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郭熙的山水画

合集下载

宋代著名画家郭熙及其山水画的艺术价值

宋代著名画家郭熙及其山水画的艺术价值

宋代著名画家郭熙及其山水画的艺术价值宋代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著名画家层出不穷。

其中,郭熙是中国历史上绘画艺术中的巨匠,他的山水画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郭熙,字东篱,是南宋时期杭州上虞县人,是中国画坛上享有盛誉的画家。

他的山水画深受大家的追捧,被誉为“熙山熙水”,这其中,他的绘画手法更是独具匠心,艺术价值不可低估。

一、郭熙山水画的艺术价值在中国画的发展中,山水画一直都是重要的绘画类别。

而在崇尚“真趣”的宋代,山水画的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度。

俊秀连贯的线条,简逸而不失饱满的笔墨,使得宋代山水画成为了中国传统绘画的代表作品之一。

郭熙的山水画在其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他的绘画风格充满着独特的艺术感染力,观赏者可以感受到他的笔下山水不仅仅是外在世界的再现,更是精神上的凝聚与体现。

他把自己对自然的理解和文化的融合,融入到了自己的画作之中,从而达到了艺术的意境。

二、郭熙山水画的特色及其表现手法郭熙的山水画,主题以山水为主,常常描绘大自然中的风光胜景。

作品中,山峦峻峭、泉水湍急、云雾变幻,如诗如画,宛如置身其中。

他的山水画颜色明亮,笔法流畅,构图严谨,丝毫不失清雅之感。

他以用笔勾画出山峦的起伏变化,而且手法灵活,用墨厚薄有致,笼罩山峦的祥云、流水飘逸自然。

他在创作山水画时总是注重画面的清灵流畅和整体的色彩效果,表现自然景象的同时巧妙地加入了人文意义。

三、郭熙山水画对之后山水画的影响郭熙的山水画不仅运用了自己的艺术技法,同时也吸收了前人的艺术成果,进一步丰富了宋代的山水画。

郭熙的成就是巨大的,他的笔墨技法已经影响到了后来的艺术家。

他运用了多种变化的笔法和颜色,表现出细腻的造型和呈现出亢奋的气势;同时通过使用多种不同的绘画技巧,使得画中的景物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

总而言之,郭熙的山水画是中国绘画中艺术价值非常高的代表作品,他的艺术成就不仅影响了后来的艺术家,也在现代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他对于山水画的阐述,采用了独特的表现手法,丰富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流派,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

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

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
郭熙是南宋时期著名的山水画家,他的创作和理论对于后世的山水画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他的“三远”论则是他山水画风格的核心要素,表现为“远山、远水、远树”,这是他山水画的特征之一。

首先,郭熙的“远山”特征表现在他对山的描绘上格外独特。

郭熙的山不仅是山的形态,更是一种隐喻。

他认为山是天地之间的纽带,同时也象征着人的精神追求。

因此,在他的山水画作品中,山常常被描绘成高耸、陡峭的形态,同时也向着天空延伸,象征着人们追求卓越和高峰的精神。

其次,郭熙的“远水”特征则呈现在他对水的描绘上。

在他的山水画作品中,水常常被描绘得极为细腻,在向远方流淌的同时也产生了无数的涟漪和波纹。

同时,水也是他描绘空间深邃感的重要手段。

郭熙常常利用水的横向阴影和水中反映的景象来渲染出空间的深度感,使山水画更具有立体感和距离感。

最后,郭熙的“远树”特征则体现在他对树的描绘上。

在他的作品中,树不仅是天然景观中的一种元素,同时也是他描绘阳刚之美的手段。

他将树描绘成坚毅、茂盛的形态,借此来表达自然之美和人自身的情感。

而在远处的树,则被描绘得笔触粗略,形态简约,从而更好地强化了画面的空间感和距离感。

综上所述,郭熙的“三远”论在他的山水画作品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通过对自然景观中的山、水、树的描绘,他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山水画语言,使得作品不仅有着艺术的美感,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生命哲学和思想。

