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科目三 化学 完整版教学提纲

教师资格科目三 化学 完整版教学提纲
教师资格科目三 化学 完整版教学提纲

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中学)标准预测试卷(一)

B.铜在氯气中剧烈燃烧生产二价铜,铜也能在硫蒸汽中剧烈燃烧生成二价铜

C.纳与乙醇反应产生氢气,钾与乙醇也能反应产生氢气

D.锌可以与溶液中的银离子发生置换反应,钠也能与溶液中的银离子发生置换反应

7.2008年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用的是环保型燃料——丙烷(),悉尼奥运会火炬所用燃料为65%丁烷()和35%丙烷,已知丙烷的燃烧热为2221.5kj/mol,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奥运会火炬燃烧主要是将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和光能

B.丙烷的沸点比正丁烷高

C.丙烷、空气及铂片可组成燃料电池,在丙烷附近的铂极为电池的正极

D.丙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8.关于二氧化硅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二氧化硅是由二氧化硅分子组成的,熔点高,硬度大

B.二氧化硅用于制造晶体管、集成电路

C.用二氧化硅与水反应可制得硅酸

D.二氧化硅晶体——水晶可用于制造电子部件和光学仪器等

9.某有色溶液当浓度为c时,其最大吸收波长为450nm;若其他条件不变而浓度为2c时,其最大吸收波长为()nm。

A.450

B.225

C.900

D.375

10.正丁基碘化镁与水反应生成的有机化合物的是()。

A.正丁醇

B.正丁烷

C.二正丁基镁

D.正丁基氢氧化镁

11.下列化合物中不具顺反异构的是()。

12.现代化学教学设计强调()

A.凭借教学经验进行规划

B.理论对化学教学规划的指导作用

C.按照化学课程标准进行规划

D.实践队化学教学规划的指导作用

13.在化学课程设计时,对“任务”、“活动”和“情景”三者应()。

A.各自孤立地设计

B.先孤立设计,在整合

C.整体设计、整体优化

D.突出“任务”、整合设计

14.化学教学设计分为课程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和课时教学设计的根据是()

A.化学教学不同层次的性质和类型

B.化学教学不同层次的目的、性质和类型

C.化学教学不同层次的目的和性质

D.化学教学不同层次的目的、要求和作用

15.制定化学教学目标的直接依据是()

A.化学课程目标

B.化学教学内容

C.学生的科学素养基础

D.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16.下列属于化学实验的认识论功能的是()

A.能创设生动活泼的化学学习兴趣

B.能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D.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17.根据学生活动的性质,可把化学学习(综合)方法分为两大类:接受性、再现性学习方法和()

A.趣味性、探究性学习方法

B.趣味性、发现性学习方法

C.研究性、发现性学习方法

D.研究性、探究性学习方法

18.化学学习的学习观和学习方法是()。

A.以实验为基础

B.在分子和超分子的微观层次上研究物质

C.化学知识再生产过程

D.由简到繁、不断深化、螺旋式上什

19.化学课程目标的陈述结构中最基本的成分是()

A.主体

B.行为

C.条件

D.程度

20.化学新课程实施中,最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改变、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评价方法是()

A.纸笔诊断性测验评价

B.纸笔总结性测验评价

C.档案袋评价

D.活动表现评价

二、简答题

1.以“金属活动顺序表”为例,设计一个课堂教学问题。

2.请说明化学教学提问的基本要求。

三、诊断题

下列变化,必须加入还原剂才能实现的是( )。

上面是某学校化学测试中的一道题,不少学生会出现错选。

回答下列问题:

1、本题正确答案为,解题思路为

2、分析学生解题错误可能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四、案例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满足于传授知识,无暇也不想做研究,导致在教学日益模式化的同时,自己也沦为教书匠。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要求教师必须转变其角色,即由知识的传授者向教育实践的研究者转变,由“教书匠”向“研究型”、“专家型”与“学者型”教

师转变。为适应21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为化学教师创造性地教学和研究提供更多的机会.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引导教师不断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L、化学研究中较为常见的方法有哪些?

2.化学研究过程由哪些阶段和环节构成?

3.谈谈化学教学研究的意义。

五、教学设计题

请阅读下列教材内容,回答规定问题: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我们在前面的学习中,主要讨论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及伴随发生的能量变化这两个根本问题,这是化学反应的两大特征。当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应用于实际时,人们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下面要讨论的问题。

一、化学反应的速率

思考交流

在化学实验和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观察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化学反应进行得快,有的化学反应进行得慢。你了解下列化学变化过程进行的快慢吗?反应的快慢与我们有什么关系?炸药爆炸金属锈蚀食物腐败离子反应塑料老化溶洞形成

不同的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千差万别,“快”与“慢”是相对而言的,是一种定性的比较,通常要确定一个参照物。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需要对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进行定量的描述或比较,这就要使用同一定义或标准下的数据。与物理学中物体的运动快慢用“速度”表示相类似,化学反应过程进行得快慢用“反应速率”来表示。

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来表示。浓度常以mol/L为单位,时间常以min(分)或s(秒)为单位,化学反应速率的单位相应为mol/(L.min)或mol/(L,s)。例如,某反应的反应物浓度在5min内由6mol/L变成了2mol/L,则以该反应物浓度的变化表示的该反应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8mol/(L.min)。

有哪些条件能够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呢?我们通过下面的实验来进行探究。

实验2-5

在2支大小相同的试管中,装入2ml-3ml约5%的H2O2溶液,分别滴入1-2滴1mol/lFeCl3溶液。待试管中均有适量气泡出现时,将其中一支试管放入盛有5℃左右冷水的烧杯中;另一支试管放入盛有40℃左右热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并进行对比。待放入热水烧杯中的试管里出现大量气泡时,用带火星的火柴梗检验放出的气体。

实验2-6

在3支大小相同的试管中各装入2-3ml约5%的H2O2溶液,再向其中2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Mno2粉末、1-2滴1mol/L FeCl3溶液。对比观察现象。

从实验2-5我们观察到,升高温度,H2O2分解反应速率增大;降低温度,H2O2分解反应速率减小。大量实验和理论研究表明,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具有相同的规律性。因此,通常可以采用调控温度的办法来控制化学反应速率。

从实验2-6我们观察到,MnO2、FeCl3可以加快H2O2分解的反应速率,起了催化剂的作用。催化剂在化工产中应用十分普遍,新的催化剂的问世,常常意味着化工生产工艺的一次革新和进步。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并不只是温度和催化剂。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和思考,就会发现生活里和化学实验中采取的很多措施都是用调控反应速率的。

思考与交流

1.为什么要将食物存放在温度低的地方(如电冰箱)?

2.实验时,通常要将两种块状或颗粒状的固体药品研细,并混匀后再进行反应。原因是什么?

3.人们常把固体试剂溶于水配成溶液后再进行化学实验,原因是什么?

4.实验室常用约30%左右的硫酸溶液(约3.7mol/L)与锌粒反应制取氢气,当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气泡变得稀少了(锌粒还有剩余),如果添加一些适当浓度的硫酸溶液到反应容器中,气泡又会重新增多起来。原因是什么?

从上面的实验和事例可以看出,温度、固体的表面积、反应物的状态、溶液的浓度、催化剂等都可以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人们可以通过这些因素来调控化学反应速率。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2.请写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

3.请对本节教材内容进行板书设计。

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中学)

标准预测试卷(二)

一、单项选择题

1.2005年1月14日,成功登陆“土卫六”的“惠更斯”号探测器发回『.350张照片和大量数据。分析指出,“土卫六”酷似地球经常下“雨”,不过“雨”的成分是液态甲烷。下列关于“土卫六”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土卫六上存在有机分子

B.地表温度极高

C.地貌形成与液态甲烷冲刷有关

D.土卫六上形成了甲烷的气液循环系统

2.下列有关物质分类或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液氨、液氯、干冰、碘化银均为化合物

②氢氟酸、盐酸、水玻璃、氨水均为混合物

③明矾、小苏打、醋酸、次氧酸均为电解质

碘酒、牛奶、豆浆、漂粉精均为胶体

⑤.Na2C03、NaHC03.NaZSi03均为钠盐

A①和②B.②和③C.①和⑤D.②和④

3.某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且该物质属于非电解质,溶于水时化学键被破坏的是( )。

