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
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

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
郭熙是南宋时期著名的山水画家,他的创作和理论对于后世的山水画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他的“三远”论则是他山水画风格的核心要素,表现为“远山、远水、远树”,这是他山水画的特征之一。
首先,郭熙的“远山”特征表现在他对山的描绘上格外独特。
郭熙的山不仅是山的形态,更是一种隐喻。
他认为山是天地之间的纽带,同时也象征着人的精神追求。
因此,在他的山水画作品中,山常常被描绘成高耸、陡峭的形态,同时也向着天空延伸,象征着人们追求卓越和高峰的精神。
其次,郭熙的“远水”特征则呈现在他对水的描绘上。
在他的山水画作品中,水常常被描绘得极为细腻,在向远方流淌的同时也产生了无数的涟漪和波纹。
同时,水也是他描绘空间深邃感的重要手段。
郭熙常常利用水的横向阴影和水中反映的景象来渲染出空间的深度感,使山水画更具有立体感和距离感。
最后,郭熙的“远树”特征则体现在他对树的描绘上。
在他的作品中,树不仅是天然景观中的一种元素,同时也是他描绘阳刚之美的手段。
他将树描绘成坚毅、茂盛的形态,借此来表达自然之美和人自身的情感。
而在远处的树,则被描绘得笔触粗略,形态简约,从而更好地强化了画面的空间感和距离感。
综上所述,郭熙的“三远”论在他的山水画作品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通过对自然景观中的山、水、树的描绘,他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山水画语言,使得作品不仅有着艺术的美感,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生命哲学和思想。
浅析郭熙《林泉高致》之“三远”绘画美学

浅析郭熙《林泉高致》之“三远”绘画美学作者:司淑婷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8年第01期摘要:北宋画家郭熙所著的《林泉高致》可以称的上是中国绘画理论上的经典之作,其中提出的“三远法”更是影响深远。
“三远法”的提出不仅仅在于对技法上的贡献,其主要的影响还在于它所包含的绘画美学思想。
关键词:《林泉高致》;“三远法”;绘画美学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3-0058-01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的“三远法”是全书中最为著名,影响最为深远的理论。
历来画家对“三远”的阐释都是从各自的时代角度出发,赋予其本时代的现实语境,然而,对于郭熙本人来说,“三远”首先是中国画中特有的造境之法,构图之法,是为了表现其山水画的一种非再生的绘画技巧,与追求临摹物象真实性的现实主义观念有所区别,同时,这也是中国山水画的根本特点之一。
郭熙所强调山水画中的“形”,其实也是为了实现山水画的“可居可游”,表现出理想审美意境的幻想,使之产生诗一样的境界。
如我们所知,中国画中的透视法则是散点透视,是为了让观者在欣赏画作时能够如游览真实的自然风景一般,景随人变,不集中于一个焦点之上,因此,郭熙所提出的“三远法”,可以说是一种“无焦点的透视法则”,是一种艺术美学上的创造,而不是科学的绘画技法。
作为北宋后期最为著名画家之一的郭熙,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到神宗去世(1085年)是他绘画的鼎盛时期。
其代表作品《早春图》、《关山春雪图》、《窠石平远图》都是在这个时期所创。
在《林泉高致》中提到郭熙从小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儒学起家”,自然会在他的作品和画论中有所体现,以《林泉高致》为例,郭熙站在儒者的身份上,将山水画不作为以往的隐逸之所,而是以儒家思想的积极入世为基础,解释之所以喜爱山水的原因在于因公务在身而不能亲身游历山水的遗憾。
郭熙的思想不是说因人老年迈而不能亲历山水,而在于入世为官的儒者因为要“心怀天下”而没有时间,似乎符合宗炳所提出的“卧以游之”,但又有一定的差别,所以他们向往山水是一种对琐碎生活的发泄,是一种精神慰藉。
从郭熙的“三远”论看中国传统绘画对画面空间的理解和表现

