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纤维化动物模型特点与研究进展
大鼠肾纤维化模型

大鼠肾纤维化模型肾积水(hydronephrosis)是指尿液从肾盂排出受阻,蓄积后肾内压力增高,肾盂肾盏扩张,肾实质萎缩,导致肾功能减退。
梗阻性肾病其主要的病理生理改变是肾积水、肾盂及肾小管压力升高、肾间质水肿、炎性细胞浸润、肾间质内成纤维细胞增生、肾间质胶原蛋白聚集、肾间质增宽、肾小管萎缩,最终导致肾间质纤维化和肾单位减少,引起肾功能衰竭。
单侧输尿管梗阻是比较成熟的肾间质纤维化模型,结扎2周就可有成纤维细胞的增生和间质细胞外基质的生成。
但是由于输尿管的结扎使患侧肾盂中的尿液不能外排,加上对侧肾脏的代偿作用,所以一般情况模型组血肌酐、尿素氮、NAG以及24h尿蛋白仅明显高于正常组,但还处于正常范围之内,同时对侧肾一般也无明显改变,而患侧肾脏组织中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肾小管和间质的结构严重破坏以及肾间质纤维化,最后肾间质呈现广泛的纤维化,而肾小球几乎没有病变。
因此单侧输尿管梗阻模型在研究肾间质纤维化方面使研究的靶点明确,有利于其病变机理及抗间质纤维化治疗的研究。
1.实验动物SPF级Wistar大鼠,健康,雄性,体重为180g~200g2.实验分组实验分六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组、受试药组三个剂量组,每组15只动物。
3.实验周期7d,14d,21d,28d4.建模方法1术前一晚禁食,自由饮水。
2称量大鼠,腹腔注射水合氯醛(15%)350mg/kg麻醉,剃毛固定后用碘酒及酒精擦拭手术区域。
3在上腹中线偏左约3-4mm剪开腹壁,手术组分离出左肾输尿管。
4在靠近肾下极处结扎并分离输尿管,然后双结扎,在2个结扎中间剪断输尿管,逐层缝合肌层及腹壁,酒精清洁缝合处。
待小鼠清醒后,将其放回洁净笼具后放回饲养室饲养,定期观察大鼠状态及死亡情况并做好记录。
5置于加热垫至其苏醒。
假手术组不结扎输尿管,其余步骤相同。
6术后三天连续注射青霉素20万单位/天防止感染。
5.模型的评价5.1 蛋白尿含量、尿NAG活性测定模型组术后2周、4周的24h尿蛋白含量以及尿酶NAG活性比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明显上升。
UUO模型大鼠肾间质纤维化动态进展及α-SMA、TGF-β1和VDR表达变化

UUO模型大鼠肾间质纤维化动态进展及α-SMA、TGF-β1和VDR表达变化谢盛彬;王伟铭;陈楠【摘要】目的观察单侧输尿管梗阻(UUO)模型大鼠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动态进展,研究该病理过程中肾脏纤维化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 32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6)和UUO模型组(模型组,n=16).两组大鼠分别于术后(模型组建模后)第2、5、9、14天分批(n=4)处死,留取手术侧(模型组梗阻侧)肾脏组织.分别采用HE和Masson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Western blotting等方法,评价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损伤程度并检测肾脏组织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纤维连接蛋白(FN)、维生素D受体(VDR)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等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肾脏组织形态学观察显示,随着输尿管梗阻时间的延长,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程度逐步加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建模后各时间点肾间质α-SMA和FN 阳性面积百分比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且随着梗阻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至建模后第14天时达到高峰.Western blotting分析表明,模型组大鼠建模后各时间点α-SMA和TGF-β1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而VDR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5);建模后第2天,模型组大鼠肾脏组织α-SMA相对表达量已显著增加;建模后第14天,模型组α-SMA和TGF-β1相对表达量分别增高至假手术组的12.7倍和8.8倍,而VDR相对表达量下降至假手术组的3%.结论 UUO 模型大鼠建模后第14天可出现显著的肾间质纤维化;建模早期肾间质中α-SMA表达增加提示肾间质成纤维细胞的活化;VDR表达的进行性减少提示其与肾间质纤维化有关.【期刊名称】《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0(030)007【总页数】7页(P752-757,796)【关键词】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单侧输尿管梗阻;α平滑肌肌动蛋白;维生素D受体;转化生长因子β1【作者】谢盛彬;王伟铭;陈楠【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瑞金医院肾脏内科,上海,200025;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瑞金医院肾脏内科,上海,200025;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瑞金医院肾脏内科,上海,20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92.6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是多种病因所致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进展至终末期肾病的最后共同通路。
