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科目三 化学 完整版

合集下载

初中化学教师资格证科三

初中化学教师资格证科三

初中化学教师资格证科三摘要:I.简介- 初中化学教师资格证科三的考试内容- 考试的重要性和难度II.考试内容分析- 选择题部分- 简答题部分- 教学能力部分III.备考策略- 针对选择题的备考方法- 针对简答题的备考方法- 教学能力部分的备考方法IV.总结- 初中化学教师资格证科三的备考重点- 鼓励考生积极备考,提高教学能力正文:初中化学教师资格证科三是一场重要的考试,考察的内容涵盖了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

想要顺利通过这场考试,需要对考试内容有深入的了解,并制定有效的备考策略。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初中化学教师资格证科三的考试内容。

这场考试共有20 道选择题,其中第11-20 题考察的是教学能力。

这意味着,想要通过考试,不仅需要扎实的学科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

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考试的内容。

选择题部分涉及的知识点较多,需要考生对初中化学的知识体系有全面了解。

简答题部分则需要考生具备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能够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能力部分则考察考生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实际操作能力。

针对这些考试内容,我们可以制定以下备考策略。

对于选择题部分,考生可以通过刷题、总结知识点的方法进行备考。

对于简答题部分,考生可以多参加模拟考试,锻炼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

对于教学能力部分,考生可以通过观看教育类视频、参加教学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总之,初中化学教师资格证科三考试既考察了考生的学科知识,又考察了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

考生需要全面备考,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才能顺利通过这场考试。

教资科目三教案模板高中化学

教资科目三教案模板高中化学

1. 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节课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等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所属模块: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化学1》年级:高中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所属章节:第一章《物质的性质》教学时间:45分钟三、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物质的分类,掌握物质的性质,能够运用物质的性质解释实际现象。

-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提高环保意识。

2. 内容分析:本节课重点讲解物质的分类和性质,难点在于物质的性质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3. 学情分析: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但对物质的分类和性质理解不够深入。

4. 设计思路:以实验探究为主线,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从而掌握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实验探究(1)实验一:观察不同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等。

(2)实验二:通过实验验证物质的化学性质,如酸碱中和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实验现象,总结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4. 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5. 应用拓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巩固学生的知识。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评价: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实验操作能力、课堂表现等,评价教学效果。

2. 教学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PPT,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2. 实验器材:准备实验所需的药品、仪器等,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教资科目三化学复习资料

教资科目三化学复习资料

教资科目三化学复习资料教资科目三化学复习资料化学作为教师资格考试科目三的一部分,是考察考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化学知识,本文将从基本概念、实验技巧和常见题型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和讨论。

一、基本概念在复习化学知识时,首先需要掌握一些基本概念。

比如,化学元素、化合物、离子等。

化学元素是指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物质,而化合物则是由不同种原子组成的物质。

离子则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此外,还需要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如氧化还原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等。

通过对这些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答相关的试题。

二、实验技巧化学实验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考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因此,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巧是必要的。

比如,如何正确使用实验仪器和设备,如何进行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如何安全地进行实验操作等。

此外,还需要了解一些常见的化学实验现象和实验原理,如酸碱指示剂的使用、气体的收集和判断等。

通过实验技巧的掌握,可以更好地进行实验操作和解答实验题。

三、常见题型在教资科目三的化学考试中,常见的题型有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和解答题等。

对于选择题和判断题,考生需要通过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选择正确的答案。

对于填空题,考生需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填写正确的答案。

而对于解答题,则需要考生对所学的化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答。

在解答题中,要注意清晰地表达思路和论证过程,并给出准确的答案。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题型,考生可以通过做一些模拟试题,提高解题能力和应试技巧。

总结起来,复习教资科目三的化学知识,需要从基本概念、实验技巧和常见题型三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准备。

