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山水画创作
浅谈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浅谈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美术中最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其作品内容丰富多彩,在表现手法和意境上都极其精湛。
在这样的艺术形式中,可以清晰直观的感受到中国文化传统、人文特征和生活态度。
在中国文化中,山水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观的呈现,更重要的是其中的博大精深的内涵及其背后的丰富文化内涵,这是一种超越时间及空间的思想的呈现。
首先,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体现了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美学。
山水画可以说是中国艺术中独树一帜的艺术形式,其作品内容丰富多彩,在表现手法和意境上都极其精湛。
这种艺术美学的核心是“气韵生动”,即作品所表现的意境不仅要具有感性的美,更要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体现出创作者的独特艺术表现力和对自然特别是山水的理论认识和艺术诉求。
中国山水画在传统美学中具备了平静与谦卑的特质,用虚幻的景象表达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尊崇,这也是中国文化传统对自然界所怀有的态度。
山水画的意境可以说是最为独特和特殊的,通过具象的自然画面和诗意悠远的人文历史图景,表现出了一种生命的真谛,一种道德的理念和意念,打动着每一个欣赏者的心灵。
因此,中国山水画被誉为“画中之诗、诗中之画”,其“气韵生动”的艺术审美效果令人陶醉。
其次,山水画的意境还表现出了一种中国哲学思想的艺术表现。
中国传统哲学中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这种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的人文化表达和自然哲学的探寻。
中国山水画以自然为基础,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其作品气韵大方、宏伟浩荡、余韵无穷,表现出中国哲学思想里的“无极之境”、“不言之言”等核心概念。
山水画的意境是一种较为深邃的美学特点,其含义由虚至实,由物至境,表现了自然的玄妙和深远的哲学思想。
正如《庄子》所说:“泉涌而不止,芸枝被其下游;膝行而不倦,日星斜其阳侯。
”山水画中出现的那些山水、花草、云雾以及动物生灵,都是有意味和象征性的。
画家运用线条、墨色、布局、气息等手法,带出心灵深处的哲理,达到了“物我两忘”、“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境界。
浅谈中国传统山水画和景德镇山水瓷画

石 , 日一水 , 十 然后嘉 陵山水 ” 渐渐 地就体会到 了一句简单 , 的话 的重要性 。多年 的临摹 , 通过对古 人和前辈 们 的认识 , 笔
者对 中国传 统 山水 画 审美 有 了一些 看 法 , 树分 四枝 , 分 三 石 面 。这就是传统 山水 的用笔 。 ‘ 扶老携幼 ’ 这种拟 人的树木造
一
画风多样 。在 陶瓷上 不论 是青 花 、 粉彩 、 浅绛彩 、 墨彩 等等 , 均
有非常强 的表 现力 。山水瓷 画与传 统 山水 国画 , 以说 只是 可
在 材 质 上 有 所 区 别 , 画 技 法 、 美 取 向 都 是 一 样 的 。 可 以 绘 审 说 , 水 瓷 画 就 是 陶瓷 上 的 山水 国画 。 曾 从 父 亲 ( 晓 矛 ) 山 冯 那
技 法 、 美取 向都 是 一 样 的。 审
关键 词 : 中国传统 山水画 ; 景德镇山水瓷画 ; 继承 ; 新 创
中 图 分 类 号 : 1. J 12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 482 1)3— 07 0 1 8 85 (020 09 — 2 0
中国山水画 白隋唐从人物 画中逐步脱胎 而成为一个 独立
正 确 的路 线 。
一
个清凉 的世界 , 山川 、 瀑布 、 桥流 水 。树 木 、 小 房舍 、 绕 山 云
