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见肢体或关节疼痛酸楚重着麻木关节肿大甚至变
《中医内科学》_第二节 痹病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二节痹病_中医世家第二节痹病痹病指正气不足,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麻木、重着、届伸不利,甚至关节肿大灼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痹病的含义有广义、狭义之分。
痹者闭也,广义的痹病,泛指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邪气乘虚而人,脏腑经络气血为之痹阻而引起的疾病统称为痹病,包括《内经》所含肺痹、心痹等脏腑痹及肉痹、筋痹等肢体经络痹。
狭义的痹病,即指其中的肢体经络痹,本节主要讨论肢体经络痹病。
肢体经络痹病,为常见病,发病率甚高,有些甚为难治,求治于中医者多,疗效亦佳。
痹病在文献上有许多名称,或以病因、或以症状、或病因与症状结合命名,如风痹、寒痹、风湿、行痹、痛痹、着痹、历节、白虎历节、痛风等。
《内经》最早提出了痹病名,并专辟“痹论”篇,对其病因、发病、证候分类及演变均有记载,为后世认识痹病奠定了基础。
如论病因说:“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论证候分类说:“其风气甚者为行痹;寒气甚者为痛痹;湿气甚者为着痹也”。
仲景在《伤寒论》里对太阳风湿,在《金匮要略》里对湿痹、历节风进行了辨证论治,所创立的桂枝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等至今仍为治痹的常用效方。
隋·《诸病源候论》不仅对痹病的多种临床表现进行了描述,而且在病因学上提出了“由血气虚,则受风湿,而成此病”。
唐·《千金要方》已认识到有些痹病后期可引起骨节变形,收集了许多治痹方剂,而且有药酒、膏摩等治法。
金元时期,《儒门事亲》对相似的风、痹、痿、厥、脚气等病证进行了鉴别。
《丹溪心法》提出了“风湿与痰饮流注经络而痛”的观点,丰富了痹病的病机理论。
明清时期,痹病的理论有较大发展和日臻完善。
《医门法律》对痹病日久,主张治疗应“先养血气”。
清代温病学的形成,对热痹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有更充分的论述。
痹病久病人络在这一时期受到重视。
.《医宗必读》对痹病治疗原则作了很好的概括,主张分清主次,采用祛风、除湿、散寒治疗,行痹应参以补血,痛痹应参以补火,着痹应参以补脾补气。
痹证 病情说明指导书

痹证病情说明指导书一、痹证概述痹证(bi disease)是指由于正气不足,风、寒、湿、热邪气乘虚而入,滞留筋脉、关节等部位,导致经脉痹阻,不通而痛的一种病证。
临床主要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及活动障碍。
本病发生与体质因素,气候条件,生活环境以及饮食有密切关系。
多数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可逐渐恢复或缓解,但也有部分患者长期不能痊愈,逐渐转为慢性。
英文名称:bi disease。
其它名称:痹病、痹症。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是。
遗传性:无结论。
发病部位:肌肉、关节。
常见症状: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
主要病因:与体质因素、气候条件、生活环境、饮食等有密切关系。
检查项目:血常规、炎性标志物、血清抗体检查、X线检查、CT、MRI、心电图、心脏彩超检查等。
重要提醒:若出现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应及时到就医咨询,注意日常、饮食。
积极预防本病的发展,避免心痹、肺痹的发生。
临床分类:1、风寒湿痹(1)行痹主要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伴有恶风、发热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2)痛痹主要表现为肢体关节疼痛、疼痛剧烈、部位固定、遇寒冷疼痛加剧、得温热的情况疼痛稍有缓解,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冷感;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3)着痹主要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或有肿胀;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2、风湿热痹主要表现为肢体关节疼痛,活动不利、局部灼热红肿、疼痛不可触摸、遇寒冷疼痛有所缓解、可有皮下结节或红斑;常伴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等全身症状;舌质红、舌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或浮数。