A.液溴B干冰C.蔗糖D.硫酸钡

4.溶解3.24克硫于40克苯中,苯的沸点升高0.8IK。若苯的Kb=2.53K.kg.mol-,则溶液中硫分子的组成是( )。

A.S2

B.S4

C.S6

D.S8

5用1 L 1.0 mol/L NaOH溶液吸收0.8 mol CO2,所得溶液中CO3与HC03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约是( )。

A.1:3

B.1:2

C.2:3

D.3:2

6试液中含有Ca“、Mg“和少量Feu、AF'+。现在加入过量三乙醇胺,并调节溶液pH=10,以铬黑T为指示剂,用EDTA滴定。则此时滴定的是( )。

A.Ca2+含量

B.Ca2+和M92+总量

C.Mg/+含量D.溶液中阳离子总量

7.将等物质的量的X.Y气体充人一个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并达成平衡:x(g)+Y(g)≠2z(g);△H

改变的条件平衡与原平衡比较

A 升高温度X的体积分数变大

B 增大压强Z的浓度不变

C 充人一定量Y Y的转化率增大

D 充八一定量Z X的体积分数变大

A.环戊二烯B对苯醌C.环丙烯D带2个负电荷的环辛四烯负离子

9.已知反应向某压强恒定、体积可变的容器中按体积比1:3充入,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下图是某物理量Y随时间(t)变化的示意图,Y可能是( )。

A的转化率B.混合气体的质量C.容器的体积D.混合气体的密度

10.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懂得将白铁褪火处理得到相当于铸造钢的物器(如锋利的宝剑).这一技术要比欧洲早近两千年,那么白铁褪火处理的主要作用是( )。

A.除硫、磷杂质B.适当降低了含碳量 C.渗进合金元素D.改善表面的结构性质11.已知钍原子可发生下列放射性变化,,生成的x是与钫

Fr同周期的一种元素的原子,下列对X的推断错误的是( )。

A.X的氢氧化物是一种强碱 B.X的碳酸正盐不溶于水

C.X的原子核外有6个电子层

D.X的最高化合价为+2价

12教学目标是指( )。

A.预期的教学效果B.教学目的C培养目标D预期的学习结果

13.衡量化学学习任务是否完成和完成质量如何的决定性因素是( )。

A.教师的化学教学活动B、学生的化学学习活动

C、学校的化学教学资源D.学生的实际能力

14.化学学习评价的根本目的是( )。

A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主动、全面的发展

B对学生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评价

C.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情况作出评价

D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15.化学学习活动的定向环节主要是( )。

A.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B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

C.得出相应的结论,D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与评价

16.化学课程的总目标是( )。

A.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B.使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C.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D.培养学生运用化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7.下列不属于导人新课技能的构成程序的是( )。

A.集中注意B激发兴趣C.明确目的D.进入课题

18.根据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分类,可分为( )。

①演示实验②并进实验③学生实验⑧描述实验⑤实验习题⑥投影实验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C.③④⑤⑥D.全部都是

19.化学实验四方面基础中,哪一项是基础的基础?

A知识基础B.技能基础C.方法基础D.观念基础

20.化学实验设计的首要原则是( )。

A简约性原则B安全性原则C科学性原则D绿色化原则

二、简答题

1.以“盐类水解”为例,设计两个有效的课堂教学问题.

2.简要介绍提问技能的构成要素及在化学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三.诊断题

设N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标准状况下,以任意比例混合的CH4与CO2的混合物22.4L,所含有的分子数为Na B在标准状况下,Na个H2O分子所占体积为22.4L

C.常温常压下,活泼金属从盐酸中置换出1molH2,发生转移的电子数位2Na

D.常温常压下,28g氮气含有的核外电子数为10Na

上面是某学校化学测试中的一道题,不少学生会错选D。

回答下列问题:

1.本题正确答案为,解题思路为。

2.分析学生解题错误可能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四、案例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高中化学新课程由8个模块组成(见下图),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围绕某一方面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

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从内容和功能上可以初步将选修模块大致分为哪几类?

2.高中化学心课程内容具有怎样的特点?

3.举几个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的特点。

五.教学设计题

化学探究教学的一种模式为: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事实—验证假设—得出结论—整合应用。需要探究的问题是:氯气与硫氧化性强弱的探究。试设计能体现上述模式过程的微型教案。(5分钟之内)

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中学)

标准预测试卷(三)

一、单项选择题

1.在防治禽流感疫情中大量使用的氯胺是一种长效缓释有机氯消毒剂,有强氧化性,其杀菌能力是一般含氯消毒剂的4-5倍。下列有关氯胺()的说法一定不正确的是( )。A.氯胺分子中各原子都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

B.氯胺晶体属于分子晶体,氯化铵晶体属于离子晶体

C.氯胺水解产物最初为,和

D.氯胺的消毒原理与漂白粉相似

2.0.1 mol.L-l的HCI与O.I mol.L-1的CH,COOH溶液相比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含H+的物质的量,盐酸大于醋酸

B.分别与锌反应,产生H,的物质的量不一定相等

C.分别与镁反应,反应速率盐酸大于醋酸

D.H+的物质的量浓度,盐酸大于醋酸

3.下图中.两电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如下:a极:,则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该装置一定是原电池

B.a极上一定发生还原反应

C.a.b可以是同种电极材料

D.该过程中能量的转换可以是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4 .2005年2月18日英国食品标准署就食用含有添加苏丹红色素的食品可能诱发癌症向消费者发出警告。我国也已升始追查合苏丹红色素的食品。苏丹红一号的结构简式如下图,下列有关苏丹红一号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苏丹红一号的摩尔质量为248

B.苏丹红一号极易溶于水

C.1 mol苏丹红一号可与1 mol Br2发生取代反应

D.食品添加剂对人体危害较大,因此应全面禁止使用

5.下列物质的不等于O的是( )。

Fe(s) B.Ne(g) C.(g) D.C(金刚石)

6下列有关化学研究的正确说法是( )。

A同时改变两个变量来研究反应速率的变化,能更快得出有关规律

B.对于同一个化学反应,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几步完成,其反应的焓变相同

C.依据丁达尔现象可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与浊液

D.从HF、HCL、HBr、HI酸性递增的事实,推出F、Cl、Br、I的非金属性递增的规律

7.用右图表示的一些物质的从属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X Y Z

A 氧化物化合物纯净物

B 电解质离子化合物化合物

C 胶体分散系混合物

D 碱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氧化物

8.根据粗略估计,下列饱和溶液中银离子浓度最大的是()

9.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章》,下列做法有悖于这一宗旨的是()

A.煤经过脱硫、气化或液化处理,既可使煤得到充分的利用又可减少对空气的污染

B.关闭燃煤的小型发电厂,能够有效地节约能源,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

C.大量使用农药,消灭虫害,增加粮食产量,以满足人们的需要

D.控制石油和煤的开采,发展水电事业,开发新能源

10.CO2应有四种基本振动形式,则它的红外光谱图应有()个峰。

A.1

B.2

C.3

D.4

11.pH=12的X、Y两种碱溶液各10ml,分别稀释至1000ml,其pH与溶液体积(V)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Y两种碱的物质的量浓度一定相等

B.若10<a<12,则X、Y都是弱碱

C.完全中和X、Y两溶液时,消耗同浓度盐酸的体积Vx>Vy

D.稀释后,X溶液的碱性比Y溶液的碱性强

12.下列化学课中,属于以巩固知识、技能为主的课是()

A.化学基础理论课

B.化学复习课

C.化学实验课

D.元素化合物知识课

13.STS教育中,STS三个字母不包括哪一项()

A.科学

B.技术

C.社会

D.生活

14.创设化学教学情境最丰富的情景素材是()

A.实物

B.化学实验

C.投影仪

D.模型

15.教师应具备全面的能力结构,而教师的基本能力是()

A.教学能力

B.科学研究能力

C.组织管理能力

D.善于交往与人沟通的能力

16.根据活动表现任务所受限制的程度不同,活动表现性任务可以分为()

A.两类

B.三类

C.教授新课

D.总结练习

18.化学教学研究的起点环节是()

A.选定课题

B.查阅文献

C.研究设计

D.收集资料

19.“看到CuSO4溶液,你想到什么”这一问题适用于()。

A.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B.探查学生的已有认识

C.转变学生的迷失概念

D.丰富学生的认识思路

20.学生化学成绩考核的方式方法有()

