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所体现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浅谈北派山水画代表郭熙
李青松浅谈北宋山水画大师郭熙

李青松浅谈北宋山水画大师郭熙(一)李青松;男;1969年生,天津市人,大学学历;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获得艺术管理(美术方向)艺术学士学位;自幼喜欢美术,小学和中学分别参加了图画组和美术组,在上学期间参加了天津和平区工人俱乐部山水班的学习,为国画技艺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后分别在天津东方艺术学院(业余)山水班和天津神州书画进修学院进修学习;得到天津著名书画家何延喆;贾万新;马其昌;陈志辉;韩文来;田英章等老师的亲传指导书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收益非浅,听从老师的教导以生活和真山真水为师,封笔多年努力体验和实践,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有幸被诗书画全才爱新觉罗启年大师收为入室弟子,对诗,书,画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不断向艺术领域更高境界努力和发展。
北宋山水画大师郭熙,为国画艺术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尤其在山水画方面更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郭熙师成李成,但又继承了前辈的优秀技法和经验,采众家之长于一身,同时又区别于前人形成自己的特点,郭熙的临摹不仅求表面和原作相像而且求神似,郭熙反对因袭模仿,提倡“不局一家,必兼收并览”在艺术创作方面重视从现实中去提取素材和营养,深刻理解现实到大自然中去,“饱游饫看”用真情实感去创作好的作品。
郭熙的作品在造境和经营位置等方面有很独到的地方,吸收了前人的长处,又具有创造性的发挥。
在绘画技法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就,“鬼面石”“乱云皴”等技法具有独创性,丰富了山水画的技法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郭熙过世后由其子郭思整理的《林泉高致集》,是我国山水画重要理论,延用至今,为山水画的理论基础做出了贡献。
郭熙不愧是宋代承前启后的一代山水画大师。
郭熙是宋代杰出的山水画家,有关他生平事迹的资料不多,有的已经失传。
郭熙是河阳温(今河南孟县以东)人,御画院翰林待诏直长。
现存较可靠的郭熙遗作中,有三幅题记写明年代;《早春图》和《关山春雪图》都是熙宁壬子年(1072)所作,《窠石平远图》是元丰戊午年的作品。
这与许多文献中认为郭熙创作最旺盛的年代是熙宁;元丰年间(1068-1085)是相符合的。
宋代著名画家郭熙及其山水画的艺术价值

宋代著名画家郭熙及其山水画的艺术价值宋代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著名画家层出不穷。
其中,郭熙是中国历史上绘画艺术中的巨匠,他的山水画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郭熙,字东篱,是南宋时期杭州上虞县人,是中国画坛上享有盛誉的画家。
他的山水画深受大家的追捧,被誉为“熙山熙水”,这其中,他的绘画手法更是独具匠心,艺术价值不可低估。
一、郭熙山水画的艺术价值在中国画的发展中,山水画一直都是重要的绘画类别。
而在崇尚“真趣”的宋代,山水画的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度。
俊秀连贯的线条,简逸而不失饱满的笔墨,使得宋代山水画成为了中国传统绘画的代表作品之一。
郭熙的山水画在其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他的绘画风格充满着独特的艺术感染力,观赏者可以感受到他的笔下山水不仅仅是外在世界的再现,更是精神上的凝聚与体现。