郭熙山水画美学探析

郭熙山水画美学探析

郭熙山水画美学探析
郭熙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山水画家,他的作品具有传统笔墨技法与创新思想的完美结合,其山水画作品被誉为“郭派”,对后世的山水画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郭熙的山水画美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气势恢宏、清新爽朗”的气度
郭熙的山水画作品给人以气势恢宏、清新爽朗之感。

他的画作看起来广阔、开放,画面中的山水景象是壮阔而恢宏的。

他运用置景和着色之法,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景致气氛,使人感受到宽广的天地和巨大的自然力量。

2. 精细的笔墨技法
郭熙的山水画非常注重笔墨的使用,所用的笔墨细腻刚健,线条流畅,重点突出,整个画面线条清晰、精确。

他的笔法非常熟练,几种笔墨的混合运用既利于描绘物象,不失其内涵,也有助于刻划山水的神韵。

3. 自然写生与变化
郭熙的山水画以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景象自然而不做作闻名。

他重视自然写生,尤其注重对山石的观察和描绘,同时他又融入了自己创新的思想,强调景象的变化和生动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4. 深厚的文化内涵
郭熙擅长书法,他的山水画中所涉及的文化内涵非常深厚。

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意境与情感境界,表现出丰富的文化意蕴。

比如,他作品中常描绘古代的文人墨客、民间生活情景,以及各种历史故事,这些不仅增加了作品的文化含量,同时也有助于观赏者的思考与联想。

总之,郭熙的山水画美学具有简约、自然、淳朴和高度的思辨性,以山水为对象,以笔墨为手段,将艺术与自然、文化相融合,让其作品在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

早春图艺术鉴赏

早春图艺术鉴赏

04
同时,《早春图》也对我自身的审美观念产生了积极 的影响,它让我更加注重细节和色彩的运用,以更加 细腻的视角去观察和表现生活中的美好
THANKS!
xxxxxxxxx 汇报人:XXX 汇报时间:XX年xx月xx日
早春图艺术 鉴赏
1 画作背景 3 艺术特色 5 个人观点
-
2 画作内容 4 价值意义
早春图艺术鉴赏
1
《早春图》是北宋著名画家郭熙的代表作之一,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2
这幅画作以山水为主题,表现出早春时节的盎
然生机和自然美景
3
以下是对这幅艺术鉴赏的详细分析
1
画作背景
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背景
郭熙是北宋时期的著名山水画家,他擅长于描 绘山水四时景色,运用细腻的笔触和深远的构
4
最后,《早春图》等优秀山水 画作也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它们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 能激发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 爱与思考
5
个人观点
个人观点
01
我个人非常喜欢《早春图》这幅画作
02
在我看来,它不仅展现了郭熙高超的绘画技巧和独特 的艺术风格,更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03
通过欣赏这幅画作,我仿佛能够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和 山水的灵动之美,也更加敬畏自然、热爱生活
艺术特色
4
价值意义
价值意义
1
《早春图》是郭熙的代表作之 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 史意义
2
首先,这幅画作展现了郭熙高 超的山水绘画技巧和独特的艺 术风格,是研究中国山水画发 展的重要例证
3
其次,通过《早春图》可以了 解到北宋时期的社会生活、文 化背景和审美观念,对于研究 北宋时期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 要意义