A.以教学大纲为标准,用发展的观点来考核学生成绩

B.要提高成绩考核的客观性,认真及时做好成绩的分析工作

C.考核有期中、学期或学年等考试

D.经常性的考查、阶段性的平时测验考查和总结性的定期考试

二、简答题

1.作业设计是学生落实理解所学课题内容的必要部分,请以“分子”内容为例,设计两个反思作业题目。

2.谈谈教学过程中作业设计的功能和原则。

三、诊断题

把a L硫酸铵和硝酸铵的混合液分成两等份,一份加入bm。l烧碱并加热,刚好把NH,全部赶出。另一份需消耗,沉淀反应刚好完全,原溶液中硝酸根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上面是某学校化学测试中的一道题,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学生可能出现的解题错误。

2.本题正确答案为,解题思路为

四、案例分析题

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本。请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回答下

列问题:

下面是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节选:

内容标准活动与探究建议

1.知道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的发展趋势。

2.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合成新物质的一门科学;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认识化学的本质。

3.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①查阅20世纪化学发展过程中重大事件的资料(或观看录像),与同学交流讨论。

②讨论:合成氨、药物合成、合成材料、环境保护等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影响。

③结合本主题的学习,制作一期相关内容的展板,或举办一期专题报告会。

1.上表中“活动与探究建议”一栏的设立与表述,既对教学实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请谈谈您对此的理解。

2.高中化学课程结构由若干模块构成,分为必修、选修两类。请说出各选修模块的名称。3.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用不同的行为动词来描述课程目标,目标分为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和体验性学习目标,对同一水平的学习要求用了多个行为动词进行描述。请您至少写出5个描述体验性学习目标的行为动词。(说明:体验性目标主要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

五。教学设计题

材料氧化还原反应(高中化学必修1)

下面为某教师设计的教学课件:

一、氧化还原反应

◆从化合价升降角度分析:有元素化舍价升降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说明:元素化合价升降是氧化还原反应的表观特征,可作为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依据。

◆从电子转移角度分析: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说明: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

二、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

1.氧化剂是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的物质,在反应时所含元素的化合价降低。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反应时本身被还原。

2.还膘剂是失去电子f或电子对偏离)的物质,在反应时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升高。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反应时本身被氧化。

三、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

氧化产物:还原剂失去电子被氧化后的生成物。

还原产物:氧化剂得电子被还原后的生成物。

1.几个概念间的关系:

四、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方法

1、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方法——双线桥

2、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方法——单线桥法

用一根线桥表示的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简要说明下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2、说明本节课的教学主题。

3、根据本节课内容,设计两个反思作业题目。

标准预测试卷(一)专家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D。解析:A项物质的量不等于物质的质量;B项阿伏加德罗常数约为,C项摩尔质量有单位,其大小哼相对原子质量相等。

2【答案】C。解析:A项,因为都是1元素质子数相同,核外电子数也一定相同;B项,中子数=质量数一质子数,所以应该分别是127-53=74,131-53=78;C项,同位素是指质子数

相同,质量数不同的同一种元素,和互为同位素:D项,核素是指质量数相同,中子数也相同的同一种元素,因此和'不是同一种核素。

3【答案】B。解析:由图象可知时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故该反应正反应

方向为放热反应,:增大压强,平衡也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故正反应是气体体积增

大的反应。

4.【答案】D。解析:A项会形成有颜色的溴水,B项会形成三价铁离子,c项有漂白性的不是,本身,而是亚硫酸.

5【答寒】A。解析:B项中与、不能大量共存;c项中与不共存;D 项中与不共存.

6【答案】C。解析:可以应用类推法研究物质的性质,但各种物质还有特性,需要同时考虑。A中,与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和NO;B中硫的氧化性小于

;D中还原性:,Na与水反应,Na不能在水溶液中置换其他金属。

7.【答案】A。解析:B项丙烷分子量比丁烷小,故其沸点低;C项丙烷附近铂极为电池的负极:D项丙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中为液态。

8【答案】D。解析:二氧化硅是原子晶体,不存在分子,A错;能用于制造晶体管和集成电路的是硅.不是二氧化硅.B错;硅酸是难溶于水的酸,实验室中用可溶性的硅酸盐与强酸反应制备。

9【答案】A。解析:最大吸收波长是定值。

lO【答案】B。解析:格氏试剂的水解反应,生成烷烃。

11【答案】B。解析:双键的其中一个碳连有两个相同基团则无顺反异构。

12【答案】C。解析:现代化学教学设计强调按照化学课程标准进行规划。

13【答案】C。解析:在化学课程设计时,刑“任务”、“活动”和“情景”三者应整体设计、整体优化。

14【答案】D。解析:依据化学教学不同层次的目的、要求和作用将化学教学设计分为课程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和课时教学设计.

15【答案】A。解析:化学课程目标是制定化掌教学目标的直接依据。

16.【答案】C。解析:实验的教学认识功能主要是为了检验化学假说、验证化学概念和理论,以便使学生获得正确的理性认识,

17【答案】C。解析:根据学习活动的性质,可把化学学习(综合)方法分为两大类:接受性、再现性学刊方法和研究性、发现性学习方法。

18【答案】A。解析: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19【答案】B。解析:行为是目标陈述中的最基本成分,也是不可缺少的成分。陈述行为的基本方法是使用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动词说明动作,宾语说明动作的对象。

20【答案】D。解析:活动表现评价是化学新课程实施中最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改变、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评价方法。

二、简答题

1、【答案要点】一般来说,金属性强的元素,金属活动性也强。金属性的强弱通常用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的电离能大小来衡量,如,钠的第一电离能比钙的第一电离能要小:

因此.钠比钙容易失去最外晨的一个电子,钠的金属性比钙强。

但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钙却排在钠的前面,即表示钙的金属活动性比钠强、请加以分析解释。

2、【答案要点】化学教学提问的基本要求如下:

(1)基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与教学目标设置问题;(2)基于所有学生的认知问题没置问题;

(3)设置开放性问题;(4)清晰准确地表达问题;(5)留出刚间给学生;(6)设计促使所有学生参与的问答模式;(7)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8)对学生的回答要有适当、科学的反馈。

三.诊断题

1.【答案】C。解题思路:A项中各元素化合价未变化,不是氧化还原反应。B项中碳元素从零价升高到正二价.被氧化了,需加入氧化剂。c项中硫元素从正四价降到零价,被还原了,需加入还原剂.D项中氯元素从零价降到负一价,被还原了,但反应中,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加入的水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

2.误答原因:(l)误答A项,原因是不会判断元素的化合价。(2)误答B项,原因是思维混乱(或将关系记反了)。(3)误答D项,没有考虑到反应中,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四.案例分析题

1、【答案要点】化学研究中较为常见的方法有调查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

2、【答案要点】化学研究过程主要包括:

(l)选题与设计环节。选择研究课题;查阅文献;提出假设;制定方案。

(2)实施阶段。收集资料,形成科学事实;分析事实或原有理论,形成新理论。

(3)总结与评价阶段。撰写研究报告或学术沦文;鉴定和评价研究成果。

3、【答案要点】化学教学研究的意义的意义主要有:(1)化学教学研究列教师々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2)化学教学研究是提高化学课程实施质量的有效途径;(3)化学教学研究有助于解决化学教学实践问题。

五.教学设计题

1.【答案要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通过对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的实验探究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3)激励学生把所学的化学反应速率知识应用于生活中,能够对与化学反应速率有关的社

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

2、【答案要点】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探究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3【答案要点】

标准预测试卷(二)专家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B。解析:液态甲烷,说明温度很低。

2、【答案】B。①中的液氯的液态的氯气,属于单质;②中的水玻璃是硅酸钠的水溶液;

③中的碘酒是碘的酒精溶液,属于溶液,牛奶属于乳浊液,漂粉精是漂白粉,是次氯酸钙和氯化钙的混合物;④中的碘酒是碘的酒精溶液,属于溶液,牛奶属于乳浊液,漂粉精是漂白粉,是次氯酸钙和氯化钙的混合物;⑤中是钠的过氧化物。

3、【答案】B。解析:液溴是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干冰溶于水生成碳酸,化学键被破坏,能导电,但干冰是非电解质;蔗糖是非电解质,且其水溶液不导电;硫酸钡是电解质,且不溶于水。

4、【答案】D。解析:由得,那么硫的总物质的量

,故而该硫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所以该硫分子中含有硫的个数为。

5、【答案】A。解析:,,首先发生第一个反应,的与的反应生成,此时还剩,与的发生第二个反应生成的,则溶液中

,则浓度值为。

6、【答案】B。解析:此时滴定的是钙镁总量。三乙醇胺只是掩蔽铁铝离子。

7、【答案】A。解析: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左移,如果减小体积增大压强,Z浓度会增加。充入新物质,会增加总的物质的量,所以未被增加的物质积分数会降低。