他把自己对自然的理解和文化的融合,融入到了自己的画作之中,从而达到了艺术的意境。
二、郭熙山水画的特色及其表现手法郭熙的山水画,主题以山水为主,常常描绘大自然中的风光胜景。
作品中,山峦峻峭、泉水湍急、云雾变幻,如诗如画,宛如置身其中。
他的山水画颜色明亮,笔法流畅,构图严谨,丝毫不失清雅之感。
他以用笔勾画出山峦的起伏变化,而且手法灵活,用墨厚薄有致,笼罩山峦的祥云、流水飘逸自然。
他在创作山水画时总是注重画面的清灵流畅和整体的色彩效果,表现自然景象的同时巧妙地加入了人文意义。
三、郭熙山水画对之后山水画的影响郭熙的山水画不仅运用了自己的艺术技法,同时也吸收了前人的艺术成果,进一步丰富了宋代的山水画。
郭熙的成就是巨大的,他的笔墨技法已经影响到了后来的艺术家。
他运用了多种变化的笔法和颜色,表现出细腻的造型和呈现出亢奋的气势;同时通过使用多种不同的绘画技巧,使得画中的景物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
总而言之,郭熙的山水画是中国绘画中艺术价值非常高的代表作品,他的艺术成就不仅影响了后来的艺术家,也在现代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他对于山水画的阐述,采用了独特的表现手法,丰富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流派,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

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
郭熙是南宋时期著名的山水画家,他的创作和理论对于后世的山水画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他的“三远”论则是他山水画风格的核心要素,表现为“远山、远水、远树”,这是他山水画的特征之一。
首先,郭熙的“远山”特征表现在他对山的描绘上格外独特。
郭熙的山不仅是山的形态,更是一种隐喻。
他认为山是天地之间的纽带,同时也象征着人的精神追求。
因此,在他的山水画作品中,山常常被描绘成高耸、陡峭的形态,同时也向着天空延伸,象征着人们追求卓越和高峰的精神。
其次,郭熙的“远水”特征则呈现在他对水的描绘上。
在他的山水画作品中,水常常被描绘得极为细腻,在向远方流淌的同时也产生了无数的涟漪和波纹。
同时,水也是他描绘空间深邃感的重要手段。
郭熙常常利用水的横向阴影和水中反映的景象来渲染出空间的深度感,使山水画更具有立体感和距离感。
最后,郭熙的“远树”特征则体现在他对树的描绘上。
在他的作品中,树不仅是天然景观中的一种元素,同时也是他描绘阳刚之美的手段。
他将树描绘成坚毅、茂盛的形态,借此来表达自然之美和人自身的情感。
而在远处的树,则被描绘得笔触粗略,形态简约,从而更好地强化了画面的空间感和距离感。
综上所述,郭熙的“三远”论在他的山水画作品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通过对自然景观中的山、水、树的描绘,他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山水画语言,使得作品不仅有着艺术的美感,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生命哲学和思想。
郭熙山水画美学探析

郭熙山水画美学探析
郭熙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山水画家,他的作品具有传统笔墨技法与创新思想的完美结合,其山水画作品被誉为“郭派”,对后世的山水画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郭熙的山水画美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气势恢宏、清新爽朗”的气度
郭熙的山水画作品给人以气势恢宏、清新爽朗之感。
他的画作看起来广阔、开放,画面中的山水景象是壮阔而恢宏的。
他运用置景和着色之法,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景致气氛,使人感受到宽广的天地和巨大的自然力量。