从郭熙的“三远”论看中国传统绘画对画面空间的理解和表现邢永海【摘要】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认为,画有“三远”,说出了画面中蕴含的仰视的“高远”、俯视的“深远”、平视的“平远”三种视角的空间关系,同时也指出了人欣赏山水画的三种境界.这表明,在对画面空间的处理上,中国传统绘画不同于西方传统绘画以固定视点的焦点透视,而是选择了通过画面物象近大远小比例的变化、画面线的疏密以及山石肌理的变化、画面物体的线条的掩映叠压关系、墨色的对比以及画面的空白来表现画面的空间,这种更为适合于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画面空间观,即无固定视点的透视观,从而达到更自由地表达艺术家思想的目的.【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年(卷),期】2017(000)002【总页数】3页(P72-74)【关键词】郭熙;山水画;三远;透视;空间表现【作者】邢永海【作者单位】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正文语种】中文山水画作为寄托古代士人情怀的一种方式,从中国画分科之日起就被士大夫们所欣赏、喜爱并参与山水画的创作与实践,留下了大量的山水画作品。
中国古代画家在长期的绘画实践中形成了一种完全迥异于西方、独具民族特色的绘画表现形式、绘画观念和语言。
在对画面空间的处理上,不同于西方传统绘画以固定视点的焦点透视,古人们选择了一种更为适合于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画面空间观,即无固定视点的透视观。
郭熙(1068-1077)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山水画大师,《林泉高致》为其绘画实践心得,由郭熙的儿子郭思整理编撰。
它是中国古代画论的重要著作之一。
书中第一次对山水画观察、创作、鉴赏等做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在对画面空间的认识上,他说道:“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
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渺渺。
”[1]69汉语“远”有空间距离大的含义。
“三远”说出了画面三种视角的空间关系,有仰视的“高远”、有俯视的“深远”,亦有平视的“平远”。
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

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郭熙是南宋著名的山水画家,他擅长用笔勾勒山水景色,以及运用水墨和色彩表现自然风光,被誉为“郭林宗”。
他的山水画以“三远”论为基础,此论是指画家在表现山水时要追求远近透视、气韵生动和神思光彩三个要素。
从这个角度来浅析郭熙的山水画的特征,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艺术成就和绘画风格。
郭熙的山水画在透视上追求远近有致。
他善于运用深淡的墨色和水墨的渗透性来表现山水的远近关系,刻画出远处的山峦和近处的溪流。
在他的画作中,通过运用不同的浓淡、轻重和虚实来构成景物的远近,呈现出清晰的透视效果,使观者仿佛置身于画中的山水之中,感受到了远处的云雾和近处的流水。
这种远近有致的表现手法,使得郭熙的山水画显得空灵深远,同时也更具有层次感和空间感。
郭熙的山水画在气韵生动方面追求流畅自然。
他擅长运用水墨的柔和和丰富来表现山水的氛围和气韵。
在他的画作中,山石的线条流畅自然,水流的波涛起伏,树木的枝叶繁茂,总是处处透露着生机和活力。
他的笔墨流畅,富有变化,能够体现自然界万物的动态变化,呈现出山水景色的生动和有活力的气息。
这种气韵生动的表现手法,使得郭熙的山水画更富有情趣和神韵,也更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感染力。
郭熙的山水画在神思光彩方面追求意境深邃。
他擅长通过色彩和构图的协调来表现山水的神秘和光彩。
在他的画作中,色彩运用上轻重浓淡的对比鲜明,冷暖明暗的变化丰富多彩,以及色彩运用的搭配和配比都显得非常得体。
这些色彩的运用能够体现出山水景色的神奇和神秘,使得观者在细细观赏之下能够感受到画家的意境之美,也能够引发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和感悟。
这种神思光彩的表现手法,使得郭熙的山水画更具有超脱凡俗的意味,也更具有思想性和温润的艺术性。
郭熙的山水画以“三远”论为基础,着重追求远近透视、气韵生动和神思光彩三个要素。
通过对这些要素的追求和表现,他的山水画不仅在透视上远近有致,在气韵上生动流畅,还在神思上光彩独特。