3、痰瘀痹阻主要表现为痹证病程日久、肢体关节肿胀刺痛,疼痛固定不移,往往夜间疼痛明显;或关节肌肤紫暗,有肿胀,肢体麻木或重着、或关节僵硬变形、屈伸不利;可伴有硬结、瘀斑、面色黯黑、眼睑浮肿、或胸闷痰多;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苔白腻,脉弦涩。
中医内科学(痹证)模拟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中医内科学(痹证)模拟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A1型题 2. A2型题 3. A3/A4型题 4. B1型题1.提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治则的著作是A.《内经》B.《金匮要略》C.《诸病源候论》D.《证治准绳》E.《医宗必读》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痹证2.风寒湿痹的通治方为A.羌活胜湿汤B.乌附麻辛桂姜汤C.宣痹汤D.蠲痹汤E.独活寄生汤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痹证3.痹证关节疼痛日久肿胀局限或见皮下结节者为A.瘀B.热C.风D.湿E.痰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痹证4.痛痹属A.热邪盛B.湿邪盛C.风邪盛D.寒邪盛E.燥邪盛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痹证5.行痹的病机是A.寒邪兼挟风湿,留滞经脉,闭阻气血B.风邪兼夹寒湿,留滞经脉,闭阻气血C.风湿热邪,留滞经脉,气血闭阻不通D.虚邪兼夹风寒,留滞经脉,闭阻气血E.痰瘀互结,留滞肌肤,闭阻经脉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痹证6.风湿热痹的治疗原则是A.散寒通络,祛风除湿B.化痰行瘀,蠲痹通络C.清热通络,祛风除湿D.除湿通络,祛风散寒E.祛风通络,散寒除湿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痹证7.患者肢体关节疼痛重着,痛处不移,局部微肿,扪之无灼热感,四肢沉重,肌肤麻木,接近关节处尤为明显,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濡缓,治当选用何方A.乌头汤B.防风汤C.薏苡仁汤D.三痹汤E.桂枝汤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痹证8.热痹症见关节红肿,痛如刀割,筋脉抽掣,入夜更甚,壮热烦渴,舌红少津,脉弦数。
治疗方剂最宜选用A.加味二妙散B.龙胆泻肝汤C.犀角散加玄参、生地D.蠲痹汤E.宣痹汤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痹证9.患者肩臂重着酸痛,疼痛游走,遇寒加重,舌苔白,脉弦。
治宜选用的方剂是A.乌附麻辛桂姜汤B.蠲痹汤C.防风汤D.薏苡仁汤E.桂枝汤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痹证10.行痹患者,累及颈椎,出现颈部僵硬,疼痛,活动受限。
治疗应加用A.杜仲、桑寄生、巴戟天B.独活、牛膝、防己、萆?C.葛根、伸筋草、桂枝、羌活D.川乌、草乌E.白花蛇、乌梢蛇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痹证11.李某,男,30岁。
痹证

痹证一、概述1、概念:【痹证】: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轻者病在四肢关节肌肉,重者可内舍于脏。
2、文献研究《内经》不仅提出了痹之病名,而且对其病因病机、证候分类以及转归、预后等均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如《素问·痹论》指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风寒湿之气也”。
