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分析重点总结word版本
《食品分析》各章资料整理总结

《食品分析》各章资料整理总结第一章:绪论1.食品分析的学科性质与主要内容是什么?性质:食品分析是专门研究各种食品组成成分的检测方法及有关理论,进而评定食品品质的一门技术性学科。
主要内容:(1)营养成分分析(2)食品添加剂的测定(3)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分析2.简单阐述食品分析方法要考虑的因素?(1)分析的目的(2)方法本身的特征(3)食品组成与性质(4)方法有效性第二章:采样与样品处理1.采样的定义及要求定义:从待测样品中抽取其中一部分来代替整体,这种方法就称为采样。
要求:(1)采样必须注意生产日期、批号、代表性和均匀性(掺伪食品和食物中毒样品除外)。
(2)采样容器根据检验项目,选用硬质玻璃瓶或聚乙烯制品。
(3)液体、半流体食品如植物油、鲜乳、酒或其他饮料,如用大桶或大罐盛装者,应先充分混匀后再采样。
样品分别盛放在三个干净的容器中。
(4)粮食及固体食品应自每批食品上、中、下三层的不同部位分别采取部分样品,混合后按四分法对角取样,再进行几次混合,最后得到有代表性的样品。
(5)肉类、水产等食品应按分析项目要求分别采取不同部位的样品或混合后采样。
(6)罐头、瓶装食品或其他小包装食品,应根据批号随机取样,同一批号取样件数为250g以上的包装不得少于6个,250g以下的包装不得少于10个。
(7)掺伪食品和食品中毒的样品采集,要具有典型性。
(8)检验后的样品保存:一般样品在检验结束后,应保留一个月,以备需要时复检。
易变质食品不予保留,保存时应加封并尽量保持原状。
(9)感官不合格产品不必进行理化检验,直接判为不合格产品。
2.预处理的目的和常用方法预处理目的:(1)消除干扰因素(2)完整保留被测组分(3)被测组分浓缩(4)选择的富集方法应简便常用方法:(1)有机破坏法:干法灰化法、湿法消化法,紫外灯分解法,微波消解法(2)蒸馏法(3)溶剂提取法(4)色层分离法(5)化学分离法(6)浓缩法(7)灭酶法第三章:水分和水分活度测定1.试比较直接干燥法,减压干燥法,蒸馏法,卡尔费休法的特点及在食品中水分含量测定的适用范围。
食品分析检验 最重点的考点总结

(1)化学分析法方法:重量分析、容量分析(2)仪器分析法方法:色谱分析、电化学分析、原子吸收、核磁共振、比色分析(3)微生物分析法和生物鉴定法经典的方法有固体培养基法、液体培养基发酵法等。
2样品的预处理有机物破坏法蒸馏法溶剂提取法沉析法磺化法和皂化法色层分离法3密度计4海砂有两个目的:防止表面硬皮的形成;使样品分散,减少样品中水分蒸发的障碍。
(常压干燥法)适用于100℃不易挥发,不易分解的物质。
不适用于胶体、高脂肪、高糖食品以(减压干燥法)适用于在100~105℃易分解、变质或不易除去结合水的食品,如味精、麦乳精。
2.适用于脂肪食品和除水分外还含有大量挥发物的食品如香辛料等。
对于香料,。
本法对谷类、干果等样品的检验结果也较为准确。
3. 滴定法固体和一些气体样品中水分含量的测定;在很多场合,此法也常被作为水分特别是痕量水分(低至ppm级)的标准分析方法,用以校正其他测定方法。
在食品分析中,用于食品中糖果、巧克力、油脂、乳粉和脱水蔬菜类等样品的水分测定。
试验表明含有强还原性的物料(包括维生素C)的样品不能测定。
3 偏高偏低?:(1)样品颗粒过大(2)测水蒸发不完全(3)烘干时间过长导致样品分解产生水,样品的氧化等一系列反应。
(偏低)(4)蒸馏法中,冷凝管上结成水滴。
(5)蒸馏法中,冷凝管和水没有完全接触到刻度管里去。
(6)卡尔费休滴定法中,里面还含有还原性物质。
(7)没有加海砂。
食品的灰分按其溶解性还可分为水溶性灰分和水不溶性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
*炭化①防止高温灼烧时试样中的水分急剧蒸发使试样飞扬;②防止易发泡物质在高温下发泡膨胀而溢出坩埚;③不经炭化而直接灰化,碳粒易被包住,灰化不完全。
①原理样品在500~600℃的马福炉中。
❖水分、挥发成分蒸发;❖有机物→二氧化碳、氮的氧化物;❖大部分的矿物质→金属氧化物和无机盐;❖一些元素如铁、硒、铅和汞可被部分挥发。
