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陕西教师资格考试之美术学科—浅谈中国山水画的发展
浅析山水画发展

选修课《中国美术史》课程论文:浅析山水画发展山水画,是一种表现山川之妙并能为人类寻求某种精神寄托的画种。
中国的山水画起源甚早,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山水画,当是东晋名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中的背景山水。
所以,顾恺之的名字,不但与中国人物画的历史发展联系在一起,而且也为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顾恺之之后的南北朝时期,山水画勃然兴起,出现了一批能画山水画的画家和第一批专论山水画的论文。
中国山水画到了隋唐时代,有了一个大的发展。
隋代以展子虔为代表的画家们的作品为我们研究这一时期的山水画状况提供了重要材料。
展子虔被世人称为“唐画之祖”。
但是,他的最为杰出的贡献还是在于山水画方面,而现今留传下来的他的惟一作品,就是现保存于故宫博物院的《游春图》。
到了唐化,李思训和其子李道昭直接继承了展于虔一系的山水画画风。
他继承井发展了展子虔的画法,用笔工致严整,着鱼浓烈沉稳,画面格局宏伟,堂皇华丽,装饰性很强。
这样,从隋代的展子虔,到唐代的李思训父子,一脉相承,形成了我国山水画中具有特色的青绿山水画派。
在唐朝,还形成了另一山水画派的源头,那就是水墨山水画。
水墨山水画的开山始祖是王维,据说他诗、书、画、音乐都很擅长,而且还官至尚书右丞。
王维的画喜用雪景、剑阁、栈道、晓行、捕鱼等题材,其画以笔墨精湛、渲染见长,具有“重”、“深”的特点。
王维的山水画还有一个重要的特色,就是诗和画的有机结合。
这样,中国山水画发展到唐代,已经进入了一个自由的新天地。
五代时期,北派山水的代表人物是荆浩和他的学生关仝。
与荆浩、关仝为代表的北方山水画派相对应,南方有以董源和他的弟子巨然为代表的表现江南山水的江南画派,也称为“南派山水”。
到了北宋,出现了中原画派与院体山水画。
中原画派以李成、范宽为代表,李成因徒居山东营丘,便常以齐鲁原野的自然环境为描绘对象,范宽长期居住在终南山和大华山,他的画也就崇山雄厚、巨石突兀、林木繁茂、气势逼人。
山水画的发展历程

山水画的发展历程一、起源与初期发展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重要形式,起源于古代中国的绘画艺术。
在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商代和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上的纹饰图案。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山水画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420年-589年)。
南北朝时期,中国处于动荡的政治局势中,社会不稳定,人们渴望通过艺术来寻求安慰和心灵的寄托。
山水画正是在这个时期得到了迅速发展。
南北朝时期的山水画主要以描绘山川河流、悬崖峭壁为主,注重表达自然景观的壮丽和恢弘。
二、中期发展与繁荣隋唐时期(581年-907年)是中国山水画的中期发展时期,也是山水画达到了一个繁荣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山水画的技法和表现手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隋唐时期的山水画家注重对自然景观的写实和细腻描绘,同时也注重对情感和意境的表达。
他们通过运用墨色的深浅、线条的变化以及构图的布局来表现山水的变幻和气势。
代表性的山水画家有王维、李思训、顾恺之等。
三、宋代的山水画宋代(960年-1279年)是中国山水画的黄金时期,也是山水画达到了巅峰状态。
在宋代,山水画的技法和表现手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
宋代山水画家注重对自然景观的写实和细腻描绘,同时也注重对情感和意境的表达。
他们通过构图、墨色运用、笔墨的力度和变化等手法来表现山水的气势和韵味。
代表性的山水画家有范宽、李唐、郭熙等。
四、元代以后的山水画元代以后,山水画逐渐走向多元化发展,出现了不同的流派和风格。
明代(1368年-1644年)山水画家注重对山水景色的写实和细腻描绘,同时也注重对情感和意境的表达。
清代(1644年-1912年)山水画家则更加注重对自然景观的写实和细腻描绘,同时也注重对情感和意境的表达。
近现代以来,随着西方绘画艺术的引入和中国社会的变革,山水画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一些画家开始尝试将西方绘画的技法和观念融入到山水画中,创造出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总结: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形式,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历程。
简述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