8、【答案】D。解析:只有D符合休克尔的4n+2规则。

9、【答案】A。解析:该反应是一个正反应且总体积减小的反应,C向显然不符合题意。

,从反应开始发生直到平衡,混合气体的总质量不变,的转化率逐渐增大,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和总体积都逐渐减小,即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和混合气体的密度都增大,且温度越高这三个量都越小。但D不可能初始值为0,故只有A符合要求。

10、【答案】B。解析:高温下生铁中的杂质碳的一部分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从而降低含碳量。

11、【答案】C.解析:的位置在第7周期第族,应有7个电子层,它的最高正

价为+2价,它的金属性比Ba还强,其碳酸盐与、、相似,不溶于水,据此分析,A、B、D选项均正确,只有C选项错误。

12、【答案】A。解析: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

13、【答案】B。解析:学生的化学学习活动是衡量化学学习任务是否完成和完成质量如何的决定性因素。

14、【答案】A。解析:化学学习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主动、全面的发展。

15、【答案】A。解析:化学学习活动的定向环节,主要是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

16、【答案】A。解析:化学课程的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17、【答案】B。解析:导入新课技能的构成程序是集中注意、引起兴趣、明确目的、进入课题。

18、【答案】B。解析:根据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分类,可分为实验的形式有演示实验,并进实验,学生实验、实验习题。

19、【答案】D。解析:观念基础是化学实验四方面基础中基础的基础。

20、【答案】C。解析:科学性原则是化学实验设计的首要原则。

二、解答题

1、【答案要点】(1)盐溶解与水中,所形成的水溶液是否显中性?

(2)预测、、、、、溶液的酸碱性。

2、【答案要点】(1)提问技能的构成要素:设问引入——诱发作答——解答评核

(2)需要注意的问题:①提问应有针对性;②问题难易程度的适当性;③注意问题的提问方式。

三、诊断题

1、【答案】AC。解题思路:在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所占体积都约为22.4L。因为决定它们体积大小的因素是气体分子间的距离,而不是分子本身体积的大小。因此对于混合气体,此结论是一定成立(混合气体在标准状况下能自发反应。而导致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等除外如:NO和)。所以在标准状况下1mol混合气体所占体积也是22.4L。反过来在标准状况下每22.4L气体所含分子数就一定是。A项正确。

在标准状况下并不是气态。而对于液体或固体物质来说,决定它们体积的因素是粒子本身的大小。不同粒子、其本身大小不同,体积也就不同。在标准状况下,1mol的的体积不是22.4L。B项不正确。

物质的量和质量都是与温度、压强无关的基本物理量。也就是说,1mol物质在任何温度下,所含粒子数都仍为阿伏伽德罗常数(条件是该物质在此温度下能存在且不发生反应)。因此当+1价的氢被活泼金属还原成0价的氢时,只要有1mol生成,就必然转移2mol电子,即转移电子总数为(不管是标况还是常压)。C正确。

氢原子核外有 7个电子,氮气分子核外有14个电子,则1mol含有的核外电子数就是。D项不正确。

2、错误分析:本题易错选D项。主要原因是部分同学考虑了氮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时,只注意到最外层电子数为5而忽略了内层电子数为2,从而得出错误结论。

四、案例分析题

1、【答案要点】从内容和功能上可以初步将选修模块大致分为与STS(科学、技术和社会)相联系的课程;与化学学科专门领域的发展相联系的课程;与化学实验有关的课程,即实验化学。Fe

2、【答案要点】高中化学新课程内容具有:课程构成内容的模块化和主体性;课程内容构成的多元化和层次性;课程内容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自然。

3、【答案要点】高中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特点有:

(1)凸显模块教学特色,展现课程内容的变化;

(2)在真实情境中进行核心化学知识的教学;

(3)抓住核心内容进行整合教学;

(4)为学生创设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活动;

(5)相同教学内容主题在不同学习阶段具有不同的水平要求。

五、教学设计题

【答案要点】要求按模式的结构设计。

参考案例:提出问题:从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S和都是比较活泼的非金属单质,都具有较强的氧化性,那么他们之间的氧化性强弱的关系如何呢?

猜想与假设:从他们的原子结构看,他们都属于同一周期的元素,氯的原子半径小于硫,氯束缚电子的能力比硫强。而氯化性是原子得电子的能力,故得电子的能力为:氯大于硫,因而可推测他们单质氧化性的强瑞弱为:。

实验验证:(1)组织引导学生设计验证的实验方案:依据氧化性强弱不同。

①Fe+S②可通过反应后检验产物成分判断。(2)学生进行实验验证①产物溶于稀盐酸,滴加KSCN溶液,无颜色变化,说明S把铁氧化为+2价。②产物溶于稀盐酸,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成血红色,说明把铁氧化为+3价。得出结论:组织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他们的氧化性强弱顺序为。

整合应用:下列各物质中,不能由组成它的两种元素的单质直接氧化而得到的是()

A FeS

B

C D

标准预测试卷(三)专家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

l【答案】A。解析:氢原子是例外.

2【答案】A。解析:解题时要分清强弱电解质、物质的量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关系。由n=cV知,只知浓度不知体积,无法判断物质的量的多少。等物质的量浓度的电解质溶液,强电解质所含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远大于弱电解质所含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故盐酸与镁反应时反应速率大。

3.【答案】A。解析:由两极反应可看出,a极上发生还原反应.b极上发生氧化反应。该装置可为原电池如铁、石墨电极放到.溶液中。该装置也可为电解池,铁电极为阳极. 溶液为电解质溶液.

4【答案】C。解析:c项中,—OH邻位上的氢原子刚好被溴取代。A项,苏丹红一号的摩尔质量为248g/mol;B项,苏丹红一号是有机物,不易溶于水:D项明显错误.5.【答案】D。解析:金刚石不是碳的稳定单质.

6【答案】B。解析:如果同时改变两个变量,不能确定是哪一个变量影响的,A错误;依据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与浊液,C错瀑;用酸性判断非金属性强弱应该用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判断.D错误。

7.【答案】B。解析:电解质不完全包括在离子化合物里面.

8【答案】A。解析:根据溶度积判定银离子浓度最大。

9【答案】C。解析:防止环境污染,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是符合题目宗旨的.

10【答案】B。解析:的4种振动中.有2种是偶极矩改变的振动。

11【答案】B。解析:由图可知lOmL的溶液中关系为Y>X,所以A.C.D错,如果。a=lO,则说明X为强碱,所以lO

12【答案】B。解析:化学复习课主要以巩固知识、技能为主。

13【答案】D。解析:STS=science technology society。即,科学、技术、社会。

14【答案】B。解析:化学实验是创设化学教学情景最丰富的情景素材.

15【答案】A。解析:教学能力是教师的基本能力.

16【答案】A。解析:从表现性评价任务在表现中所受限制的程度上可分为限制性的表现任务和扩展性的表现任务.

17【答案】C。

18【答案】A。

19【答案】B。

20【答案】D。解析:学生化学成绩考核的方式育法有经常性的考查、阶段陛的平时测验考查和总结性的定期考试.

二、简答题

1.作业题目:(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分子是肉眼直接看不见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你相信吗?如果相信,请说明理由;如果不相信,也说明理由. (2)看“品红在水中的扩散”图,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在静止的水中,品红为什么会扩散?你对你的解释满意吗?

2作业设计的功能:导向功能、刚效功能、激励功能、发展功能、评价功能。

作业设计的原则:目的性、分类设计、阶梯型递进.