通过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答相关的试题。

通过实验技巧的掌握,可以更好地进行实验操作和解答实验题。

通过对常见题型的熟悉和练习,可以提高解题能力和应试技巧。

在复习过程中,考生还可以结合教材、辅导书和网络资源等进行学习和查漏补缺。

初中化学教资科目三教案

初中化学教资科目三教案

初中化学教资科目三教案学科:化学
教师姓名:XXX
年级:初中三年级
课题:物质与能量的转化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质和能量的基本概念。

2. 掌握物质与能量之间的转化关系。

3.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1. 物质与能量的概念。

2. 物质的能量的转化。

3. 实验检验物质与能量的转化。

教学重点:
1. 物质和能量的概念。

2. 物质与能量的转化关系。

教学难点:
1. 理解物质和能量的关系。

2. 运用实验方法检验物质与能量的转化。

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烧杯、试管、燃烧器等。

2. 实验材料:纸条、铁丝、氧气等。

3. 课件:物质与能量的转化。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引入一个问题或实例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课题的探求欲望。

2. 授课:介绍物质和能量的基本概念,并讲解物质与能量之间的转化关系。

3. 实验:进行实验检验物质与能量的转化,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4.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

5. 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教学反思:
教师需要充分把握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实验的能力,以达到提高学生化学知识理解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初中化学教资科目三教案模板

初中化学教资科目三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掌握中和反应的特点。

- 学生能够识别常见的酸和碱,并能够区分它们。

-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酸碱中和反应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 通过实验探究,学生能够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和观察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能够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 学生能够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尝试的精神。

教学重点:- 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和特点。

- 中和反应的实验操作和现象观察。

教学难点:- 中和反应实验中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 理解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小组合作法- 讲授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生活中的酸碱物质,如食醋、肥皂水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提问:什么是酸?什么是碱?它们有什么特性?二、新课讲授1. 教师讲解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强调中和反应是酸和碱发生的一种化学反应,生成盐和水。

2. 通过多媒体展示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帮助学生理解反应过程。

3. 教师举例说明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中和土壤酸性、制作食品防腐剂等。

三、实验探究1. 学生分组进行酸碱中和反应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2. 实验步骤:a. 取一定量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

b. 加入酚酞指示剂,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c. 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浅红色,记录所需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

d. 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特点和实验现象。

2.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提出疑问。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查阅资料,了解酸碱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酸碱中和反应的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高中化学教资科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教资科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教资科目三知识点总结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旨在针对高中化学教资科目三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总结,涵盖化学基本理论、元素周期律、化学键、溶液、电化学、有机化学等核心概念和原理。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巩固已学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教学工作和学术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2、教学对象本次教学活动的对象为高中学生,尤其是准备参加教师资格科目三考试的学生。

他们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对化学知识已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但可能存在知识盲点,需要通过本次教学设计进行查漏补缺,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同时,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设计富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高中化学教资科目三的核心知识点,包括化学基本理论、元素周期律、化学键、溶液、电化学、有机化学等,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化学现象,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运用化学实验方法进行探究,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提高实验操作水平。

(4)培养良好的化学思维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能力。

(2)运用比较、归纳、演绎等逻辑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入案例教学、实验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4)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激发他们探索化学世界的热情。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使他们认识到化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3)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了解化学与环境、资源、能源等方面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4)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精神,使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倾听意见、分享成果。

教师资格证科三化学真题电子版

教师资格证科三化学真题电子版

教师资格证化学科目真题第一部分教育基础知识一、单项选择题(共20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教育的主要内容是( )。

{单选题} [单选题] *A.六艺B.八股文C.自然科学D.四书五经(正确答案)2.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 )。

{单选题} [单选题] *A.动物本能B.生物界C.生产劳动(正确答案)D.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3.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及时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叫做( )。

{单选题} [单选题] *A.教育机智(正确答案)B.管理能力C.应变能力D.注意力分配能力4.下列对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叙述不正确的是( )。