一般以灼烧至灰分呈白色或浅灰色,无碳粒存在并达到恒重为止。
食品分析重点归纳

食品分析期末复习自理第一章绪论1.食品分析的性质,定义,作用,内容,方法。
食品分析就是专门研究各种食品组成成分的检测方法及有关理论,进而评价食品品质的一门技术性学科,它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食品分析在确保原料供应方面起着保障作用,在生产过程中起着“眼睛”的作用,在最终产品检验方面起着监督和标示作用食品分析的内容:食品安全性检测,食品中营养组分的检测,食品品质分析或感官检验。
2.GB: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ISO:国际标准化组织CAC:食品法典委员会第二章食品样品的采集与处理1.正确采样必须遵循的原则:*采集的样品必须具有代表性*采样方法必须与分析目的保持一致*采样及样品制备过程中设法保持原有的理化指标,避免预测组分发生化学变化或丢失*要防止和避免预测组分的玷污*样品的处理过程尽可能简单易行,所用样品处理装置尺寸应当与处理的样品量相适应2.样品的分类按照样品采集的过程,依次得到检样,原始样品,平均样品。
由组批或货批中所抽取的样品称为检样将许多分检样综合在一起称为原始样品将原始样品按照规定方法经混合平均,均匀的分出一部分,称为平均样品3.样品的采集一般分为随机抽样和代表性抽取两类4.样品预处理的目的:使被测组分同其他组分分离,或使干扰物质除去。
预处理原则:*消除干扰因素,*完整保留被测组分*使被测组分浓缩5.样品预处理的方法*粉碎法*灭酶法*有机物破坏法*蒸馏法*溶剂抽提法*色层分离法*化学分离法*浓缩法6.有机物破坏法可分为干法灰化法和湿法消化法干法灰化法:样品在坩埚中,先小心炭化,再高温灼烧,最后只剩下无机灰分。
为了缩短灰化时间,促进灰化完全,防止有些元素的挥发损失,常常向样品中加入硝酸,过氧化氢等灰化助剂。
这些物质在灼烧后完全消失,不增加残灰的质量,可起到加速灰化的作用。
湿法消化法:在强酸、强氧化剂或强碱并加热的条件下,有机物被分解,其中的C、H、O 等元素以CO2、水等形式挥发逸出,无机盐和金属离子则留在溶液中,整个过程都在液体状态下加热进行,故称湿法消化。
最全食品安全分析知识点归纳总结整理

最全食品安全分析知识点归纳总结整理
1. 食品安全的定义和重要性
- 食品安全是确保人民生命健康和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 食品安全事关每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国家战略。
2. 食品安全的监管和管理机构
-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 国家农业农村部
-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3. 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
- 食品安全法
-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法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 各行各业的食品安全管理规定
4. 食品安全的风险因素
- 微生物污染(细菌、病毒、真菌等)
- 化学物质污染(农药、化肥、添加剂、重金属等)- 物理污染(异物、金属碎屑、玻璃碎片等)
5. 食品安全的检测技术
- 常规检测技术
- 检测新技术的进展
-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6. 食品安全的管理体系
- HACCP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 ISO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 GMP食品质量管理体系
7. 食品安全的应对措施
- 食品安全事件的危机公关
- 食品安全事件应急处理
- 食品安全危机管理
以上是最全的食品安全分析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整理,旨在帮助