浅谈中国山水画的创新

中 国 山 水 画 乃 中 国传 统 绘 画之 大 宗 ,它 发 端 于 晋 , 繁 荣 于 唐 ,鼎 盛 于宋 , 升 华 于 元 。经 过 上 千 年 的 创 造 和 发 展 , 在 中 国绘 画 艺 术 中 , 中 国 山水 画 成 为 最 发 达 , 技 法 最 完 备 , 成 就 最 高 , 同 时也 最 能 代 表 中华 民族 精 神 的 艺 术 ,堪 称 我 国 乃 至世界文化之瑰宝。 随 着 社 会 的 不 断 发 展 , 中 国 山水 画 也 在 不 断 发 展 变 化 。 中 国传 统 山水 画 以 墨 为 主 ,利 用 墨 色 的 变 化 绘 出 山 、石 、 水 与 远 近 关 系 。 随着 科 技 的 发 展 , 中 国 画 有 了 更 多 的颜 色 , 可 以使 画 面 更 加 丰 富 多 彩 , 是 中 国 山水 画 乃 至 中 国 画 的一 大 进 步 。中 国画 追 求 “ 与 不 似 之 间 ” 的情 趣 , “ 意 传 神 ” 的 似 写 韵 味 , 实 在 是 需 要 勤 加 练 习 才 可 以达 到 。 2 世 纪 8 年 代 以 O O 来 ,西 方 文 化 对 中 国 的影 响 日益 扩 大 , 中 国 画 家 受 到 西 方 绘 画 的 影 响 ,也 开 始 创 新 绘 画 方 法 ,用 各 种 巧 妙 的 技 法 来 完 成 绘 画 , 这 固 然 是 好 的 , 中 国 绘 画 冲 破 了传 统 绘 画 几 千 年 来 形 成 的 牢 笼 ,有 了新 的气 息 。 中 国山水画的创新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使 中国山水画更具时代 性。 艺 术 贵 在 创 新 , 现 今 应 积 极 地 去追 求 山水 画 的创 新 ,但 并 不 是 一 味 地 只 注 重创 新 ,而 忽 略 了传 统 山 水 画 的重 要 性 。 创 新 必 须 在 继 承 传 统 的 基 础 上 进 行 ,一 种 民 族 文 化 的衍 生和 发 展 , 必 须 具 有 前 后 相 承 的 连 续 性 。现 在 许 多 人 认 为 画一 幅 山水 画利用各种技法来 完成很容易 ,效 果还好 ,就不用辛苦 地 去 学 习 传 统 的石 法 、 树 法 、 苔 法 、笔 法 、 皴 法 、墨 法 、 设 色 法 等基 本 功 了 。这 种 观 点 是 错 误 的 , 中 国 画 是 在 中 国土 生 土 长 的 绘 画 形 式 , 它 具 有 历 史 的 、 民族 的 、 一 以 贯 之 的 特 点 。这 一特 点 所 反 映 的 就 是 中 国 画 的传 统 性 。 也 正 是 因为 中 国画 的传 统 性 ,使 中 国 画 更 加 底 蕴 深 厚 、 资源 丰 富 。应 该 把 中 国 画置 于 更 广 泛 的文 化 背 景 和 文 化 进 程 中 再 做 思 量 ,这 就 要 求 中 国 画 必 须 在 传 承 中 自我 更 新 ,必 须 面 对 今 天 的 世 界 。 惟 有 在 传 承 中 更 新 和 面 对 , 才 会 有 新 的可 能 。 中 国 画 艺 术 经 过上下几 千年的演绎 ,彰显 了民族智慧和精神而 成为 民族文 化 的表 征 。 中 国 山水 画 作 为 中 国 画 的 一 大 宗 派 , 也 一 样 必 须 要面对今天 、面对世界 ,真正与 当代世界对话 。 中 国 山 水 画 要 更 新 ,要 面 对 当 今 的世 界 , 首 先 要 自解 其 画 地 为 牢 的作 茧 自缚 和 陈 陈相 因 的 樊 篱 。 当前 , 要积 极 探 索
浅谈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

2018-11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浅谈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张辉(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郑州450000)摘要:中国画在经历数千年的文化沉淀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画众多类别中,山水图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山水画不仅要求形似神似,对其传达的意境更是有较高的要求。
对于一副山水画来说,意境便是精髓,画家只有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才能向诗人传达出优美的意境。