2. 精细的笔墨技法
郭熙的山水画非常注重笔墨的使用,所用的笔墨细腻刚健,线条流畅,重点突出,整个画面线条清晰、精确。
他的笔法非常熟练,几种笔墨的混合运用既利于描绘物象,不失其内涵,也有助于刻划山水的神韵。
3. 自然写生与变化
郭熙的山水画以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景象自然而不做作闻名。
他重视自然写生,尤其注重对山石的观察和描绘,同时他又融入了自己创新的思想,强调景象的变化和生动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4. 深厚的文化内涵
郭熙擅长书法,他的山水画中所涉及的文化内涵非常深厚。
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意境与情感境界,表现出丰富的文化意蕴。
比如,他作品中常描绘古代的文人墨客、民间生活情景,以及各种历史故事,这些不仅增加了作品的文化含量,同时也有助于观赏者的思考与联想。
总之,郭熙的山水画美学具有简约、自然、淳朴和高度的思辨性,以山水为对象,以笔墨为手段,将艺术与自然、文化相融合,让其作品在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
宋代画家郭熙的艺术风格与传世作品研究

宋代画家郭熙的艺术风格与传世作品研究简介宋代画家郭熙(1022年-1085年),字虞卿,号小野山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山水画家。
他生活在北宋时期,是一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艺术家。
郭熙的作品充满了自然和文化内涵,展现了他深厚的学识和独特的艺术观点。
艺术风格1.法度慷慨:郭熙善于将描绘形象和构图手法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得他的山水画显得宏大而壮丽。
2.感受意象:他注重通过色彩和笔墨运用来表达情感和意境, 以达到增强作品视觉效果的目的。
3.神韵生动:他擅长捕捉自然界中景物、动态以及自然气息等,并成功地将其融入到画作之中。
传世作品1.《五松图轴》:这幅作品描绘了一片茂密的松林,给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郭熙通过细腻的笔墨,将松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
2.《黄山图轴》:这幅作品是郭熙山水画中的经典之作,通过生动的线条和层次感,刻画了黄山壮丽的山峦和云雾缭绕的景象。
3.《清溪行春图轴》:这幅作品以清澈流畅的溪水为背景,描绘了四季更替下江南风景的美丽。
它展示了郭熙对自然景色和季节变化之间关系的独特感悟。
影响与意义1.郭熙对后世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对宋代以及后来的文人画有着重要而持久的影响。
2.他在画作中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审美追求,提倡用心体验艺术,并开启了中国山水画中寄情于物、抒发心灵意境等新篇章。
3.郭熙追求自然真实与内心情感交融,他注重通过笔触和构图来传递自己的艺术理念,这在后来的山水画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结论郭熙是中国古代山水画中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他以其独特的笔触和精湛的构图技巧,塑造了许多传世之作。
他所提倡的个人情感与审美追求对后世画家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研究郭熙的艺术风格和传世作品,我们更能理解并欣赏他在中国艺术史上所卓越贡献。
试析郭熙山水画创作的美学思想

出,郭熙 便 是这 一 时期 山水 画创 作实 践 和理 论 均 的总 结 和评论 ,如 “东 南之 山多奇 秀 ” “西 北之 山多