简述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重要形式,以表现自然山水为主题,通过运用线条、色彩和构图等手法,来表达画家对自然景观的感受和审美追求。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神话传说和先秦时期的壁画艺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法。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原始阶段(古代至秦汉):中国山水画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壁画艺术,这些壁画多以神话传说和狩猎场景为主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山水画开始脱离壁画,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
在秦汉时期,山水画逐渐成为文人士大夫的雅好,并开始注重表现自然景观的意境和气氛。
2.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至北朝):这一时期,山水画开始强调墨色的运用和笔墨的表现力。
画家们注重用墨勾勒山石和水流的形态,并运用淡墨法来表现远近和层次感。
同时,山水画逐渐与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结合,强调意境和诗意。
3. 唐宋时期:在唐宋时期,山水画达到了一个高峰。
画家们注重山水的写实性和细腻表现,同时也注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这一时期的山水画作品多以名胜古迹和自然景观为题材,注重通过构图和色彩的运用来表达画家的个人情感和审美追求。
同时,山水画也开始注重写生和写意相结合,形成了特有的艺术风格。
4. 元明清时期:元代山水画家赵孟頫和明代画家沈周等人的出现,使得山水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他们注重以笔墨表现山石的质感和形态,强调笔墨的力度和变化。
清代山水画家石涛和郑燮等人则注重山水画的构图和用色,强调画面的整体效果和气势。
这一时期的山水画作品,既注重写实性,又强调艺术表现力,使得山水画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总的来说,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从原始阶段到唐宋时期的繁荣,再到元明清时期的新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山水画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法,成为了中国绘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山水画以其独特的审美追求和表现手法,表达了画家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向往,也传递了中国文化中的哲学思考和人文情怀。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重要形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它起源于古代中国的壁画绘画,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并独立发展。
以下是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
在中国古代,山水画的起步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墓庞绘画和汉代的壁画绘画。
这些绘画作品以表现现实世界的山川江河为主,具有鲜明的线条和色彩特征。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独立艺术价值的绘画形式。
这时期的山水画着重于表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画家开始追求意境和氛围的表现。
隋唐时期,山水画进一步发展。
隋代的画家贾思勰提出了“写意山水”和“工笔山水”的区分,标志着山水画技法的多样化。
唐代的吴道子擅长以“破境法”表现山水景色,将境界和情趣融入到作品中。
宋代是中国山水画的黄金时期。
北宋的李成、李筌等画家提出了山水画的“四大法度”,注重画家的个人创造力和意境的表现;南宋的范宽、郭熙等画家则在意识形态和技法上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和创新,形成了北方山水和南方山水两种不同的风格。
元代时期,蒙古族统治者的入侵对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然而,元朝画家李唐在山水画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形成了以“轻”、“浑”和“浮”为特点的元代山水画风格。
明代时期,中国山水画进一步繁荣。
明代画家沈周、文徵明等人深入研究古人山水画的传统,形成了“伯与子”的绘画风格。
他们注重写实性和细腻的表达,使山水画的技法更加成熟和完善。
清代是中国山水画的变革时期。
清代画家八大山人以及“四王”(文徵明、仇英、唐寅、徐渭)等人在山水画上提出了“写生求神韵”的创作理念,强调画家个人感悟和情感的表达,为山水画带来了更多的思想性和自由性。
近现代,中国山水画在西方绘画的影响下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和创新。
许多画家开始尝试结合西方绘画技法和理论,形成了新的风格和形式。
同时,一些现代山水画家也在技法和题材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推动了山水画的发展。
总而言之,中国山水画经过漫长而持续的发展,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绘画风格和技法。
