇、舌青紫,诊断为血瘀,此采用的是:CA.反证法B.试探法C.司外揣内D.比较E.类比14.中医古代医籍中的“消息法”属于:B15.诊断性治疗属于B中医基础理论习题2A1型题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BA.阴阳五行与脏象经络B.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C.以五脏为主的整体观D。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汇总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考点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主要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考点 2.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是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社会相统一。
考点3.“证”是对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考点 4.感冒的治疗,可分别采用辛温解表或辛凉解表,此属于同病异治。
因中气下陷所致的久痢、脱肛及子宫下垂,都可采用升提中气法治疗,此属于异病同治。
考点5.同病异治的实质是证异治异。
第二单元精气学说考点1.构成宇宙的本原是精气。
考点2.“精”的概念源于水地说;“气”的概念源于云气说。
第三单元阴阳学说考点1.可用于区分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征兆是水火。
考点 2.以昼夜分阴阳,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考点 3.以四季分阴阳,春天为阴中之阳,夏天为阳中之阳,秋天为阳中之阴,冬天为阴中之阴。
考点4.体现阴阳互根互用关系的有:①“孤阴不生,独阳不生”②“阴阳离决,精气乃绝”③老年人“昼不精,夜不瞑”④“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考点5.阳虚日久导致阴气化生不足,反映的阴阳关系是互根互用。
考点 6.统一体中的阴阳双方,每一方都包含有另一方的阴阳关系是阴阳互藏。
考点7.四时阴阳的消长变化,从冬至到立春为阴消阳长。
考点8.阴阳的皆消皆长(如阴随阳消,阴随阳长等)体现了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
阴消的互为消长(如阴消阳长,阴长阳消等)体现了阴阳的对立制约关系。
注:此考点为2020中医执医师所涉及考点。
考点9.“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说明了阴阳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
考点10.体表为阳,则皮肉为阳中之阳,筋骨为阳中之阴。
考点11.以脏腑分阴阳,心为阳中之阳的【太阳】,肺为阳中之阴的【少阴】,肾为阴中之阴的【太阴】,肝为阴中之阳的【少阳】,脾为阴中之至阴。
考点12.六淫之中,风邪、暑邪、火(热)邪属阳,寒邪、湿邪属阴。
药味分阴阳,药用五味,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

第七单元五脏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1.心的生理机能及特性(1)主血脉(2)藏神(3)生理特性:①心为阳脏而主通明;②心气下降。
(4)心血、心气、心阴、心阳的生理作用(1)主血脉指运行在脉中的血液,依赖于心脏的搏动而循环于周身,发挥其濡养的作用。
功能正常的三条件:心气充沛、脉道通利、血液充盈。
心主血脉包含心主血和心主脉。
心主血的内涵:心行血----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循行的功能。
心生血----指心具有化生血液的作用。
心主脉的内涵:指心气推动脉气,使血行脉中,保持脉道通利的作用。
“心主身之血脉”。
(2)心藏神①神的概念广义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是对人体生命活动的高度概括。
它可以通过人的眼神、表情、语言、动作等反映于外,又称为“神气”,是中医望诊的重要内容。
狭义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心主神志指狭义的神。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②心主血脉与心藏神的关系(3)心的生理特性①为阳脏而主通明心为阳脏②心气下降心火在心阴的牵制下合化为心气下行以温肾,维持人体上下协调。
(4)心血、心气、心阴、心阳的生理作用①心血:濡养心脏及其形体官窍,化生心神。
②心气:推动调控心脏搏动、脉管舒缩及精神活动。
③心阴:制约心阳,抑制心脏搏动和精神活动。
④心阳:制约心阴,激发心脏搏动和精神活动。
2.肺的生理机能与特性(1)主气司呼吸(2)主行水(3)朝百脉,主治节(4)肺的生理特性:①肺为华盖②肺为娇脏③肺气宣降(5)肺津、肺气、肺阴、肺阳的生理作用①肺津:濡养滋润肺、大肠、皮毛等的作用。
②肺气:推动和调控呼吸、行水等作用。
③肺阴:凉润肺脏,使肺气下行。
④肺阳:温暖肺脏,使肺气上行。
(1)主气、司呼吸主一身之气主呼吸之气①主一身之气②主呼吸之气(2)主行水含义:指肺气的宣发肃降对人体水液代谢有疏通和调节作用。
(3)朝百脉,主治节所谓“朝百脉”,其本质是肺的宣降运动在血液循环中的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脏的搏动是血液运行的原动力,脉管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脏的搏动是否有力,脉道通利与否,血液的功能是否健全,均直接影响着血液的运行。
所以说,心气充沛、心血充盈、脉道通畅是心主血脉功能正常发挥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心的气血充足,脉道通利,则面色红润、脉象和缓有力。
若心的气血亏虚,脉道不充,则面色苍白无华、脉象细弱无力;若心气不足,行血无力,或瘀血阻滞,脉道不畅,则面色青紫、心前区闷痛或刺痛、脉象细涩或结代。
由此可以看出,心主血脉的功能可以从面色、脉搏、胸部的感觉等方面反映出来。
PPkao 考试网
(2)主神志:即主神明,亦称心藏神。
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之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诸如人的面色、言语、应答、肢体活动姿态等,即通常所谓的“神气”;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包括记忆、灵性、推理、判断、综合、分析、比较、抽象等。
心主神志,是指心具有主持人的精神、意识及思维活动的作用,属于狭义之神的范畴。
藏象学说认为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与五脏有关,且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但又不否认大脑的作用。
心主神志的功能,可表现于精神、意识、思维、睡眠等方面。
其功能正常,则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睡眠安稳。
如功能异常,可见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健忘、失眠多梦、神志不宁,甚则神昏谵语、狂乱、昏迷。
心主血脉与心主神志关系密切: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心主血脉”为“心主神志”提供了物质基础;反过来,心又具有接受外来信息,并作出正确反应的能力,对“心主血脉”的功能的发挥起着促进的作用。
心的气血充足,运行顺畅,神有所养,神思敏捷。
若心的气血衰少,心神失养,则精神萎靡、心慌心悸、失眠多梦;若热入血分,心神被扰,则烦躁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