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 1上海 中医药大 学 附属 曙光 医院 肾 内科 、 肾疾 病病证 教 育部 重点 实验 室 , 海 肝 上
2 上 海市 高校 中医 内科 E一研究 院 , . 上海 2 10 ) 023
2 10 ; 02 3
摘 要 : 肾间质纤维化与肾功能的恶化密切相关, 而动物实验是研究肾间质纤维化尤为重要的手段。 文章拟对常见的肾
—
it rtta b o i i ldi iae a ee a b tu to mo e , c c o p rn n e siilf r ss, ncu ng un ltr lur tr lo sr c in i d l y l s o i e A n p o t o e , rsoo h c a i B — e hrpahy m d l a it lc i cd e
so l n u a p o r t a i l o e codn i ee t b ci s h udf do t p r i e n d l ac r ig odf rn o j t e . i p a ma m s t f e v
Ke r :Re a u uonesil bo i:Anma d l y wo ds n ltb litrt r s af i s i lmo e
L HZ E E IIEA D M T RA M DC EE R H21 O 2 N . I IH NM DCN N A E I E IAR S A C 00V L.1 O4 S
时珍 国 医 国 药 2 1 0 0年第 2 卷 第 4期 1
◇文献综述◇
肾 小 管 间 质 纤 维 化 动 物 模 型 的 研 究 进 展
p r p t y mo e ,a a g sc n p r p t ymo e , d imy i e h o ah d l n Oo r e iw d i h sp p r Re e rh r h o a h d l n le i e h o a h d l a r a cn n p rp t ymo e d S n wee r ve e nt i a e . s a c e s a
肾纤维化模型研究进展

肾纤维化模型研究进展肾纤维化是各种形式肾脏病发展的最终共同途径,其结果是肾脏功能进行性不可逆转的损害,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肾纤维化类型多种多样,不同的致肾脏损害因素,均可导致肾纤维化。
因此,建立好的肾纤维化模型对于研究肾纤维化的发病机制、预防和治疗、延缓肾纤维化的措施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动物实验证实,肾纤维化与炎性细胞的侵润、成纤维细胞分化/增殖、细胞外基质蛋白的沉积和肾小管萎缩有关[1]。
肾纤维化的发生机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慢性病理过程,很多细胞介质和生长因子都直接或间接参与了这一过程。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 3 个方面: 细胞生长因子的作用,主要包括促纤维化的转化生长因子β( TGF-β)、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FGF) 、血管紧张素Ⅱ( Ang Ⅱ) 和起保护作用的肝细胞生长因子( HGF);肾小管上皮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TEMT or EMT) 过程的作用,包括表达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 的肌成纤维细胞、细胞外基质成分如胶原( Ⅰ、Ⅲ、Ⅳ) 、纤维连接蛋白( FN) 等; 信号转导通路的作用,包括 Smad 依赖性信号转导通路( 主要是Smad2、Smad3 和起负调节作用的Smad7) 和非TGF-β依赖的Smad 信号转导通路( 如ERK/P38MAPK) 。
1 单侧输尿管结扎(UUO)导致的肾纤维化模型大鼠UUO模型的制作方法:大鼠氯胺酮麻醉后取右侧卧位,局部剃毛,常规消毒铺孔巾,选择左侧背部肋下约0.5cm为切口,依次切开皮肤至腹膜后,游离肾脏及输尿管,将左侧输尿管用组织钳托起取中段部位,用止血钳夹住,在管两端各用丝线结扎后剪断输尿管,然后连续缝合皮肤。
UUO的特点是:进行性小管萎缩及间质纤维化。
小管和间质细胞增生,肾实质巨噬细胞、单核细胞浸润,这些改变最终导致小管间质纤维化和小管萎缩[2],肾实质被纤维组织取代,而肾小球相对不受影响,不会产生高血压或脂代谢异常[3]。
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时珍国医国药 2010 年第 21 卷第 4 期
礄文献综述礄
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张新志1 ,何立群2倡
(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肾内科、肝肾疾病病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 201203; 2.上海市高校中医内科 E -研究院,上海 201203)
伤,不能适应肾小管和间质损伤及其纤维化的所有情况,但是该
收 稿 日 期 :2009 -08 -26 ; 修 订 日 期 :2009 -11 -19
方法能够在短期内造成纤维化,就研究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病规律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No.30873259) ;
及机制探讨而言,是一种较为快速、可靠的动物模型[8] 。
2007 级博士研究生,硕士学位,主要从事肾小管间质疾病的研究工作.