{单选题} [单选题] *A.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B.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受生产关系的调节C.教育与生产力发展完全同步(正确答案)D.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5.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称为测量的( )。

{单选题} [单选题] *A.信度B.难度C.区分度D.效度(正确答案)6.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是( )。

{单选题} [单选题] *A.常规管理B.民主管理C.平行管理(正确答案)D.目标管理7.学习时,学习者利用一定的记忆术帮助掌握知识,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

{单选题} [单选题] *A.复述策略B.精加工策略(正确答案)C.组织策略D.元认知策略8.思维过程的基本环节是( )。

{单选题} [单选题] *A.比较与分类B.分析与综合(正确答案)C.抽象与概括D.具体化与系统化9.梦是一种特殊形式,它属于( )。

{单选题} [单选题] *A.再造想象B.无意想象(正确答案)C.幻想D.创造想象10.个体对别人和自己行为的举止,思想意图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的要求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叫做( )。

高中化学教资科目三教案

高中化学教资科目三教案

高中化学教资科目三教案
教学主题:化学反应平衡
教学目标:
1.理解化学反应平衡的概念与原理;
2.学会使用化学平衡常数及平衡常数表达式进行计算;
3.掌握影响化学反应平衡的因素;
4.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化学反应平衡在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
1.化学反应平衡的基本概念;
2.化学平衡常数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
3.平衡常数表达式的推导与应用;
4.影响化学反应平衡的因素;
5.案例分析:生活中的化学反应平衡与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介绍反应平衡的概念,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理论讲解(15分钟)
1.讲解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介绍平衡常数表达式的推导过程;
3.讲解影响化学反应平衡的因素。

三、案例分析(20分钟)
1.生活中的化学反应平衡案例分析;
2.工业生产中的化学反应平衡案例分析;
3.学生参与讨论,分析案例中反应平衡的影响因素及调节方法。

四、练习与讨论(10分钟)
安排一些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化学反应平衡的理解与应用,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五、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梳理学生学习的思路。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案例分析,学生能够更深入理解化学反应平衡的概念与原理,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业生产中。