大家更好的认识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和了解相关的知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时刻关注食品安全问题,确保自己和家人身体健康。
食品分析学知识点总结

食品分析学知识点总结一、食品分析学的概念和作用食品分析学是研究和掌握各种食品成分和性质的科学,是食品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食品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性,是保证食品质量和安全的重要手段,也是食品加工、储藏、运输和销售的技术保障。
食品分析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食品的成分、结构、性质、劣质成分、毒性成分、添加剂和污染物等内容,其目的是为了保证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二、食品分析的基本概念1. 食品分析的定义:食品分析是通过一系列的化学、生物和物理方法,对食品的成分、结构和性质进行研究和测定的过程。
食品分析是食品科学研究和食品加工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保证食品质量和安全的重要手段。
2. 食品分析的分类: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食品分析可分为营养分析、生物学分析、物理分析、化学分析和微生物分析等。
其中,化学分析是食品分析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分析方法,它主要是对食品中的营养成分、添加剂、污染物和毒性物质等进行分析和检测。
3. 食品分析的方法:食品分析主要采用化学方法、物理方法、生物方法和仪器分析方法等进行研究和测定。
化学方法包括酶法、光度法、重量分析法、滴定分析法、比色法等;物理方法包括显微镜、热力学方法、流变学方法等;生物方法包括酶反应、细菌培养等;仪器分析方法包括色谱法、质谱法、光谱法等。
4. 食品分析的流程:食品分析一般包括样品的准备、样品的预处理、样品的分离、分离物的测定和结果的分析等基本步骤。
其中,样品的准备是食品分析的基础,它需要保证样品的代表性和稳定性,以便后续的分析和测定。
样品的预处理是为了降低或去除样品中的干扰物质,使得后续的分析和测定更加准确。
三、食品成分的分析1. 食品的营养成分分析:食品的营养成分主要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对食品的营养成分进行分析和测定,可以了解食品的营养价值、功能特性和品质等。
常用的分析方法有色谱法、质谱法、光谱法等。
2. 食品的添加剂和污染物分析:食品的添加剂包括合法添加剂和非法添加剂,合法添加剂主要是食品中的各种营养强化剂、甘苷酸钠和硝酸盐等。
食品分析重点整理10版

直接干燥水分对样品的要求:1、水分是样品中唯一的挥发物质。
(如醋酸、丙酸等不可用此法)2、水分可以较彻底的被除去(若食品中含有较多胶态物质,则不能用此法)3、在加热过程中,样品中的其他组分由于发生化学反应而引起的质量变化可以忽略不计(如蔗糖会水解,故不用此法)测脂肪含量时,用乙醚、石油醚、氯仿-甲醇混合溶剂萃取,其中乙醚溶解脂肪的能力最强,但它沸点低,易燃,且可饱和约2%的水分。
含水乙醚会同时抽提出糖分等非脂成分,所以使用时必须采用无水乙醚作提取剂,且要求样品必须预先烘干。
判断:将食品高温灼烧后的残留物为矿物质(错,矿物质包括一些挥发了的元素)灰分是标示食品中无机成分总量的一项指标。
加速灰分的方法及助灰剂:1、硝酸、乙醇、碳酸铵、双氧水,这些物质灼烧后完全消失,可发生氧化作用来加速碳粒灰化。
疏松剂:碳酸铵,可使灰分呈松散状态,促进碳粒灰化。
2、助灰化剂:硝酸镁、醋酸镁(乙酸镁)。
特别应用于谷物及其制品中,与过剩磷酸结合,此方法要做空白实验以校正加入的镁盐灼烧后分解产生的氧化镁的量。
