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合集下载

必修一10-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

必修一10-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1一.教学内容分析本文安排在语文版高中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和人教版第一册第四单元,该单元系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

此文与《别了,“不列颠尼亚”》可组合在一起,使高一学生感悟新闻追踪时代的特有价值,了解新闻中记者的感情渗透其中,以揭示新闻事件的意义的写法。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对新闻的阅读应该是熟识的,他们每天都通过各种媒体接触到新闻。

教师如果能充分挖掘和利用蕴藏在学生生活中的这种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就会更多地感受到学习的意义与作用,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和价值,增加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对学生而言,新闻的阅读有可能不再是枯燥无味而又必须应担负的任务,而是乐在其中的有趣的活动了。

因此,在新闻类阅读教学的备课中,教师要仔细地思考学生在这方面有哪些已经积累了的和正在不断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从事哪些实践活动可以强化对知识的掌握,等等。

三、设计思想用新课标的三维目标思想指导本文的教学。

本文是一篇新闻消息,但写法上有独特之处,它有点类似于通讯。

文章表现了集中营的恐怖和集中营给人们心理上造成的震撼,显现了纳粹暴行在人类历史上留下的深深烙印。

本文教学宜发挥此优势,让学生在学习本文写法的同时心灵受到触及。

四、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将情感蕴含于叙事之中的写法,学习作者将正面叙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鉴赏中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提高鉴赏水平。

使学生在感受本文思想的基础上,提高思考的层次;联系历史知识,结合当前的国际形势,唤起对战争恶魔的憎恶,教育他们牢记历史教训,珍惜和平,珍惜幸福,抵制邪恶。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教会学生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在此基础上,去粗取精,抓住有用信息。

难点是学习以乐景衬悲情的写法,学习寓情于叙事之中的写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要求学生看过奥斯维辛的简介和图片资料。

2023最新-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优秀6篇)

2023最新-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优秀6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优秀6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获过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的优秀新闻作品,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

下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优秀6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高中语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教案篇一要让学生走进文本——《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实录及反思教学内容:高一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第二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所用班级:济源一中高一年级。

课时:第二课时授课、实录整理、反思:卢新军教学目标:1.感受本文与一般新闻写作的不同之处。

2.学会新闻写作,并能在文中恰如其分地融入感情。

反思:《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新闻史上的一篇优秀作品,曾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

是高一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的第二课。

本单元要求学生要了解新闻结构的多样性,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并能够在此基础上去粗取精,抓取主要信息。

鉴于学生之前已经学过一篇新闻作品,有一定的新闻知识积淀,初步具备了从文章整体把握的能力,因此,我将目标定为:通过概括比较,体会本文与一般新闻写作的不同之处,并能学以致用。

课堂实录及反思:一、导入新课,感知文本1、导入新课老师:同学们,只要谈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于我们中国人而言,我们一定会想到一个国家,它是谁呢?学生:日本。

老师:为什么是日本?学生:因为它侵略过我们中国,屠杀我们中国人,犯下了滔天罪行。

老师:那么,对于欧洲人尤其是犹太人而言,他们会永远记住谁?学生:德国,纳粹德国。

老师:因为它们同样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过,对吧?那么,同学们,说到纳粹德国,说到它们的暴行,有几个地名大家可能知道,在这些地方发生过任何心智健全的人都无法想象的骇人听闻的人间惨剧。

同学们,你能说出这些名字吗?学生:布热金卡、奥斯维辛老师:奥斯维辛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学生:这是纳粹德国的一个集中营,是一个杀人工厂。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完整版)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完整版)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完整版)《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新闻的特点以及新闻的结构2.能力目标:分析文章题目的深刻含义,学会探究文章的成功之处3.情感目标:体会“以史为鉴、反对战争、珍爱和平”的深刻主题教学重点:分析文章题目的深刻含义,学会探究文章的成功之处教学难点:体会“以史为鉴、反对战争、珍爱和平”的深刻主题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讨论法、讲授法教学手段:黑板教学过程:一、知识导入:新闻的结构分为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的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标题、导语、主体是消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涵在主体里面,有时可省略。

新闻的特点:具有及时性、准确性、真实性。

二、介绍本篇新闻报道:《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写于1958年,此时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已经13年了。

当罗森塔尔到当年德国法西斯建造的杀人魔窟奥斯威辛集中营采访时,只见阳光明媚、树木繁茂、儿童嬉戏,似乎没有什么新闻发生,但是罗森塔尔却以异常敏锐的新闻触角发掘出其中重大的新闻,撰写了新闻报道的经典之作《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