有 卓 越 贡 献 的 一 代 大 家 。 郭 熙 ,生 卒 年 约 在 公 元 浑 厚 ”,并 对 嵩 山 、华 山 、衡 山 、泰 山 、武 夷 山 、庐 山和
家 、绘 画理 论 家 ,以山水 画著称 。其 著作 《林 泉 高致 》 采 ,形 成 自己独 特 的 风格 ,其 作 品多表 现 太 行 山一 带
一 书 汇 聚 了郭 熙 较 为卓 越 的 艺术 见 解 ,详 尽 、系 统 地 风光 ,将 山势磅礴 、四季寒暑交替 、山间云烟雾霭升
阐述 了 郭 熙 山水 画创 作 的 美 学 思 想 ,对 后 世 的 山水 腾 涌 动 、峰峦 变 换 隐 晦 、高崖 曲水 以及 劲 松 古木 苍 柏
郭熙 在《林泉高致 》中详尽 、系统地总结 了 自己
展现 了郭熙 山水 画 的典 型个 人风 格 ,从 表达技 法 到章 对 山水 画创 作 的理 解 、经 验 和 要求 ,以下 从 三 方 面来
法布 局都 体 现 了郭熙 山水 画创 作 的美 学思想 。
阐述其 山水 画创 作 的美学 思想 。
第 38卷 第 4期
Vo13 8 No.4
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8.04.113
开 封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试 析 郭熙 山水 画创作 的美学 思想
2018年 4月 20 日
所 画 山石犹 如卷 动 的云 ,而且 其 山多掩 映在 烟岚薄 雾
浅谈郭熙“林泉之心”

艺术探讨浅谈郭熙“林泉之心”齐乐(澳门城市大学,澳门 999078)摘 要:通过郭熙对“林泉之心”的解读,我们能够了解一定古人的学习与思考的方式。
其审美主张从老子“涤除玄鉴”与庄子“天人合一”的理论观点继承而来而又有所区别。
对比西方移情说主客两分,郭熙的山水创作把持严谨的态度和良好的审美心胸。
强调与自然山水平等,持学习的态度感受真实山水,重视自身陶养。
用“林泉之心”感悟自然精神,体会山水的自性之美,才能创作出优秀的山水画作品。
关键词:郭熙;“林泉之心”;审美心胸;自然山水;“天人合一”一、“林泉之心”郭熙在“林泉之心”的审美观点中阐述了自然山水与人彼此融合、作用,强调鄙弃世俗对立,越过实用主义与社会功利,以一种怡然自得的闲适心境来看待山水,体会其中妙趣。
正如“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一草一树,一丘一壑,皆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用“林泉之心”这种审美鉴赏能力的内心素养,通过审美活动,怀着澄静虚怀的审美胸襟,排除世俗杂念,才会在自然山水中发现真正意义上的美。
郭熙画诀中讲:“店舍依溪不依水冲,依溪以近水,不依水冲以为害;或有依水冲者,水虽冲之必无水害处也。
村落依陆不依山,依陆以便耕;不依山以为耕远;或有依山者,山之间必有可耕处也。
”郭熙对艺术的追求不仅仅局限于纸面上的空想,而是回归于自然,真切的感受生活中的气息,了解人们现实中的生活情况,店舍、村落坐落位置,为其利害思考。
自然山水在郭熙笔下拥有了现实生活中的情趣,让艺术与自然生活真正融合,而达到“会心”、“怡身”、“畅神”的山水审美层面。
郭熙是一个宫廷画家,但具有浓厚文艺修养与纯熟技法,也是李成众多弟子的“最著者”。
他提出的“林泉之心”是指一种高度净化,空灵化超越现实功利观的空明内心精神境界,强调以“林泉之心”观照审美客体才能体现出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其实与“林泉之心”相较是为“骄侈之目”,郭熙提出:“画山水有体,铺舒为宏图而无余,消缩为小景而不少。
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

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郭熙是南宋著名的山水画家,他擅长用笔勾勒山水景色,以及运用水墨和色彩表现自然风光,被誉为“郭林宗”。
他的山水画以“三远”论为基础,此论是指画家在表现山水时要追求远近透视、气韵生动和神思光彩三个要素。
从这个角度来浅析郭熙的山水画的特征,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艺术成就和绘画风格。