教师资格考试之美术学科—浅谈中国山水画的发展

教师资格考试之美术学科—浅谈中国山水画的发展
中国画自古就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科,中国山水画是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
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当时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
在隋唐时期开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
接下来中公资深讲师就带领大家一起来梳理一下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
一、起源——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实现了全中国的统一,宫殿壁画的大量涌现,促进了绘画的发展。
这时虽未出现山水画,但出现了表现山水的图画,如东汉时期的山西平陆枣园汉墓壁画《山水图》。
二、起兴——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乱战,社会动荡不安,使得社会普遍流行着消极悲观的情绪,名士们纷纷寄情山水以逃避现实,大量的山水诗、田园画的出现促使山水画的生成。
从东晋画家顾恺之在《论画》中云:“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
”看出此时的山水画已经与人物画相提并论,并且已初步从人物画的陪衬中独立出来,他的人物画《洛神赋图》卷中的部分配景山水中可以看到峰、石、云、水、树的表现,领略到当时山水画的大致形貌。
此时的山水画理论也已经基本成熟,而且讨论了空间的表现,奠定了中国山水画的理论基础。
第一次将山水搬上了中国美术的表现舞台,他的《画
云台山记》可算山水画论的开山之作。
在南北朝后期山水画逐渐发展成独立画科,并出现了戴逵、宗炳、萧绎等以山水画著名的画家。
宗炳所著《画山水序》,是最早的山水画理论文章。
山水画的发展历程

山水画的发展历程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重要形式,以描绘山水景色为主题,表达艺术家对自然的独特感受和审美追求。
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1. 原始时期:山水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原始社会。
在这个时期,人们使用原始的绘画技法,刻画简单的山水图案,以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
2. 古代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山水画逐渐成为宫廷文化的一部分。
在唐代,山水画开始出现了更加丰富的内容和技法。
著名的画家王维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构图风格成为了山水画的代表人物。
3. 宋代:宋代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黄金时期。
画家们开始注重表达自然的气息和景色的变化。
梁楷、范宽、郭熙等画家的作品成为了后世山水画的经典之作。
4. 元代:元代山水画在技法和表现手法上出现了一些变化。
著名画家赵孟頫提出了“以意传神”的绘画理论,强调画家的个人感受和创造力在作品中的体现。
5. 明代:明代山水画的发展受到了文人画的影响。
文人画强调个人情感和意境的表达,画家们常常在作品中加入自己的诗文,以增加作品的艺术内涵。
著名画家祝允明、唐寅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
6. 清代:清代山水画在技法上更加精湛,画家们注重细节的描绘和色彩的运用。
著名画家石涛、郎世宁等人的作品在清代山水画中占据重要地位。
7. 近现代:随着西方绘画的引入,山水画也开始融合了一些西方绘画的元素。
现代山水画家如黄宾虹、齐白石等在传统山水画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总结起来,山水画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从简单的图案描绘到注重情感表达和意境的艺术形式。
它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仅是艺术家对自然的表达,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山水画的发展历程

山水画的发展历程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流派之一,起源于古代中国的绘画艺术。
它以山水为题材,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表现艺术家的情感和审美观点。
山水画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殷商和周代时期。
1. 先秦时期:山水画的雏形在先秦时期,山水画主要以壁画和陶器绘画的形式存在。
这些作品通常描绘了山川河流、森林和动物等自然元素,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追求。
2. 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的崛起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开始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