这些特征使得郭熙的山水画不仅具有观赏性和审美价值,更具有意境深邃和艺术感染力,使得他的山水画在中国传统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

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郭熙是中国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山水画家,他的画作以牧童、山水为题材,风格清新自然,广受当时人们的喜爱和赞赏。
在他的画作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三远”的特征,即高远深远近远,这种表现手法在中国画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今天,我们就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他山水画的特征。
我们需要了解“三远”是什么意思。
在中国画的表现手法当中,“三远”是指画家在作品中通过远近距离的处理,使画面中的空间有一个远、深、近距离的层次感。
这种表现手法通过透视、重叠等手法来表现出远、深、近的距离感,从而加强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在郭熙的山水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他运用“三远”论来表现自然山水的壮美和广阔。
郭熙的山水画作品在表现远景的时候善于利用远山、云雾等元素来增强远景的深远感。
在他的画作中,远方的山峦常常被画成模糊的轮廓,云雾缭绕其间,给人以虚幻感,从而表现出远处的深远感。
这种处理手法使得画面的远景显得更加空旷、广阔,给人以宏伟壮观之感。
郭熙擅长利用水墨和淡彩来勾勒远山和云雾,使得远景在画面中起到了点睛之笔的作用。
而在表现中景的时候,郭熙则善于运用线条的远近变化和色彩的淡重对比来展现中景的现实感。
他常常利用清淡的墨色和淡雅的色彩来描绘中景的山石、树木等,这种处理手法使得中景在画面中显得清晰可辨,给人以亲切、真实的感觉。
他在画中常常留白处理,使得中景在画面中更加突出,产生一种凸显之效。
在表现近景的时候,郭熙则善于利用细腻的笔触和深浅不一的墨色来表现近景的质感和立体感。
他擅长通过勾勒近处的树木、花草等细节来增强近景的真实感,通过运用浓墨重彩来描绘近处的山石、水流等质感,使得近景在画面中显得生动、立体,给人以亲临其境的感觉。
郭熙的近景处理常常非常细腻精致,他擅长通过对近景细节的处理来增强整幅画面的生动感和立体感。
郭熙的山水画作品在表现远景、中景和近景的时候,都善于利用“三远”论来增强画面的远近距离感。
浅谈宋代郭熙山水画的艺术特点

郭熙对 山水画的贡献和影响主要表现 在 山水画技法和绘 画理论两个方面。在绘 关联 , 反对虚 无缥缈 的 山水 画创作。 郭熙 较难 的。为 了体现这一思想 的美和生动 的 写意 山水 画于 是成 为郭熙反 映 自己 画作 品上 , 著 有《 林 泉高 致》 , 通 过综合 前人和 自己的 境 界 , 郭熙虽然不像 李成、 范宽那样对 创 作 意 识 的 唯 一 选 择 。 郭 熙 的 山水 画 当然 绘 画经验 , 提 出 了“ 高远” “ 平远” “ 深远” 的 后世 影响极大 , 但其 也是 不可忽视 的。 当
后, 山水 画 的 写 意 倾 向更 加 明 显 , 从 这 里 我 在宋神 宗时期 受欢迎 的原 因之 一。宋神宗 们 可 以看 到 郭 熙在 山水 画上 的深 远 影 响。 和 一些官员对 郭熙的作 品都有很 大的收藏 郭 熙 强 调 画 家 要 亲 临 山水 , 要 让 山水 第二 , 抒 情性: 郭 熙的“ 远” 是对 生活的 兴 趣 , 的形和 画家 的意相结合 , 作 画 时不 要太在 以至 于 “ 一殿 专 皆熙 作 ” 的情 况 出
使 空间美化成 一种洗 涤世界 的 现。 而且 , 意对象 程式般 的外形 , 而是 要注 重表 现对 深刻理 解 , 宋神宗命令郭熙 出题考查 、 筛选 情 绪 , 创造 了一个 抒情 化 的 山水 画 时代 。 象的本质精神世界 。郭 熙认 为艺术 家在创 画院的考 生 , 所 以当时郭熙是 画者争 相学 远” 是 客 观 的 和 主 观 的 山水 习 的对 象 。 在 山水 理 论 方 面 , 作过 程 中必须保持 思维清 晰明确 , 这是绘 中 国 山水 画 的 “ 郭 熙所 著 的 制 出清楚 、 完备 的景 象的前提条 件。 郭熙 之 间的巧 妙结 合 。如果 中 国山水 画没 有 《 林泉高致》 带给后人的价值 可 以说是无法 远” 的 成分 , 只有 附近 的一 些树 木 、 几 段 衡 量 的, 也 强调愉悦 的心情对 于绘 画的重要 性 , 认 “ 其 中以“ 三远 法” 尤 为著名 。郭熙 几块 石 头 , 并 不 能给观 众 带来 无 限遐 通 过对 山水 的观察 , 为保持 良好 的情绪和创作 态度是 画家创作 水 、 把精神上 对于远 的要 使人们 的精神产 生一种束缚感 。然 而, 求明显而具体地表达在客观 自然形象 的意 出优秀作 品的先决 条件 。如果做 一件事之 想, 能够使 人 境之 中, 前就 带有 负面情绪 , 是 很难成 功 的。绘 画 中国山水 画从近 到无 限的深远 , 从 而使形 与神得到 了完全 的统 一, 们 的 思 想 和 感 觉 相 互 依 托 乃 至 无 限延伸 , 为 中国绘 画透视理论 的成熟奠定 了基础。 的创 作过 程也是这 样 , 山水 画无论在 过去