“春山早见气如蒸”——试分析郭熙的《早春图》的开题报告

“春山早见气如蒸”——试分析郭熙的《早春图》的开题报告

“春山早见气如蒸”——试分析郭熙的《早春图》的开题报告《早春图》是南宋时期画家郭熙所创作的一幅山水画,其题材为早春景象。

该作品描绘了岸边青树掩映下,一片涟漪荡漾的湖泊,远山幽默,空气清新。

其中,“春山早见气如蒸”这一句诗,更是为这幅画锦上添花。

本文将以此为线索,从画面构图、色调、诗词相得益彰等方面对郭熙的《早春图》进行分析。

一、画面构图郭熙的《早春图》画面整体布局均衡,构图为“中空对称”式结构,左右对称取得声势相当的平衡。

画面中湖水、山峰、大树等元素关系协调,整个画面给人一种恬静、和谐的感觉。

此外,画面中还巧妙地运用了线与点的造型,使得画面在形式上更加生动,有代表性。

二、色调郭熙的《早春图》以淡雅的色调为特色,以浅绿、淡蓝、淡黄为主色调,这与春日的清新、明亮气氛相契合。

同时,画家在用色上注重层次感的营造,使用了草木、山石、远山等自然景物来反衬清新明亮的长亭景色,使得画面更加具有生命力、艺术感染力。

三、诗词相得益彰“春山早见气如蒸”这句诗,蕴含了一种自然美和文化美的精髓。

画家慷慨激昂、气势恢宏的笔法,使山水与诗词产生了更深刻的内涵联系。

《早春图》借助了“春山早见气如蒸”的诗句,表达了画家对大自然早春景象的热爱之情,也反映了作者对自然哲学以及诗经赋之内涵的理解和领悟,进而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美好人生良知、对天地自然之感悟的倡导与弘扬。

诗与画的碰撞,共同构建了一个美好、理性、和谐的人文世界。

综上所述,郭熙的《早春图》是一幅把艺术性和意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山水画作品。

画家以高超的绘画技巧,将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感融合在一起,通过画面构图、色彩与诗词相得益彰的手法,把自然山水与诗词的精神融汇在一起,给人留下了美好而难忘的印象。

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

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

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郭熙是南宋著名的山水画家,他擅长用笔勾勒山水景色,以及运用水墨和色彩表现自然风光,被誉为“郭林宗”。

他的山水画以“三远”论为基础,此论是指画家在表现山水时要追求远近透视、气韵生动和神思光彩三个要素。

从这个角度来浅析郭熙的山水画的特征,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艺术成就和绘画风格。

郭熙的山水画在透视上追求远近有致。

他善于运用深淡的墨色和水墨的渗透性来表现山水的远近关系,刻画出远处的山峦和近处的溪流。

在他的画作中,通过运用不同的浓淡、轻重和虚实来构成景物的远近,呈现出清晰的透视效果,使观者仿佛置身于画中的山水之中,感受到了远处的云雾和近处的流水。

这种远近有致的表现手法,使得郭熙的山水画显得空灵深远,同时也更具有层次感和空间感。

郭熙的山水画在气韵生动方面追求流畅自然。

他擅长运用水墨的柔和和丰富来表现山水的氛围和气韵。

在他的画作中,山石的线条流畅自然,水流的波涛起伏,树木的枝叶繁茂,总是处处透露着生机和活力。

他的笔墨流畅,富有变化,能够体现自然界万物的动态变化,呈现出山水景色的生动和有活力的气息。

这种气韵生动的表现手法,使得郭熙的山水画更富有情趣和神韵,也更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感染力。

郭熙的山水画在神思光彩方面追求意境深邃。

他擅长通过色彩和构图的协调来表现山水的神秘和光彩。

在他的画作中,色彩运用上轻重浓淡的对比鲜明,冷暖明暗的变化丰富多彩,以及色彩运用的搭配和配比都显得非常得体。

这些色彩的运用能够体现出山水景色的神奇和神秘,使得观者在细细观赏之下能够感受到画家的意境之美,也能够引发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和感悟。

这种神思光彩的表现手法,使得郭熙的山水画更具有超脱凡俗的意味,也更具有思想性和温润的艺术性。

郭熙的山水画以“三远”论为基础,着重追求远近透视、气韵生动和神思光彩三个要素。

通过对这些要素的追求和表现,他的山水画不仅在透视上远近有致,在气韵上生动流畅,还在神思上光彩独特。

这些特征使得郭熙的山水画不仅具有观赏性和审美价值,更具有意境深邃和艺术感染力,使得他的山水画在中国传统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郭熙《林泉高致》画境观研究