3、样品灼烧冷却后加少量无离子水,使水溶性盐类溶解,被包住的碳粒暴露出来,在水浴上蒸发至干涸,再灼烧。
4、硫酸灰化法:对糖制品,可用硫酸加速灰化。
总酸度测定结果通常以样品中含量最多的那种酸来表示。
巴布科克法不能用来测甜奶粉中脂肪含量,原因:此法要用浓硫酸溶解乳中的乳糖和蛋白质,是测定乳脂肪的标准方法,但不适合测定含巧克力、糖的食品,因为硫酸可使巧克力和糖发生炭化,结果误差较大。
测豆奶粉中还原糖,用哪种澄清剂去除蛋白质?用乙酸锌和亚铁氰化钾溶液。
这种澄清剂除蛋白能力强,但脱色能力差,适用于色泽较浅、蛋白质含量较高的样液的澄清,如乳制品、豆制品等。
原始样品:将许多份检样综合在一起称为原始样品。
原始样品的数量是根据受检物品的特点、数量和满足检验的要求而定的。
四种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
其中企业标准应该最为严格。
食品分析复习重点(个人整理版)

天籁影音制作第二章食品分析的基本知识1 基本概念:样品、误差、精密度、准确度等。
样品(sample)是能够代表商品品质的少量实物。
误差(error):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值之差。
准确度(accuracy):指测定值与真实值的接近程度。
精密度(precision):多次平行测定结果相互接近的程度。
2 有哪些样品预处理的方法?原理是什么?一、有机物破坏法(一)干法灰化原理:将一定量的样品置于坩埚中加热,使其中的有机物脱水、炭化、分解、氧化,再置高温电炉中(一般为500-550℃)灼烧灰化,直至残灰为白色或浅灰色为止,所得的残渣即为无机成分,可供测定用。
(二)湿法消化(消化法)原理:向样品中加入强氧化剂,并加热消煮,使样品中的有机物质完全分解、氧化,呈气态逸出,待测成分转化为无机物状态存在于消化液中,供测试用。
常用的强氧化剂有浓硝酸、浓硫酸、高氯酸、高锰酸钾、过氧化氢等。
二、溶剂提取法利用样品各组分在某一溶剂中溶解度的差异,将各组分完全或部分分离的方法,称为溶剂提取法。
(一)索氏提取法将一定量样品放入索氏提取器中,加入溶剂加热回流一定时间,将被测成分提取出来。
溶剂用量少,提取完全,回收率高,操作麻烦需专用的索氏提取器。
(二)溶剂萃取法利用某组分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分配系数的不同,使其从一种溶剂转移到另一种溶剂中,而与其它组分分离的方法,叫溶剂萃取法。
三、蒸馏法利用液体混合物中各组分挥发度不同所进行分离的方法。
(一)常压蒸馏当被蒸馏的物质受热后不发生分解或沸点不太高时,可在常压下进行蒸馏。
加热方式:水浴、油浴或直接加热。
(二) 减压蒸馏当常压蒸馏容易使蒸馏物质分解,或其沸点太高时,可以采用减压蒸馏。
(三)水蒸汽蒸馏某些物质沸点较高,直接加热蒸馏时,因受热不均易引起局部炭化;还有些被测成分,当加热到沸点时可能发生分解。
四、色层分离法又称色谱分离法,是一种在载体上进行物质分离的一系列方法的总称。
分离效果好。
食品检验与分析重点.(DOC)

绪论食品检验与分析常用的方法:•感官检验:是根据人的感觉器官来检查食品的外形、色泽、味道以及食品的稠度,以确定食品品质的优劣的一种检验方法。
特点:方便快捷,可在室内室外进行。
缺点:主观影响比较大,标准难以统一。
•化学分析法:以分析化学为基础,用食品检验分析理论为指导,按照一定方法进行的检验方法。
主要有重量法、容量法、滴定法、比色法。
比色法主要有紫外分光光度法,可见光分光光度法特点:仪器方便,准确性好,重现性好•仪器分析法:现代分析技术的发展,开发的凯氏定氮仪、电泳、旋光仪和色谱技术。
尤其以色谱技术发展最快,包括薄层层析、气相色谱、液相色谱、气-质联用色谱,原子吸光色谱、核磁共振。
•食品酶法分析:利用酶的专一、高效的特点,解决在复杂组分中检测出某一种成分含量的问题。
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氢酶、黄嘌呤酶、脲酶等。
•食品微生物检验:以细菌、大肠杆菌等为食品卫生的指标,或者采用微生物法间接检测维生素、抗生素残留、激素残留。
特点:检测限很低,可达ppm,克服被测物质易被分解的弱点。
标准的分类:国际、国家、行业、地方、企业。
在研究一个分析方法时,通常用精密度、准确度和灵敏度这三项指标评价。