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

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郭熙(1020年-1090年)是宋代著名的山水画家,他的作品以“三远”论为核心,具有独特的特征。
本文将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
郭熙提出的“三远”即远近山川的远近,远虚景的远近和远近之间的空间距离。
“远近山川之远”是指把山川的远近感表现得准确、恰到好处,使观者可以感受到山川的辽阔和壮丽。
“远虚景之远”是指在山水画中通过虚实的手法,创造出远虚的空间感,使观者感受到其中的无穷意境。
“远近之间的空间距离”是指山水画中远近之间的疏密关系,通过构图的处理,使观者能够感受到远近之间的层次感和空间感。
郭熙的山水画注重“远近之间的空间距离”的处理。
他通过构图的手法,巧妙地安排山川的远近感,使得观者可以感受到深远的空间距离。
他常常通过在画面中设置近景和远景,或者通过运用大小关系,使远近之间的空间距离变得更加明显。
这种处理方式使得画面具有层次感,使人眼前一亮。
郭熙的山水画强调“远虚景之远”。
他通过运用虚实的手法,创造出山水画中的虚幻空间感。
他常常运用轻淡的水墨渲染远处的山川,使之与近处的山川产生鲜明的对比。
这种处理方式使得观者在欣赏作品时可以产生一种超脱尘世的感觉,有一种恍若隔世的美感。
郭熙的山水画追求自然的真实和个性的表达。
他在山水画中不拘泥于传统的画法和题材,而是以真实的自然为依据,以个人的情感和感受为表达,创作出具有独特个性的作品。
他在山水画中大胆运用水墨的笔触和色彩的搭配,使得作品充满活力和力量。
郭熙的山水画以“三远”论为核心,其特征主要体现在对远近的准确表现、远虚景的创造和远近之间的空间距离的处理上。
他的作品注重构图的处理,追求深远的空间感和层次感,同时通过虚实的对比和个性的表达,使得作品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

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郭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山水画家,他在绘画中提出了“三远”论,这一理论对他的山水画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郭熙的“三远”论出发,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
我们来介绍一下“三远”论。
在郭熙的《山水泛舟图》中,他提出了“远山远水远树”这一理论,即在绘画中要追求表现远处山峦的苍劲和遥远水面的空旷,同时要使近处的松树显得高大苍劲。
这一理论强调了画面中远景山水和近景树木的关系,突出了远近对比,以及远景的空旷幽远和近景的婆娑生动。
这一理论成为了郭熙山水画的独特特征之一。
我们来谈谈郭熙的山水画特征。
郭熙的山水画追求着广阔壮丽的气势,在表现远景山水的注重对近景松树的描绘。
在他的作品中,远处的山水通常以淡墨淡彩勾勒,勾勒出苍茫无边的遥远感。
而近处的松树则以浓墨浓彩描绘,营造出高大挺拔的气势。
通过对远近景的对比,使整个画面显得空旷辽阔。
郭熙的山水画还注重用色浓淡的对比来表现山水的变化。
在他的作品中,远处的山水往往以淡墨淡彩勾勒,通过不同明度的淡墨淡彩来表现远处山峦的远近高低。
而近处的松树则以浓墨浓彩描绘,使之显得更为立体生动。
这种浓淡对比的处理使整个画面显得变化丰富,更具有立体感和层次感。
郭熙的山水画还注重用墨的变化来表现自然山水的特征。
在他的作品中,墨的运用非常灵活多变,有时淡墨淡彩留白苍劲,有时浓墨浓彩重叠层叠,表现出山水的险峻和壮美。
而通过对墨的运用,他使整个画面显得更加丰富生动。
郭熙的山水画以“三远”论为基础,追求着广阔壮丽的气势和变化丰富的表现方式。
通过对远近景的对比、用色的浓淡对比、墨的变化等手法的运用,他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山水画风格,使他的作品显得更加空旷辽阔、立体丰富、气势恢宏。
这种独特的风格对后世的山水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