三、诊断题

1错误分析:解题过程中容易忽略离子反应是在混合溶液分成两等份以后进行的,用关系式求出、的物质的量误认为就是原溶液中和物质的量,造成错选A。

2【答案】D。解析如下:

对于混合溶液,首先分析溶液中有哪些离子,再分别求出各种离子的物质的量,利用电荷守恒法求解。离子反应有:,

由题意可知.aL混合液分成两等份:

其中一份有:,另一份有:

b mol b mol

c mol c mol

则aL混合液中,有,有,在溶液中,根据电荷守恒有:

,得

四.案例分析题

l【答案要点】(1)表述中的行为动词“查阅”、“讨论”、“制作”对教师实施教学提出了操作性建议,对教学过程的没计有重要的指导价值。(2)表述中的行为动词“查阅”、“讨论”、“制作”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其价值取向指向了“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方式,也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维度的课程目标。

2.【答案要点】高中化学课程选修模块的名称: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

3【答案要点】感受、经历、尝试、参与、交流、讨论、合作、参观、认同、体会、讥识、关注、遵守、赞赏、重视、珍惜、形成、养成、具有、树立、建立、保持、发展、增强等等。五.教学设计题

1.【答案要点】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够从得氧失氧、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三个角度对化学反应进行认识;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并能根据不同的问题情境选择适当的角度研究物质的相关转化。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术语进行语言概括的能力;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学习列科学知识的暂定性本质有一定的认识;对理论知识的解释功能有一定的认识。

2.【答案要点】教学主题:(1)氧化还原反应:从得失氧、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2)交流与反思。

3【答案要点】反思作业设计:

(l)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分析钠的化学性质。

(2)说说你对知识的暂时性的理解,举出在你的学习经历中遇到过的知识的暂时性的例子。

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标准预测试卷(四)

一、单项选择题

1.不久前,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合成3种新核素,其中一种新核素的名称是铪--185 ()。关于铪-)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是一种新元素B.原子核内有185个质子

C.原子核内有185个中子D.是铪-180()的一种新的同位素

2.用惰性电极电解一段时间后,pH增大的是( )。

A.Hcl

B.

C.

D.

3.浓度均为0.1 的三种溶液等体积混合,充分反应后没有沉淀的一组溶液是( )。

A. B.

C. D.

4.制印刷电路时常用氯化铁溶液作为“腐蚀液”,发生的反应为

向盛有氯化铁溶液的烧杯中同时加入铁粉和铜粉,反应结束后,下列结果不可能出现的是( )。

A.烧杯中有铜无铁B.烧杯中有铁无铜

C.烧杯中铁、铜都有D.烧杯中铁、铜都无

5.下列事实一定能说明HF是弱酸的是( )。

①常湿下NaF溶液的pH大于7;②用HF溶液做导电性实验,灯泡很暗:

③HF与NaCl不能发生反应;④常温下O.lmol/L的HF溶液的pH为2.3

⑤HF能与Na2C03溶液反应,产生C02气体⑥HF与水能以任意比混溶

⑦Imol/L的HF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A.①②⑦B.①④ c.③④⑥D.①②③④

6.下列化合物中可发生银镜反应的是( )。

A.丙烷B.丙醇C丙醛D丙酮

7.下列各组化合物中,用煤气灯加热,分解产物类型不同的一组是( )。

8.铝分别与足量的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当两个反应放出的气体在相同状况下体积相等时,反应中消耗的HC1和NaOH物质的量之比为( )。

A.1:1 B.2:1 C.3:1 D.1:3

9为了使变暗的古代油画恢复原来的白色,则需要( )。

A用气体漂白B.用稀擦洗C.使用漂白D使用氯水擦洗

10下列气体可用PdCl2溶液检出的是( )。

1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苯环骨架振动的红外吸收峰大约出现于处

B.物理干扰是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的主要干扰

C.紫外光谱中若在220—280 nm范围内无吸收,则该化合物必然不含醛基

D液一固分配色谱适用于生物大分子的分离

12教师素质的核心是( )。

A.职业品质B.教育观念C.知识结构D.能力结构

13在课上,教师不仅描述化学事实,而且加以深入分析和论证,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这种方法是( )。

A.讲述法B.讲解法C.讲演法D.谈话法

14科学探究的核心是( )。

A.科学问题B.科学解释C科学证据D.科学假设

15.化学教材不包括( )。

A.化学教科书B.电子教材C学生探究活动指南D音像教材

16.我国新一轮课改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在学习方式上特别强调和

提倡( )。

A接受式学习B.探索学习C.研究性学习D.自主学习

17.命题是考试能否达到期望目的耍求的关键所在,试题具有导向性,试题题型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复习方法,经常使用客观性试题并比重过大,学生会( )。

A注重猜重点,押考题B.只记忆零碎知识,养成不求甚解习惯

c答卷费时.速度慢D.提高文字表达能力

18在一个单元教学内容中,教学的难点( )。

A.就是教学的重点B.不一定是教学的重点

C不是教学的重点D.是固定不变的某些知识点

19.“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澡堂为中心”体现的教学方法是( )。

A自主学习B.“填鸭式”教学C.启发式教学D.研究性教学

20通过一些有效措施使化学实验对实验场所和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限度是指(

A化学实验科学化B.化学实验清洁化C化学实验微型化D.化学实验简便化

二、简答题

1、实验导人是化学课堂导人的基本类型。请以“钠的氧化物N a,0,”内容为例,设计一个实验导入过程.

2简要介绍化学课堂导人的功能。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科目一1(新)

1.下列不属于常用搜索引擎的是()。 A、百度 B、谷歌 C、阿里巴巴雅虎搜索引擎 D、新浪 答案:D 2.“为人师表”作为教师行为规范,这是由教师职业道德的()决定的。 A、示范性 B、责任性 C、继承性 D、特殊性 答案:A 3.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所反映的是()。 A、早年的读书和漫游生活 B、困居长安十年时的感受 C、“安史之乱”时的国恨家仇 D、晚年漂泊西南的客旅生活 答案:C 4.在教育教学的细节中如何做到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A、对学生一视同仁,一样要求 B、辨证地看待学生的优缺点,不绝对化

C、在学生之间进行横向的比较与学习 D、不同的学生犯了同样的错误,不考虑动机与原因就进行处理 答案:B 5.某小学对学生评优制度进行了改革,增设了“创造之星”“孝心之星”等多项荣誉称号。该学校的做法()。 A、不利于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B、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C、有利于强化学生之间的竞争 D、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答案:D 6.强调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国民和全体适龄学生,反映了素质教育的()。 A、主体性 B、发展性 C、全体性 D、全面性 答案:C 7.朱老师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想发言时必须先举手,不然就不会叫他们。对此正确的看法是()。 A、举手是课堂提问的一个环节,不可缺少 B、课堂常规管理行为,有助于稳定课堂秩序 C、与教师个人好恶有关的行为,不宜统一要求

D、激励学生的行为,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 答案:B 8.1957年10月,()把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太空,标志着航天技术的诞生,揭开了太空技术的序幕。 A、美国 B、苏联 C、中国 D、欧共体 答案:B 9.12岁的小亮因为家里经济状况不好,放学后道饭店打工,饭店老板了解情况后雇佣了他,并为他安排了较为清闲的工作。该饭店老板的做法()。 A、合法。有助于改善小亮家庭的经济状况 B、合法。有助于锻炼小亮的自立能力 C、不合法。任何人不得非法招用童工 D、不合法。没有取得小亮监护人同意 答案:C 10.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

2018年上教师资格证科目三初级语文真题答案

2018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初级中学)参考答案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D。解析:A项诗句出自李白《月下独酌》,诗歌主要描写了诗人在月夜与“我外之我”的影子及月亮一同畅饮的情景,以奇特的构思、浪漫的想象,深刻地表现出诗人独斟独酌时举目无知音的孤独之情。B项诗句出自陆游《游山西村》,诗中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C项诗句出自李煜《相见欢》,作者借“月”抒发了国破家亡之悲。D项诗句出自苏轼《水调歌头》,该词是苏轼在中秋节怀念弟弟子由时所写,表达了对远在他乡的亲人的思念之情。 2.【答案】B。解析:A项,《白洋淀纪事》是孙犁创作的第一部较为完整的小说作品,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农村妇女群象。B项,《湘行散记》是沈从文先生创作的散文集,该散文集中主要记录了作者返乡途中所遇之人与所见之事。C项,《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记者斯诺先生所写的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品重点描述了毛泽东和陕北红军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D项,《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所著的长篇科普文学作品。 3.【答案】C。解析:A项,鲁迅的《社戏》用抒情的笔语描写了优美的自然山水景致和淳厚的民风,赞美了农民子女的优秀品质。文中演社戏、看社戏的习俗风情散发出了浓厚的乡土气息,体现了江浙地区社戏的民俗文化。B项,刘成章的《安塞腰鼓》通过写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来赞美黄土高原人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展现了黄土高原上的民俗文化。C项,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是作者对济南冬天天气状况以及自然风光的描述,没有涉及民俗文化。D项,汪曾棋的《昆明的雨》描写了昆明雨季中的菌子、杨梅、缅桂花等事物,穿插了对昆明风土人情的描写,体现了西南地区的民俗文化。 4.【答案】D。解析:题干诗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全句可译为“面对窗户和镜子,梳理我的头发,贴我的花黄”。A、B、C三项诗句均未使用互文的修辞手法;D项诗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全句可译为“将军和都护的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他们难以穿着”。 5.【答案】A。解析:题干例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A项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紫藤萝花比作流动的瀑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紫藤萝花的多与美。B、C两项虽然含有喻词“好像”“像”,但并没有把“父亲”“我”比作某一样事物,句中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D项只是介绍了风的变化,没有涉及比喻的修辞手法。