指标1、准确度:指测定值与真实值的接近程度。
反映测定结果的可靠性。
准确度的高低可用误差或回收率来表示。
误差:指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
绝对误差——测定结果与真实值(通常用平均值代表)之差。
X–X真相对误差——绝对误差占真实值的百分率。
(X–X真)/ X真× 100 %2. 回收率:P % = x1 - x0 / m × 100 %误差越小或回收率越大,则准确度越高。
回收率实验:样品中加入标准物质,测定其回收率,可以检验方法的准确程度和样品所引起的干扰误差,并可以同时求出精确度。
3、精密度:指多次平行测定结果相互接近的程度。
它代表测定方法的稳定性和重现性。
精密度的高低用偏差来衡量。
绝对偏差——在相同条件下进行n次测定,测定结果与测定平均值的偏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只供学习与交流食品分析章复习资料第一章1、食品品质分析或感官检验;2.食品中营养组分的检测(常见的六大营养要素以及食品营养标签所要求的所有项目)-经常性项目和主要内容。
3.食品安全性检测(包括食品添加剂、食品中限量或有害元素、各种农药、畜药残留,环境污染物, 微生物污染,食品中形成的有害物质)4、食品分析的方法:感官检验法、化学分析法、仪器分析法、微生物分析法、酶分析法品分析的发展方向是朝着微量、快速、自动化方向发展。
第二章1、系统误差:由固定原因造成,测定过程中按一定的规律重复出现,一般有一定的方向性,即测定值总是偏高或总是偏低。
误差大小可测,来源于分析方法误差,仪器误差、试剂误差和主观误差(操作误差)系统误差的校正:方法系统误差——方法校正主观系统误差——对照实验仪器系统误差一一对照实验试剂系统误差一一空白实验2、偶然误差:由于一些偶然的外因所引起的误差,产生的原因往往是不固定的,未知的,且大小不一,或正或负,其大小是不可测的。
1. 采样必须注意生产日期、批号、代表性和均匀性(掺伪食品和中毒样品除外)。
采集的数量应能反映该食品的卫生质量和满足检验项目对样品的要求,一式三份,供检验、复验、备查或仲裁,一般散装样品每份不少于0.5Kg。
2. 采样容器根据检验项目,选用硬质玻璃瓶或聚乙烯制品。
3. 外埠食品应结合索取卫生许可证、生产许可证及检验合格证或化验单,了解发货日期、来源地点、数量、品质及包装情况。
如在食品厂、仓库或商店米样时,应了解商品的生产批号、生产日期、厂方检验记录及现场卫生情况,同时注意食品的运、保存条件、外观、包装容器等情况。
4•液体、半流体食品如植物油、鲜乳、酒或其它饮料,如用大桶或大罐盛装者,应先充分混匀后再采样。
样品分别盛放在3个干净的容器中。
5. 粮食及固体食品应自每批食品上、中、下的不同部位分别采取部分样品,混合后按四分法得到有代表性的样品。
6. 肉类、水产等食品应按分析项目要求分别采取不同部位的样品或混合后采样。
7. 罐头、瓶装食品或其它小包装食品,应根据批号随机取样,同一批号取样件数,250g以上的不得少6个,250g以下的包装不得少于10个。
8. 掺伪食品和食品中毒的样品,要具有典型性。
9. 检验后样品的保存,一般样品在检验结束后,应保留一个月以备需要时复检。
易变质食品不予保留。
检验取样一般皆指取可食部分,以所检验的样品计算。
10. 感官不合格出产品不必进行理化检验,直接判为不合格产品。
2、样品预处理原则、处理方法及应用原则:①消除干扰因素②完整保留被测组分③使被测组分浓缩处理方法:①粉碎法②灭菌法③有机物破坏法④蒸馏法⑤溶剂抽提法⑥色层分离法⑦化学分离法⑧浓缩法四分法采样及操作:将原始样品充分混合均匀后,堆积在一张干净平整的纸上,用洁净的玻棒充分搅拌均匀后堆成一圆锥形,将锥顶压平成一圆台,使圆台厚度约为3cm;划“+ ”字等分为四份,取对角2份其余弃去,将剩下2份按上法再行混合,四分取其二,重复操作至剩余量为所需样品量为止。
样品的预处理目的:① 消除干扰因素;② 完整保留被测组分;③ 使被测组分浓缩。
以便获得可靠的分析结果。
一、有机物破坏法(可分为干法和湿法两大类)二、蒸馏法(常压蒸馏、减压蒸馏、水蒸气蒸馏等蒸馏方式。
)三、溶剂提取法四、色层分离法五、化学分离法六、浓缩法磺化和皂化:除去油脂的一种方法,常用于农药分析中样品的净化。