艺术家们开始将山水作为主题进行创作,并注重表现自然景观的气氛和情感。
代表作家如顾恺之、王羲之等,他们的作品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3. 唐宋时期:山水画的繁荣唐宋时期,山水画达到了巅峰时期。
艺术家们在创作中注重山水的写实性和表现力,追求自然景观的真实再现。
李思训、李唐、范宽等艺术家的作品成为了这一时期的经典之作。
4. 元明清时期:山水画的演变元明清时期,山水画逐渐演变出不同的风格和流派。
元代的黄公望、宋元画派、明代的文人画派、清代的四王等都对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艺术家们开始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审美观点,使山水画更加富有个性和艺术性。
5. 近现代时期:山水画的创新近现代时期,山水画在西方绘画的影响下发生了一系列的创新。
许多艺术家开始尝试结合西方绘画技法和观念,使山水画呈现出新的面貌。
著名的画家如徐悲鸿、齐白石等都为山水画的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结: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流派,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从古代的壁画和陶器绘画到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再到近现代的创新,山水画不断演变和发展。
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也是中国艺术的瑰宝之一。
通过山水画,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山水画的发展历程不仅是艺术史的一部份,更是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见证。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魏晋以来,人们就对山水风景情有独钟,这种追求在艺术领域的反映便是山水诗、山水画的出现。
随着人们审美经验的扩展,人们对于山水画的审美层次也在逐渐提高,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风格,山水画取代人物画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
一、中国山水画的起源早期山水主要作为地图的形式存在,出现在四川的画像石上。
地图上山水存在的目的是“案城域、辨方州、标镇阜、划浸流”,但其并不具有审美价值,只是体现出它的实用性。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政治混乱,世人朝不保夕,百姓生活颠沛流离,社会上长期笼罩着悲观消极的情绪。
文人名士们对社会现实充满失望,满身才学无处施展,只有将满怀才情寄托在山水之中,以逃避动荡不安的现实环境,由此开始追求自由与开放的艺术形式。
文人开始推崇老庄思想,继而发展为玄学思想。
玄学推崇关注自然,于是艺术家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山水,名士们寄情山水的情怀直接促进了山水画的发展。
东晋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以及南朝宗炳的《画山水序》,都提出了士人有观赏山水的需要,山水是“道”的体现,而“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
他们希望通过山水画来“不下堂筵,坐穷泉壑”(郭熙语)。
其中宗炳提出了“澄怀味象”的美学观点,认为山水画应以表现事物的内在规律为主要目的,以外形体现其“道”,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自此山水不再仅仅是辨别方域的实用性地图,开始拥有审美价值。
但是魏晋的山水画还很不成熟,是一种“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面貌。
《洛神赋图》中山水描绘比较稚拙,比例关系也较为混乱,所以此时期的山水画一般只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而存在。
三、隋唐时期隋朝的建立,结束了我国三百多年的南北分裂的局面。
政治的统一、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绘画艺术的进步。
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是传世第一幅完整意义上的山水画。
唐代更是对绘画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在透视和构图两方面也达到了相对成熟的阶段。
随着空间处理水平的提高,如散点透视、近大远小原则的熟练掌握,画家开始能较好地处理空间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陕西教师资格考试之美术学科—浅谈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中国画自古就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科,中国山水画是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