通过教学过程中的互动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实验2-6我们观察到,MnO2、FeCl3可以加快H2O2分解的反应速率,起了催化剂的作用。催化剂在化工产中应用十分普遍,新的催化剂的问世,常常意味着化工生产工艺的一次革新和进步。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并不只是温度和催化剂。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和思考,就会发现生活里和化学实验中采取的很多措施都是用调控反应速率的。
思考与交流
1.为什么要将食物存放在温度低的地方(如电冰箱)?
2.实验时,通常要将两种块状或颗粒状的固体药品研细,并混匀后再进行反应。原因是什么?
3.人们常把固体试剂溶于水配成溶液后再进行化学实验,原因是什么?
4.实验室常用约30%左右的硫酸溶液(约3.7mol/L)与锌粒反应制取氢气,当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气泡变得稀少了(锌粒还有剩余),如果添加一些适当浓度的硫酸溶液到反应容器中,气泡又会重新增多起来。原因是什么?
A.化学课程目标 B.化学教学内容 C.学生的科学素养基础 D.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16.下列属于化学实验的认识论功能的是( )
A.能创设生动活泼的化学学习兴趣
B.能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D.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17.根据学生活动的性质,可把化学学习(综合)方法分为两大类:接受性、再现性学习方法和( )
有哪些条件能够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呢?我们通过下面的实验来进行探究。
实验2-5
在2支大小相同的试管中,装入2ml-3ml约5%的H2O2溶液,分别滴入1-2滴1mol/lFeCl3溶液。待试管中均有适量气泡出现时,将其中一支试管放入盛有5℃左右冷水的烧杯中;另一支试管放入盛有40℃左右热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并进行对比。待放入热水烧杯中的试管里出现大量气泡时,用带火星的火柴梗检验放出的气体。
18.根据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分类,可分为( )。
①演示实验 ②并进实验 ③学生实验 ⑧描述实验 ⑤实验习题 ⑥投影实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C.③④⑤⑥ D.全部都是
19.化学实验四方面基础中,哪一项是基础的基础?
一、单项选择题
1.2005年1月14日,成功登陆“土卫六”的“惠更斯”号探测器发回『.350张照片和大量数据。分析指出,“土卫六”酷似地球经常下“雨”,不过“雨”的成分是液态甲烷。下列关于“土卫六”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土卫六上存在有机分子
B.地表温度极高
C.地貌形成与液态甲烷冲刷有关
D.土卫六上形成了甲烷的气液循环系统
2.下列有关物质分类或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液氨、液氯、干冰、碘化银均为化合物
②氢氟酸、盐酸、水玻璃、氨水均为混合物
③明矾、小苏打、醋酸、次氧酸均为电解质
碘酒、牛奶、豆浆、漂粉精均为胶体
⑤ .Na2C03、NaHC03.NaZSi03均为钠盐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①和⑤ D.②和④
3.某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且该物质属于非电解质,溶于水时化学键被破坏的是( )。
A 的转化率 B.混合气体的质量C.容器的体积 D.混合气体的密度
10.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懂得将白铁褪火处理得到相当于铸造钢的物器(如锋利的宝剑).这一技术要比欧洲早近两千年,那么白铁褪火处理的主要作用是( )。
A.除硫、磷杂质 B.适当降低了含碳量 C.渗进合金元素 D.改善表面的结构性质11.已知钍 原子可发生下列放射性变化, ,生成的x是与钫Fr同周期的一种元素的原子,下列对X的推断错误的是( )。
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中学)
标准预测试卷(一)
B.铜在氯气中剧烈燃烧生产二价铜,铜也能在硫蒸汽中剧烈燃烧生成二价铜
C.纳与乙醇反应产生氢气,钾与乙醇也能反应产生氢气
D.锌可以与溶液中的银离子发生置换反应,钠也能与溶液中的银离子发生置换反应
7.2008年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用的是环保型燃料——丙烷( ),悉尼奥运会火炬所用燃料为65%丁烷( )和35%丙烷,已知丙烷的燃烧热为2221.5kj/mol,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液溴 B干冰 C.蔗糖 D.硫酸钡
4.溶解3.24克硫于40克苯中,苯的沸点升高0.8IK。若苯的Kb=2.53K.kg.mol-,则溶液中硫分子的组成是( )。
A.S2B.S4C.S6 D.S8
5用1 L 1.0 mol/L NaOH溶液吸收0.8 mol CO2,所得溶液中CO3与HC03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约是( )。
A.奥运会火炬燃烧主要是将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和光能
B.丙烷的沸点比正丁烷高
C.丙烷、空气及铂片可组成燃料电池,在丙烷附近的铂极为电池的正极
D.丙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8.关于二氧化硅的叙述正确的是( 大
B.二氧化硅用于制造晶体管、集成电路
C.用二氧化硅与水反应可制得硅酸
A.主体 B.行为 C.条件 D.程度
20.化学新课程实施中,最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改变、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评价方法是( )