作者:余乐
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9年第04期
摘要:说到中国传统山水画,郭熙当然是不可忽视的一个人,他就是山水画论界的泰斗级人物。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明了画有“三远”即仰视的“高远”、俯视的“深远”和平视的“平远”三种空间上的视觉维度。
这与平常我们所受的西方的那一套透视法技巧大有不同。
在中国画中透视的关系或者物体的虚实大都是用线条的疏密、墨的浓淡等方式来表现的。
作家的作品及创作思想在很大程度上都与其身处的时代和环境有关。
本文将通过简析郭熙的人生经历来全面分析他所创作的作品。
关键词:郭熙“三远”论;山水画;空间关系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12-0034-01
一、前言
山水畫作为一门传统的中国画种类自诞生以来就受到很多文人雅士的青睐。
宋人邵博《闻见后录》中说到:“本朝画山水之学,为古今第一”。
在宋代山水画的发展的确达到了一个顶峰,并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表达空间的用笔方法和技巧。
在《林泉高致》中郭熙也运用了文字指出了人欣赏山水画的三种境界。
郭熙的山水画不仅运用了各种皴擦笔法表达空间,同时也注重了自己的情感在画面上的表达。
二、郭熙简介
郭熙(约1032-1085年),字淳夫,河阳(即现在河南温县)人,被后人称为“郭河阳”,活跃在宋神宗时期。
他出生布衣,后奉诏入宫廷画院,终生一直供职于宫廷之中。
他的山水初为自学,后主要继承了李成的传统,钻研投入,又集众家之长,最后自成体系。
他多以水墨作画,创作时能自然地流露出自身对事物的情感,以独具一格的表现方式、用笔技巧将山水草木的变化和特征生动的描绘出来,将自然山水赋予人格。
三、浅析“三远”法
“三远”法即“高远”、“平远”和“深远”的取景方式,它实际上也是对山水画经营位置的探讨。
当我们在欣赏一幅画作时,将画面的视平中轴线作为参照,视觉角度在中轴线以下,那么在欣赏整幅画作时便能感受到一种磅礴的气势,此为“高远”,从下方向上仰望观看,高处即为远处。
当我们身处景观之中,会因为远近高低不同的角度,视觉上就有不一样的变化,远处的房屋或者树木都会非常渺小。
当处在山体近处,向上仰视,山顶就难以看清,站的远,就能够目测到更多的山顶部分,随之山石树木瓦舍等景物的层次也就更为丰富。
“深远”在画作中的表现是使得画面层次更为丰富,视角带有延伸感,层层深入,能够使得整体画面有一种深邃悠远
的感觉,画面中前后距离的拉伸,各种景物的层次,以浓淡虚实的不同来逐渐将画面深度推远。
欣赏画作的视角在中轴线以上则是“平远”,“平远”视角一般多用来表现胡泊、平远以及丘陵等景物的描绘,在画面中形成视觉上空旷开阔之感,观者也能够在画面中感受到平淡、空阔以及宁静,创作者也能够在绘画中体现自己的内心的平静。
所以说,“三远”是依据画面视角线的位置,来决定整体画面的空间、氛围以及情感。
历来名家对于“三远”法的阐释都会从各自的时代出发。
但我认为作者的本意是为了表现而非再现而生的一种绘画技法。
这就与我们现在的临摹物象的超写实主义有着根本性差别。
中国山水画的一项根本特点就是注重于意多于注重于形,注重艺术性多于真实性,虽然郭熙本人对于山水的“形”多番强调务求准确,其实也是为了实现山水画的“可居可游”的“快人意”“获我心”。
倘若能表现能表现出理想审美境界的“心觉”幻象,使之产生诗歌的境界,那么形似似乎也就并不重要了。
“三远”的取景方法也为中国的山水画奠定了散点透视的基础,目的就是让观赏者在欣赏每一幅作品时有一种移步换景的感觉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局部或者一个焦点。
四、从《早春图》中看“三远”法
《早春图》构图深邃,工致淡巧,是对“无深远则浅,无平远则近,无高远则下”的极致演绎。
从构图上看以山形的“步步移”“面面观”为宗旨巨石重叠而上,薄雾环绕山腰,非常生动的表现出来了“乍暖还凉”的早春山景。
山头隐匿在云雾之中,“高远”的感觉一下就表现出来了。
在画的中部,我们不仅能看到前后高低的各种树木,也可以看到左边的潺潺溪水,以及右侧山腰飞流直下的支流,还可以将桥边行走的人尽收眼底。
这种使人深入进去的画面,便是“深远法”。
至于“平远法”就有画前的石园岗旁的溪水与画中的远山山涧相互照应。
郭熙的“三远法”不仅仅为了构图而存在的,同时也是为了创造情境和意境而存在的。
它也满足文人对理想境界的憧憬,从自然外向的雄浑,向着本心内向的空灵、恬静过渡。
从五代到北宋宏伟的山水画,以“三远”为宗,强调“远”所营造的“山水之象,气势相生”之意境,就是对老庄自然之道的理念的一种具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