久性坏死,从而易发生进行性慢性肾功能衰竭[10] 。 霍冬梅等[11]
倡 通讯作者简介:何立群(1959-) ,男 ( 汉族) ,浙江宁波 人,现 任 上 海 中 医 采用经背部双侧肋弓下缘切口建立模型,认为具有比经腹正中切 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肾脏疾病的临床与科研工作. 口手术方式切口小、操作简单、手术视野清晰、干净,术前无需禁
关键词:肾小管间质纤维化; 动物模型 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05(2010)04-0969-03
Recent Advancement on Animal Models of Renal Tubulointerstitial Fibrosis
ZHANG Xin-zhi1 ,HE L i-qun2倡 (1.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anghai 201203,China; 2.Department of Nephrolo- gy, Shuguang Hospital, Key Laboratory of Liver and Kidney Diseases, Ministry of Education, Shanghai, 200021, China) Abstract: Renal tubulointerstitial fibrosis closely correlates with deterioration of renal function.The experiments on animal
肾纤维化诊断研究进展

肾纤维化诊断研究进展【摘要】肾纤维化是影响各类肾脏疾病的治疗及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延缓和阻断肾纤维化是防治肾损害的关键,也是目前国内外肾脏病研究的热点。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大量研究表明TGF-β1是启动和终止肾纤维化的关键细胞因子之一,PCⅢ、IV-C与肾纤维化也有密切的联系。
血清学诊断肾纤维化可以使临床医生动态观察肾脏病变程度,以及时、准确地判断是否存在肾纤维化及其纤维化程度,有助于合理制定治疗方案及准确地判断预后。
【关键词】转化生长因子;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肾纤维化;诊断;PCⅢ;IV-C;TGF-β1肾纤维化(包括肾间质纤维化和肾小球硬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标志着不可逆性肾损伤,是影响各类肾脏疾病的治疗及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1]。
因此,延缓和阻断肾纤维化是防治肾损害的关键,也是目前国内外肾脏病研究的热点。
能否及时、准确地判断是否存在肾纤维化,有助于临床医生合理制定治疗方案及较准确地判断预后。
目前临床上对肾纤维化的诊断仍以肾组织病理活检为主,但它具有创伤性,加之其它诸多因素,难以动态观察。
因此,寻求一种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肾脏纤维化病变程度的非创伤性检查方法正是目前临床医生所面临的难题。
近年来,血清学方法诊断肾纤维化的价值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大量研究表明TGF-β1是启动和终止肾脏纤维化的关键细胞因子之一,对阻止肾病的进展有重要意义[2]。
随着肝纤维化领域研究的深入,诸多学者研究发现PCⅢ、IV-C可做为慢性肝纤维化的指标[3~4]。
人们在此基础上逐渐认识到各器官的纤维化都有相似之处。
1 TGF-β1与肾纤维化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大量研究表明,TGF-β1的增多与组织纤维化存在因果关系。