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当时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
在隋唐时期开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
接下来中公资深讲师就带领大家一起来梳理一下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
一、起源——秦汉时期秦汉时期实现了全中国的统一,宫殿壁画的大量涌现,促进了绘画的发展。
这时虽未出现山水画,但出现了表现山水的图画,如东汉时期的山西平陆枣园汉墓壁画《山水图》。
二、起兴——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乱战,社会动荡不安,使得社会普遍流行着消极悲观的情绪,名士们纷纷寄情山水以逃避现实,大量的山水诗、田园画的出现促使山水画的生成。
从东晋画家顾恺之在《论画》中云:“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
”看出此时的山水画已经与人物画相提并论,并且已初步从人物画的陪衬中独立出来,他的人物画《洛神赋图》卷中的部分配景山水中可以看到峰、石、云、水、树的表现,领略到当时山水画的大致形貌。
此时的山水画理论也已经基本成熟,而且讨论了空间的表现,奠定了中国山水画的理论基础。
第一次将山水搬上了中国美术的表现舞台,他的《画云台山记》可算山水画论的开山之作。
在南北朝后期山水画逐渐发展成独立画科,并出现了戴逵、宗炳、萧绎等以山水画著名的画家。
宗炳所著《画山水序》,是最早的山水画理论文章。
三、全盛——隋唐隋唐结束了战乱状态,进入中国历史上的全盛时期。
山水画在南北朝时所显现的独立趋势,入隋以后渐渐明朗。
初、盛唐之际,山水画已脱离人物故事而成独立的画科,到盛唐时,出现了画法工致、赋色浓丽和笔迹豪放、水墨减淡等不同流派,山水画由此启立门户,形成中国古代绘画独特的发展体系。
山水画的发展,首先表现在隋唐兴建的大量宫廷和台阁上,他们在设计依山傍水的建筑时,先要绘画大量山水背景,从而促使了山水画的进步。
这时期出现了展子虔、李思训、王维、张璪等一大批山水画大师。
现存最早的山水画作品,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反映了隋代或初唐青绿山水画的面目,开创了青绿山水画的端绪,并且初步探讨了“咫尺千里”的透视观。
《游春图》以青绿勾填法描写山川、人物,尚无皴法,树木直接用粉点染,体现出朴拙而真切地描绘自然景色的能力,展示出山水画已由六朝以来的萌芽状态而趋向成熟,山水画就是从这里开始正式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
唐代的山水画具有划时代意义,具体表现为青绿和水墨两种不同风格的建立。
一派是青绿山水,“大小李将军”——以李思训及其儿子李昭道为代表。
二李的画法是以墨笔勾勒轮廓,用青绿重彩设色,画树多用夹叶,有时还用泥金勾填,产生金碧辉映、富丽堂皇的艺术效果,是对展子虔青绿山水的继承和发展。
一派为水墨渲淡山水,以王维、张璪为代表。
诗人王维创水墨渲染山水,他首先采用了“破墨”山水的技法,苏轼评其“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后世强调诗情墨趣的文人画家,把王维奉为南宗画派的创始者。
张躁,善画山水松石,他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原则,成为画学上的不朽名言。
四、成熟——五代宋元五代宋元时期,山水画高度成熟,并居画坛之首。
宋代山水画名家辈出,风格多样,技巧上有了巨大创造,是中国绘画艺术的鼎盛时期,而五代则是通往这个顶峰的桥梁。
中公资深讲师认为,五代时期,山水画家深入自然,表现感受,创造出更真实的自然面貌,形成了以中原画家荆浩、关仝为代表的北方重峦峻岭和以南唐画家董源、巨然为代表的江南秀丽风光这两种不同的风格和画派,北派创造了大山大水的雄伟壮丽的全景式构图,南派则善于表现平淡疏远的江南风光,体现了五代绘画的巨大成就。
荆浩在重要的山水画理论著作《笔法记》,提出了“六要”,即:气、韵、思、景、笔、墨六个要素,在山水画领域发展了谢赫的六法论。
北宋山水画以李成、范宽成就最高。
他们继承并完善了五代北方山水画派的全景式构图形式和雄伟画风,以一种更为具体和更富于个性特征的方式创造了更加接近自然的齐鲁山水或关陕山水。
李成善画齐鲁山水,寒林平远,气象萧疏。
所画山水在北宋被誉为“古今第一”。
有《读碑窠石图》传世。
范宽善画关陕山水,他所画崇山峻岭,往往以顶天立地的章法突出雄伟壮观的气势,又用碎而坚实的笔墨皴出富有质感的山石。
高山仰止,气象雄伟,有《溪山行旅图》传世。
北宋山水名家郭熙以《早春图》为代表作,其山水画论著《林泉高致》,有“三远”等精彩论述。
米芾、米友仁父子以落茄表现烟雨景色的山水,不求修饰,崇尚天真,开创了文人画的新局面。
米家山水突破了前人格局,另辟溪径,全用水墨浑点,泼墨、积墨、破墨并用,表现出江南雨景中,云山烟树,迷朦变幻,神奇莫测的艺术境界。
二米的画法,把水墨渲染的技法提高了一步,开大写意山水的先河。
北宋流行的小景山水在全景式雄伟画外又别开生面,它以引人入胜的优美情趣、水边沙岸、柳溪野趣、富有诗意的小景见长。
多为卷册小幅,清丽可喜,深得文人骚客欣赏。
代表画家赵令穰。
代表作《湖庄清夏图》。
中公资深讲师认为,宋代的青绿山水,虽继承李思训的传统,但却又吸收了水墨山水的优秀技法,虽精细巧整,而不繁琐纤弱,既有雄伟之概,而又无粗犷之嫌,在艺术上开拓了新的境界。
现存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是宋代青绿山水的代表作。
这幅画冈峦起伏,绵亘千里,江河湖泊,浩渺万顷,其间穿插以庄院、村落、舟桥、人物,结构井然,敷色瑰丽,表现了画家的艺术才华。