中国山水画有其发展历程,在不断总结前人经验的过程中丰富自身,完善自身,才有了新的表现形式,有了不同意境的表达。
关键词:山水画;意境;笔墨;文化底蕴中图分类号:J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33-0029-01在当今这个时代,中国画受到越来越多人都欢迎,而山水画作为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受到了人们都欣赏与喜爱。
在山水画的作品中,倘若观赏者从画中看到的不仅仅是风景本身,还能通过风景引发想象,了解到山水画背后的故事,这就说明此画有了“意境”,让人回味无穷。
中国美学涉及到的领域颇广,而意境美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美学范畴,同时也可以作为衡量艺术美的标准。
对于“意境”的定义,也不能描述的太准确,它是一种艺术境界。
作者在掌握了一定画功之后通过画笔描绘出时空景象,在这个过程中融入自己真实的感情,使这幅画具有自己的生命力,这才是赋予作品“意境”的正确方式。
“意境”可以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情感以及意念,所以每幅优秀的作品中总会带有鲜明的艺术效果,同时也掺杂了作者个人的喜好因素。
一、山水画意境的来源与构成山水画自然是描绘时空景致的图画,是大自然美的体现,因此我们认为意境之所以会形成,其根本原因在于自然景观与我们人类的想象结合在了一起。
通过对自然的观察,画者可以感悟到那份独特的生动,从而拿起画笔,加以描绘。
“意境”这一概念的提出,最早是在王昌龄的《诗格》之中,在经过后来文人的进一步完善后逐渐发展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浅谈中国山水画的特点

浅谈中国山水画的特点作者:赵金霞来源:《现代交际》2015年第07期[摘要]在当今中国画格局中,山水画仍然举足轻重,是中国文化自身决定了中国山水画的重要地位。
中国山水画创作犹如攀登在石阶小路上,每登上一个台阶,将会看到一道新的风景线,将会有新的感悟。
要想画好山水画必须在生活中观察,生活就是创作的源泉,写生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要吸取传统绘画的精华,对中国山水画进行创新,从而创造出一片新的山水天地。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写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创新[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7-0104-01“中国画”是起源于中国的画种,它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它是中国文明和人们思想的体现,同时也是中国历史的见证。
而“中国山水画”乃是中国传统绘画之大宗,在当今中国画格局中,山水画仍然举足轻重,是中国文化自身决定了中国山水画的重要地位。
中国山水画创作犹如攀登在石阶小路上,每登上一个台阶,将会看到一道新的风景线,将会有新的感悟。
举目观望,那高耸入云的峰顶在召唤,自己前方的路还很远很长,还需不断地调整自我,净化心灵,排除一切杂念,吸取营养,增强胆识,用全部身心去感悟艺术的真谛。
中国山水画的创作必须解决好笔墨、生活和情感三者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要求画家在追求师法自然的基础上,寄情于景,化景为情,真正做到主客观统一,而这一切又是通过相应的笔墨得以实现的。
一幅好的山水画应该有情、有景、有趣,“情”是画家的情感流淌;“景”是画家情感所寄写的景象;“趣”是笔墨变化所带来的无穷趣味。
要想画好山水画必须在生活中去观察,生活积累就是创作的源泉,室外写生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中国画写生有别于西方绘画写生,更加注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它从不把“肖似自然”看作是它的最高境界。
因此写生必须要做到“悟对神通”“迁想妙得”,使所画的形象与自然物象拉开一定距离,它追求的是“不似之似”。
我们不仅要画出眼之所见,还要写出心之所想,使之达到既能反映客观物象特征与内在的精神,又能展示自己的情意和对自然的独特感受。