郭熙的山水画在透视上追求远近有致。
他善于运用深淡的墨色和水墨的渗透性来表现山水的远近关系,刻画出远处的山峦和近处的溪流。
在他的画作中,通过运用不同的浓淡、轻重和虚实来构成景物的远近,呈现出清晰的透视效果,使观者仿佛置身于画中的山水之中,感受到了远处的云雾和近处的流水。
这种远近有致的表现手法,使得郭熙的山水画显得空灵深远,同时也更具有层次感和空间感。
郭熙的山水画在气韵生动方面追求流畅自然。
他擅长运用水墨的柔和和丰富来表现山水的氛围和气韵。
在他的画作中,山石的线条流畅自然,水流的波涛起伏,树木的枝叶繁茂,总是处处透露着生机和活力。
他的笔墨流畅,富有变化,能够体现自然界万物的动态变化,呈现出山水景色的生动和有活力的气息。
这种气韵生动的表现手法,使得郭熙的山水画更富有情趣和神韵,也更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感染力。
郭熙的山水画在神思光彩方面追求意境深邃。
他擅长通过色彩和构图的协调来表现山水的神秘和光彩。
在他的画作中,色彩运用上轻重浓淡的对比鲜明,冷暖明暗的变化丰富多彩,以及色彩运用的搭配和配比都显得非常得体。
这些色彩的运用能够体现出山水景色的神奇和神秘,使得观者在细细观赏之下能够感受到画家的意境之美,也能够引发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和感悟。
这种神思光彩的表现手法,使得郭熙的山水画更具有超脱凡俗的意味,也更具有思想性和温润的艺术性。
郭熙的山水画以“三远”论为基础,着重追求远近透视、气韵生动和神思光彩三个要素。
通过对这些要素的追求和表现,他的山水画不仅在透视上远近有致,在气韵上生动流畅,还在神思上光彩独特。
这些特征使得郭熙的山水画不仅具有观赏性和审美价值,更具有意境深邃和艺术感染力,使得他的山水画在中国传统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握。《锦瑟》又是一首极美的诗,也许正是它的朦胧性、多解 性,反而为之增添了一份风姿与神韵,让爱诗之人为之痴迷,
信,又有几分无奈与失落。
为之倾倒。正是都言《锦瑟》美,谁解其中味?诗本无达诂,难得
到了诗的尾联了,我们期待着作者能卒章显志,为全诗做 同沉醉。
一个小结,然而一个“此情”以含蓄地将感情遮掩过去了。“此~
郭熙的山水画美学是在北宋理学崛起的时代背景下形成 的。北宋理学带给宋人的是充满着宇宙意识的道德追求和格 物致知的时代精神。在这种思想文化背景下,郭熙形成了把自 然审美和伦理道德追求相统一的山水画美学,忽略了郭熙山 水画美学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那到底郭熙山水画美学思想是在怎么样一个时代背景下 而形成的呢?
郭熙的《林泉高致》画论里面所体现出的美学思想系统可 以化为四个部分:“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的审美功能论;涵养 “林泉之心”的审美修养论;“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审美观照论;
“仰看自云腑听流水”的审美境界论。这四个方面大体上概括 了郭熙《林泉高致》中的主要美学思想。“不下堂筵,坐穷泉壑”
的审美功能论从人性论的层次上揭示了自然审美与伦理道德 追求的统一。“丘园养素”和“君亲之心”都是生命的本性需求。 一个完整的人应该在自然中感受生命的存在,使自己的自然 本性得到自由发展;也应该在社会中尽到自己的责任,使自己 的社会本性得到发展。山水画的审美应该而且也可以同时满 足这两种需要。因为山水之美是一种发现,而非一种存在。只 要审美者具有发现山水之美的“林泉之心”就可以不必隐逸到 山水之中而是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山水之乐。正是因为山水 之美的关键在于是否具有“林泉之心”,郭熙涵养“林泉之心” 的审美修养论主张画家的修养在于审美者德性心灵的扩充。
这两百多年时间,绘画美学和风格特征大体定于一尊,竭 力表现宏大的山水风光,追求崇高浑穆的美学思想。出现了郭 熙《林泉高致》为代表的画学论著,是北派山水美学的基石,在 美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影响及其深远。