还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云:“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生热痹”。
因感邪季节、患病部位及临床症状的不同,《内经》又有五痹之分。
如《素问·痹论》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素问·痹论》还以整体观阐述了痹与五脏的关系:“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
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
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
脉痹不己,复感于邪,内舍于心。
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
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
在预后方面指出:“其入脏者死,已留连筋骨者痛久,其留连皮肤间者易已。
”历代医家还根据疾病的不同症状特点,赋予不同的病名,在治法方药上亦渐趋丰富。
张仲景《金匮要略.痉湿暍脉症治》有湿痹、血痹、历节之名,其中历节病的特点是遍历关节疼痛,所创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等方,至今仍为临床常用。
《华氏中藏经.论痹》在《内经》的基础上,对痹症的病因的论述增加了暑热的因素,谓“痹者,风寒湿之气中于人,则使之然也”。
在痹症的类型方面,最早提出了“热痹”的名称,谓“有风痹,有寒痹,有湿痹,有热痹,有气痹”。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又称为“历节风”;王焘《外台秘要》述其症状痛如虎咬,昼轻夜重,而称“白虎病”;严用和《济生方》则称“白虎历节”;朱丹溪《格致余论》又称“痛风”;王肯堂《证治准绳》对膝关节肿大者称为“鹤膝风”,手指关节肿大者称为“骨槌风”;李中梓《医宗必读·痹》对痹证的治疗原则作了很好的阐明“治外者,散邪为急,治藏者,养正为先。
谢海洲痹证治验

谢海洲痹证治验作者:左立春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08年第21期治痹三要扶正培本①脾胃虚弱:症见关节肌肉疼痛肿胀,全身乏力,四肢困倦,纳少不香,或肌肉萎缩,或肢体浮肿,或食后腹胀,或大便溏泄,或大便干,面色萎黄,舌淡或胖嫩,舌薄或白腻,脉沉弱无力。
治宜健脾益气,化湿和中。
方药常用:生黄芪15~24g,白术12g,生薏苡仁24g,茯苓24g,甘草10g。
②气血不足:症见关节肌肉疼痛,酸楚不适,屈伸不利或挛急,劳则加重,或关节肿大变形,或肌肉萎缩,或麻木,气短乏力,形体消瘦,面色无华,舌淡或淡暗,苔薄白,脉沉细。
治则益气养血。
方药常用:生黄芪24g,党参10g,五加皮9g,当归15g,白芍15g,熟地18g,丹参24g,鸡血藤30g。
③肝肾阴虚:症见关节肌肉疼痛,肿大僵硬,或畸形,肌肉消瘦,屈伸不利,腰膝酸软,或关节局部发热,五心烦热,或时有烦躁,口干不欲饮,或便干,小便黄,舌红苔薄或光剥少苔,脉弦细或弦细数。
治则滋补肝肾。
常用生地15~30g,玄参15~24g,白芍18g,麦冬12g,知母12g,女贞子30g,旱莲草30g。
④肝肾阳虚:症见关节肌肉疼痛,肿大或僵硬变形,肌肉消瘦,屈伸不利,关节发凉,四末不温,畏寒喜暖,腰膝酸软,甚则脊以代头,尻以代踵,舌淡或淡暗体胖,苔薄或腻,脉沉细。
治则温补肝肾。
常用鹿角胶10g,补骨脂12g,鹿衔草15g,杜仲12g,川断15g,狗脊15g,巴戟天12g。
在扶正培本的同时还要依据邪气的偏盛选用相应的祛邪药物。
祛湿健脾痹证之所以长期不愈,从病邪的角度来看,是由于湿邪不去。
风可骤散,寒亦可速温,惟湿难以快除。
无论寒痹、热痹、风痹,每多夹湿,轻者肌肉重着,重者关节肿痛,屈伸不利。
治疗上除湿之法不可偏废,根据病性和病位,可采用发汗、利小便、宣肺、健脾、温肾或敷法等。
临证治疗浮肿、关节肿胀者,用防己茯苓汤加薏苡仁30g,白芥子12g,适当配合其他药物,数剂之后,常有肿消痛减之功。
(完整版)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一、定义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血气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理、僵硬、肿大、变行等症状的一种疾病,包括西医学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二、诊断依据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 年1 月1 日实施,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有关“骨痹”的诊断,其诊断依据为: “由于年老体衰,骨失滋养,气血失调,所致局部或全身骨关节退化改变。