郭熙《林泉高致》画境观研究

郭熙《林泉高致》画境观研究
《林泉高致》是明代画家郭熙的一幅山水画作品,它描绘了一幅山水清幽、水墨淋漓的画境。

这幅画作已经被誉为中国画史上的经典之作,其画境的表现手法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评价。

从画境的整体来看,《林泉高致》以山水为主题,画面中呈现了一幅典型的中国山水画面。

画面上的景象布局紧凑,山峰迭起,水流飞跃,云雾缭绕,富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整个画境给人一种悠然自得的感觉,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山水画的特点,表现出深邃、伟大、神秘的精神特质。

在画面的构图和画法方面,郭熙运用了大量的虚实结合和光影效果,让画面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和空间感。

山峰之间,水流之中,树木之上,都有光影照射和阴影交错的表现,让整个画面显得更加生动。

同时,郭熙还运用了极为精致的笔触和渲染技法,让画面的细节处令人赞叹。

通过这些技法手法的运用,画面呈现出了一种虚实相生的神奇韵味,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体来看,从画面的构成、表现手法等层面来看,《林泉高致》表现出了中国山水画的典型特征和神韵。

这幅作品很好地展现了郭熙的画境观和艺术境界,同时也为后来的中国山水画家提供了一种有益的参考。

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

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

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郭熙是中国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山水画家,他的画作以牧童、山水为题材,风格清新自然,广受当时人们的喜爱和赞赏。

在他的画作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三远”的特征,即高远深远近远,这种表现手法在中国画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今天,我们就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他山水画的特征。

我们需要了解“三远”是什么意思。

在中国画的表现手法当中,“三远”是指画家在作品中通过远近距离的处理,使画面中的空间有一个远、深、近距离的层次感。

这种表现手法通过透视、重叠等手法来表现出远、深、近的距离感,从而加强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在郭熙的山水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他运用“三远”论来表现自然山水的壮美和广阔。

郭熙的山水画作品在表现远景的时候善于利用远山、云雾等元素来增强远景的深远感。

在他的画作中,远方的山峦常常被画成模糊的轮廓,云雾缭绕其间,给人以虚幻感,从而表现出远处的深远感。

这种处理手法使得画面的远景显得更加空旷、广阔,给人以宏伟壮观之感。

郭熙擅长利用水墨和淡彩来勾勒远山和云雾,使得远景在画面中起到了点睛之笔的作用。

而在表现中景的时候,郭熙则善于运用线条的远近变化和色彩的淡重对比来展现中景的现实感。

他常常利用清淡的墨色和淡雅的色彩来描绘中景的山石、树木等,这种处理手法使得中景在画面中显得清晰可辨,给人以亲切、真实的感觉。

他在画中常常留白处理,使得中景在画面中更加突出,产生一种凸显之效。

在表现近景的时候,郭熙则善于利用细腻的笔触和深浅不一的墨色来表现近景的质感和立体感。

他擅长通过勾勒近处的树木、花草等细节来增强近景的真实感,通过运用浓墨重彩来描绘近处的山石、水流等质感,使得近景在画面中显得生动、立体,给人以亲临其境的感觉。

郭熙的近景处理常常非常细腻精致,他擅长通过对近景细节的处理来增强整幅画面的生动感和立体感。

郭熙的山水画作品在表现远景、中景和近景的时候,都善于利用“三远”论来增强画面的远近距离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熙,字淳夫,(1023——1085)河阳孟县(今河南以东人),但也有史记认为他是:河南温县人。