其后,南宋赵伯驹、赵伯潇兄弟,继承了“青绿巧整”一路风格,形成了南宋青绿山水的复兴局面。
赵伯驹画有《江山秋色图》,堪称《千里江山图》的姊妹卷。
水墨山水发展到南宋,又有明显的变化,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号称“南宋四家”。
他们在山水画坛上创造出“水墨苍劲”的新风格。
他们的画给人以苍劲挺健,而又清新俊秀的美感。
在四家中,李唐画较为雄健苍古,刘松年画则偏于俊俏工细,马远画坚实浑朴,夏圭画清妙秀远,各具特色。
尤其在章法布局上,他们能别开生面,打破荆、关以来“全景山水”的格局,而创造出边角取景法,使山水画产生新的意境。
马远、夏圭一派开创出以少胜多、以偏概全的绘画手法,精练的画面构图偏于一角,留出大片空白,从而萌生出无限的意境。
由于大胆剪裁,突破全景式而画边角之景,因而被称为“马一角、夏半边”。
这种“边角之景”描绘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画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观,表现空濛的空间及浓郁的诗意。
与南宋相比,元代山水画风,又有不同。
这个时期,由于蒙古贵族的统治,汉族知识分子倍受歧视,处于苦闷榜惶境地,于是逃避现实的隐逸思想,在士大夫中广为流行。
这种思想促使画家深入山林,以造化为师,探索山川奥秘,从而使创作富有生气。
由于画家有感而发,力求通过艺术形象表现自己的思想,故而使创作富有了个性。
此外元代画家明确提出以书法入画,使绘画具有更高的美学价值。
在绘画材料上,从用绢转为用纸,产生了更丰富的墨色变化,但也要求画家有更高的驾驭笔墨的能力,故元人的水墨技法很有创造,为水墨山水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元代最有影响的山水画家是赵孟烦、高克恭,以及称为“元四家”的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等。
赵孟頫是元代画坛上的中心人物,其绘画功力深厚,人物、鞍马、山水、花鸟、竹石无所不能,水墨、青绿、工笔、写意诸体兼备。
他在艺术主张上标榜“古意”,从文人的审美情趣出发,提倡继承唐与北宋的绘画,重视神韵,追求清雅朴素的画风,强调书法与绘画的关系,认为“书画本来同”,将书法用笔引进绘画之中,加强其艺术表现力。
传世作品很多,代表作有《秋郊饮马图》、《鹊华秋色图》。
高克恭,善画山水,墨竹。
初学米芾父子,晚年糅合李成、董源、巨然等多家风格而自成一家。
《云横秀岭图》是高克恭山水画代表作。
元四家强调以画“自娱”,注重主观性情的抒发,突出绘画的文学趣味,诗书画的结合达到统一和谐,在笔墨方面各有独特创造,使画面效果更加符合文人的理想,从而开创了一代新风,形成了以“文人画”为主流的山水画派。
黄公望,绘画上受赵孟頫影响,主要取法五代北宋荆浩、董源等人的山水画法,加以融化吸收,以水墨或浅绛色作画,淡墨干皴,苍润浑厚,代表作有《富春山居图》。
吴镇,精于诗文书画,又善画山水及墨竹等,饱含诗意,画风清新可喜。
他作画吸收董源、巨然的画法,笔墨雄秀清润,气象苍茫,代表作《渔父图》。
倪瓒,他的画看似简单而意境清幽深远,荒寒萧索,景中多不画人,带有孤独寂寞的感情色彩。
在画法上吸取荆、关、董、巨之长而加以融会,善以干笔淡墨画出明洁清幽的秋景,耐人寻味。
其画笔墨松秀简淡,绝少设色,甚至连图章都不用,画中多长题,做楷书,力求朴素清雅,其画风在元明两代独具特色。
传世作品《渔庄秋霁图》。
王蒙,能写诗善书法,画山水多表现隐居生活,运笔及写景极富层次变化,画法在董源、巨然基础上加以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解锁皴、牛毛皴。
用墨厚重,构图繁密,景色郁然深秀,与倪瓒的渴笔枯墨景物空灵形成鲜明对比。
倪云林曾赋诗“王侯笔力能抗鼎,五百年来无此君”,来赞美王蒙深厚的绘画功力。
代表作有《青卞隐居图》。
五、绽放——明代明代画坛前期以浙派为主流。
“浙派”是活跃在浙江地区的绘画流派,艺术上师承南宋院体风格,代表画家有戴进、吴伟,画风属水墨苍劲一路。
戴进,以取法马远、夏圭为主而上接北宋,在山水人物画上形成了较新的风貌,被某些文人画家称之为职业画家“第一”。
吴伟,富有艺术才华,他的山水远师马、夏,用水多,气魄大,布景造型也更简括整体。
明初写实派中医画家王履,以《华山图》和主张“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的《重为华山图序》而著名。
明代中叶,以史称吴门的苏州为中心,形成了“吴门画派”,又称“吴派”,取代了浙派在画坛上的地位。
该派继承和发展了崇尚笔墨意趣和“士气”“逸格”的元代文人画传统,致力于平和典雅、蕴蓄风流的艺术风格,体现自得其乐的精神生活,以有“吴门四家”之称的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为代表画家。
沈周与文徵明是吴派文人画最突出的代表,两人皆为风雅名士,以诗文书画自娱,在抒情写怀上比元人更加自觉。
“吴门四家”中的唐寅与仇英则代表了吴门画家中另外一种类型。
他俩均出身低微,以画为业,兼善多能,技术比较全面,艺术风格雅俗共赏。
明代晚期,浙派、吴派衰落,在上海地区涌现出若干更重视笔墨表现力与文化修养的文人山水画派,其中以董其昌为代表的“华亭派”影响最大。
董其昌在山水画创作中追求以书法入画所导致的笔墨趣味,并把宋元诸家绘画中的山石树木形象加以简化,以笔势作不似之似的重新组合。
董其昌的巨大影响还在于他的画论。
他以佛教禅宗分南北二宗为喻,推出了山水画的“南北宗论”,认为唐以后的山水画分水墨和青绿两种风格流派。
强调前者是文人画的正宗,后者则是李家画的代表,进而崇南贬北,标榜文人画。
六、颓势——清代明、清两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衰败没落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