1 .硫酸磺化法原理:浓硫酸能使脂肪磺化,并与脂肪和色素中的不饱和键起加成作用,形成可溶于硫酸和水的强极性化合物,不再被弱极性的有机溶剂所溶解,从而达到分离净化的目的。
特点:简单、快速、净化效果好。
适用范围:农药分析时,仅限于在强酸介质中稳定的农药(如有机氯农药中六六六、DDT )提取液的净化,其回收率在80%以上。
2 .皂化法:原理利用KOH-乙醇溶液将脂肪等杂质皂化除去,以达到净化目的。
适用对碱稳定的农药提取液的净化。
例如:维生素A、维生素D等提取液的净化。
①用于白酒中总酯的测定,用过量的NaOH将酯皂化,过量的碱再用酸滴定,最后由用碱量来计算总酯。
②用于植物油的皂化价的测定。
(皂化价高表示含游离脂肪酸量大。
)第三章1水分、3种水分测定方法原理、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2水分活度定义及其测定的定义①定义:溶液中睡的逸度与纯水逸度之比②测定的意义(了解):测定食品水分活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为水分活度值对食品的色、香、味组织结构一级食品的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
利用食品的水分活度原理,从而控制其水分活度,就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延长食品保藏期。
③扩散法原理及其操作方法第四章1灰分的定义和分类定义:食品组成除含有大量有机物外,还含有丰富的无机成分,这些无机成分包括人体必需的无机盐,此外还有少量的微量元素。
当这些组分经高温灼烧时,将发生一系列物理和化学变化,最后有机成分挥发逸散,而无机成分(主要是无机盐和氧化物)则残留下来,这些残留物成为灰分。
分类:灰分一般指总灰分,在总灰分中,按其溶解性还可分为水溶性灰分、水不溶性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2、总灰分的测定原理、灰化温度和灰化时间的选择原理:将食品经炭化后置于500~600C高温炉内灼烧,食品中的水分及挥发性物质以气态放出,有机物质中的碳、氢、氮等元素与有机物质本身的氧及空气中的氧生成二氧化碳、氮的氧化物及水分二散失;无机物质以硫酸盐、磷酸盐、碳酸盐等无机盐和金属氧化物的形式残留下来,这些残留物即灰分,称量残留物的重量即可计算出样品中总灰分的含量。
灰化温度和灰化时间的选择:灰化温度一般为525~600C,其中只有黄油规定在500C以下,其他食品全是525 550 600及700C。
700C仅适合于添加醋酸镁的快速法。
灰化时间一般以灼烧至灰分呈白色或浅灰色、无碳粒存在并达到恒重为止。
灰化达到恒重时间因试样不同而异,一般需要2~5h,实验中应根据样品组成、残灰颜色正确判断灰化程度。
3、炭化的作用及加速灰化的方法是什么?炭化的作用:防止在灼烧时,因温度高试样中的水分急剧蒸发使试样飞扬,防止糖、蛋白质、淀粉等易发泡膨胀的物质在高温下发泡膨胀而溢出坩埚。
加速灰化的方法:①水洗法:样品经初步灼烧后,取出冷却,从灰化容器边缘慢慢加入少量无离子水,使水溶性盐类溶解,被包住的炭粒暴露出来,在水浴上蒸发至干涸,置于120T30C烘箱中充分干燥再灼烧至恒重。
②氧化剂法:添加硝酸、乙醇、碳酸铵、双氧水。
这些物质经灼烧后完全消失不至于增加残灰的重量。
利用它们的氧化作用来加速炭粒灰化。
③硫酸灰化法:对于以钾等为主的阳离子过剩,灰化后的残灰为碳酸盐,通过添加硫酸使阳离子全部以硫酸盐形式成为一定组分的方法。
④镁盐法:加入醋酸镁、硝酸镁等助灰化剂,这些镁盐随着灰化进行而分解,与过剩的磷酸结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只供学习与交流合,残灰不熔融呈松散状态,避免炭粒被包裹,可大大缩短灰化时间。
4、钙、铁和砷的主要测定方法钙的测定①高锰酸钾法(原理:样品经灰化后,用盐酸溶解,在酸性溶液中,钙与草酸生成草酸钙沉淀,沉淀经洗涤后,加入硫酸溶解,把草酸游离出来,用高锰酸钾标准溶液滴定与钙等量结合的草酸,稍过量一点的高锰酸钾使溶液呈微红色,即为滴定终点。
根据高锰酸钾标准溶液消耗的量,可计算出样品中钙的含量。