在肾纤维化过程中, TGF-β1作为体内细胞外基质(ECM)平衡的调节器,可调节炎症反应,促进ECM的合成和沉积,减少ECM的降解,并能直接刺激其下游介质如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基因转录,而调节成纤维细胞的生长以及成纤维细胞和系膜细胞外基质的分泌,促使肾小球硬化、肾间质纤维化[5~7]。
肾脏疾病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的经 典方 药 。 当前 。 中医理论 指导 下 运用 现代 的实 在
验方 法建 立相 应 的 中医证候 动物 模 型 , 已成 为研 究 中医药治疗 肾脏疾 病机 理 的主要 途径 。本 文 仅 就 当 前常 用 的证 候 动物模 型 的造 模方 法做 一综 述 。
E 中 医药 2 0 京 0 9年 3月 第 2 8卷 第 3期
B in un l f rdt nlC ieeMeiie Mac 。0 9 Vo. 8N ei aJ ra o Ta ioa hns dcn . rh 2 o . 12 . i o i
・
文
献
综
述
・
肾脏疾病 中医证候 动物模 型 的研究进 展 木
肾 阳为 人之 元 阳 ,人 体各 器 官 的生命 活 动均 有
赖 于 肾阳 的温煦 与推 动 , 肾阳虚 即意 味着 人体 生命
活动 机 能 的衰 退 与减 弱 。肾 阳虚动 物模 型是 目前研 究最 早 、 最广 泛 的证 候 模型 , 其造 模 方法很 多 。 2 O世 纪 6 O年 代 ,邝 广垄 教 授 等就 已经 建立 了
通 过影 响下丘 脑 一 体一 垂 肾上 腺皮 质 轴 功 能 , 致 动 导 物对 外界 环境 变化 的应 激 、 适应 能力 下 降 . 出现一 而
m / k ・ 、 剂 量 组 1 / (g W) 连 续 灌 喂 S s ( g w) 低 0ms k ・ , D 大鼠 1 5天 , 察 模 型 的 体 温 、 重 变 化 及 血 清 皮 质 观 体
统 中医 理论对 肾脏 疾病 已形成 了一 套完 整 的辨 证论 治体 系 ,留下许 多宝 贵 的治疗 经验 和具 有独 特 疗效
肾纤维化动物模型特点与研究进展

[标签:标题]肾纤维化动物模型特点与研究进展本文关键词:纤维化,研究进展,模型,动物肾纤维化动物模型特点与研究进展本文简介:摘要:肾纤维化为慢性肾病发展至终末期肾衰所必经的相同病理路径,病理改变分为肾间质纤维化和肾小球硬化。
肾纤维化的理想动物模型对慢性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及其治疗药物的研发等存在现实意义。
目前,肾纤维化动物模型制作包括药物或毒物诱导、手术模型以及基因敲除等多种模型,不同动物模型肾功能、肾组织病理等方面各具特肾纤维化动物模型特点与研究进展本文内容:摘要:肾纤维化为慢性肾病发展至终末期肾衰所必经的相同病理路径,病理改变分为肾间质纤维化和肾小球硬化。
肾纤维化的理想动物模型对慢性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及其治疗药物的研发等存在现实意义。
目前,肾纤维化动物模型制作包括药物或毒物诱导、手术模型以及基因敲除等多种模型,不同动物模型肾功能、肾组织病理等方面各具特点,尚无法完全模拟人类慢性肾疾病,这提示慢性肾疾病发病的复杂性,对于其病理机制认识与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肾纤维化;肾间质纤维化;肾小球硬化;动物模型;肾纤维化是肾单位损坏,间质中成纤维细胞的大量增生及肌成纤维细胞的形成、细胞外基质生成过度并沉积发生的肾小球硬化(glomerulosclerosis, GS)、肾间质纤维化(renal interstitial fibrosis, RIF), 并最终丧失肾功能。
确诊肾纤维化的金指标为肾组织的病理学检查,包括观察肾小管、间质和肾小球基底膜的病理形态。