浅谈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浅谈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作者:钟毅来源:《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第02期摘要:绘画作品中的意境,是作品的灵魂。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画的传统形式,历来讲究景与情的有机结合。
画家借景抒情,情由景生。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需要画作者凝情聚感,笔墨外显,虚实结合。
意境产生于画家的创造,完成丰富于欣赏者的想象,构成了绘画作品最深层次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意境;交融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63(2010)02-0040-03绘画作品是依托笔墨形象来传递情感的,画家用他所创造的画面向你无声地叙述,你若被它散发的浓郁气氛感染,或被它洋溢的感情所打动,或被它高洁的情操所感化,你就已经被它打动了。
这种打动人的情感的力量,就是艺术作品的感染力,产生这种感染力的原因就是艺术作品的“意境”。
中国山水画素以“意境”著称意境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的诗论上,“少陵笔墨无形画,韩干丹青不语诗”,山水画进入宋、元高峰时期,画论上明确要求绘画也要象诗一般追求意境。
以至宋代画院以诗名为画题,考试选优也要求画和诗一样“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因而“有境界则成高格”成为评价中国画的最高标准。
意境是景与情的有机结合。
在这种结合中,表现出一种十分鲜明的可给人以启示和想象的自然意象,同时又包含着深厚的耐人寻味的意蕴。
在意境的追求和创造上,我国山水画在这方面有着很高的成就,历代山水画家给我们留下了大量具有浓厚意境的艺术瑰宝。
如五代荆浩的《匡芦图》以全景式构图画出危峰叠峰,飞瀑流泉,其上峰峦各异,其下峰岭相连,其中点缀山路、桥梁及幽居屋舍。
布局上高远平远结合,掩映林泉,依稀远近,北方山川之壮阔雄伟气象呼之欲出。
江南山水画派董源的《落照图》,“近视无功”,“远观村落杳然深远,悉是晚景,远峰之顶,宛有反照之色”,这种境界是很难达到的。
又如元代黄公望的名作《富春山居图》,以苍润洗练的笔墨和优美动人的意境,画出自杭州至桐芦的富春江上的旖旎风光,全卷群峰竞秀,江水泱泱,近山远岸,秋树怪石,随着画卷的展开,忽而如置身于富春江上,忽而进入苍山峻岭之中,忽而又豁然开朗,山脚水滨,凉亭土阜,处处可游可息,扁舟垂钓,野凫游嬉,令人心旷神怡,体现出画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浅谈中国山水画中的“意境”欣赏

【 关键词 】中国;山水画;意境
从文学史上看 , 意境一词 , 最早见于诗论 , 在刘勰 《 文心雕 龙》和钟嵘 《 诗品 》中已见 端倪。初唐末到 中唐初 的王 昌龄 ,在他所写 的《 诗格 》中写道 : “ 诗有三境。一 日物境 , 二 曰情境 ,三日意境。”意境 ,物境 ,情 境 三境说,最早提出了意境的概念 , 他说: “ 作 诗之妙 , 全在意境融彻出声之外 , 乃得真味。” 到清末 民初 ,王 国维进一步 总结了我国古典 诗论成就并结合 西欧美学成果建立 了比较系
统 的 意境 说 。 从 我 国 绘 画 史 上 看 ,唐 以前 的 主 要 成 就 在于人物画 ,因而绘画理论中的 “ 形”, “ 神”
等 问题 占主导 地位。对 意境 理论进行 比较专 门的研究 ,至明代笪有光 ,才在其所撰的 《 画 笙 》中,第一次使用 了意境 一词。他不仅发 展 了荆浩 的“ 真境” 说而提出 “ 实境” , “ 真境 ” , “ 神境” 论 ;而且还对郭熙所触及到的 “ 意” 与 “ 境 ” 的 概 念 及 其 互 相范 畴 的 一 些 基 本 问题 。可 以说 ,山水 画意境说 ,是从笪有 光 才 开始 正 式提 出。 山 水 画 意 境 具 有 这 样 三 个 特 征 :一 是 意
浅谈 中国 山水 画中的 “ 意境"欣 赏
7 2 5 0 0 0 安康 学 院艺术 系 陕西 安 康 章 长 青
【 摘