)②EDTA络合滴定法③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铁的测定①硫氰酸盐比色法②磺基水杨酸比色法③邻菲罗啉比色法④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铁的测定①古蔡氏砷斑法②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比色法碘:(一)氯仿萃取比色法(二)硫酸铈接触法(三)溴水氧化法法(四)催化分光光度法第五章1几种酸度的概念。
总酸度:是指食品中所有酸性成分的总量,它包括未离解的酸和已离解的算的浓度,其大小可借滴定法来确定。
有效酸度:是指被测溶液中H +的浓度,准确地说应是溶液中H +的活度,所反映的是已离解的那部分的酸,常用pH来表示,其大小可用酸度计来测定。
挥发酸:指食品中易挥发的有机酸。
外表酸度:是指刚挤出来的新鲜牛乳本身所具有的酸度。
真实酸度:是指牛乳放置过程中,在乳酸菌作用下乳糖发酵产生了乳酸而升高的那部分酸度。
牛乳酸度:外表酸度(固有酸度)和真实酸度(发酵酸度)之和2、总酸度的测定原理及注意事项。
原理:食品中的酒石酸、苹果酸、柠檬酸、草酸、乙酸等其电离常数均大于10-8,可以用强碱标准溶液直接滴定,用酚酞作指示剂。
当滴定至终点时,根据所消耗的标准溶液的浓度和体积,可计算出样品中总酸度值。
注意事项:①食品中的酸是多种有机弱酸的混合物,滴定终点一般在pH8.2左右,故可选用酚酞作终点指示剂;②对于颜色较深的食品,应通过加水稀释、用活性炭脱色等方法处理后再滴定;③样品浸渍、稀释用的蒸馏水不能含有CO2;3、p H计法的测定原理及注意事项。
原理:利用电极在不同溶液中所产生的电位变化来测定溶液的pH。
将一个测试电极和一个参比电极饱和甘汞电极同浸于一个溶液中组成一个原电池。
玻璃电极所显示的电位可因溶液氢离子浓度不同而改变,甘汞电极的电位保持不变,因此电极之间产生电位差,利用酸度计测量电池电动势直接以pH表示,故可从酸度计表头上读出样品液的pH。
注意事项:①新电级或久未用的干燥电极,必须预先浸于蒸馏水或O.1mol/L盐酸溶液中24h以上; ②玻璃电极易碎,使用时应小心;③使用甘汞电极时,要把电极上部的小橡皮塞拔出,并使甘汞电极内氯化(一)原理:样品经适当的处理后,加适量磷酸使结合态挥发酸游离出来,用水蒸气蒸馏分离出总挥发酸,经冷却、收集后,以酚酞做指示剂,用标准碱液滴定至微红色30秒不褪色为终点,根据标准碱的消耗量计算出样品总挥发酸含量。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各类饮料、果蔬及其制品、发酵制品、酒等中总挥发酸含量的测定。
总酸度(%)二 c *VK V o 100m V式中:c ——标准NaOH 溶液的浓度,mol/L V-----滴定消耗标准NaOH 溶液的体积,mL m 样品质量或体积, g 或ml第六章♦索氏提取法氯仿-甲醇提取法♦酸水解法♦罗兹-哥特里法♦巴布科克氏法和盖勃氏法2, 油脂化学性质分析酸价:指中和1g油脂中游离脂肪酸所需氢氧化钾的质量(mg)碘价:指100g油脂所吸收的氯化碘或溴化碘换算为碘的质量(g)过氧化值:滴定1g油脂所需某种规定浓度Na2S2O3标准溶液体积皂化价:指中和1g油脂中所含全部游离脂肪酸和结合脂肪酸所需氢氧化钾的质量(mg)碳基价:是指油脂酸败时产生的含有醛基和酮基的脂肪酸或甘油酯及其聚合物的总量乙酰化值:1g乙酰化的油脂水解放出的醋酸所消耗氢氧化钾的质量(mg)第七章1测定碳水化合物的意义。
意义:①工艺控制的需要;②标志着营养价值的高低;③是某些食品的主要质量指标2、可溶性糖类的提取和澄清、提取剂、澄清剂及注意事项3、还原糖测定的几种方法原理、适用范围及操作注意事项蔗糖的测定方法及其原理、适用范围及操作注意事项总糖的测定方法、原理、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6、淀粉总量的测定方法、原理、适用范围、操作及注意事项第八章1蛋白质的定量测定氨基酸的定量测定第九章1维生素的分类和主要理化性质:分类:按照维生素的溶解性能,将维生素分为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两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