肾纤维化的大体病理观察主要是:肾脏明显硬化、减小,表面不平整、颗粒样变;镜下观:肾间质炎性细胞弥漫性浸润、间质纤维组织增殖、纤维化形成;肾小球大部分发生硬化、透明样改变,毛细血管破坏,系膜基质增生;由于肾小球血流受阻,而造成肾小管发生萎缩,病变轻处,残余肾代偿性增大;生化检测主要表现在血清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 BUN)、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 SCr)、24 h尿蛋白定量异常[1].诱导肾纤维化的方法主要有药物或毒物(氯化汞、环孢素A、肾毒性药物、氨基糖苷类药物等)、手术(输尿管单侧结扎、5/6肾切除模型、肾缺血-再灌注等)、单侧肾切除复合AngⅡ等复合因素以及转基因模型等等,本文对常见模型综述如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肾纤维化动物模型特点与研究进展肾纤维化动物模型特点与研究进展本文关键词:纤维化,研究进展,模型,动物肾纤维化动物模型特点与研究进展本文简介:摘要:肾纤维化为慢性肾病发展至终末期肾衰所必经的相同病理路径,病理改变分为肾间质纤维化和肾小球硬化。
肾纤维化的理想动物模型对慢性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及其治疗药物的研发等存在现实意义。
目前,肾纤维化动物模型制作包括药物或毒物诱导、手术模型以及基因敲除等多种模型,不同动物模型肾功能、肾组织病理等方面各具特肾纤维化动物模型特点与研究进展本文内容:摘要:肾纤维化为慢性肾病发展至终末期肾衰所必经的相同病理路径,病理改变分为肾间质纤维化和肾小球硬化。
肾纤维化的理想动物模型对慢性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及其治疗药物的研发等存在现实意义。
目前,肾纤维化动物模型制作包括药物或毒物诱导、手术模型以及基因敲除等多种模型,不同动物模型肾功能、肾组织病理等方面各具特点,尚无法完全模拟人类慢性肾疾病,这提示慢性肾疾病发病的复杂性,对于其病理机制认识与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肾纤维化;肾间质纤维化;肾小球硬化;动物模型;肾纤维化是肾单位损坏,间质中成纤维细胞的大量增生及肌成纤维细胞的形成、细胞外基质生成过度并沉积发生的肾小球硬化(glomerulosclerosis, GS)、肾间质纤维化(renal interstitial fibrosis, RIF), 并最终丧失肾功能。
确诊肾纤维化的金指标为肾组织的病理学检查,包括观察肾小管、间质和肾小球基底膜的病理形态。
肾纤维化的大体病理观察主要是:肾脏明显硬化、减小,表面不平整、颗粒样变;镜下观:肾间质炎性细胞弥漫性浸润、间质纤维组织增殖、纤维化形成;肾小球大部分发生硬化、透明样改变,毛细血管破坏,系膜基质增生;由于肾小球血流受阻,而造成肾小管发生萎缩,病变轻处,残余肾代偿性增大;生化检测主要表现在血清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 BUN)、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 SCr)、24 h尿蛋白定量异常[1].诱导肾纤维化的方法主要有药物或毒物(氯化汞、环孢素A、肾毒性药物、氨基糖苷类药物等)、手术(输尿管单侧结扎、5/6肾切除模型、肾缺血-再灌注等)、单侧肾切除复合AngⅡ等复合因素以及转基因模型等等,本文对常见模型综述如下。
1 药物或毒物诱导模型重金属如汞;抗肿瘤药物如阿霉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链脲霉素;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草药;血管紧张素Ⅱ;器官移植术后的免疫抑制剂类药物如环孢素A等,均可损害肾功能造成纤维化。
1.1 氯化汞模型汞化合物是公害严重的环境污染物,肾为汞毒性的最主要靶器官之一,损伤以近曲小管为主。
主要机理:Hg Cl2中毒后,主要与体内抗氧化物质-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结合,形成复合物-“GSH-HG-GSH”, 损耗抗氧化物GSH等,并产生活性氧自由基ROS, 属于氧化应激损伤类型[2].ROS能使肾小管上皮细胞形成空泡、变性与坏死等改变;另一方面,过氧化产物如丙二醛(MDA)等可直接促使肾ECM生成细胞活化,使ECM生成增加,降解减少,造成肾小管间质纤维化。