教师资格证科目一综合素质案例分析题的答题技巧

《教师资格证》科目一综合素质案例分析题的答题技巧 人们说,学习成功有三个要素:学习成功=心理素质十学习方法十智能素质。想要考试取得成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智能素质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这些都是外界的客观因素,有时是自己无法改变的。但是我们在学习方法上却有法可循,拥有广阔的提升空间。 学习有法不仅是指自己要有怎样周密的学习计划,怎样合理的时间调配,重要之处还在于怎样在最快的时间内做出最佳的回答,也就是答题方法的掌握。很多考生在作答科目一时一个头疼之处就在于对大题,也就是案例分析题的作答。脑中有思路,有很多话要说,但是实际落实在卷面上时就显得思路非常混乱。不仅如此还会产生答题语言累赘却漏知识点的情况,很是苦恼。针对考生这一困惑,现提供一些答题的技巧,仅供考生参考。 只说理论显得很空洞,现拿出一道2012年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来和大家分享。 材料: 教师节前夕,许老师收到了毕业多年的学生小雪的来信: 许老师,您还记得毕业前的那次主题班会吗班会上您送给我们每人一张三年前刚入校时的照片,并在照片的背面写上您的赠言,送给即将走进考场的我们。我端详着照片优秀稚嫩的自己,翻看背面您的赠言:“相信自己,成功就在下一步的坚持中!”心中涌动着一阵暖流,这句话给了我前进的动力,激励我实现了梦想。 我不会忘记,您陪我走过情绪低沉的时光。突如其来的重病使我一度那么消沉与无助,是您无微不至的关心给了我战胜病魔的信心与勇气!等我身体恢复后,您又利用休息时间不知疲倦地帮我补习落下的功课。 我不会忘记,为了与同学们有更多的交流话题,年过半百的您学习制作视频,关注足球赛事,就连“超女快男”也略知一二;我不会忘记,为了拓展同学们的知识面,您带领我们一起快乐“悦读”,不会忘记您在课余时间伏案学习的背影…… 问题:请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许老师的教育行为。 拿到这样一个材料分析题,首先我们要做的是什么呢很多考生之所以答题不太完善,就是因为没有在笔落到纸上之前在脑中形成一个答题的思路,以至于落到纸上的答案显得没有条理。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使答案又富于逻辑有条理,答案又全面呢这是下面要带领大家逐渐学习的。 拿到一道材料分析题,首先要在脑中形成一个答题框架,也就是落实在考卷上的答案的层次规划。根据阅卷人的习惯,“总-分-总”这样的框架是备受青睐的。因而考生们在写出自己的答案时尽量也要形成“总-分-总”这样的答题习惯。第一个“总”是指总扩句,也就是用一句话概括出该教师的教育行为。以该题为例,也就是需要我们用一句话来评价该教师的教育行为是否践行了教师职业道德,是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或者该教师有哪些不足之处需要给出意见的。 那么针对这道题来看,根据对整个资料的通读,我们知道该教师的教育行为是好的。那么我们框架中的第一个“总”就出来了。我们可以回答:“该教师的教育行为是合理恰当的,真正践行了教师职业道德。”接下来就是我们分析的过程了,也是我们答题的主体部分。要想答案有层次性,我们应该学会运用逻辑连接词,即首先、其次、再次、最后,或者第一、第二、第三、最后。然后我们遵循的是一个理论知识点加一则材料,理论要点的选择就在材料中教师都出现了哪些行为依次找出。以材料为例,首先,许老师给每位学生写临别赠言,激励学生前进,并且帮助“我”战胜病魔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中关爱学生的内容。其次,许老师又“用休息时间不知疲倦地帮我补习落下的功课”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的爱岗敬业精神。最后,许老师“年过半百还学习制作视频,带领我们一起快乐“悦读”,在课余时间伏案学

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考试科目三大题模板教案资料

一、单选:15道*3分=45分 二、案例分析:3道共40分(20+8+12) 教学设计分析(评价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习作点评。 案例分析(材料+理论),就是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要结合教学论相关要求,评价教师的行为或者是教案的设计是否符合课标的要求;针对作文类案例分析的考查,则需从教师角度出发,点评学生习作。 1.课程理念要点 (1)课程性质:看材料中是否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 (2)课程理念:教师是否将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到课程教学的行为中,行为中体现的教育思想是否符合语文课程理念。 (3)学段目标:课程目标系统分为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两部分,体现整体性与阶段性的特点。根据学生所处学段,判断并且评析教师的教学内容是否符合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要求。 (4)教学建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四方面教学建议及不同课型的具体教学建议。教师的教学有没有符合或违背教学建议的行为。 (5)评价建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六方面的评价建议,可结合案例内容进行选择性的利用。 2.教学过程要点 (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否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否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又有所侧重;是否落实学段目标和单元训练重点;是否具体明确,可操作,可考核。 (2)课堂导入:先指明所采用的导入方法,评析所用方法与教学内容是否适切;再评析课堂导入是否起到激发兴趣、引发思考、提示学习要点或集中学生注意力等效果;最后,评析课堂导入所花的时间和精力以及采用的手段等方面。 (3)教学片段:评析时要善于抓住主要信息,提炼优缺点,并且提出改进意见。可以从几个方面考虑: 宏观上,是否以人为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精神,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中观上,是否反映语文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把握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培养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微观上,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教学程序是否循序渐进,练习设计是否有效,教学效果、教学氛围如何。 (4)教学问题:评价教师上课时的问题是否围绕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是否做到针对实际,难易适度;问题设计是否顺序得当,发展思维能力;提问过程是否结构恰当,层次分明。 (5)教学效果;在评析教学效果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完整版)教师资格证科目一考点

一、素质教育观 (一)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二)实施要求 1、面向全体学生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发展主动精神,注重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 2、学生是发展的人 (1)学生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2)学生具有巨大发展潜能(用发展眼观看待学生,提倡过程性评价)(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允许学生犯错误) (4)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学生是具有个性和差异的人 (1)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与个性为基础的 (2)学生的个性差异要求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三、新课改下的教师观 1、教师角色转换 ①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②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化为课程的开发者 ③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者 ④由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2、教师行为转换 ①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②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③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④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一、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解读 1.“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①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 ②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 ③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 ④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2.“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①对工作高度负责 ②认真备课上课 ③认真批改作业 ④认真辅导学生 ⑤不得敷衍塞责(禁止性行为) 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①关系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②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 ③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④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禁止性行为) 4.“教书育人”——教师天职和道德核心 ①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 ②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③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④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①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 ②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③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 ④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 ⑤作风正派,廉洁奉公(廉洁从教) ⑥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6.“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 ②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二、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处理好的几大关系 1、与学生:热爱、尊重、了解、公平公正、严格要求 2、与家长:尊重、沟通、理解 3、与同事:协作、理解 4、与领导:尊重、支持 三、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 1、班主任工作内容 2、班主任具备条件 C:\Users\61967\AppData\Local\MyEclipse Professional 2014

高中美术教师资格证笔试科目三美术总结

教学设计 创作课模板 一、课题:(给什么课题写什么课题) 二、课型:新授课 三、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_____的相关知识,掌握表现/绘制/制作____的技能(并能创作___的作品)。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____的观察/欣赏/体验/合作交流,发展学生的创 作能力/想象能力/造型能力/设计能力/感知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体验____的乐趣,敢于欣赏和表现,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直接套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丰富视觉、触觉和 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了解XXXX的基础上,学生能够独立完成XXXXXX。(参考 知识与技能目标) 教学难点:学生对于XXXXXXX的掌握。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欣赏法、情景法 七、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科书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带领学生欣赏一段视频/欣赏歌曲/欣赏…图片《……》,引导学生说一说:“……?”通过观看视频,相互交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从而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采用…导入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的,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讲授新知 1、初步感知 教师展示……图片,师生共赏、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说一说/谈一谈:“……”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总结并讲授:“……” 2、深入探究 学生以小组的形势欣赏……,在欣赏的同时思考问题:“……?” 结合课本内容,小组讨论,选出代表回答,总结得出……。 3、拓展思维 继续欣赏作品,引导学生体会:“……。” 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引导学生总结得出……(畅谈有关……创作的想法。)(设计意图: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通过欣赏相关图片,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发现问题,寻找答案,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合作学习的 能力。)