恨 别 鸟惊 心 。 ” 起 。一 个 物 体 因 光 线 环 境 的 变 化 会 呈 现 出不 要 】山水 画同人 物画不一样。人 城春 草 木深 。感 时花 溅 泪 , 在许 多绘画作品 中都把对 自然景 物的认 同 的 色 彩 和 明暗 。 物 体 表 面是 由 面构 成 的 , 识 与 感 受 和 被 描 绘 的客 观 对 象 很 好 地 结 合起 本来 没 有 线 ,线是 我 们 先 辈 观 察 分 析 和 概 括
浅谈中国水墨雪景山水画的发展

浅谈 中国水墨雪景 山水画 的发展
口周尤美
摘 要: 纵观 中国传 统雪景山水画 , 从王 维始 , 历经 1 0 0 0 多年 , 水墨拓展与视觉传达都是 以远 山近水为主 , 无不透 着空寂 、 静清之 意, 图式单一。元明清时期画 家的兴趣开始转 变, 南派山水画成为主流 , 雪景 渐渐 淡 出画题 。2 0 世 纪近现代 雪景 山水画, 如张大千泼 墨泼彩《 瑞 士雪山》 、 于志 学冰雪 山水画、 陈侃 大雾凇冰雪 , 使水墨雪景画发展到 了又一 高度。
《 雪溪 图》 《 江 山霁 雪图》 《 长江 积雪 图》 《 袁 安卧 雪图》 等, 但除了 《 雪溪 图》 其他 已经失传 了。 《 雪溪 图》 的画面构 图平远宁静 , 表 现
茫 茫 白雪, 墨色溪水 , 王维采 用首创 的“ 破 墨法” , 改单线平涂 的 画法为 墨色有深 浅层次 的画法 , 黑 白对 比产 生视 觉遐想 的奇特
于 志学 1 9 3 5 年 生于黑 龙江 肇东市 , 系冰 雪 山水 画创始 人。 黑龙江 一年 中有 半年 多是漫长 的冬季。 由于地处 黑龙江流域极 寒地 带 , 其 冰 雪覆 盖 的程度都 是历 代 雪景 山水 画不 曾表现 的。 于志学“ 自1 9 6 0 年开始研 究雪景 画, 在技法 上创造 出‘ 雪皴法、 泼 白法、 重叠法 、 滴 白法 、 排 笔法、 光栅 法’ 及‘ 画 山无石、 画林无树 、
景、 李成 的寒林 、 王诜 的渔村小 雪以及 元代黄公 望 的作 品, 都 是 他摹绘 的对象 , 水 墨设 色 自然浑成 , 贯通诸 家, 所 画 山水熔 南北
画派 为 一 炉 , 被称为“ 清初 画圣 ” 。
绝唱 的《 雪霁望五老 图》 , 这 幅作 品画的是雪后庐 山东南 五峰 , 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12月 西部皮革 文化与探索
浅谈中国山水画创作
侯玲
(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河南新乡453000)
摘要:山水画的描绘对象是客观的自然物象,这应该是一种客观再现,但是在山水画中,更主张写意精神,在“山水以形
媚道”与“天人合一”的创作思想的指引下,运用两度半空间、抽象笔墨、多点透视,线性的强调、全局把控等手段,把自然之
美和人的情感、理想融合在一起,所以山水画又不是一种简单的客观再现的艺术。
关键词:山水画创作;构图;意境;笔墨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6)24—0217一O1
1 山水画创作的形式
艺术创作的形式一般指的是创作的立意,构思上呈现出来的各
有不同的目的和类型。我们可以把这些形式大致分类为主题性创作
和非主题性创作。
1.1主题式创作
历史上,最早的画院始立于五代,盛于两宋。北宋徽宗赵估极
赋绘事,并为画院订立了完整制度,以自己的审美趣味,创作方法为标
准,经常要求画院画家进行命题式的创作,从而达到为自己歌功颂德的 目的。近代,李可染先生曾立志“为祖国山河立传”,他说我们画山水 画就是为祖国的大好河山树碑、立传,这是山水画的爱国主义之所在。 1.2非主体式创作 非主题式创作的特点往往是作品的形式大于内容,而且把笔墨 的表现作为着眼点,创作时经常会跟着感觉走,犹如“一画”论, 笔笔衔接,处处生发。这种非主题式创作的周期比较短,而且作品 尺幅也相对要小得多。倪瓒作品《渔庄秋霁图》主要表现画家的 “胸中逸气”,强调主观意兴的抒发,反对刻意求工、求似,曾云 “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 2 山水画创作的意境 自水墨山水画鼻祖王维在其《山水论》里说:“凡画山水,意 在笔先”,再到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骨气形似,皆本于 立意”,可以看出,立意是山水画的灵魂所在。李可染先生也在 《谈学山水画》中论述说,意境就是山水画的灵魂,没意境或者意 境不够鲜明,是绝对不可能创作出引人人胜的作品来。