北派的画家很重视章法构图。画诀的意义在于传达格法 自身的艺术美感。在绘画上,美学思想决定着绘画品级的高 下,而章法布置如同笔墨一样,具有某种程度上的独立性,一 方面借以传达北派画家的襟怀和心灵,另一方面也烘托出壮 伟崇高的阳刚之美。
在郭熙的作品《关山春雪图》中。表现雪峰直插云际,层峦 叠嶂,覆雪皑皑,山腰阁楼里水磨涧水带动;使肃穆宁静的画 境顿添欢快活泼之感。画中长峰巨石,重峦叠嶂,均银装素裹。 松植树立,山腰里一片楼观,也披上了银装。画面给人一种高 深健的清爽静温之感。画下部署:“熙林壬子二月,奉王旨画关 山春图之雪,臣熙进。”在这一幅画整个的一个表达思想及其 郭熙的一个创作理念,跟北宋理学是分不开的。
北宋时期,复兴的儒学和注重习儒的画家所追求的都是 儒家的道德精神。郭熙的一生也是以儒家道德为人生价值取 向的。在这种复兴的儒家道德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理学道德,与 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联系在一起,包涵着深沉的宇宙意识。理学
的“格物致知”就是要求人们在对宇宙自然的观察与体认中扩 充自身的德性。
这也使得郭熙在自己的作品里也有表达,对自己作品所 要表达的意境,自己绘画的缘由都是围绕着这种细想而进行 的。
北宋理学讲究的是“生生之德”、“生生”与“立人极”、“生 生”与“为天地立心”、“生生”与“仁体”等核心问题。
宋明理学的奠基者周敦颐提出了“立人极”。周敦颐的 “立人极”尽管有着浓厚的道德意识、伦理性,但由于与天地造 化生生之德相比肩,甚至还能育万物,更有着超道德的具有普 遍意义的生命意识。有了意识,开始有了美。这种生命意识为 “立人极”走向审美具有着重大意义。
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当时已是无限的迷惘,人生
参考文献:
暮年,重拾过往,岂不更是惘然、凄然!读到此,雾蒙蒙的悲意
【l】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将我们环绕,挥之不去,不绝如缕。
【2】周啸天.隋唐五代诗词鉴赏【M】.成都:l玛J11人民出版社,2003
清代大学者大文人王士祯曾感慨道:“一曲《锦瑟》解人
审美境界理论是朱熹美学思想的核心问题。审美境界说 到底就是人的生命意识的流程及其特定的精神状态。美学的 意义在于对人的解读,美只因人而存在。人的存在无非是在两 个基本维度展开,即自然性与精神性。精神性方面宗教、道德、 审美又是其基本层面,对人的精神领域的挖掘是中国哲学的 特点。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在中国传统哲学与美学中具有核 心地位。其原因就在于“人生论是中国哲学之中心部分”。这 种强大的人文背景与基础,使我们有理由说,“中国传统是一 种人生美学”,“是以人为中心,基于对人的生存意义、人格价
说”,“恋情说”,“自伤身世说”等等。在诸多的观点中,本人比 较倾向于“自伤身世说”,认为这样解读,对诗意的把握会更深 刻些,本文也就是依此来解读《锦瑟》的。<锦瑟》是一首难懂的
者也为李商隐做了首绝句:“玉掩深山珠落海,牛李党争困一 诗,它多处用典,情感隐晦曲折,加之意境艨胧,让人着实难以
生。有才有情真名士,无依无靠世难容。” “沧海月明珠有沮,蓝田日暖玉生烟”,有几分自尊与自
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北宋后期山水画创作的总结,以及对山水 画有关理论的概括和阐发。是继荆浩《笔法记》之后又一重要 理论著作,它和《笔法记》一样,不是靠对作品的鉴赏和文献的 记载以及个人的观想所编著的著作,而主要靠自己在创作中 的体验以及自己为了创作而对前代山水画的学习,理解所得 而编述的著作。所以,他对创作钱的思想基础和认识方法,创 作中具体技巧和意境等处理,以及创作时各方面的甘苦体会 更加深刻,更加实际。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3—0019—02