它在1960年获得了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普利策奖。

美国普利策奖主席称赞说,这是罗森塔尔写的最好的作品。

这篇新闻报道究竟好在什么地方,我们这节课来探究一下。

三、请学生读课文,并布置以下任务:1.了解文章主要内容;2.勾画出生字生词,3.思考:①章题目为“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没有什么新闻”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的? ②在一个或许被人认为没有新闻的地方。

作者却执著地去写,而且果真写出了大新闻,反映了“以史为鉴,反对战争,珍惜和平”这样一个大主题,并获得了新闻界的大奖。

那么这篇文章肯定有成功之处、你认为这成功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实例来分析。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第10课《奥斯维辛没什么新闻》教案(精选五篇)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第10课《奥斯维辛没什么新闻》教案(精选五篇)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第10课《奥斯维辛没什么新闻》教案(精选五篇)第一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第10课《奥斯维辛没什么新闻》教案《奥斯维辛没什么新闻》教案池州八中贾再兴教学目标:1、发现作品中极具新闻价值的“反差”,挖掘本则新闻的意义。

2、能够抓住看似平静的叙述语言体会作者的强烈感情和本文的写作意图。

3、理解平实语句中蕴含的丰富内涵。

4、让学生不忘历史、珍爱和平、珍惜自由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1、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2、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二、简介作者和奥斯维辛集中营1、简介作者亚伯拉罕•迈克尔•罗森塔尔(1922年—2006年5月10日),1922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后到美国求学并加入美国籍。

1944年进入《纽约时报》后长期从事国际新闻报道,先后常驻印度、波兰、瑞士和日本,并于1960年获普利策奖的国际新闻奖。

2、关于奥斯维辛:奥斯维辛是波兰南部一个只有4万多居民的小镇。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在这里设立了它最大的集中营,曾关押多国的平民、战俘、政治犯,被称为最大的“杀人工厂”。

当年纳粹奥斯维辛集中营管理局控制的地区面积达40平方公里,包括3个集中营:奥斯维辛主营、布热金卡营、莫诺维策营。

1940年到1944年,大约有400万人在这里惨遭杀害。

许多人是在苦役中死去的,其余的则被有计划地残杀了。

*1945年1月,苏联红军解放了奥斯维辛,当时获救的人不足7000,几乎每人都瘦弱不堪,表情呆滞,甚至精神失常。

这里简直就是一座“人间地狱”,一个犹太人永远的“噩梦”。

*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

三、深入文本,体味作者感情。

(快速浏览课文,感受新闻内容,思考:)1、参观者参观游览了哪些地方?参观毒气室和焚尸室——死囚牢——女牢房——试验室——纪念长廊——绞刑室2、是作者亲自参观这些地方吗?如果不是,记者的眼光又是落在什么上面的?众多的参观者(游客)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残酷遗迹,从而产生感受、反应;记者(罗森塔尔)观察他们的感受和反应。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优秀4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优秀4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优秀4篇它跳出了传统新闻“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窠臼,大胆地在反映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着力表现作为一名有使命感的记者的在场的主观印象,激情洋溢地抒发了对法西斯暴行的深恶痛绝,对自由、解放、新生的无比珍惜之情。

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4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篇一10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目标]一、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会筛选信息,抓重点、抓关键。

三、了解侧面表现和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认识“印象式报道”的特点。

[教学重点]一、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了解侧面表现和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认识“印象式报道”的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新闻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通过看报、听广播、看电视获取信息,了解社会。

怎么才能快速、准确地获取信息呢?下面,我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

请打开课本第41页,用30秒的时间浏览这则新闻,回答以下问题:1、奥斯维辛在哪里?布热金卡在哪里?2、人们访问了哪些地方?二、背景知识1、奥斯维辛是波兰南方的一个城市,距华沙120英里,地处被称为摩拉维安门的山口的东头,周围是一片沼泽地。

布热金卡在奥斯维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

这是新闻的背景材料,可在3—5段里寻找。

(插入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背景资料)在奥斯维辛城附近,建有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最大的集中营,奥斯维辛集中营被称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最大的“杀人工厂”。

它建于1940年4月,存在的3年半时间内,曾囚禁过24个国家的民众和战俘,共有约400万人在此被杀害。

1945年,德军为消灭罪证,炸毁了它,现在人们参观的是经修复后建成的博物馆。

2、人们依次参观了毒气室、焚尸炉、牢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态度。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进行相关的写作和讨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分析和批评能力。

(3)通过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的思考,认识到和平的珍贵。

(2)培养学生对人类尊严和生命的尊重。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历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主要内容,包括作者的写作背景和目的。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如比喻、象征、对比等。

3. 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以及他们的经历和遭遇。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思考,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2)简要介绍作者和课文背景,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2. 阅读理解:(1)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大意。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进行分析和欣赏。