无论是在古 代还是在近现代,山水画创作都是以意境作为追求的,本来“意 境”一词是用来品评诗歌的,直到王维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 诗”后,对意境的表现和追求就成为了山水画审美的评判标准了。 3 山水画创作的章法 章法对于山水画创作来说,是必不可缺的重要部分,谢赫在其 “六法论”中叫经营位置。所谓“章”,应该是画理中产生的规律; “法”,应该是反映自然的法度。郭熙于《林泉高致》中说:“凡经 营下笔,必全天地。何谓天地?谓如一尺半幅之上,上留天之地 位,下留地之地位,中间方可立意定景。” 章法讲究的是立意定景,远取其势,近取其质,依附自然理 法。我们创作中,如若轻易立意下笔,满纸涂抹,毫无顾忌,画出 的作品必定会令观者不快,更何况有高明的意境呢?所以,一幅山 水画意境的高低,能否引人人胜,与章法布局有很大的关系。章法 有两个很重要的因素,即构图和布置。 3.1 构图 构图亦称章法、布局,是山水画创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决 定一张山水画的好与坏的先决条件。就如同一座建筑物,其骨架不合 理,外表装饰与装修再华丽、再讲究,它也不会坚固实用的。其次,构 图必须与画面立意相结合,也就是构图要与画面的内容相谐调。 在中国山水画中的构图,非常强调规律性和辩证法,山水画构 图要运用对立统一规律,体现在形式上有宾主、呼应、远近、虚 实、疏密、聚散、开合、藏露、均衡、黑白、大小等关系。对立是 变化的,统一是均衡的,我们应把这些对立的关系统一均衡在画面 之中,才能完成一幅好的构图。 北宋郭思纂集的《林泉高致》载其父郭熙之说,始论中国山水 画”三远法”。“三远法”是中国山水画的造境之法,它的提出是中 国传统山水画发展的一个体现,它是对以往数百年间中国山水画打
破空间和时间用以造境,以表现传统哲学思想的一个归纳和总结。
3.2布置
构图是对画面大的结构进行设计,而布置就是要把山石树木、
飞瀑流泉、云霭烟岚、村舍楼台等具体物象本身和物象物象之间的
位置构思、安排的过程。因为这些无论是自然素材还是人文素材都
需要将艺术性和合理性融为一体,这也是对画理理解能力的体现。
我们创作的纸张是平面的,我们想表现上下左右容易,但是要想表
现前后纵深就需要我们苦心安排布置景象之间的掩映、穿插了。
4笔墨
笔墨是山水画艺术最主要的表现语言,它不仅能表现物象的形状,
而且能表现物象的内在精神气质,是画家心灵的迹化,气质的流露,审
美的显示,学养的标已,集中的反映了中国画艺术表现的高下和精粗。
笔墨还是中国山水画追求的关键之所在,是中国画 最具民族风格、民
族文化传统和最能体现画家隋感意趣的重要因素。从具体标准上讲,笔
墨的形象特征概括的说可表现为浑厚、淡泊、虚灵等多种形式。
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采用的就是长而粗的勾线方法配以豆瓣
皴。不同笔法画出的线条具有不同的节奏美感:粗壮的长线具有雄
浑感,细致的线条造成灵动秀美、轻盈的节奏感,中锋画出的线条
具有坚实圆润、沉稳的节奏感,用侧锋画出的线条具有潇洒超脱、
犀利的节奏感,偏锋的线条有生硬滞涩的节奏感,藏锋使线条含
蓄,露锋使线条果断老辣。
不论是深入生活直接写生,还是在生活中通过阅读获得直接经
验,画家的积累首先是一种”情“的积累,”春山如笑,夏山如怒,
秋山如妆,冬山如睡”,只有积累了一定的情感,才能让无情的山
水变得有情,其次是一种“理”的积累,山水画创作讲究“物无常
形而有常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就在于画家能够以“理”
认识生活,而不是“只缘生在此山中”,应该是一种“心”的积累。
参考文献:
[1] 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下卷.第2版.北京:
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614.806—820.
[2] 盂兆臣.画品[M].第1版.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
2000.4.31.
[3] 中国大百科全书[M].第3版.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
版社.2004.7.
作者简介:侯玲,河南洛阳人,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方向:中国画山水时间与创作。
2l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