造模方法:大鼠8 mg/ (kg·d)Hg Cl2灌胃,共9周。
肾组织病理可见:肾小管间质水肿,炎性细胞广泛浸润,细胞外基质增加,间质发生纤维化;肾小管扩张或萎缩;肾小球萎缩、硬化,小球的基底膜变厚等病理改变;肾功能:BUN、SCr均升高约1.2倍[3-4].袁继丽等[5]也报道,大鼠20 mg/ (kg·d)Hg Cl2灌胃,1周即可造成明显肾功能损坏,肾间质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管膨胀变性,免疫组化显示肾小管的上皮细胞及肾间质大量表达α-SMA.Hg Cl2短时间染毒尽管显示有肾间质纤维化,但所用Hg Cl2剂量比较多,模型以急性肾损伤为主。
1.2 阿霉素(多柔比星)模型阿霉素(adriamycin, ADM)为临床上用于化疗的含醌的蒽环类药物。
经肾代谢后,阿霉素被还原成半醌型自由基,氧化后有活性氧生成,在多种脂质介质如血小板活化因子等的作用下,诱导肾小球上皮细胞(又称足细胞)发生脂质过氧化,肾小球滤过模受损,通透性增加,进而影响糖蛋白的代谢;肾小球的滤过屏障由于滤过膜被破坏而受影响,造成肾损伤。
病变前期以微小病变性肾病综合征为主,后期可进展至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6].阿霉素肾病模型为国内国外目前一致认同的模拟人类微小病变性和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肾病综合征较好的动物模型[7].该模型有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大量蛋白尿等表现。
造模方法:蔺建军[8]以4 mg/kg ADR尾静脉注射,1周后以2 mg/kg 再注射,3周时间能成功造成阿霉素大鼠的肾病综合征模型。
病理改变,肉眼可见肾皮质为苍白色,髓质与皮质部分分界不明显。
肾组织镜下可见:肾小球体积变大,肾小囊囊壁变厚、囊腔扩张,球囊发生黏连,毛细血管管腔缩小,肾小球表现为局灶节段性硬化改变。
肾小管扩大,上皮细胞颗粒变性,蛋白管型多见,间质广泛炎性细胞浸润;模型组24 h尿蛋白增加约45倍。
亦有报道小鼠尾静脉以单次注射ADR 10 mg/kg[9-10], 6周后病理可见:大部分肾小球呈局灶节段性硬化,足突细胞融合变形,毛细血管袢堵塞、充血。
蛋白管型形成,肾小管显着扩大,发生间质纤维化。
肾功能:BUN升高1.4倍左右。
阿霉素的组织毒性很强,注射时如果有溢出,大鼠的尾部则易发生缺血坏死、溃烂等,引起感染甚至导致尾部脱落,造成模型大鼠死亡。
1.3 马兜铃酸模型马兜铃酸(aristolochic acid, AA)属于硝基菲类有机酸化合物,为细辛、马兜铃、广防己、关木通等中草药的主要成分。
AA诱发肾小管上皮细胞及间质成纤维细胞损伤,导致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但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11], 其肾损伤的主要特点表现为肾小管变性、坏死、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丢失、间质纤维化,对肾小球影响的报到较少见。
造模方法:大鼠5 mg/ (kg·d)AA灌胃,连续8周。
肾组织病理:肾小球的体积变大,基底膜呈重度膨大;肾小管上皮细胞明显肿大;肾间质有增生的成纤维细胞和炎性细胞广泛浸润。
肾功能:Scr升高1.2倍左右,BUN升高1.1倍左右。
尿β2-MG升高约1.7倍[12].另有报道,大鼠10 mg/ (kg·d)AA灌胃,共4周。
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凋亡,肾小球基底膜变厚。
肾间质出现炎性细胞轻微浸润,胶原纤维增生明显。
肾功能:BUN升高1.5倍左右,Scr升高约1.3倍[13].1.4 环孢素A模型钙调素抑制剂环孢素A (cyclosporine A, Cs A)为强效免疫抑制剂,临床上肝、心脏、肺、肾等器官移植术后应用较多。