3. 分析与讨论:(1)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对比等,并解释其作用和效果。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写作等。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后作业和测验,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思考与表达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评估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和图片。

3. 修辞手法的参考资料和案例。

4. 写作和讨论的指导和评估工具。

六、教学准备1. 课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文本打印副本。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第一章:奥斯维辛的背景介绍1.1 奥斯维辛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介绍奥斯维辛位于波兰西南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和灭绝营。

讨论奥斯维辛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和其对于人类历史的深远影响。

1.2 纳粹德国的种族清洗政策解释纳粹德国实行的种族清洗政策,包括对犹太人、罗姆人、同性恋者、政治犯等群体的迫害和灭绝。

分析纳粹德国的意识形态和宣传对种族清洗政策的影响。

第二章:奥斯维辛的建立和运作2.1 奥斯维辛的建立过程描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建立过程,包括选址、建设和投入使用。

探讨纳粹德国建立奥斯维辛的目的和对受害者的残酷对待。

2.2 奥斯维辛的运作机制分析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运作机制,包括囚犯的分类、劳动、饥饿和死亡。

讨论纳粹德国对奥斯维辛的管理和监督体系。

第三章:奥斯维辛的暴行和屠杀3.1 奥斯维辛的毒气室和火葬场介绍奥斯维辛集中营中使用的毒气室和火葬场,作为大规模屠杀的工具。

探讨毒气室和火葬场对受害者的恐怖和痛苦。

3.2 奥斯维辛的幸存者和见证者讲述奥斯维辛集中营中幸存者和见证者的心酸经历和见证。

强调幸存者和见证者对于历史的珍贵贡献和记忆的重要性。

第四章:奥斯维辛的解放和后果4.1 奥斯维辛的解放过程描述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解放奥斯维辛的过程和情况。

分析解放对囚犯的影响和对纳粹德国的打击。

4.2 奥斯维辛的后果和记忆探讨奥斯维辛集中营对人类历史和道德的影响和教训。

讨论奥斯维辛的纪念和教育工作,以防止类似的暴行发生。

第五章:奥斯维辛的媒体报道和影响5.1 奥斯维辛的新闻报道和传播分析1945年解放奥斯维辛后媒体的报道和对公众的影响。

讨论媒体报道的重要性和其对于历史记忆的保存作用。

5.2 奥斯维辛的新闻教育和意识提升探讨媒体报道对公众对于奥斯维辛的认识和教育的意义。

分析媒体报道对于提高人们对人权和人类尊严的意识的作用。

第六章:奥斯维辛的审判与责任6.1 纽伦堡和华沙审判介绍纽伦堡和华沙审判,作为对奥斯维辛罪犯进行法律审判的重要事件。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最后,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识到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观念的培养。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教训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对历史的尊重和警惕,防止悲剧重演。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进一步挖掘课文的人文内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激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关注,提高对新闻事件的敏感性和思辨能力。
4.倡导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对历史与现实中的不公与苦难发出自己的声音,形成自己的见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标题“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含义,认识到作者试图传达的新闻与历史的关系。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让我看到了学生们的思维碰撞。他们在讨论新闻特写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时,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观点。但在引导讨论的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显得不够自信。为了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我将在以后的课堂上更加注重鼓励学生,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在实践活动方面,新闻特写写作练习让学生们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强对他们的个别辅导,帮助他们突破写作难点。
-掌握新闻特写的写作特点,如细节描写、情感表达和事实陈述的平衡。
-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如何通过文字传递强烈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
-引导学生思考新闻背后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激发对历史的尊重和对现实的关注。
举例:
-在分析课文标题时,重点讲解作者为何选择这样一个看似矛盾的标题,探讨其在文章中的作用和深层含义。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新闻特写的基本概念、写作特点以及在历史反思中的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新闻特写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新闻与历史的关系,发挥自己的批判性思维。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会筛选信息,抓重点、抓关键。

三、了解侧面表现和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认识“印象式报道”的特点。

[教学重点]
一、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了解侧面表现和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认识“印象式报道”的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新闻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通过看报、听广播、看电视获取信息,了解社会。

怎么才能快速、准确地获取信息呢?下面,我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

请打开课本第41页,用30秒的时间浏览这则新闻,回答以下问题:1、奥斯维辛在哪里?布热金卡在哪
里?2、人们访问了哪些地方?
二、背景知识
1、奥斯维辛是波兰南方的一个城市,距华沙120英里,地处被称为摩拉维安门的山口的东头,周围是一片沼泽地。

布热金卡在奥斯维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

这是新闻的背景材料,可在3—5段里寻找。

(插入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背景资料)在奥斯维辛城附近,建有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最大的集中营,奥斯维辛集中营被称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最大的“杀人工厂”。