A.纸笔诊断性测验评价 B.纸笔总结性测验评价
C.档案袋评价 D.活动表现评价
二、简答题
1.以“金属活动顺序表”为例,设计一个课堂教学问题。
2.请说明化学教学提问的基本要求。
C、学校的化学教学资源 D.学生的实际能力
14.化学学习评价的根本目的是( )。
A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主动、全面的发展
B对学生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评价
C.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情况作出评价
D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15.化学学习活动的定向环节主要是( )。
A.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 B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
三、诊断题
下列变化,必须加入还原剂才能实现的是( )。
上面是某学校化学测试中的一道题,不少学生会出现错选。
回答下列问题:
1、本题正确答案为,解题思路为
2、分析学生解题错误可能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四、案例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满足于传授知识,无暇也不想做研究,导致在教学日益模式化的同时,
平衡与原平衡比较,正确的是( )。
改变的条件
平衡与原平衡比较
A
升高温度
X的体积分数变大
B
增大压强
Z的浓度不变
C
充人一定量Y
Y的转化率增大
D
充八一定量Z
X的体积分数变大
8下列哪种化合物有芳香性?
A.环戊二烯 B对苯醌 C.环丙烯 D带2个负电荷的环辛四烯负离子
9.已知反应 向某压强恒定、体积可变的容器中按体积比1:3充入 ,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下图是某物理量Y随时间(t)变化的示意图,Y可能是( )。
现象
结论
热水中
常温
冷水中
实验2-6
在3支大小相同的试管中各装入2-3ml约5%的H2O2溶液,再向其中2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Mno2粉末、1-2滴1mol/L FeCl3溶液。对比观察现象。
现象
结论
加入MnO2
加入FeCl3
不加其他试剂
从实验2-5我们观察到,升高温度,H2O2分解反应速率增大;降低温度,H2O2分解反应速率减小。大量实验和理论研究表明,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具有相同的规律性。因此,通常可以采用调控温度的办法来控制化学反应速率。
一、化学反应的速率
思考交流
在化学实验和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观察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化学反应进行得快,有的化学反应进行得慢。你了解下列化学变化过程进行的快慢吗?反应的快慢与我们有什么关系?
炸药爆炸 金属锈蚀 食物腐败 离子反应 塑料老化 溶洞形成
不同的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千差万别,“快”与“慢”是相对而言的,是一种定性的比较,通常要确定一个参照物。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需要对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进行定量的描述或比较,这就要使用同一定义或标准下的数据。与物理学中物体的运动快慢用“速度”表示相类似,化学反应过程进行得快慢用“反应速率”来表示。
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来表示。浓度常以mol/L为单位,时间常以min(分)或s(秒)为单位,化学反应速率的单位相应为mol/(L.min)或mol/(L,s)。例如,某反应的反应物浓度在5min内由6mol/L变成了2mol/L,则以该反应物浓度的变化表示的该反应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8mol/(L.min)。
11.下列化合物中不具顺反异构的是( )。
12.现代化学教学设计强调( )
A.凭借教学经验进行规划
B.理论对化学教学规划的指导作用
C.按照化学课程标准进行规划
D.实践队化学教学规划的指导作用
13.在化学课程设计时,对“任务”、“活动”和“情景”三者应( )。
A.各自孤立地设计 B.先孤立设计,在整合
A.1:3 B.1:2 C.2:3 D.3:2
6试液中含有Ca“、Mg“和少量Feu、AF'+。现在加入过量三乙醇胺,并调节溶液pH=10,以铬黑T为指示剂,用EDTA滴定。则此时滴定的是( )。
A.Ca2+含量 B.Ca2+和M92+总量 C.Mg/+含量 D.溶液中阳离子总量
7.将等物质的量的X.Y气体充人一个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并达成平衡:x(g)+Y(g)≠2z(g);△H<O。当改变某个条件并维持新条件直至达到新平衡,下表中关于新
A.X的氢氧化物是一种强碱 B.X的碳酸正盐不溶于水
C.X的原子核外有6个电子层 D.X的最高化合价为+2价
12教学目标是指( )。
A.预期的教学效果 B.教学目的 C培养目标 D预期的学习结果
13.衡量化学学习任务是否完成和完成质量如何的决定性因素是( )。
A.教师的化学教学活动 B、学生的化学学习活动
自己也沦为教书匠。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要求教师必须转变其角色,即由知识的传授者向教育实践的研究者转变,由“教书匠”向“研究型”、“专家型”与“学者型”教师转变。为适应21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为化学教师创造性地教学和研究提供更多的机会.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引导教师不断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