肾毒性是Cs A最突出的副反应,主要表现为进行性的肾功能降低以及不可逆性肾小管及血管等组织结构损伤,包括肾小管基底膜萎缩,上皮细胞肿胀、变性甚至坏死或脱落等,肾间质炎性细胞广泛浸润,肾慢性缺血,间质纤维化呈条带状或灶状,肾小球硬化等[14].造模方法:大鼠15 mg/ (kg·d)Cs A皮下注射,共4周;或30 mg/ (kg·d)灌胃,4周。
肾组织病理:肾小管萎缩和间质炎性细胞弥漫性浸润并发生纤维化;肾小球硬化,小球动脉内膜显着增生,管腔接近闭塞。
肾功能:BUN升高约1.9倍,SCr升高约1.4倍[15-16].造模费用昂贵,且Cs A具有肝毒性,另外因服用Cs A所致的RIF 在临床上所占比例有限等,限制了该模型的应用。
1.5 腺嘌呤模型腺嘌呤属于嘌呤类含氮杂环化合物,主要用在化疗药物造成的白细胞减少症。
有研究显示[17], 腺嘌呤于黄嘌呤氧化酶的催化下生成2, 8-二羟基腺嘌呤,后者使肾小管发生堵塞,氮质化合物的排出受影响,造成血清尿素氮、肌酐、尿酸显着升高;过饱和的尿酸在血中生成结晶,在肾小管、间质及肾小球部位沉积,形成异物使局部发生肉芽肿性炎症,大量肾单位损伤,最终发生肾间质纤维化。
造模方法:大鼠以0.75%腺嘌呤饲料喂养4~6周。
结果:肾小管肿大或萎缩甚至有坏死,肾间质炎性细胞弥漫性浸润并出现广泛纤维化。
BUN、SCr均升高超过10倍[18-19].连琦等[20]报道:250 mg/kg腺嘌呤灌胃,前2周每天1次,后2周以相同浓度采取2 d 1次灌胃。
4周可复制出肾损伤较重,肾间质纤维化的大鼠模型。
该模型造模时间如果小于4周,容易发生肾功能复常。
该模型为腺嘌呤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管及间质引起堵塞,类似于临床上肾后性梗阻形成的慢性肾衰。
主要用于肾间质纤维化、慢性间质性肾炎及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研究。
1.6 血管紧张素Ⅱ模型肾是高血压损伤的重要靶器官之一,高血压引起肾损伤进一步发展为肾功能衰竭。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 RAAS)激活及肾局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产生增多为肾纤维化的形成与发展的始因。
AngⅡ作为RAAS激活的产物,升高全身血压及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压,作用于肾的AT1、AT2受体,可调节细胞增殖,肥大,炎性细胞活化以及纤维化,形成肾小动脉硬化或肾实质损害。
造模方法:15 mg/m L血管紧张素Ⅱ溶液灌进胶囊渗透压泵,手术将泵塞入小鼠背部皮下,2000 ng/ (kg·min)泵出,共6周。
肾组织病理:肾小球硬化,伴肾小管扩大,刷状缘脱落,蛋白管型形成,肾间质增多,小动脉增粗硬化[21-23].1.7 链脲霉素模型链脲霉素是一种从链霉菌中提取的抗生素,能特异性破坏胰岛β细胞,诱发糖尿病,高血糖介导代谢失常及血流动力学改变,造成糖尿病性肾病。
造模方法:链脲霉素200 mg/ (kg·d)小鼠腹腔注射,连续8周。
病理结果:肾小球体积增大,系膜基质明显增生,肾小囊与肾小球上皮细胞发生粘连,出现肾小球硬化。
生化结果:血糖、BUN、SCr、24 h尿白蛋白/尿肌酐比值明显升高[24-25].2 手术模型手术模型通过减少肾单位,造成残余肾的血流量和GRF增加,从而导致肾的压力增大,肾实质内炎性细胞浸润,并引起高血压、蛋白尿,最终形成肾纤维化。
目前应用较多的有单侧输尿管梗阻模型、5/6肾切除模型、缺血再灌注模型等,分述如下:2.1 单侧输尿管梗阻(unilateral ureteral obstruction, UUO)模型造模方法:大鼠左侧输尿管中上1/3处离断,两端结扎,2~4周。
病理结果:肾间质胶原纤维增生、炎性细胞弥漫性浸润,肾小管萎缩或扩张;肾小球基底膜变厚、小球玻璃样改变。
血生化:BUN升高1-1.5倍,SCr升高2倍左右。
该模型肾纤维化特征明显,死亡率低,较适用于对肾间质纤维化的研究[26-28].该模型模拟临床输尿管梗阻导致肾间质损伤,是研究较成熟的理想肾间质纤维化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