它建于1940年4月,存在的3年半时间内,曾囚禁过24个国家的民众和战俘,共有约400万人在此被杀害。

1945年,德军为消灭罪证,炸毁了它,现在人们参观的是经修复后建成的博物馆。

2、人们依次参观了毒气室、焚尸炉、牢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这可以在7—15段里寻找。

这部分叙述人们访问奥斯维辛博物馆的过程。

抓取信息一般看标题和导语部分,进一步在主体里寻找。

这是从新闻结构上着眼。

重要的信息是新闻事实,阅读新闻时还要分清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而新闻材料除了上述两类外,还包括作者的主观评价,因此重要信息多在陈述部分,要分清陈述和评价。

这是从新闻材料着眼。

这是获取信息的一般方法,对大部分新闻适用。

但是,并不是所有新闻的主观评价都与事实截然分离的。

下面,请同学们划出表达作者评价的语句。

三、课文赏析
(以学生划出的语句引导学生认识这篇新闻的特点)这篇新闻最大的特点是写作者的主观感受。

这些感受包括所见所闻所感,
而且并没有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抒情,但却让人感受到情感波澜的暗涌。

请同学们找出最让你印象深刻的句子,仔细体会,说说句子的内涵。

(归纳学生看法,引导他们品句)
1、“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几个儿童在追逐游戏。

”如此美好、和平的景象,作者为什么觉得可怕?如果这种景象出现在维也纳的多瑙河旁,只会锦上添花。

可怕的不是景象本身,而是布热金卡出现了这种景象,布热金卡的历史与此太不相配了,这才有了第二段的四个“不该”。

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与它最相配的景象。

两种不相配的东西叠合在一起,作者因此感到“可怕”。

无一句控诉,却强烈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同时在开头给读者造成情感上的震撼和心理上莫名的压抑。

2、“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

表达了作者对纳粹的讽刺:纳粹的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

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3、第十三段:被囚禁的人们表情木然、姑娘的微笑
木然:被困难、苦难折磨而产生麻木的表情。

(插入资料: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一扇高墙上写着:“来到这里只有劳动,不能有任
何别的设想。

不想劳动者可以自己触动电网。

”集中营的头头在囚犯到来的当天就对他们说明白:“……集中营进得来,出不去,除非从焚尸炉的烟囱里爬出去。

”)“木然”及对姑娘的描写揭露了法西斯对美好的摧残以及作者的愤恨之情,暗示人们应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

(总结以上片段的写作手法)作者没有直抒胸臆,而是通过一些饶有意味的场景曲折表达感情,使意味深长,这就是借景抒情的手法。

这种手法的运用或许能为同学们的写作提供一些启发。

4、(请划出描写参观者的相关语句)“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他们表情茫然”“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参观者庆幸他没有打开门进去”“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

”“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
7——15段,作者跟随着参观者的脚步,通过外显反应表现参观者的内心感受。

(让学生针对相关描写畅所欲言,想象参观者的心理活动)
(重点讲解议论句“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作祷告,或者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

杀人者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忏悔自己的罪行的,无辜的人们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总结以上片段的写作手法)通过参观者的动作、神态,侧面
表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恐怖和纳粹的残暴。

四、写作特点
1、文字简练、朴实。

(一般新闻的特点)
2、视角独特。

从“平静”中找到新闻。

在平淡的事实中,作者感受到平静之下的风暴,那就是每一个参观者心中的感情波澜。

他们都受到了震撼,从而更加热爱和平自由。

这是善与恶的对立。

因此,作者没有直接描写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景象,而是转而关注人的感受。

这一类新闻有别于纯客观报道人和事的新闻,被称为“印象性报道”。

3、多用否定句:使具有统一的风格。

标题就是一个否定句,在文中出现了两次。

第一次出现在背景材料后(即6段),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上文说“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很多次了”,所以没有什么新闻,但作者仍感到非写不可,表现了记者的良心,交代了写作此文的原因和心境。

第二次出现在结尾,呼应前文,突出主题。

五、讨论
这篇新闻的语言富于表现力。

思考:最后一段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是对纳粹罪恶的愤怒谴责,还是对和平自由的希望?还是两者兼有?(学生之间互相讨论,选代表发言)
六、总结
作者通过借景抒情和侧面表现的手法传达了参观者们的内心感情,表达了对纳粹暴行的愤怒和对自由和平的向往。

七、布置作业
1、找一则消息,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写一句话新闻。


明新闻的。

2、完成课后练习四的第二小题。

板书
新闻事实
一、新闻材料背景材料
作者的主观评价
二、片段1
片段2借景抒情
片段3(7——15段)动作、神态描写侧面表现恐怖残暴
三、写作特点:
1、文字简练、朴实。

2、视角独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