生卒年不祥。

有记载他生卒为:1025——1087;《中国美术史》(王伯敏著)注释:庞无济(虚斋)有书对曰:“人曰嘉辞高仲武,春山新本郭阳。

”其下注云:“郭河阳子思,元丰间进士。

时河阳年花年花甲,作大屏风等。

人高,精力充沛,为当今画师所不及。

”(见虚斋率已复致南浔友人蕴甫倍)按郭思成进士为元丰五年(1082),此年郭熙六十岁,当生于1023年。

又据载:元丰末年(1084——1085)郭熙为显圣寺悟道者作十二幅大屏,黄山谷于元符三年题其画云:“观此图,乃老年所作,可贵也。

”足见郭熙于1085年尚健在,又据黄山谷题跋语气。

郭熙于元符三年恐不在人世了。

郭熙是北宋大画家,他在山水画上的成就和贡献是十分突出的。

就其审美境界和艺术功力而言,他与稍早一个时期的李成、范宽、董源、巨然相比,可谓毫不逊色。

而继他之后的南宋诸家如李唐、赵伯骕、赵伯驹及马远、夏圭,也只能望其项背。

但是细究起来,我们就会发现,郭熙在中国绘画史上的艺术地位是很不确定的,甚至是模糊的。

有的学者在编撰画史时认为,郭熙连占有一章的地位都不够,只是由于他著有《林泉高致》一书,才使他享有不朽的艺术殊荣。

宋神宗熙宁,元丰时期(1068——1077)年间,郭熙为御画院艺学,是北宋中期的画院的代表性山水画大家兼理论家,他著有《林泉高致》和《山水训》论著,后升为翰林待诏直长。

宋赵项对他的画非常赏识,故在宫中画了“不知其数”的作品。

他的传世作品。

他的传世作品比关同,居然多。

现北京、上海、南京等地都存有他的真迹。

当时的子寰殿、化成殿、睿思殿等处,都有他画的屏风或壁画。

曾经“受眷被知,评在天下第一。

”即:郭熙对绘画有较强的鉴赏眼力,曾经受命鉴定过宫中的秘藏。

郭熙的山水画主要源于李成。

《宣和画谱》说郭熙“稍取李成之法,布置愈妙处,然后多所自得。

”《宋学士集》:“河阳郭熙,以画山水、寒林得名;盖得李成熙笔法。

”黄山谷曾论郭熙的画为:“苏才翁家摹六幅李成骤雨,从此笔墨大进。

”可见他确实学过李成画法。

郭熙虽学李成,但也有取法董源与范宽之处。

除此之外,他还师法自然具有自己的创造精神。

他论山水四时朝暮的不同变化;有“春山艳丽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之说,精深周到。