临床表现以大关节疼痛,以关节活动不利,运作牵强,舌质偏暗,舌苔薄,脉滑或弦为次症。
多见于退行性骨关节病,肥大性改变。
”(2)发病及病情的轻重长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症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3)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于基本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4)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至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行。
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 年版)》中的诊断标准:(1)近1 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2)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3、( 3)关节液(至少 2次)清亮、勃稠, wBc<2000个/ml; (4)中 老年患者 (多 40岁);(5)晨僵感 30min 、活动时有骨摩擦音 ( 感) 。
( 6)综合临床、实验室及 X 线检查,可诊断为膝骨关节炎。
辨证分型风寒湿痹 ( 1) 行痹: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 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恶风、发热 等表证。
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 2) 痛痹:肢体关机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冷感。
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3) 着痹: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 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
中医治疗四肢关节疼痛

中医治疗四肢关节疼痛痹证是指人体机表、经络因感受风、寒、湿、热等引起的以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临床上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性的特点。
主要病机是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所致。
痹症分为很多种,中医把痹症分为如下几类:(1)行痹:症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其疼痛呈游走性,不局限于一处,关节屈伸不便,多见于上肢、肩、背。
(2)痛痹:症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剧烈,甚则如刀割针扎,逢寒则加剧,得热则痛缓,痛处较为固定,日轻夜重,关节不可屈伸,痛处不红不热,常有冷感。
(3)著痹:症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痛处较为固定,且有明显的重着感,肌肉麻木不仁,或患处表现为肿胀,行动不灵便,得热得按则痛可稍缓。
(4)热痹:症见肢体关节疼痛,痛处灼红灼热,肿胀疼痛剧烈,筋脉拘急,手不可近,更难于下床活动,日轻夜重。
患者多兼有发热、口渴、心烦、喜冷恶热等症状。
(5)顽痹:症见痹症历时较长,反复发作,骨节僵硬变形,关节附近呈黯黑色,疼痛剧烈,停著不移,不可屈伸,或疼痛麻木。
关节或红肿疼痛,兼见发热而渴,尿短赤;或关节冰凉,遇气交之变、寒冷季节而痛剧,得热而安。
(6)气血虚痹:症见痹症日久不愈,骨节酸痛,时轻时重,而以屈伸时为甚,或筋肉时有惊掣跳动。
面黄少华,心跳乏力,短气,自汗,肌肉瘦削,食少,便溏。