晚明董其昌讲山水画分为南宗和北宗,北宗以李思训为 始祖,经南宋马夏,至明朝的浙派,知道他的生活的明朝末年。 南北宗大致相当于优美和壮美,从绘画美学的角度出发考虑 的。这里的“北派山水画“代表不同于”北宗“,是指的从唐五代 到北宋末年之间的山水画。这里所说的北方山水画派,导源于 荆浩,后出现了李成,范宽,郭熙,王希孟等山水画大家,至宋 室南迁而结束,伺候虽然仍有些影响,但终究是衰微之极了。 北派山水诸家大致活动在中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及其附近 地区。他们共同的特征,是以表现北方山水的雄壮而著称,势 大力沉,尚崇高而卑文秀。构图上以前期的全山大幅向后期的 平远景致变化,但无论是青绿还是水墨,都不失磅礴中正之 气。
郭熙的《林泉高致》的美学思想对后世起到了很大的影 响。
—}誓}■}■}■皇j|}省}薯}薯}■}jI}·●-}!I-}坐妇j蟹■}妇蕾簟jk■}jk■}蕾}■e蕾e—喀jkj妇■t誓士蕾}叠}■}薯}薯}·j●}坐蕾}坐嘈}啦薯拿■}·蕾}蠹
(上接第18页)么隐晦曲折,也许在那个时代里,他连尽情倾 诉的自由都没有。崔钰在《哭李商隐》中写道:“虚负凌云万丈 才,一生襟抱未曾开。”也许这是对李商隐一生最好的概括。笔
郭熙原本是~个民间画家,经人介绍进入宫廷,开始了他 跻身一流大画家的第一步。进入宫廷深得宋神宗的器重。在宫 廷里大量绘制屏壁,熙林七年时已成“独绝“,从宋神宗即位起
的十八年里.确实是郭熙一生里最风光也是最有成就的时期。 郭熙的山水画,早年工致巧赡,晚年转为雄壮。 郭熙的《林泉高致》是在山水画高度成熟之后产生的,它
19
万方数据
Hale Waihona Puke 2010年12月 Dec.201 0
文艺理论
LITERARY THEoRY
值和人生境界的探寻和追求的”人生境界理论。这种人生境界 追求不是由道德境界走向宗教境界,而是由道德境界走向审 美境界,并将审美境界确立为人生的最高境界。传统儒释道的 这种美学精神,尤其是儒释道整合形态的新型理论思潮—— 理学。
郭熙,字淳夫,河阳温县(今河南温县)人。熙宁
f1068—1077)问为图画院艺学,后任翰林待诏直长,创作活动旺 盛的时代正是宋神宗在位的熙宁熙林、元丰间(1068—1085 年)。工画山水寒林,宗李成法,山石用“卷云”或“鬼脸”皴法, 画树枝如蟹爪下垂,笔力劲健,水墨明沽。布置笔法独树一帜, 早年巧赡致工,晚年落笔益壮,常于高堂素壁作长松巨木、回 溪断崖、岩岫蠼绝、峰峦秀起、云烟变幻之景。神宗赵顼曾把秘 阁所藏名画令其详定品目,郭熙由此得以遍览历朝名画,“兼 收并览”终于自成一家,成为北宋后期山水画巨匠,与李成并 称“李郭”,与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并称五代北宋间山水画大 师。郭还精画理,提倡画家要博取前人创作经验并仔细观察大 自然,他观察四季山水,有“春山淡冶如笑,夏山苍翠如滴,秋 山明净如妆,冬山惨淡如睡”之感受,在山水取景构图上,创 “高远、深远、平远”之“三远”构图法。
文艺理论
UTERARY THEoRY
艺术广角
中国山水画所体现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
——浅谈北派山水画代表郭熙
徐征
(三峡大学艺术学院,湖北宜昌443002)
摘要:以北派山水画代表郭熙为墓础,论述了中国山水画所体现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阐释了山水画的审美
境界。
关键词:郭熙;北宋理学;林泉高致;美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J205
难。”千百年来,关于它的旨意,众说纷纭,难成定论。有“悼亡
万方数据
创作山水画,要师法传统,更重要的是师法大自然。郭熙 主张“饱游袄看”,“所经之众多”,对各地山水做精心的研究。 他说:“东南之山多奇秀,“是因为”东南之地极下,水潦之所 归,以漱濯开露之所出,故其地薄,其水浅,其山多奇峰峭壁”。 山水画创作不仅需要传统功力,需要师法自然,还需要美的冲 动,有了没的冲动,才能激起强烈的创造欲。美的冲动来源于 对山水美的关照,在山水美的关照中,发现山水自身的艺术 性,把握山水的特质和精神。然后,在美的欣赏得到满足后,便 “欲夺其造化”,而进行创作。把山水座位有机生命来看待。古 人作画不称为技而称为道,在他们的画中不仅蕴含着哲理,还 显示着生理。