教资科目一答题模板Try

素质教育观 Xxx的做法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值得我们学习。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使每个人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材料 (2)素质教育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材料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强调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材料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要全方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材料 (5)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终身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素质教育不仅重视学生现在对于未来的发展价值和迁移价值,而且重视直接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材料(可忽略) (6)素质教育是发展学生主动精神的教育。素质教育强调教育要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使学生生动活泼的成长。+材料(可忽略) 总之,作为教师要践行素质教育的要求,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可持续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人为本“学生观 xxx的做法符合“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值得我们学习。 (1)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发展具有不稳定性和可塑性,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材料 (2)学生是独特的人,具有个性差异。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材料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势利导,推动学生健康成长。+材料 (4)“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关爱全体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给学生以人文关怀/+材料(可忽略) 因此,作为教师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践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关爱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发展。 教师观 XXX的教育行为符合新课改背景下对教师的相关要求,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教师角色转变-(开盐放醋)

(完整)教师资格证科目三(高中生物)

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重演科学家发现DNA 是主要遗传物质的过程,说明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实验设计的基本步骤。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科学思维和创新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关心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对我国生物科学和技术发展状况有一定的认识,更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认识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能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 能够运用生物科学知识和观念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 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概述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认同科学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用具 四、教学过程 1)陈述式教案: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提高->小结要点->布置作业

2)师生互动教案:引入新课->直观演示层层设疑->创设情境案例质疑->资料分享讨论交流->拓展延伸->总结 学生:回顾,思考,观察,合作,讨论,自读,倾听,观看 五、板书设计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1)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把握学生大致的知识储备“了解植物和动物的呼吸,初步形成了呼吸作用的基本概念” 2)分析学生的认知和思维特点“学生易于接受感性知识,抽象思维初步形成但尚待发展”)3分析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能力“学生对学习生物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乐于探究” 4)班级整体个性“该班学生课堂参与度高,气氛活跃” 生物学的一般教学理论 1. 重视探究,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 强调直观,发展学生的观测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关注合作,发展学生合作学习及交流的能力教学策略(学生自主式、教师主导 式、师生互动式) (一)概念图的教学策略 (二)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三)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以及表达、交流 (四)研究性学习 (五)直观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

教师资格证科目三(高中生物)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重演科学家发现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过程,说明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实验设 计的基本步骤。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科学思维和创新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生物 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关心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对我国生物科学和技术发展状况有一定的认识,更热爱 家乡,热爱祖国,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 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认识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能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 生物科学知识和观念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 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概述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认同科学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用具 四、教学过程 1)陈述式教案: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 巩固提高-> 小结要点-> 布置作业 2)师生互动教案:引入新课-> 直观演示层层设疑-> 创设情境案例质疑-> 资料分享讨论交流-> 拓展延伸->总结 学生:回顾,思考,观察,合作,讨论,自读,倾听,观看 五、板书设计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1)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把握学生大致的知识储备“了解植物和动物的呼吸,初步形成了呼吸作用的基本概念” 2)分析学生的认知和思维特点“学生易于接受感性知识,抽象思维初步形成但尚待发展”3)分析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能力“学生对学习生物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乐于探究” 4)班级整体个性“该班学生课堂参与度高,气氛活跃” 生物学的一般教学理论 1.重视探究,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强调直观,发展学生的观测能力和思维能力 3.关注合作,发展学生合作学习及交流的能力 教学策略(学生自主式、教师主导式、师生互动式) (一)概念图的教学策略 (二)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全考点,记住必过科目一!

、职业理念(考查题型:选择题、材料分析题) 教育观 1.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学生观 1. 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 2. 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3. 学生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潜能。 4. 学生的成长需要人文的关怀。(尊重学生、讲民主。) 教师观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1.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4.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二)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1.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民主、互动、教学相长。 2. 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启发。 3.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与终身学习发展。

4. 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教学观 1. 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 2.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 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 4. 教学更关注人而不只是科学 评价观 1. 评价目的是促进发展。 2. 评价内容多元化。 3. 评价方式多样化。 4.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5. 更注重评价过程。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 { 例题 } 材料: 周末, 我带学生去旅游, 在一片野花丛中,同学们纷纷谈论这自己喜欢的花,这时全校闻名 的“调皮大王”小强大声说: “老师,我最喜欢的话是荆棘的花,荆棘虽然全身长满了刺, 但她的生命力最旺盛,而且刺从中还能开出美丽的花儿呢! 他的话遭到一些学生的反驳。 你们就看到它的刺了! 你们仔细看看人家刺中也有花, 欢迎的 “调皮大王” ,见有同学不赞同他,便据理力争。 如一股电流触动了我的神经,赏花与育人不也同样吗? 刺中也有美丽 的花,我们不能只看到它的刺,就看不到它的花啦。 我们对待其他同学也应该赏花一样, 特别是对缺点多一些的同学, 更应该正确看到他的身上 闪光点。“花有千万种,各有缺点。你们说对不对! ”说着,他拍了拍小强的肩,我的话赢得 了一片掌声,小强也不好意思低下了头。 也值得我们去喜欢呀! ” 平时不受 刺中有花!刺中有花! ”小强的话 我走到小强身边,搂着小强的肩对同学说: 小强说得有道理,荆棘虽然浑身是刺,但是它

教资英语科目三教学设计模板汇总

模板非万能公式 重在理解掌握 限于临时抱佛脚 I to the teaching activity.Meanwhile,it can also lead to the topic today naturally) Step2Pre-reading(5mins) 1.Prediction

Before reading,the teacher will guide students to make a prediction.The teacher will present some hints to help them. Hint1:Title of this material-. Hint2:Some pictures/videos in which students can see. 2.Words/Phrases explanation The teacher will explain some new and difficult words/phrases like .Students will use those words to make sentences. (Justification:Through above activities,students will be prepared to read and can understand the material better) ) about:? After the discussion,several students will be invited to share their answers.Then the teacher will make a conclusion. (Justification:This task can arouse students’interest and involve the whole class.Also, by group discussion,students'critical thinking and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can be developed./They will be more confident to share their opinions in public./They will be willing to cooperate with others.)

教资考试高中历史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逐字稿万能模板

高中历史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逐字稿万能模板 1、题目:《罗马法的发展与起源》 2、内容: 公元前3世纪早期,罗马征服并统一了意大利半岛,然后向地中海地区扩张。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至1世纪后期,罗马帝国已经建立三十名个海外行省,控制欧、亚,非三大洲的广阔疆域,统治了许多不同的民族。在征服过程中,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显现出来。特别是被征服者,由于得不到公民法的保护,对罗马统治表现出强烈不满。随看版图的拓展,国际交往的扩大,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活动中也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显然,仅适用于罗马内部的公民法已无法应对这些新变化。为统治如此庞大的国家,罗马帝国的皇帝高度重视法律的制定,把法政大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他们颁布的法令成为罗马法的组成部分。法学家也积极编幕法典,进行法律解释,以充实罗马法律。为巩固统治,帝国对行省上层阶级大量授予公民权,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给以适当的司法保障。3世纪,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的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汇编成《民法大全》,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3、基本要求 (1)请在10分钟之内完成试讲 (2)围绕万民法设置两个提问。 (3)有必要的板书设计 教材设计逐字稿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帝国元首奥古斯的一段抱怨:“麻烦在于人口众多,管理事务繁杂。因为公民包括了种族和能力上完全不同的各色人等。他们的秉性和愿望更是千差万别,统治起来困难至极。” 教师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新问题和新矛盾呢?引导学生思考,进入新课教学。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背景 过渡:上节我们学习了习惯法到《十二铜表法》。同学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在这一时期,罗马确定的这种公民法的主要适用范围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罗马公民,仅指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成年男性公民。 教师出示“罗马扩张示意图”,提问:从地图上我们能够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从宏观上看罗马疆域不断扩大,至1世纪后期,罗马帝国已经建立控制欧、亚、非三大洲的广阔区域,成为整个地中海地区的主人。