(7)阳虚痹:症见痹症日久不愈,骨节疼痛,关节僵硬变形,冷感明显,筋肉萎缩;面色淡白无华,形寒肢冷,弯腰驮背,腰膝酸软,尿多便溏,或五更泻。
(8)阴虚痹:症见日久不愈,骨节疼痛,筋脉拘急牵引,往往在运动时加剧;形疲无力,烦躁,盗汗,头晕耳鸣,面赤火升,或持续低烧,日晡潮热,腰酸膝软无力,关节或见红肿灼热,或变形,不可屈伸,日轻夜重。
口干心烦。
中医治疗痹症:一、散风宣痹法即用疏散风邪的方药来治疗由于风邪外袭,邪留肌表、经络所致痹证的方法。
主要用来治疗行痹。
临床表现以肢体关节、肌肉筋骨窜痛为特点,可伴有恶风发热等表证。
痹证病人的健康教育指导

痹证病人的健康教育指导痹证是以关节、筋骨、肌肉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至关节红肿灼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中医认为,痹证是因人体反复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气,杂至而成。
其病机为外邪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素体不足,正气偏虚,腠里不密,卫外不固,是引起痹证的内在原因。
经过及时、正确的治疗和护理,痹证的预后良好,但有的病人的病情容易反复发作,病久出现关节肿大畸形甚至损及脏腑。
一、护理知识指导1、病室环境风寒湿痹者室内宜温暖向阳,干燥防潮,注意防寒保暖。
热痹者病室清爽通风。
2、饮食指导根据“食药同源”的原理和“食药同治”的逻辑关系.类风关患者的饮食宜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以健脾补肾,壮骨补养气血为主,可食用猪、牛蹄筋、骨头汤、黄豆、瘦肉加胡椒和生姜,既补蛋白又补钙,还温补脾肾,活血通络,祛风湿痹痛。
多吃提高免疫力的食物,如香菇、黑木耳、海参、甲鱼。
健脾利湿的食物如薏米仁、豆腐、扁豆、芹菜、山药、云苓,对治疗有利,可多吃。
对风寒湿痹者,饮食宜温热,忌生冷,可多用姜椒等温热性调料,以助热散寒。
风湿热痹者,饮食以清热疏利食品为主,忌食辛辣刺激之物,可多吃丝瓜、苋菜、绿豆、冬瓜、西瓜等。
服药期问应注意保护性饮食,如蛋汤,稀粥等,避免吃韭菜、辣椒、地瓜等刺激胃酸分泌的食物。
缓解期可适当进补,可用党参,黄芪炖瘦肉,甲鱼和蛇炖西洋参,并增加含钙丰富的食品如牛奶、鸡蛋、鱼虾类。
3、情志调护患病之后,患者容易产生紧张、恐惧、焦急等情绪,意乱则气乱,气乱可致气滞血瘀,对治疗和康复十分不利,甚至加重病情。
因此,告知病人情绪对疾病的影响,经常与其谈心,使其了解自己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分析治疗中的有利因素,交流同种疾病治疗的有效信息,使其正确对待疾病,增强治疗信心。
保持心情舒畅,有利于调动体内正气。
当患者害怕某些药物的毒副作用,除给以有效的处理外,还向患者讲明该药的治疗意义。
由于病痛的折磨,常有呻吟、烦躁、愤怒、悲观、失望等表现,护理人员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给予护理,为其排忧解难,使患者感到有所依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祛风湿清热药
❖ 定义:以祛风湿清热为主要作用,长于 改善或消除风湿痹偏热证的药物,称为 祛风湿清热药。
❖ 适应证:用于风湿痹证,关节红肿热痛 等偏热者。
[防己]
❖ 苦、辛、寒。归肝、肾、膀胱经。
❖ 为防己科木质藤本植物粉防己(又称汉 防己)的干燥根。生用。
❖ 功效: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
[威灵仙]
[威灵仙]
❖ 辛、甘、温。归肝、肾经。 ❖ 为毛莨科植物威灵仙、棉花铁线莲或东
北铁线莲的干燥根及根茎。生用。 ❖ 功效:祛风湿,止痛,消骨哽。
❖ 应用:
用于风寒湿痹证。本品单用,有一定 祛风湿作用,还能通经络,并可止痛, 长于治风寒湿痹,关节疼痛,拘挛麻 木等。也可~羌活、防风、川芎、姜 黄等,用于治疗中风后遗症,半身不 遂,肢体麻木等。
生的干燥带叶茎枝。生用。 ❖ 功效: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 应用:
用于风湿痹日久,筋骨痿软无力。本 品既祛风湿,通经络,又可补肝肾、 强筋骨,尤宜于风湿痹日久,损及肝 肾,而见腰膝酸软,下肢痿软无力等 症,~独活、秦艽、桂枝、杜仲、当 归等。
用于肝肾不足所致筋骨不健、胎动不 安、崩漏等。本品通过补肝肾可达到 强筋骨、固冲任、安胎效果,~阿胶、 续断、菟丝子等。
一、祛风湿散寒药
❖ 定义:以祛风湿散寒为主要作用,长于 改善或消除风湿痹偏寒证的药物,称为 祛风湿散寒药。
❖ 适应证:适用于风湿痹疼痛,遇寒加重 者。