在论述山水创作方面又说:“欲夺其造化,则莫神于好,莫精于勤,莫大于泡游既看,历历罗列于胸中,而且不见绢素手不知笔墨;磊磊落落,杳杳漠漠,莫非吾画。

”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正因此,郭熙才能够做到“虽复学慕营丘,亦能自放胸臆。

”(见《图画见闻志》)
郭熙学画还主张博学众览,取众家之所长,并融会贯通。

他说:“人之学画,无异学书,今取钟王、虞、柳、元必入其仿佛。

至于大人达士,不局于一家,必兼收并览,广泛博考,以似我自成一家,然后为得。

”(《林泉致集》)所以,他的山水画构图多变,巧于布置,高、深、平之法常巧妙结合运用;他的山水画清旷悠远,于平淡中见奇妙,幽深精湛,曲折而壮观。

用墨既淡润又厚实,笔融俏利而含蓄;风格清逸而淡雅,有时则雄健又浑厚。

开创了宋代山水的新风苑。

郭熙画石,先钩轮廓,中、侧锋并用,多作云头状,被人称之为“鬼面石”;“乱云皴”,再在背阴处作条,片状皴擦。

笔多曲浑,亦似云纹。

最后用淡墨渲染,达到玲珑圆润的效果。

这种类似火层岩型的山石给人以一中真实感,如他的《窠石平远图》、《早春图》均体现了这种特点。

虢熙画树,往往主干较长,树梢多露枝条或似蟹爪,或成鹿角,所以挺拔有气势。

郭熙画树用笔据说则多得法于草书。

“郭熙,唐棣之树……皆自草法中得来。

”(《艺苑厄音》)他极善描绘秋林,寒雪之景。

所以他画树用笔瘦骨露筋,确有一种萧瑟孤傲之气。

宋画吏说他“妙经寒林”是受李成影响,但他有自成一格,后及马、夏等人,流波甚远。

郭熙的界画,在宋代也是独树一帜的。

他所作的殿台楼阁的严密工整的画法特点,吸取
了展子虔及李思训父子的画法长处,用于水墨山水中,脱去青绿重彩的格式,为界画开辟了新的途径,王士元、王振鹏、仇英及清代“二袁”(袁江、袁耀)多受影响,不愧为“青出于蓝胜于蓝”。

郭熙用墨既有李成淡墨如烟的特点,长于表现旷远,迷离。

烟峦轻动的景色,又具有范宽深秀浑厚的特点,或苍茫迷濛,或深秀幽静,或奇异壮丽或淡雅飘逸,各有不同意境。

所以他着墨既湿润又浑厚,如《早春图》既运用迷漓的淡墨来表现出烟岚轻发,山光浮动的一种迷濛幽深的山涧春色,淡泊轻驰的渔舟,又能显示出山川的雄壮气势,明净而清亮的山泉叮咚……更体现了他用墨的技巧娴熟的功力的扎实。

北宋画家对於四季节气与自然律动十分留意。

参考
郭熙本人即曾观察四季山水,说:「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冬山惨淡而如睡。

」而《早春图》表现的正是如笑的春山。

不同於范宽迥然三段的严峻构图,却多了一股微妙的气氛,柔和了物象,也统合了全画远近、深浅的空间感,塑造出可游可居的理想山水。

在另一幅《幽谷图》中,他又有一种湿笔横皴,层叠如糕的山石画法,表现了特殊的山石风貌,这是自然界层积岩的真实写照。

虽然此画是郭熙早年之作,但是表现出他“幽谷静穆的高处不胜寒”的独特意境,已形成了他用笔丰润,用墨则重渲染,清淡秀逸景色特点。

富于意境是郭熙山水画另一大特色,如《关山春雪图》中,山石仍只用湿笔淡墨简约勾出,留以空白喻作雪,又用水墨渲染,显示山石凹凸,石山布以枯松,寒林层层叠叠推进,渐远渐上,春雪景色如梦似幻,清泉幽出,正面再显:楼台殿阁,显得逸远而静穆。

再穿插山石枯树寒林,再向上推进……越加萧瑟旷远,高寒,奇峰耸立,似有寒风凌烈;意境达到了画外之寒,感人动魄;难怪《宣和画谱》说他:“放手作长松巨木,回溪断崖,岩岫?绝,峰峦秀起,云烟变灭,烟霭之间,千态万状。

”郭熙山水画,“远山多正面,折落有势。

”画山则耸拔盘回,水源多作高远,因此得:“独步一时”之誉。

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

真山水之云气,四时不同,春融怡,夏蓊郁,秋疏薄,冬黯淡。

尽其大象而不为斩刻之形,则云气之态度活矣。

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画见其大意,而不为刻画之迹,则烟岚之景正矣。

真山水之风雨,远望可得,而近者玩习,不能究错纵起止之势。

真山水之阴晴,远望可尽,而近者拘狭,不能明晦隐见之迹。

(《林泉高致·山水训》)郭熙不仅虚怀若谷地向前贤学习,而且提倡向真山真水学习,因而郭熙所画山水生动自然,题村宽泛。

但郭熙更擅长表现季节和气候特征的山水画,而且更能出神入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