教师资格证 科目一模板+科目二知识点

2019教师资格证考试:必备知识点 一.教育知识与能力 1.二十世纪后教育的发展特征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有技术的现代化 2.生产力对教育影响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结构变化 (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3.政治制度对教育影响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4.如何理解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具体表现:教育内容的继承,教育方式的继承、教育理论与经验的继承。(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并非绝对独立性,而是相对独立性。 5.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 (1)遗传——物质前提、生理基础; (2)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 (3)学校教育——主导;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6.如何依据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 (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注意教育的针对性。 (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抓住关键期。 (4)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7.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强调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指明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和人才培养的政治导向。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说明了国家对培养人才的素质要求。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指明了我国培养人才的根本途径。8.简述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教师资格科目三 化学 完整版教学提纲

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中学)标准预测试卷(一)

B.铜在氯气中剧烈燃烧生产二价铜,铜也能在硫蒸汽中剧烈燃烧生成二价铜 C.纳与乙醇反应产生氢气,钾与乙醇也能反应产生氢气 D.锌可以与溶液中的银离子发生置换反应,钠也能与溶液中的银离子发生置换反应 7.2008年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用的是环保型燃料——丙烷(),悉尼奥运会火炬所用燃料为65%丁烷()和35%丙烷,已知丙烷的燃烧热为2221.5kj/mol,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奥运会火炬燃烧主要是将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和光能 B.丙烷的沸点比正丁烷高 C.丙烷、空气及铂片可组成燃料电池,在丙烷附近的铂极为电池的正极 D.丙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8.关于二氧化硅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二氧化硅是由二氧化硅分子组成的,熔点高,硬度大 B.二氧化硅用于制造晶体管、集成电路 C.用二氧化硅与水反应可制得硅酸 D.二氧化硅晶体——水晶可用于制造电子部件和光学仪器等 9.某有色溶液当浓度为c时,其最大吸收波长为450nm;若其他条件不变而浓度为2c时,其最大吸收波长为()nm。 A.450 B.225 C.900 D.375 10.正丁基碘化镁与水反应生成的有机化合物的是()。 A.正丁醇 B.正丁烷 C.二正丁基镁 D.正丁基氢氧化镁 11.下列化合物中不具顺反异构的是()。 12.现代化学教学设计强调() A.凭借教学经验进行规划 B.理论对化学教学规划的指导作用 C.按照化学课程标准进行规划 D.实践队化学教学规划的指导作用 13.在化学课程设计时,对“任务”、“活动”和“情景”三者应()。 A.各自孤立地设计 B.先孤立设计,在整合 C.整体设计、整体优化 D.突出“任务”、整合设计 14.化学教学设计分为课程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和课时教学设计的根据是() A.化学教学不同层次的性质和类型 B.化学教学不同层次的目的、性质和类型 C.化学教学不同层次的目的和性质 D.化学教学不同层次的目的、要求和作用 15.制定化学教学目标的直接依据是() A.化学课程目标 B.化学教学内容 C.学生的科学素养基础 D.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16.下列属于化学实验的认识论功能的是() A.能创设生动活泼的化学学习兴趣 B.能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D.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17.根据学生活动的性质,可把化学学习(综合)方法分为两大类:接受性、再现性学习方法和()

教师资格证科目一科目二知识点完整版

教师资格证科目一科目 二知识点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2019教师资格证考试:必备知识点 一.教育知识与能力 1.二十世纪后教育的发展特征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有技术的现代化 2.生产力对教育影响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结构变化 (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3.政治制度对教育影响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4.如何理解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具体表现:教育内容的继承,教育方式的继承、教育理论与经验的继承。(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并非绝对独立性,而是相对独立性。 5.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 (1)遗传——物质前提、生理基础; (2)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 (3)学校教育——主导;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6.如何依据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 (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注意教育的针对性。 (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抓住关键期。 (4)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7.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强调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指明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和人才培养的政治导向。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说明了国家对培养人才的素质要求。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指明了我国培养人才的根本途径。 8.简述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考试科目三大题模板教案资料

一、单选:15 道*3 分=45 分 二、案例分析:3 道共40 分( 20+8+12) 教学设计分析(评价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习作点评。 案例分析(材料+理论),就是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要结合教学论相关要求,评价教师的行为或者是教案的设计是否符合课标的要求; 针对作文类案例分析的考查,则需从教师角度出发,点评学生习作。 1.课程理念要点 (1)课程性质:看材料中是否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 (2)课程理念:教师是否将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到课程教学的行为中,行为中体现的教育思想是否符合语文课程理念。 (3)学段目标:课程目标系统分为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两部分,体现整体性与阶段性的特点。根据学生所处学段,判断并且评析教师的教学内容是否符合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要求。 (4)教学建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四方面教学建议及不同课型的具体教学建议。教师的教学有没有符合或违背教学建议的行为。 (5)评价建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六方面的评价建议,可结合案例内容进行选择性的利用。 2.教学过程要点 (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否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是否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又有所侧重; 是否落实学段目标和单元训练重点; 是否具体明确,可操作,可考核。 (2)课堂导入:先指明所采用的导入方法,评析所用方法与教学内容是否适切; 再评析课堂导入是否起到激发兴趣、引发思考、提示学习要点或集中学生注意力等效果; 最后,评析课堂导入所花的时间和精力以及采用的手段等方面。 (3)教学片段:评析时要善于抓住主要信息,提炼优缺点,并且提出改进意见。可以从几个方面考虑:宏观上,是否以人为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精神,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中观上,是否反映语文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把握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培养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微观上,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教学程序是否循序渐进,练习设计是否有效,教学效果、教学氛围如何。 (4)教学问题:评价教师上课时的问题是否围绕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 是否做到针对实际,难易适度;问题设计是否顺序得当,发展思维能力;提问过程是否结构恰当,层次分明。 (5)教学效果; 在评析教学效果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6)评析作业:考虑量和质两个方面:从量方面看,主要是适量;从质方面看,包括课后作业的形式和内容。课后作业的形式要灵活多样,适应课后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课后作业的内容要有针对性、选择性和探究性。

下半年教师资格证统考小学科目一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5年下半年国家教师资格统一考试 《综合素质》(小学)真题 注意事项: 1.考核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9小题,每小题2分,共5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重视学生的知识学习,又要注重学生的品德养成与能力发展,这说明教育具有()。 A.全面性 B.阶段性 C.独立性 D.片面性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有成绩优良的学生才是好学生 B.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从属的地位 C.成绩差的学生也有可能获得成功 D.头脑笨的学生怎么教都教不好 3.万老师教学很认真,经常辛辛苦苦从上课讲到下课,嗓门特别大,被同事戏称为“全天候广播员”,可教学效果一直不好,万老师需要反思的是()。 A.教学态度 B.教学方式 C.教学目的 D.教学条件 4.每次老师提问,小虎总爱抢着回答,但基本上都答错。对此老师应该()。 A.引导小虎仔细思考 B.安排小虎多做作业 C.批评小虎思考不认真 D.对小虎举手置之不理 5.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切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实行()。 A.县(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 B.镇(乡)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 C.省(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 D.地(市)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 6.小刚同学因多次旷课被学校处分,他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教育申诉,被申诉人是()。 A.校长 B.学校 C.书记 D.教育行政部门 7.某学校在期末考试后,将学生的考试成绩排名张榜公布,该学校做法()。A.体现学校的管理权 B.体现了学校的教育权 C.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 D.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 8.根据图1,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科目三,大题模板必过篇

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万能必过篇 第19题:教学目标与确定依据 第20题:教学目标之教学片段 第21题:设计具体教学活动 第19题教学设计: 知识与目标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十九题第一部分 一:诗歌教学----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理解、掌握、积累(此处填写文中关键字词)词语,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把握诗歌意象,学习诗歌中的艺术手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合作探究品味诗歌语言,学习诗歌中的写作手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情感,激起对古典(或者现代)诗歌的热爱,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 二:文言文教学----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的写景论证写人记事手法,提高对文言文作品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第十九题第二部分 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 1.课标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在课程目标中指出:(摘抄问题中的课标要求部分内容)在这要求的指导下,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2.教材文本 本文所在的单元主题是主要选择了(什么)类文章,文章主要描写了(文章大致内容),编者选编本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习(知识与能力里找一条)知识, 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里找一条)情感,基于此,我确立了知识与能力、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3.学情分析 本课要面对的学生群体是X年级学生,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X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了浅易的文言/诗歌知识,认识和分析能力,相较于前一学段有了一 定的提升,但是他们对于诗歌的分析能力还有一定的欠缺,因此需要适时加以引导,基于此,我确立了过程与方法这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第二十题:教学过程设计 步骤:1.激趣导入 2.初读课文成体感知 3.细读课文,深入研读 4.拓展延伸 5.小结作业 框架:1.激趣导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