[独活]
[独活]
❖ 辛、苦、温。归肝、肾、肺经。 ❖ 为伞形科草本植物重齿毛当归的干燥根。
生用。 ❖ 功效:祛风湿,止痹痛,解表。
❖ 应用:
用于风寒湿痹证。有较强的祛风湿散 寒邪作用,并能止痛。取其性善下行, 尤以腰膝,腿足关节疼痛属下部寒湿 重者为宜。
有明显的镇痛、退热、消炎等作用, 且能利尿、利胆、降压、抗过敏。
[秦艽]
[秦艽]
❖ 辛、苦、微寒。归肝、肾、胃、胆经。
❖ 为龙胆科草本植物秦艽、麻花秦艽、粗 茎秦艽或小秦艽的干燥根。生用。
❖ 功效:祛风湿,止痹痛,清利湿热,退 虚热。
❖ 应用:
用于风湿痹证及中风后半身不遂。本 品既能祛风湿,又可止痛,并能通经 络;性味苦寒,兼退热,宜于湿热痹 证或热痹,~防己等。治疗中风所致 肢体麻木、口眼喎斜、手足不遂 者,~祛风湿通络活血化瘀药同用。
❖风湿热痹,~防己、秦艽等同用。
用于吐泻转筋。本品化湿浊以调和脾 胃,并可舒筋脉。
❖治湿浊阻中,脾胃升降失常所致吐 泻不止,脚腓转筋,~吴茱萸、半 夏、黄连等同用。
本品化湿和胃,兼消食积,用于消化 不良。
❖ 用法用量:6~9g, 煎服。 ❖ 药理研究:
含皂苷、黄酮、有机酸等。 具有抗炎、保肝、降低血清谷丙转氨
用于肝肾不足,筋骨痿弱。本品强筋 骨,常用于肾虚成人腰膝酸软以及肝 肾精血亏虚,小儿发育迟缓,行走迟 等症,~怀牛膝、杜仲、龟板等同用。
❖ 应用:
用于风湿痹痛。本品既祛风湿,又可 止痛,适宜于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热 痛等;若风寒湿痹、关节疼痛,~附 子、桂枝、白术等同用,如“防己 汤”。
用于水肿。有利小便作用,治疗水肿、 小便不利,~黄芪、白术、茯苓等同 用。
❖ 用法用量:4.5~9g, 煎服。
❖ 药理研究:
本品含汉防己甲素、乙素、丙素等。
❖ 分类:
祛风湿散寒药——独活、威灵仙、木 瓜
祛风湿清热药——防己、秦艽 祛风湿强筋骨药——桑寄生、五加皮
❖ 病机与配伍:
风寒邪气偏盛,应选用既发表散寒, 又可祛风湿的药物~使用,如羌活、 防风、白芷等;
热邪偏盛之热痹,~清热药同用;
痹证日久,筋骨痿软者,~补肝肾、 强筋骨药物;
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者,~活血化瘀 药同用。
❖治疗腰膝酸痛及下肢痿软无力等肝 肾不足者,~桑寄生、杜仲、防风 等同用,如。本品能发散风寒,止 痛,~羌活、防风、荆芥等同用,如 “荆防败毒散”。治疗风寒表证,以 头身疼痛为主证。
❖ 用法用量:3~9g, 煎服。
❖ 药理研究:
含挥发油、当归醇、当归素等,具有 镇静、镇痛、抗炎、解痉等作用。
用 于 湿 热 黄 疸 、 湿 疹 等 。 治 疗 黄 疸,~大黄、栀子等;治疗湿疹、湿 疮等,~黄连。
用于阴虚内热证。本品退热而不发汗, 宜于阴虚内热、骨蒸潮热者,~知母、 地骨皮、鳖甲等清虚热、补阴药。
❖ 用法用量:3~9g, 煎服。
❖ 药理研究:
本品含秦艽生物碱甲、乙、丙及挥发 油等。
具有抗炎、抗菌、镇痛、镇静、降血 压、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促进胃液 分泌等作用。
用于头痛、牙痛等。本品止痛,可~ 用于头痛、牙痛、外伤疼痛等。
用于诸骨哽咽。本品味咸,有软坚消 骨哽作用,可单用或加糖、醋煎汤用, 慢慢咽下,可使骨哽消失。
❖ 用法用量:6~9g,煎服。
❖ 药理研究:
含白头翁素、白头翁醇、皂苷等。
具有镇痛、抗利尿、降血压、降血糖、 抗菌等作用。
[木瓜]
[木瓜]
❖ 用法用量:9~15g, 煎服。 ❖ 药理研究:
本品含桑寄生苷、黄酮等。 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降血压、
扩冠等作用。
[五加皮]
[五加皮]
❖ 辛、苦、甘、温。归肝、肾经。
❖ 为五加科灌木植物细柱五加的干燥根皮。 生用。
❖ 功效:祛风湿,强筋骨,利尿。
❖ 应用:
用于风湿痹日久、筋骨痿软。本品性 偏温,宜于风寒湿痹日久,腰膝酸软, 筋骨无力者,~桑寄生同用。
❖ 辛、甘、酸、微温。归肝、脾、胃经。 ❖ 为蔷薇科灌木植物贴梗海棠或木瓜的干
燥成熟果实。生用。 ❖ 功效:祛风湿,化湿浊,和胃。
❖ 应用:
用于风湿痹证。祛风湿作用缓和,长 于舒缓筋脉。
❖适宜于各种风湿痹痛、筋脉拘挛、 关节屈伸不利者,~乳香、没药、 生地等同用;
❖风寒湿痹,~独活、威灵仙、羌活 等同用;
三、祛风湿强筋骨药
❖ 定义:以祛风湿、强筋骨为主要作用, 常用以改善或消除风湿痹证日久不愈而 兼筋骨不健等证的药物,称为祛风湿强 筋骨药。
❖ 适应证:主治风湿痹日久,疼痛不止, 腰膝酸软疼痛,或兼下肢痿弱无力之证。
[桑寄生]
[桑寄生]
❖ 甘、辛、苦、平。归肝、肾经。 ❖ 为桑寄生科小灌木植物桑寄生或槲桑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